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边疆问路:再不出发,梦就远了-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入中俄边境,第一个景点就是当年伪满时期日军奴役大批中国劳工建造的军事要塞。

    原来,东宁这个不起眼的小县城竟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当时的苏俄红军调集了上万人的军队攻打日军的东宁要塞,直到苏军伤亡人数达五千以上,才将这座要塞中负隅顽抗的日军打败。参观东宁要塞博物馆,我们重温了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当我们再次上路,看到如今的边境线日新月异,边贸繁荣,边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我明白,和平是以国家强大为基础的。
第10节,乌苏里江上的船歌
    乌苏里江上的船歌

    饶河县以北的四排镇是赫哲族的村落。

    正如歌中所唱:“乌苏里江水长又长”,泛着波浪的乌苏里江绕着村庄的东侧流淌,绵延秀丽。夕阳的余晖中,几条渔船停泊江边,鹅群惬意地游弋。对面山上是俄方哨塔,塔上有两个人影,但是很长时间都一动不动。我感到纳闷,便用摄像机的变焦功能拉近镜头瞧个仔细。

    “你们看,那上面的哨兵好像是两个假人啊!”

    “不会,不会,他们不还背着枪嘛!你老盯着人家看,小心把你一枪给崩了!”老苏打趣。

    这时,两个年轻小伙子沿江边骑着自行车过来了。老段忙上前询问哪儿有餐馆可以吃上乌苏里江鲜鱼。一个小伙子指了指北边道:“去我们的新村吧,有好的农家乐餐馆。”既然遇到两位当地人,我自然不会错过机会,连忙举起了我的摄像机。他们一个是赫哲族人,一个是娶了赫哲族姑娘的汉族小伙儿。┳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赫哲族人口稀少,只有几千人,多以捕鱼为生。我问那个汉族小伙子,娶了这么金贵的媳妇儿,以后的孩子算汉族还是赫哲族。他笑答:“让孩子自己选呗。反正现在纯赫哲族人是越来越少,我们都看不出来汉族人和赫哲族人有什么区别了。”另一个小伙子在一旁得意地插了一句:“我们全家都是纯的。我是一个田径运动员,还代表省队参加过全运会呢!”

    我忽然想起自己的一位赫哲族朋友艳。她在不惑之年邂逅了一位法国纪录片导演。两个人语言不通,却相爱至今。一开始,朋友们都不看好,她的家人也反对,她却有勇气不顾一切坚持所爱。我曾在他们实在需要语言交流时充当过他们之间的翻译,随即惊诧地发现,超越语言的爱原来有着如此超凡脱俗的力量。在我没有来到这个赫哲族村落之前,我对赫哲族人的直观印象都来自艳——率真、奔放、坚强。

    我们告别两个小伙子,驱车向新村驶去,遇到镇政府,老段依旧停下车去照相,我和荣姐坐在车里等。突然一个彪形大汉骑着摩托车与我们擦肩而过,紧接着又倒回来在车窗前探头探脑,让我们一阵警惕。

    “嘿,你们北京的啊?”大汉忽然问。

    “是啊。”

    “我看到你们这车是北京的牌子啊!”大汉看上去很兴奋,露出憨厚的笑容,“我在北京工作过。”

    “啊,是吗?做什么工作?”
第11节,
    “保安,就在三里屯。”

    “现在不干了?”

    “是啊,回家乡了。”

    这时老段他们回来了,我们跟这位赫哲族“北京保安”确认了赫哲新村的方位,然后和他挥手道别。

    我查阅过资料,赫哲族人的村落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北部乌苏里江畔的四排、抓吉、黑瞎子岛、八岔和街津口。原本村落里的老房子都是木头结构,屋顶盖着厚厚的茅草。如今赫哲族人都住进政府统一修建的新村。远远望去,新村里全是一幢幢小别墅,别墅周围居然还有几块耕地,而前后左右搭建着鸡棚、晾晒着渔网,显得生机勃勃、活力十足。

    我们在此美餐了一顿,夜宿饶河县城。

    由于饶河县到扶远县的公路正在翻修,第二天,我们不得不绕道建三江垦区,走了一个“U”字形重新回到边境线上。这回,老段没有再强行冒险,因为路是彻底封了。

    这个在中国“雄鸡”版图“鸡嘴”上的小地方,也许是因为鲜有远方来客,人们见到我们都十分热情。几个当地人主动上前和我们打招呼,聊了几句之后,他们竟然热情地给边防哨所的熟人打电话,然后带我们进入了神秘的边防哨所。

    边防连的指导员对我们说,对面是俄罗斯远东的一个小村庄,居民大约只有五百人,但是边防驻军就有六十人。

    我问他和对面的俄罗斯边防军关系如何,他说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会互访联谊,有时候还互相请客吃饭什么的,俄罗斯边防战士尤爱中国菜和啤酒。时间一长,加上两国友好,这两支一江之隔、各守边关的军队,关系日渐融洽。过去要是发生中国老百姓越界捕鱼的事,对方会直接开枪警告,或者把人抓去。但是现在如果再有这样的事发生,只要我们的战士过去解释一番,对方就会把越界百姓放回来。

    指导员还指了指江中心的一个狭长的小岛,告诉我们,这是一九九三年经两国协商,俄罗斯重新归还给我们的中国领土。之前我们这边的人只能以岛西的水面中央为界捕鱼,现在可以延伸到岛东水面的中心线了。

    我们就这样“闯”入边防哨所,它神秘的面纱虽然揭开,神圣感却更强烈了。

    从边防哨所回来的当晚,我们夜宿在乌苏镇。

    乌苏镇,听这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伴着波光粼粼的乌苏里江,一座高高的哨塔矗立岸边,被誉为“东方第一哨”。这里属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从地理位置上看,正好处于雄鸡之首的“鸡嘴”部位,当地人自豪地对我说:“这里就是祖国的最东方啦!”
第12节,
    有时候,觉得这世界太大,自己太小,旅行时常让我忘记身在何处,尤其是来到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夜宿乌苏镇为的就是凌晨起来看日出,“中国最东方”的地理位置,为这儿的日出增添了特殊的人文含义:照进中国的第一缕阳光。

    我们住进了全镇唯一的一户人家。镇长就是男主人,唯一的镇民是他的妻子,夫妻俩经营着一家家庭旅店。驻守边关的哨兵们是他们的近邻,傍晚时分,三三两两的边防军人会来到他家的小店买些小零食、方便面什么的。这些边防军的年纪顶多不过二十岁。

    由于没有餐馆,我们一行四人挤在镇长家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卖部里,吃着他们下的饺子。一道厚厚的纱窗门仍然挡不住蚊子的袭击。镇长老婆见我们被咬得够呛,安慰道:“晚上给你们点上蚊香。现在条件就算好的啦,我们小的时候听老人讲,很久以前这一带还有一种刑罚,就是把人绑在白桦林里,三天后,这人就能被蚊子活活咬死,因为毒液太厉害了嘛。”她也许本想告诉我们身上这几个包不算什么,可这故事更让我们不寒而栗。y米y花y书y库y ;http://www。7mihua。com

    半夜两点多,对抗着疲惫困倦硬撑身起床,就是为了迎接照进祖国的第一缕晨光。

    随着壮观的日出,天色渐渐大亮。我们沿着边防哨所旁的一条小土路一直开到尽头,难以想象脚下的土地就是祖国的最东方。随后我们来到乌苏镇的大石碑前,一艘绿色军舰停靠在岸边,几个哨兵正清扫甲板。一条民用游船就停在军舰旁,船头横幅写着“黑瞎子岛旅游”。原来,近年被国人热议的黑瞎子岛就在乌苏镇以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的地方。我们决定包一艘小汽艇去一睹此岛的真容。

    黑瞎子岛长七十多公里,宽约五六公里。上世纪六十年代,当中国开发北大荒时,前苏联向黑瞎子岛上移民,这里才有了人烟。

    二〇〇九年我们去的时候,黑瞎子岛尚不允许随意登临,所以只能在船上看中方的红顶哨塔与俄方的蓝顶哨塔相对矗立在树丛之中。四年之后,我的一个导演朋友在微信上晒他登临黑瞎子岛的照片,兴奋地告诉我他是前十万名登岛者之一。

    当地的船夫告诉我们,为了兑现归还的承诺,俄罗斯政府做了大量工作,说服岛上居民再次搬迁,可以想象其中的难度。但牵扯到领土之争,再难的事也得办。越是在边境线上,就越显得寸土寸金,因为意义不同凡响。这次中俄边界的最终确定的确来之不易。

    我们正面对着黑瞎子岛议论纷纷,船夫兴奋地喊起来:“那儿就是鸡嘴啦!”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处突出的小岛,岛上居然坐着好几个垂钓者,支起的鱼竿儿插了一排,旁边还有宿营的帐篷。不知他们是否特意挑选这个地方——对岸是俄罗斯建筑红红绿绿的屋顶,脚下是中国最东方的土地。在此垂钓真可是别有一番意境啊。

    乌苏镇守着中国最大的大马哈鱼渔场,我们来的时候正好是禁渔期,因此才看到了如此宁静的江面。
第13节,重返“北大荒”的知青
    重返“北大荒”的知青

    分手的时刻快到了。

    老段只找到一位“替补队员”,一位三十多岁的小伙子。他的时间很充足,经济上也没问题。他们定在几日后在哈尔滨会合。老苏和荣姐确定了后面的日程安排,便着手预订从哈尔滨回北京的车票。

    这时,老段试图游说我跟他们的车走完东北部分。“海培,你看,你的东西又多,放在我车上多方便,你中途下车,一个人带这么多东西怎么去那些边远的地方呢?我也不放心啊。”

    女人容易心软。一个相识多年的朋友,用老大哥的口吻说着关切的话语,对我来说比用强势压人作用更大。所以我没有马上拒绝,只说了声“谢谢”。

    按老段的计划,走完东北的边境线,他会从二连浩特开回北京休整一段时间。说实在的,如果我对“一个人上路”有任何胆怯的话,这个时候,老段的提议无疑是给了我一个台阶,至少,我可以和我的一堆行李设备安全回到北京,再另谋下一段行程。老段对我的温顺很满意,突然用胜利者的口吻说:“放心吧,我会罩着你的。”∫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这让我立刻有所警觉。我绝不会因为胆怯或者贪图方便而屈就于一个避风港,如果那还是一个让我失去目标、自由和勇气的避风港,那么,我宁愿去迎接风雨。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我和老段各自都有一个边疆行的目标,要想绑在一起,恐怕只能实现其中的一个:要么,我做他的御用摄影师,纪录片彻底成了他环游边境的报道;要么,他甘愿做我的司机,陪着我实现拍摄纪录片的梦想。只是那时我还心存一丝幻想,也许可以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与老段商量出一个共同实现各自目标的合作模式。于是在老段再次邀请我同行之后,我先主动做了尝试,把我的摄像机镜头对准老段。

    老段曾经是下乡插队的知青,“北大荒”这个词对于我也许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对于他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那时我们才十六七岁,都已经扛着枪,开着拖拉机了。现在的十六岁男孩儿,恐怕还在家跟父母撒娇呢!”当年老段插队的地方叫街津口,也在中俄边境,我们的车越是接近那里,老段越是情不自禁。

    “我们在前面停一停吧,我想去看看我的老连长!”大家没有异议。

    老段口中念叨的老连长已在年初去世。他的儿子和儿媳接待了我们,并带老段去上香。

    我带着摄像机和老段一起坐上了老连长儿子的车。他们都是地道的农民,开着一个旧夏利,车里弥漫着一股草料的味道。车子一路开到一排小平房,大概这就是边境的“八宝山”了,老连长的骨灰就安放在里面。他的儿子登上梯子,恭敬地取下来一个木牌,嘴里念叨着:“爸,北京知青来看您啦!”
第14节,
    随后,我们跟着他来到平房后面的小隔间,那里有专门摆放灵牌的龛位,下面是烧纸的凹槽。老连长的儿媳点燃了纸钱说:“爸,你在下面好好的啊,你看,北京知青大老远的都来看您来啦!”

    这时的老段早已湿润了双眼,手里紧紧抓着自己的鸭舌帽,失声痛哭:“连长,我来看您了,我来晚了。您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领导啊,您不知道,您给我的影响有多大,包括我后来做事儿的那个倔”我从未见过这样的老段。那一刻,仿佛他人生的跌宕起伏都归入了一片深沉的海,那海便是当年知青们与命运抗争的心气儿,是他们的青春热血在荒凉的大地上沸腾,是离家的少年在异乡受到的磨砺我被眼前的情景深深打动,鼻子酸酸的,摄像机后面的视线一时间也有些模糊了。¥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仔细看了看木牌上镶嵌着的老连长的相片,相片里的老连长穿着一身军装,笑容和蔼,目光却淡定坚毅。他和老段的关系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些知青文学,还有电影《高考1977》里的农场老场长与他手下那些知青们之间的故事

    告别了老连长的儿子儿媳,我们继续驱车穿越一望无际的黑土地。老段告诉大家,他们当年下乡的时候,这里都是成片的沼泽、湿地,他们要挖沟、抽水、填土,把沼泽变成可以种出粮食的沃土。

    “就是那儿,就是那儿!”老段驶过一处田垄,仔细辨别了一番,喊了起来:“当年就是在那儿,知青队的八个女生坐在那儿哭!那时候下起了倾盆大雨,上头下达命令让我们抢收麦子,那可是国家财产啊。我们就跳下田去割麦子,那水淹得都齐腰了,她们几个女生在水里捞啊捞,后来累得不行了,就在那棵树下哭,就是那儿,绝对是!”

    听着老段的讲述,当年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只听他感叹唏嘘:“我们那一代啊就是这样,没有选择。”

    我接过老段的话头,喃喃道:“而我们这一代就是选择太多”
第15节,万里走单骑
    万里走单骑

    望着窗外平整的农田,道旁是高高的白杨树,路上随处可见一些新的标语:退耕还林。人工开垦破坏了天然的湿地,产生不少生态环境的问题,政府不得不将仅存不多的湿地保护起来。

    我把穿越黑土地的感受在第一时间和老段分享,希望推心置腹和他谈一谈,商量一下这趟行程我们能否一起实现一个共同目标。显然,老段也很重视这次关键性谈判。不过,他的边境环游目标和实现的方式非常明确,只要不违背他的原则,他都笑嘻嘻地满口答应,似乎很配合的样子。而我,虽然清楚自己要拍的是纪录片,可这纪录片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我们在路上能拍到什么样的素材我却不能完全确定。这样的话,势必还是会被老段的车牵着鼻子走。┊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话说不到点子上,让我有些苦恼,也发觉这次谈判自己明显处于劣势。

    到达黑龙江省的同江市,老段从这里驱车两个小时去哈尔滨接从北京来的小武,以接替老苏和荣姐,顺便保养他的爱车。我一个人在宾馆犹豫着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吃早餐时,我无意中看见宾馆大堂经理正津津有味地观看俄罗斯电视台播放的节目,觉得这场景十分有趣,很有边境城市的特色,便举起了摄像机。

    我随口问了一句:“这节目能听懂吗?”

    没想到,这位年轻人不仅能听懂,还会说一口流利的俄语。原来,他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同江人,却曾经在俄罗斯生活过七年。这不正是我想采访的典型边境人物吗?

    年轻人姓张,刚开始,他看到我举着摄像机拍他还不太好意思。我拿出一套奥运志愿者微笑圈送给他,向他说明自己想拍一个关于边境老百姓的纪录片。小张这下领会了我的意图,并主动提出趁他这会儿工作闲暇可以带我去附近的中俄边贸市场转转。

    说着一口东北话的小张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水平。他告诉我当年他去俄罗斯做小本买卖,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没有学校,没有课本,没有老师,完全靠自学。做生意时和俄罗斯人比比划划,再把他们的发音用相近的中文记在本子上,从日常对话中一一对号入座揣摩这些发音的意思。为了学说俄语,那时我白天干活儿,晚上背本子上的发音,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愣是把这门弹大舌头的语言攻克了下来。”

    边贸市场上,没走两步就能见到他的熟人,还有不少俄罗斯人,大家都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他用流利的俄语跟人寒暄,或者介绍哪儿有最新最好的货可以买。我随手指了指市场某个商铺贴出的俄语广告,好奇地问上面写的是什么,他却很不好意思地回头冲我笑了笑,挠着头说:“这我还真不知道。我只会说,不会看。”“啊?!这你还在俄罗斯生活了七年呐!”我当时也是脱口而出,没给他留面子。回到宾馆再看这段素材,发现极为生动有趣。
第16节,
    我决定离开老段的车,因为我终于知道自己想要拍摄什么样的纪录片了。我往家里寄回去一个三十斤重的大箱子,然后转移到车站前二十元一晚的小旅店住下。

    前方的路该怎么走,心里真没底,只有一本地图册在手。我在旅店仔细研究边境城镇,规划路线。我想,先一点点靠近边境再说。

    小张忙完他的工作来看我,问我接下来去哪儿。我说沿着边境线走,下一站应该是黑河,然后是漠河。结果我们到车站一打听,同江到黑河的路段正在修路,只好放弃。要继续北上,只能从同江先南下折返到哈尔滨,再从那里转火车去漠河。

    小张又给我讲述了一段他在俄罗斯的亲身经历。

    七年前,小张像同江许多年轻人一样向往着出国,与他的家乡一江之隔的俄罗斯就是他们出国的首选。当时,小张一句俄语都不会说,虽然家人反对、朋友劝阻,但这些都拦不住他。那时俄罗斯的生活用品极度匮乏,大到电视机、电冰箱,小到指甲刀、圆珠笔,所以他们给中国商人的签证十分宽松。

    当年轻的小张跨过乌苏里江来到陌生的对岸,他惊奇地发现,外国并不像他想象中那么好。以前远远望见的尖顶小洋楼、小别墅,近看都是破房子,市场上更是什么东西都没有。

    小张用浓重的东北口音对我说:“我用了三个月时间考察,第一桶金是卖裤头赚的。因为我发现他们那旮瘩人都不穿裤头,他们压根儿就不生产这个。”于是他一次性批发了一万元钱的货,竟然在一周内售罄,净赚六千元。“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后来别人都跟在我后头进这个,我呢,转行做别的了,又大赚一笔。”

    然而,就在小张风光回乡、给父母买房买车后不久,对岸的一场意外大火将他所有的货品还有现金化为灰烬,那一年他二十九岁。说到这里,小张让我看他手腕上一道深深的齿痕,他说这是火灾现场他自己咬的,他没有掉泪,也没有像周围其他商贩那样休克的休克、大哭的大哭,他选择了沉默,打算从头再来。可这时的俄罗斯也在发生变化,卢布连续三年贬值,俄罗斯人也学会了利用众多中国商人的相互竞争来压价,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直到把灾后剩下的积蓄赔得一干二净。

    如今,坐在我面前的小张满脸沧桑。我问他,在他心里,是更感谢俄罗斯这个国家给他带来最初致富的契机,还是更怨恨这一段出国淘金之旅给他带来的打击呢?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我还是很喜欢俄罗斯,并没有怨恨,但现在只想回到自己的家,只想和我的亲人们在一起。”生意虽然没了,但是小张凭借语言能力在家乡谋得一份生计。他们的宾馆每天都有俄罗斯客人,他便出来充当翻译。小张告诉我,虽然从当老板到给人打工有些不习惯,但干得还是挺开心的。

    沿着边境线走了十几天了,我一直在想,一路上那流淌的界河、威严的国境线、静静的边境民宅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百姓故事呢?不去深入了解和挖掘恐怕永远只能去猜想。遇到小张,我对接下来的拍摄有了信心。一个人走,我能自主决定在什么地方停留,停留多长时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寻找我需要的素材。

    旅程突然间变得富有想象力,创作的激情充实了我的内心。
第17节,远行问幸福
    远行问幸福

    第二天一早,我告别了同江,先坐长途汽车南下,然后再北上,辗转绕到下一个目的地——中国最北端。

    我幸运地买到了从哈尔滨到漠河的卧铺票。

    一觉醒来,火车正缓慢地穿行于大兴安岭森林的山谷、溪流与隧道之间。雨过天晴,水珠挂在玻璃窗上,窗外是深不可测的林带和天边即将散去的黛色云朵。几束阳光划破天际,照亮一望无际的林海,将白桦与松枝的影子投进车厢,那闪动着的光影像森林的精灵在翩翩起舞。我知道脚下这条铁路正载着我一路北上,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

    我在火车上认识了顾大哥。

    他是一个筑路工人,参与过黑龙江省内许多省级公路的修建,一干就是二十四年。我们有缘坐上同一班火车是因为他接下了从漠河到北极村公路其中一段的工程招标。他将到漠北边境线修路三年,他的家人都在哈尔滨,女儿十六岁,快要准备高考了。…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当我顺着这些家长里短的话题问他“什么是幸福”时,这个七尺男儿突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如此强烈的第一反应让我有些愕然。顾大哥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思忖良久,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这个问题,我还真是从来没想过啊。”随后,他又反问我怎样看待幸福。他这么一问,一时间我也差点回答不上来,脑子里走马灯似的闪出一个又一个答案却又随即消散,最后总算抓住了一个清晰的念头:做自己热爱的事,和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梦想。顾大哥若有所思,面露羡慕之色对我说:“你说得真好。”

    傍晚,列车终于到达漠河县。绯红的晚霞低低地覆盖着这座中国最北端的城镇。夏至后,这个避暑胜地变得有些冷清。顾大哥热心地帮我提着行李,还让来车站接他的朋友把我一道捎上,送到一家有宽带能上网的旅店。

    第二天,顾大哥打电话邀我一起吃晚饭,同来的还有他工程队里的一位哥们儿。原来他回工地后想了一夜,现在是专程来告诉我他的答案的。

    “你是我这辈子第一个问我什么是幸福的人,可真把我问住了。不过我回去仔细想想,觉得其实现在就挺好的,我从技校毕业就干这行,只会修路,只要不出工程事故,下了班和工地里几个哥们儿一起唠嗑喝酒,我觉得这就是幸福啊。”说着,他爽快地干掉了杯中酒。

    我看到他和自己的同事欢畅对饮,眯成一条缝的眼睛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我觉得顾大哥口中平淡无奇的幸福是那样有分量、有内容。“不出工程事故”,这是一种责任心,担起了责任,履行着义务,让他人幸福。

    与大哥交谈,多少了解了他腼腆内向的性格。他的工作十分辛苦,开山凿路,长年累月重复着单调的劳动。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什么是幸福,并不代表他不幸福。他的幸福也不是过着什么世人羡慕的神仙日子,只是活在当下。他心地单纯,对生活非常知足,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不经意间就拥有了宝贵的幸福满足的感觉。如同他修过的路,每一条路在修筑的过程中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工序,但日积月累留在世上的就是一大笔财富。
第18节,
    我对顾大哥说自己十分敬佩筑路工人造福百姓,他听了不好意思起来:“我也是为了挣几个钱儿啊,当然路修好了,车开在上面,自己心里就特别满足。”

    中国最北的漠河干净整洁,建筑都带有俄罗斯风格,一辆宣传车播放着东北二人转从这些建筑前缓慢驶过,土洋结合,有点不伦不类。我带着悠闲的心情在城里四处转悠,另外,不忘去邮政局讨一个邮戳。

    在漠河邮政局,我偶遇一位同龄人,他和退休的父母一起旅行,二〇〇五年一家子就开着一辆小富康断断续续自驾游,几乎环游了整个中国,还积攒了一大摞各地的邮戳。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一路,我都给妈妈和北京志愿者联合会寄回去盖着我所经过地方邮戳的奥运志愿者首日封。一来报平安,二来留个纪念。

    发现彼此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我们不免会心一笑。出于好奇,我向他借来那盖满各地邮戳好似唐僧通关文书般的小本子仔细观赏起来。老天爷,天南海北几乎都走遍了。更巧的是,他们这次也几乎是沿着东北的边境线在走,我前面经过的地方,他们后脚经过,没差几天。

    如此潇洒自在的一家人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们很自然地攀谈起来。当我问这位同龄人“什么是幸福”时,他思索片刻说:“父母安康;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生一儿一女;在自己喜欢的地方老死。”干脆利落的几句话,颇为独到的见解。我还在思索着他的话,他却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是不是太多了?”

    其实,这哪里算多呢,他所说的是最能概括人这一生所求的几件事啊。如果这些都圆满了,那不是幸福是什么呢?有趣的是,这位同龄人与顾大哥的回答相比:一个是憧憬的幸福,一个是当下的幸福;一个给幸福很多美好的设定,便云游四方,做自己所想之事;另一个压根儿不去想什么是幸福,辛勤工作、平凡生活,回过头一看,幸福就在身边。
第19节,中国最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