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仲谋天下-第2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一出。

    “举孝廉的确有些过意私心,毕竟不是谁都能举荐出一个出色的人才,不过如今也是唯一可行之策!”

    蔡邕眉头蹙起:“如何选拔官吏,一直都是一头疼的问题,想要做到公平公正,谈何容易!”

    “才能有高低之分,没有比较就没有出色之才!”

    孙权指着在场的十个才子,淡淡的道:“就好像这样,只有甄选出来的才算是公平,不是吗?”

    “你想要来一个全国大考?”蔡邕双眸微微一亮:“选贤用能,为官吏之用,倒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没错!”孙权点头。(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六章 成都兵变 一
    翌日。

    王宫,御书房。

    孙权神色有些凝重,盘坐书案侧位之上,而站在他面前的是内阁首辅张昭,次辅朱治,蒯良,吏部尚书顾雍,教育司司长蔡邕。

    “孤希望,今年能举行第一届的科举。”

    孙权一双琥珀晶莹的眼眸扫过几人,沉声的道:“所谓科举,就是开科取士,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之下,以出题大考为手段,选贤用能,为吴国朝堂输送新的官吏苗子!”

    “开科取士?”

    张昭还在细看科举的每一条详细的策略,举孝廉已经维持的几百年的选吏制度,一朝被推翻,他也有些的沉默。

    他抬头,目光细细的看了看孙权刚毅的脸庞,这个年轻的君主还真的不能小看,一出接着一出,永远都不知道他心中想的是什么。

    当年侍奉孙坚,他都没有这么累过。

    “有问题吗?”孙权看着张昭,内阁首辅,当年吴国天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某同意试一试!”

    张昭沉吟半响,把科举了一条条政策看的仔细无遗,才答应了下来。

    要是几年前,他一定反对,毕竟那个时候,读书人加起来也没有几个,开科取士,有多少人来考试都不知道。

    现在倒是可以一试,当今天下,吴国的书院鼎盛,不说江东书院,金陵书院,这两座高等规模的学府,其他的,鹿门山书院,交州书院,辽东书院,皆然都是有人才输送的学院。

    再加上今年教育司推广的书院政策。在每一个郡府都建立一座高等书院,把读书人普及到百姓之中的去。

    科举,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官吏选举制度。

    “大王,如此贸贸然的去改革官吏的推选制度,必然会推翻之前的举孝廉制度,不少人大儒手中都握着孝廉名额。会不会……”

    蒯良没有说下去,但是那个意思在场所有人都明白。

    权利二字,没有多少人能逃得了,平时不在庙堂的那些读书人儒者,手中唯一的权利就是握着可以举孝廉的名额。

    突然没有了,自然会引发一些不满。

    读书人不好惹,特别是读书出名的人更不好惹,看看如今的孙权就知道了,他堂堂一个吴王。见到那些读书成名的老不死,还要毕恭毕敬。

    好像蔡邕郑玄这等级别的大儒,随便一个都能拧起他来打,打完左脸,他还要乖乖的把自己的右脸贴过去。

    这些大儒,那一个不是门生遍布天下的,他们要是彻底的闹起来,可就比之前变法的风暴还要猛烈三分。

    “这就要看蔡司长的能力了!”

    孙权微微眯眼。目光看着自己的老岳父,笑眯眯的道。

    御书房里面的几人听此言。顿时一双双目光皆然看着蔡邕起来。

    “微臣突然明白了,大王当初千辛万苦以教育司的大计划,诱引微臣从江东书院出来,原来就是为了今日这一出!”

    蔡邕的面色不太好看,就差没有吹胡子瞪眼睛。

    又被算计了!

    以彼之道还于彼身,这一招。孙权用的纯火炉青。

    孙权亲自改革科举制度,那就是和一众的大儒作对,和整个士林作对。

    然而,蔡邕是大儒,而且还是吴国最顶级的大儒。要说门生天下,谁比得上他啊,如果有蔡邕亲自改革的科举制度,就算是在士林之中牵动狂风暴雨,那也只是读书人之争。

    “有一步,看三步,不服也不行!”

    张昭几人心中有些感叹,当初他们不明白一向比较孝顺的孙权为什么死皮赖脸的拉着年事已高蔡邕进入朝堂这浑水。

    原来是为了这么一天。

    的确,有了蔡邕鼎力支持,就算读书人有意见,那也只能和蔡邕辩论,和蔡邕这么一个大儒辩论,不是找死的行为吗。

    “呵呵!”

    孙权讪讪一笑:“正所谓能者多为,父亲难道就不想看着科举政策落实吗?”

    “微臣自然是想要看到科举制度落实,开科取士,一视同仁,没有寒门士族之分,乃是微臣心中少有的理想,但是大王利用微臣的这一笔账,微臣心中可记住了!”

    要不是这么多大臣在,饱读诗书,有些固执在礼仪上的蔡邕必须要给孙权这个君王留点面子,他早就翻脸发飙了,绝对不会微臣微臣说的这么咬牙切齿。

    老泰山和女婿较劲,内阁的几个巨头也管不了,张昭他们也只能站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

    “大王,科举不是不可以,不过今年这一界,乡试和会试,是不是得放一放!”

    半响之后,顾雍沉声的道:“目前乡野之间可没有会这么多读书人!”

    孙权提出来的科举政策,是以明朝发展成熟的科举制度为根源,从乡试,会试,到殿试而分为三级。

    不过如今虽然读书人已经不少,但是相比吴国庞大的疆域之下,却并不明显,还是处在一个稀有动物的阶段。

    殿试倒是可以,但是乡试,会试,却有些不够成熟。

    “孤也想过了!”

    孙权点点头,道:“今年第一届举行的科举,毕竟只是过渡,还是要给那些读书读了一辈子的老不死点面子的,所以孤把这一届的科举制度和举孝廉制度结合了一下,乡试会试以举孝廉而代替,让地方儒者而推举出来,赴京考试,但是殿试必须要金陵城举行,公开公正,不得有任何的徇私之举!”

    “诺!”

    众臣闻言,皆然松了一口气,孙权能弄一个过渡期,已经算是退了一步,这么一来,加上蔡邕的影响力,这一项政策。落实的可能性已经达到九成。

    “第一届科举,张昭你可要重视起来!”孙权眯着眼,道。

    “微臣明白!”

    张昭想了想,才拱手的道:“这一次科举必须要有教育司亲自主持,而内阁,我们会排除蒯良次辅为辅助考官。而吏部尚书顾雍也为辅助考官!”

    “此安排很好!”

    孙权目光扫过三人,沉声的道:“此次科举,就你们三人负责,九月份京城开考,但是现在就要准备起来,至于考什么,你们自己决定!”

    “微臣领命!”

    蔡邕三人面容凝重,连忙点点头,躬身的行礼。

    “朱治先留下。孤还有话说,你们可以回去做准备了!”孙权摆摆手,淡淡的道。

    “诺!”

    几人离开了御书房,朱治一人留了下来。

    “君理叔父,刚才我们所说的只是文科举,你要负责的是武科举!”

    孙权把武科举的卷宗递给朱治:“今年只是举行文科举,明年文武皆然科举选贤!”

    “武科举?”

    朱治一双铜铃般的眼眸看着卷宗上的记录,武人从军。他的神色凝重起来:“这不是军方的事情吗?”

    “对!”

    孙权点头,道:“所以你要代表内阁和军方做出沟通。武科举的学子将会成为军人,不过你也不要太着急,今年只是看看文科举的反应,武科举最少也要明天才举行,你还有时间,可以慢慢调和!”

    “诺!”

    朱治点点头。

    ————————————————————————————

    五月是春夏交替。天气温和,六月却如火。

    进入六月,天下平静的局势也开始的躁动,六月二日,马腾誓师长安城。北伐河东金国,号称出兵三十万。

    关中局势大变,风云变化。

    作为天府之国的蜀地,平静的表面之下,也开始的暗涌潮流起来了。

    成都城。

    邓芝是一个二十出头青年,职位是丞相府的一名小文吏,工作是从丞相府传递奏书给到大王的御案之上,简单,不受重用,然而却消息灵通。

    每天丞相府上奏蜀王刘璋的奏书,他都能过目一遍,蜀国的运行他了如指掌。

    结束了一天繁重而沉闷的工作之后,他拖着有些疲惫的身子,如同平日一般,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城西的一座普通的院落。

    日子苦寒,尚未娶亲的他,本为义阳新野人,汉末之初,年仅十岁出头的他就已经来到的蜀地,这些年兜兜转转,却也一事无成。

    不过自从四年前,他遇上的一个贵人,从此之后他的运程大变。

    “大人!”

    邓芝作息时间很规律,他刚刚合衣睡下,一个幽灵般的身影出现在他厢房之中。

    “杜毅,你不吓唬某家,会死啊?”

    邓芝揭开被褥,合衣站起来,眼眸撇了隐藏在黑夜之中的黑衣人一眼,冷冷的道。

    “大人,小的之无心之失!”

    杜毅嘿嘿一笑,自从廖豪离开之后,他和邓芝两人一文一武,搭配无间,主持蜀国千户所的事情,交情深厚。

    “说,深夜前来,有何事?”

    邓芝点燃的油灯,四平八稳的坐在案首,沉稳的身躯散发出一丝大将之风。

    没有急事,杜毅不会来打扰自己的,毕竟陈登那个残废正在全城的寻找锦衣卫所在,任何一丝暴露就会让锦衣卫在成都城全军覆没。

    “刘备今夜去了城北军营!”杜毅面色凝重起来,低声的道:“他和魏延已经密码会面!”

    “诸葛亮呢?”

    “也悄无声息的离开的丞相府,不过没有出现在城北军营!”杜毅道:“他去庞羲的府邸!”

    “庞羲手握数万精锐,坐镇巴西!”邓芝目光一亮:“诸葛孔明居然把主意打到了他的身上,眼光真不错!”

    “他会成功吗?”杜毅问道。

    “不知道!”邓芝摇摇头,道:“当初廖指挥使还在蜀国的时候,就拉拢过一次庞羲,但是失败了,还死了几个暗子!”

    “这么说,庞羲对蜀国还算是忠义的!”

    “也许就是忠义,才会让诸葛孔明有机可乘!”

    邓芝冷声的道:“有点才能的都能看出来,吴国早晚会攻入蜀国,刘璋是稳不住吴国的攻势,想要找一个挡得住吴国的,想来想去,也只有刘玄德了!”

    “你说的,我有些听不明白!”

    杜毅是一个武人,听了有些脑昏头乱。

    “不用听明白,我明白就行了,你去给我做一件事情!”邓芝也没有细说,他面容发出一丝冷意般的幽芒:“诸葛亮去了庞羲府上的事情,想办法让黄权知道,对了,尽量不要用锦衣卫的力量,陈登看的紧。”

    “明白!”杜毅点点头。

    “看来他们是坐不住了!”

    邓芝冷然一笑,道:“也好,我们也该动了起来,大王的旨意,三个月之内,一定要让他们动起来,时间不多了,杜毅,通知廖指挥使,计划可以发动了!”

    “是!”

    杜毅点点头,一双阴鸷的眼眸散发着幽幽的冷意。

    “对了!”

    邓芝接着道:“传令锦衣卫,速速查清楚如今张任练兵所在之地!”

    “你想把张任调回来?”

    “我一个小小的官吏,哪有这个能耐啊!”

    邓芝笑了笑,道:“况且,如果张任这个时候回来了,必然会震慑刘备,他们也许就不敢有行动了,我需要是刘备杀了刘璋死了之后,张任能迅速出现在成都城。

    这时间点要把握好,不然会出岔子,诸葛孔明这个人太恐怖了,要不是他在明,我们锦衣卫在暗,恐怕我们都已经被算计了!”

    他在丞相府,所以对诸葛孔明整个人有些直观的接触,这个人的智慧,有些出乎他意料之外。

    黄权是压不住这个人的,在他的注视之下,短短的时间之内,丞相府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力量已经被诸葛孔明拉拢。(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七章 关中之乱 一
    六月,初旬。

    邺城。

    今年的夏日来势凶猛,刚刚进入六月时节,已经开始烈阳盖顶,火烤大地,整个气氛都有些热烘烘的。

    “马腾出兵了?”

    曹操喝了一碗酸梅汤,润润喉咙,才看着荀彧,荀攸,戏志才和张辽,问道。

    “已经出兵了!”戏志才点点头:“六月二日,誓师长安,号称出兵三十万,气势很凶猛,六月三日,马超在晋阳响应,出兵十万!”

    “说说实际的兵力!”曹操嘴角勾勒起一抹玩味的笑容。

    “马腾和马超,加起来也就十五万主力兵马而已!”戏志才道。

    虽然马腾号称出兵三十万,但是在他的消息之中,马腾马超加起来也就十几万兵马而已,西凉荒芜,并州人丁也不多,一个经过数次战乱的关中,凉国能筹集的兵马还真不多。

    “韩遂呢?”曹操问道。

    “经过鬼卒探子的探查,应该有四五万主力!”戏志才道:“不过韩遂已经彻底的拉拢的张白骑,集合六七万精锐兵马,应该不难!”

    韩遂的金国自金城而起,连同西凉三辅之地,加上张白骑的协助,倒是能拉出六七万精锐来。

    “这一战,倒是有些看头。”曹操笑了笑。

    “大王,这一战无论如何打,最后的胜利者也将会是魏国。”荀彧坚定的道。

    “结果一天未定,不要说的这么斩钉截铁!”

    曹操摇摇头,平静的道:“孤有自信的,但是孤也不能看小这个伏波将军之后,马寿成和马孟起都非泛泛之辈!”

    “大王,这是长安城和雒阳城的奏报!”

    戏志才想了想。亲自送上来的了一份奏书。

    “志才,奉孝是什么意思啊?”

    曹操接过奏书,看了看,眉头一蹙,微微眯眼问道。

    “他估计是想要去河东!”

    戏志才微笑的道:“马腾这一次气势很旺盛,灭了韩遂是可以的。之后的计划要是出了些许纰漏,让他逃过这一劫,关中的事情就会有变数,奉孝也许是感觉马腾没有这么容易死,所以补一刀!”

    “难道司马家还阴不死他马寿成?”

    荀攸嘴角勾勒起一抹玩味的笑容。

    曹操用关中世家去干掉凉国金国,一方面是利用,另外一方面也算是打压一下,毕竟他将来入住关中,必然会承受关中时间的压力。

    毕竟魏国可不是凉国。不想被这群世家牵着走。

    但是郭奉孝亲自动手,倒是有些让他意外,郭嘉坐镇雒阳大半年时间,明面上是修筑新都,但是其实是谋略关中。

    如今雒阳城明面上和暗地里,已经坐镇十万魏国精锐,一旦倾巢而出,将会以最迅速的速度直接拿下关中。

    “司马仲达在凉国算计了这么多年。难道还拿不下一个马腾?”曹操也有些疑惑了。

    “大王,司马仲达手段是有的。司马家的力量也是有了,关中几大世家,杨家韦家协助之下,稳住长安也是可以的!”

    戏志才微笑的道:“但是一旦他们成功了,我们利用他们之余,他们也会壮大势力。凉国的兵力,岂能落在关中世家之中,所以奉孝想要亲自出兵缘由!”

    “孤倒是没有想到这一点!”

    曹操面容微微一变,道:“关中世家的力量可不能小觑,至于仲达。这个人能忍,也有野心,还真的要防一防!”

    “大王,现在最重要的是并州马超!”

    戏志才有些忧心,道:“据我们的消息指出,马超仅仅派出了麾下的三名主将参战,并没有亲自临战,这不太像他的风格!”

    “其实着也不足为奇!”

    张辽突然出声,道:“马超应该清楚,他是离不开并州的,因为一旦他离开并州,并州就会被我们直接吞了!”

    “没错!”

    曹操点头,道:“这头西凉虎儿也不是白痴的,他应当明白,他只要敢离开并州,孤就敢一口吞了并州!”

    “也许吧,但是就算马超离开的并州,并州也不是被大王吞了,而是被吴国和魏国吞了!”戏志才纠正的道。

    “黄忠!”

    曹操双眸一瞪。

    黄忠,吴国车骑将军,幽州大营的主将,掌控着十几万幽州军,算是曹操目前一个比较头疼的人物。

    不要看吴国和魏国这几个月缓和了一下关系,但是明争暗斗是少不了的,在幽州和冀州交界的疆域,练练兵的事情时常发生。

    张辽和戏志才返回邺城之后,魏国在北面的主将是于禁。

    于禁和黄忠的较量之中,打过不少局部战役,但是并没有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黄忠虽然之前被戏志才和张辽算计的一番,但是仅凭一个于禁,还没有能稳住他的能力。

    “黄忠此人沉稳,的确不好对付!”

    张辽微微眯眼,眼眸之中爆出一抹隐晦的战意。

    “黄汉升的幽州大营,在月前,已经有数万将士出现在代郡,明面上是和草原上鲜卑人交战,但是实际上,他们瞄准的应该是并州!”

    戏志才沉声的道:“代郡可以迅速的杀入雁门郡,拿下雁门之后,吴国可以迅速的占据并州北部,吴国和魏国停战,可是并州不是魏国境内,所以就算他们拿下了,我们也没办法!”

    “孙仲谋的手可真长!”

    曹操神情变得有些阴鸷了起来,冷然的道。

    “吴王是一个看得懂时局的人,他岂会这么容易让我们完成关中计划!”荀攸看了看曹操,叹了道:“并州只是一个准备,某家怕他们已经在暗中策划的关中的事情!”

    “不可能!”

    曹操拳头微微攥紧,冷然的道:“关中计划我们已经计划了好几年,岂会是他们这么顺利能破坏的!”

    “大王,汝可千万不要小看锦衣卫的力量。毕竟前车之鉴啊!”

    戏志才指的前车之鉴是指攻打的邺城的时候,袁绍的头颅被无声无息的隔去。

    这就是锦衣卫隐藏在暗中,渔翁得利的一个案例。

    “文和何在?”

    曹操闻言,面容瞬间凝重起来。

    “大王,贾大统领已经去了长安城!”戏志才拱手,道:“毕竟这一次最主要的还是长安城。长安城一旦崩溃,凉国就直接崩溃了!”

    “孙仲谋肯定会插一手,看来孤要做点事情,保障一下这个一次计划顺利成功!”

    曹操幽幽的道。

    “大王的意思是?”几人目光看着曹操,有些疑惑。

    “你们认为,孤该当如何,才能保证这一次能铲除马腾和韩遂!”曹操问道。

    戏志才双眸爆出一抹锐利的光芒,拱手道:“大王,微臣想来想去。想要保证关中顺利易主,恐怕要你亲自有一趟!”

    “你的意思是,是要孤亲临于雒阳城,主持关中计划!”

    曹操目光一亮,思索了半响,有些犯愁,轻声的道:“但是现在的冀州局势刚刚才稳住,孤可走不开啊!”

    “大王。关中的计划是好的,就怕有变故。一旦出现变故,非汝亲自而镇不住!”

    戏志才低声的道:“至于冀州,如今已经渐渐平稳,某家和丞相大人在邺城,会掩护大王行踪,短时间之内。不会出现任何事情!”

    “就怕我们瞒得住锦衣卫的人啊!”

    曹操对于无孔不入的锦衣卫,有些心悸。

    “大王不用瞒着锦衣卫!”

    戏志才摇摇头,道:“只要我们不明面上摆驾雒阳城,冀州的百姓就不会认为大王不在冀州,只要稳住这一段时间。关中一拿下来,冀州自然就安稳了!”

    “也对!”

    曹操点点头,站起来,刚毅的神情之中有一抹战意:“既然如此,孤就亲临雒阳城,一战平关中!”

    “微臣恭祝大王此战马到功成,一战平关中!”

    几个魏国重臣俯首而道。

    ——————————————————————

    魏国在竭心尽力在谋略关中,而吴国也开始把视线瞄准了天府之国。

    吴国王宫,作战殿。

    孙权面容有些凝重,目光看着蜀国的沙盘布置,沉吟的半响,一直没有开口,低沉的气氛之中,率先开口的是鞠义。

    “大王,微臣的意思是,趁着成都兵变发动的期间,交州军杀入益州郡,占据这一个未来进驻益州的桥头堡!”

    太尉鞠义沉声的道。

    成都兵变在即,成果如何他们尚未得知的,但是在他们的推动之下,估计结果也不会有太大出入。

    刘璋和刘备,这个差距有些太大了。

    所以刘备拿下成都,倒是有七八成可能性了。

    “汝等认为如何?”

    孙权想了想,目光扫过几个大将,低声问道。

    汉中的战役开始打响,这时候在南面动兵,孙权有些的忧虑,毕竟如今的吴国也不是很稳。

    “大王,末将赞同太尉之言!”赵云道:“拿下益州郡,而不是北上,相必还触动不了刘备的心弦,他就算兵变成功,也必须要休养生息!”

    “那我们从哪里起兵?”孙权想了想,再问。

    “五溪蛮!”

    鞠义目光微微一亮,孙权这话算是认同了自己的计划,他连忙:“五溪蛮的几个山地师该派上战场打一打了,以五溪蛮为先锋,交州大营为支持,一举拿下益州!”

    “沙摩柯?”

    孙权目光划过一丝精芒。

    这一员猛将也该拉出来打一打了,要是能顺利的拿下了益州郡,五溪蛮的兵马也算是有投诚之战了,双方融洽起来也不会这么别扭。(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七百三十八章 关中之乱 二
    蒲津关,位于黄河口,乃是关中之地的一座关隘,又名临晋关,关隘高险,可镇压黄河渡口南上北下,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蒲津关西南十里之外,一座山坡之上。

    大军扎营,连绵主力,辕门高耸,一面凉国王旗树立,迎风而飞扬,凉国大王马腾战甲临身,腰佩长剑,威风凛然的站在山坡之巅。

    他的目光凝视着当前雄壮的蒲津关,摇看远处黄河奔腾长流的壮观。

    “好一座雄关,好一个险地!”

    马腾背负双手,目光凛然,有些忍不住感叹而道:“若想要破此雄关,渡河而过,孤要搭进去多少凉国儿郎的性命啊!”

    信心十足的他,并不质疑自己的能不能灭了金国,只是在乎自己到底要付出多大的伤亡。

    魏国虎视眈眈,他不得不保存实力。

    “大王,其实我们要破此关不难!”

    司马孚一袭白衣,头戴纶巾,站在马腾伸手,微笑的道:“只要大王愿意等等,某可有一策,可以最少的伤亡,让关内雄兵,不战而乱!”

    “哦,叔达有策略,说来听听!”

    马腾闻言,回过头,看了一眼司马家的这个青年,目光微微一亮。

    司马家有八达,此子便是行其三,司马叔达。

    河内名门司马家,在关中来说,的确是第一名门,存在历史悠久,数百年之间鼎盛辉煌,司马防历任洛阳令,京兆尹,麾下八子。年少成名。

    长子司马朗早年为了躲避董卓之乱,逃出关中,立家于豫州,最后效忠于曹操,而次子司马懿,被誉为司马家当代最杰出之子。早年归于他门下,辅助他建立凉国,统一关中。

    三子司马孚昔年投靠袁绍,在晋国效力,后来晋国被灭,归途于家,沉寂数月,被司马懿请出,辅助他北伐金国。

    当初他只是有些不信任司马懿。所以想要两个人质好震慑一些留手长安城的司马懿而已。

    但是如今看来,倒是捡到宝贝了,这个司马孚,也许不如其兄长司马懿那般才略斐然,但是行军打仗之谋略也非泛泛之辈。

    大军北上,他数次提出策略,皆然得当,省去他不少行军时间。

    “大王可曾经听过昔日的大汉高祖二年。在河东打响河东安邑之战?”

    司马孚神情平静,对着马腾。微微躬身,问道。

    “汝说的可是淮阴侯破魏之战?”

    马腾闻言,目光湛然而亮,他也是一个资深的行军大将,从凉州一路杀出来,自然也有自己的本事。

    兵书他倒是读过不少。汉初,韩信破魏于河东安邑,这一战可是大汉军神淮阴侯的成名战役之一,读过点兵书的人都知道。

    “没错!”

    司马孚点头,目光爆出一抹精芒:“昔日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皋一线形成对峙后。魏王豹反汉,淮阴侯率兵而灭之,其战,最为瞩目之处,便是淮阴侯强渡临晋关!”

    这一战,韩信采用了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战术。

    他集结船只,佯作由临晋关渡河,主力却直奔临晋关上游百余里处的夏阳,乘魏军无备,用木柙缚罂缶(一种简易渡河器材)迅速的渡过黄河,偷袭魏军后方重镇安邑。

    “声东击西!”

    马腾嘴角勾勒起一抹玩味的笑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