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韩兆琦史记 新读-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三,李斯最看不起那种“长期地处于卑贱的地位,过着穷困的生活,而不感到痛心疾首,还要高唱什么‘安贫乐道’”,他认为这是唱高调,是假清高;是“光长着一副人的样子”,根本上就不是人。这就把孔子所说的“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及“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等等,统统说成是“非人之情”。如何追求富贵、摆脱贫贱,别人是有原则、有底线的,而李斯没有。他把孔子、孟子以及他的老师荀子的“甘居于贫贱”都加以蔑视;在他看来,只要能求得富贵、摆脱贫贱,他可以不择手段。而且这段话不是说在别的时候,而是说在与他老师告别的时候。告别应该说一些有感情或向对方表示安慰、祝福的话,而李斯不是,简直是在进行痛斥,是在向对方宣告绝裂,表示他义无反顾、一去不回头。
    二 李斯的历史功绩
  李斯到达秦国,帮着秦始皇做的事情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是协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李斯列传》对此写了两点:第一点是李斯首先劝秦始皇要趁当前的大好时机迅速采取行动消灭东方六国。李斯劝秦始皇说:“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其瑕衅而遂忍之。”意思是:“老是‘观望’、‘等待’,那就要失去机会。一切办大事、成大功的人,关键在于看准时机狠下毒手。”他还说:“就凭今天秦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英明,要消灭东方六国,简直就像是打扫一下锅台那么容易。要想成就统一天下、称皇称帝的大业,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如果错过时机不下手,让东方各国再缓过劲、再联合起来,那您就是再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施展、难以奏效了。”
  

咸阳末路悲黄犬(2)
秦山刻石传为李斯手书以上是说李斯准备帮着秦始皇干什么,下面第二点就是具体写李斯如何帮着秦始皇实现他的建议。
  秦始皇听取了李斯的建议,拜李斯为丞相的长史。长史就是相国府的办公厅主任,握有实权。不仅有对相国的建言之权,而且有指挥行动之权。他对东方六国采取的行动纲领是:一、拿出大量的金钱财宝以收买东方各国的王侯将相等决策人物,让他们给秦国服务,帮着秦国消灭他们自己的国家。这一手是非常厉害的。美国人2003年打伊拉克,就是靠着金钱的作用,居然不费吹灰之力、没遇任何抵抗,军队就开进了巴格达。二、如果哪个人敢于遵守臣节,坚持效忠本国,那就马上派刺客把他解决掉。三、紧跟着上述软硬兼施、分化瓦解之后就是铺天盖地压过来的浩浩荡荡的秦国大军。
  于是秦王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三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前后只用了二十多年,就风卷残云、摧枯拉朽一般地实现了全国统一,把秦始皇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其二就是在统一全国后,协助秦始皇推行了一套新制度:即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及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明法度,定律令,对外征讨四夷等等。
  关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的问题,李斯说:“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关于统一思想、进行焚书的问题,李斯说:“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李斯在这些地方都表现得气大声宏、锋芒毕露,其思想对于稳定秦王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前者所阐发的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问题完全是金玉良言,一直到一千多年后柳宗元写《封建论》,继续批判分封制的时候,仍然在阐发李斯当年所表达过的思想。后者对焚书的说法与为统一思想而提议采取的手段虽然有点过分,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也有其合理性,似乎也无可厚非。
  正是秦始皇与李斯的这种相辅相成的亲密合作下的一系列强有力的运作使秦始皇功勋盖世,被后代称为“风流人物”,甚至被明代思想家李贽称为“千古一帝”,对国家、对民族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也使秦始皇本人在个人生活及思想意志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而李斯是秦始皇的头号功臣,因而秦始皇有哪些丰功伟绩,李斯也应该都有他相应的一份功劳。于是李斯也胜利了,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上了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李斯有多少儿子,都娶秦始皇的女儿;李斯有多少女儿,都嫁给秦始皇的儿子。李斯的儿子,当三川守的李由,回家探亲,在自己的家里举行宴会,而满朝文武闻风前来祝贺的车子就有上千辆。
  到此为止,李斯与秦始皇真可谓“彼此双赢”,李斯的主观要求与秦始皇的客观需要完全一致,故而皆大欢喜。而于公于私李斯的人生都还没有显露出任何矛盾、凶险的迹象。
    三 李斯在关键时刻被拉上贼船
  秦始皇三十七年到东方沿海巡游,归来行至今河北平乡县东北、广宗县西北的当初赵武灵王曾经住过的沙丘宫时,突患重病而死。秦始皇立下遗诏,立长子扶苏为太子,让扶苏赶紧由北方前线返回咸阳,即皇帝位。遗诏还没有发走,秦始皇就死了,死时四十九岁。
  李斯书法这时跟在秦始皇身边的除了丞相李斯外,还有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和为秦始皇掌管符玺与车马的太监赵高。没有发走的诏书就留在赵高手里。
  

咸阳末路悲黄犬(3)
赵高的级别虽然不高,但他受到秦始皇的信任,并与秦始皇小儿子胡亥关系紧密。胡亥曾经跟着赵高学习过法律。赵高与胡亥私下商议,想篡改诏书,把诏书改成立胡亥为太子,并谴责长子扶苏,说扶苏有罪,命令扶苏自杀。赵高与胡亥只有这种想法,真要付诸实行,就必须通过李斯的认可,必须首先把李斯拉上贼船。因为李斯是当朝最高的行政长官,他的权力最大,没有他的帮助绝对不行。但李斯是秦始皇的功臣###,能不能通过李斯这一关呢?赵高经过细细的分析,他认为一定行,因为李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为了保官保命,他可以不顾一切原则。于是赵高去找李斯,针锋相对地对李斯进行利诱、恫吓、威胁,连打带拉,比如:当李斯开始坚决表示不同意时,赵高就说:“君侯您自己衡量一下您的才干能不能超过蒙恬?您的功劳能不能超过蒙恬?您的谋略能不能超过蒙恬?您在全国百姓中的威望能不能超过蒙恬?您与扶苏的交情和扶苏对您的信任能不能超过蒙恬?”
  李斯说:“这五条我都比不上蒙恬,但是你为什么如此严厉地对我提出问题呢?”
  赵高说:“我赵高固然是秦国宫廷内的一个侍候人的奴才,但是我在秦国宫廷里头管事也管了二十多年了,我还从来没有看到过有哪一位被免职的丞相能得到善终的,最后都落得被满门抄斩这一结局。皇帝长子扶苏,为人刚毅武勇,受到人们的拥戴,也能够震慑人。我想他一旦当了皇帝,他所任用的丞相一定是蒙恬,而不是您。您一旦被免去丞相职务,您以为您还能够无灾无难地回家养老吗?没有那种可能,这是明摆着的!”
  这一击对李斯是致命的,他最怕的就是失去他的丞相职位、失去他那“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的势利与尊荣。而赵高如此劈头盖脸地一盆冷水泼下来,顿时让李斯感到失去了主心骨,感到危机真的是来了,对前途充满茫然与恐惧。
  李斯说:“我是上蔡县的一个布衣,承蒙始皇帝的提拔,当上了丞相,我的一切都是始皇帝给的,我怎么能背叛他呢?请你别再说啦!”
  听李斯的腔调,虽然他还没有同意赵高的请求,但说话的口气已经发生了变化。似乎他已经接受了赵高对他处境危机的分析,已经不再谴责赵高的罪过,已经变成了向赵高乞怜,乞求赵高别给他惹麻烦,别伤及他的既得利益;别让他的心理、灵魂感到不安宁。
  赵高又说:“圣人办事是没有一定之规的,他要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今整个国家的大权、国家的命运都掌握在胡亥之手,而我赵高能说了算数。只要我们几个人口径一致,其他一切都不会成为问题。地方上的大臣没法反对朝廷里边的决定,下级的官员也不可能改变朝廷做好的安排,这都是明摆着的道理。”最后赵高又强硬地说:“您听我的安排,您就可以永保权势,永保富贵,益寿延年;您要是不听我们的,您立马就会性命不保,断子绝孙,现在就看您何去何从了。”
  于是李斯长叹一声,无可奈何地说:“既然我不能坚决维护始皇帝遗诏的原意,我还能做什么呢?那就听你们的吧。”于是李斯卖身投靠了赵高,上了赵高的贼船。
  在这场较量中,我们看到这样几点:
  一、赵高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是从一个小瘪三、小催巴儿的基点出发,为争大富大贵而拼命,野心勃勃、锐不可当;李斯则是一心考虑如何保住既得的利益,别让既得的利益丢失,故而胆小如鼠,底气全无。
  二、李斯饱读儒学经典,作为一个大臣在这种场合应该怎么做,他心如明镜;他一旦投向赵高,今后就要受千夫所指,被千古所骂,他也心如明镜;他既怕扶苏日后对他不信任,对他下毒手;又怕赵高与胡亥眼下对他下毒手。于是他在关键时刻,屈服于压力,出卖了灵魂,上了贼船。
  孔子当年说过:“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
   。。

咸阳末路悲黄犬(4)
在没有得到他所向往的那种职位权力时,他挖空一切心思,千方百计地钻营,以求得到它;当这种炙手可热的权势、职位一旦到手,便又战战兢兢地时刻想着如何把紧它,别让它失掉。一个人如果整天处于患得患失之中,那他就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了。
  三、李斯上了贼船,既是赵高逼的,也是他自愿的。这是一个十分清晰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事例。明代屠隆说:“李斯诈立胡亥,阴弑扶苏,虽由赵高之奸,实其私心之肯也。盖焚书坑儒,斯议也,扶苏谏坑儒而居外,斯必深念之;以吏为师,斯议也,胡亥傅之以高,学习法事数年,斯必深欲之,则斯心欲立亥,不欲立苏,亦彰明较著也。”
  秦始皇生前的历史贡献很大,但秦始皇的确也做了许多劳民伤财、惹天下臣民憎恨的事情,这些罪责李斯也都有份。秦始皇的有些作为,长子扶苏是反对的。如果让扶苏继位做了皇帝,扶苏要拨乱反正,要向全国臣民表现诚意,到那时不查办李斯还能查办谁呢?这当然也是李斯自己反复掂量的事情。所以赵高开头一连五个质问李斯“能不能超过蒙恬”,真可谓瞄准了靶心,箭箭射中要害。
  赵高拉李斯上贼船这段文章,可以说是写得非常好,把两个人物各自的心理活动,各自的神情口吻,都表现得极其生动、极其真切。赵高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描写最充分的既奸诈透顶,又极其凶狠、极有手段、极有进攻性的恶人形象;而李斯则是一个因患得患失而被拉上贼船,又卖身投靠、为虎作伥,最终害人、害己、害国、害家的变节者的典型。两个坏家伙的性格都是极其鲜明的。这段文章把两个坏家伙之间的你来我往、反复较量以及他们的心理活动、口吻神情,写得如此详细,其中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艺术加工。它们都始自一个传说、一个故事,于是人们便在这个传说、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越编越细致,越编越生动。
  明代邓以瓒说:“高、斯密谋,宜不令人知之,乃叙之详悉如此,且文词甚工丽,可见古时史职。”
  清代郭嵩焘说:“史公传李斯,历载赵高所以愚弄二世及李斯者,多近于故事传说,故于此叙二世斋上林,居望夷宫,射行人及自杀事;又赵高上殿,殿欲毁者三,皆如小说家言,汉代或有此传说,史公以所闻而附之《李斯传》,亦疑以传疑之意也。”(《史记札记》)
  李斯卖身投靠赵高、胡亥的行为,对历史进程影响巨大,如果扶苏上台,实行拨乱反正,也许秦朝不致灭亡。
  吴裕垂说:“夫以始皇开国之宏规,诚得公子扶苏而嗣之,宽以济猛,文以守成,更张者数载,休养者数载,陶淑者又数载,礼乐教化之隆,胥将拭目而俟也,所谓事半而功倍者,此其时矣。数传之后,颂其诗,读其书,稽其制作,览其规模,论古者又何所置其议?扶苏而不获嗣,始皇之不幸也,抑亦天下黔首之大不幸也。”
  由于李斯卖身投靠,与赵高、胡亥相勾结,倒行逆施,变本加厉,遂使秦始皇政策的错误部分更加恶性发展,于是在秦二世的元年七月,就爆发了陈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秦王朝就这样被李斯等人折腾得无药可医了。
    四 李斯被赵高所灭
  胡亥即位后,即历史上所说的秦二世。此人头脑昏聩,只会苟安享乐、作威作福。他听任赵高,变本加厉地实行严刑酷法,肆意诛杀。所以在他上台没过几个月,就爆发了陈涉起义。李斯眼看秦王朝就要垮台,想给秦二世提意见,但没有门路,赵高就做好了圈套让李斯钻。赵高骗李斯说:“我在宫里帮你看着,一旦看到皇帝何时有空,就马上通知你。”于是赵高就专门挑秦二世与他宠爱的妃嫔们亲热的时候通知李斯说:“现在皇帝正没有事情,正在一个人待着。”于是李斯赶紧进宫请求奏事。一连几回都是如此,气得秦二世大骂:“为什么丞相总是挑这种时候前来添乱,他究竟安的什么心?”赵高就趁机说:“李斯最清楚您的底细,对您做皇帝这事本来就不满。”又说“陈涉与李斯的家乡相距不远,李斯的儿子做地方官,与陈涉相互串通”等等。秦二世信以为真,就派人前去调查李斯的儿子。李斯见此情景很生气,上书谴责赵高专权误国的罪行,秦二世一贯相信赵高,又正在怀疑李斯,故一来二去,就将李斯下狱交由赵高审理。
  

咸阳末路悲黄犬(5)
赵高让自己的手下装成秦二世的使者,到监狱向李斯了解情况。李斯误以为真是秦二世的使者,就按实情相对,申诉自己的冤枉,于是赵高就让人狠狠打他。一连几次,李斯被打怕了,后来秦二世真的派人来了解情况了,李斯反而不敢再说真话,就承认自己有罪。这样秦二世就很感谢赵高,说:“如果不是赵君,我差点就被李斯骗了。”秦二世派去调查李斯儿子的使者到达三川郡时,李斯的儿子已被项羽、刘邦等打败杀死,赵高就让人胡乱地编造了一套说辞,说李斯的儿子与陈涉相互串通,进呈给秦二世看,于是秦二世下令将李斯处死。
  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判处死刑,被腰斩于咸阳市。在李斯被押往刑场的时候,他回头向一起被杀的二儿子说:“如果我们不出来做官,在我们的老家上蔡县牵着黄狗出东门去逮兔子,那该是多么好的一种生活啊!如今却连想都不能想啦!”于是父子被斩于咸阳,整个家族也被杀了个精光。
  李斯一辈子是个官迷,等死到临头时却说后悔当初舍弃了“架鹰牵狗出门打猎的平民生活”,其言外之意是后悔进入官场,看来李斯到死也没有明白他究竟是怎么死的。李白在感慨李斯悲剧命运的一首诗里有所谓“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同样是文不对题,没有抓准李斯倒霉的病根。
    结束语
  一、李斯有积极入世的人生观,能抓住时机,帮着秦始皇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是司马迁所赞成的。
  二、李斯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一切以个人利益为转移,不能临危效命,竟变节投靠乱臣贼子,倒行逆施,不仅毁了国家,也毁了他自己以及他的整个家族,这是司马迁所鄙视的。
  三、李斯受赵高愚弄,并被赵高所害的人生悲剧,令司马迁同情。
  四、司马迁写出了李斯由成功到被害的全过程,展现了李斯患得患失的心理,批判了一切以个人利害得失为转移的极端自私、极端懦弱的可耻本性。作品具有巨大的多方面的认识价值,它像一面镜子,足以为读史者千古之鉴,尤其可为官场中人的千古明鉴。因为一个平民患得患失、自私自利,出事只是害他自己;如果一个职位很高、掌管权力很大的人患得患失,那一旦出事就不只是害他自己,而是要祸国殃民了。患得患失绝对不是小事情!
  

诛秦灭项歌大风(1)
  ——司马迁笔下的刘邦
  汉高祖刘邦是《史记》中最生动的历史人物,就艺术成就而言,刘邦形象比项羽形象写得还要好。
    一 刘邦斩蛇起义
  汉高祖刘邦像刘邦是沛县丰邑人,弟兄三个,刘邦是行三,故称“刘季”。刘邦好说大话,好与人开玩笑,好骂人,不论与谁说话都是“你爸爸”、“你老子”。刘邦为泗上亭长送民工入咸阳见到秦始皇出行的仪仗队时感慨地说:“大丈夫当如是也”,表现了一种极端羡慕的心情。
  刘邦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如有人说他头上有龙,有云气;有人给他、给他的妻子吕后相面时都说他们要大富大贵,其中有个刘邦斩蛇、老妇人夜哭的故事非常生动,大概意思是说:
  有一天,刘邦带着醉意,与几个人趁夜色抄小道穿过一片沼泽地,他让一个人往前面去探路。那个人回来报告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我们往回走吧。”刘邦醉醺醺地说:“好汉子走路,有什么可怕的!”说着走上前去,拔剑把大蛇斩作了两段,路让开了。他又往前走了几里,醉倒在地,躺在地上睡着了。等后面的人来到刘邦斩蛇的地方,见有一个老妇人在那里哭泣。人们问她哭什么,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儿子,所以我在这里哭他。”人们问她:“你儿子为什么被人杀了?”老妇人说:“我的儿子是白帝子,他化成一条大蛇挡在道上,结果被赤帝子杀了,所以我哭。”人们都以为这个老妇人说谎,刚想揍她,而老妇人忽然不见了。当这几个人来到刘邦睡觉的地方时,刘邦已经酒醒。这几个人便把刚才碰到的情况告诉了刘邦,刘邦听了暗暗高兴,觉得自己大概真不是平凡人,而跟随他的那些人也就从此一天比一天地更加怕他了。
  这种“造神”运动既是###的需要,也是当时民众易于接受,并乐于为之传颂的,陈胜当时也用过这一套。这种传说当时一定是铺天盖地的,以至于生活于当时这种氛围中的进步历史家也不能一点不说。但他肯定是不相信的,只是不好说穿而已,试比较司马迁对陈胜、对田单那样有目的地利用这套玩意儿的写法,就可以明白。
  公元前209年7月,陈涉在今安徽宿县发动起义,很快形成燎原之势。沛县县令为了自救也想自己起兵反秦,他让手下的樊哙去找刘邦,想用刘邦做自己的部下。等到刘邦、樊哙带着上百号人来到沛县城下时,县令后悔,闭门守城。刘邦多年当泗上亭长,虽然比乡长还低一级,但与县里的“科长、科员们”都很熟,像萧何、曹参等人都是刘邦的朋友。于是他们发传单、写告示,里应外合,一下子就把沛县拿了下来。他们推刘邦为县令,也就是“沛公”。战国以来的楚国地区,例来称县令曰“公”。刘邦这个“沛公”一直被叫到灭秦后的鸿门宴上,直到被项羽封为“汉王”为止。刘邦就任“沛公”后,举行宣誓仪式,正式举旗反秦,这时是在公元前209年9月。
  在此以后的几个月里,刘邦似乎并未与陈涉直接联系,没有加入陈涉的序列。他只是在沛县周围的小范围内进行活动,直到陈涉被秦将章邯打败和杀害。
    二 刘邦破秦入咸阳
  项梁、项羽率军渡江来到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听说陈胜被杀,他们以战国楚王的后裔楚怀王为旗号,实际掌权的是项梁。这时在沛县一带活动本来力量就不怎么强大的刘邦,内部又出了叛徒,占领了刘邦的故乡丰邑。刘邦自己无力解决,于是投奔项梁。项梁给了刘邦十名军官、五千士兵,从而使刘邦顺利地制服叛徒,收复了失地。
  当时秦将章邯大破齐地田儋、梁地魏咎的两支起义军,田儋、魏咎相继被杀;随后又围齐军领袖田荣于东阿(今山东东阿县西南),反秦义军的形势非常不利。于是项梁率军救田荣,大破章邯于东阿城下;紧接着刘邦、项羽二人又合力攻下城阳(今山东荷泽市东北);又一同西进,大破秦军于雍丘(今河南杞县),杀死了秦王朝丞相李斯的儿子三川郡的太守李由。这一连几仗使起义军扬眉吐气,使秦兵望风丧胆。这是刘邦与项羽珠联璧合、携手反秦的友好合作时期。这段时间一共有两个月。紧接着形势突变,因为当时作为起义军实际领袖的项梁由于骄傲轻敌被章邯打败杀死,起义军一下子陷入了十分危机的境地。也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时刻,原来被一直看做傀儡的楚怀王表现了出人意料的不平凡,他将起义军的编制进行了调整,把各路将领进行了调动,并不顾自己局势的艰难,毅然决定派宋义、项羽等率兵北上救赵,而派刘邦西下击秦,这是很英明、很及时的。特别是楚怀王选择、派遣刘邦率军西下,真可谓是知人善任。楚怀王与其幕僚分析此事时,楚怀王身边的老将们都说:“项羽骠悍狠毒,他曾攻过襄城,襄城攻克后,没留下一个人,全部被他活埋了,凡是他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一个不被彻底毁灭的。再说在此以前陈涉、项梁的几次西进全都失败了,这次不如改派一个宽厚的长者以仁义之心率军西进,去向秦国父老讲清道理。秦国父老们吃他们君主的苦头已经很久了,今天如果真有个宽厚长者前去,不施行暴力,那么关中是会攻下来的。项羽为人凶暴,不能派他去,只有沛公是个宽大忠厚的长者,应该派他领兵西进。”
  

诛秦灭项歌大风(2)
楚怀王对项羽的安排,可以说有偏心、有亏待;但他们对刘邦的分析、使用,则可以说完全是从实际、从全局考虑的。最后刘邦入秦后的一切举措,都反过来证明了楚怀王这种任命的英明。
  另外,刘邦这次西下入秦的任务似乎也不像《项羽本纪》给人们的印象,好像秦兵的主力都在河北,南路没有多少硬仗要打。《高祖本纪》曾提示到这一点,作品说:这时,秦军的势力很大,经常打胜仗,因此各路将领们都不愿意跟着刘邦先往关中打。惟独项羽因为痛恨秦军打败项梁,所以自告奋勇,要求同刘邦一道入关。
  刘邦在经由昌邑、开封、洛阳以及在进攻关中地区东南门户的武关时都经过激烈的大战,但司马迁都没有展开细写,所以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
  刘邦在西进到陈留县(今河南开封东南的陈留镇)城下时,得到了谋士兼外事活动家的郦食其。郦食其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在家待价而沽,别人招纳他都不去;现在听说刘邦到了陈留,而刘邦又是个有才干而又不拘小节的人,郦食其觉得和自己很对路,于是自己上门求见刘邦。
  当郦食其进入刘邦兵营,见到刘邦的时候,刘邦正坐在床上让两个女人给他洗脚。郦生见了刘邦并不下拜,只是深深地作了个揖,说道:“您要是真想###暴秦,就不应该用这种态度来接待长者。”刘邦一听立即站起身来,整好衣服向郦生道歉,请他坐在了上首,从此成了刘邦的谋士。
  由于郦食其与陈留县令是朋友,所以他不仅帮刘邦里应外合很容易地夺得陈留县,获得了大量的兵员与粮草,而且他还劝他的弟弟郦商也投归了刘邦,这时郦商已统有几千人的一支反秦队伍,从此成为刘邦的名将。
  接着刘邦西进到颍川(今河南禹州),又得到了张良。张良是六国时期韩国贵族的后代,自幼与秦王朝誓不两立。他在陈胜的号召下,也拉起一支小队伍,保着一位韩王的后代韩成,在旧时韩国的地面上打游击。他以前曾在项梁那里见过刘邦,心生喜慕。现在他听说刘邦要西下破秦,于是他向韩成请假,说暂时跟着刘邦去灭秦,灭秦后再回来侍候韩成。这使得刘邦从此如虎添翼。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留侯世家》里说:
  张良常给刘邦讲《太公兵法》,刘邦很高兴,经常因为采纳张良的主意而获得成功。说来也怪,这些话张良也对别人讲过,但别人总是不开窍。于是张良佩服地说:“沛公的头脑,大概是老天爷赐给他的。”
  刘邦在西进破秦一路上所进行的最光辉,同时也是《史记》中描写得最精彩的是峣关、蓝田之战。峣关、蓝田都在从武关前往秦国都城咸阳的路上,在当时的咸阳城东南,相距不到二百里。《留侯世家》对此写到:
  刘邦想用两万人强攻镇守峣关的秦朝军队。张良说:“目前秦军的战斗力还很强,不能轻敌。我听说镇守峣关的将领,是一个屠户的儿子。商人都唯利是图,我们可以用财宝收买他。您可以先坚守营地,而派出一部分人先到前边去放出消息,说是要为五万人准备粮食,同时在四周的山头上多树旗帜,虚张声势,迷惑敌人。而后派郦食其带着奇珍异宝去峣关贿赂秦国的守将。”几方面的工作一做,秦将果然中计,答应了掉转矛头和刘邦一起袭击咸阳。刘邦正要同意,张良说:“这还只是那个受贿赂的将军想造反,他的部下还不一定听呢。如果他的部下不听,那就要坏事。不如趁着他们思想松懈,对他们发起突然进攻。”刘邦同意,于是引兵突袭峣关,秦军无备,峣关被刘邦所占领。接着刘邦乘胜追击到蓝田,与秦军再战,秦军彻底瓦解。
  这段话写张良的谋略有三点:其一是使用金钱利诱,收买其决策人物;其二是虚张声势,先声夺人;其三是趁其松懈无备而攻之。
  这是刘邦推翻秦王朝的最后一战,同时也可以从这些地方认识张良是怎样运用“黄老哲学”帮着刘邦灭了秦王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