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我国旅游业中,早年一直沿用“响导”这一称谓。后来,将“响”改为“向”,即向导。现在,人们也说向导,但在旅游业中又将“向导”称作“导游”。
■ 倒霉
“倒霉”一词是浙江一带的方言,产生于明代末年。“倒霉”没有在专门的语句中出现过,它的产生与当时的科举制度和民间习惯有关。
在明朝末年,采取的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读书人要想做个一官半职,就要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由于科举考试的局限性很大,严重地影响了知识分子才智的发挥,再加上考场上营私舞弊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一般的读书人想要考取功名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了求个吉利,考生们一般都会在考试之前在自家门前树立一根旗杆,当时人们称这跟旗杆为“楣”。如果考中了,旗杆就一直竖立着,考不中就要把旗杆撤去,人们便将撤掉旗杆的行为称为“倒楣”。后来这个词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当中,来形容不顺心的事情。
今天我们把“倒楣”的“楣”写作“霉”或“眉”,反倒不写原来的“倒楣”了,这也是约定俗成的,只是在使用的时候,大家应该记得“倒霉”一词是由“倒楣”演化而来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两字篇 第二章(1)
■ 点卯
“点卯”来源于旧时官吏的一种考勤方法。
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分别用12地支来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早晨5点至7点称为卯时,旧时官署衙门卯时开始办公。官员查点人数时叫“点卯”,吏役按时到官署、衙门听候点名叫“应卯”,其点名册称为“卯册”。若需签到,则称为“画卯”。《水浒传》里说“武松径去县里画了卯”,就是指这种考勤。
有的人为应付差事,点卯后即走开,故后来用“点卯”来比喻敷衍了事、应付差事。
■ 东床
典出《晋书?王羲之传》: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相传晋朝时,太傅郗鉴的爱女郗璇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妙龄待嫁。郗太傅听说丞相王导的几个儿子也都长得英俊、潇洒,便有意与王府结儿女姻亲。王丞相对这门亲事也很乐意。有一天,郗太傅就派了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给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门客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在东厢房呢,请转告郗太傅,任意挑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谢过丞相王导就赶回了郗府,并回复太傅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到了王府一看才知道,王丞相的几个儿子长得真的都不错,各个都很英俊。听说我要为您选女婿,都饰容待客,有的还有些拘谨,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谁知郗太傅闻此言后高兴地说:“就选那袒腹东床的为婿。我就喜欢这样的,他将来肯定是一个好女婿。”太傅郗鉴后来又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这个青年名为王羲之,才华横溢,便将女儿郗璇嫁给了他。太傅郗鉴果然没有看错,王羲之不仅是个好女婿,而且还成为我国著名的书法家。
后来人们便用“东床”一词指代女婿。
■ 东西
“东西”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时的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
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组合关系是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我们可以看出,东方属木,可以代表一切植物;西方属金,可以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面连在一起,逐渐构成了“东西”一词,用它代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品。
宋朝的理学家朱熹好学多问,有一次,他在巷子里碰到精通五行的好友盛温和,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盛温和回答说:“去街上买东西。”当时还没有“东西”一词。朱熹不解,盛温和解释说:“你把五行和五方对照一下就会豁然开朗了。”朱熹独自思考了一会儿,突然如梦初醒。原来盛温和说的“东西”是指金木之类,可装入篮子的物品!若说“南北”当然不对了,篮子里怎么可以装水和火呢?从此,“东西”就成了物品的代名词,直至今天。
“东西”中“东”和“西”本是两个方位名词,合在一起使用就完全脱离了它们的本义,变成了“物品”的代名词。
■ 斗胆
典出《三国志?蜀书?姜维传》:维死时见剖,胆大如斗。
三国时,蜀国统领大军的姜维在剑阁得知后主投降魏国大将邓艾的消息,大吃一惊,众将士也无比气愤,考虑大势已去,无法挽回,难以进行抵抗,但又不愿轻易投降,这时姜维心生一计,决定先投降魏国大将钟会再说,等日后有机会时,再作恢复蜀国的计划。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两字篇 第二章(2)
投降魏国的姜维很快便得到钟会的信任。邓艾与钟会原本就有矛盾,邓艾攻入成都,觉得是立了灭亡蜀国的大功,于是得意专横。加上司马昭想利用钟会的兵力来牵制邓艾,以各个击破,所以两人的矛盾更加尖锐。这时候,姜维乘机从中挑拨,钟会打算以成都为基地进行反叛,让姜维作先锋。当时魏军的将士对钟会重用姜维早就不满,当他们看到钟会要反叛的迹象后,都纷纷反对,并且团结起来杀死了钟会。姜维虽有大智大勇,但终因寡不敌众,最后被魏军杀死。在姜维死后,魏军很想知道姜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气魄,敢孤身与魏军做对。于是,人们剖开了姜维的腹部,看看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才发现他的胆囊极大,大得简直像斗一般,这让在场的魏国官兵惊讶不已。
此后,便产生了 “斗胆”一词,本是形容胆大,后来经常用作自谦之词。
■ 杜撰
“杜撰”一词没有专门的文献记载它的出处,据说来源于杜默作诗的故事。
在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喜欢写诗。但是,他写的诗,内容空乏,不着边际,没有任何的真情实感。而且,他的诗也从不讲究韵律,于是就有人说他写的东西是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他却常常在自己所作诗的后面署上“杜默撰”三个字,所以经常被人耻笑。一提起诗人,大家便不约而同地戏说“杜撰”。
此后,人们便把不合乎常规的事情统称为“杜撰”,后来,“杜撰”又被引申为不真实地、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今天,人们用“杜撰”一词来表示胡编乱造的写作或者编造。
■ 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生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这里讲的是三国时期关于徐庶的故事。徐庶本是蜀国大将,并做好了与刘备共图霸业的准备,可是谁料曹操用计谋把徐庶的母亲骗到了许昌,竟然把徐庶的母亲作为人质。徐庶一向是孝子,为了母亲,他没有办法,必须离开刘备,到曹操那里去救自己的母亲。于是,他对刘备说:“我的母亲被曹操骗去了,我的内心已经大乱,不知还能不能与大王共同来打天下了。所以,请求离开。”徐庶后来到了曹营,但并没有救出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自杀而亡。徐庶因此一生未为曹操献一策。
这里的“方寸”一词指一寸见方的心部,后引申为心烦意乱、没有主见。
■ 夫人
“夫人”一词来源于春秋或更早时期,在当时是国君原配的固定称号。
从那时的封建皇朝发展到现在,“夫人”一词大概被赋予了四种用法。
第一种,是指称诸侯之妻为“夫人”。如《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
第二种,是作为帝王嫔妃的名称。如《汉书?外戚传序》:“汉兴,因秦之称号,……妾皆称夫人。”汉武帝增加倢伃等号,其后称号益繁。从曹魏开始,夫人为妃嫔称号之一。王后以下,妃嫔分五等,以夫人为最高。魏明帝增为十二等,贵嫔与夫人位次王后。
第三种,是作为达官配偶的封号所使用。如明朝时,“夫人”被用来册封一品、二品官员的嫡室,如“一品诰命夫人”。
两字篇 第二章(3)
第四种,是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多用于正式场合。
这四种用法中,只有第四种现沿用至今。
■ 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庄子引用这个故事讲述了自己和朋友惠子之间的故事。
战国时期,博学的庄子有一个好朋友叫惠子,惠子也是一个博学之人,两人在一起时总是互相切磋学问,取长补短,有着很深厚的友谊。可是天妒英才,惠子早早地就离开了人世,庄子非常痛惜。有一次,庄子去惠子的坟前拜祭惠子,不由得回忆起自己的朋友。于是他就给随他一起来的人讲了一个故事说:在楚国有一个人,在粉刷墙壁时,不小心在鼻尖上粘上了一点白粉,可是这点白粉薄如苍蝇的翅膀,他就去找了个工匠帮他去掉。工匠让他站稳以后,拿起斧头照他的鼻尖就是一下,那人非常镇静,动都没有动,只觉得一股清风从脸面滑过,而鼻子却没有受到一点伤害。宋元君听说这个故事之后,就让那个工匠来表演这个运斧成风的技能,工匠说:“我确实有这种技能,只可惜和我配合的那个人已经死去很久了。”故事讲完了,庄子叹息说:“惠子死了,我就失去了学业上的挚友,再也没有和我如此默契的人了。”
据说,从此便有了“斧正”一词,后来,“斧正”多用来表示谦恭,指请别人帮自己修改文章之意。
■ 腹稿
典出《新唐?王勃传》: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王勃字子安,唐朝时期绛州龙门人,“初唐四杰”之一。据说,他从小聪明过人,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几岁就成名了。在他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像别人似的打好草稿,他从来不起草稿,更没有穷思苦想,而是先磨好墨,备好纸笔,有时还喝一点酒,然后便蒙头大睡。等到一觉醒来,马上跳下床,拿起笔,一口气就把文章写成了,他写成的文章甚至不需要改动一个字。王勃所到之处,都有人请他写文章,作为润笔的钱物绸缎也积累了很多。别人说他是用心来编织,用舌来耕种。每当他写碑文或赞颂辞时,也是先磨好数升墨,然后拿被子盖住脸躺着,一旦灵感来了,他突然起来,一挥而就,无需更改。当时人们说他是在腹中打好了草稿。王勃二十六岁时便去世了,一生很短暂,但是他的作品却为后世广为传诵,有名的《滕王阁序》便是其中一篇。
今天我们用“腹稿”来指在肚子里面把文章写好,以此来比喻善于写文章、非常有文采的人。
■ 挂历
挂历的雏形是一种“讨债本”,源于古罗马时代。
在古罗马,有一种专门从事放高利贷的人,他们按月去向债户收取利息。为防止出差错,他们将何月何日某人该还的债和该付的息都记在一个特殊的本子上。这种本子是以月为单位,按日期排列的,并附有记事栏,其记事方法简便明了。后来,这种方法渐渐地被其他行业所借鉴。
莫藻泉是香港著名英商太古洋行第二任华人买办,他兴建了一家糖厂。1884年,他为了宣传太古糖厂的产品,特意推出一种类似海报广告式的“月份牌”。莫藻泉聘请设计师关蕙农设计画面,内容多为花卉、吉祥人物、福、禄、寿、喜、中国古代天官赐福、迎春接福及仕女图等。这些 “月份牌”免费向消费者发放。许多厂商觉得这一做法很可行,于是纷纷效仿,竞相印制“月份牌”,并不断改进形式。
后来,“讨债本”和“月份牌”逐渐演变成为当今的“挂历”。
两字篇 第三章(1)
■ 广播
虽然最早的电台产生于美国,但是“广播”一词却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的南京东路有一家英国洋行,他们自己设置了一个小的无线电放音台。有一次,著名的学者叶恭绰来到上海,偶然听到了这家洋行播出的音乐,受到了启发。他想,既然音乐可以播放给大家听,那么普通话的新闻,或者是全国各地的歌曲也应该可以拿过来播放给大家听。后来叶恭绰就派人把北京和天津的电话机加以整修,公开向民众播放,这时需要给这种播放形式起一个名称。经过专家的研究,按照英文的意思选了“广播”一词作为这种无线电声音传播媒介的专有名词,即广泛传播之意。于是就有了“广播”一词,并沿用至今天。
今天的“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图像的新闻传播工具。广播分为两种形式,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
■ 汗漫
“汗漫”一词最早出自《淮南子?道应训》。
秦时,有一个名叫卢敖的人,被秦始皇任命为博士,他奉秦王之命外出寻找仙人,以求得长生不老之药。卢敖来到北方的大山,又经过极北,最后到达了蒙古山。在蒙古山,卢敖看见一个士人,此人长得非常奇怪,眼珠凹陷,两鬓长满了黑发,体型也是上宽下窄,这个人此时正在迎风起舞。可是当他见到卢敖的时候,就躲了起来。卢敖追过去想看个究竟,只见这个人蜷缩在那里,正在吃蛤蜊。卢敖对他说:“我一个人离开中原,足迹几乎遍布四方,今天在这里见到你,算是有缘,不知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同行?”这个人说:“原来你是中原的人啊,怎么会跑到我这里来呢?这里有同样的星星、月亮、太阳,同样有四季的变化,这里和那些叫不出名字来的地方相比,简直就是堂屋的一角啊。就说我吧,我去过无边无际的南边,去过无声无息的北边,也去过幽深渺茫的西方,向东还去过太阳升起的地方。还有很多地方上面没有天,下面没有地,我都还没有到达过。你刚刚来到这个地方,怎么就能说是游遍四方了呢?你就留在这里吧,我还要去九天之外和仙人汗漫见面呢。”说完就进入了云中。卢敖抬起头看着他,那个人很快便消失在云中了。卢敖的心中很难过,心想我和这个人相比,就像是小虫子遇到黄皓一样,这不是很可悲吗?
此后,人们便用“汗漫”一词指漫游之远。后来,引申为十分广泛,不着边际之意。
■ 汗青
“汗青”一词来源于古人记事用的“竹简”。
纸张发明之前,古人在竹简上书写记事。单个竹片,谓之“简”;单个木片,谓之“牍”。制作竹简,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称其为“青”。然后,把“青”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一方面也为了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指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了。
从出土的古代竹简来看,简、牍各有所用:木牍多用来书写文书、通讯,而竹简多用来书写书籍。竹简也有长短之分,长简书写儒学经典,短简书写诸子与史传。故此,“汗青”也成了书册、史册的代名词了。
两字篇 第三章(2)
现在,“汗青”多指史册。
■ 黑马
“黑马”一词最早出现于赛马比赛当中,指在赛马场上本来没有实力的马匹,却在比赛结束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并取得意外胜利的获胜者。原词出自小说《年轻的公爵》。
在《年轻的公爵》这部小说中描写了一段精彩的赛马场景,文中这样描写:在比赛刚开始时,两匹被大多数人看好的良种马,一路领先,一匹马眼看就要夺取胜利,此时全场为之狂呼,认为这匹马必定是冠军,谁知在接近终点的一霎那,忽然一匹很不起眼的黑色马匹以风驰电掣的速度追赶而来,并且远远地把两匹即将夺冠的良种马抛在了后面,惊人地率先到达终点,并且夺得了冠军。《年轻的伯爵》原文中所用的“darkhorse”一词即有黑马的意思,同时“dark”又是知名度不高的意思。与原文的意思正好相应,从此“黑马”一词便开始流行使用,美国的16届总统林肯也曾经有“黑马式”总统的美称。
今天,“黑马”一词多用来比喻出人意料的或者是实力难测的竞争者突然取得胜利。在一些体育比赛中我们经常把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出了好成绩的运动员或者团体称为“黑马”。
在出版业中,有一种校对软件,也称之为“黑马”,即黑马校对软件,此软件通常可以校对出校对人员不易发现的错误。所以,“黑马”一词在此使用的也是出人意料的意思。
■ 红娘
“红娘”一词出自元代王实甫所写的杂剧《西厢记》,在这里面红娘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的形象。
“红娘”在《西厢记》当中虽然是以一个丫鬟的角色出现的,但却是全剧中最光彩照人的一个角色。她聪明热情,活泼勇敢,为了成全她家小姐和张生的美好婚事,跑来跑去,牵针引线,挨骂,挨打,但是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帮助别人的想法,并且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封建的老夫人,最终让崔莺莺与张生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初在王实甫写这个角色的时候,他就为这个角色的行为很是赞叹,决心要为这个小丫鬟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他左想右想,绞尽脑汁,还是没有结果。突然有一天,他看见一只小鸟,小巧玲珑非常可爱,后来得知小鸟名叫“红娘”。于是茅塞顿开,决定给自己笔下的小丫鬟取名为“红娘”。
从此“红娘”一词经过人们口口相传,并沿用至今,专指给男女作介绍人,撮合男女婚姻的人,多为女性。
■ 红学
“红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清代。
清乾隆年间,神会上有很多人开始热衷于研究“经学”,包括《易经》、《诗》、《书》、《礼》、《春秋》等。当时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学者,他很喜欢看小说,对经学却没有什么兴趣,《红楼梦》是他最喜欢看的书,可以说对于《红楼梦》一书,他是爱不释手,而且非常精通。朋友见到他这样就很奇怪,说:“你为什么只看小说,不研究经学呢?”他回答说,自己也是在研究经学,只是比别人研究的经学少了“一画三曲”。朋友听后很不解,说哪一门的经学是少了一画三曲的?他笑着回答说,那就是“红学”啊。在清朝时“经”字写作繁体字“經”,少了“一画三曲”自然就是“红”字了,那么少了“一画三曲”的经学也就是“红学”了。
今天“红学”专指研究《红楼梦》的一门科学,分为旧红学与新红学两部分。旧红学,指的是五四时期以前,有关《红楼梦》的评点、评论、题咏、索引。新红学又分为很多派,著名的有点评派和索引派。
两字篇 第三章(3)
■ 胡同
“胡同”一词最晚始于元代。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有的学者认为,胡同是从元人语“忽洞格”——井转变过来的,它应该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据说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指“水井”。
从元大都的实际来看,确实胡同与井的关系密切。元大都是从一片荒野上建设起来的。它的中轴线是傍水而划,大都的皇宫也是傍“海”而建的。那么其他的街、坊和居住小区,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后造屋,或者预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规划院落的布局。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条胡同都有井,这是毋庸置疑的。再从胡同的名字上看,为数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湿井、甜水井、苦水井等不下四五十个。这说明,胡同与井是密切相关的。
“胡同”,现在也叫“里弄”或“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
■ 花瓶
“花瓶”一词出自20世纪上半叶的旧上海。
20世纪30年代,女性人格独立和经济独立的意识逐渐加深,她们将自己从深宅大院里解放出来,积极地走向社会,来到社会上的各个岗位。但是一些思想落伍的人实在看不惯曾经每天在厅堂和厨房打转的女人们走向和男人们一样的工作单位,于是他们便将高调地走向社会,并且开始游走在单位机关的时髦女性蔑称为“花瓶”,认为“它们”只能摆在桌子上做装饰品,没有任何的使用价值。
当然在那个时期,“花瓶”也多指那些被各级长官或是富豪推荐进机关,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只是到办公室装装样子,目的不是为了薪水,也不是为了升官,而只是为了找一个行业新贵做如意郎君的女职员。
现在人们也经常用“花瓶”来表示只能供在桌子上当摆设,除此之外别无用处的装饰品。因为花瓶只能用来装饰,起不到实际作用,于是就有人用“花瓶”来讥讽一些单位里不干实事、吃白饭的女职员。
■ 伙计
“伙计”一词,在旧时的店员或长工之类的称呼中被继承下来。
“伙计”的原意有三个。
一是指合作的人。在我国有的地方称同行为伙计,有哥们或同事的意思。二是指旧时的店员和长工。在粤语方言地区,目前仍有顾客在餐馆里以“伙计”来称呼男性侍应,不过仅限在小饭馆或大排档使用。此外,服务行业或小型企业的老板,也常把雇员称为“伙计”。 三是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一带,指兄弟之间的称呼。另外,在北方部分地区,“伙计”也是男性熟人间的亲昵称呼。
这三种用法至今都在沿用。
■ 借光
“借光”一词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
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甘茂因遭到奸臣陷害无奈逃往齐国,在逃往齐国的路上,甘茂遇见了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代。苏代问甘茂要去哪里,甘茂没有直接回答苏代的问题,只是给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在一个江边住着很多户人家。每到晚上江边就汇集很多姑娘在那里做针线活,这些姑娘从自己家里带上灯油,到了江边以后再把所有的灯油都聚集在一起,以便于有个更加明亮的灯光。这个江边还住着一个穷姑娘,她没有钱买灯油,因此大家都很讨厌她,准备把她赶走,穷姑娘就说了:“我虽然没有钱买灯油,但是我可以帮大家做些其他的活,我可以早点来帮大家摆好凳子,打扫房间,这样不是对你们也有好处吗?而你们把落在外面的余光借给我来做针线活,对你们来说也没有损失啊。”大家听她这么一说,都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再赶她离开。
苏代明白了甘茂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于是带甘茂一起来到齐国,并向齐王推荐甘茂,后来甘茂被齐王拜为上卿。“借光”一词也就从此流传下来,并沿用至今,指请求别人给自己方便。
■ 巾帼
典出《三国志?魏志?明帝叡传》: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大军翻山越岭去攻打魏国,按照《孙子兵法》上的说法,这样远道进军是很不利的,而且有很多的不便,诸葛亮就想以速战速决来求胜。可是司马懿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不论诸葛亮怎样叫阵,司马懿就是不出兵。后来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一顶巾帼,来讥讽司马懿像个女人,不敢出来与蜀兵交战,诸葛亮想以此来激怒司马懿。司马懿受不了如此的激将法,多次准备出城迎战都被军师拦住了,最终魏国还是没有中诸葛亮的圈套。诸葛亮也只好作罢。
关于“巾帼”一词,还有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女扮男装从军十二年,并且屡屡立下战功,战争结束了大家才知道木兰是个女儿身,更是对她刮目相看。从此以后“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便流传至今。
“巾帼”原指古代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的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高贵妇女的装饰,人们便把女中豪杰称为“巾帼英雄”,今天我们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 揩油
“揩油”一词源于古时一个唱滩簧的人编出来的笑话。
据说,在安徽的西部徽州有一个财主,家里非常有钱,可这人生性吝啬,每天都让家里的人吃青菜豆腐、豆腐青菜。但是他又好面子,不愿意让人家知道他每天都吃得很吝啬,于是就买了一小坨猪油放在了自己家的墙角,每天吃饱饭之后,他就把猪油涂一点在自己的嘴唇上,然后走到自己的大门口站定。每看见一个人都笑着跟人家说:“我家今天吃的是猪油炖酱”,后来被人给戳穿了,空留给周围的百姓一个茶余饭后的大笑话。
“揩油”到了旧上海便是营私舞弊的专有名词了,旧上海的电车上,售票员满面笑容的一句“对不住您了”,就表示你多余的钱可能拿不回来了。在旧社会还有妓女的时候,“揩油”还有一个意思,便是妓女卖身援交。
现在,人们经常用“揩油”来表示占别人的小便宜。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两字篇 第四章(1)
■ 楷模
“楷模”一词来源于两种树木。
“楷”,《新华字典》说:“楷树,落叶乔木,果实长圆形,红色。木材可制器具。也叫‘黄连木’。清代诗人金埴在笔记《不下带编》中讲:“楷木生于孔子冢上,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也。”原来楷木形容刚直,堪为法式。
“模”,也是一种树,据淮南王刘安《草木谱》上说:“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因其各季色泽纯正,“不染尘俗”,便为诸树榜样。
因为“楷”、“模”两字引申义相近,所以就合在一起使用。使之更具有法式、模范、榜样的意思。
■ 狼烟
典出《尔雅?释兽》: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在古代,燃放狼烟对于用兵打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有着自己的规则、时间、地点等。燃放狼烟是否正确关系到对敌情的判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