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草根皇帝:布衣刘邦-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一番尖锐却贴心的言语便打动了刘邦,“……高帝不择而有惭色”,转而向陆贾等人请教,乃谓陆生曰:“试为我着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着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号其书为《新语》。
——见《郦生陆贾列传》
可以想见,司马迁在记述这段史实时,是深深为高帝的谦恭人品所打动了的。
在陆贾等人的启发下,也是因为巩固汉初政权的需要,刘邦的思想开始向儒学倾斜。为完善礼仪制度,儒生刘叔敬及百余弟子逐步得到重用。特别是在汉十二年十一月,即刘邦病死前几个月,在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后的胜利归途中,刘邦还忍受着战斗创伤带来的严重伤痛,绕道曲阜,以皇帝身份在历史上第一次以隆重大礼祭祀儒学始祖孔子。如果他确实像始皇那样真心反儒的话,则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去做。
此举不仅彰显他自身高尚的文化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开创了帝王尊孔的先河,这在中国儒学史上极具意义。它透露出一个也许当时人们还不完全理解的信息:“封建统治者已开始发现并认识儒学的价值,并愿与之结为同盟。”刘邦集团这一行动,对统一的以儒学思想为中心的汉文化之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前无古人的奠基作用。⑧
平心而论,身处社会空前动荡时代的刘邦对儒学的兴盛,尽到了他所能尽到的责任,给他戴上一顶“反儒”的帽子实在有失公允。再者,恐怕也并不代表儒家的主流本意。 。 想看书来
三、平民刘邦蒙辱的历史背景(10)
诚然,汉高祖在世时未能将儒学作为汉家指导思想,但也未采取秦朝之文化专制主义,而是对各学派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千万不要忽略刘邦时代的重要意义,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昌盛和繁荣,确实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重大作用。对此,司马迁曾无限感慨地称颂曰:
……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汉兴,承弊应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见《高祖本纪》
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一定会令你无限倾慕不由自主地随之融入那个伟大的时代。
刘邦病逝50年后,强调维护和神化皇权的儒学,自然得到了急需加强中央集权的汉武帝刘彻的重视和支持,武帝时代在成功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便完成了汉王朝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构筑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人们往往将此归之于武帝,实际上,如果没有其先辈高祖皇帝的奠基之功,则无法想象刘彻能成此不世功业。
8。“独尊儒术”者容忍了戏辱刘邦之流言
董仲舒是西汉精通儒学的大学问家,在汉景帝时做过博士官。他看到汉朝建立以来经历了几次王国谋反事件,认为应当树立大一统思想。他顺应汉武帝政治上的需要,在孔孟学说的基础上,又融入阴阳五行学说等及迷信思想,使儒家学说变成一种服务于封建皇权政治制度带有宗教色彩的理论。因而获得了汉武帝的信任,“汉武帝采用策问(考试)的方法,凡对策,公开讲黄老、刑名、纵横的人一概罢黜不取,独取董仲舒等儒生,都给好官做。……从此诸子百家被黜,儒学独尊。”*然而,尽管儒家们忠于汉武帝,却无法摆脱其学说之狭隘的“唯我独尊”思想的禁锢。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于前朝乃至开国皇帝刘邦曾经有过的“不敬儒”之做法一直耿耿于怀。在排斥###了黄老学派的某些代表人物后,他们容忍了恰恰是由于刘邦的宽容大度才形成的民间对刘邦人身侮辱谩骂之流言,尽管其中有许多只是宫廷倾轧中见怪不怪之事。
虽然《史记》对刘邦的记述也均是称颂有加,但却无法阻挡某些文人以隐晦手法将这些流言记入演义、野史之中,使之传留后世,甚至对太史公书进行随意篡改,更不必说民间夜话之类。俗话说“恶人不可得罪”,或许正是“作茧自缚”这个谶语也令刘邦难以逃脱被后世戏弄的命运。
9。人们总愿同情弱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邦之为司马迁称道并为史界公认的另一主要长处便是“能谋善听”。他虽然一言九鼎,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却总能虚怀若谷地广泛听从臣属的建议。宋代学者洪迈《容斋随笔》赞之曰:“事无大小,必谋之于众人。”即便是立废太子之家事,他也能倾听群臣意见,而不受爱妃戚夫人之左右。与唯我独尊的霸王项羽形成了鲜明对照。
可以讲,“丰沛将相集团”的军政大计虽然是通过刘邦发布的,但其中许多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尤其是张良、萧何、陈平等常出妙计良策,其中不乏诡诈狠招儿。据《汉书·高帝纪》载:
汉(王)遣陆贾说(项)羽,请(放回被楚军俘虏的父亲)太公,羽弗听。汉复使侯公说羽,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归太公、吕后,军皆称万岁。……羽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谏曰:“……楚兵罢食尽,此天亡之时,不因其几(危)而遂取之,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十月汉军(背信弃约)追项羽至阳夏南,……十二月,围羽垓下。……是以兵大败。灌婴追斩羽东城。
三、平民刘邦蒙辱的历史背景(11)
意思是说:楚汉双方在长期对峙消耗后,约定以鸿沟为界,罢兵言和,各归东西。此时张良、陈平意识到有机可乘,趁楚军因签和约失去戒备,移军后撤之混乱时,建议汉军立即全线跟踪追击,以猛烈攻势致敌于死命。刘邦接受了建议。虽然“兵不厌诈” 但汉军之行动必竟属弃义之举。然而后世极少有人责备张良、陈平狡猾阴险,却均剑指刘邦奸诈无信。
罪在上皇,功在臣属,同情弱者,或许也是中国历史上民众评价政治人物的一个特色。后世帝王则大都从“刘邦受侮”之史实中吸取了教训,无一例外地强化了对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监督,并加大了对邪教异说的打击力度。
10。文人不可轻,人言真可畏
魏晋隋唐以来,儒学孝道随着封建社会逐步进入了鼎盛时代。各种矛盾加快激烈碰撞,落魄政要、失意文人、骚人迁客,对世间丑陋现象严重不满,自然要寻找话柄发发牢骚。
只是他们心里还清楚,当朝皇帝是骂不得的,指桑骂槐,攻击前朝帝王正可一石二鸟。这些自命不凡的劳心者,自然会把流传于民间抄本之中,曾对儒学大不敬的秦始皇、汉高祖作为攻击对象。
始皇赢政,本来便是个凶残至极的野种,焚书坑儒,世人皆知,自不必说;刘邦,外号刘三(易中天先生则为刘邦新命名为刘小),出身贫贱,市井流氓,包括父辈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的乡间老儿,凭什么五十多岁还坐上皇帝宝座?我等举人秀才‘,学富五车,却只有受气的份儿,……既然你刘邦已成为众矢之的,不骂你骂谁?而私下则会骂杨坚、赵匡胤背逆篡朝,骂李世民逼父杀兄,说他们早先与刘邦一个样。
本来嘛,言及历代皇帝之阴暗缺失,没有一个不与骄纵蛮横,贪酒好色,锦衣玉食沾边的。于是刘邦便成了百姓茶余饭后夜话聊天时的热点人物,并经无聊文人不断润色,更编成剧本传唱千古,似乎成了真实故事,就连一些正直文人和历史学家似乎也不得不信。唐代诗人在《焚书坑》诗中就这样写道: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
真是文人不可轻,人言真可畏。这首诗影响很大,在许多人心目中,大汉王朝高祖皇帝已黯然无光,刘邦似乎真成了从不读书,粗俗无节的代表。
这种随意抹黑古代帝王的情况在汉人统治的朝代如隋、唐、宋、明肯定是有所收敛的,因当朝皇帝专制淫威,他们不会连这种打鸡骂狗的伎俩也看不出。就是能容忍,也是看到“戏弄刘邦”对于巩固其统治无大碍,符合当权者“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之血统论。你们穷人闹腾吧,造什么反,瞧!布衣刘三就这下场——笑料一个。
11。元曲《哨遍·高祖还乡》产生的背景和负面影响
然而到了元代乃至所去不远的清代,恐怕就大不一样了,攻击前朝皇帝的做法,甚至会得到当时的统治者——蒙满皇室的支持。元曲《哨遍·高祖还乡》大概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套曲子是一位名叫睢舜臣的曲作家写的。其对刘邦的嘲讽和丑化可谓淋漓尽致:
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事无推故。这差事不寻俗,……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
〔耍孩儿三煞〕那大汉下得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平民刘邦蒙辱的历史背景(12)
〔二煞〕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煞〕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称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涂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少我的线,差发内旋拨我;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 !⑨
今天,我们当然已无法猜测睢舜臣先生写此散曲的真实目的。有学者指出,原因可能是有些人对刘邦这个没有高贵血统的一介平民能够登上帝位感到心里不平衡,仅此是不够的。
不错,作为置身于蒙古皇帝高压统治下的各民族广大群众,能张冠李戴痛快淋漓地骂一通皇帝,管他是谁,更不要说是千年前的刘邦了,起码先解解心头之恨,似乎也无可厚非。
然而作为蒙古及满清统治者,在找乐子的同时,静心一想,不禁拍手叫绝,这不刚好歪打正着吗?看看,你们中原汉人皇帝就那个熊样,汉族就是劣等民族,必须由我高贵血统的蒙满族人来统治,……你们要骂宋朝皇帝赵匡胤、明朝皇帝朱元璋,我们才高兴呢!若骂我元朝开国元勋成吉思汗、大清高祖努尔哈赤,看我灭你九族。
实际上即使在今天,若采取元曲手法戏说搞笑铁木真或皇太极,肯定会遭到蒙古族和满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信你便试试,笔者敢保证,即便是口才极不寻常的易中天先生也不敢随意品说。或许这也是我国汉民族某些人物区别兄弟民族同志的一个标志。
元曲《高祖还乡》在蒙古皇室及后来清王朝刻意支持和渲染下广泛传唱,其对汉高祖的侮辱和恶劣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在剧中刘邦被描述成众人不齿,连邻里故旧都取笑的不懂书礼的流氓奸诈之徒。
难道这就是开创我中华民族大一统及两汉文化辉煌历史的汉皇高帝?可以想见,当时稍微有一点正义气节的人们,都会质疑元曲作者的险恶用心,只不过在元、清两朝的皇威面前不敢反抗罢了。必须承认,这应当是严重扭曲“微时刘邦”最重要的社会原因之一。
当你在《高祖还乡》 曲目之前开怀大笑时,你是否会想到此时统治者会比你笑得更开心。这不仅是对刘邦的侮辱,恐怕其中有严重的种族歧视成分。
令人不解的是,此曲至今仍可见于某中等教材之中。如果你再联想乾隆皇帝对某地区“穷山恶水,泼妇刁民”的戏辱,大概对笔者要求将《高祖还乡》撤出相关教材之提议不会大惊小怪了。
近代伟大文学思想家鲁迅先生也恰恰是在留学日本时,看了一部电影之后才翻然悔悟的。电影描述俄日两国为争夺中国领土在我国东北打仗,双方均把中国人当炮灰,当俄国判中国俘虏绞刑时,许多看电影的中国人在赔笑或无动于衷。对此,鲁迅先生十分震怒,他说中华民族病了,医人不如医国,于是愤而弃医从文。而今我中华儿女,尤其是两汉文化发源地,中原淮海人民在谈笑刘邦之后是否应该有所感慨并深刻反思点什么呢!
12。还平民刘邦以真实形象
实际上,众贤臣辅佐的刘邦,并不是如章诗及元曲中所描述的玩闹和无赖形象。
事实是,刘邦父辈家境也并不贫贱,据《史记》及地方志载:其父刘太公在丰邑中阳里算是望重。对子女的培养更是十分用心、独具眼光。他不让孩子全部参加生产作业,刘邦自幼便与卢绾、萧何安心读书,就学于丰邑马公书院,学友间十分友好,成绩不俗,受到邻里褒扬。其弟刘交还被父亲送往外地。负籍向战国著名学者荀子的高才弟子,亦是当时的名儒浮丘伯先生学《诗》,刘邦本人是否师从浮丘伯无法考证,然而青年刘邦曾追随魏国反秦名士张耳,以及晚年命其子勤于学习则是事实。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平民刘邦蒙辱的历史背景(13)
再说,刘邦生长的故里丰邑,曾为深受暴秦东犯之苦的魏国臣民的避难居所。联想当时东西方对峙,天下畏秦、反秦的历史背景,刘邦青少年受到的应该是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熏陶,在当地有较好的贤名。(见《韩信卢绾列传》、《楚元王世家》、《张耳陈余列传》及本书其他章节)
此外,众史家公认刘邦才智高远,头脑清晰,统帅能力强,也绝非偶然。萧何终生忠贞不二,举家追随刘邦自不必说;张良、韩信可谓人杰,韩信统百万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张良出身名门贵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均毅然跟定刘邦,矢志不渝,并发自内心地赞扬刘邦曰“知臣莫若君”。 还有纪信、周苛、郦食其等均对刘邦忠心耿耿并以死相报(见《 汉书·高帝纪》)。尤其是王陵的母亲,一位普通的老妇人,坚称沛公“长者也”, 视死如归,命王陵追随并跟定刘邦。(见《陈丞相世家》)这些决不仅是偶然和盲从。无怪乎,明代著名政治家、学者王阳明先生感叹曰:
丰沛之间,自昔多魁。若汉之萧、曹,使不遇高祖,乘风云之会,固将老终其身于刀笔之间*。
的确,作为当之无愧的“布衣贤者”,“丰沛布衣将相集团”的统帅,刘邦做到了日理万机,事必躬亲,战必亲征,甚至身先士卒,遍体创伤,团结将相,每战必胜,从而奠定了汉家四百年基业。如此伟功,没有青少年时代刻苦磨砺之坚强意志、良好品德及人格魅力是断难做到的。
在文采方面,他亲自手书颁发了不计其数的诏书、###檄文等。汉(高祖)十一年春二月(公元前196年),权贵齐天的高祖皇帝还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求贤诏书”, 据《 汉书·高帝纪》载: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代代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己与吾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吾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此外他还有著名的《鸿鹄歌》、《大风歌》等传世。据此,我们可以足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张良都感叹曰:“沛公殆天授。”不知中华五千年历史中间还有哪个“布衣、游手好闲者”能做得如此惊天动地的事业,更不要说如易氏所谓“小地方混混”了。
即使似陈胜,为情急所困,揭竿而起,能一时一呼百应,能长期笼络如此众多英雄鬼才,节节制胜吗?陈胜没有做到,起义不久便归于失败,其悲惨下场实际是司马迁所预示的那种草莽游民、不学无术者必然失败的影子。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太史公绝唱之奇妙,反而随意品评司马迁笔下之刘邦。作为戏说、野史无须赘说;作为史学著述评论,随声附和显然有失允当。
当然,让整个社会公正评价平民刘邦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仅靠少数史学家恐怕是不够的,时下说周瑜战秦琼有人围听,但大环境似乎还是能令文化人明白,没有人不知道对当代伟人是断不敢乱开玩笑的。复杂历史人物如刘邦正好被作为猎奇对象,也###人们无聊消遣,牢骚寻乐的需求。墙倒众人推,一人一口水也能把刘邦淹个严严实实,刘邦早已不再是威风八面的皇帝,已成为一个任人侮辱,无力辩解的弱者。看来,我们的确不能忽视并应充分发挥文化演艺界对传播历史的重要作用。
问题已十分清楚,文史学界对于禁锢在刘邦身上的所谓 “游手白徒”说,应明确诠释。如前所述,安作璋教授“布衣贤者”的提法值得赞赏,只可惜教授未将此提法定位在平民刘邦身上。
不可否认,建立了不世功勋的刘邦,的确是一个历史焦点人物,但在其身上存有太多的历史误解也是不争的事实。诚如近代著名政治家梁启超先生尝言:
皇帝中亦有伟大人物,与国体、政体上别开一个生面,如像……汉高祖、汉武帝、汉光武、魏武帝,都与一时代有极大关系。可惜他们的本纪作的模糊,影响整个的人格和气象完全看不出来。⑩
作为正直史学家,应当破除迷信,排除干扰,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刘邦,力争还其真实形象,使之更接近他所生活的那个伟大时代。
反过来说,若不分青红皂白一味丑化历史名人,实际是在侮辱自己民族的光荣历史。试问,当我们去黄帝陵、始皇陵、成吉思汗陵、西夏王陵等游览之时,见到的、听到的与在刘邦故里见到的或听到的游客的反映是一样的情况吗?总之,不管你承认与否,对平民刘邦的轻视和戏弄,已使我中华民族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大汉王朝蒙羞,给弘扬两汉文化事业的诸多方面带来了无法回避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地应当引起世人的重视。
要之,我国哲学思想文史界,应当公正地评价布衣刘邦,应该给予汉高祖刘邦以不低于唐太宗的地位,应当尽快为“平民刘邦”正名。相关方面也应该将重塑中华历史上大汉王朝开国皇帝的伟人形象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参考文献】
① 龚炜:《巢林笔谈》卷二。
② 熊尚文:《兰曹读史日记》卷一。
③ 安作璋、孟祥才:《 汉高帝大传 》,中华书局 2006年版。
④ 周谷城 :《中国通史》,新知识出版社1954年版。
⑤ 何兹全:《刘邦其人和他的功业》,《刘邦研究》1992年,P1…3。
⑥ 许辉:《论刘邦的历史功绩》,《刘邦研究》1992年,P38…40。
⑦ 王尧:《司马迁记述微时刘邦的良苦用心》,《徐州史志》,1988(3),P58…62。
⑧ 孟祥才:《刘邦与汉初儒学》,《刘邦研究》1992年,P21…24。
⑨ 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P295。
⑩《粱启超文选》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刘邦与雍齿
汉高祖刘邦以“能谋善听”著称于世,其用人之术也向来为人津津乐道。对此,他自己亦踌躇满志,尝言:“人杰矣,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界亦公认,在秦末义军众多领袖人物中,刘邦对贤达志士具有超越其他任何人的吸引力。
实际上,在司马迁笔下,刘邦与每一位能臣、勇将的交往,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和耐人寻味的曲折。其中均彰显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而在汉初布衣将相统治集团中,与刘邦关系最复杂,感情纠葛最难理清的,要属曾被刘邦于起义之初便委以驻守自己家乡“丰”地重任的雍齿了。
《史记》未专门为雍齿列传,据今江苏省徐州市相关地方志载:雍齿,沛县人。《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称雍齿“故沛豪,有力”。是说他曾为沛县豪强,蛮力过人。就是这个雍齿,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 208 年),却在守卫“丰”期间,投降了魏国人周市。成为秦末汉初著名的“叛刘降魏”事件的主要当事人。他无异于在刘邦后院放了一把大火,发动了一次军事政变,对整个反秦义军阵营和秦朝上下的震动都是可想而知的。故尔,笔者称其为“汉初第一大案”。对于事变发生的原因,除“陈王使魏人周市略地丰沛”( 见《高帝纪》 )之外部条件外,司马迁还谈到“雍齿与高祖有隙”,“本不愿归属刘邦”。
至于事变的具体过程,《高祖本纪》则几乎没有作任何记载,《汉书》仅说事件发生后“雍齿”奔魏,后周市为秦大将章邯所杀,雍齿则杳无音信。《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也仅有雍齿“以赵将,前三年从定诸侯,两千五百户,功比平定侯”一句而已。是说雍齿后来又以赵国将领身份归顺了刘邦。至于它是如何成为赵国将领,亦不见太史公有所记述。除此之外,人们再也无法知晓雍齿的活动细节。
然而又是这个曾犯有“叛逆”罪的雍齿,在消失了近8年之后,于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史记》竟又让其名字突然出现在汉王朝封赏的功臣名单中。还说是:“急先封雍齿。”且仅提及名字而已。更恰似一团迷雾,使本来视“雍齿降魏”事件为一“疑案”的读者再次陷入困惑,大家不禁会对汉皇室“封侯雍齿”的做法提出种种疑问。相信深入探索解密该疑案内幕,应能成为关心秦汉历史的人们的热门话题。
1。“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的背景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刘邦先封雍齿的历史背景。据《史记》载:大汉王朝建立伊始,百废待兴,人心思治,稳定政局修复经济的压力十分严峻。
然而对高祖皇帝来说,最紧迫的压力还不在于此,而是如何安抚那一批在起义之初便跟定自己冲锋陷阵,战绩卓著的功臣。这些人整日仰望权贵齐天的汉家皇帝,内心难以平衡。他们在焦急地观察着朝廷动向,翘首以待与昔日的平民兄弟刘邦分享胜利果实。萧何、曹参等已经封侯,他们已饥不可耐,甚至在朝堂上发牢骚,下朝后则交流串联。其活动已对新皇朝构成了潜在危胁。如何妥善地对这批功臣进行嘉奖,并尽量减少后患,是汉王室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其实,古往今来新旧朝更替之时,每一个夺取政权的开国之君在立国之初都会面临如此问题。这里只是司马迁为后世留下的汉王朝处理此类棘手问题的一个范例。《留侯世家》便较翔实地记载了刘邦稳妥解决这一危机的全过程:
上(高祖)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生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
上述记载是说:汉高祖已封赏二十多位大功臣,其余的则互相争功,私下交头接耳,却被刘邦发现。他便问:“这些人在说什么?”
留侯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在商量谋反呢!”
刘邦一听顿时警觉:“天下安定了,为什么还要谋反?”
张良说:“陛下来自平民,这些人跟你一道打天下,现在陛下贵为天子,已封的功臣像萧何、曹参都是你的老乡和亲信,而你所杀的都是平生所怨恨者。军吏虽然在统计大家的功劳,但天下土地就那么多,这些人便担心不可能全部封赏,还担心平时犯的过失若被抓住,可能还会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在商量谋反呢!”
张良如是添油加醋的目的,现在是无法考证了,但经过张良这么一咋呼,刘邦果真犯起愁来,便向张良讨教解决矛盾的办法。于是,张良认真地问:“皇上平生最憎恨谁,而此人又是为群臣所知晓的?”
刘邦说道:“雍齿与我原先就有隔阂,还经常侮辱我,弄得我当众下不了台,我早想杀掉他,无奈他立功太多,所以不忍心。”
张良便说:“你就先封他为侯,以告示群臣。大家见雍齿这种人都能封侯,便会坚定忠于大汉的信心。”
接下来丞相、御史便按高祖旨意定功行封,并宴请功臣。群臣皆喜出望外。
3。刘邦的无奈与张良的才智
这便是发生在汉初政坛上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表面看,主要涉及刘邦封赏雍齿等大臣之事,然而故事中刘邦与张良更像是在演双簧,受封人雍齿倒像是个局外人,看不到他的身影,也听不到他的一句话,只是因为封赏功臣遇到了麻烦才想到了他。故事中刘邦与雍齿和张良之三角关系混混沌沌,让人读不懂,其中的疑点是很明显的:
这里,功臣们只是窃窃交谈,一向为人尊重的张良,何以便在皇上面前妄言他们在商议谋反?所以,此事件本身及张良之所为,常常被后人质疑。清代著名史家梁玉绳先生在其著作《史记志疑》一书中,作了深入探讨:
(该书)引邵氏《疑问》曰:“谋反何事?明语沙中,上方何语?良云谋反。岂诸将之不轨之情,先之良舆?未之信也!”引《史通暗惑篇》曰:“群下聚谋,俟问方对,若高祖不问,竟欲无言耶!且诸侯图乱,密言台下,犹惧告知,群议沙中,何无避忌,然则复道之望,座沙而语是敷衍妄益尔。”引《评林》曰:“明茅坤云:沙中偶语,未必谋反也。谋反乃族灭事,岂野而谋者,子房(张良)特假此恐吓高帝,及急封雍齿,则群疑定矣!”
应该想到,张良对于汉初雍齿“守丰降魏”案及“封侯”的内情是了解的。只是此时,萧何、曹参、卢绾等一大批“丰沛”籍的将相均未露面,其原因是否与当事人——老乡雍齿有关已无法得知。
唯独非“丰沛”籍的张良,看来他作为“汉初布衣将相集团”的核心人物,对雍齿是同情的,却又与雍齿不存在任何感情瓜葛。故尔,在此案处理的最后决策上,他肯定是为刘邦所倚重的极具影响的大臣。然而,张良在这里却更像是受众大臣所托,为之做说客。当然,他主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