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们台湾这些年-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尼拉。而泰国或印度尼西亚籍的,就喜欢到桃园中坜车站那边一排的东南亚商店街去,那里号称东南亚国家的“租界”。几乎台湾的每个大城市,在假日时都会有个外劳聚集地。
台湾引进泰籍劳工是在建设台北捷运之时。当时台北车站前的捷运工地就有泰劳宿舍,常常有很多人喜欢站在天桥上看下面的泰劳玩藤球。那些动作是蛮华丽的,在台湾,除了泰劳聚集处,真是很难在其他地方看到。
外籍劳工承担了台湾最底层的工作,他们是生产者、劳动者、贡献者,同时也是稳定社会的重大力量,因为若没有外劳,可能许多低阶层工作没人去做。尽管这些外劳有许多付出与辛劳,里面有许多人都有大学学历,英文可能也讲得比大多数人好,但许多台湾人在他们面前不免还是会有些莫名的优越感存在,好像自己高人一等。比如说,有些人会觉得外劳脏脏的,看起来好像会做坏事一样。这些奇怪的想法造成污名化。其实若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谁会愿意离乡背井呢?但另一方面,这些外劳的素质的确又高,比如之前在台湾的论坛上,就有个工程专业的学生到工地实习,大叹自己的识图能力不如外劳,引起一阵热烈的讨论。在许多雇主眼中,外劳工作勤奋,不怕辛苦,配合度也高。当然啦,外劳大多希望加班或夜班越多越好,这样才能更快赚钱,但民众常常也听到因为超过生理极限的超时工作,而造成意外和工伤的新闻。

正文 2005 高雄捷运“泰劳”示威(2)
2009…11…12 9:17:34 本章字数:1122

而所谓“工作勤奋,不怕辛苦,配合度高”,也常常是雇主剥削的理由。外劳在台湾又没有工会,劳资纠纷及法律资讯严重不足,常常会因为被欺负而敢怒不敢言。而某些不良的中介公司,只将这些引进台湾的外劳视同奴隶,以各种名目强加剥削,收取高额的中介费,平白坐享暴利,其他的都不想管。此外,由于外劳的引进存在巨额利益,当然会有各种势力介入,也使得问题更复杂。
2005年的2月,高雄捷运爆发了泰劳集体暴动及火烧宿舍事件,这就是中介商及雇主长期剥削及压迫式管理所导致的结果。因为依照以往经验,外劳会使用集体行动激烈表达心中不满,一定是可以走的路都走不通了,忍无可忍,才会放手一搏。这件事算是上了国际新闻,尤其是泰国的反弹声浪特别大,而此案所调查出来的结果,更成为后来几年当局一连串弊案及政治风暴的导火线。
当时,大约有两千名泰劳参与了这场抗争。这件事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泰劳长期处在管理公司的不当管理及各种剥削之下。各种不合理的对待洋洋洒洒地被列出一大篇,比如吃饭掉饭粒要罚钱,不给现金只发代币卡,将其消费限制于营区内等。而管理者更如狱卒般以高于市面的价格贩卖物品给这些弱势者,残酷地榨取他们剩余的微薄薪资,各种匪夷所思的条款及触目惊心的情形让人以为他们是在对待奴隶,很难想象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认为文明社会的台湾。
所以,当一切都指向中介公司的管理不当时,时任“劳工委员会主委”陈菊(现在的高雄市长)在上电视节目时不小心说漏了嘴,说这些中介里有“有力人士”在操纵。虽然陈菊并没有明说有力人士是谁,但大家也开始把矛头指向前“总统府”的副秘书长陈哲男。
陈哲男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民党政争之时,为“立法院”内主流派团体“集思会”内的一员,算是李登辉的一员大将,但后来因为一些与非主流派的斗争原因,陈遭到牺牲式的开除党籍,以平非主流派之怒。后来陈哲南加入民进党,当时陈水扁担任台北市长时,他也跟着担任台北市民政局长。后来陈水扁当选了,他又跟着得道升天,担任“总统府副秘书长”。但是,这时他开始身陷弊案,且一个牵连一个,等到陈水扁再度连任时,陈哲男未能续任副秘书长。
所以,高雄捷运泰劳暴动的调查结果,意外地扯出了前“总统府副秘书长”陈哲男接受厂商招待离开台湾、图利中介厂商等事情。从这件事开始,又意外扯出更多的弊案,从而使民进党的清廉执政形象崩溃,很多人也因此丢了官。但对弊案的追查仍没有停止,这些弊案一个牵着一个地揭发,直指“总统府”及陈水扁一家人,终于,引发了2006年大规模的倒扁示威。所以说,这次的泰劳暴动事件,意外地成为未来几年台湾一连串政坛风暴的导火线。

正文 2006 “红衫军”倒扁(1)
2009…11…12 9:17:34 本章字数:1029

2006 “红衫军”倒扁
2000年,陈水扁和民进党可以说是风光上台。在最开始,支持率也曾达到七成,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们的各种劣根性及傲慢心也开始显露出来,可说是背离了当初创党时的理想,所以这几年间,许多当年党内的核心人物也纷纷离去。再加上当初又传出许多如国务机要费案等与陈水扁亲信及家人相关的诸多弊案,大家觉得忍无可忍,到了2006年,民气可用之下,支持率终于跌到两成以下,从而促成了这次反贪腐倒扁运动。
这场“百万人民倒扁”的运动,一开始就引起了大家的注目。主要领导人施明德号召大家一人捐100元来支持这次运动,因为100元也不是大数字,所以当时邮局里几乎都是专门汇款100元的人,很快地,象征百万人支持的方式,就这样凑满了1亿元。先不论结果,这种一人捐100的诉求绝对是很好的行销手段。最好玩的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人,也就是陈水扁2000年参选时的广告总策划。
说起施明德这家伙,也算是个争议性不断的传奇人物。他作为政治犯,曾经在国民党主政时坐过25年牢。在“美丽岛事件”后,当局为了缉拿他,展开全台大搜捕,可以说是早期党外及民进党的标志性人物。
他也是个有着理想性格的浪漫家伙,做事总是潇洒无比。也许是太浪漫了,似乎充满了成熟男性的魅力。
所以,这样一个人物来领导红衫军,除了本身有争议性外,也有极大的号召性。传统的绿色支持者看到施明德带领了红衫军,情感上自然无法接受。而蓝色的支持者看到“连原本绿色的施明德都跳出来倒扁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见猎心喜之下士气更是大振。而一般对当局不满的百姓一看,原本挺扁的(前)“精神领袖”施明德都带头倒扁了,更觉得这场活动能够跳脱蓝绿,所以纷纷加入。
9月9号,倒扁行动登场。这次行动的主要诉求,一方面是要求陈水扁下台,另一方面是抗议贪腐,口号是“不分蓝绿,只分黑白”,所以也刻意排除了政治人物的参与。大约20万的民众占据街头,集结于“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进行静坐,大家多半穿红衣,因此被称为“红衫军”。这场持续几天的静坐,算是自民进党上台之后台湾少见的大规模抗议活动。但整场活动已不见以往示威的那种悲情,更多的像是一场热热闹闹的游园会式活动。静坐活动以音乐会的形式展开,在现场,学生轮流上台呐喊倒扁口号,一些做餐饮的民众也自发性地在现场供应免费的餐点。晚上还有艺人接力演唱会,好不热闹。

正文 2006 “红衫军”倒扁(2)
2009…11…12 9:17:35 本章字数:1083

到了9月15号,活动进入了第二拨高潮。因为隔天挺扁的民众要在同一场地举行活动,所以就暂时离开原场地凯达格兰大道,开始“萤光围城”游行,一群人及沿途不断加入的民众,浩浩荡荡地一路走到台北车站前广场,继续下一阶段的静坐活动。在这里坐了好几天,除了早上会办些活动外,晚上大家就聊聊天,睡不着的还会自费去买一些小零食点心分给现场民众享用。
第三拨高潮时,倒扁行动的领导人施明德,开始了“环岛遍地开花”的活动,在全台宣传其理念。当然啦,这场活动就没那么顺利了,一路上遇到的阻碍也不少,尤其到了南部,遇到越来越多不同意见人士的抗议声,不过也没什么太大问题。
终于到了“双十节”,也就是10月10日,这天红衫军发动了“天下围攻”活动,让这年的“双十节”敏感了不少。运动发展到这个时候,政治力免不了还是介入了:在双十大会的观礼台上,国民党“立委”在陈水扁致词时,高呼倒扁口号并比画倒扁手势;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则穿着红西装带领亲民党“立委”于典礼中途退席,在府前的重庆南路上游走,部分则趁三军仪队正通过观礼台时突然蹿入队伍中,引起轩然大波。
游行群众,在这一天又开始新的游行,一路从台北车站走到忠孝东路上,放眼望去一片红,气势惊人。
话说那一阵子真是热血,每天都热热闹闹的,简直就是全民参与。除了红衫军外,亲绿民众也在9月16日发起了一场“我们在向阳的地方”的大会,表达自己的立场,同样吸引了大批民众参加。但倒扁运动终究没让陈水扁下台,我觉得是战线拉得太长了,最后终于诉求失焦。后来有政治人物加入想要分一杯羹,也是让许多人失望的原因之一。结果,就这样虎头蛇尾地不了了之,也不知道在哪一天,就悄无声息地结束了,让那一阵子以参加运动为生活的许多人,心里一阵失落。
红衫军还没开始之前,网上就一堆文章教大家怎么进行街头运动,如果被捕了要怎么办,如果发生了大规模警民冲突怎么办……果然大多数人都是街头运动的新手。不过我想,那一阵子最大的意义还是在于,不管蓝或绿的老百姓,终于都知道怎么上街头了。
但那一阵子还是让人焦虑的。遇到别人,不是被问“你捐100元倒扁吗”,就是“捍卫本土政权”,好像政治就只有这两种选择,变得政治生活化,生活也政治化。
后来“反贪腐总部”及阵营也开始内讧,引发社会质疑后,活动及组织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一直到2007年底才再听到他们的消息,反贪腐总部的部分核心干部组成“红党”,转而以组织政党取得“国会”一席之地,不过结果是全军覆没。

正文 2006 台北市长选举,宋楚瑜仅获5万票(1)
2009…11…12 9:17:35 本章字数:764

2006 台北市长选举,宋楚瑜仅获5万票
居然又到了台北市长的选举年,大家不禁要问,怎么时间过得那么快呢?这已经是第四次民选了。许多喜欢选举热闹气氛的好事者,总觉得这几年缺少那种充满悬念的超级天王大对决的情况,选举不如以前快乐,没什么吸引力,再加上这几年的蓝绿恶斗,许多人对政治也有点儿失望。
不过1998年陈水扁连任台北市长失败,却在2000年当选台湾一把手以后,台北市长的选举也被视为是“总统大选”的前哨战风向球。其次,虽然马英九已经做满两任不再续任,但继任的人选以及市长宝座,都是检验马英九路线永久持续的重要指标。而对绿营来说,虽然前弊案缠身,形象大为受损,但不管有没有胜选,都能用来检视民意的支持度。所以,这次选举仍有一定的意义,再加上大家几乎忘掉的宋神掌(宋楚瑜)加入选战,还有一些搞笑角色也加入,倒让这次选举的气氛突然诡谲又快乐起来。
先说国民党吧!在党内初选时也是许多人觊觎这个位置,因为以台北市的选民结构来说,一直都是蓝多于绿,1994年陈水扁会选上,完全是泛蓝分裂的结果。也就是说,谁代表国民党出来选,几乎都可算是躺着选都能选得上。所以,一开始至少有五六个人在争取,但在一番合纵连横后,只剩下郝龙斌及丁守中竞争。
说起这两人,都挺像的,都有军方背景。郝龙斌的父亲就是郝柏村,以前做过“参谋总长”及“行政院长”。而郝龙斌也曾加入新党,后来也在陈水扁当局里当过“环保署长”,所以他的背景也一直被对手质疑。而丁守中,他岳父也是过去有名的高级将领,本人是“立法委员”,且一直都是国民党党员,因此丁守中也以此为主打,得到许多国民党基层的支持。但郝龙斌在“环保署长”任内塑造了不错的形象,民调一直远远高过丁守中,最后当然是郝龙斌胜出。

正文 2006 台北市长选举,宋楚瑜仅获5万票(2)
2009…11…12 9:17:35 本章字数:915

再说民进党方面,其实在一开始大家都没什么信心,都被认为是必输的一战,所以大家都缺乏兴趣。本来只有前“立委”沈富雄想要参加,但沈富雄在民进党内一直被认为是“孤鸟”,人缘不太好,虽然讲话够直接也够真实,但就是不受泛绿死忠选民的认同。最后,只好征召谢长廷出来参选。
所以,基本上这是一场已经知道结果的选举,大家选得也都不怎么认真。很明显,能看到郝龙斌对于市政议题毫不用心,只想萧规曹随,继续马英九的政策,所以整天就看着他跟在马英九身边呵呵笑,也不见他有什么明确的政策提出来。谢长廷也差不多,当初他做高雄市长干得还算有声有色,但没做完就北上担任“行政院长”,这下算进入“中央”掌握大权,可以展现实力和智慧,进入2008年“大选”的入围名单了,但又不幸与陈水扁意见不合被他玩死,而提早出局。但当个无业游民总不是长远之计,只好出来竞选台北市长,无奈多于主动,所以也不见他能提出多少政见。
这场选战中还有宋楚瑜。说实在的,虽然宋楚瑜一直强调“政治生命的最后一战”、“封刀之作”、“只做一任”等,喊得还是跟以前一样热血,但国民党阵营一直认为他是出来闹的。话虽如此,却也不敢小看他的影响力,害怕1994年选票被瓜分的情况重演。
此外,还有台联的周玉蔻也参选,志在参加不求当选,希望带动市议员候选人人气。而李敖大师也来掺一脚,闹场的成分居多。台湾的“抗议天王”柯赐海也来凑热闹,似乎是跟马英九有仇一样,他的竞选政见就是“马英九还我牛!”纯粹来搞笑博版面的。
这次选战就如预料的,郝龙斌当选了。不过,大家更关心的是谢长廷。民进党的得票数比起2002年市长选举时多出很多,一时之间士气大振。一般认为是他成功与陈水扁切割,使得选票回流的结果,谢长廷虽然落选,反而被视为英雄一样捧着。最可怜的是宋楚瑜,在2000年“大选”时他在台北市还拿最高票,没想到这次只拿到凄惨的5万票而已,只占了总票数的4%,昔日的“政治金童”就如此黯淡地结束了三十几年的从政生涯。
后来谢长廷参加2008年的“大选”,败给了马英九,现在也退居二线了。政治人物就是这样嘛!浮浮沉沉。

正文 2007 “环保购物袋”风波(1)
2009…11…12 9:17:36 本章字数:1254

2007 “环保购物袋”风波
2007年,台湾行销界、精品界的大事是AnyaHindmarch这个牌子的环保购物袋的推出,并以500元的低价售出,引起了一阵抢购风潮。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行销操作,电视新闻也一直不断地直播,成了一个轰动的社会事件。刚好,那阵子我在百货公司上班,见识到了民众的疯狂。
我一直觉得AnyaHindmarch从来就不是什么多高级的一线品牌,只不过是这几年新崛起的牌子而已,但其个人化的设计还算受欢迎。过去在台湾,知名度亦不高,但经过这次事件后,可能全台皆知了。先将这个牌子塑造成好莱坞女名模爱用品,名人效应之后,这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会提升。终于,这个牌子似乎也变成了高贵的品牌,但知名度始终不高。于是,一个阴谋就出现了。
一般消费者总是对名牌的高价望之兴叹,想要放弃又不会放弃。精品商当然了解这一点。于是,要怎么做促销,看起来才能不降低自己的格调呢?公益话题倒是个很好操作的领域,加上这几年环保变成一种“流行”,是可消费的对象,这么一来,印上名牌LOGO的环保购物袋就出现了。由于只是一个“购物袋”,再加上是为了提倡环保做公益,因此,这个袋也就名正言顺、理所当然地把价格打低了。但其实谁又知道,他们是真的想做环保,还是制造话题呢。
这种包,在我工作的百货公司限量235个。大家都有预期心理怕买不到,所以都提前一天去排队。对我来说,除了做行为学研究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外,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电梯小姐们的邀约……那么多美女陪你一起过夜(当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该有多温暖啊!
于是,下午大家都已经讨论好,有人准备吃的,有人准备喝的,桌子椅子也都准备好,晚上一下班,就要从办公室直接搬出去排队了。也有人准备各种娱乐器材,准备度过这漫漫长夜。当然有人更热心,提议随时要“补货”,安排好什么时间去买什么东西回来,连绿豆汤都出现了,想想还真是温馨感人哦。
令人震撼的消息传来了……前一天的下午3点半,百货公司门口已经有30人在排队了,大家都产生了危机感。没想到排第一个的还是个男生呢,还自备了椅子,这家伙肯定是帮女人买的。到了5点半再上去看,大概已经有100人在排队,这时大家心都凉了一半,之前充满斗志,现在已经开始怀疑。8点再看,乖乖,至少有四百多人了,真不知道那么多人怎么抢只有两百多个的包。到现在为止,至少群众都还乖乖地排队,排得蜿蜿蜒蜒的,盛况空前!到这个时候,大家已经彻底绝望,很有默契地闭口不提这件事了。晚上10点下班后,凑热闹地跑到现场再看一次,原来尚有次序的队伍,最前面已经挤成了一团,只剩下后面还傻傻地在排队。一群人就那样挤在百货门口,一层又一层,却又找不出层次来,总之就是一团乱啦!可能是大家看百货打烊,趁乱都跑到了前面。而这团乱的最中心,则不知道在吵些什么,一个火爆男大吼大叫的,想必是排队起了冲突。这火爆男仿佛武将般,身陷层层杂兵之中却又万夫莫敌。

正文 2007 “环保购物袋”风波(2)
2009…11…12 9:17:36 本章字数:1542

这天下午,电视新闻异常有默契,似乎在帮他们做广告,一直不断现场直播各地排队的实况,也加深了这些人的危机感……再不去就买不到了!所以,百货公司门外排队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疯狂,越来越焦虑。不管他们到底在一个月前有没有听过AnyaHindmarch这个牌子,反正,先排着就对了。
终于到了决战的第二天上午,开卖了,开始抢了。电视镜头上有上次提到排第一个的那个男人(他果然是帮女人买的),有翘班的上班族(镜头一扫过,每一个人都把脸遮起来),有强悍的婆婆妈妈们(虽然他们大部分不知道卖的是什么,但是先跟着排了再说),还有一些准备转卖的。这一起排队的人群,以及各种各样的理由,简直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有个消费者,前晚排队眼见排不到,转战到他店抢购,因冲到专柜门口前被人群推挤绊倒在地,后面人群又不断拥上,造成她手臂淤伤。从画面又看到另一位女性消费者,被大批人群推挤,加上空气不流通,她因身体不适而全身发抖掩面哭泣,连走路都有困难,最后被送上救护车。那种情况犹如饥荒国家灾民抢食救济物品一般。人性丑恶的一面在此完全显现:互相践踏、见血、休克、暴力等场面都有,真是死了都要买。
“低价的”“名牌”自然会引起小家子气的消费者的浓厚兴趣,因为他们就是想用很少的钱,买到名牌商品。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事?精品商看准这一点,设定了这个低价,但是,但是……是限量的。是的,限量是很残酷的,能买到便宜名牌包的机会是有限的,那么,如果有了这个限量包,是不是代表拿出去大家都对你另眼相看了呢?这些消费者如果这样想,这个行销策略就成功了。
其实当时AnyaHindmarch对于他们的超级VIP,早就已经发了邀请函,可以直接到柜上购买。而会这样抢去排队的人,也只证明了自己穷酸的程度而已。富人与一般人买名牌的观念是不同的,富人买名牌,是不想花太多时间去挑选,是直接相信名牌的质量而买,对他们来说,买名牌只是方便而已。但对一般人来说,买名牌只不过是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好像有了名牌在身旁,就会吸引众人的目光,所以需要名牌。
所以啦!很多人抱怨精品店店员狗眼看人低,因为精品店店员就是很了解,一般人不用太多应付,就算得罪这些人,他们摸摸鼻子还是会买。相反的,有钱人就不一样啦!说不买损失可就大了,所以精品店店员的目光从来都不放在一般人身上的。
这次事件,还真是能从中清楚地看出台湾人的个性。有人说岛民的性格是“浅碟”文化,就如同碟子一样浅浅的没有深度。以前台湾也常出现这种“一窝蜂”,很容易引起话题、追随话题的事件,比如1995年左右突然出现的蛋挞热,一时间冒出了一堆卖蛋挞的店,每间店都有一帮人在排队,等热潮一过,蛋挞店又几乎全部消失。后来麦当劳也推出HelloKitty限量组,又是一帮人彻夜排队去买,之后还不是都丢在家中的角落里。几年前又开始流行甜甜圈,也是一群人跟着排队,后来才知道最早排队的那些人是请来的托。台湾人个性里就是相信这种“炒作”起来的东西,并且又相信“限量”,算是一种很特殊的消费文化。所以啦,这种一窝蜂的性格,造就了一些生命周期很短的产品。在台湾有个专门名词……“蛋挞效应”来形容这种现象。
也许是历史及环境的因素,台湾一直以来都是外向型经济。结果,在这个小岛上讲些内需之类的政策,都让人感觉很虚浮,没有多少实质内涵,故通常称为“浅碟型经济”。虽然大家会说,台湾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实就是台湾人没什么个性,很容易受外面环境影响,因此常常被人认为没有远见,只看眼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许就是因为台湾人有这种性格,台湾的经济发展中才会有这么多不怕死,拼命向前冲的人吧!

正文 2008 到上海工作
2009…11…12 9:17:36 本章字数:1301

2008 到上海工作
9月,我辞掉做了两年的工作,去克罗地亚玩了一趟。其实本来的计划是要穿越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几个国家,所以在行前一个月也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有关巴尔干历史及情势等的书籍全部读了一遍,本以为这是一次精彩绝伦的苦行记,没想到,我才刚要离开克罗地亚往蒙特内哥罗去,就在边境被赶回来了,非常不爽,只好回克国继续往一些去过的地方,草草结束这次行程,差不多待了一个月。
回来后,刚好有个到上海工作的机会,我就去了,就跟前面说的,自有了第一次到上海的不爽经验后,对上海一直有种欲求不满的感觉,非想要在那边做出些什么事才满足。其实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有个上海女朋友,所以“为爱走天涯”啦!但没想到,到上海后不久反而分手了。
一到上海我马上就开始工作,所以忙得连住的地方都没时间找,又不想住公司提供的地方,所以第一个月我都住在青年旅馆里。巧的是与三年多前在上海时住的是同一间房间同一张床,所以对环境也没有太陌生的感觉,只求一个晚上睡觉的地方而已。当时旅游的旺季过了,上海天气也冷了起来,旅馆里冷冷清清,住客不多,几乎都是来上海培训的外地学生,曾经有八人间只住两个人的纪录。
于是,当时的生活就很单纯。我下班吃完饭,或者外面逛一逛,就回来看书,或者跟旁边的人聊天。住宿的旅客人来人往,也认识不少人,每个人都抱着不同的理由来上海。
有来找工作的人,过了几天还找不到工作,就悻悻然地离开了。也有来寻求投资方的,找到了还很开心地请大家吃东西。还有来上海旅游的,每天见他回来兴冲冲地告诉大家他今天又去哪里了。也有人半夜在你蒙眬之间住进来,等早上醒来又已不见人影的。当然还有一种人,根本就是喜欢在这里长住下去,也没有理由。各式各样的人,有些深交,有些都没见过长什么样子。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法国人,他一路骑自行车从欧洲大陆进入中亚,再从新疆下西藏,最后从广西来到上海。他把那一张大大的世界地图铺在地板上给大家看,让人羡慕不已。
过了一个月,我终于找到一个住的地方,开始了租屋过日子的生活,依然是上班及回家两点一线。我以前一直很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现在我理解了,原来是为了让孤寂的房间有点儿声音,假装热闹一点儿。
到了12月31日那天,我带了一些零食饮料回那个旅馆,与当初认识的朋友在房间一起“跨年”聊天,大家一起聊着自己来上海的理想梦想。当晚,大家还是跟以前一样,10点半几乎都睡了。在这里,晚上也没什么娱乐,大家也都不是来玩的,所以都习惯早睡。
到了半夜某时,房间里每个人的手机都传来短信声,我突然意识到,大概是零点整,大家都同时收到“新年快乐”的短信吧!突然,我心里不知道哪里来的一阵心酸:那么多人现在都还在外面跨年玩着,但在这里一切都跟跨年无关。接下来,就听到大家开始回短信的声音,然后,除了窗外的烟火声,房间内一切又安静下来。
那是我最后一次去那家旅馆。后来,那家旅馆也拆了,我每次经过那里,总还要再望一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