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走向-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经济-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举办国的企业形象、国家形象来说,奥运会无疑为它们创造了良机。仅以韩国汉城奥运会为例,在奥运开幕的前几年,“韩国制造”的彩电、录像机、电脑、微波炉和钢铁等商品已经进入美国市场,韩国开始被西方舆论贴上“第二个日本”或“第二个西德”的标签。韩国制造的成功虽然有低油价以及美日贸易摩擦提供的空档,但更重要是韩国企业提高自身的质量和竞争力,并借助奥运进行了大量宣传。韩国人明白,仅靠低汇率和廉价的劳动力是不能持久的,以三星和现代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在消费电子等领域挺进高端,并开始进军汽车、半导体和生命科技等战略性行业。其中,三星不惜代价的投入科研就是典型。1988年,三星用于研发的投入就达到亿美元。
对中国来说,奥运能给经济带来多大的好处,关键要看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程度、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当然还要看民族企业能否搭上奥运这辆快车,创造自己的民族品牌。
经过学者们研究,“奥运魔咒”并不是不可避免的。洛杉矶奥运会以盈利2亿多美元向人们传达了这个信息。当前奥运会不再仅仅是体育盛会,更重要的是为举办国提供了“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全面提升”的契机。
虽然人们牢牢记着巴塞罗纳奥运会后西班牙的窘境,但巴塞罗那奥运会给西班牙经济、社会的正面影响将持久地发挥作用。
巴塞罗纳大学经济学教授弗兰·布鲁纳(Ferran Brunet)在奥运会结束后算了一笔帐。根据奥运会结束一年之后的清算,组委会总收入为亿比塞塔(西班牙货币单位),支出亿比塞塔,其中亿比塞塔由赞助商提供,结余亿比塞塔。难以衡量价值的收益则包括,奥运会将巴塞罗那改造为一座更适宜休闲旅游的城市,并留下了一流水平的体育设施,同时,扩大了巴塞罗那的国际知名度,令该市成为投资热点,经济结构的变化则提供了2万个新的工作职位。
二、 魔咒真的是摆脱不掉吗(2)
我认为,从总体上来说,巴塞罗那奥运会对西班牙的影响是正面的,至于奥运后的低谷,只不过是其前期投资过热或者赛后场馆利用不当造成的暂时性的低谷。
但人们每当在警告奥运会举办国要注意“后奥运低谷效应”时,还是常常拿巴塞罗那效应说事,过分夸大的后奥运时代的经济低谷效应,给奥运会留下误解性的信息大于正面的信息。
2。 “奥运魔咒”产生的根源
“奥运魔咒”产生的根源,在上述篇章中我已经多有论述。我们先举几个例子来看看这个“奥运魔咒”是怎样产生的。
举办奥运会时都为发展中城市的东京和汉城在奥运投资上的不同策略产生了不同结果。1964年东京奥运相关投资占当年日本总投资额的,是奥运景气的重要支撑点。当年投资比重过大,奥运会后低谷效能非常大,于是,1965年奥运会后日本经济立即呈现出衰退现象。而韩国1988年汉城奥运会当年的相关投资只占国家总投资额的,其奥运相关投资是分散在7年间进行的。奥运会后,韩国致力于开发西海岸,而且地区开发投资、对企业提高生产率的投资及国内需求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有效地维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以,韩国政府对于奥运会的投资安排比较恰当,遭遇“奥运魔咒”的程度要比日本轻得多。
虽然说韩国在两年后也遭遇了“奥运魔咒”,但是总体表现还没有日本明显,这就是投资策略不同造成的结果。
可见,遭遇“奥运魔咒”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的全面下滑,其中奥运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以及投资的时间进度安排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奥运投资占全国或主办城市投资比重越大,在奥运前对经济的带动力越强,奥运后投资回落的空间越大,遭遇“奥运魔咒”的风险越大。其次,奥运相关投资是否能在筹办期分散进行,同时保证赛后投资的有效跟进,也是避免“奥运魔咒”的重要措施。
第二,奥运会只是为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不会改变主办城市和主办国原有的发展轨迹。奥运会不是对举办国的经济,横差一杠子,打乱所在国经济的原有布局和轨迹。
比如美国两次奥运会不同的安排就产生两种效果。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低谷,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美国经济反而出现增长高点。虽然洛杉矶奥运会充分将奥运与商业紧密结合,使该届奥运会第一次成为赚钱的奥运会,但是亿美元的奥运收益并没有使该届奥运会逃脱“奥运魔咒”;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仅实现亿美元的收益,但其后反而出现了后奥运经济增长“高峰”,经济增长背后最为重要的推动因素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经济”作用。美国商务部统计显示,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经济总产出中占比不到10%,但1995年~1999年,该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所作贡献却将近1/3。
最后,在总结“奥运魔咒”为何会出现时,主流观点有五点:
一是,奥运会举办前过量投资和奥运结束后投资下滑带来的经济风险;
二是,奥运会结束后,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利用不足带来的经济风险;
三是,奥运举办前后房地产发展过热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
四是,奥运会项目的市场运作和过度商业化风险。这一方面是防止政府对奥运项目干预过多,弱化了奥运资金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避免过度商业化,淡化了奥运精神。
五是,城市的分散开发建设和布局结构调整存在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在土地投放和城市建设宏观控制上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投资主体多元化所造成的建设布局问题突出。
我认为,第一个观点是最主要的,前期过量的投资,而奥运会后,这个增量的投资因素没有了,瞬间失血后,经济暂时性放缓极有可能。
主流学者提出的第二个因素,我认为主要关注的是奥运会后怎样收回前期的投资的问题。奥运会后简单出售昂贵门票往往会吓跑租借者。北京奥运后不久,鸟巢的再利用就出现这个困境。据媒体报道,已有数家演出公司预订了国家体育场今年10月之后的档期,但面对高达200万元的场租费,所有的演出商都不敢轻易冒着可能破产的风险,来当吃螃蟹的第一人。我认为,演出商不敢冒这个风险,是有道理的,因为没有明显的赚钱效应,过高的场地费和保安费足以吓跑很多租借者。
至于第三个因素,奥运会会给当地城市带来投资过热的风险,从而导致奥运会后短期内出现楼市大的波动。但是,北京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性比较小。北京的房地产市场虽然在前期炒作过奥运会概念,但是,随着楼市持续低迷,这个问题几乎已经不成存在了。
第四个因素,并没有明显迹象表明,北京奥运会的商业化过度。如果说有的话,只是一些纪念品的发行量有些过度。这种过度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反,我们甚至还要继续发掘北京奥运会的商业价值。
第五个因素说的是城市的分散开发建设和布局结构调整的风险,这一点由于前期准备得比较好,北京不会出现这种风险。
其实,奥运前后经济的短期升降变化,是正常的。奥运会作为一项国际赛事,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随着奥运会申办、举办以及闭幕,会出现三种效应———凝聚效应、释放效应以及可能出现的低谷效应。所谓凝聚效应,就是奥运会申办成功后,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投资,刺激经济的发展;释放效应就是奥运会举办的时候,前期的投入得到瞬间释放;第三个就是低谷效应。通观这三个过程来看,我们会发现所谓的低谷效应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前期的过度凝聚。另外近几届奥运会经验证明,奥运建设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不注意提前预防,也存在着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奥运会后大量体育场馆和设施被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可能出现衰退。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奥运魔咒”会困扰中国吗(1)
“奥运魔咒”既然在很多举办国都发生过,会不会在我们国家发生呢?这是一个学术界和社会都争论很大话题。有人认为,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将出现拐点,还有人认为,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大。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于在如果中国经济出现放缓,是不是与奥运效应有关。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次贷危机已经演化为国际性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也出现放缓的趋势,这是不是“奥运魔咒”导致的?
1。 后奥运时代中国不会出现灾难性拐点
奥运会很容易被误认为中国经济的拐点。不少评论者认为,随着奥运的结束,奥运概念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炒作的预期消失了,再加上所谓的“奥运魔咒”的影响,中国经济就会出现“拐点”。
这些悲观主义的论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奥运会后北京的房价会大跌,全国房价也将受到其影响。我认为,中国楼市会在奥运后依然处于一个低迷期,但这不是奥运会的因素造成的,主要是信贷收紧造成的;第二,奥运会后,股市在奥运概念成为历史后,还会继续大跌。我认为,在奥运会后,中国的股市的确在破位大跌,但是主要原因依然是大小非减持、国际金融海啸以及投资者对国内经济形势的担忧造成的;第三,随着奥运会的结束,由于中国今年面临的国内环境比较复杂,经济会出现波动。比如,著名的经济学家梁小民6月份在上海举行的某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在近一两年内出现拐点难以避免,短期内后果“或许是灾难性的”,但是从长期看,这个“阵痛”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健康,换句话说,中国经济很可能出现“灾难性拐点”。
除了奥运刺激经济的预期消失外,“奥运魔咒”是一些专家确认经济拐点的重要依据。根据中国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12届奥运会中,包括韩国和西班牙在内9个国家的经济在奥运会后受困于“奥运魔咒”。
我认为,这些悲观主义的看法,实际上是误判了奥运会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到中国举办奥运会不仅仅是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首先,无论是楼市还是股市,奥运预期的炒作的风险实际上早已提前释放:
其一,就楼市来说,随着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逐步发挥威力,房价飙升的态势已经得到了遏制。楼市成交量长期处于低量状态,价格上涨幅度明显放缓。就北京楼市来说,2008年上半年也是缩量盘整,热炒奥运概念明显得到了遏制;其二,从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来看,奥运会后举办城市的房价基本上都在上涨。比如,汉城、亚特兰大市、悉尼等,奥运会后并没有出现滑落;最后,北京城市的基础设施将在奥运会后继续发挥作用,环境变得更好,会引发更多的人在北京居住,房价大跌也是不可能的。事实证明,在奥运会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北京的楼市虽然成交量出现低迷,价格依然坚挺,只是个别楼盘价格将出现松动。
其次,就股市来说,在奥运会召开前,股市已经大跌了近65%,奥运板块炒作的风险已经得到提前释放。即使奥运板块成为历史概念,由于股指严重超跌,实际上奥运后股指也不会因为奥运的结束而特别地大跌。很明显,2008年9月至10月,股市迎来一个低谷,这并非奥运会结束导致的,而是国际资本市场动荡的联动效应以及人们对于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看好诱致的。
事实上,此次股市大跌并非根源于奥运概念的炒作,而是大小非减持引起的股市流动性紧缩。体现百姓银行存款规模的居民户存款数额近一年来高速增长,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目前已稳稳地站在了20万亿元人民币的上方,达到历史上居民储蓄数额的顶点。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8年8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当月居民户存款增加3404亿元,同比多增3823亿元。根据此前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截至2008年上半年,居民存款已达万亿元。如此一来,经过2008年7、8两个月的增长,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已超过20万亿元。2007年储蓄大搬家带来的所谓的流动性过剩的假象,不攻自破。2008年10月,国际形势的逆转,中国的经济学专家也开始反思,在2007年下半年至北京奥运,从紧货币政策被认为对于抑制通胀压力具有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后,学界发现仅仅“从紧”一项,并没有让中国经济一如既往地在全球风暴面前继续传奇似的独善其身。对于货币主义的重读,也让吴晓灵、许小年、樊纲等专家,在“财经论坛”上主张通过放松一些管制和深化改革,来让经济和金融系统恢复活力。有评论认为,随着官方经济学家的顿悟,政策层面终于如期提出改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奥运魔咒”会困扰中国吗(2)
第二,“奥运魔咒”对于中国来说,影响不大。
其一,中国申办奥运会并不仅仅是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中国自身的国际形象。“人文奥运”使得中国文化和其他同中国有关的事物,在全球迅速转播。这些“中国元素”对世界的影响最终被归结为“中国软实力”,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文化的一股巨大力量。快速发展软实力,正成为提升我国国际信誉、国际形象、国际威望等各方面的重要支撑点,也将左右未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我认为,由于奥运会的诉求不同,我国的奥运会主要是向世界各国展现自己的形象,增进中国和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其二,奥运经济实际上占中国经济的比重很小,经济遭遇奥运会后的低迷衰退可能性不大。虽然雪灾、地震还会对资本市场的低迷造成暂时的困难,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拐点的迹象。
其三,从公布的200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的宏观调控目标已经实现,经济过热得到了遏制,CPI数据连续四个月下降。2008年8月CPI已经降到,接近宏观调控的目标值。国家统计局2008年9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PPI高而CPI低,两者之间呈现的剪刀差现象较大,生产资料成本的提高,将压缩实体经济的获利空间。随着国际假通胀的原形毕露,无论是CPI,还是PPI,都将会继续下降。我在2008年4月份预测,中国很可能在2008年9月或者10月进入减息通道,当时的根据就是恶炒原油和粮食等大宗商品引发的通胀不会持久。
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似乎无法避免,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前景越来越关注。我认为,中国经济依然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只不过暂时遇到一些麻烦。
最后,炒作奥运概念的风险提前释放和“奥运魔咒”对中国影响极小,奥运会后中国不仅不会遇到灾难性的拐点,反而因为奥运盛会的举办,给中国一个全新的支点,是中国全面提高自己的一个良机。至少从总体上来说奥运会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是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国际金融海啸会冲击到我们的经济,但我国受破坏的程度比其他国家要小很多。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宏观政策的确定,相信管理层会进一步加大后续的政策救市力度,中国经济的基本趋势没有发生改变。
2。 中国品牌能否借助奥运扬名立万
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随着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珠三角、长三角的一些外向型企业正面临着成本升高和汇率变化的双重夹击,中国的外贸出口正在减少。中国制造向来以廉价取胜,被世界称为“世界加工厂”。但是,正如当年的韩国一样,低汇率和廉价劳动力成本等竞争优势注定会在将来失去,中国的产业升级换代势在必行。改变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创立自己的品牌,已经成为中国上下的共识,而北京奥运会正是为这种努力提供了一个极大的契机。
奥运会作为世界上收视率最大的电视节目,有着强大的眼球经济效应。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202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亿电视观众的注目下拉开序幕。奥运会的参与广度和深度,决定着奥运经济的宽度和深度,也为奥运赞助商特别是顶级的赞助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品牌知名度。奥运会为赞助商提供了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最佳舞台。
有资料显示,在一般情况下投入1亿美元,品牌知名度提高1%,而赞助奥运会,投入1亿美元,知名度可提高3%。比如,日本、韩国企业以奥运会为契机,实现企业品牌扩张的战略。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松下”,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三星”,都是借本国举办奥运会而闻名世界的。中国的不少企业,也踏上了这条成功的路径,积极向世界宣传自己的品牌。比如,中国的“联想”正试图再现当年“松下”和“三星”的崛起之路。
奥运盛会来到家门口,很多企业都想抓住良机。比如,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认为,作为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奥运让伊利的产品有机会通过世界最高标准的检验。有专家分析,伊利的品牌价值在一年内提高15亿元,这是牵手奥运为民族品牌带来的提升。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奥运魔咒”会困扰中国吗(3)
事实上,奥运会是企业战略升级的关键点,也是中国品牌升级和企业转型的绝佳机会,中国的企业正在享受一场在家门口举办的好戏,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里,没有比这场盛会更快捷、更广泛、更有影响的传播方式。
中国的民族企业,能不能像三星、现代、“松下”那样借助奥运会的东风,乘风破浪,成就世界级品牌,就看企业有没有自主转型的意识和良好的营销策略,有没有挑战自我提高质量的实际行动。
3。 奥运不是拐点而是腾飞的支点
我们可以看到,在奥运会期间,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国家高层领导人,表现得多么自信。通过和其他各国的交流,我们成功地向世界传递我们建设和平世界的信息。尽管2008年初以来中国和西方之间围绕着奥运会发生了各种纠纷和冲突,但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民众体现出了包容的心态,欢迎一切来华参与奥运会的人们。
我们知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这十年被称为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但是,时间的坐标来到了2007年12月5日,鉴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为了遏制济过热和通胀才实施的从紧货币政策,随着出口的放缓、股市的大跌以及楼市成交量的低迷,逐渐引起人们的思考。政策的转型是否真的要终结十年黄金时期的后继发展呢?
奥运会后,澳大利亚经济放缓,希腊背负沉重债务,奥运会结束的中国,却仍将持续发展,仍然会处在黄金时代。有许多数据支持这一预测。比如,2008年前半年,GDP仍然在内外困难的环境中,还是有力地攀升了。比如,筹备和举办奥运会的7年半,近3000亿的投资对北京GDP的年均贡献是至1%,而北京GDP只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4%。相对全国20万亿的经济规模,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力更多地将体现在中国国家形象的推介、中国式发展道路被认可、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交流上,而不是经济。
但是,2008年是中国经济比较困难的一年,大批中小企业倒闭,资本市场出现低迷,股市“跌跌不休”,楼市成交量持续低迷,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令中国经济遭遇重大损失。然而,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的十年黄金时段会继续下去的,奥运会不是中国经济下滑的坐标点。2008年的经济困难,并非奥运会的结束造成的。
2008年9月和10月,中央一连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央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两次降息和下调准备金,10月召开17界三中全会提出,提出“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这些动向显示,我们宏观政策正在松动,以确保经济的增长速度不受太大的影响。
。 想看书来
一、 房价是怎样飙升的(1)
十多年前,国家开始实行住房改革,从此以后,广大市民不再依赖单位分配房子了,而是积极走进商品房市场,购买自己的称心的住房。
管理层改革住房制度、实行住房商品化的目的就要让广大市民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实现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从实物分房发展到后来的货币分房,每一步都是从摸索中过来的。同时管理层也为市民积极创造了条件,在深化房改中实行优惠政策,让广大市民真正感到实惠,以增强住房消费能力。
那时候,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市民勇于走进房地产市场。第一,就是出售可售公有住房产权,对于以前的单位成套独用的公房向居民出售;第二,当时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很有限,政府为市民着想,鼓励市民具有提前消费的意识。开放住房公积金贷款,凡是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城市职工,都可享受申请最高10万元的公积金低息贷款;第三,为了鼓励市民购房,政府在房产交易契税上进行优惠,如上海地方政府采用贴费一半的方式,即从原来的3%,减为1.5%,其中上海贴费一半,个人实际只需缴纳0.75%。
实行住房商品化也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变,但同时商品房的价格也随之一路高涨,到了2007年时,房价已经大大高出居民的消费能力,对于低收入人群的购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 如何看待中国的房市
在2007年年底,寒风飕飕,一年来政策的不断出台与打压,年底前中国的房市已不再牛气冲天,而初显低迷与萧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8年将实行从紧货币政策,随后又出台了相关调控政策段:第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点、第二套房以家庭为单位的认定等。这一切都对2008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包括楼市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房地产一直是红红火火的热辣行业。官员与专家都对它情有独钟,特地为它创造了一个专门术语:“房地产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认为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房地产带动相关产业链,如建筑业,装饰业、家具业等的发展以它为龙头,每年约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甚至在2008年还有不少人在谈,房地产的支柱性,不是随便就可以改变的,它已经占了GDP的20%以上。
不错,由于国家的政策扶持与倾斜,加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情最特殊的超级大国,住房消费热点当然容易红火。实际上到了21世纪初国家对房地产的倾斜还是较大。尤其是2000年福利购房政策取消,政府开始通过退税、申办户口等配套政策来鼓励购房,房地产肩负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其增长速度异常耀眼。但是随着2004年开始年房价的节节推进,国家才看到了房地产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它还牵涉到国计民生的政治问题,于是出台系列政策,开始对房地产进行打压。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独特规律,一味地强调、一味地夸大,违背市场规律做事,到头来就要遭遇规律的惩罚。目前楼市的价格确实很不正常,但主要的还是因为市场供求不平衡,房屋供不应求;而飙升过快的房价,只不过是市场严重失衡的、极端放大的表现,政府和开发商应当增加供给,平抑房价才是关键。
当然,房价居高不下,也有其他因素,比如:捂盘惜售。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供需不平衡,试想,如果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哪一个开发商还敢捂盘惜售,恐怕他们早就通过各种手段来促销了。所以,宏观调控还是应当把重点放在增加供给上,特别是增加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比例。如果一味杀价,很可能造成房地产的萧条。由于供给没有增加,导致许多人买不起房子,恐怕会造成想买的买不起,想卖的卖不掉;于是,房地产就有可能像一部分专家说的那样,房地产绑架了经济,也就绑架了政府。可谓打蛇不死,反被蛇咬。任何时候,只有增加国民收入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财富增加了,蛋糕做大了,每个人分得的才会更多。
一、 房价是怎样飙升的(2)
一个国家的房价与收入的比值,一定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线上。从房价收入比作为劳动力和土地的元素,在市场价格表现来看,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的稀缺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正好相反,将来如果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准时,房价肯定会高于目前的美国。
所以如果站在全球经济的高度看中国的房市,那么市场的调整,房价的徘徊,也是必需的。中国随着国力不断地增强,国民收入不断地提高,将来的房价还会走向上升的阶段。
2. 调控失利与房价高涨之间的关系
到2008年为止,我国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已跨过了4个多年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管理层的调控政策也出台了很多,但效果并不乐观。房地产价格像一匹脱缰野马,狂奔乱窜,甚至有些调控政策起到了扬鞭催马的作用。
土地挂牌的弊病
土地一级市场调控失利与房价高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2年7月1日前,中国的土地出让一直是协议转让的,后来由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才改了为挂牌出让。但各地在土地招牌挂的形式上又有不同,如上海实行的是土地竞标方式,即开发商的出价不是获取土地的唯一途径。在这种形式下,每块土地的取得并不是价高者。竞标的程序是这样的,首先各家开发商把欲竞标的土地标上自己的出价,提供此地块的规划设计方案,同时提供银行资金证明、开发资质等级证明等,由专家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