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知青史-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些知识青年从插队的农村上调到当地,也是走后门,行贿赂办成的,很费了一番力气,吃了苦头。现在其他人困退、病退回来了,这些人吃了苦头还留下来,就有了想法,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
  现在青年有几种,有的奋发向上,有的产生幻灭的感觉,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上来考虑青年的处境。现在农村里边还有大量的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事情。城市青年也有住房、就业、婚姻各方面的问题,很尖锐的,你不处在他那个具体环境里,你就不知道他的日子每天都不好过。过去,“四人帮”搞封建法西斯专制,不让青年讲话,他们感觉受压迫很厉害。现在,我们在这方面为青年们讲了多少话?为他们反封建的要求讲了多少话?有些事情是逼出来的。
  巴金先生是中国文坛的巨擘泰斗,“###”后出版《随想录》五集,总结一生经验教训,对“###”中种种丑恶现象鞭挞尤力。他像一位公正的法官,严格审视自己在“###”中的一言一行,强烈的自劾自责意识力透纸背,使千千万万的读者从中受到启迪,由“###”梦魇联想到每一个人的历史责任。他在书中一再倡导“讲真话”,那句“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座右铭。正因为他对“###”的悲剧以及它的缘起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在分析知青闹事现象时,并不像某些人那样只是对闹事知青一味地指责,而是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进而强调社会的责任,当他说“我们不能光责备青年应该怎么样,要反过来多想想我们的社会该给青年创造点什么条件”时,正触到问题的实质。
  

几段插曲(1)
知青返城风席卷城乡,吸引着全社会的注意力。除了成千上万命运坎坷的城市下乡青年为了自己的前途在奔走呼号外,另外还有许多人曾经自觉不自觉地予闻其事,当然,他们对这场风潮的态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有时是大相径庭的。这里记载的,就是当时的几段插曲。
  (一)关于《骗子》的风波
  1979年上海发生“二五”卧轨事件不久,发生过一起下乡知青冒充某大首长儿子的所谓“骗子事件”。上海的几名作者沙叶新、李守成、姚明德在很短时间里赶写出一部六场话剧《假如我是真的》(又名《骗子》)。
  主要剧情是:市郊东风农场知识青年李小璋因出身工人家庭,没有任何权势的背景,在农场里一待就是8年。眼瞅着周围的同学一个个走后门调走,他与已返城的情人却难成眷属,不禁心急如焚。本来他也有过按政策上调的机会,不想又被别人挤掉。从此变得消沉起来,整天抽烟喝酒,混日子。因为看不到前途,破罐子破摔,痛恨自己,又想捉弄别人。某日受到俄国剧作家果戈理的名剧《钦差大臣》的启示该剧说的是,俄国彼得堡的一个普通十二等文官,路过一个城市。该市市长误以为他是钦差大臣,百般逢迎,溜须拍马,送钱送物,还要把女儿嫁给他。,于是化名张小理,冒充中央首长的儿子,在官场上招摇撞骗,并借官员们竞相邀宠、假公济私的卑劣心理,为他从农场上调疏通关节。然而,就在他办妥一切手续,只等第二天到全市第二流的大工厂去报到,大功似乎已经告成时,骗局却因那位中央首长的到来而彻底###,李小璋被送上审判席。
  这部话剧以上山下乡运动中经久不衰的“走后门”现象为抨击对象,用夸张的笔调对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丑态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剧作者还通过李小璋恋人之口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问题:
  你不满意现在的你。其实我也不满意现在的我。我们最初去农场的时候,都曾有过理想,有过热情,可是后来胸中的火熄灭了,甚至——比如你甚至变成了一个不诚实、不正直的人,多可怕呀!这究竟是谁的罪过呢?
  对于这个问题,该剧并没有给予直截了当的答案。但是联系剧作者的创作意图不难得知,造成许多青年理想破灭,乃至自暴自弃的原因,除了“###”中“四人帮”为代表的极左派的倒行逆施外,与一些干部依仗权势,大搞不正之风也是分不开的。这一点,突出反映在知识青年上调问题上。“###”结束了,“走后门”之风在许多地方并没有得到遏制,难怪各地下乡知青在闹“返城风”时,无不众口一词,提到“走后门”的严重后果。因此,此剧一上演,立即在一部分观众中引起共鸣。
  然而,尽管剧作者借剧中人物即那位中央首长之口指出,我们党“完全有能力克服这些弊病”,这部戏还是受到一些“正统”人士的攻讦。他们指责作者“是把支流当成了主流,没有真实地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没有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没有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从而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他们还以一些知青在城市里闹事为依据,指责这部戏助长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对某些错误思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离间了党和人民的关系漠雁:《文艺作品要有益于振奋人们革命精神》,见中国社科院编:《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第51期,1980年1月。。总之,帽子一大堆。事实上,助长社会秩序混乱,造成知青骚动,并且“离间了党和人民的关系”的,正是“走后门”等不正之风的猖行,而不是对这种不正之风进行大胆###的《骗子》一剧。而横加指责者却将这样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完全颠倒了。

几段插曲(2)
这部戏是当年唯一一部大胆剖露知青返城问题的有影响的剧作。虽然它上演不久就停演了,但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难以忘却的。
  (二)女垦荒队员的呼吁
  70年代末,当北大荒农场知青正在上演《今夜有暴风雪》里那动人心魄的大返城一幕时,上山下乡运动的先驱者,50年代中期由内地到北大荒安家落户的女垦荒队员们发出了要求落实政策的呼吁。
  问题的起因要回溯到20多年前。1955年秋和1956年春,团中央和北京市团委组织了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先后有220多人奔赴萝北垦荒。在他们的影响下,又有天津、河北、哈尔滨等地组织了几批青年到萝北,他们大多是城市和一般城镇的男女知识青年。50年代中,这些青年按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来讲,在城里找个较为舒适满意的工作并不难,但他们却选择了一条最艰苦的道路——奔赴祖国的东北边疆进行开发建设。
  1955—1956年,他们初到萝北时,北大荒还是茫茫无际的一片处女地。是他们自己动手支起第一顶帐篷,同蚊子、小咬,同零下40℃的严寒进行斗争,一犁一犁开出了成片的良田。垦荒队员创业时期的生活异常艰辛,1956—1958年整整3年,每人分到手的钱合起来不足5元,甚至连买张邮票都犯愁。这以后,垦荒队员的事迹一再见诸报端,感动了更多的城市青年,决心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进。
  垦荒队员中包括不少女青年,当她们离开城市奔赴边疆时,曾被当作时代的英雄受到盛大的欢送。对未来,她们有过美好的憧憬,也有过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却完全没有想到会遭遇被迫离职的厄运。
  1959年初,萝北县建立了国营农场。各青年垦荒队所在的北京庄、天津庄、河北庄、哈尔滨庄,都划归国营农场,青年垦荒队员全部转为国营农场的正式职工。然而到了1964年,农场里开始大量压缩职工。按国家精简职工的条例,精简对象是:连续工作不满一定年限,年老、体弱不能从事原工作的,本人自愿退职作退职处理。当时农场精简职工方案〔64〕青农曹字31号文件第二条第三款也规定:“垦荒队员一般不作退职处理。”但在实际执行中,农场领导却一意孤行,逼迫着许多女垦荒队员退职。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女队员徐春华16岁报名到北大荒,1963年结婚后有了孩子,农场即强迫她退职。她不愿退,农场领导叫她在数九严冬把刚满6个月的婴儿扔在家,到很远的地方修水利。她万般无奈,只好退职。河北庄女垦荒队员赵锦卓,本来是拖拉机和康拜因驾驶员。1963年孩子刚满月,场里硬让她去上夜班,又派她上山打石头,她走投无路,只好听命退职。
  为了强迫女垦荒队员们退职,有的农场和生产队领导使出各种“残酷”的手段。他们把幼儿园解散,迫使女青年回家抱孩子。女青年仍然坚持上班,他们就让她们每人每天收两垧半地的庄稼,完不成就赔偿损失。有的给怀孕的女青年规定打草定额,打了草还要亲自背回来。有的领导还强迫女青年和男青年一起下到河里沤麻,让男青年光着屁股在女青年面前干活,迫使女青年回家。有的女青年不肯就范,领导就向她的丈夫施加压力,以开除党籍相威胁。为此,北京垦荒队的发起人之一杨华不得不带头让自己的爱人退了职。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几段插曲(3)
当初,她们自愿报名到北大荒,不是因为在城里找不到饭碗,是怀着美好理想,为开发边疆而来的。创业中历尽艰辛,没犯任何错误,却被强令退职了。有些人被迫退职后不敢告知内地家人,以免他们得知亲人在北大荒落到这般田地而伤心。
  “###”结束后,女垦荒队员曾为此事写信给###中央总书记###。胡是当年青年志愿垦荒活动的倡始者,以后一直关心着垦荒队员的命运。他希望解决垦荒队员的遗留问题,将此事转请黑龙江省委调查处理。省委责成合江地委、合江地委又责成垦荒队员所在的向阳农场党委调查解决。农场党委提交的报告称:当年农场共有118名垦荒队员和支边青年从正式职工中被压缩出来,同时被精简的还有另外800多名职工。如果解决垦荒队员的复职问题,那么其他职工的复职问题也要一并解决。
  其实,后者的情况与垦荒队员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他们主要是1959年国营农场建立后,才从各地投亲靠友或盲目外流到当地的职工亲友和其他人员,有的被不合法地吸收为农场职工。而垦荒队员全部是有组织到边疆的,建场前即在当地创业,建场后又第一批成为农场的正式职工。但这样一个了若指掌的问题却被农场领导搅得糊涂一团,使复职的希望仍旧渺茫。
  以后,这些老队员又给当初组织她们到东北的团中央等部门写信反映,要求落实政策,也没有得到明确答复。
  1979年6月,《中国青年报》记者到黑龙江省萝北县采访50年代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事迹时,几乎每天都有一些当年的老队员(多数是北京、天津、河北等庄的女垦荒队员)反映“被逼退职当家属”的问题。这些60年代初大精简政策的“牺牲品”对在农场范围内解决问题已不抱任何幻想,她们恳请记者将自己的心情、要求转告有关领导、有关部门。
  当时,各地知青都在为返城而请愿、而上访。但这些知识青年的先驱者们,在当地安家落户年深日久,早断了返城的奢想。她们表示:只要复了职,就会安心在边疆一辈子。各地知青尤其是北大荒知青为返城焕发的巨大能量显然给这些碰壁之余、心情沮丧的老知青以某种有益的启示,重新燃起希望。她们向记者表示:如果问题实在还不解决,我们就上北京。扛着志愿垦荒队的大旗,从哪儿来回到哪儿去。我们这些人决不胡闹,我们通情达理,大家会凑些钱到北京去,直到问题解决。1979年6月13日《中国青年报》第63期《青运情况》报道了她们“强烈要求复职”的消息,使更大范围的人们了解到这批垦荒队员可悯可叹的命运。
  然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往往比它的产生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报社的呼吁仍未给垦荒队员们带来企盼的佳音,她们似乎也没有像扬言的那样扛着大旗赴北京上访请愿。于是只有继续等待。1984年9月15日,共青团北京市委在《关于慰问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情况的报告》中旧话重提,再一次反映垦荒队员的复职要求,“使他们近30年的垦荒历史得到一贯的承认”《荒原上的足迹》,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07页。。
  (三)回乡知青的要求
  返城风中,一些地方的回乡知青也受到影响,要求国家为他们落实政策。
  上山下乡活动的发起和初澜,主要是与回乡知青联系在一起的。直到“###”爆发以前,正式报道从未讳言回乡知青是上山下乡活动的主体。然而,随着60年代末城镇知识青年掀起上山下乡高潮,回乡知青明显受到舆论工具的冷落。

几段插曲(4)
从1968年夏季各地着手动员“老三届”毕业生上山下乡时起,所有农业户的毕业生就被要求“一律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如果说“###”以前少数农家子弟尚可通过艰苦努力考入高等学校,从而改换“农业户”门庭的话,那么,当旧教育制度毁于一旦,高等学校停止招生后,他们在毕业之余的唯一出路就只有子承父业了。
  他们从农村中来,毕业后又要回到农村去,对这个似乎顺理成章的规定,许多农民子弟并不愿接受。即便是下放农村,他们也希望能够享受城镇居民子弟的待遇——顶着“下乡知识青年”而非“回乡知识青年”的名义。下乡知青固然带着接受“再教育”(即接受改造)的重任,但作为一种特定的身份,所享有的待遇,非回乡知青所能企及。动员时,他们可以申请到国营农场(或生产建设兵团)当农工(兵团战士),挣工资;下乡时,国家按人头拨给安置费;尤为重要的一点,在未来的招工、招生时,比回乡知青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农业户学生,何以要利用与负责分配工作的军训人员或学校行政干部的良好关系,想方设法冒入“下乡知识青年”队伍。若干年后,正是凭着这种身份,他们有幸获得重新分配工作和进入城市的机会。当然,有此幸运的为数很少,在乡务农成为大多数农家子弟命中注定的归宿。
  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的十几年中,农村的普及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回乡知青的人数因此猛增。他们一部分来自县镇一级中学,更多的则来自遍地开花的农村中学《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06页。。
  “###”十年中,下乡的城镇知青共有一千四百余万,回乡知青的人数则数倍于此。具体到每个省、自治区,乃至地、县,无不如此。1975年4月10日《人民日报》载:“###”中河南先后有36万城镇知识青年、500万回乡知识青年奔赴农村。7月19日载:1968年以来,宁夏已有50多万回乡知青,14万多城镇知青下乡。不久,又宣布说,江苏省下乡插队的城镇知识青年有5万多人,回乡知识青年达24万多人《人民日报》,1968年11月15日。。
  60年代末,旨在夸大上山下乡工作的成绩,壮大声势,吸引更多的中学生响应号召,宣传媒介在公布知识青年下乡数字时,有时将回乡青年也包括在内'美'托马斯?伯恩斯坦:《上山下乡》,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2—23页。。以后,又试图通过对邢燕子、程有志、徐敏光、韩志刚、吕玉兰、赵云英、芦忠阳、张大暖、王美季等一批回乡知青的表彰,为上山下乡运动增添光彩。然而,当国家召开有关知青工作的专门会议,制定具体政策时,却是以城镇下乡知青为对象的。实际上回乡知青问题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而回乡知青的疾苦也不属各级知青办关心的范围。特别是1973年国家对知青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后,下乡知青与回乡知青身份上的差距便进一步拉开了。
  “###”期间,回乡知青同他们的父辈一样,被牢牢束缚在脚下的那片土地上,当然也没有机会倾诉他们的不满。
  70年代末,下乡知青大举返城之际,国家迫于城市就业的巨大压力,在想方设法、广开就业门路的同时,采取了严格控制从农村招工、大量清退城市农民工等措施。1978年初明确提出:“今后城镇用工,基本上不从农村招收。”需要补充职工时,主要是招收按政策规定留城的知识青年,也可以招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国务院知青办:《关于中学毕业生分配政策等方面的问题给江苏、广东省知青办的复函》,1978年5月15日。。1979年3月,国家计委制定了《关于清理压缩计划外用工的办法》,要求各地把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清退回农村后,生产和工作确实需要的,经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审批,可以补充城镇待业青年和上山下乡青年。所谓“计划外用工”,主要是指工矿企业从农村中招收的合同工、临时工。当时仅河北一省就有这类用工60万人《河北省劳动就业、知识青年安置工作会议纪要》。。就全国而言,必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此后,各地展开严厉清退农民工的活动。此举凸显了农村青年与城市青年、回乡青年与下乡青年在就业方面的不平等。当农村青年流入城市就业的“瓶颈”被行政命令再次卡紧时,一些回乡知青的不满情绪加剧了。

几段插曲(5)
1979年8月,贵州兴义地区安龙县十多名回乡青年在县城贴出一封致全县回乡知青的公开信,集中表达了他们的不满。公开信说:解放前,我们农村贫下中农在暗无天日的反动统治下,没有上学读书和当工人、当干部的机会。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下,我们这一代青年都上了学,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贡献。但是近几年来,在就业、升学、当兵等问题上,对上山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都分别对待。“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只钻洞”的封建思想仍然存在。
  公开信呼吁回乡知青积极行动起来,要求改变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坚决按照毛主席上山下乡和回乡知青要一样对待的政策办”。公开信贴出后,轰动了县城和各区、社,许多回乡青年表示支持。大部分区社干部也表示同情,因为他们的子女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回乡青年。县委则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公开信的一些措辞有失偏激,但是点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当时,不断有回乡知青投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提出各种各样令他们感到不满的问题。主要有:
  “为什么不重视回乡知识青年?”一些回乡青年尖锐质问:去年(指1978年)召开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对城市知青都做了具体安排,为什么对几千万回乡知青却只字不提?同样在党的领导下,为何竟有不同的对待?有的青年认为,回乡知青人数多,有一定文化,是农村从事生产、科学实验、教育、卫生工作的生力军;许多回乡青年在农村担任了基层领导职务,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中间的先进人物,为改变本地落后面貌做出了贡献。但报刊、电台报道下乡知青消息多,报道回乡知青的成绩和活动少,使他们感到切身利益和政治要求被漠视。
  “政策上为什么区别对待?”70年代末的普遍现象是,下乡知青无论能力多弱,表现多差,最终也能招工、招干;回乡青年表现再好,能力再强,却只能在家务农。1979年贵州省安龙县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县里从下乡知青中招收了28名国家干部,大部分是多次升学、招工被淘汰,文化基础差,表现又不太好的青年;而多年担任半脱产干部的回乡青年中,却没有一人被正式转为国家干部。这引起一些基层干部、回乡青年的怨言。有的人认为上级机关“只怕下乡知青闹回城,不怕回乡知青闹事”;有的人说:手心和手背都是肉,对下乡和回乡知青应一视同仁;有的青年则自怨自艾,“投错了胎”,“命中注定招工、招干没有份,学了文化照样玩泥巴”。
  回乡知青与下乡知青间的不平等,归根结底是由于城乡差别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行政体制造成的。在这种体制下,逐步形成一个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即以市民为主体的城市社会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其轴心是严格的户籍制度。这种制度将全国人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部分。
  与户籍管理制度相联系的,还有住宅、粮食、副食品、燃料供应、教育、医疗、就业、保险、劳保、婚姻、征兵等项制度。在所有这些方面,非农业户(城镇户)均享有国家提供的一些待遇,是农业户可望而不可即的。
  两种户籍,不仅是居住地的区别,也不仅仅是就业、工作性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区别,而且是一种身份限制。这种身份还具有继承性。城镇青年下乡时,虽由城镇户口改为农业户口,但在他们身上,仍承受着国家予以非农业户的余泽。他们名义上是“农民”,却保留着档案,有专门的管理系统,有安置费、补助款,有国家平价补助的粮食、燃料,有招工、招生时的专门指标。乃至最后,国家按照对城市人口实行“统包统配”的旧模式,将他们收回城市重新分配了工作。而回乡知青“先天不足”,只因他们的父辈是农户,所以他们也就天经地义地被认为应该务农。
  许多回乡知青渴望改变这种千篇一律的命运,他们憧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缔造更灿烂的明天,然而在旧体制的包容下,这种理想不过是海市蜃楼。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才逐步冲破了城乡间的森严壁垒,也为农村知识青年施展自己的才智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最后的风采(1)
1979年8月17—30日,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部分省、市、自治区上山下乡先进代表座谈会。当时,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风气势正盛。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配合新闻单位作好宣传报道,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的社会影响,宣传上山下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是,肯定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宣扬知识青年“扎根农村不动摇”,便成为会议的基调。
  座谈会邀请了21个省、市、自治区的33名下乡、回乡知识青年。他们是:邢燕子、侯隽、程有志、蔡立坚、邱家恒、周秉建、洪调研、何营、王朋森、戈克俭、赵军翔、高崇辉、张志龙、纪庆勤、严洪华、高康良、周学俊、谈龙如、王老虎、张克难、刘敢庭、曹小平、陈跃文、招汉铨、戴彩润、傅衍彭、辛温、居元、刘裕恕、张革、孙立哲、鱼珊玲、肉孜古丽。会议开幕后,又补入河南省的薛喜梅。代表中,女知青11人,男知青23人;回乡知青2人,城镇下乡知青32人;“###”前下乡、回乡的知青11人,“###”中下乡的知青23人;年龄最大的39岁,最小的23岁;下乡10年以上的老知青就有28人《人民日报》,1979年8月23日,8月30日。。因此,这是一次以老知青为主的座谈会。代表中,既有邢燕子、侯隽、程有志、鱼珊玲、蔡立坚、孙立哲、辛温这样早已闻名遐迩的人物,也不乏多年默默无闻的后劲新秀。大多数代表的名字对全国知识青年来讲还是陌生的。
  座谈会的高潮在26日。这天下午,###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李先念,以及王震、余秋里、###、王任重等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34名知青代表并合影留念。华国锋讲话中称:大家很关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搞对了,还是搞错了?我们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对的。无论是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来看,还是从加强国防来看,都需要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去。如果说过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有一些缺点和毛病的话,那么,我们加以改进就是了。李先念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是正确的,取得了很大成绩,效果是好的。当然,缺点也不少,特别是大规模的上山下乡,各方面管理得不好,出现了不少问题。但不能因为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否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则将知识青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作用归结为四条:(1)为中国青年找到了一个为祖国、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2)促进了中国社会风气的进步。(3)为发展社会主义农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为人民创造了财富。(4)向农村传播了知识。他也批评了知青的返城风,说他们“自己把自己的光荣历史丢了”。
  尽管在此以前,###中央的一些领导人在谈话中多次提到,上山下乡“这种办法不是长期办法”,“这条路走不通了”;1978年中发74号文件也承认:知青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这一次的公开表态则很明确,即上山下乡的方向正确,成绩很大,不能否定。但是联系到当时返城风越刮越猛的社会背景,对座谈会的召开和所要突出的重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据报载,与会代表在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后,以非常喜悦的心情表示了坚持上山下乡道路的决心。1958年回乡务农的邢燕子为自己当年带头走这条路,并再次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激动不已。她径取自己的名字自喻,表示“要和千千万万只燕子继续展翅高飞”。侯隽的文化底子比较厚,思路也就显得独出心裁,她竟把上山下乡比喻为“一个好孩子”。按照她的说法:不能因为“四人帮”插手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说成是“四人帮”反动路线的产物。正如一个很好的孩子,不能因为他沾了一点灰尘就把他丢掉了。洗掉了身上的灰尘,他照样是个好孩子嘛!刚刚被“落实政策”不久的知青典型薛喜梅也表态说,尽管不少人劝她离开农村,但她“决心沿着毛主席、周总理和华主席指引的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当年从北京长途跋涉到杜家山落户并成为全国青年学习楷模的蔡立坚,发言依旧那样掷地有声,她坚定表示,要在上山下乡道路上走到底,“八条黄牛也拉不回头”。参加座谈会的一些老典型们,与上山下乡运动的利害关系毕竟太深了,她们的青春理想系于斯,人生价值系于斯,光荣历史系于斯,政治沉浮系于斯,所以也就难怪,要利用这次宝贵机会,作如上的表态。

最后的风采(2)
8月3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以座谈会全体代表名义写的“给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一封信”。信中除了提到这次会议让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之外,主要是肯定上山下乡的巨大成绩,号召全国知识青年坚持这条道路。强调:我们不能因为知青工作做得不够理想而迷失方向,否定这条正确道路,否定自己的光荣历史,更不能打退堂鼓。我们一定能够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使上山下乡这项大有前途的革命事业继续巩固和发展。
  这是上山下乡运动史中表彰知青先进人物的最后一次全国性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