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度心术-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盖吴之叔哈哈一笑,鄙夷道:
“你们只不过假仁假义罢了,谁会相信呢?我自知罪在不赦,自不会做那出卖亲人之事,你们还是死了这份心吧。”
劝降之人好说歹说,盖吴之叔只求速死,丝毫没有屈服之意。
高凉王拓跋那十分生气,他对陆俟说;
“此贼人如此顽横,再劝无益,不如趁早杀了他。”
陆俟一叹说;
“杀他容易,我是担心从此盖吴难灭啊。”
拓跋那重声道:
“盖吴已成孤家寡人,将军大可不必忧心太过,难道死灰还会复燃吗?”
陆俟郑重说;
“青蛇断其头犹能为害,何况仅除腹心乎?盖吴死心造反,必会卷土重来,我们还是降服盖吴之叔吧。”
陆俟亲自去见盖吴之叔,令盖吴之叔奇怪的是,陆俟却只字不提劝降的事,反是和他说起家常的话来。陆俟问他:
“你是有妻室儿女的人,不知她们现在生活怎样?”
盖吴之叔生硬地说:
“世乱如此,她们只能勉强活命而己。”
陆侯又说:
“做男人的艰难,我也一样。我常年在外,我的妻室儿女也不得安闲啊。”
如此几次见面,陆俟都和盖吴之叔闲聊,盖吴之叔便忍不住说道:
“你不劝我投降,难道只是说这些吗?你要干什么呢?”
陆俟回答说:
“我知道你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还用我规劝吗?我是让你知道,因盖吴造反,真不知有多少人妻离子散了。盖吴为了满足他个人的野心,欺骗民众作乱,我身为朝廷大将,不能为民除害,又无法劝你改邪归正,心中有愧啊,故而和你深谈。”
一句话让盖吴之叔浑身一颤,不再出声。陆俟又命人善待他,不仅给他好吃好喝,更不许大声喝斥。
—日日过去,盖吴之叔仍无动静,诸将不耐烦了,陆俟却胸有成竹地说:
“我用善行感化他,虽出于无奈,但一定会成功的。”
果然,盖吴之叔终于归降,且答应前去刺杀盖吴。诸将怕他借机逃跑,一去不还,可陆俟却坚持放他走,和他约定了归期。
到了约定的期限,盖吴之叔却不见回还,诸将暗怨陆俟有失,不想陆俟仍自信说:
“我赦免他和他家人的罪过,他又不是一个糊涂人,哪有反悔之理?想必是他未得其便了。”
过了几日,盖吴之叔果然斩盖吴归来,其中经历,正如陆俟所料。
【原文】
身危者骇,人勿责之。
【译文】
身处险境的人恐惧,人们不要指责他。
【释评】
人在难处之时,极易走向极端,做出大逆不道之事。这个时候,为了避免不测的事件发生,还是要顾全大局,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安抚他们为佳。让人无法察觉自己的真实心境,是高明者掌控局势和他人的要件之一,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直抒胸臆,只能把人推向敌方的阵营,削弱自己的力量。在此,不给落难之人雪上加霜,甚至假作慰勉,都是不促其变节的良方,
【事典】章邯的反叛
章邯是秦朝的大将,对朝廷忠心耿耿,屡建大功。
陈胜、吴广起义后,章邯受命讨伐。由于军力不足,章邯便把刑徒和官奴也组织起来,在他的调教下,这支拼凑起来的队伍也颇有战斗力。
章邯性情直率,不喜谄媚,他对当时掌控了朝政的权臣赵高也小逢迎,还私下对人说:
“秦国以武立国,如今赵高专权,何能让人信服呢?”
有人将此事报于赵高,惹得赵高十分恼怒,他为了报复章邯,竟对章邯的大功视而不见,更无封赏。
项羽崛起后,章邯和他交手多有败绩,他为此向朝廷频频告急,不想赵高为置其死地,不仅不派兵援助,还把他的告急文书一律扣压,从不向秦二世禀报。
章邯连连失败的消息,有一天终于让秦二世知道了,他大惊失色,立时慌乱胆寒。秦二世身边的太监对秦二世说:
“章将军勇冠三军,若他有失,秦国就危险了,陛下将怎样对待他呢?”
秦二世怒不可遏,说:
“章邯深负皇恩,罪该万死,他还想活命吗?
太监摇头说:
“章将军如今已是败军之将,必心多惶恐,斗志有失。陛下既依靠他杀敌保国,就不能任性责罚他了,否则他惧祸投敌,陛下岂不更加危险?陛下若能忍下气来,略作抚恤,章邯不见陛下怪罪,他定能定下心神,再为秦国建功了。”
秦二世找赵高议论此事,赵高于是故作惊讶地说:
“章邯自高自大,向来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他从不上报军情,原来是想脱罪啊。这样的人不加责罚,哪能显出陛下的天威呢?”
秦二世又来了怒气,便要下诏指责章邯,有的人臣上奏说:
“时下国家危难之秋,章邯实为不可多得之良将,这个时候不求全责备,对谁都有好处。一旦诏书降下,万一章邯投敌,陛下岂不得不偿失?”
赵高在旁阴声道:
“阜上赏功罚罪,理所应该,章邯若心怀异志,正好可将他除去。他若为忠,又怎会因皇上责罚而叛敌呢?”
秦二世于是下诏,对章邯大加指责,言辞甚厉。章邯接诏,又气又怕,一时六神无主。长史司马欣前去咸阳替他探听消息,一住3日,也无法让赵高召见他。他从别人口中知晓这其中的缘故,于是赶紧返回对章邯说:
“赵高对将军有心排斥,看来无论你有功无功,都不免遭他陷害了。如今皇上下诏责罚,也一定是赵高从中作梗。”
章邯更吃一惊,情绪更加低落,他徘徊多时,哀叹不止。
值此时刻,赵将陈余派人送书前来,劝他反叛秦国,信中说:
“白起、蒙恬都是秦国的大功臣,可他们的下场却是被赐死。将军为秦卖命奋战,到头来却为赵高陷害、昏君猜忌,其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天意亡秦,如将军认清形势,反戈一击,不但无有灾祸,还有除暴济世之大名,何乐而不为昵?”
章邯见信落泪,久不作声,司马欣长叹一声,出语说:
“皇上不识奸佞,反责忠臣,这太让人心寒了。这不是将军欲反,而是不得不反啊,将军就不要犹豫了。”
章邯自感走投无路,于是向项羽投降。秦朝失去人将章邯,更加速了它的灭亡。
【原文】
无信者疑,人休蔽之。
【译文】
没有信义的人多疑,人们不必蒙蔽他。
【释评】
用智重在收取功效,其形式固不能拘于定式。把别人蒙在鼓里,使其中我之计,在外表上只讲欺骗是单一的,也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的。不讲信义的人从来是多疑的,也是极为敏感的,如果就此故作声张,不加掩饰,以他们的性格定会妄加猜测,疑虑重重。在本该隐蔽处大反其道,需要对目标对象的准确把握;堂而皇之的行为,有时更能让人们产生错觉。
【事典】不使阴谋的张孟谈
战国时期,赵国与韩、魏、齐、楚四国结盟。赵国的国君赵襄了对结盟之事十分信赖,自以为高枕无忧了。有见识的大臣心怀忧虑,于是对赵襄子说:
“各国各怀心事,结盟本是互相利用,对之不能抱以太大的期望。万一他国背盟,我国若尤应对之策,到时就凶险了。”
赵襄子心意良善,他不信背盟之虑,反斥责大臣说:
“结盟乃国家的大事,各国又有盟约,人所共知,岂有人敢擅背之?再说结盟对各国都有好处,他国也无理由毁约。结盟要讲究诚信,赵国绝不能干下背信之事。”
公元前450年,韩、魏、齐、楚四国竟一起背约,他们联合起来,准备进攻赵国。消息传来,赵襄子又惊又怒,又因无有防备,赵襄子顿时陷入无措之中。
和群臣研究对策时,群臣个个脸色凄惶,无有建言。赵襄子十分失望,于是便向谋士张孟谈请教。
张孟谈是赵国著名的纵横家,当年在帮伯围赵国都城晋阳时,他以一已之力,竟说服韩、魏两家与赵国联合,共灭了智伯,瓜分了智伯的上地。
赵襄子对张孟谈道过事情的经过,不料张孟谈却是微微一笑,说:
“主公不要忧虑,臣自有破解之道。”
赵襄子急道:
“先生速速讲来。”
张孟谈又是一笑:
“主公若能答应臣的请求,方好行事。”
赵襄子脸色一沉,不快道:
“国有危难,先生何以要挟寡人昵?这不是先生该做的事啊。”
张孟谈正肃说:
“臣已隐居在家,倘以布衣之身谋划大事,谁会畏服呢?希望主公佩宝剑,率群臣,共议国事,升在高堂上重用我,封臣为大夫。主公如有不愿,自可另请高明。”
赵襄子思之片刻,只好说:
“寡人允你所请,还望你尽力尽心,为寡人分忧。”
赵襄子离去后,张孟谈的长子低声对他责怪道,
“父亲要官要爵,令主公为难,这是忠臣之所为吗?父亲平日行事不是这样,难道父亲也热衷权势?”
张孟谈瞪视长子一眼,随后说:
“我之所为,全为以后行事方便,他人岂会知晓?以后你就知道父亲的深意了。”
张孟谈官拜大夫之后,接着向赵襄子说;
“破敌之道,全在令四国互相猜疑,进而破坏他们的联盟。臣想派臣的妻子儿女山使四国,还望主公允准。”
赵襄子十分不解,他困惑地说:
“四国联成一体,气势汹汹,他们为瓜分我赵国,看来图谋久矣,岂可轻轻拆散他们呢?寡人本想你能排兵布阵,以御强敌,却不知你派家人出使四国,这又有何用昵?”
张孟谈解释说:
“四国之兵,赵国实难抵挡,用兵绝非良计。四国本为私利,个个贪婪,全无信义,只要勾起他们的疑心,它们就不能抱成一团了,势必互相攻击,散伙了事,而我们不费一兵一卒,便可获全功。臣派妻儿子女出使,就是让四国不明所以,互相怀疑对方与我赵国通好。”
赵襄子长吁一口气,点头说:
“如此甚好,出使之事还要隐密行之。”
张孟谈大声说:
“臣求取高官,就是为了把出使之事搞得引人注目,此事不仅无需隐密,反要极力张扬,如此才能收到神效。若四国互不知晓,又怎会猜疑呢?”
张孟谈派遣他的妻子前往楚国,长子前往韩国,次子前往魏国,小儿子前往齐国。他们不避世人耳目,四路使者随从众多,招摇过市。四国果然俱知此事,相互猜疑不断,最后,联合攻赵的计划宣告破产。
【原文】
诡不惑圣,其心静焉。
【译文】
欺诈之术不能迷惑圣人,圣人内心安详。
【释评】
欺诈之术之所以能够得逞,并不见得是欺诈之术有多么高明,而是人们内心躁动贪念的结果。和圣人相比,人们都是世俗的,他们贪心旺盛,心怀侥幸,欺人者便利用人们的这一弱点,投其所好,巧设骗局。对世间万物万事不存偏执,不为外物左右,这是不受欺诈的根本之道,只有向圣人的境界靠拢,骗子的机会才会越来越少。
【事典】看清本相的孔子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来到卫国。卫灵公对孔子极为仰慕,当面告诉孔子说:
“先生乃大德之人,寡人幸与先生相见,望先生教我。”
孔子施礼过后,并不与之深谈,他只淡淡地说;
“我徒有虚名,身遭落魄,不敢在君主面前多言啊。蒙君主不弃,我已深感大恩,现在惟求君主大安了。”
孔子的弟子子路事后对孔子说:
“卫君厚爱先牛,先生何不尽施大才,让他对先生更生敬爱呢?卫君一旦为先生说动,重用先生,先生的大志也可早日实现了。”
孔子对子路说:
“人之真伪,决不能一见便知:我气节高远,自不想作那谄媚之事。来日方长,且待日后再言此事吧。”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想见孔子,于是派人召见他。孔子出于礼节,无奈和她见了一曲。子路小满孔子的作法,对他说:
“先生讨厌世俗,背地里却去拜见南子,这是为什么呢?”
孔了解释说:
“只要内心安祥,应付俗事也不会改变志向,我这样做,是不想让人说我无礼啊。”
卫灵公对孔子的尊敬不减,有事也请教孔子,孔子表面上也以礼相待,私下却对自己的弟子们说:
“卫君看似挚诚尊贤,谁知这是不是假作的呢?我无欲无求,心静如水,就不怕被他欺诈了。你们不要为外表所迷,看人视物都要戒除贪念,如此方能保持平和,不被人欺。”
一天,卫灵公邀孔子出游,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同坐一辆车上,却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孔子眉头频皱,脸上一直不快。子路在旁悄声对孔子说:
“先生刚才还面有喜色,现在这样郁闷,因为什么呢?”
孔子不答,只是叹息。
事后,孔子把弟子们召集一处,他沉重地对他们说:
“我们还是离开这里吧。卫君重色轻才,乃我亲见,这才是他的本来面目啊。我不想在此受人欺骗。”
有的弟子贪恋这里的舒适,不想再四处飘泊,于是说;
“卫君身为一国之主,他还是深敬先生的,这已是十分难得了,先生为何还要怪他呢?我们只求在此落脚,先生又何必认真呢?我们还是留下的好。”
子路也规劝说:
“卫君并没有伤害先生,先生如果计较此事,反显出先生的不是了。我们若这样离去,过错便加在了先生的身上;让先生背此不好的名声,我们是不想见到的。”
孔子扫视众弟子,教诲说:
“你们这不是真心的话啊,表面上是为我着想,其实是你们的内心动摇了。我不怪你们,却不能不告诫你们:一个人内心动摇,就看不清人与事的本相了;看不清人与事的奉相,不为人欺骗就绝无叮能了。卫君既现真容,我们上当吃亏是早晚的事,为何非得等到那一天呢?若心存侥幸就可避免祸患,那么世上就没有不如意的事了,这可能吗?”
众弟子脸色羞愧,再无人提出异议。孔子带领他们离开了卫国,虽颠沛流离,众弟子对扎子却更生崇敬。
【原文】
正不屈敌,其意谲焉。
【译文】
正义不能让敌人自动屈服,因为敌人本性奸诈。
【释评】
在对敌斗争中,欺诈之术是非使不可的。任何时候都讲究光明正大的人,无疑是天真和幼稚的。奸诈是敌人的本性,和他们讲正义之道,并不能战胜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最好的选择。诈术是智慧的一个重要内容,智慧不足的人无击发挥诈术的作用,使用不当更会反遭其殃。
【事典】愤恨的宫之奇
公元前652年,晋国准备出兵攻打虢国,但须经过虞国。晋献公把群臣召来,汁他们就此提出良策。晋国人夫荀息于是说:
“虞国虽然弱小,但我们有求于他,还是要以礼相待的。虞君贪财好货,如果把屈地产的好马和垂棘之璧献给虞君借道,就不愁虞君不会答应。”
晋献公一听,连忙摇头说:
良马、美玉是晋的国宝,怎会轻易送人呢?寡人不会这样做。”
荀息一笑说:
“我军志在攻伐虢国,不给虞国一点甜头,事情就不会顺利。一旦虢国攻下,还怕良马、美玉丢失吗?”
晋献公会心一笑,道:
“你的意思寡人知道,不过以我晋国之强,还用得着欺诈一小国吗?若派一善辩之士前往虞国,对其晓明利害,虞君也不会拒绝吧?寡人担心那样做有损我晋之英明。”
荀息上前一步,重声说:
“与敌交往,无需仁义敦厚,否则吃亏的就只能是自己了。主公若弃智不用,徒增曲折不说,士兵又会多有死伤,不可为也。主公可曾想到:我们如果讲究信义,敌人就不欺诈了吗?”
晋献公点头称好,于是派使臣带上良马、美玉去见虞国国君。虞君一见晋国送来的两种稀世珍宝,眉开眼笑,虞国大夫宫之奇一眼就识破了晋国的诡计,他劝虞君说: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把稀世珍宝送给别人,何况像晋这样的大国呢?晋国名为借道,其意尚未尽知,岂可贪财而轻信?”
虞君十分不满,他对宫之奇说:
“晋以大国之尊以礼待我,又送上稀世珍宝,足见其一番诚心。晋国只不过是借道而已,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虞君不仅答应借道,还协助晋军一起去攻打虢国,晋军不久便攻占了虢国重镇下阳。
三年之后,晋国因虢国未灭,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宫之奇见虞君还要答应,就极力苦劝说:
“我国眼下无忧,只出虢国还在啊,虢国是虞国的屏障,如果虢国灭亡了,晋国必定要征伐我国。以我国之力,能对付得了晋国吗?晋国从前献宝欺诈我们,这次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上当了。”
虞君心中犹豫,晋国使臣就又对虞君欺骗说:
“我家主公宅心仁厚,天下尽知,我家主公为求虞国一诺,连晋之国宝都不惜献上,还会不讲信义吗?虞国国小势危,若能依靠晋国,天下自无人敢犯了。”
虞君听之顺耳,忙道:
“晋君之仁,寡人从未有疑,寡人答应你们了。”
宫之奇又来进谏,虞君竟避而不见,他还传出话束,告之宫之奇:
“两国交往,本以诚信为本,似你如此奸诈多疑,寡人不屑也。”
宫之奇伤心欲绝,叹道:
“与敌竟谈诚信,真是愚不可救了。”
他随即收拾行装,带着家眷要离开虞国,有人劝他不要轻率,宫之奇愤恨地说:
“虞国将亡了,我是不忍遭受亡国的耻辱啊!”
不久,晋国在灭掉虢国后,果然趁势发兵攻虞,虞国灭亡,虞君做了俘虏,晋国所献的良马、美玉也被完好无损地收回了。
【原文】
诚不悦人,其神媚焉。
【译文】
诚实不能讨人欢心,人们在骨子里都喜欢谄媚。
【释评】
人都有虚伪的一面,认清这个本质,就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欺诈了。欺诈成风往往是由人们自身的好恶和人性弱点所造成的,人们在责怨自己为人欺诈的同时,总免不了也要欺诈别人。事实上,如果诚实无欺的人不屡屡碰壁,如果欺诈之人得不到半点好处,谁会偏好欺诈呢?不反省自己和没有奖赏诚实的社会机制,欺诈就难以根绝。
【事典】蔡邕的变节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七月,汉灵帝因灾害和怪异之事接连发生,下诏让群臣上书言事,他还特意说:
“朕诚心向你们求取真言,不想再受欺骗,你们只要是忠直之言,尽管讲来,朕绝不会治罪。”
诏命下来,群臣都观望不语,惟有迁议郎蔡邕感到兴奋,欲上书直谏,他对好友谏议大夫马日磾说:
“皇上圣明,有此明诏,我要借此劝皇上亲贤人远小人。”
马日磾叹气说:
“群臣不言,你知道为何吗?”
蔡邕说:
“他们胆小怕事,国家大事白不能指望他们。如今皇上叫示不责言事之人,我也无后顾之忧了。”
马日磾劝他不要上书,且道:
“皇上表面倡导直言,可他还是喜欢听谄媚的话,这是无法改变的。群臣正是看准了这点,才保持沉默。不是人人喜欢欺骗,可不这样做就会招来祸事,又有什么办法呢?你若坚持进言,也要说皇上爱听的话。”
蔡邕学识渊博,书生气十足,他不听马日磾的规劝,上书对汉灵帝说:
“天降灾异,乃是向陛下示警之兆,让人君感知醒悟,转危为安。听说太尉张颢,是霍玉进用的;光禄勋也有贪婪之罪:还有长水校尉赵珐、屯骑校尉盖升,一起跟着沾光,享受荣华富贵。这都是小人乱国,陛下当思虑如何摒弃他们了。《诗经》上说;‘害怕上天发怒,不敢当作儿戏。’上天的警戒确实不能戏弄。丞相府里的孝廉,本是士子中选拔地最好的,可近来因为征召不慎重,众人严词谴责三公。三公大开请托之门,违背圣明君王的规定,众臣不服,但没有人敢说出真相。臣希望陛下痛下决心,整治朝政,清退小人,如此方能应天顺心,让苍天降福了。”
奏章献上,汉灵帝深受震动,于是裁减撤换了几个官吏。这些人得知是蔡邕上书之果,于是联合朝中显贵,一起报复蔡邕。不久,汉灵帝还是听信了他们的谗言,把蔡邕问罪,流放到外地。
蔡邕十分沮丧,可是宫中的宦官仍有怨恨他的,还是对他不断攻击。蔡邕为保性命,竟逃亡他乡,在吴郡躲了十二年。
汉灵帝死后,董卓做了司空,把持朝政。董卓听说蔡邕名声大,于是征召他入朝,蔡邕心有余悸,称病推辞,董卓大怒说:
“我的权力能灭人全族,蔡邕如此傲慢,他是不想活了吗?”
蔡邕被逼无奈,伤心地说;
“我直言获罪,如今不仕也要被诛,看来我只能自欺欺人了。”
他—见董卓,就违心地恭维说:
“大人恩威俱重,天下仰慕,我何幸受到大人这般重用呢?大人尽管吩咐,我一定竭心尽力啊。”
董卓素闻他的刚直,不想他却如此恭顺,禁不住大喜过望。他封他以高官,表面上尊宠他。
有人私下责怪蔡邕变节,蔡邕总是付之一笑,并不辩解,他告诉家人说:
“别人说我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可再诚实无忌了。时下人人都虚伪奸诈,我不这样,不仅改变不了什么,还会把我的性命赔卜,你们也会遭殃。”
董卓破诛杀后,司徒王允深恨蔡邕依附董卓,把他下狱。蔡邕自道苦衷,乞求接受额上刺字、砍去双脚的刑罚,以便续成汉史。马日磾还极力劝说王允道:
“董卓暴戾,蔡邕也是迫不得已才依附他,这绝非他所情愿。大人不如留他一命,也好让他续成汉史,流传后代。”
王允恨恨地说:
“蔡邕身为国家大臣,与贼同谋,一唱一和,他欺骗世人已很久了,这才暴露出了他的小人嘴脸。伪君子最让人生恨,杀他正可警戒世人。
许多士大夫怜悯蔡邕,为他出面说情,都被驳回,蔡邕终死于狱中。
【原文】
自欺少忧,醒而愁剧也。
【译文】
自我欺骗能减少忧虑,清醒却使愁苦加剧。
【释评】
俗话说,难得糊涂,让自己糊涂起来,不欺骗自己是不行的。欺骗自己并不全是“罪恶”,它是把自己从困境和迷惑中解脱出来的可行之法;有了这种善意的欺骗,人们才会不事事较真,不执迷不悟。清醒的人是痛苦的,看透世相与人生,却无力摆脱,这种痛苦会更加剧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自欺不失为一种调和剂,为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和发展,就该对自己和别人多些“宽容”与“曲解”。
【事典】赵匡胤的厚待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做了皇帝之后,先后用了13年时间,灭掉了南平、武平、西蜀、南汉、南唐等五个诸侯国。完成了统一南方的大业。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2月,南平被灭后,对如何处置南平主高继冲,群臣多有争论,很多大臣主张斩草除根,他们上书说:
“天下纷乱已久,割据称雄的人从未死心,今幸有陛下雄才大略,国家才有统一之望。高继冲身为南平旧主,经营有年,若不杀之,南平百姓总不免对他抱有幻想,一旦局势有变,祸乱很容易再起。何况杀高继冲可震慑其他诸侯,令其惧我天威。”
赵匡胤自知此事关系厉害,也有意杀高继冲以绝后患,他和大臣赵普谈论此事时,赵普却表示了反对,他说:
“高继冲战败被俘,杀他易如反掌。可那些尚未战败的诸侯,见此必会破釜沉舟,死拼到底,这就只能增添我军的伤亡了,于大宋不利啊。”
赵匡胤自觉赵普言之有理,但他并不相信高继冲会真心归顺,一时颇为犹豫。
赵普看出了赵匡胤的顾虑,他于是又进言说:
“不杀高继冲自不是我们的本意,但为了笼络人心,诱降其他诸侯,这样做并无坏处。陛下现在不要想高继冲是否诚心归附,只要陛下厚待于他,其目的也就达到了。万一高继冲复叛,那就是他咎由自取,以宋之力还是可将他攻灭的。”
赵匡胤至此方笑,口道:
“为了一统天下,朕糊涂一次又何妨?只是便宜了高继冲。”
于是,赵匡胤不顾群臣劝阻,不但不杀高继冲,反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
同年7月,宋灭武平,赵匡胤又特赦了武平主周保权的罪,授他右千牛卫上将军之职。
乾德三年(965年)六月,西蜀被灭,赵匡胤拜西蜀主孟昶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他为秦国公。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六月,宋灭南汉,南汉主刘鋹被俘。刘鋹恶名昭著,十分残暴,赵匡胤本不想厚待他,他私下对赵普说,
“朕厚待降王,乃是应变之策:似刘鋹者人多痛恨,杀之正可顺应民心。”
赵普一声叹息,说:
“既是应变之策,就当一力执行。刘鋹已无法为恶,为大局计陛下不要感情用事,过于善恶分明了。”
赵匡胤思虑多时,他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成见,任命刘鋹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封思赦侯,俸外别给钱五万,米麦五十斛。
刘鋹被封,时人皆感意外。南汉故地那些妄想复国的人,一时也失去了煽动民众造反的借口,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南唐国灭,南唐主李煜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其子弟宗属都授予了官职。
吴越国国王钱俶曾到宋朝拜见赵匡胤,群臣纷纷上书请求把钱俶扣留,以此要挟他归顺宋朝,夺其土地。赵匡胤自度这不失为一个良机,但他反复考虑之下,还是违心地决定放钱俶回去,他向群臣说:
“朕也想将钱俶留下,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此事纵然有成,也会让世人人心不服,骂朕不义。征服天下不能急于一时,朕只能这样劝自己了。”
赵匡胤把群臣的章疏送给钱俶,让他在回去的途中观看。钱俶一待看过那些建议宋太祖扣留自己的章疏,脸色骤变,心中害怕,又禁不住对赵匡胤十分感激。宋朝平定江南后,钱俶便主动献土臣服了。
【原文】
人欺不怒,忿而再失矣。
【译文】
被人欺骗不要发怒,愤怒只能让人失去的更多。
【释评】
在受骗上当面前,保持理智和良好的心态,就不会意气用事,从而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也就可能了。受骗上当并不是特别难堪的事,难堪的是一再被人欺骗而不觉。愤怒是对自己的惩罚,它对改变现状毫无用处。一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