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玄奘精神-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帮过唐太宗的大忙,玄奘以超然身份辅佐明主当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玄奘没有这么做,他一身最大的愿望就是精研佛法,在佛学的道路上不断进取、寻求大法,这才有了偷渡出关前往〃西天〃取经的举动。
正如长孙无忌所判断的,玄奘不是一个会轻易动摇信念和立场之人,十九年前是这样,十九年后也是,因此,面对唐太宗的〃盛情〃,玄奘十分诚恳的说:
〃玄奘少践缁门,服膺佛道,玄宗是习,礼教未闻。今遣从俗,无异乘流之舟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愿得单身行道,以报国恩,玄奘之幸甚。〃
▲BOOK。▲虫工▲木桥▲书吧▲
第13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6)
玄奘的意思是,我从小学习佛经佛法,从来没有接触过儒家理论和经世治国的方法,陛下现在让我还俗,就好比把在河流中行驶的船只搬到陆地上来当车马使用,不仅无法起到作用,还会让这艘船很快腐烂毁坏掉。玄奘没有硬梆梆的当面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佛家讲经惯用的打比方的办法,让唐太宗明白自己的心意,还婉转的说明了为什么不适合还俗的理由,进而向皇帝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听完这话,长孙无忌松了一口气……玄奘的意愿是,不愿做官,只愿意靠自己的力量来弘扬佛法,以此来报答皇帝陛下对自己的隆恩,这才自己最大的荣耀。换一个角度来看,从之前的主动发言到现在的沉默观望,我们很能看出长孙无忌的一些性格特征:身为重臣兼国舅,长孙无忌虽然才干出众,但权力欲太强(这一点从唐太宗去世后他将大批政敌牵涉进高阳公主一案中就能看出),比起老成持重的房玄龄来,在胸襟器量上要差了一大截。正因为如此,唐太宗才让房玄龄留守长安辅佐太子,而让长孙无忌跟在身边。另外,房玄龄已经六十四岁,长孙无忌正当壮年,又是太子李治的亲舅舅,未来前途一片光明,他当然不愿意看到还俗后一跃成为国家重臣的玄奘对自己的地位发出挑战。
唐太宗见玄奘心志坚定,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才暂时勉强放弃了让他还俗的打算。
第四次〃过招〃,玄奘凭借坚定和诚恳终于占到了上风,他与唐太宗的对话也进入了〃拉锯〃阶段,但是对话还没有结束,唐太宗不会就这么甘心〃放走〃玄奘,他决定以退为进。
〃匆匆言犹未尽意,欲共师东行,省方观俗,指麾之外,别更谈叙,师意如何?〃
这句话看似恳切,实则暗藏玄机,如果玄奘只是一个一心问佛而不关心世事的僧人,就可能因为唐太宗的〃退〃而迷迷糊糊的答应下来。唐太宗为什么又会提出让玄奘同行的要求呢?
唐太宗可能觉得跟玄奘说话很有意思,这次短暂的会面聊得意犹未尽,所以想让陪伴左右,有空就一起聊聊天;其次,战争会让人心力交瘁,唐太宗需要一位有才学有见识的高僧陪在身边说话放松,缓解精神上的压力;最后,玄奘在民间威望很高,把他带在身边,正好可以借助佛法减轻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创伤。
当时,整个大唐帝国的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对辽东的战事上,而洛阳又是这场战争的大本营和物资集散中心,整个洛阳城都在为战争做准备,唐太宗本人也是日理万机,所以与玄奘的这次会晤显得比较匆忙。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在决定亲征高句丽(从两晋到唐初,朝鲜半岛一直是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这里的高句丽并非明代高丽,中间隔了整整一个新罗王朝)前派人放话给西北边境的最大的对手薛延陀:朕即将亲征高句丽,关中空虚,你要是有胆子,就放马来攻长安!这是何等的气势,唐太宗的话当时就把薛延陀震慑了,吓得这位一方枭雄不敢轻举妄动。
有人认为唐太宗发动辽东之战、攻打高句丽是一场错误的战争,然而纵观历史,一个朝代的开国帝王将相往往是这个朝代中最厉害的一批人,而贞观时期恰好是唐代第一个人才最密集的高峰期。所以唐太宗想趁自己还活着、良将都健在、打天下的那支劲旅锐气尚未消逝之前开疆拓土是很有道理的。反观宋朝,没能在太祖太宗两代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就为三百年被动挨打定下了基调。
对于一个僧人而言,能够陪伴在君王身边无疑是莫非的荣耀,玄奘也不会不知道帝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发动,但是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接下来该做的是什么,所以他再次以远道而来身体状况不佳为名委婉的拒绝了唐太宗。从今天的眼光看,玄奘找得这个身体不适的借口并不怎么样,聪明点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托词,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玄奘虽然精于世情,但始终是个不擅〃说谎〃的厚道人。唐太宗当然不会当面揭穿他,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
◇欢◇迎访◇问◇。◇
第14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7)
〃师尚能孤游绝域,今此行盖同跬步,安足辞焉?〃
意思是说,法师你一个人都能够到如此遥远荒芜的地方去,眼下您跟我同行,有大军保护,对您来说就跟动一动脚趾那么容易,还有什么好推辞的呢?一句话,就把玄奘的小把戏点破了。玄奘没办法,他也不打算继续〃编〃理由,只好实话实说:
〃……玄奘自度,终无裨助行阵之效,虚负途路费损之惭。加以兵戎战斗,律制不得观看。既佛有此言,不敢不奏。〃
玄奘的话很实在,行军打仗他帮不上什么忙,呆在军队里还白白耗费钱粮,自己都觉得愧疚,何况佛教规定僧人不能观看战争,这是违背戒律的。这么一说,唐太宗也就不好再勉强玄奘了,但这一回合的〃过招〃没有结束,唐太宗很快就当面拒绝了玄奘想去嵩山少林寺译经的请求。
玄奘之所以会提出在少林寺译经,是因为少林寺既离东都洛阳不太远,又避开了大城市的嘈杂俗务,而且山水明秀,是译经的上佳场所,加上少林寺本身佛学精深、藏书众多,其中还包括了不少梵文经书,对玄奘的译经工作大有帮助。另外,少林寺离开洛阳和玄奘的故乡偃师都不远,既能解了思乡之情,又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免得遭人猜忌。
而唐太宗不让玄奘在少林寺译经,直接安排他入住长安的弘福寺的原因也很简单:弘福寺是当时长安最大的寺院,与皇家关系密切,是唐太宗给太后祈福的地方,足见他对玄奘的看重;同时,唐太宗也不想让这位高僧离自己太远失去控制,因为玄奘的威望实在太高,作为帝王不得不多个心眼儿。
第五次〃过招〃,两人各拒绝对方一次,还是难分高下。所谓不打不相识,英雄惺惺相惜,拒绝不是仇恨的开始,而是相知欣赏的开始。拒绝不是对立和矛盾,而是有立场、有原则、有坚持的表现。
如果把第四次和第五次〃过招〃连起来看,唐太宗指定玄奘入住长安弘福寺其实是扳回了玄奘拒绝还俗为官这一局的劣势。所以,五次〃过招〃,两人最终还是打了个平手。
这场对话最后是以一个比较戏剧性的结尾收场,玄奘在〃不大情愿〃的答应前往弘福寺后,又提出希望唐太宗能在自己居住和译经的地方外面派上护卫,以免京城百姓和慕名前来的〃粉丝〃们成天前来拜访,打扰寺内僧人的清修和正常的译经工作。
不难想象,当时肯定有不少在场的大臣会想:这个玄奘法师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不但跟陛下讨价还价,竟得寸进尺的想让人来保护,你以为你是什么人?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唐太宗不但很爽快的答应了玄奘的请求,还觉得他的顾虑十分有道理,当场承诺所有译经所需人力物力费用开销全部有国库支出,并派人去让房玄龄马上着手准备相关事宜。
贞观十九年,当大唐帝国的远征军浩浩荡荡开赴辽东战场的时候,玄奘离开洛阳,再度前往长安弘福寺,开始了自己后半生漫长的译经生涯……
※虹※桥※书※吧※BOOK。
第15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1)
第 三 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
是人改变命运,还是命运改变人?
人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抉择,但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每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碰壁,但碰壁却能让人更加清醒的迈出下一步;
面对困境,玄奘选择了坚持,选择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无权无势,却是真正的强者,命运的主宰!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混在流民队伍中离开了长安,踏上了茫茫西行之路;
这是一片在战火阴云笼罩下的土地,突厥的威胁、朝廷的〃禁边令〃……在凉州,都督李大亮的〃疏忽〃让玄奘有了继续西行的机会;在瓜州,聪明的刺史独孤达把从凉州发来的追捕文书丢给了州吏李昌,却没想李昌也是个聪明人,更引发了一段他与玄奘之间的有趣对话……
李大亮后知后觉,独孤达有意成全,李昌仁至义尽……三位〃不称职〃的地方官,把西行之路的大门给玄奘敞开了。
正月过后,长安城的达官贵人们纷纷出动,络绎不绝的前往弘福寺给太后敬香,祈祷东征的大军能够在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带领下旗开得胜、收复辽东,一举征服骚扰大唐东北边境多年的高句丽国。
〃夫人,这弘福寺里面,怎会有千牛卫出入啊?〃房遗爱扶着自己的妻子高阳公主,小心翼翼的问道。
千牛卫是唐代负责保护皇帝和宫中安全的高级侍卫,千牛一词,取自千牛卫所佩带的〃千牛刀〃,意思是刀法能够斩杀一千头牛,可见千牛卫的身手武艺。能够派皇家卫队前来,也足见唐太宗对玄奘的重视。
高阳公主斜了丈夫一眼,道:〃亏你还是宰相的儿子,竟连这点消息都不通!玄奘法师从洛阳回来后,陛下就派人从留守大明宫的千牛卫中选了一队出来轮班保护法师。如今玄奘法师俨然已是我大唐第一高僧,指不定哪家和尚不服气前来骚扰,法师如何能安心译经?〃
房遗爱有些惶恐的点了点头,对于妻子意气指使,他早已习惯,皇帝陛下器重玄奘法师他也知道,只不过房玄龄在家里很少提及政务,所以很多事情他还不如八面玲珑与佛道两面都有交情的高阳公主消息灵通。不过高阳公主真正关心的不是什么千牛卫,而是即将由玄奘法师主持开办的译场。玄奘从西域和印度带回来了大量梵文经书,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全部翻译成汉文,所以在唐太宗的支持、房玄龄的操办下,一项从全国著名僧人中遴选译经人才的行动很快展开,正月一过,各地选派、推荐、自荐来的僧人们就会云集弘福寺,由玄奘法师亲自面试挑选能够帮助自己译经的人选。
由于有了官方的支持,这次译经活动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在高阳公主眼里,这是年迈的父皇转信佛教的一个信号;在僧人们眼里,这是大唐建国以来一直受道教打压的佛教扭转颓势的契机,也是通过官方渠道前去争取〃高僧〃资格的良机。
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超僧〃选秀由此拉开。
僧舍内,玄奘凝神端坐,面前案上铺着一张白纸,上面是《大唐西域记》五个大字。
〃大唐西域记……〃玄奘默默念道,院外有千牛卫把守,弘福寺旺盛的香火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情绪……简简单单的五个字,那是十九年的光阴,里面包藏了多少辛酸、多少故事,只有玄奘自己知道。
有人说,回忆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可对玄奘而言,痛苦是一种历练,快乐也只是过眼云烟,十九年,是一种坚持、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信仰。所以,他要把它们写下来。
时光流转,那是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秋天,大唐政府颁布了一条对玄奘至关重要、甚至可以看成是影响他一生的法令:由于天降霜灾,中原地区发生严重饥荒,大量难民涌入关中地区,给西京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压力,朝廷不得不下令允许灾民前往没有受灾、收成较好的地方逃荒就食。
天赐良机!在长安逗留多日的玄奘立刻行动起来,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当时,唐朝建国还不满十年,又刚刚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内部政局不稳,外部胡族,尤其北方突厥更是虎视眈眈……隋唐两朝,突厥一直是中原的最大威胁,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就曾低声下气的向突厥称臣。唐太宗登基后,对突厥采取了强硬措施,其中一项就是严格限制百姓和商人出境,一方面断绝突厥从中原获得盐铁茶叶等物资的可能,一方面避免突厥从中原流民中得到唐朝的情报。
玄奘是隋末唐初人,出生于河南偃师,本名陈祎。隋朝时,佛教徒可以免除诸如赋税、徭役和兵役等世俗义务,再加上官府的横征暴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躲入寺院,劳动力锐减。因此,隋朝政府将〃度僧〃制度化,严禁人们擅自出家,俗人必须通过朝廷审核资格才能剃度。这一制度有效地控制了僧人数量,保障了社会生产,也为后来的唐朝所继承。
公元612年,隋炀帝下诏允许洛阳剃度二十七名僧人,并决定采用全国统一考试的方式来遴选,参加考试的僧人则由各个寺院推荐。那一年,十三岁的玄奘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二十七名僧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按照佛教的规定,七岁以上出家的孩子被称作沙弥,玄奘因为年龄太小而没有得到寺院的推荐。排资论辈的结果让少年玄奘很不甘心,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去争取机会,于是在举行考试的那一天,他早早地来到了衙门外,〃斗志〃昂扬的站在考官们出入的必经之路上。
。▲虹桥▲书吧▲
第16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2)
魏晋风度,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这当中就包括了〃品人〃一说。所谓品人,就是从一个人的外谈吐形举止气度上来鉴别其品性和前途,这个风气随着门阀制度的延续保留到了隋唐时期,它不但是士人博取名望的捷径,也是当时社会判断一个人资质的重要依据。巧合的是,负责主持度僧的官员郑善果就是以〃品人〃闻名的一个人;更巧的是,偏偏让他看见了昂首挺胸、〃气度不凡〃的玄奘。
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郑善果看见少年玄奘时的感觉一定是〃眼前一亮〃,觉得这个小沙弥不一般,于是来了兴趣,便走上前问他为什么在这里。玄奘一看来者是个〃气度不凡〃的大官,当即就把因为年纪太小而没被推荐的实情告诉了他。郑善果觉得小玄奘很可怜,就问他为什么要参加这次考试,结果小玄奘的回答让郑善果再次〃惊为天人〃:
〃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意思是,我出家的目的是继承佛祖如来的志向,要将佛法弘扬光大。
〃这样的人才,这样的资质,岂能因为年纪太小而被剥夺考试的资格呢!〃郑善果爱才之心大起,心想那些老和尚们也太过迂腐了,自己身为主考官,当然有发掘人才的责任,于是大袖一挥,决意破格录取。
三岁看老,如果不是郑善果的慧眼识人,玄奘的一生恐怕都会发生改变,历史上会不会有玄奘西行,四大名著中还会不会有《西游记》,都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那时起,小沙弥有了自己的法号……玄奘,从此与兄长陈素一起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当时的洛阳不但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寺院众多、高僧云集,少年玄奘往来求学,凭借着突出的悟性和勤奋的学习,在十九岁时就已小有名气。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隋炀帝的暴虐统治,中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久,由李密率领的瓦冈军兵临洛阳城下,玄奘兄弟只得西奔长安。随着战火的蔓延,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也陷入动荡,玄奘兄弟不得不再次出奔,前往相对安定的巴蜀(四川)。
巴蜀,这个在当时还算不上经济文化中心的西南偏远之地,随着隋末唐初大量文人僧道的到来而成为名僧大德云集的佛教学术中心。来到成都后仅仅一年,玄奘就凭借才学也得到了西南佛教圈内高僧们的高度评价,并且受了具足戒,成为被国家登记在册,拥有度牒(凭证)的正式僧人。
〃陈门双骥〃,这就是时人给玄奘和他的哥哥长捷法师的尊称。
几年后,唐朝平定天下,巴蜀也成为大唐版图的一部分。
二十四岁的本命年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是一个人从青涩走向成熟,决定今后命运方向的重要关口。玄奘在他二十四岁的本命年里做了两件事:其一,因精通佛学三藏,即经藏、律藏和论藏,而获得三藏法师的称号;其二,不顾兄长长捷法师的劝阻,毅然决定离开巴蜀,云游天下。
这是玄奘生命中的第一次不辞而别。
离开成都后,玄奘跟随商队顺江而下,在荆州、江南、中原等地游学数年后,终于再次返回长安。
来到长安后,玄奘更加刻苦的学习,当他听说有一位名叫波颇密多罗的印度僧人在长安讲经后,便立刻赶去听讲。这次听讲一下子打开了玄奘的眼界,让他感受到了印度佛学的魅力。
唐代以前,佛教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宗派,各地寺院的高僧都是因在某一部经书上造诣非凡而闻名。玄奘的求学经历和大部分僧人不同,他没有固定跟随一位师傅学习某一部经书,而是遍求名师,广泛涉猎各种经论,并且发现在不同地区对同样的佛教理论经常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玄奘认为佛教诞生于印度,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很可能是由于梵文翻译的问题导致人们在理解上的巨大偏差。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到佛教发祥地印度去求取原始经文。因此,玄奘在游学期间就开始学习梵文。在当时,梵文不但是古代印度的官方语言,也是佛经的通用语言。
波颇密多罗告诉玄奘,在印度有一所那烂陀寺,寺主戒贤法师学识渊博,一定能够帮助玄奘解决这些问题,而他本人正是戒贤法师的弟子。这就给了玄奘西行最明确的目标……前往那烂陀寺,求教戒贤法师。
※虹※桥※书※吧※。
第17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3)
就在玄奘集结一些志同道合的僧人准备向大唐政府申请出国求学的前夕,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春天,长安庄严寺高僧慧因病逝,大臣萧瑀向朝廷建议任命玄奘为住持。不到三十岁就能出任一所寺院的住持,这是多少僧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玄奘拒绝了,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决不能因为区区一个住持之位而把自己绑在长安无法西行。
僧人们留学申请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但是玄奘没有放弃出国的打算,就像当年不肯轻易放过考试的机会一样,他一面继续学习梵文等待时机,一面进行身体锻炼,为西行做好各种物质准备。
在漫长的等待中,当初联名上书朝廷表示愿意与玄奘结伴西行的僧人们纷纷选择放弃,但玄奘却没有丝毫动摇,前往印度的念头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强烈。
命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灾荒的到来和政策的放宽终于让这个执着的僧人等到了离开长安的机会。
从混进难民队伍的那一刻起,玄奘的身份就从一位颇有名气的僧人变成了一位偷渡者,在茫茫人流中踏上了前往河西(甘肃)的大道。当时从长安前往西域,一路上要经过秦州(天水)、兰州、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瓜州(安西)、敦煌、玉门关等地,是一段漫长而艰险的旅程。
玄奘进入河西的第一站是凉州,凉州不但是河西地区的首府,也是西北进入关中的要冲,是中原和西域通商和使节往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唐朝政府也在此驻扎了大量的军队。从凉州出发,沿着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一路往西,便是连接东西方、沟通亚、欧两大洲的丝绸之路。
然而在贞观初年,这条曾经让〃大汉〃威名远播欧亚的丝绸之路却被突厥人所占据,他们趁隋末天下大乱汉人忙着争夺中原之际夺取了丝绸之路的控制权,使得唐王朝在建国之初断绝了与西域各国的外交关系,并且时刻威胁着帝都长安的侧后方。当时,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西突厥主要在中亚一带,东突厥的统治范围则在今天的内蒙古一带,正好与唐朝接壤,因此成为威胁唐朝边疆安全的最大敌人。
玄奘离开长安前,刚刚在玄武门之变中夺得皇位登基还不满二十天的唐太宗就接到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率领十多万人马直扑渭水的消息。颉利认为唐太宗刚刚即位、国内不稳,很可能像李渊那样派人求和,于是先派出使者前往长安城去见唐太宗,扬言突厥百万骑兵已经杀到渭水四十里外。
唐太宗在这时表现出了过人的魄力和胆色,他毫不理会颉利的威胁,直接将使者拘押,然后亲自带着六员大将骑马来到渭水桥头,指名要与颉利隔河对话。颉利听说使者被扣,很是吃惊,当他看到顶盔贯甲跃马横刀的唐太宗和南岸军容整齐杀气腾腾的唐军后,不禁害怕起来,竟带着一班将领在北岸下马拜见唐太宗。双方很快在便桥上签订盟约,颉利没占到什么便宜,就此退兵。从此以后,唐太宗就把东突厥看成是心腹大患,一边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积聚国力,一边厉兵秣马,用外交分化和封锁边关的手段削弱东突厥。
玄奘来到凉州时,大唐和西域的边界可谓战云密布:西南面的吐蕃实力强大,对河西和关陇地区虎视眈眈;西北,颉利可汗虽然退兵,但其它突厥部落的骑兵还是经常越边骚扰、掠夺人口。再过几个月,唐军就要发动一次针对东突厥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为了防止国内的壮丁和人口因为战乱流失到境外,唐朝政府颁布了严格的〃禁边令〃,禁止没有〃过所〃之人非法出境。
玄奘虽然年轻,却非轻举妄动之人,他当然不会像游侠豪士一样去顶风作案,他选择了一个较为稳妥的办法……先在凉州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寻找继续西行的机会。这样做可能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玄奘在秋天离开长安,到达凉州时天气已经转冷,西北气候与关中大相径庭,前方西域的环境还会更加恶劣,所以他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气候和调节身体状态;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18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4)
第二,跟随难民来到河西的玄奘身无长物,他可以在逗留凉州期间讲经说法,靠布施补充物资,为西行做好物质准备;
第三,凉州离西域不远,风俗接近,还能从城中往来河西与西域的客商口中可以获得很多对西行有帮助的信息;
第四,玄奘倾向于找一支商队一起上路,这样不但能有一定的物质保障,还能确保安全。
第五,从凉州出境需要有官府发放的〃过所〃(相当于今天的护照),而玄奘身上恰好没有这个具有官方证明身份性质的重要文件。
唐朝初年,官府禁止人民自由进出国境,若要出关,必须手持〃过所〃,相当于今天我们使用的护照。如果没有〃过所〃,就是〃私度关〃,也就是偷渡。按照唐朝律令,私自出关者判处一年牢狱,偷渡成功者则罪加一等。之所以颁布如此严格的法律,是为了控制民间和境外的私下接触,而获得官府允许出关的人,往往又肩负着刺探敌情的使命。这个手段在随后唐朝对东突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玄奘离开长安前往河西期间,唐朝与突厥的战争一触即发,官府更加不会随便发放〃过所〃,直接导致了玄奘无法正常出关。
玄奘在凉州一呆就是一个月,由于他在当时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僧人,离开长安来到凉州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因此收到了不少讲经的邀请,很快就成了凉州城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但出名有时候并不是好事,麻烦很快就找上门来……凉州都督李大亮突然派人请玄奘前往〃一叙〃。
李大亮(公元586年~公元644年),陕西泾阳人。年轻时在隋军中任职,李渊定都长安后归顺唐朝,因擅长屯垦民生而被提升为金州(今陕西安康)总管府司马。随后,李大亮奉命出兵荆襄一带,攻取城池十余座,以功升安州刺史。后镇压辅公祏起义,升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都督。唐太宗贞观年间改任交州(今越南河内)都督、太府卿。在出任西北道安抚大使期间,李大亮上书建议唐太宗以治理内地为本,对边地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招抚政策,避免使用武力,以节省国家财力和徭役,恢复生产,获得采纳。贞观八年,李大亮调任剑南道寻省大使,次年初随李靖出征吐谷浑,大获全胜。后来唐太宗担心由唐朝扶持的吐谷浑新主慕容顺不能统其国,又派李大亮率数千精兵前去声援。李大亮因功被晋封为武阳县公,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五年,薛延陀南侵,李大亮配合各路唐军大破之。
由此可见,李大亮是一个有着丰富军政经验,尤其擅长后勤保障的能员,所以在执行〃禁边令〃上也是一丝不苟。可能是由于玄奘名气太大,有人就向他报告了玄奘到达凉州的消息:
〃有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
这句话看似模棱两可,实际上是在暗示玄奘很有可能是间谍。作为凉州的最高军政长官,李大亮最重要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为即将到来的针对突厥的战争做好准备,包括物资集结、百姓安置等具体事务,另一方面则是情报搜集、缉拿奸细、盘查出入,这些都与〃过所〃密切相关。因此,在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李大亮不敢掉以轻心,自然将玄奘列入调查范围之内。在经过调查后,李大亮发现玄奘不可能是奸细,但自己也不能违背朝廷命令在战前敏感时期放他出关,鉴于玄奘的特殊身份,他只好派人把玄奘请来,客客气气的希望他打消西去的念头,并建议他返回长安。
没有〃过所〃,又被凉州的最高长官〃勒令〃返还,玄奘遇到了西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