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玄奘精神-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玄奘既没有让他们放了自己,也没有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大肆批驳他们所信奉的女神,而是心平气和的站在信徒们的角度替他们〃考虑〃,仿佛一个长者在与犯了错的后辈们谈话,既避免激怒对方,又婉转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当然,在这个时候,玄奘的同伴中也有不少人站出来表示愿意代替他去献祭。但是有玄奘这样的〃美玉〃在侧,信徒们又岂会看得上这些资质平庸的〃顽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方越是在乎的东西,就越是宝贵;越是宝贵的东西,用来充当祭品就越有效……正所谓〃关心则乱〃,同伴们的舍身救人,其实是帮了玄奘一个大大的倒忙。
信徒们全然无视玄奘的〃善解人意〃和同伴的苦苦哀求,欢叫跳跃着开始了祭祀仪式:
信徒首领一边派人取水,一边让人在树林里打扫出一块平整的空地,再用水和泥土建起一座临时的祭台。祭台建完后,在信徒们的众目睽睽之下,首领又命令两名手下拿着刀把玄奘押到祭台前,用恒河里的水把玄奘身上洗干净,然后闭上眼睛,嘴里念念有词,仿佛在等待最神圣时刻的到来。
西行以来,玄奘经历过大大小小数十次仪式,然而这一次,却是最特别,也最令他难忘。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眼看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玄奘的同伴们纷纷开始哭泣,他们实在不愿意看到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的玄奘法师就这样成为异教徒的刀下之鬼。然而即将成为祭品的玄奘依旧十分平静,没有露出半点害怕的神情,反倒让信徒们犹豫起来……他为什么没一点反应,他难道不怕死吗?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61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4)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信徒们其实最愿意看到玄奘拼命求饶,跪倒在他们身前不断叩头念经,痛哭流涕的请求宽恕,就像当初那伙两千多人的突厥强盗一样,太过顺从的对手会让犯罪者觉得很没意思,猎物越是反抗,越是挣扎,越是表现出与身份截然相反的怯懦与劣根性,他们的施虐心理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性力教派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然而,玄奘让他们失望了,这个〃完美人牲〃既不反抗,也不配合,只是一言不发的站在那里,仿佛已把一切都看透……既然躲不过,任何挣扎努力都是徒劳,何不像谢安当年那样,索性从容一点,坦然面对生死成败。玄奘平静对信徒首领道:
〃愿赐少时,莫相逼恼,使我安心欢喜取灭。〃
意思是说:请你们稍微给我一点时间,不要逼我太甚,让我可以平心静气高高兴兴的念佛,自己化灭。
化灭,是高僧去世的一种形式,玄奘是想以自己的方式来结束生命。在中国,大多数信佛之人在受苦受累或者遭遇困境时第一个想到的都会是观音菩萨,〃救苦救难观世音〃更是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然而此刻,玄奘闭上眼睛念颂的却是弥勒佛的名号。为什么不念观音而念弥勒?
玄奘时刻不忘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西行求法的目的。之所以要西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一部名叫《瑜伽师地论》的经书,而这部经书恰恰又是由弥勒菩萨亲口授传下来的。
在很多人眼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宝贵;可在玄奘看来,生命的价值远不及信念和追求来得重要。
玄奘在念弥勒菩萨的时候,脑海里到底在想什么呢?
第一,是不能忘记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即便生命行将结束,也不能忘记一直坚持的信念;
第二,是希望自己在生命结束以后,能够往生在弥勒菩萨身边,供养弥勒菩萨,学习《瑜伽师地论》;
第三,是在许愿,他希望自己学会《瑜伽师地论》后还能再次转生为人,用从弥勒菩萨那里学到的《瑜伽师地论》去教化那些杀害他的性力派信徒,以免他们再次为祸人间。
发完心愿后,玄奘收拾情绪,很快进入了入定状态……他觉得自己好像来到了须弥山前,极目远眺,隐约能见弥勒菩萨坐在庄严的莲花宝座上,周围还环绕着很多天上的神仙。这时候的玄奘整个身心都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忘记了自己正身处祭坛,头顶上还有一把明晃晃的钢刀;忘记了身旁穷凶极恶的强盗们,忘记了一切危险……
哭声回荡在恒河岸边,几十名同伴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林间的飞鸟,惊动了水中的游鱼,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德高望重的玄奘法师一步步走向死亡而无能为力。在他们看来,目睹一位高僧在自己眼前为奸人所害是一种莫大的罪过,他们想用泪水来洗刷身上的罪孽,他们想通哭声来打动上天,打动神佛,让他们显灵来挽救法师的生命……然而一切都是徒劳,他们只能用哭声给法师送行。
在信徒首领长长的念咒声中,祭祀仪式开始了,站在玄奘身边的大汉举起了手中的钢刀……所有人都闭上了眼睛……信徒们是为了表示虔诚,而玄奘的同伴则是不忍再看……千钧一发之际,只见:
〃须臾之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
是的,当时就是这样,连老天都愤怒了!
顷刻间,漫天黑风四起,恒河边沙尘暴起,和着被刮断的树枝卷向半空,平静的河面顿时涌起滔天大浪,将水匪和玄奘一行所乘坐的船只全部打翻卷走,水面上和岸边一片混乱。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人都惊骇莫名,不管是玄奘的同伴还是信徒们全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凡信教之人,不管是佛教徒还是其它教派的信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世间的一切都与神灵联系起来,自然界的任何现象都可以看成是神迹……丰收是神的恩赐,灾难是神在发怒,这次也不例外。狂风大浪就像是恒河的神灵发出的警告,让他们赶紧停下献祭仪式!
虹桥书吧BOOK。
第62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5)
信徒们纷纷放下手中刀棍,首领连忙抓来一人,指着兀自端坐不动的玄奘问道:
〃沙门从何处来?名字何等?〃
他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僧人来历不凡,身份很不一般。那名同伴反应也很快,觉得这是个解救玄奘的好机会,于是半真半假的对信徒首领说:这就是那个从东土大唐前来印度求法的玄奘法师啊,各位如果杀了他,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从这场风波的样子来看,你们的天神已经发怒,你们还是立刻停止杀戮忏悔为好。
信徒们马上就慌了,他们原本就觉得这场〃天灾〃是因为自己在供奉和献祭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或是诚心不够而惹怒了天神,现在一听这话,再回头看看仍然一动不动神色镇定坐在祭坛上的玄奘,更觉得这位来自东土大唐的僧人非同寻常。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一定是天神在警告他们不可拿他献祭祀!
接下来,信徒首领〃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他的同伙们也一个个拜倒在地,对着玄奘开始大声忏悔。
然而玄奘还是一动不动的坐在那儿。
信徒们更加不安了……如果玄奘按照他自己说得那样自己化灭了,那还是等于间接死在他们手上。在众人惶恐的眼神中,信徒首领战战兢兢的爬上祭坛,伸出手,用手指轻轻碰了一下玄奘的手臂……想知道玄奘是否已经化灭。一触之下,玄奘就被惊醒了,用一种在我们现在看来非常具有喜剧效果的神情问道:
〃时至耶?〃
意思是,献祭的时候到了吗?信徒们见玄奘还活着,顿时欢声雷动,首领连忙退开几步,一边叩头,一边发誓不会再拿法师您来当祭品,希望玄奘能够接受他们的忏悔。
〃这是怎么一回事啊?〃相信玄奘在心里一定会这样问自己,但是他没有表现出任何觉得意外和不可思议的神色,十分坦然的接受了他们的忏悔。这让信徒们更加觉得他是天神的化身,一场劫难也就以这样一种极具戏剧性的结局收场了。
不过事情还没有结束,玄奘可不是那种保住了性命拔腿就跑之人……命运不可抗拒,但机会是却由人来掌握,既然峰回路转,你们这些异教徒就好好听我讲经吧!
坚持自己的信念不难,难的是用信念和行动去感化别人。
于是,玄奘趁热打铁,开始向信徒们讲述一些最基本的佛学道理,指出用抢劫和杀人来祭祀神灵是要遭到报应的,何必用短暂的今生种下来世无边的苦楚呢?还奉劝他们应该珍惜生命,不要再种恶果。
诚惶诚恐的信徒们很快为玄奘的学识和气度所折服,一边磕头忏悔,一边把兵器集中起来丢进恒河,还把从玄奘一行那里抢来的东西悉数归还。做完这些后,这些突伽信徒觉得还不足以赎罪,又请求玄奘为他们授戒,集体成了佛教居士。
恒河遇险,可以说是玄奘在西行途中,甚至是他一生中所遭遇到的最危险的一次劫难,他的生命险些就留在了前往那烂陀寺的路上。然而凭借过人的心理素质和宽容博大的胸襟,玄奘不但死里逃生,还成功的让一批穷凶极恶的〃异教徒〃改变信仰,成为虔诚的佛教居士,不能不说是一次奇迹。
这次死里逃生和度化异教徒的经历让玄奘的在印度愈加知名,俨然已是一段活着的传奇。
一次劫难没有让玄奘丧失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觉得佛祖和菩萨一定在冥冥之中保佑自己,有了神明的保佑,哪怕前路再危险,再困难,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就这样,玄奘和他的同伴们收拾行囊,在改邪归正的〃居士〃们的帮助下找到了一条大船,继续沿恒河顺流而下。
玄奘所处的时代,除了大唐和西突厥,整个亚洲被无数个国家分割得支离破碎,大一些的相当于一个州郡,小一些的就只是一座几座城市,而玄奘接下来到达的钵罗耶伽国(今印度安拉阿巴德),就是一个位于恒河和亚穆纳河交汇处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
安拉阿巴德,意为〃安拉的城市〃(City of Allah),这是由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于公元1583年命名。在印度字母表中,它拼作〃Ilāhābād〃:其中〃ilāh〃在阿拉伯语中意思为〃上帝〃,而〃…ābād〃则是波斯语〃地方〃的意思。现在的安拉阿巴德是Prayāga(梵语意为祭祀之地,是梵天创造世界后第一次献祭的地方)是古代圣城的遗址之一,也是印度教和印度神话中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由于安拉阿巴德正好处在比格林威治早5小时30分钟的位置上,因此也被人们当作了印度标准时间的参考点。
▲虹桥▲书吧▲BOOK。
第63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6)
人类文明大多是依河流而生,大地是母亲,大河就是母亲的乳汁……恒河和亚穆纳河是印度北方最重要的两条河流,都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古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曾提到这里,因此被人们看作圣河。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印度最著名的两大史诗,是在长达数世纪的时间里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诗篇和大量民间口头创作,成分繁多、内容庞杂,是印度后世各类文学艺术创作汲取素材的重要来源。在这当中,《摩诃婆罗多》被看成〃历史传说〃而《罗摩衍那》则被看成〃最初的诗〃,成为后世诗歌的典范。
两条圣河交汇的地方,正是钵罗耶伽。当地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两条大河交汇处的水面颜色深浅不同,这在现在看来并不奇怪,中国古代就有〃泾清渭浊〃之说,甚至同一条河流的主航道两侧都会出现水面颜色不同的情况,可在古代印度,这个现象就被人们看成是神明在此会合的象征,再加上当地土地肥沃气候舒适物产丰富,钵罗耶伽也就逐渐成了古印度的圣地,同时也是重要的宗教浴场之一:古印度人宗教信仰浓厚,他们相信,只要在圣河里沐浴,就能洗去一切罪恶,如果把沐浴的地点选在两条圣河的交汇处的钵罗耶伽,效果就会加倍。
印度人直到今天还保留着在圣河沐浴的传统,从安拉阿巴德到恒河下游另一座重要的城市瓦拉纳西,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每天清晨都会聚集在恒河沿岸。恒河发源于印度北部旁遮普喜马拉雅山,流经整个印度北部,长久以来都被视为〃圣河〃。根据印度教传说,恒河是印度的〃圣母〃,而取自河中的水更是被教徒视为圣水,成为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之物。因此,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脱光衣物在河水中浸泡沐浴,意在洗去罪恶,以求神明赐福。教徒们死后,骨灰也会被撒入河中,以期修成正果,一些地方甚至不顾禁令直接将死尸倒入河中。此外,恒河两岸每天还会向河中排放上亿吨污水,今天的恒河早已不是玄奘看到的那条清澈明净的〃圣河〃,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污水河〃。据印度卫生部门统计,经常在恒河中沐浴的人有40%~50%人会患上皮肤病和胃部疾病。尽管如此,虔诚的教徒们依旧在河中浸泡、沐浴,甚至还会喝下一两口发黑的河水。
那么当玄奘来到这里的时候,他又看到了哪些独特的景象呢?
第一种,沐浴。这应该是最普遍、最普通的一种群众性行为,大家没事就拖家带口来圣河洗洗澡、擦擦身,就像希腊传说中的海神忒提斯提着刚出生的阿喀琉斯的脚踝倒浸在冥河里,好让儿子在神水的沐浴下祛百病刀枪不入一个想法。
第二种,自杀。两河交汇的地方神明聚集,无疑是最佳自杀升天寻求超脱之处。因此,每年都会有数以百计的人来到钵罗耶伽,焚香沐浴,绝食七天,然后抱着沙袋大石头铁块之类的东西沉河自杀。
第三种,修炼。有的人觉得沐浴洗澡效果不好,也不够虔诚,溺水自杀又太急功近利,所以外道们(外道,是佛教徒对非佛教徒的统一称呼)选择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办法在此修行。
修行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容易,岂不是人人都能修行?想要修行,就必须先在树林里砍树,把大树砍断后砍掉枝叶,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接着把树干抬到河边,锯成长短不一的木桩,然后派人下水,找到合适的地点之后,就在河面上打下一根长木桩,然后在这根长木桩旁再竖一根矮一点的……两根木桩都必须露出水面。每天天亮,外道们就从岸边涉水爬上这一对一对的木桩,一只手抓住高柱子,一只脚踩住矮柱子,另一只手和另一只脚凌空张开,整个人抬头挺胸腰板伸直,面孔还要对着太阳的方向……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外道们就面朝东方;正午,太阳升到天顶,外道们也跟着仰面朝天;傍晚,日落西山,外道们继续追随夕阳……整个过程中,所有修行者的身子就会以一只手抓住的高柱子为轴心慢慢旋转,日出日落,象征着天人合一、往生轮回,长时间修炼,不但能强身健体,还会让精神得到升华。
印度素来以歌舞闻名,这种修炼方式所展现出来的形体美感,就融入了舞蹈的元素;可以试想一下,当几十上百名外道以同样的姿势同样的节奏迎着太阳在河面上缓缓旋转,这是何等奇特而壮观的景象啊!
当然,也有人转到中途跌落圣河,在外道们看来,这就是升天,超脱了。相传,最虔诚的信徒不论刮风下雨每天都会来河上修炼,几十年坚持不懈,直到落水升天。
离开了沐浴在两条圣河光辉下的钵罗耶伽国后,玄奘一行来到了侨赏弥国。玄奘到达的时候,佛教在当地已经衰落,外道势力大为兴盛,然而玄奘依然记录了这个国家,因为这里曾是护法菩萨降服外道一举成名的地方,而护法菩萨,正是玄奘西行的目的地……那烂陀寺寺主戒贤法师的师父。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64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1)
第 十 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
条件越好,关注越多,责任和压力就越大,
物质上优待对玄奘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没有压力才是最大的压力,
高度的自律性和强烈的求知欲让玄奘没有在那烂陀寺浪费半点光阴;
事在人为,玄奘决定把那些珍贵的经书运回中原去,是传道,是授业,也是保护。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历经千难万险的玄奘终于来到了那烂陀寺所在的摩揭陀国;
当那烂陀寺越来越近,玄奘却明显的放慢了自己的脚步;
大雁塔是西安的著名景点,这座造型奇特的佛塔与那烂陀寺里的大雁塔有什么关系呢?
在那烂陀寺五年的求学生涯让玄奘的佛学修为有了质的提升,然而玄奘并没有马上回国,而是离开那烂陀寺继续南行,开始了一段新的游学之旅……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玄奘32岁。在这一年里,他完成了前往那烂陀寺学习之前的知识和语言准备,也经历了恒河岸边那惊心动魄的生死劫难,在历经千难万险、走过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后,终于抵达了那烂陀寺所在的摩揭陀国。
摩揭陀国又名摩竭陀国、摩伽陀国、默竭陀国、墨竭提国、摩竭国、摩揭国,地处恒河中游南岸地区(今日比哈州南部巴特那一带),是中印度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国都王舍城。
难陀王朝兴起后,摩揭陀国开始支配恒河全域。此后旃陀罗笈多(又名月护王)势力崛起,在婆罗门的帮助下,借助于亚历山大留在印度境内的希腊势力巩固自己的力量。亚历山大死后,月护王赶走希腊人,回师摩揭陀,废除难陀王,定都华氏城,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孔雀王朝的国力达到顶峰,其版图几乎覆盖印度全境,并且在境内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历史上的四次集结,有两次都发生在摩揭陀国境内,分别是第一次的王舍城结集和第三次的华氏城结集。
作为当时佛教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修建在摩揭陀国并非偶然:
其一,修建寺院供养僧人需要强大的国力来支持,而印度历史上最为繁荣强盛的孔雀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就在摩揭陀国,这是物质上的保障;
其二,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大部份时间都在摩揭陀国内度过,与他有关的故事和遗迹也大都集中在王舍城附近地区。佛祖一生游历教化四方,光是在摩竭陀国境内的圣地就包括:
(1)、王舍城内的三处精舍──迦兰陀长者奉献的竹林精舍、耆婆奉献的耆婆林精舍,因摩诃劫宾那而建的精舍;
(2)、王舍城外最高的灵鹫山石窟,还有环绕着王舍城的十处石窟;
(3)、王舍城北面不远的那烂陀寺,即佛祖曾经说法的波婆离捺林里也有一精舍,王舍城和那烂陀寺之间也有一处精舍;
(4)、达克希那基利,佛得道第十一年里曾来到此地,并在此制定袈裟;
(5)、王舍城附近的安陀迦频多村和迦莱哇那墨达村里各有一处精舍。
王舍城附近的每一处精舍都是佛祖曾经布道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佛祖的踪迹,还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在孔雀王朝强大国力的支持下,全印度的高僧都聚集到了摩揭陀国,在他们讲经问法求道生活过的地方,那烂陀寺拔地而起,一处超越时代和地域的佛学圣地就此诞生。
虹←桥←书←吧←。←
第65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2)
从距离上看,那烂陀寺就在离摩揭陀国王舍城不远的地方,相比玄奘之前走过的千山万水,这点路程简直是微不足道,甚至一天之内就能赶到。然而从进入摩揭陀国到前往那烂陀寺,玄奘足足花了九天。在这九天时间里,玄奘在王舍城周围慢悠悠的做了些什么呢?
他在游历和参拜佛迹。
根据史料记载,玄奘除了游历一些寺庙和精舍之外,还去参拜了一处重要的佛迹……菩提树。
菩提树原产印度,属桑科常绿乔木。一般树高15米,直径2米。树皮黄白色;树干凹凸不平。树枝有气生根,下垂如须,侧枝多数向四周扩展,树冠圆形或倒卵形,枝叶扶疏,浓荫覆地。叶互生,三角状卵形;深绿色,有光泽,不沾灰尘,被看作圣树的象征。
菩提树在《梵书》中被称为〃觉树〃,〃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相传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他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菩提树也因此被佛教徒视为圣树,也是后来印度的国树。
这棵菩提树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据玄奘记载:
〃树茎黄白,枝叶青润,秋冬不凋,唯至如来涅槃日,其叶顿落,经宿还生如本。每至是日,诸国王与臣僚共集树下,以乳浇灌,然灯散华,收叶而去。〃
也就是说,这棵菩提树的树干和树枝是黄白色的,枝叶青葱茂密,秋天冬天也不凋谢,唯有在如来涅槃那天,它的树叶才会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然后又恢复原样。每到那一天,各个国家的国王就会带着大臣们一起来到树下,用牛奶(在印度,牛也是不可宰杀的圣物)浇灌这棵菩提树,点起烛火,一边撒花一边把那些飘落下来的〃圣叶〃搜集起来,然后归去。由此可见,这棵菩提树在当地甚至是整个印度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人们把对佛祖的崇敬和追忆变成了一套仪式,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此外,如来涅槃后,国王们还在菩提树的南北两面各建造了一座观自在菩萨像,全部面朝东方,如果这两尊塑像没入土中,就意味着佛教即将消亡。玄奘来到这里的时候,不但南面的那尊菩萨像已经没到胸口,就连那棵被看作〃圣树〃、相传有数百尺高的菩提树,也在几百年的风雨动荡中被邪恶的国王们砍到了只剩下五丈多,华光盛景不复当年。看到这样的景象,玄奘忍不住悲从中来:
〃五体投地,悲哀懊恼,……佛成道时,不知漂沦何趣。今于像季方乃至斯,缅惟业障一何深重。〃
这里的五体投地并不是说玄奘对佛祖的事迹和精神感动得五体投地,而是整个人拜倒在地,发自内心的悲哀和懊恼……佛祖得道的时候我在哪里啊,为什么没能早生几百年,与佛祖生在同一个时代,偏偏在〃像季〃(像季,就是指佛法衰落但尚未完结)才来到这里,可见我罪孽深重到了何种地步!
玄奘的哭声惊动了数千个〃解夏〃(指僧人结束一段修行生活)归来的僧人,他们被玄奘的虔诚所打动,也哀叹佛教在印度的衰败,于是纷纷围着他落泪。
玄奘所处的时代,佛教在中国方兴未艾……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原,经过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动荡融合,随着隋唐大一统盛世的出现,已经逐渐形成了极具东方特色的佛教体系。虽然这个体系在玄奘看来并不完善,很多经文在传播和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偏差(这也正是玄奘决意西行取经的最主要原因),但从总体上看,佛教在中原地区还是呈现出整合向上的趋势;同时,西域和吐蕃(今青藏地区)的佛教也在以不同形式发展着。与之相反的是,在发源地印度,经过四次大规模经典集结的佛教却呈现出盛极而衰的态势……玄奘一路走来,极少碰到能够让他长时间停下脚步求教的高僧大德,他看到的大多是荒废破败的庙宇寺院,抚今追昔的先贤往事,充斥世间的异教外道……
。←虹←桥书←吧←
第66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3)
也许,玄奘已经感觉到了仅凭他的力量和那烂陀寺也难改变佛教在印度的命运;也许,他的本意只是学习,但是现在,他觉得自己不能坐视那些珍贵的佛典因为印度佛教的衰落而流失散落。
玄奘相信,一切事皆有因果循环,人们无法改变结果,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力而为……所以,他决定把佛典中最精华最核心最重要的那些经卷尽可能的运回中原去,是传道,是授业,也是保护。
不难想象,玄奘当时一定是怀着一种既迫切又犹豫的心情在那烂陀寺附近〃游荡〃:
佛教在中原的混乱缺失和在印度的萎靡衰败加重了玄奘肩头的责任,每经过一个地方,每看到一处荒废的寺庙,前往那烂陀寺的意念就愈加强烈……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最完整最精深的佛典;只有在那里,才能遇到最博学最有才华的高僧贤者;只有在那里,才能完成肩头担负的使命,了却心愿。
然而,当距离那烂陀寺只有区区数十里路的时候,玄奘又犹豫了。这种心情并不难理解,学生在考试前会觉得什么都没准备好,运动员在开赛前会紧张……把一件事情看得越重,准备的时间越长,当真正要面对它的时候,心情就越复杂。这是人的天性,哪怕心理素质过硬如玄奘者也难以避免。
不过这九天的〃游荡〃也不是没有用处:它既能让玄奘〃脚踏实地〃的去感受佛祖传道授业到过的地方,也是一个放松心情,调整状态的过程,这跟考试和比赛前尽力让自己放松下来是同样的道理。
到了第十天,那烂陀寺派来迎接玄奘的人到了。玄奘当时在印度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因此那烂陀寺毫不吝啬自己的诚意,直接派出四位高僧前去迎接玄奘。这是何等的礼遇啊!也说明那烂陀寺绝非关起门来做学问的地方,作为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它有着自己的信息渠道和人脉网络,很可能在玄奘进入印度之初,他们就已听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