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玄奘精神-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鲂∶簦啃仕亢敛宦遥浅4尤蒌烊鞯陌衙弊诱恕!  

  玄奘是在装酷耍帅吗?显然不是。那他为什么要把帽子摘了呢?   

  其一,亮出僧人身份,一般来说僧人都比较穷,身上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其二,对于僧人,强盗一般只抢不杀,谁也不想因为一时贪念得罪佛祖。   

  五个强盗顿时恍然……原来是个和尚,胆子还不小,居然敢当着我们的面装酷。带头的强盗就问玄奘要去哪里。玄奘回答,我正打算前去参拜佛影。强盗觉得很奇怪,之前前去参拜佛影的几拨人都被他们给收拾了,这个和尚居然还敢来,于是又问,你难道没有听说这里有贼吗?玄奘回答:         

。▲虹▲QIAO书吧▲  

第55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5)         

  〃贼者人也,今为礼佛,虽猛兽盈街,奘犹不惧,况擅越之辈是人乎。〃   

  意思是:贼也是人啊,我今天来是为了参拜佛影,就算满山遍野都是猛兽我都不会害怕,何况你们几个小贼?玄奘的这句抢白是既大胆,又在理……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你们看着办。   

  几个强盗一听之下觉得有点道理,再说一个僧人一个老人身上也没什么财物,反正抢不到什么东西了,杀僧人还会遭报应,还不如跟他们一起去看看那个什么佛影。   

  就这样,五个强盗和玄奘跟随老人来到了佛影窟所在的地方。佛影窟坐东朝西,站在洞口往里看,里面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清楚。五个强盗不敢贸然进入,玄奘只好自己进洞,按照老人的指点先直走五十步,在碰到东面的石壁后停下,然后开始祷告……那里就是传说中佛影出现的地方。   

  玄奘一边叩头,一边诚心祈祷,然而一百多拜之后,山洞里依然黑乎乎的什么都没看见。玄奘开始忏悔,他觉得是因为自己业障太深,诚心不够,佛祖才不肯现形。想到这里,玄奘心头一酸,悲从中来,泪流满面,然后继续念经、参拜。又是一百多拜,山洞东面的石壁上终于出现了钵盂大小的一点光晕。   

  玄奘大喜过望,正要再拜,那点光晕却一闪而逝,就此熄灭。此时的玄奘悲喜交加,喜得是自己的诚心终于打动了佛祖,终于让佛祖现身了;悲得是诚心不够,佛祖不肯长久停留,于是继续参拜、继续念经。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玄奘的念经和参拜声中,山洞的石壁上再次出现了斑驳的光晕,但又马上散去。这给了玄奘更大的信心,发誓不见佛影就不离开山洞。又是二百多拜,山洞里突然出现一道强光,石壁上终于有了完整的佛影!   

  〃见如来影皎然在壁,如云开雾忽瞩金山,玅相熙融,神姿晃昱……佛身及袈裟并赤黄色,自膝以上相好极明,华座以下稍似微昧,左右及背后菩萨、圣僧等影亦皆具有。〃   

  从玄奘的记载来看,石壁上的佛影非常清晰……如来佛祖披着赤黄色的袈裟,脚下是依稀可见的莲花宝座,就连佛祖身后的菩萨、圣僧的影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任何文字都难以描绘玄奘当时的激动心情,唯一知道的是,他马上起身跑到洞外,召唤守在外面的老人和五个强盗赶快举火把进来。但是等这六个人举着火把进来的时候,佛影一下子就消失了。玄奘立刻想到是火光盖住了佛影,于是让他们把火把熄灭,然后继续叩头念经,终于再次看到了佛影。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下定决心,就要把事情坚持到底。   

  直到佛光散去,玄奘等人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山洞。就在玄奘打算返回的时候,也许是受到了佛光的感化,五个强盗突然扔掉钢刀,请求玄奘为他们授戒。玄奘当即答应,大乘佛教的教义之一便是普渡众生,此行不但看到了佛影,还能度化这伙强盗,自然令他喜出望外。   

  那么,佛影的现象究竟是玄奘的杜撰,还是真实存在呢?   

  为了证实佛影窟的传说,日本有一位名叫足立喜六的学者就曾亲自前往进行实地考察,并在《法显传考传》中写道:〃石窟在石山之绝壁,西南向,入口狭小,内深,有不完全之采光窗,斜阳射入,津滴内壁,故投影映像。〃也就是说,这个山洞很可能暗合了某种光学构造……由于洞很深而且有缝隙,缝隙能够采光却不完全,加上石壁上凝结有水气,因此光线照射进来后,折射在有水气的石壁上,就会呈现出各种影像。这类由光线折射和视觉误差产生的影像效果,在中国很多名胜古刹中都有提及,可见玄奘关于佛影窟的记载并非子虚乌有。   

  参拜完神奇的佛影窟后,玄奘回到了佛顶骨城与同伴们会合,沿着喀布尔河谷继续向东南进发,就此离开阿富汗,进入了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秋,玄奘来到北印度境内直达健陀逻国的都城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   

  健陀逻国,意为香花之国,东临印度河,其创始者原为大月氏人,后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至此,带来了希腊文化,留下了大量希腊风格的雕塑艺术。健陀逻人汲取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的雕刻手法,并加以发展,逐渐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健陀逻艺术,而健陀逻艺术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佛教艺术。在健陀逻,佛教艺术受到希腊艺术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塑像、壁画的传统,这才有了后来的佛像。这种艺术形式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佛教绘画、雕塑、壁画、石窟,大多带有明显的健陀逻艺术风格。         

虹桥书吧BOOK。  

第56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6)         

  随着佛教的传播,犍陀罗艺术越过北方葱岭进入西域,再由西域传到中原,进而影响北魏的佛教艺术(北魏时建造的云冈大佛就带有鲜明的健陀逻风格);随后又经由朝鲜传入日本,影响了飞鸟时代的建筑和雕刻;另一派则往南传入缅甸、暹逻、交趾等东南亚地区。   

  然而当玄奘到达这里的时候,健陀逻国已经衰落,不复往日胜景:   

  〃王族绝嗣,役属迦毕试国。邑里空荒,居人稀少。……僧伽蓝十余所,摧残荒废,芜漫萧条,诸窣堵波颇多颓圮。〃   

  意思是说:健陀逻国的王族已经没有了后人,现在从属于迦毕试国。城市里空旷荒芜,居民稀少;十几所寺庙残破荒废,杂草丛生,就连佛塔也倒塌了。相信看到这番景象的玄奘一定非常难过,在他看来,印度应该是一个佛教繁荣昌盛、佛学流派众多、信徒数十万、高僧大德遍地的地方,然而现实却让他有了一丝担忧……像健陀逻这样象征着佛教最高艺术水平、有着许多著名佛典传说的佛教圣地尚且衰落至此,那么佛教在印度别的地方的境况又如何呢?   

  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得不到,而是明明能够触及却又擦肩而过。   

  如果说进入印度前玄奘怀着的是一种求学求知的紧迫感,那么现在,当他站在荒草丛中那一尊尊栩栩如生形象鲜活的健陀逻佛像前面时,他的心情变得焦虑,他担心自己来晚了,担心自己错过佛教在印度的最好时光,担心所求不得,因而有了命运的紧迫感。   

  健陀逻国虽然衰落了,但是由迦腻色迦王所建造的佛塔和寺庙还在。这所迦腻色迦寺,还住过佛教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肋尊者和如意大师。   

  相传胁尊者年轻时并非佛教徒,直到八十岁时方才出家。很多人觉得他是因为年纪大了想去庙里混饭吃,而不可能取得多少佛学修为。面对人们的嘲笑,肋尊者当场发誓:   

  〃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   

  我如果不能透彻理解佛教三藏的含义,断不了三界欲念,不能让六神通达,使整个身心都得到解脱,这辈子我就绝不让自己的肋骨碰到席子!这个誓言在常人看来非常奇怪,普通人赌咒发誓,或者刀山火海海枯石烂,或者五雷轰顶不得好死,怎么会跟肋骨扯上关系?这当中就牵涉到一个僧人才有的习惯……僧人不能仰卧,也不能趴着睡,只能侧卧,所以肋骨一定会接触床铺;按照肋尊者的发誓,就等于不把佛经读透就不睡觉了。至于这位老人最后有没有把佛经读透,有没有不睡觉,史料没有记载,大家记住得只是这个别具一格的誓言,于是就称他为〃胁尊者〃。   

  肋尊者居住的房间就在寺庙三楼,而住在他楼下的,是另一位著名人物……如意法师。   

  这位如意法师,就是玄奘当初在龟兹与木叉毱多辩经时提到的《毗婆沙论》的撰写者。  

  如意法师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成名,长大后游学四方,声望日隆。有一天,如意法师来到一个国家,这里的国王名叫超日王,每天都要施舍给国家里的穷人五亿金钱。大臣们非常担心,劝国王说再这样下去国库就要空了,只能通过增加赋税来维持国家的开销,这是在逼老百姓造反啊!超日王回答说这些钱又不是他挥霍掉的,而是施舍给穷人,穷人有了钱,又怎么会造反?   

  后来,超日王竟然悬赏一亿金钱让人提供一只野猪的消息。就在同一天,如意法师剃了一个头,居然也给了剃头的人一亿金钱。消息一传开,超日王觉得丢了面子,又没法用世俗的办法来对付如意法师,于是就找了一百个有学问的人向如意法师挑战。谁知如意法师一口气把其中九十九个人都驳倒了,但是如意法师再厉害也是人,终于因为疲倦和大意倒在了车轮战下……他把一个词组念颠倒了。这在印度辩经中是不被允许的,国王和一百个挑战者就认为如意法师输了。如意法师功亏一篑,负气之下,竟咬断了自己的舌头,很快一病不起,并在临终前给最得意的弟子世亲留下一张字条:         

◇欢◇迎◇访◇问◇BOOK。◇  

第57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7)         

  〃党援之众,无竞大义。群迷之中,无辩正论。〃   

  意思是跟这些只会跟着国王起哄而不是真正追求佛法大义的糊涂人没什么好辩论的。说完,如意大师就去世了。世亲法师成名后,请求继位的国王再次召集辩论,顺利击败对手,为师父平反正名。   

  世亲法师也是印度佛教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人称世亲菩萨。世亲是如意法师最得意的弟子,跟他的师父一样信奉小乘佛教徒,博闻强记、悟性非凡。当世亲斗败对手为如意法师平反后,他在小乘佛教界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哥哥无著菩萨,却从小乘佛教转信大乘佛教。   

  世亲不明白哥哥为什么要转信大乘,于是就离开北印度前往求教。当他来到恒河边上时,无著菩萨已经等在河边一座古老的砖质佛塔里。但是无著菩萨没有马上与弟弟见面,而是让自己的弟子在当天夜里前往世亲所住的房间窗外诵读《十地经》。但凡高僧,都对佛经有着过人的直觉,世亲一听到这部佛经的内容,马上明白自己以前所信仰的小乘佛学并不完备,过去所花的很多时间精力可都白费了。作为小乘佛教的大师,世亲经常攻击大乘学说,于是他开始忏悔,想要找到一个赎罪的办法,最后把所有的过错都归结到了舌头上,并且拿出一把锋利的小刀,准备把自己的舌头割掉。一直在屋外观察的无著菩萨立刻现身阻止了他,说过去你用舌头攻击大乘,以后也可以用舌头去弘扬大乘,何必把它割掉呢?在无著的开导下,世亲就在恒河边的这座佛塔前改信大乘佛教,后来成为大乘佛教的顶尖人物。   

  更为凑巧的是,世亲菩萨写《阿毗达磨俱舍论》的地方就在胁尊者房间东面的老屋里。迦腻色迦寺见证了印度历史上佛教最为昌盛时代,也见证了一大批为了追求佛法真理者的动人故事。   

  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岁月感和人文气息的地方,玄奘驻足良久,先贤故事固然值得追忆,但重新弘扬佛法的重任,却要由后来者去完成。   

  求知的紧迫感,命运的紧迫感,事业的使命感,让玄奘再度起程。         

◇。◇欢◇迎访◇问◇  

第58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1)         

  第 九 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   

  在很多人眼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珍惜,   

  可在玄奘看来,信念和理想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为了信念,他愿意在钢刀下化灭,   

  为了理想,他可以坦然面对生死。   

  当奇迹发生时,他选择用宽容和博爱去感化别人……   

  在迦湿弥罗国,玄奘开始了一年多的〃预科班〃生活,是什么让他停下了西行的脚步?   

  恒河遇险,玄奘遭遇到了一生当中的最大劫难,险些成为异教徒献祭的〃人牲〃,   

  直面生死,是苟且偷生,还是坦然以对?   

  迦湿弥罗国(故都在今克什米尔印度控制区的斯利那加)地处健陀逻国东北,喜马拉雅山南麓,其领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东北部,这个国家历史悠久,也被翻译成羯湿弥罗国、个湿蜜罗国、个失蜜,是玄奘西行路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国家,玄奘在这里停留了一年多。   

  西行、游历、学习、辩经,玄奘离印度越来越近,名气也越来越大,他的取经队伍刚刚到达迦湿弥罗国的边境要塞石门,国王就派大队人马前往迎接,保护玄奘一行顺利通过石门,并且亲自在一个名叫达摩舍罗的地方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国王和大臣高僧们带着一千多人的队伍手持鲜花等候在大道旁,玄奘一到,大家就开始撒花,还请玄奘坐上一头大象,簇拥着这位大唐高僧浩浩荡荡的往王城进发。   

  来到王城后,国王把玄奘一行安置在一处寺庙内,然后把玄奘请进宫,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接下来就开始请玄奘讲经。迦湿弥罗国有一位名叫僧称的高僧,博学多才、修为精湛,七十多岁的他与玄奘一见如故,当即决定为玄奘开课,把自己的全部所学传授给这位亦徒亦友的年轻僧人。由于年事已高,僧称法师平时很少亲自讲经,所以开课的消息一经传开,顿时在国内引起了轰动,原本为玄奘一人准备的授课,一下子吸引了远近周边的数百位高僧前来听讲。在僧称的亲自指点下,玄奘如鱼得水,学业大为精进,不但学得又好又快,而且还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令僧称法师大为感慨:   

  〃此支那僧智力宏瞻,顾此中者无能出者,以其明懿足继世亲昆季之风,所恨生乎远国,不早接圣贤遗芳耳!〃   

  意思是玄奘的才智实在太高了,我看在迦湿弥罗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的学识修养足以继承世亲法师的风骨,只可惜他出生的国家太遥远了,没有机会早点感受到大德圣贤的风采点化。   

  人的名,树的影,僧称法师对玄奘的夸赞让不少已经在迦湿弥罗国求法修行多年的僧人们觉得很不服气,这些僧人们的学识虽然比不上僧称,但在当时都已经算的上小有名气,于是纷纷前去向玄奘挑战。面对挑战,玄奘从容应对,将这些挑战者一一驳倒,终于让整个迦湿弥罗佛教界为之折服。   

  那么,玄奘为什么会在迦湿弥罗国停留一年多呢?是因为国王的盛情款待和僧称法师的孜孜教诲吗?   

  恐怕不仅仅是这样。迦湿弥罗国本身就具有悠久的佛教历史和深厚的佛学底蕴……只有这些,才是玄奘停下脚步潜心学习的最重要原因。与其它的佛教国家相比,迦湿弥罗国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这得从印度历史上著名的迦腻色迦王说起:   

  迦腻色迦王是阿育王之后对印度佛教影响最大的一位国王,他在位时,贵霜王朝国力强盛,为了教化四方,迦腻色迦王大力推行佛教,但是当时的佛教已经分成很多流派,各派之间互不服气,相互攻击,给佛教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有人就向迦腻色迦王提出建议,利用王国的权威召开一次佛教大会,用以正本清源。迦腻色迦王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刻下令召集全印度的高僧,集结的地点恰恰就在迦湿弥罗!   

  大会召开后,高僧云集,盛况空前,问题也随之出现:那么多僧人汇集在一起,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每天吵闹争执,使得整个大会混乱不堪。为了让大会继续下去,迦腻色迦王决定从数千名僧人中挑选真正有才学的高僧来进行佛典集结。经过繁复而严格的选拔,四百九十九位僧人被留下,但由于阿育王时期的第三次佛典集结是由五百位高僧来完成(这可能就是五百罗汉的原型),所以还需要再找一人凑足五百之数。   

  这时,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僧人来到国王专门为集结佛经修建的寺庙门口。那些已经被选上的高僧看不起他,让他回去好好修炼修炼再过来,谁知这个僧人却不屑道:   

  〃我顾无学,其犹涕唾。志求佛果,不趋小径。掷此缕丸,未坠于地,必当证得无学圣果。〃   

  意思是:我看起来确实不学无术,但是想要证得圣果就跟打喷嚏吐口水一样容易;我立志追求佛果,但不会像你们那样用一些雕虫小技,我现在就把这个锦囊抛上天,在它掉下来之前,我就能修成圣果。   

  众僧不信,于是这个僧人就把锦囊抛向天空,结果锦囊果然没有落下,神灵还在天空中显灵,说此人当在今生证得圣果,然后在来世接弥勒的班,岂能在此追求这样的小果呢?那些看不起他的僧人们顿时对他刮目相看,引为上宾,这个僧人就是著名的世友法师。   

  此后,世友就与其余四百九十九位高僧一起编纂了《大毗婆沙论》,将原本纷乱繁杂的佛经整理集结完毕。迦腻色迦王随即下令将佛经镂镌于铜牒上,再封存于石函中,还专门建造了一座佛塔用来保存经典。   

  相传,迦湿弥罗国是由药叉神保护,为了不让外道窃取损坏千辛万苦完成的的经论,国王规定,如果有人想要学习,就必须在这座塔中受业。从这个角度看,第四次佛教集结让迦湿弥罗完成了印度佛教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也让当地陷入了一种保守自闭的风气中。当月氏、安息、康居等西域诸国的高僧纷纷前往中原译经传道时,号称佛教鼎盛之地的迦湿弥罗国却无一人东行弘法。   

  迦湿弥罗国以小乘佛教著称,但是公元四世纪后,其所传经典也包含了一些大乘佛教的内容,并且在态度上逐渐开放: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僧人佛图澄在来到中原前就曾在迦湿弥罗修学佛法;一代高僧鸠摩罗什也曾在迦湿弥罗师从盘头达多研习小乘经典。鸠摩罗什回到龟兹后,反而宣扬起了大乘佛法。盘头达多得知后,不顾年高体弱,长途跋涉来到龟兹会见鸠摩罗什,聆听大乘教义,最终转信大乘佛教。         

▲BOOK。▲虹桥▲书吧▲  

第59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2)         

  这些都是发生在玄奘之前的故事,玄奘到达迦湿弥罗的时候,虽然当地的佛教已不如当年那般兴盛,但依旧保留着由世友等五百高僧编写集结的完整佛经。这一点对玄奘来说非常重要,就好比给了他一次在正式前往最高佛教学府那烂陀寺深造之前进入预科班学习的机会。   

  我们知道,在当时,佛教经典都是由梵文书写,人们交流佛典甚至辩经也都是用梵文,玄奘的梵文虽然不错,但那都是在中原和沿途游历时陆续积累而来,或者可以说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想要在那烂陀寺与那些高僧交流学习,就必须具备相当熟练甚至是精通的梵文水平。   

  所以这一次玄奘没有急着赶路,而是在迦湿弥罗国停了下来,就像当年在高昌国逗留一样,他需要为接下来的旅程和游学进行知识上的准备:   

  其一,当地的国王非常热情,愿意供奉玄奘,这是物质保障;   

  其二,玄奘需要系统学习梵文,在印度,交流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辩经,辩经一靠学识二靠反应三靠说话技巧。这里的说话技巧,就与梵文紧密相关……同等修为,一个口齿伶俐一个结结巴巴,高下立现。   

  其三,迦湿弥罗收藏了大量珍贵而完备的佛典,玄奘需要在这里对印度佛学进行一次系统学习和全面了解,为接下来的求学和译经提前做准备。   

  人生是一段长长的旅程,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持高昂的状态,要懂得适时给自己放松、充电,也许只是一两天身体的休息,也许需要长时间的沉心静气,为的是用更加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姿态去面对未来。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秋,玄奘带着大量亲手抄写的佛经离开了学习生活了一年多的迦湿弥罗国,在经过几个小国后离开北印度,进入了中印度境内。   

  中印度河网密布,玄奘决定改走水路,坐船沿恒河顺流而下,准备前往另一个国家……阿耶穆佉国。  

  秋风徐徐、水声潺潺,两岸林木繁盛,河上水鸟成群,水中鱼虾嬉戏,船行一百多里,一直风平浪静,可以说是玄奘西行以来最舒服、最惬意的一段旅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所有人都陶醉在恒河美景中时,河两岸的密林中突然冲出十几条船,一下子就挡住了玄奘大船的去路。这显然是一伙早就埋伏在水边的强盗,上面的人一边举着刀棍大声叫嚷,一边驾船向玄奘的大船靠近。   

  水上不同陆地,在岸上遇到强盗还能逃跑,在水上要是被强盗截住,那就只剩下死路一条。惊惶失措下,几名同伴当即跳河逃命,把玄奘等人丢在了船上。这是玄奘西行以来第一次在水上遭遇强盗,不过他还是跟往常一样十分镇定,还让船上的人不要荒乱……强盗无非求财,把财物给他们就是了,一旦自己慌了手脚把船弄翻,损失的就不止是财物,还有那些无比珍贵的经书了。   

  在强盗们的胁迫下,船工不得不按指示将船靠岸。船靠岸后,强盗们把所有人都赶到岸上,还命令他们脱掉衣服,一边搜查随身钱财,一边仔细打量每一个人的身材面容。   

  长途跋涉和丰富的阅历让玄奘有着超乎常人的直觉和观察力,他发现这些人不像是普通的强盗,他们的一言一行似乎是在按照一种既定的流程行进,而且在搜得钱财后也没有放人的意思,好像在等待一件什么事情。最后,玄奘从他们的对话中得悉,这些人并非强盗,而是一伙突伽天神的信徒:   

  〃然彼群盗素事,突伽天神,每于秋中觅一人质状端美,杀取肉血用以祠之,以祈嘉福。〃   

  也就是说,每到秋天,这伙突伽天神的信徒们就要根据教义寻找一个身体强健、样貌端庄的人来献祭,然后把他杀了,用他的血肉祭祀神灵,祈求天神的保佑和赐福。   

  印度古代宗教纷繁复杂,突伽天神是印度教中一个重要的大神,因为是女神,所以才译成难近母。难近母是印度教神话中湿婆的妻子雪山女神的多种形象之一,也是性力派崇拜的主神之一,在印度被当作降魔女神而受崇拜,名字取自她所消灭的罗刹〃难于接近〃。在大多数绘画和雕塑中,难近母皮肤黄色,坐骑是虎或狮,有8、10或者18臂 ,持诸神所赐的各类武器,其中有长矛或一条毒蛇。每年9、10月举行的难近母节是印度东南地区最隆重的节日,信徒们将特制的难近母像供奉9天后沉入水中,并举行大规模的游行和庆祝活动。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60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3)         

  性力派同时是印度教三大派别之一,主要崇拜时母,难近母和吉祥天女。玄奘到达印度时,正好是这个教派比较兴盛的时期。在这个教派的众多祭祀仪式中,人牲是最为残忍,也是最为虔诚的一种,就是拿活人的血肉献祭。在这些突伽信徒看来,杀人献祭不但不是犯罪,还能洗刷自己前世今生的罪孽,让女神把祺瑞降临到自己身上,所以完全不会对此感到害怕和愧疚。守在恒河岸边的密林中劫掠,不但能获得钱财,还能解决人牲来源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不过性力派对人牲的要求很高,并不是随随便便抓一个人就能用来献给女神,所以搜索钱财只是其次,挑选人牲才是关键。玄奘的出现无疑让他们喜出望外:   

  〃我等祭神时欲将过,不能得人,今此沙门形貌淑美,杀用祠之,岂非吉也!〃   

  意思是说,当时正好到了夏末秋初要杀人祭祀天神的时间,而这伙信徒还没找到合适的〃祭品〃,眼看着祭祀时间就要到了,绝对不能再错过。现在这个沙门(僧人,指玄奘)姿容伟岸、气度不凡,而且身材健壮皮肤细嫩,显然是绝佳的人选,把他杀了来祭女神,是最合适最吉利的事了!   

  信徒们很高兴,这一趟活儿,不但抢到了大量财物,还解决了迫在眉睫的人牲问题,于是一把将玄奘从人群中拉了出来,亮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绳索和钢刀。   

  这时的玄奘恐怕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即将成为对方献祭给女神的〃贡品〃,如果说普通的强盗还能试着用佛理去感化,那么面对这伙邪恶的异教徒,面对西行以来最大的危险,玄奘该怎么办?   

  第一,不荒乱。荒乱只会让事态进一步恶化,只有镇定才能想出应对之策;   

  第二,不求饶。每个人都有尊严,即便面对死亡……头可断,血可流,脊梁不能弯,何况此时讨饶也未必有用,还会让整个队伍失去生存的勇气;   

  第三,不动摇。不荒乱不求饶并非坐以待毙,不论面对何种险境,都不能动摇活下去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冷静妥当的争取生机。   

  一个人的素质只有在最危急的关头才能显露出来,是骡子是马,一目了然。   

  〃以奘秽陋之身,得充祠祭,实非敢惜。但以远来,意者欲礼菩提像……并请问经法,此心未遂,檀越杀之,恐非吉也!〃   

  玄奘平静的对那些信徒们说:以我这样污秽丑陋的身驱,竟然可以充当天神的祭品,实在是非常的意外和荣幸,绝对不会舍不得这副躯体;但是我远道而来,为的就是参拜佛像,求真经、问大法,这个心愿还没有达成,施主们现在就把我杀了,哪怕我死了,心中的怨念太甚,恐怕对女神也会很不吉利!   

  玄奘既没有让他们放了自己,也没有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大肆批驳他们所信奉的女神,而是心平气和的站在信徒们的角度替他们〃考虑〃,仿佛一个长者在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