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老江湖的智慧-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曾经有记者问起吉姆?佛雷成功的秘诀,他说:“辛勤工作,就这么简单。”记者不相信,认为他是在开玩笑或者敷衍应付,吉姆?佛雷反问道:“那你们认为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记者说:“听说你可以一字不差地叫出一千个朋友的名字。”
  “不,你错了!”吉姆?佛雷微笑着回答,“我能叫得出名字的人,少说也有一万人。”
  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每次认识一个人时,吉姆?佛雷一定会先弄清对方的全名、家庭状况、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政治立场,然后据此先对他建立一个概略的印象。当下一次再见到这个人时,不管相隔多久时间,吉姆?佛雷一定仍能迎上前去在他肩上拍拍,嘘寒问暖一番,或者问问他的老婆孩子,或是问问他最近的工作情形。有这份能耐,也难怪别人会觉得他平易近人,和善可亲。
  吉姆很早就已发现,牢记别人的名字,并正确无误地唤出来,对任何人来说,是一种尊重、友善的表现。
  【指点江湖】
  一个人只所以能够成为名人或者伟人,当然是因为他有群众基础。可为什么群众会支持他?除了他所做的事情让群众高兴外,还因为他把群众放在对等的位置,让他们知道自己就是和他们一群的,像朋友一样。
  想想看,当一个大人物第一次跟你谈过话后,第二次见到你,他居然还叫得出你的名字,你是不是会觉得这个大人物很亲民,很把你当朋友?你是不是会在朋友面前对他赞不绝口?选举时,你的那一票,是不是毫不犹豫的就会投给他?
  想要获得尊重,必先尊重别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政治家或者领导者,要想让自己在群众中大受欢迎,首先得表现出让群众觉得你很欢迎他,很在意他,他们才会注意你、敬佩你、亲近你,甚至把这当成他自己的荣耀。这是成为一个领袖人物或者高级官员必须重视的一项品格或者说能力。
   txt小说上传分享

死劾
明朝嘉靖年间,皇帝痴迷于修道,不理朝政。奸臣严嵩和其子严世蕃不但写得一手好“青词”(修道者写完后在祭礼中焚烧,向上天祷告的文章),为皇帝所欣赏,而且极尽逢迎讨好之能事。当时皇帝所炼之“仙丹”,严嵩总是主动要求替皇上试服,以至常常药物中毒。这样的“忠臣”,嘉靖皇帝自然非常宠信,连连提拔,很快就将严嵩升为内阁首辅。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严嵩,贪赃枉法、祸国殃民,而且纠集了一大批党羽,把持朝政。朝野上下的正直之士都敢怒而不敢言。即便是嘉靖皇帝的两个儿子裕王、景王,虽然很厌恶严嵩,但也不敢对他怎么样。内阁次辅(二把手)徐阶,这位后来铲除严氏一党,重整朝纲的贤臣、名臣,在这样一股气氛下也只能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可有一个人却不计个人安危,毅然向皇帝上书,奏报严嵩的十罪五奸。这个人,就是官至兵部员外郎,被誉为明朝第一铁汉的杨继盛。
  杨继盛的这一次弹劾,被人称为“死劾”。在这之前,他焚香沐浴,交待后事。杨继盛的清直之名朝野皆知,处于深宫的嘉靖皇帝也有所听闻;他以死相谏的勇气让世人惊佩,不少人的良知被他所唤醒,准备声援于他;他奏折中所列严嵩的罪状也是查有实据,众人皆知。
  可结果是,严嵩未倒,杨继盛却被抓进锦衣卫诏狱,受尽酷刑,三年后被斩于市。
  是嘉靖皇帝白痴吗?这是一个智商很高,善于权谋的皇帝。他常年居于深宫,可权力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信赖像严嵩这样的小人,同时也重用像徐阶这样的贤臣,而他在上面玩弄所谓的“恐怖平衡”……
  也不是严嵩做了什么手脚,事实上根据明朝的制度,严嵩也不可能一手遮天。按照常理,这份奏章既然已经到了嘉靖皇帝手里,如果徐阶再率领朝中正义之士上书,嘉靖皇帝要想公开包庇严嵩恐怕也难,再说,即便保住了严嵩的脑袋,杨继盛是忠臣,非但不会死,还应该受到嘉奖。
  可是当徐阶和高拱(时任裕王侍讲学士,后联合徐阶斗倒了严嵩)看到这份奏折底稿上的一句话时大吃一惊,知道写这份“死谏”的杨继盛死定了,而严嵩一定会逃过这一劫。
  这句话就是——“或问于裕、景二王”。
  裕、景二王都是嘉靖皇帝的儿子,杨继盛是在说,作为大明朝的臣子,检举不法是我的工作职责,我在奏本上所列的严嵩的罪状也都是实实在在的,皇上您要不信,召您的两个儿子裕王、景王一问就清楚了。
  问题就在这上面。对于嘉靖皇帝来说,自己还春秋鼎盛,最怕的就是儿子勾结大臣来逼宫。明朝制度,皇子不得结交大臣,你杨继盛让我去问裕、景二王,是不是他们指示你当先锋,来打击忠心于我的重臣?是不是你想挑起又一轮朝中势力的角逐?如果不是,你拉扯我的两个儿子干什么?藏在你背后的那汪水,究竟有多深?
  杨继盛的本意只是想加重自己这份奏报的分量,以为只要裕、景二王一出面作证,严嵩就罪责难逃了。哪知就这么一句话,将一个单纯的反贪工作变成了###。他的方法完全错了,即便是以死相劾,也毫无用处,倒是让嘉靖皇帝又结结实实地护了一回严嵩的短。
  当然,杨继盛的死也不能算是白死。这样一个清直之士悲壮地死于严嵩之手,让天下人动了公愤。也给裕王、景王等皇朝的接班人心中埋下了必须清除严嵩一党的坚定想法。甚至嘉靖皇帝心里隐隐也在后悔,觉得严氏一党如此悍然,怕是渐渐在脱离自己的控制,因此对严嵩渐渐疏远。后来徐阶联合朝中各股势力,终于斗倒了严嵩。
  【指点江湖】
  官场上的事情很微妙,很多问题不是是非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杨继盛的“死劾”,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反腐败工作,但由于方法不对,却最终演变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事件”。这就给了善于玩弄政治的严嵩以操弄的空间。他采用的方法,不是将自己撇清,而是将一缸子的水都搅浑,让嘉靖皇帝产生了一种错觉:山雨欲来风满楼啊!一项巨大的政治阴谋,一场残酷的###,将要揭开序幕了。
  因此,杨继盛的失败,不在于是非对错、力量大小,而在于他对政治的敏感性不够。拿错了“钥匙”,自然就打不开那扇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报捷
在清朝,地方官员们“山高皇帝远”,要想让皇帝记住他们的名字都不容易,得到皇帝的青眼有加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但“聪明”的官员总有办法,这个办法不是怎么去立功,而是去抢功,其中有一招就是——报捷。
  乾隆年间,首席军机大臣傅恒之子福康安,十六岁那年奉旨微服巡视山东。在枣庄一带,查获擒拿了为患山东多年、官军数次清剿都无可奈何的响马蔡七一伙。当地知府对蔡七多年来为害乡里的恶行不闻不问,也没有本事对付,但搜刮地皮倒是他的强项,每年都专以此为名,向百姓征集大笔的“治安费”。
  当福康安带着二百个衙役去擒拿蔡七时,知府大人觉得这个少年亲贵“初生牛犊不怕虎”,肯定会碰个大钉子回来,于是消极配合。没想到自幼就跟父亲学习军事的福康安真是少年奇才,用疑兵之计给匪帮造成了巨大压力,并促使他们内讧,结果匪众自缚蔡七来献。大清一朝,对于军功的赏赐是很重的,这位知府大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一听闻胜利的消息,他的报捷奏折就发出了。
  这样的军报当值军机大臣不敢怠慢,立即就跑去向乾隆皇帝报喜。乾隆听到后笑逐颜开,待翻看这位知府大人的奏折,先就夸了一句“好字”。这份奏折写得跌宕起伏,福康安的功劳他固然不敢隐瞒,但重点是把自己写成了一个积极筹划、亲临现场、身先士卒、妥当善后的事实上的功臣。他让朝廷产生了这么一种印象:此战当然是在福康安的主持下取得的胜利,但福康安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又是尊贵的皇室宗亲,他的功劳可能也就是象征意义上的。真正亲临前线做实事的,恐怕还是这位在基层干了多年的知府大人。只有他才有经验、有能力办成这样的事情。
  乾隆皇帝夸奖了福康安。但这种夸奖就像一个长辈夸奖自己的子弟一样,主要还是精神上的肯定,官位、物质上的奖励一概没有。当然,福康安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亲贵子弟,以他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也不在乎这个。但令他气恼的是,蔡七为祸多年,本应是那位知府大人的责任,结果他姑息养奸不说,还以此为名鱼肉乡里。而自己决心除害的时候他非但不配合,还有意看笑话。等剿匪成功了,他就凭着比自己先写了一篇报捷奏章,就升了官、发了财。照这样下去,大清朝还有公理吗?
  但高明的福康安回来后对这个事儿提都不提,而是搜集了一大堆这位知府在当地私准富豪乡绅开挖官征矿地,从中收取巨额贿赂,并蔡七匪众混杂在矿工中间,平时以此为掩护,时机成熟便聚众放抢的证据口供。
  朝廷立即派大臣雷厉风行地查办起来,这个案子证据确凿,要查实并不困难,关键是再顺藤摸瓜下去,就很自然地牵出了那位知府大人在剿匪一事上的表现和起到的作用,还原了事情的真相。他的父亲傅恒和乾隆皇帝欣慰不已,从此再也不动不动就训斥福康安是“赵括”、“马谡”了,放心地让他独立办差。福康安最终成为了乾、嘉两朝的一代名将。
  【指点江湖】
  这个世界上,有人立功,也就有人抢功。他既然敢抢,那就肯定是有备而来的,你要和他对抢,就正好如了他的意了,对于他来说,大不了一拍两散,谁也落不着,反正他也没损失。
  如果福康安是一个纨绔子弟,他可能会立即去向父亲撒娇,向皇帝申诉。可问题是不管是傅恒还是乾隆,都企盼他能成大将之材,平时不但不过于娇宠,反而对他敲打甚严。而且他们也不太相信福康安能够自己立下这样的功劳。这时候,他要去又哭又闹,两位长辈反而会认为他恃宠生骄,要向下面的人找麻烦。
  年仅十六岁的福康安在政治上的成熟简直令人吃惊,他这招避实击虚、连削带打,自己不发一言,朝廷自然还了他的清白,而那些妄图从他手上抢功的小人,只能吃不了兜着走。
  

敲山震虎
清乾隆时期,两江总督尹继善奉命剿除“白莲教”匪患。任务布置给江苏按察使具体负责,可这位按察使把工作丢到了一边,而去陪同一位王爷的小舅子到江南旅游。尹继善得到教匪踪迹的情报,却找不到了这位按察使大人,只好亲自布置,直接指挥各级官员,剿灭了匪众。
  这时候,那位按察使听到了消息,这本来就是他的本职工作,因此他当仁不让地就想将功劳据为己有。清朝制度,总督虽常驻地方,统管民政、军政,但还是中央干部,相当于特派专员。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虽然受其节制,但实际理政,其实才是真正的一省之长。因此,按察使完全可以跳过尹继善,向朝廷直接邀功。
  尹继善知道自己新到两江,在全面掌握局面之前,要动这个人并不容易,他也知道这位按察使在朝中结纳了一些大员,现在动他也不是最好的时机。因此,尹继善并未上本参奏,和这位按察使打嘴巴仗,而是约了他来喝酒。席间,尹继善将很多官员告这位按察使为了逢迎王爷的小舅子,挪用公款造成亏空、陪同狎妓有损官箴的种种丑事而打的报告,一一拿给他看,看得这位按察使如芒刺在背。然后尹继善又说,此次剿匪,别人都连夜出动,各司其职消灭匪患,而老兄您当时却正高卧青楼,这实在让同僚们动了众怒。此时如将您的功劳表上去,恐怕会酿成很大的风波……
  这样一番敲山震虎,果然吓住了那位按察使,他不但撤回了和尹继善争功的奏折,还特别感谢尹继善为他遮掩丑事。实际上,尹继善早就在暗地里搜集他的确凿罪证,并寻找时机弹劾他。不久后,趁着中央朝廷权力的更迭,这位按察使的后台老板失势,尹继善奏请乾隆皇帝,将此人革职流放了。
  【指点江湖】
  在中国历史上,当一个像海瑞那样的直臣容易,只要有股子“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楞劲就行。皇帝也会留下这么一位直臣来作为自己容人、纳谏的活招牌。
  可要做一名像尹继善这样的贤臣就不易了。因为贤臣不是求一己清名就可以了,他是想做事,做实事的,因此贤臣和奸臣一样,要学会玩权谋、耍手段,否则这个官他就当不下去,自然也干不成什么事情。
  对付小人,硬碰硬不一定就是好方法,有时候我们也要用些诈术。即使道理都在你一边,但官场上有些事情是不讲道理的,讲的是路线、靠山、手段、时机。君子要斗过小人,有时候就要比他们还要诈,还要奸。
  

不争是争
清朝康熙年间,几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的继承权而展开了明争暗斗。其中最大的三股势力,一为大阿哥允眩欢釉实i、四阿哥允禛、十三阿哥允祥组成的###;三为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俄、十四阿哥允禵纠结的八爷党。
  在经过了残酷的斗争后,大阿哥允眩⑻釉实i都先后被斗倒了,十三阿哥允祥也因人陷害而被软禁。四阿哥允禛虽然被人归为###,其实是忠于社稷、实心办差的好阿哥,这个康熙皇帝也素来了解,因此并未对他丧失信心。
  这个时候,最为得势的就是八爷党了。八阿哥允禩人称“八佛爷”,善使怀柔手段来笼络人心,无论是朝中百官还是宫内的妃嫔、太监,没有不夸他的。在康熙皇帝废掉原太子允礽后,允禩发动官员们上章举荐自己为太子,一时声势浩大。他尤嫌不足,还妄图控制军队,拼命将自己的心腹门人往丰台大营等京师近卫部队中塞。
  这样的一个形势让四阿哥允禛深有危机感,他知道允禩现在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但自己性子孤傲,不但没有什么势力肯依附自己,反而因为对人对事太过认真得罪了很多人。此时要去像八阿哥那样收买人心、扩充势力,一来与自己的秉性不合,二来也确实“争”不过对方了。
  但允禛的幕僚给他讲明了一个道理——不争是争。
  在最高权力的角逐中,亲情常常是被放在一边的,康熙皇帝一代雄主,他的权力欲望当然也超越常人。对于这个皇帝宝座,他的态度是——我给你,你才能要,而且必须要,“君有赐,不敢辞”;我不给,你不能抢,哪怕你已经是法定的继承人了也不行。原太子允礽不就是这样被废的么?
  康熙皇帝也是一代明主。他对下面这群如狼似虎的儿子打的什么主意,心里清楚得很,也提防得很。像八阿哥这样,正经国事不闻不问,而醉心于权力,甚至于这样赤膊上阵地去“争”,已经让康熙皇帝感到滔天恶浪快要卷到自己的脚下了,他当然会有所行动。
  然后,幕僚建议允禛采用淡泊以对的态度,一者,别人醉心于权力,自己就醉心于国事,以天下为己任,多做对江山社稷有益的事情,多提对黎民百姓有利的建议;二者,向父亲表示自己并没有觊觎大位的野心。当时,按皇家教育制度,儿子们每天都要有固定的时间读书写字,并将这样的“功课”定期送呈父亲御览,哪怕你都四十岁了,这样的事情也得照做不误。幕僚建议允禛将近期内抄写的唐伯虎的《一世歌》等功课交上去,以###志。
  局势的发展果如这位幕僚所料,八爷党虽然势力雄厚,但这正招了康熙皇帝的忌,他心里的天平已经倒向了允禛,只要稍下一点“毛毛雨”,几位上书房大臣就心里有了谱。朝中那些有心报国的忠臣良将,虽然表面上不依附允禛,但也在实际行动上给予了他有力的支持。在这几位掌握了核心权力的重臣的暗中安排下,再加上康熙对军队的调整和控制,最终保证了允禛的顺利即位,是为雍正皇帝。
  【指点江湖】
  不争,并非是承认失败后的放弃,而是一种争的智慧。
  当各路势力逐鹿中原的时候,当你的实力弱于他人的时候,不争,可避免你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而对你欲去之而后快。当别人斗个旗鼓相当、相持不下时,你的分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冷战时期,为什么苏、美两大世界霸主都先后来与宣称“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中国结好?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个大国,却也是个穷国、弱国。而正因为如此,中国游走于两极之间,没有成为两大霸主直接打击的对象,保存了实力,为今天的中华复兴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不争,反而能够争取到更多人的支持。群众是不喜欢那种过于表露出自己野心的政治家的,你争得越厉害,别人就对你越担心、越不齿。领导也不喜欢野心家,尤其是他还在位的时候,你过于表露对于权力的痴迷,会招致他的不满。因为,他不知道你会不会因为急于追求权力而不愿再在他的手下屈就,他不知道你会不会擅自使用原本是属于他的权力来谋取利益,而让他背上黑锅……
  不争,常常会使我们在鹬蚌相争中渔翁得利。官场上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位置,两个实力相当的人都在拼命争取,在上面,他们也各有各的强硬后台,当僵持不下时,上级为了平息争端,也往往会提拔一个没有后台,也不想去争的人来“上位”。那两个相争的人不但不会反对,恐怕还会抢着表示拥护。他们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我得不到,但也绝不可能让你得到,否则还有我的活路吗?现在位置给了他也好,至少对我没有什么威胁。
  不争,才是争的最高境界。有些人跑官、要官,领导还在考察他的时候,他就到处去宣扬、炫耀,既想就此造成一个既成事实,也是想通过群众的压力,使领导就范。这样反而使领导警惕起来——这样一个善于争功谋权的人,这样一个虚夸浮躁的人,值不值得自己培养、提拔?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恶人先告状
一回来,小李就听见科长在那里神秘兮兮地说起局里的人事调整:“你们知道吗?听说七处的处长刘大炮就要升副局了。”
  “七处的刘处长?不就是我的表舅吗?”小李听到科长提起自己的亲戚,留上了心。
  “妈的,这家伙平时就是个炮筒子,见谁都轰,对谁都是一副正大无私的样子,伪君子!局里没一个领导喜欢他。这回他倒升上去了。听说部里新来的部长原来在地方上的时候就做过他的上级。一定是这家伙走了老上级的关系,说不定还给他提包提鞋呢!哈哈!”
  科室里的人都附和着笑了,小李也跟着“哈哈”笑了两句,心想:“科长不知道我是刘处长的亲戚吧?我也没必要告诉他,省得他还以为我要靠着裙带关系。哼,我可是凭自己的学历和本事进来的。”
  果然没多久,刘大炮就正式上任了。而且主抓的就是小李所属的处、科。自有好事者去对已成为领导的刘副局长各方面情况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小李居然是领导的表亲。信息传到科长的耳朵里,表面上科长的态度也没什么变化。但小李觉得,科长看自己的眼神总有种阴阴的、悻悻的感觉。
  过了几天,刘副局长突然让他的秘书打电话叫小李去他的办公室。走出科室的时候,小李明显感到同事们都在向他行注目礼。他心里多少有点得意,自己虽然并没有靠着上面有人,可上面有人确实让大家对自己这个新人不敢放肆了。
  进了办公室,刘副局长正在低头写着什么,小李在他的办公桌前站了一小会儿,他才抬起头来,威严地说:“坐!”
  小李感受到一股严肃的压力,忐忑地在沙发上坐了半边屁股。刘副局长又写了一会儿,才放下笔来对他说道:“你这一段时间工作怎么样?要好好跟着上级学,不要老是耍年轻人的个性。你要为自己的前途负责。”
  “耍个性?”小李没明白。
  “听人说你对自己的科长常常不客气。他是老经验,办事又积极。我分管你们处的工作后,老实说,有很多情况并不太了解,是他主动向处里提出来帮我几天忙,我才能很快地进入状态。你才参加工作多久,有什么可自以为是的?好了,你也不用解释,以后好好跟着科长干,不许再仗着我的关系,跟科长和同事顶牛。这事我就不跟你妈说了,你好自为之,去吧!”
  小李涨红了脸走出办公室,正碰上科长抱着一摞档案进来,他笑呵呵地说:“小李啊,下次我要说错话,你千万要指出来,我感激不尽。”
  【指点江湖】
  有一句话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小人都以为别人跟他一样是小人。因此,一旦自己有“把柄”落在了别人手里,他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别人会不会以此来威胁他。他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先下手为强,恶人先告状。只要他假装巴结,好好表现,再制造一个年轻人依仗靠山,不服上级的误会,刘副局长的思路就很可能被他主导。小李再说什么,他也不会相信。
  记住,在同僚们的闲谈间,如果你发现对方要攻击与你相关的人,你应该及时把话题岔开,或者暗示对方你的“关系”。不要让别人觉得不小心让你抓住了把柄,否则,他一定会将你列为首要对付的对象。
  

陪同检查
听说男朋友要陪局里的领导到自己单位来检查,娜娜心里特别兴奋。她跟自己的同事说起他——他们是大学校友,学的是同一个专业,他是高材生,在学校里就设计了几个项目,毕业后直接被局里要走了,现在成了某局长的助理。自己不行,分到了这个局属公司。
  “说真的,就是咱们经理的水平,还赶不上我男友呢!这次大检查,领导不过是来走走过场,真正懂行并且指挥具体工作的,肯定是我男朋友。”娜娜得意地说。
  第二天,娜娜的男友陪着领导来了。一路检查过来,领导提出这样那样的看法,做出这样那样的指示,娜娜男友跟随着不停做着记录,偶尔向领导请示两句。公司经理在介绍情况时,娜娜男友也一言不发,不管对错都不发表任何意见,似乎自己不过是一个外行,一个跟班而已。
  检查结束后,同事奇怪地问娜娜,你男友没像你说的那么了不起啊?
  娜娜回到家,把包一扔,坐在那生闷气,男友奇怪地问:“宝贝,谁惹你了,生这么大气?”
  “谁惹我了?你惹我了!”娜娜一跃而起,怒道:“你今天怎么表现得这么窝囊?明明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比你懂那些设备,可你却像个外行一样,什么也不会说,还哈巴狗样,领导说什么你都点头。”
  “谁说的,领导指定我陪同去,那就是对我专业能力的重视。”
  “重视?我只看见你询问领导,而他只顾说自己的,一点都没有征询你的意思。他懂个屁!”
  “他懂个屁?”男友忍不住失笑,“领导也是学这行的,经验丰富。就算知识有点过时,他也还是领导啊,凭什么我抢在前面发号施令。再说了,我记录下来的东西,回去之后和他一汇报,不就都解决了吗?”
  【指点江湖】
  很多年轻人失败,就败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表现自己,什么时候不该表现自己上。而娜娜的男友可谓已知个中三味——“领导也是学这行的”。
  如果领导完全是外行,由内行人来代为解说当然可以。可是领导也是内行,你就不能在众人面前表现得“我比你还内行”,这是最让领导尴尬和忌讳的事情。你的建言即便完全正确,也不会为他所接受。
  作为一个幕僚和随从人员,这不是你出风头的时候。什么时候出风头呢?回去向领导汇报你的记录和想法时出,让领导从你的汇报中感受到尊重,从你的想法中了解到他的考虑不周和你的专业能力,愉快地接受你的建议,皆大欢喜。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曹操的奏疏
东汉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许多官吏、豪强拥兵自重,把持朝政,乃至于扣押皇帝,劫持公卿。
  汉献帝在军阀混战中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回到已经破败不堪的都城洛阳。曹操抓住这样一个时机,率军将汉献帝和文武百官都迎到自己的根据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此之前,汉献帝和文武百官颠沛流离、饱受摧残,连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说句玩笑话,可能堂堂皇帝陛下逃跑的时候连马桶都没有了,上厕所也只能和普通的庄稼人一样,在大野地里解决。别的军阀只顾抢夺权利,根本就不顾皇帝的尊严和日常生活。
  曹操呢,这个时候很注意维持东汉王朝的基本体面,因为他还要靠这面大旗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收买人心。他不但恢复了“汉官威仪”,将皇帝和文武百官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连他们的生活起居问题都照顾得无微不至,给形同乞丐的皇室及公卿们供应了大量急需的生活用品。
  曹操上了一份奏折,叫做《上杂物疏》,说:“陛下,现在臣献上来的都是当年先帝赐给臣祖父和父亲的御用器皿,这些器皿臣的祖父和父亲放在家里从来就没敢用过,那是先帝的恩德,我们是供奉在家里的,现在臣觉得应该还给皇上了。”
  皇帝和那些大臣们对曹操心怀感激并交口称赞:“这是天底下最难得的忠臣,看来我们汉家的国运恐怕是要依仗曹某人了。”因此立即下诏封曹操为大将军,授节钺,总揽朝政。
  【指点江湖】
  你看看,送东西给人不叫送东西,而叫还东西,是原来就欠你的,接受的人对这个人情收得轻松愉快,心里的感动也就不言而喻了。在官场上,如果说有人不喜欢拍马屁,那也只是讨厌拍马屁的方式,而不是拍马屁本身。老实说,拍马屁也是要技术的,不但要拍得响,还要拍得妙,别把被拍的人给惊着。
  还有一点,曹操在这个时候进献给皇帝这些日常用具,可不是因为小气。这是一种姿态。皇帝和大臣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尊严,是那些恢复起来的“汉官威仪”。皇家的日常起居,那是非常有讲究的。开个玩笑,皇帝上厕所如果要坐金马桶,难道完全是为了舒服吗?不是,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御用器皿岂能和平常百姓的用具等同。而曹操现在奉行的政治路线,正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要把皇帝高高地供奉起来(实际上架空起来)。这一道《上杂物疏》,表明的就是这样一种政治姿态。
   。 想看书来

最好的权谋
公元96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