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趣读史记:不可不知的四十九个史记人物-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罚揖芫!�
   。 想看书来

贯高:活有活的理由,死有死的追求(2)
说完此话,贯高突然扬起脑袋,卡断自己的咽喉自杀,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时人唏嘘不已。
  张敖旋即出狱。但高祖认为,张敖虽无杀人之心,但有治理不严之罪,因此决定褫夺张敖王号,降之为宣平侯。张敖活下来的宾客,也都官高爵显。后来,张敖的儿子张偃也被封王。此是后话不提。
  【个性点评】
  极致的美是什么样子?贯高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面对侮辱,他选择了断然出手,哪怕对方贵为天子。此人有担当,有原则,有气节,有分寸;此人可为师,可为友,可为君,可为臣。生,生得张扬;死,死得个性。可死之时不死,能活之时不活。我觉得,贯高堪称参透了生死和正义,并最终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罕见的标本。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郭解:游侠一谦虚,名声就很大(1)
郭解是汉朝最著名的游侠,长得短小精悍,不爱喝酒,估计是怕酒后误事,没杀成人反而被人所杀。郭解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纯粹的暴力主义者,干尽了坏事,只要惹着他一点,哪怕是一个眼神不对,就暴起杀人。至于大规模的械斗、造假币、盗墓,更是家常便饭。郭解的运气一直不错,被官府缉拿的时候,往往能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逃脱,更给他罩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年长之后,郭解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游侠,时时检点自己,以德报怨,替人做事不求回报。有一件事最能说明郭解的这种变化。
  郭解的外甥仗着郭解的名头到处为非作歹,有一次跟人喝酒,对方明明酒量很浅,该外甥非得逼着对方不停地喝,不喝就硬灌。对方也不是好惹的主儿,刚开始的时候,看着郭解的面子让该外甥三分,后来实在忍无可忍,拔刀杀了该外甥。酒醒之后,一想郭解惹不起啊,于是连夜逃亡。郭解的姐姐到处找不到凶手,便迁怒于郭解,说:“你的名头这么响亮,人家杀了你的外甥,你居然找不到凶手!”为了进一步羞辱郭解,激怒郭解,该姐姐竟然把亲生儿子的尸体扔到路上,曝尸于光天化日之下,意思就是:郭解你看着办吧,看看丢的是谁的人。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郭解只好发布了通缉令。杀人凶手自知无法继续躲藏,于是来向郭解自首,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详详细细地告诉了郭解。郭解一听大怒:“杀得好!应该杀!我外甥原来是这样一个混蛋!”郭解放走了凶手,回过头来亲自操持外甥的丧事。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郭解不再像年轻时那样不问青红皂白地乱杀一气了,在他看来,那根本就是不入流的游侠。现在的郭解成熟了,义字当头,明辨是非,慢慢成长为一代大侠。
  因为名声响亮,郭解不管到哪儿,人们都非常尊敬他,也可以说是害怕他。可是有一次,有个人居然叉开腿坐着,傲慢地看着郭解从眼前走过。郭解的朋友看不过去了,想杀了这个傲慢之徒。郭解赶忙制止说:“我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居然不被人尊重,肯定是因为我自己的道德修养还不够,那个人有什么罪呢!”郭解私下嘱咐相熟的尉史:“我很关心这个人,轮到他服劳役的时候,请你多多关照,免了他吧。”有了郭解的这句话,每次服劳役的时候,官吏都不去骚扰那个人。那人很奇怪,私下里打听,原来是郭解在暗中庇护他,于是惭愧至极,上门向郭解负荆请罪。
  郭解为人谦和,像所有的黑社会老大一样,从来不和官府发生正面冲突,而且出入县衙门的时候不敢乘车,以示恭敬。即使到别的郡国替人办事,能办成的事情一定把它办成,不能办成的也要尽量让双方都满意,然后才敢上致谢的筵席。雒阳有两个结仇并互相寻仇的人,当地的黑白两道调解了无数次也调解不了,有人请郭解出面。郭解选择了一个深夜去见仇家,仇家看在郭解的面子上勉强同意和解。郭解就对仇家说:“听说很多人都调解不成,你现在给我面子,但我不能越俎代庖,让他们没法做人啊。请你在我走了之后,再让他们来调解,你再给我一个面子,就听从了他们的话吧。”于是郭解连致谢的酒席也不吃了,连夜撤离,不让人听到一点风声。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朝廷要把富豪都迁徙到茂陵去,郭解的家庭财产不符合三百万的富豪标准,可是迁徙名单上却有郭解的名字。大将军卫青出面为郭解说情,汉武帝可不是傻瓜,说:“一个平头老百姓,竟至于让将军说情,他家里穷吗?”于是迁徙郭解。当地主张迁徙郭解的官吏是县椽,他是杨季主的儿子,郭解哥哥的儿子为了报复,砍了杨县椽的头,杨家遂和郭家结了仇。
  迁到茂陵之后,当地的黑白两道争相结交郭解。这时,有人又杀了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去朝廷告状,居然在宫门外被人杀了。汉武帝亲自下令逮捕郭解。郭解逃亡到了临晋。临晋的籍少公不认识郭解,郭解透过关系,托籍少公帮助自己出关。出关之后,郭解继续逃亡到太原。一路之上,郭解都把自己的行踪告诉收留或者帮助他的主人家,免得人家受牵累。官府追踪到籍少公,籍少公自杀,于是失去了郭解的线索。过了很长时间,终于抓到了郭解。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郭解:游侠一谦虚,名声就很大(2)
郭解下狱之后,事情还没有完。在郭解的家乡,有位儒生陪着前来调查郭解案件的官吏闲坐聊天,郭解的朋友称赞郭解,那位儒生却不屑地说:“郭解干的都是作奸犯科的坏事,怎能称得上贤士!”就因为这一句话,郭解的朋友杀了儒生,割了他那条惹是生非的舌头。主管的官吏以此事给郭解定罪,可是郭解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杀人凶手也逃得无影无踪。于是官吏奏呈郭解无罪。可是御史大夫公孙弘却上奏说:“郭解一介布衣,却任侠行权,睚眦必报,他虽然不知道这件事,但他的名声都能杀人,此罪甚至比他自己杀人还要严重。应当判他大逆无道之罪。”
  谦虚的游侠郭解的人生之路到此戛然而止,而且被灭族。
  【个性点评】
  看看人家汉朝的黑社会老大,放在今天,简直可以做全社会的道德楷模。看来,不管是白道黑道,最重要的都是“以德服人”。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郭解一生并没有干什么恶贯满盈的坏事,所有的“坏事”都是郭解的门客或者是仰慕他的名声的勇士干的,这就是郭解的一“奇”,奇在仅仅依赖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的名声就能让人为他亡命。用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来比拟,郭解就是金面佛苗人凤,替郭解杀人的那些人就是一夜奔波三百里取苗人凤仇人首级的胡一刀。
   。。

韩长儒:口才是第一生产力(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现代的观点,在古代,口才则是第一生产力。也可能你不赞成这个观点,但有人一定赞成,这个人就是韩长儒。
  韩长儒是梁国成安县(今河南省民权县东北)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汉景帝时期,吴楚七国联合作乱,形势危急。我们知道,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两人有很深的感情,因此,帮助汉景帝渡过难关,梁孝王责无旁贷。梁国的所辖范围,主要在今河南东部、安徽西部,因而就成了朝廷防御吴楚联军的重要屏障。在这场生死攸关的事变中,梁孝王依靠的主要是两个人:韩长儒和张羽。好在这两个人不辱使命,韩安国稳固防守,张羽奋力作战,吴军因此无法越过梁国的防线,对于护卫朝廷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七国之乱平息之后,韩长儒他们就名声鹊起了。
  但真正让韩长儒扬名的是另外一件事情,这件事当然也和梁孝王有关系。
  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权力被大幅度削减,诸侯国的丞相改称相,诸侯国的军政大权完全由朝廷所派的官员(相、内史等)执掌,惟有梁孝王是个例外,他可以自己提名“相”与“内史”等二千石一级的官员,只需报朝廷备案即可。再加上和汉景帝是亲兄弟,又深受窦太后的宠爱,梁孝王难免就开始翘尾巴了。翘尾巴的表现是全方位的:他进出、游戏的排场,全部超越了人臣的本分,处处参照天子的标准。汉景帝听说此事,心中难免很不高兴。
  窦太后知道汉景帝心里有气,但又无计可施,只好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不仅不予接见,甚至派人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梁孝王的地位岌岌可危,前途堪忧。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时梁国派来的使者就是韩长儒,他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到来了。
  韩长儒有着超人的危机公关能力,他想既然窦太后摆出了拒绝接见梁国使者的姿态,自己贸然前去也于事无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先在外围寻求突破,他机智地将突破口放在了长公主刘嫖身上。
  刘嫖何许人也?她是窦太后的爱女,汉景帝的同胞姐姐,后来大名鼎鼎的阿娇的妈妈,当时人称“长公主”(依据汉朝的规定,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则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则称“大长公主”)。长公主刘嫖地位特殊,对于政坛有着特别的影响力。韩长儒选择长公主作为突破口,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
  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之后,韩长儒便去进见长公主。韩长儒完全入了戏,见到长公主之时,声泪俱下,虽泣不成声,但他把中心思想却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出来:“为什么太后对于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从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只有梁国与皇上关系最亲,是叛军进攻的阻难。梁王想到太后和皇上在关中,而诸侯作乱,一谈起这件事,眼泪纷纷下落,跪着送我等六人,领兵击退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因而最终灭亡,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见到的都是大排场,因此出行开路清道,禁止人们通行,回宫强调戒备,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帝所赏赐的,他就是想用这些在边远的小县炫耀,在内地让车马来回奔驰,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爱他。现在梁使到来,就查问责备。梁王恐惧,日夜流泪思念,不知如何是好。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怜惜呢?”
  这段话实在是可圈可点:第一,韩长儒突出了梁孝王曾有功于皇帝的重点;第二,点出了梁孝王与太后、汉景帝之间亲密关系的亮点;第三,更为精彩的是,他将大事化小,把梁孝王的僭越行为简化为一种撒娇和炫耀行为,既为梁孝王作了开脱,又间接拍了太后和皇帝的马屁。这段话入情入理,无懈可击,直接感动了大长公主。通过这个通道,也直接感动了窦太后。
  正在为梁孝王的事情苦恼的窦太后听到如此精彩的自我陈辞,难免喜出望外,很快就和汉景帝做了最好的沟通,汉景帝心头的怨恨顿时雪消。
  

韩长儒:口才是第一生产力(2)
你看,难道口才不是第一生产力吗?韩长儒以自己的优异口才,挽救了梁国,挽救了梁孝王,同时也为自己在中央赢得了声誉,他的身影已经进入了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据说,仅窦太后、长公主赏赐给韩长儒的财物价值就达千余金。
  韩长儒这次长安之行的效益很快就显示出来了。
  不久,韩长儒因事下狱,备受狱吏侮辱,韩长儒自言自语地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以之自我鼓劲,自我安慰。听到此话,狱吏不屑地说:“你要是再燃烧,我就一泡尿浇灭它。”然而,还没等狱吏说完,朝廷的红头文件就已下达,韩被朝廷任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韩长儒的优异口才再次发挥重大作用。
  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事情败露,汉景帝便下达红色通缉令,派警察到梁国拘捕公孙诡、羊胜。然而,梁孝王却公然藐视朝廷,将两人藏在宫中,以至于朝廷派了十批警察都无功而返。这样对抗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危局,韩长儒挺身而出,大哭入宫,进见梁孝王。他再次声泪俱下,泣不成声,但他质问梁孝王的问题却掷地有声:“临江王是皇上的嫡长太子,然而,只是因为他母亲一句话的过错就被废黜降为临江王;又因建宫室时侵占了祖庙墙内空地的事,终于自杀于中尉府中。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欲话说:‘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亲兄弟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恶狼?’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妄言论,违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
  韩长儒语言的威力再次显现,梁孝王痛哭流涕,幡然悔悟,对韩长儒感激涕零,两名藏在宫中的犯罪嫌疑人畏罪自杀。汉景帝和梁孝王之间的矛盾再次化解。
  优异的口才不是第一生产力吗?于是汉景帝、窦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梁孝王逝世,恭王即位,韩长儒因为犯法丢官,闲居在家。
  一朝天子一朝臣,汉武帝即位,其舅田汀耸挚扇龋と逑蛱锿‘行贿成功,官职步步高升,直至升任御史大夫。所献的和亲匈奴计策也被皇帝采纳。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他贪嗜钱财。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士人也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四年多,丞相田汀懒耍补碡┫嗟闹拔瘢实鄣家导菔倍橄鲁担肆私拧U庖货雍蠊抑兀熳由塘咳蚊┫啵蛩闳斡煤补扇巳タ赐⑾炙捧说美骱Γ透挠昧怂俗鲐┫啵桓鲋匾幕嵊胨良缍4哟酥螅と寰涂甲吡讼缕侣罚僭降痹叫。降崩刖┏窃皆叮敝猎诒叩厣⊥卵馈�
  【个性点评】
  在《史记》中,只有这么一个人和笔者是同乡,即使从一个客观的角度看,我个人也认为,韩长儒的口才在那个时代是一流的。他的演讲中,少有假大空,少有八股文,甚至少汉朝人喜欢的骈四俪六,但他的话却是有力量的。这力量来自于自己的智慧,也来自于对客观情势的把握。他通过自己的语言,为国家消灭了灾难,为自己赢得了利益,也因此走进了青史。在特殊的年代,口才对一个人的帮助就是这样大。
  

侯嬴:看看人家的导演好不好色(1)
“窃符救赵”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著名故事,也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大片。这部大片的总导演,竟然是魏国一个看守城门的低级小吏。
  该小吏名叫侯嬴,虽是小吏,其实侯嬴已经七十岁了。俗话说“大隐隐于市”,侯嬴这个贫寒的隐士,却是“大隐隐于门”。
  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听到侯嬴的大名,派人给他送去厚礼,想结交侯嬴。侯嬴拒绝了,理由是:“我修身、洁行数十年,不能因为现在贫穷就接受公子赏赐的财物,那岂不是一生的修行都付诸东流了吗?”
  信陵君一看这招不管用,有一天设宴大会宾客,待众人都入座之后,信陵君却带着大批随从,空着车上左边尊贵的座位,亲自去迎接侯嬴赴宴。侯嬴略微整理了一下褴褛的衣衫和帽子,上车就坐在左边的上座,也不谦让一下。信陵君恭恭敬敬地抓着马缰绳伺候着。侯嬴又对信陵君说:“我有一个朋友在屠宰场,希望委屈您一下,带我去拜访他。”信陵君二话不说,立刻驾车前往。到了屠宰场,侯嬴下车,故意和朋友朱亥高谈阔论,很久都没有谈完的意思。侯嬴斜着眼睛观察信陵君,只见他仍然神态谦和,没有一丝不耐烦的表情。这时,信陵君府中魏国的贵族将相们还都等着信陵君回去宣布开筵呢。
  信陵君这一番奔波,街市上的人都看在眼中,大家都很奇怪:谁的面子这么大,居然劳动信陵君亲自为他驾车?信陵君的随从们肚子里都在暗暗咒骂侯嬴。
  侯嬴终于和朱亥聊完了,终于又上了信陵君的车。到了府中,信陵君请侯嬴上座,向宾客赞誉侯嬴乃修身洁行的贤士。满座宾客尽皆大惊。酒喝到酣处,信陵君起身,到侯嬴面前敬酒祝寿。侯嬴于是对信陵君说:“今天我这一番做派,都是为了成就您的美名。我只是一个把门的,您这么礼遇我,我还这么傲慢,魏国人都会认为我是小人,而认为您能够礼贤下士啊。”
  侯嬴郑重向信陵君推荐他的朋友,屠夫朱亥,信陵君多次前去拜访朱亥,朱亥却从不回礼致谢,信陵君心中很不满。
  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此时秦国攻打赵国,她多次给魏王和信陵君写信,请求他们出兵援赵。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救赵。秦王闻讯,派使者威胁魏王如果胆敢救赵,下一个就要进攻魏国。魏王害怕了,命令晋鄙停军观望。平原君不停地派使者谒见信陵君,催促他快说服魏王出兵,说你即使不为赵国着想,也要为你的姐姐着想啊。
  信陵君非常着急,魏王始终按兵不动。信陵君于是率领门客数百人赶往赵国,决心和赵国一起玉石俱焚。
  路过都城东门,侯嬴正好值班,信陵君向侯嬴诀别,侯嬴说:“公子您加油干吧,我老了,不能跟随您了。”信陵君走了几里路,越想侯嬴的态度越不是滋味,扭头又回来了。侯嬴一看就笑了,说:“我就知道您要回头。公子您礼贤下士,天下闻名,如今公子有难,万般无奈之下,以肉投虎,去和强秦作战,有什么用呢?又要我们这些门客干什么呢?公子待我甚厚,公子赴难我却无一语相送,因此知道公子心中恼怒,肯定要返回来质问我。”
  信陵君一听有门道,赶紧支开身边的人,向侯嬴请教。侯嬴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宠幸,经常出入魏王的卧室,肯定能偷到兵符。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三年之久都没有抓到仇人,如姬向公子泣求,公子派门客斩了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杀父之仇得报,全出于公子,公子只要开口,如姬可以为公子万死不辞。”信陵君于是请求如姬,如姬果然盗出了晋鄙的兵符。
  拿到兵符之后,侯嬴又对信陵君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晋鄙如果看到兵符仍然不交出兵权,事情就危险了。你把朱亥带去吧,晋鄙如果不听,就让朱亥杀了他。”
  侯嬴去拜访朱亥,告诉了这件事。朱亥大笑说:“我只是一个市井的屠夫,公子多次亲自登门问候,我所以不回礼致谢,是觉得勇士应该不拘小节。如今公子急难,正是我效命的时候。”
  信陵君临别时向侯嬴致谢,侯嬴说:“本来我也应该跟随公子一起去的,可是我老了,没什么用处。我会计算时日,等公子到了晋鄙军中,我将面对北边公子的方向,吻颈而死,以此送别公子,感谢公子的知遇之恩。”
   。 想看书来

侯嬴:看看人家的导演好不好色(2)
到了晋鄙军中,信陵君假借魏王的命令要晋鄙解职。晋鄙把两片兵符合在一起,仍然将信将疑。朱亥突然从长袖中取出四十斤重的铁椎,椎杀了晋鄙。信陵君取代了晋鄙,下令道:“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兄长回去;独生子的,回去赡养父母。”选精兵八万人,向秦军大营进发。秦军不敢和赵、魏联军接战,解围而去。
  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边界处迎接信陵君,平原君替信陵君背着箭囊在前领路。赵国的围解了,信陵君再一次名扬天下。
  侯嬴呢?这位“窃符救赵”大片的总导演,一诺千金,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中的时候,北向吻颈而死。
  【个性点评】
  名誉和诺言,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士视这两样东西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权力和金钱,今天的人们视这两样东西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刚烈死了。情感死了。正义死了。时代已变,机缘已去。贵比千金的血性死了。”今天的大片导演,只会破坏环境,败坏人家女演员的清白,最后还死不认账。他们比侯导演惟一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能经常坐飞机出国。
  呜呼!夫复何言!
  

黄石老人:因为你需要,所以我存在(1)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几乎是历朝历代的潜规则。汉朝的开国功臣都被刘邦给“潜规则”过,下场的悲惨程度和其功劳成正比,功劳越大,下场越悲惨。譬如淮阴侯韩信,才能卓越,战功累累,最后却落了个被夷灭宗族的下场。
  然而,汉朝的开国功臣中也有一个例外,此人就是张良。自始至终,张良都深得刘邦的信任,同时也赢得了吕后的尊敬,以至于张良死后还获得了文成侯的谥号,儿子张不疑也袭封为侯。
  所有这一切,也许和一个“莫须有”的黄石老人有关。
  张良的先人是韩国人,其祖父和父亲加在一起做过五代韩王之相。可是等张良长大的时候,却已经没有在韩国做官的可能了,因为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早把韩国给灭掉了。我们可以理解张良心中的愤懑。亡了国的张良决定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最后找到了一个大力士,制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埋伏在秦始皇巡游必经之地。张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断然出手,像掷铅球一样把铁锤掷了出去,可惜仅仅命中了秦始皇的副车。
  此后,时代风云变幻,张良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辽阔的大地上,处处记载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他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刘邦称帝后,他四两拨千斤,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彻底安定了人心,将祸患消灭在了萌芽之中。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高度评价他“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
  然而,这些都不足以说明张良的伟大,张良真正的伟大不在于辅佐刘邦,而在于自保。张良深知“敌国破,谋臣亡”,面对争功的同僚,他“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任何封赏,他都表现得极为满足;在波诡云谲的刘邦统治晚期,他经常称病杜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因此,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毫发无损。
  至此,该让黄石老人上场了。
  张良和黄石老人的相遇如同一场事先策划的传奇故事:在张良籍籍无名的时候,他经常在下邳一座破败的桥上孤独漫步。有一天,应该是傍晚吧,张良无意之中意外地看见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他径直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甩到桥下,挑衅似的对张良说:“小子,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最后还是强压怒火,把鞋子捡了回来。谁知那老者得寸进尺,竟要张良替他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捡了上来,就替他穿上吧。老人把脚伸出来,看着张良乖乖地给自己穿鞋,满足的表情在脸上流露出来,最后老人笑着离去了,把张口结舌的张良落在了桥上。
  老人走了半天之后却又突然返回,很突兀地说道:“你是个好孩子,看你还有些前途。这样吧,五天以后天刚亮时,你来这里见我。”
  五天之后,曙色初现,急匆匆赶到的张良,发现那老者已先行来到,还没站稳,他就听到了那老人的不满:“没想到你和老人约会居然好意思迟到!”老人留下一句话之后愤而离去:“五天以后再来吧!”
  又是五天之后,尽管起了个大早,但张良迟到依旧,老人依然是那句话:“五天之后再来吧!”
  这次张良学乖了,他不到半夜披星戴月地赶到桥上,如同地下党接头。还好,这次总算早来了一次。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这次终于露出了笑容:“早就应该这样啊!”
  在暗淡的月光之下,那老人如同变戏法一样拿出了一部书:“这是部奇书,掌握其要领,完全可以当帝王的老师。我料定你十年以后就会有大的发展。小伙子,好自为之吧!”最后,老人又补充道:“十三年后,别忘了到济北见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
  从此,张良精研兵法,果然在十年之后找到了用武之地。刘邦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的文弱之躯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在刘邦的心目中无人可以替代。
  在和老人阔别十三年之后,机缘巧合,张良果然因公事来到济北,那时他正跟随刘邦外出视察,路过济北的谷城山,意有所感,心内惆怅不已,十三年前的云烟往事突然涌上心头。他苍茫四顾,果然见到谷城山下那块醒目的黄石,他不管不顾地奔向黄石,毕恭毕敬地将黄石取回,从此奉若至宝,须臾不离。
  

黄石老人:因为你需要,所以我存在(2)
后来他去世之时,还特意留下遗言,要求将黄石和自己一起安葬。
  于是,黄石老人就成了一个永远传诵不已的神话。
  【个性点评】
  汉初开国三杰中,只有张良获得了善终。张良的水平和谋略不仅仅体现在运筹军国大事上,更体现在其防患未然的自我保护之上。一个关于黄石老人的传说,就是他的智商和情商明显高于韩信和萧何的具体表现。黄石老人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除了张良之外没有第二个目击证人。可是到最后,神话却来了个现实的结尾,张良假戏真做地弄来了个黄石作为物证,以此证明自己从前所言句句为实。虽然这是张良缺乏自信的表现,但这块黄石却巧妙地补足了张良所编造的黄石老人传说的缺憾。这块石头的出现,为张良提供了物证,同时也帮张良完成了自我神化。面对天助的神人,凡夫俗子岂可嫉妒?因而,最终张良得以全身终老。
  因为需要,所以存在,黄石老人是个实用主义的标本。司马迁曾说他自己看到过张良的画像,貌如美女。不仅外貌,看来张良的心思也同女子一样绵密。男人女相,大富大贵之本啊!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汲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