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漫,没有敢拿出来。只有烦你代我献上去了。”张良允诺说:“就这样办。”
项羽军在戏水鸿门一带,刘邦军在灞河塬上一带,两地相距四十里。北临渭河,南依骊山,有大小两条道路相通。大道是咸阳—函谷关道,沿渭河南岸,走现在的西(安)潼(关)公路一线,是通行车马的交通干道,刘邦一行人来鸿门时就是走的这条道。小道是芷阳道,蜿蜒于骊山北麓连接渭河平原的塬上,大致走现在的韩峪、洪庆一线。芷阳道狭窄,不通车马,却只有二十里。刘邦不辞而别,害怕追击,不敢再走大道,决定抄近路走芷阳道。刘邦将车驾和百余名骑兵卫士全部留下,自己骑马,只带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同行。四人手持长剑盾牌,徒步跟随刘邦,悄悄踅进山边,匆匆往灞上军营溜去。
按照与刘邦走时的约定,张良一直在军门外徘徊消磨时间,打算等刘邦远去,接近灞上军中时再回到项羽军帐中去。就在张良为刘邦消磨时间的当中,历史上的又一位有名人物登场。根据《史记》的记载,刘邦外出久不归来,项羽曾经派陈平去找刘邦。陈平后来与张良齐名,成为刘邦的著名参谋,楚汉战争中刘邦方面的谋略很多出于他的策划。当时,陈平是项羽部下的都尉,得项羽信任,在身边任事。鸿门宴,陈平是当事者之一,刘邦大度坚忍、能得人用人的气度,大概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出来找刘邦见了张良,同是智慧明达之士,自然少不了共同的话语。以我的事后推测而论,以陈平之明察,刘邦的处境去向,他当然是一清二楚。然而,以陈平之智谋,他决不会紧追急究。张良和陈平能够默契遮掩,东找西找,为刘邦的脱逃赢得了时间,也为将来陈平投奔刘邦埋下了伏线。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有惊无险鸿门宴(3)
估计刘邦已经远去,张良方才回到项羽军帐中,向项羽陈谢说:“沛公不胜酒力,已经酒醉失态,不能亲自辞谢。吩咐臣下奉上白璧一双,再拜献上将军足下;玉斗一对,再拜献亚将军足下。”项羽问道:“沛公何在?”张良回答道:“听说上将军有督察过失的意思,惶恐不安,脱身离去,已经回到灞上军营中去了。”项羽收下白璧,放在坐席上。范增将玉斗放在地上,拔剑将玉斗击破,发怒道:“哎,小子不足与谋事。夺上将军天下者,必定是沛公其人。我辈人等的将来,难逃做奴隶、当俘虏的命运。”
刘邦回到军中,立即诛杀曹无伤。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八项羽废怀王之约(1)
项羽清楚地知道,如今的自己,功高不仅震主,早已震动天下,挟如此无赏之功,举世已经没有可以行赏之主了。
鸿门开宴以前,项羽和刘邦已经谈判讲和,讲和的条件相当苛刻:刘邦将咸阳及关中移交项羽,投降刘邦的秦王嬴婴、秦朝的官吏和军队,全部交由项羽处理,刘邦只领本部人马,暂驻灞上,随同联军各部一样,统一听从项羽的指挥。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除了种种人际和情绪上的因素而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刘邦完全接受了项羽提出的讲和条件,做了最大限度的隐忍屈服。项羽和平解决刘邦问题,掌握了所有军队的指挥权以后,由戏水鸿门进入秦都咸阳。
项羽进入咸阳以后,首先杀掉秦王嬴婴,诛灭嬴姓宗族,断绝了远古以来秦王室的血脉。他实施报复,比照当年秦军攻占诸侯国后的做法,掠取秦朝宫室的财宝妇女,焚毁咸阳宫城殿堂,对未完工的阿房宫和始皇陵的庞大建筑,也彻底加以破坏。史书称大火伴随项羽毁灭秦都的行动,延续三个月之久。
谋士韩生曾经劝说项羽定都关中。他以为关中阻山带河,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四面有险关可守,最具战略地理位置。然而,新安坑杀秦军降卒以后,项羽已经失去了在关中立足的民意。入咸阳以来,毁坏秦朝宫室陵园,无意在关中滞留的意向,已经明确。项羽是楚国贵族,性情青年,他怀土恋乡,功成名就之后,一门心思希望早早荣归故里,告祭先祖,成了他抹不开、消不去的情结。他竟然以“富贵不归故乡,宛若锦衣夜行,无人晓得”为理由,将韩生的重大战略建议,草草打发回绝。韩生退出来后,感慨万端,忍不住冒出一句话来:“人说楚国人暴躁,宛若猴儿戴帽,人模人样持不得久,果不其然。”此话传到项羽耳里,项羽当即下令将韩生扔在锅里活活煮死。他始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
施行了对于秦都的破坏,报复了秦灭祖国的深仇大恨之后,项羽开始着手处理战后问题。战后的首要问题,就是对于秦国的处置。按照怀王之约,先入关中者王秦,刘邦应当做秦王。定约之初,怀王拒绝项羽的主动请缨,派遣刘邦入关,将唯一称王的可能交付给刘邦,项羽由此对怀王和刘邦两者皆有不满。刘邦闭关拒守,引来项羽的愤怒和猜忌。鸿门宴和解,虽然没有杀刘邦,但对刘邦的猜疑和防范是未曾消除的。不让刘邦王关中,已经是项羽的既定方针。项羽派人到彭城向怀王报告灭秦大功告成,请求根据殷墟盟誓的约定,分割关中分王秦国的三位降将,对于刘邦等其他将领,考虑另作封赏云云。项羽请示怀王的真意,表面上是请求废弃怀王之约,便宜处理秦国问题,其更深的意图,是试探怀王朝廷对于新形势的认识和反应,特别是对于自己的态度。
怀王从来不信任项羽。他拒绝项羽入关攻秦的请求,事先断绝项羽成功称王的路,是出于主动的防范。项羽杀宋义夺军,怀王被迫承认既成事实,任命项羽为上将军,是出于无可奈何。项羽降下秦军,约许章邯为雍王,对抗怀王之约,怀王沉默无语,无可奈何是无可奈何,已经有了消极的抵抗。如今,项羽正式请求毁弃怀王之约,怀王虽然还是无可奈何,却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按照先入关中者王秦的约定执行”,回答非常坚决,大概已经感到无路可退了。
我们已经交代过,怀王之约,是怀王即位以后制定的天下公约和战略规划,也是以楚国为盟主的反秦阵营的未来行动纲领和计划蓝本。怀王之约规定:一,反秦战争的基本目标,是复兴六国,诛灭暴秦。六国复国,就是复兴被秦国所灭的楚、齐、燕、韩、赵、魏六国;诛灭暴秦,就是六国联合、以楚国为盟主联合作战。二,六国政权的建立,正统在于王政复兴,恢复被暴秦所中断的各国旧王族的政治权力。三,暴秦政权必须被摧毁,秦国将予以保留,新的秦国王政,由首先进入关中、摧毁暴秦政权的功劳者出任。怀王之约,一方面是对当时已经形成的六国复国、各国王政复兴的天下政局之肯定和确认,通过扶持和肯定六国的王政复兴,杜绝各种实力人物擅自称王的野心。另一方面,对于群雄并起中,最有野心和实力的人物,怀王之约用秦国王位虚位以待,做了正面而富有诱惑的引导,不分贵贱,不论国别,首先攻入关中灭亡秦国者为秦王。
八项羽废怀王之约(2)
对于项羽来说,承认怀王之约,就是承认七国复国、王政复兴的既有天下秩序。在这个天下秩序下,楚怀王熊心、赵王赵歇、齐王田巿、魏王魏豹、韩王韩成、燕王韩广,再加上新的秦王刘邦,几乎将天下的权益收揽干净。如果顺从这个秩序,自己和各国将领都将回到各自的王廷之下去做将军,讨封求赏,任人宰割,这是根本不可能容忍的事情。项羽清楚地知道,如今的自己,功高不仅震主,早已震动天下,挟如此无赏之功,举世已经没有可以行赏之主了。至于怀王,从来不信任自己,自己也从来没有将怀王放在眼里,互相警惕戒备。当怀王的回答传达到项羽军中时,项羽决定,废弃怀王之约,否认既定的天下秩序,由自己主宰,按照论功行赏的原则,重新分割天下,建立新的统治秩序。项羽召集各国各路将领说:“怀王是我项氏所立,没有功劳勋阀,岂能专断主持天下公约!天下纷乱之初,暂时拥立六国后人为王以诛伐暴秦。然而,亲身被坚执锐野战,风餐露宿三年,终于灭秦定天下,靠的是诸位将领和我项籍的力量。”诸位将领跟随项羽征战,与项羽同利,都表示愿意听从项羽的安排。
九不做秦皇做霸王(1)
项羽无意做秦始皇重建统一帝国,也不愿意回到楚怀王手下去做将军。他折衷古今,调和现实,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了霸王主持下的封王建国。
时势造英雄。当时形势下,项羽被时势推到了决定历史方向的天下主宰的地位上。英雄造时势,居于天下主宰地位上的项羽,将根据自己的选择决定历史的方向。不过,英雄的选择,是既定形势下的有限选择。就当时的项羽而言,他的选择范围,不外有三种:一,回到战国;二,继承秦帝国;三,重起炉灶,建立新的秩序和制度。回到战国,就是实行怀王之约,承认王政复兴的正统,这已经被项羽否认了。继承秦帝国的体制和秩序,就是重建统一帝国,由自己来做皇帝。秦末乱起以来,各国各地军民殊死战斗,其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消灭秦帝国及其体制,否定统一帝国,恢复列国并立,这是秦末起义的大义名分,是难以违逆的。况且,秦帝国和秦王国只是收缩和扩大之别,继承秦帝国首先必须继承秦王国的领土和臣民,项羽坑杀秦军降卒,破坏秦都咸阳,已经表明了彻底摧毁秦帝国,决不让其死灰复燃的决心,他无意做秦始皇。项羽选择了第三条路,他折衷古今,调和现实,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了霸王主持下的封王建国。
项羽首先将楚怀王升格架空,尊称为义帝,迁徙到南楚地区的郴县(今湖南郴州),使之远离于新的天下秩序之外。他将已经复国的战国七国,即楚、秦、赵、魏、韩、燕、齐的领土,以秦帝国的郡为单位,重新分割为十九王国。
分割楚国为西楚、九江、衡山、临江四国。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首都,统治今天的安徽、江苏、浙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山东和河南的部分地区,领有原属于楚国和魏国的九个郡(大致包括秦的东郡、砀郡、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陈郡、南阳等郡)。封楚国将军英布为九江王,以六县(今安徽六安)为首都,统治楚国南部的九江郡。封楚国将领吴芮为衡山王,以邾县(今湖北黄冈北)为首都,大致领有楚国南部的衡山郡地区。封楚国将领共敖为临江王,以江陵(今湖北荆州)为首都,大致统治楚国南部的南郡等地。
分割秦国为雍、塞、翟、汉四国。封章邯为雍王,以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为首都,统治咸阳以西的地区,大致包括秦的内史西部、陇西郡和北地郡。封司马欣为塞王,以栎阳为首都,统治咸阳以东的地区,大致拥有秦的内史东部。封董翳为翟王,以高奴(今陕西延安北)为首都,领有秦的上郡。封刘邦为汉王,以南郑(今陕西汉中)为首都,统治汉中地区和四川盆地,领有秦的汉中、巴和蜀三郡。
分割魏国为西魏和殷两国。魏王魏豹本来领有秦的东郡,由于东郡归了西楚,作为补偿,项羽将秦的河东郡、太原郡和上党郡封与魏豹,将魏国迁徙到河东一带,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首都,王号国号不变。封赵国将领司马卬为殷王,以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首都,领有黄河北部的河内郡。
分割韩国为韩和河南两国。韩王成的领土和王号不变,仍旧以阳翟(今河南禹县)为首都,领有颍川郡。封赵国将领申阳为河南王,以洛阳为首都,领有三川郡。
分割赵国为代和常山两国。将赵王赵歇徙封为代王,以代县(今河北蔚县北)为首都,统治赵国的北部地区(代郡、雁门郡、云中郡)。封赵国丞相张耳为常山王,将赵国旧都信都改名为襄国(今河北邢台),作为常山国的首都,统治赵国的东部地区(邯郸郡、巨鹿郡、恒山郡)。
分割燕国为燕和辽东两国。徙封原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以无终(今天津蓟县)为首都,统治原燕国的东部地区(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封燕国将军臧荼为燕王,以蓟县(今北京)为首都,统治原燕国的西部地区(渔阳郡、上谷郡、广阳郡)。
分割齐国为胶东、齐、济北三国。徙封原齐王田巿为胶东王,以即墨(今山东平度东)为首都,统治齐国的东部地区(胶东郡)。封齐国将领田都为齐王,以临淄为首都,统治齐国的中部地区(临淄郡和琅玡郡)。封另一名齐国将军田安为济北王,以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为首都,统治原齐国的北部地区(济北郡)。
九不做秦皇做霸王(2)
在以上王国分封之外,对于各级有功将领,也分别做了不同的赏赐,故赵国大将陈馀,封赏南皮三县(今河北南皮一带),吴芮的部下梅涓,封赏十万户等等不一。
项羽分封诸王建立列国,首先是对秦始皇暴力消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秦帝国之否认。在当时,这是历史的趋势,是反秦起义的目标,是军心民心的所向,没有人能够拂逆。项羽分封诸王建立列国,也是对怀王被拥立以来,六国复活、王政复兴的政治秩序的修正。项羽杀秦王嬴婴,对其他的六国旧王,皆做了不同程度的迁徙贬抑。他将怀王迁徙到南楚郴县,使他空有义帝之号而远离政治。他将赵王赵歇迁徙到赵国北部,贬抑为代王;将齐王田巿迁徙到齐国南部,贬抑为胶东王;将燕王韩广迁徙到辽东,贬抑为辽东王;魏王魏豹保留了魏王之号,却被迁徙到河东一带;韩王韩成也保留了韩王之号,却不让他回国,被强行带到彭城,后来加以杀害。
项羽分封诸王建立列国,其基本原则是论军功行赏,自己军功最高,分得天下的最大部分,其余分得好土好地的新封诸王,都是跟随项羽在反秦战争中立有突出军功的将领们。项羽分封诸王建立列国的理念,和周初的大分封仿佛有相通之处。他所追求的以霸主名义号令天下的政治秩序,似乎又接近于春秋五霸的霸业政治。不过,仔细考察项羽分封诸王建立列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未曾有过的新制度和新秩序。受封的诸国,其国内行政,皆是郡县制,领土大体为一郡或者数郡。各国自己制定历法制度,任命官员,拥有军队,治土治民,是完全独立的王国。各王由西楚霸王封授,对西楚有朝觐听命、领军随同出征作战等义务。项羽所开创的这种封王建国制度,在多国共主的天下形式上是承继了西周春秋战国,在郡县乡里的基层社会组织上已经脱不开秦制。这种融汇古今、对应现状的结果,成为秦王朝走向汉王朝、郡县制走向郡国制、中央极权走向地方分权、绝对皇权走向相对皇权之间的过渡。历史行进到这里,启动了某种先行实验,在不稳定的状态中,展现出由统一帝国到联合帝国的嬗变趋势。
公元前206年的中国大地,依然是风云不定的变局。
代结语:行走在历史当中(1)
人生如行旅。行旅的人生,进出于历史当中。
我是爱旅游的人,手持地图,背负行囊,行走在大漠荒野中寻找故迹遗踪,是我少年时代以来的梦想。入史学之门以来,国内走得多了,东渡以后,国外也多走了。
也不知从何时起,我被视为华侨了。这种侨居外国的中国公民的法律定义,这种带有飘泊意味的世界公民的文化含义,似乎给我带来了一种游魂的宿命。我始终在永无止息地游走。
我去东南亚,追寻过华侨南下的路,捕捉到多种文化混成的异国情调。马来半岛南端的华人之国新加坡,井井有条宛若跨国公司,却让我感到文化的飘摇。我横贯北美大陆,从温哥华岛一直到圣劳伦斯河畔,自然的辽阔和历史的短浅,让我有人迹冷清之感。我到希腊,追踪欧洲文明的源头;我到罗马,景仰世界帝国的壮丽。瑞士独特幽静,我去伯尔尼访问爱因斯坦的旧居;德国整洁美丽,我到海德堡寻觅歌德的行迹。欧罗巴久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让我感到人类文明的亲近。
我到南半球,在布利斯班从容漫游,到悉尼访亲问友。当我在黄金海岸仰望蓝天,当我骑马穿行东澳的草原森林时,我有飘然若仙之感,这里是天涯海角,抑或是人间乐园?当我透过饭店的玻璃窗凝望雨中的街景时,我想起毛姆笔下的异国风情,眼前浮现出高更隐逸后的奇异色彩。那时候,点点滴滴美丽的偶遇遐想,最是哀婉甜酸;丝丝缕缕爬上心田的情绪,竟然是我那遥远的故乡,日渐远去的童年回忆,青春岁月,连带着故国山河的旧创和顽强的生命。人生若旅,我仿佛行走到半生的尽头?
澳洲归来后,家父敦促我去巴黎伦敦,说那才是近现代欧洲文明的中心;友人劝诱我去纽约芝加哥,说那才是当今文明的尖顶。然而,此时此地的我,心已另有所系。多年来的东西南北,岁月长久的飘来游去,我心中总是无根,我感到失去自我的仿徨。当种种新奇浮华消退以后,一种质朴的返祖归根的情绪由我心底浸润开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行役,奚惆怅而独悲。”幼小熟读成诵的“归去来辞”响起,陶公高远明澈,冥冥中引领我脱出迷津。
“悟以往之不可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于是我有所领悟。我欲回归中土,我欲呼唤祖灵,我欲沟通古今,我要以有限的生命,作文化和人生的归结。情思涌动之下,我萌发一种终生之志:将已经活在我心中的一段历史,即秦汉帝国的历史,作复活型的叙述。
我研治秦汉史将近三十年。三十年的生命投入,已经使我与秦汉先民心心相系,方方面面,最为周详熟悉。我与秦汉先民对话多年,秦汉的历史早已经活在我的心中。二千年前的往事情景,宛若就在我的眼前;万万千千的生命,正在开创着千变万化的经历,如同我所生活着的今天。那是一个活的人间世界,不管是儿女情长还是铁马金戈,皆是声音可闻,容貌可见,人情相通。那是一个通的人文世界,情感理性,思想行动,衣食住行,一切浑然一体,没有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域划分,也没有诸如文史哲类的门户区别。
然而,当我试图将构想形诸于笔端时,却屡屡碰壁。我所熟悉、我能够运用的历史学的诸种文体形式,无法表达复活于我心中的历史。复活的历史,那种生动鲜活的境界,丰富多彩的变迁,那种古今交汇的融和,逆转时空的超越,无法用学院式的坚实学问来囊括,无法用科学的理性分析来包含,与此相应,也无法用考证、论文、论著以至于笔记和通史的体裁来表现。长久苦痛之余,我不得不作新形式的寻求。
历史学的本源是历史叙事。历史叙事,是基于史实的叙事。司马迁一部《史记》,堪称中国历史叙事的顶峰。《史记》是伴随我一生的读物。我重读《史记》,在确认史实可靠之余,再次感叹太史公叙事之良美,思虑之周详。精彩动人的叙事,有根有据的史实,深藏微露的思想,正是《史记》魅力无穷的所在。我获得又一种感悟:打通文史哲,回到司马迁。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代结语:行走在历史当中(2)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是当代史学中一朵光彩异放的奇葩。黄先生用一种崭新的文体,融通史学、文学和思想,开启了一代新风。八十年代,我初读《万历十五年》时,惊异于历史还可以这样表现,俯心低首引为模范表率,与诸位致力于新史学的同道相互激励,有意一起来开创新的史学的未来。时过境迁,我重温《万历十五年》,仔细体味之下,感悟到复活的历史,需要细腻的心理体验和当代意识的参与,需要一种优美的现代散文史诗。
秦汉帝国的历史,古来依靠的是文献史料。这些年来,得益于数量庞大的考古发掘,新出土的史料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传世文献,结合新旧史料的历史学研究已经重新改写了历史。考古资料的运用和研究成果的引入,不但是复活历史的根据,也是直接的媒介。概略通检之下,使我想到发掘报告书和学术论文的活用。
秦汉时代,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数百年间亿万人生活过的历史,所留下的文献遗物,不过是沧海一粟。我常常感叹,古代史研究,宛如在黑暗的汪洋大海中秉烛夜行,视线所及,只能见到烛光照亮的起落浪花。以数字比喻而言,我们所能知道的古史,不过万分之零点零零一,九千九百九十九点九九九是未知的迷雾。以极为有限的史料复活无穷无尽的远古,需要发散式的推理和点触式的联想,使我想到古史考证和推理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学家,宛若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和克里斯蒂笔下的波罗。
我读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感慨于作者作为史家的博学多识和他高超的表现技巧。我读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他写一个伟大的时代而不是写一个伟大的国王的宗旨,使我深有同感。当我读完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叙述罗马帝国千年历史的十二册大著《罗马人的故事》后,我明白秦汉帝国的宏大历史画卷,需要连续系列的形式。法布尔的《昆虫记》我是小时候读过的,重新浏览之余,我记下了一条笔记:“《昆虫记》以科学报告为材料,以散文形式写出,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内容以昆虫学为基础,掺入观察叙述,往事回忆,理论性议论,经历讲述等,可谓是一种自由的文体,值得试一试。”
地理空间是历史的基本要素,没有明确的空间关系的历史,宛若一锅迷糊的酱汤,不辨东西南北,始终晕头转向。地理空间决非文字说得清楚,自从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面世以后,我们对中国历代的历史地理,才有了可以索图查询的可靠依据。然而,仅仅索图查询而不亲临实地,仍然是纸上谈兵。山川气候,道路城邑,民俗风情,都需要去走,去看,去感受,去触摸才能晓得。国破山河在,人去屋宇存。在时间中过去了的历史,往往有空间的遗留。复活历史的触点,常常就在你一脚踏上往事旧址的瞬间。今人不能身去往古,今人可以足行旧地,古往今来的交通,需要借助于实地考察。
田馀庆先生和西嶋定生先生,是影响我学术和人生最深的两位恩师。田先生是我在北大的导师,进东大以后,我成了西嶋先生的门下弟子。田先生在精湛考论之余,极重实地考察,他主持大运河访古之行,行旅中解决曹丕征吴之战中的地理问题。西嶋先生几乎年年到中国,研究所及,脚步几乎随之而至。
日本的中国古代史学界有出行考察的传统。近年来,同行中出了几位好走的友人。早稻田大学的工藤元男,他追踪大禹的传说,一头扎进四川西北的高山谷地,不时销声匿迹。学习院大学的鹤间和幸是秦始皇的研究者,他东西南北,追随始皇帝踪迹,求索在史实和传说之间。至于爱媛大学的藤田胜久,他寻司马迁足迹,几乎走遍了中国大地,独行之余,也不时邀我结伴同行,同享行旅的甘苦。
国内同行,艰苦的田野工作,从来是由考古学者担当,他们不仅行走,几乎就住在田野上。我在阳陵发掘现场见到王学理先生时,对烈日下宛若乡野老农的考古学者,油然而生敬意。北师大的王子今先生是考古出身的历史学者,他主治秦汉交通史,木车牛马所及,怕已经走得山穷水尽。北大的罗新先生从中文到历史,他好访古奇,携西人驱车西行,寻觅中恍惚与西天西王母失之交臂。更有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尝试用行走触摸文化的心髓,自称行者无疆。行笔至此,看到最近的报导,央视的崔永元也带队开始万里长征,追寻红军的故迹,要作行走的主持。
代结语:行走在历史当中(3)
行走是人类的天性,行走是古来的传统,行走是时代的新风。在古今风流的时尚当中,我再次开始新的旅程。这次新的行旅,不是去海外世界开眼,也不是去繁华都市染风,而是回归故国河山,深入荒山野地,去追寻先民故迹,去寻找往事遗留,去寻求梦想,去复活历史。这次新的行旅,我事前有充分的准备,周详检讨史料,再三索图查询,往事史实烂熟于胸,所求所索明了于心,往往是书中笔下所及,我随之跟踪而去。
我随历史去丰县沛县,寻访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我去芒砀山怀古,连通了古今的武装割据。我又随历史去临潼始皇陵,哀泣亡秦的骨肉至亲;我远望驰道深入阿房,感慨秦帝国兴起之暴,瓦解之急。当我行走在渭水骊山之间时,复活的兵马俑军团就在我的眼前,云水濛濛中,为我重演一场史书失载的大战。亡秦之战,决定于巨鹿。我随历史渡漳水,用屈原《九歌》悼念秦军阵亡将士,在感叹秦楚融和的瞬间,仿佛听到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终章,圣洁美丽的欢乐女神,在呼唤人类和平。河南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地,我曾经多次经过,却从来没有停留。我随历史去陈留、开封,当我凭吊了信陵君的故宅,步步进入黄河中下游文明的深层时,我在失而复得的文明进程中感受到人类历史的顽强和坚忍。
我是历史的行者,当我行走在历史当中时,历史就复活在我的心中。我将复活的历史停留于纸上,笔录写成本书。
感谢辞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象牙塔”网站和站主陈爽先生。
我写作本书,完全是出于个人意愿的新尝试,从形式到内容,皆自放于经院式学问主流之外。写成以后,难以归属,有幸得到陈爽先生首肯,在“象牙塔”上刊出,得到世人的认可,不至于埋没了我那些不入流的奇思怪想。陈爽先生,基于个人之喜爱,以个人之力营造一块古代史的学术园地,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当是何等的一种境界,我深沉地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定力和历史精神的凝聚。
今天,借本书出版之机,在感叹互联网为个性化的表现、为知识的自由传递提供了广阔天地之同时,也想到我等受惠于“象牙塔”的同好学人,又当如何感谢陈爽先生,又当如何支持“象牙塔”的长存,怕也是一桩时刻要放在心上的事情。
本书的出版,也要感谢中华书局和两位杰出的编辑徐卫东先生和宋志军先生。本书第一章初稿在“象牙塔”刊出,是在2005年11月25日, 30日收到徐卫东先生的来信,表示中华愿意出版全书。中华书局在出版业界堪称国学第一门户,多年来以厚重严谨著称,小书是新派的试作,中华竟能反应如此之快,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接触之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