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今人物逍遥游-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帝王庙的从祀,在同年也重新评价。像宋代的潘美和张浚二人,前者虽在北宋初期平定江南有功,但在北伐败北,并擅离防地促成杨业父子的孤立无援而殉职;后者确是陷害岳飞的大奸臣。这二人没有资格陪祀在帝王庙里,这是顾如华的进言,由顺治帝采行的。
在顺治帝的儒教历史意识下,或带有怀柔的意思,颁给保有南方势力的郑成功“靖海将军”的称号,但郑成功拒绝接受。顺治末期,清朝平定了贵州、云南,四川也纳入清朝的势力之中。郑成功攻略南京失败,退回福建的岛屿,清朝大帝国的轮廓大致完成。在怀柔政策方面,顺治帝重用了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这三位汉人,也值得一提。
痴心皇帝千古谜:顺治(3)
不爱万里地,只爱千里草
满族的顺治帝入关以后诸多作为,尚能取得被统治的汉族的信赖,所以被称为“明君”。可是,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五日,忽然传出顺治帝死在紫禁城的养心殿,享年二十四。他的“死”事出突然,又是在他所钟爱的皇贵妃董鄂氏病死的四个月之后。因此,民间就传说顺治帝是因哀悼董氏之死,愤而出家的。出家的地方,就是五台山清凉寺。
顺治帝和贵妃董鄂氏的罗曼史,就像温莎公爵的罗曼史一样,大大地带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色彩。顺治帝和生母庄妃之弟的女儿结婚,是在他十四岁的时候。这个婚姻,在“大婚之仪”就闹了一点风波,顺治帝大婚二年后即把皇后废了,理由是“难期淑善”,这是表面文章,真正理由是他不爱她。再立新后,又不得所爱。顺治帝的意中人却是后宫的一位妃子,可是名分不高,不能立后。新立的皇后是前皇后叔父的孙女,也就是顺治帝母后的同族。他就提出交换条件,在封立新皇后的同时,要把他的意中人董鄂氏封为“皇贵妃”。
董鄂氏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但这个女儿并不是亲生的,而是抱来的养女。或许是顺治帝所爱的宫女过继给内大臣,在名义上比较好看也说不定。反正顺治帝爱她爱得不得了,一遇爱人病死,他就出家了。这是顺治帝“肉眼凡胎”的地方,他实在真多情。
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
顺治帝出家之谜,有人说《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因爱人林黛玉的病死,出家遁世,就是用来影射顺治帝因董鄂氏病死出家的罗曼史。清初大诗人吴梅村有一首《清凉寺赞佛诗》,其中一句“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千里”可以缩写为“重”字,上面加一个草,便成“董”字。吴梅村在诵出家清凉寺的顺治帝,隐约地暗示是为了董鄂氏之死。当时的德国人汤若望,在他的回忆录中,也大胆地指出顺治帝出家的事实。
据说最可靠的事实,却是倾心朱子学、对佛教不大关心的康熙帝,前后五次到五台山行幸。康熙帝的五次五台山访问,正是去看望他的父亲,时间正逢他治世的前半期。在第五次访问之后,康熙便戛然止足,不再去了,这就表示顺治帝已死亡,他的儿子康熙帝就没有再去的必要。帝王家事,外人可料而不可知,这也是历史故事感人之处。
财政经济大论战:桑弘羊vs霍光(1)
《盐铁论》:明里辩财经,暗中斗政治这一场论争,既是财经政策的大辩论,也是一场思想上的大斗争,背后更代表着桑弘羊和霍光的斗争。汉昭帝所以,表面上是政府和民间的明争,实质上是桑弘羊和霍光的暗斗。
《盐铁论》,从字面上看很容易把它当作经济论文,虽然它包含着丰富的西汉经济史料,它只是一场财经大论争的盐铁会议。
《盐铁论》是汉桓宽所著,分为10卷60篇,主要内容是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二月所召开的一次盐铁会议的纪录。第一篇至第四十一篇是写盐铁会议的正式辩论,第四十二篇至第五十九篇是写会议后的余谈,最后一篇是杂论,讲本书撰述之由,等于是一篇序文,把它称作跋亦可。
政府与民间的明争
参加这次会议的人数达60余人,坐在上座的有丞相(总理大臣)田千秋,御史大夫(最高监察长)桑弘羊;坐在下面两边的是由全国各郡国推荐的贤良(贤良方正)8位和文学(知识分子)50余人。当然也包括了政府机关的助手和官员,以及担任记录的人员,会议共举行了两次,由庐江郡丞(主任秘书)把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整理集合在一起,成为这本《盐铁论》的素材。
会议地点是中央政府所在地京师。讨论的问题是盐铁国营和酒类专卖,这些本来是自汉武帝以来政府所奉行的最高国策,因为后来有人反对,才召集了这次会议进行讨论。
盐铁国营、酒类专卖以及平准均输等财政政策,是汉武帝一代辉煌的文治武功的经济基础。桑弘羊是制定和推行这些政策的主脑人物。国营专卖显然是中央集权的做法,对于公家事业是有利的,但站在民间的立场,特别是一般的商人和一些地主阶级,便感觉很不利。因此在会议上持反对意见的是代表商人和地主立场的“文学”和“贤良”。
文学,就是知识分子的代表;贤良,就是从知识分子中推选出来的有功名、没有官职的“贤良方正”。这是汉朝的制度,始于汉文帝二年(前178)。因为汉朝还没科举制度,是用选举推荐的方法,在各郡国推选代表出来。上面所说的政府机关的助手和官员,就是丞相史和御史,前者是丞相的下属,后者是御史大夫的下属。
《盐铁论》并不是把盐铁会议原原本本记录起来的纪录文件。桓宽是根据盐铁会议的原始资料,用推衍和增广的手法,加以整理组织,用对话体的方式,加以集合概括。他更创造了人物的典型,用概括的手法,把六十余人代表民间意见的人,用“贤良”和“文学”——而不指姓名——概括成两个集合名词;把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僚属也只概括成两个集合名词,也就是“丞相史”和“御史”,当然他们是代表政府的。
贤良与文学以儒家思想为武器,讲道德,说仁义。在我们今天看来,他们的说法有时显得非常迂腐可笑。丞相史和御史基本上是站在法家的立场,议论都从现实出发。两方面人的意见,针锋相对,抨击尖锐,简直像一场儒法大论战。这一场论争,既是财经政策的大辩论,也是一场思想上的大斗争。背后代表着桑弘羊和霍光(大将军)的斗争。所以,表面上是政府和民间的明争,实质上是桑弘羊和霍光的暗斗。贤良和文学就是由霍光支持出来和桑弘羊论争的。桑弘羊为了坚持自己所制定的政策,也就和贤良、文学论争到底。
桑弘羊与霍光的暗斗
霍光和桑弘羊都是汉武帝时的倚重大臣(侍中),又是同受遗诏扶持幼主的###。但两人不仅在思想上对立,在利益上也对立。霍光代表地主、商人阶级的利益,思想上是重儒;桑弘羊代表中央集权的利益,思想上是重法。
霍光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便利用贤良和文学那一批人出来反对政府。盐铁会议假使没有霍光的主动支持,毫无疑问是不可能召开的。会议的结果是,政府让一步,把酒类专卖废止了,并在始元六年(前81)七月——也就是会议结束后不到5个月——就实行。但是,他们两人的斗争,在第二年(元凤元年,前80)便明朗化。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财政经济大论战:桑弘羊vs霍光(2)
会议虽在昭帝年间召开,但盐铁国营的措施却在武帝时代即已实行,因为当时对外大肆征伐,对内大兴水利工程,国家的财政支出急剧增加,为了寻求新的财源,才有盐铁国营之设。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出兵包围东瓯(浙江永嘉),武帝接受严助的建议,派遣军队攻击闽越,这是武帝对外征伐的开始。三年后,闽越和南越又起争端,武帝再派军队干预,对南方的战事从此无休止。但对汉朝来说,最大的强敌是匈奴,而汉匈之间的战争,从马邑伏击战失败之后也绵延不断,卫青出击匈奴共有七次,霍去病也有四次。元鼎六年(前111)始在南越设立九郡,元封三年(前108)灭朝鲜,又置四郡。这一连串的战事,消耗国帑颇巨。
霍光像对内大兴水利工程,主要的是修水渠、河渠沟洫很多,渐渐使国库空虚。
汉武帝筹集财源的办法有卖官、卖爵、赎罪,盐铁国营、酒类专卖、缗(mǐn)钱税、车船税、均输、平准之法等,这些措施大部分是由桑弘羊经手实施的。桑弘羊主外朝,主张富国强兵;而讲恤民政策的霍光却是主内朝。内朝和外朝的对立,直到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有盐铁会议的召开,把两派人的对立意见,提到会议桌面,以求解决。会议结束后,虽然桑弘羊做出让步,但也仅是一小部分的让步。因此,两派人的斗争就由会议桌面转移到实际的政争。
盐铁会议结束5个月后朝廷即把酒类专卖一项废止,其它国营和税制一仍如故。因此,对桑弘羊的打击并不大,然而通过“燕王之变”,霍光终于把桑弘羊杀了。
这是发生在元凤元年(前80)的事件。这一年,太仆令上官桀谋杀霍光,打算拥立燕王旦为皇帝。燕王旦是昭帝的哥哥,上官桀要拥戴他,并想废掉在霍光手中昭帝的儿子,但因事机不密泄露而失败。不幸的是桑弘羊与上官桀同谋。因此,除了上官桀被处死之外,桑弘羊和他的一家也都被霍光杀掉。
上官桀和桑弘羊死后,霍光掌握了朝廷的领导权。但盐铁国营这一制度仍被沿用,并没有加以废止。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来说,在盐铁会议上和御史大夫唱对台戏的贤良、文学这一批人,完全是受霍光一人的利用。先制造舆论,再利用事件,内朝派霍光,就把外朝派桑弘羊打倒了。
理财专家舌战群儒
盐铁会议时,代表政府方面的丞相说话不多。这位丞相叫田千秋,绰号“车千秋”,因为他年纪老,受到优遇,朝见时可以坐小车进入宫中,所以才叫他为“车千秋”。他是一位有名的乡愿,少说话,甚至一句话不说,不得罪人,是一位好好先生。在会议上,田千秋这位丞相,只是无关痛痒地问了两句话。桓宽描写他“括囊不言”,实在恰到好处。
代表民间、替商人和地主阶级讲话的八位贤良和五十几位文学中,我们知道有一位被选为贤良是茂陵的唐生,有一位文学是鲁国的万生,其他也就不知姓名了,但以山东人居多。
桑弘羊是相当聪明犀利的人,他舌战群儒,主张切合实际,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论。他本来是洛阳商人的儿子,对数字灵通强记,是一位数学天才,在十三岁时就受汉武帝赏识,提拨为侍中,做到大司农,汉昭帝时有8年的时间在御史大夫任上,是一位理财专家。
霍光是背后人物,没有在会议上露面,他是征伐匈奴有功的霍去病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就被武帝选为侍中,继而辅佐昭帝,是实际抓政权的大将军。他的政策,可以说是继续武帝晚年已行的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主张赈济贫民,免除田租,是比较知道民间困苦的人。
《盐铁论》作者桓宽,也是代表商人利益和地主阶级的立场,服膺儒家思想,反对法家。但他仍称赞桑弘羊为“博物通士”,可见他整理这次会议资料是比较客观的。
桑弘羊如何为他的盐铁国营、均输平准政策辩护呢?他主要强调对匈奴应有防备,乃当前不可或缺的做法。他指出武帝时的丰功伟业端赖盐铁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并且,由于实行盐铁国营,盐铁的价格便得到统一,可以比较便宜供给一般农民。这样盐铁商人的独占利益便可制止,防止市场垄断,从事盐、铁生产的生产者也可以得到应有的报酬。均输、平准政策,使物畅其流,给民间带来了很多方便。
财政经济大论战:桑弘羊vs霍光(3)
贤良、文学用什么理由来主张取消盐铁国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呢?他们不外乎站在儒家思想的立场,以仁义道德的观点出发,主张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他们强调铁器产于各地,质量不一,政府却要硬性把它划为一型统一起来,就会产生很多不便。铁在定价上偏高,更有强制收购的现象。《盐铁论》内页明嘉靖刊本汉桓宽撰并且,劳师动众,破坏生产,在运输上也太浪费人力,影响正常营运。在均输上,政府不顾有没有能力生产、迫使不能生产的人不得不贱卖贵买,以充实公家,民间所需的布絮却被政府廉价套购。他们举例说明,文帝时代因为不实行盐铁国营,民生安乐,今天国营专卖,人民生活痛苦。并且,对外战事连年不断,家庭悲剧也就不绝如缕。
霍光在盐铁会议上不露面,但贤良、文学的主张,却和他的主张不谋而合。推派这些人去参加会议的策划人是杜延年,正是霍光的部属。他本来是霍光的从吏,被推荐为军司空(监狱长),后来又当了霍光的辅佐。《汉书·杜周传》曾记载了这件事。由杜延年负责帮助霍光去对抗桑弘羊,也就顺理成章了。
史上第一部经济巨著
《盐铁论》是一部处理历史题材的对话体记录,包含着很丰富的经济思想史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概括了两种财经政策的论争:中央统制抑或自由开放的经济政策,以及主张“收”抑或主张“放”的两种经济主张。这两种政策和主张,在今天仍然是争辩的焦点;而早在两千年前对此便有详细的记载,因而把它看作经济学的巨著也是应该的。
《国富论》这部英国人的经济巨著,比起《盐铁论》要晚1800年才问世。可见,中国的经济思想史的整理,是走在人类学术的前端的。
中央统制的经济政策,就是重视官方的力量,用政治的手段把民间的经济活动加以管制,其目的在于统一规划和争取时间,更可以充实国库,以备军事开支;其弊害则在扼杀民间的积极性,舞弊浪费在所难免,导致民间疾苦、百业不兴也是常见的现象。缺乏竞争的结果,反会使特权丛生,也是有目共睹。因此,才会有主张自由经济的人走出来,希望藏富于民,国家不要与民争利,反对严刑峻法,主张推行社教,反对发动战争,减少国库支出。
书中有关上述两种经济思想的语句,俯拾皆是。
主张统制经济的有:
兴盐铁、设酒权,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
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
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
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
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
夫蓄积筹策,国家之所以强也。
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买官赎罪,损有余补不足,以济黎民。
计委量入,虽急用之,宜无乏绝之时。灸刺稽滞,开利百脉,是以万物流通。
礼让不足禁邪,而刑法可以止暴,明君据法,故能长制群下,而久守其国也。
主张自由经济的有:
今郡国有盐铁、酒权、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心。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今废道德而任兵革,兴师而伐之,屯戍而备之,暴兵露师以支久长,转输粮食无已,使边境之士饥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
万物并收,则物腾跃;物腾跃,则商贾牟利。
txt小说上传分享
财政经济大论战:桑弘羊vs霍光(4)
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
王者不蓄聚,下藏于民。
建盐铁,策诸利,富者买爵贩官,免刑除罪,公用弥多而为者徇私,上下兼求,百姓不堪,抏弊而从法,故憯急之臣进,而见知废格之法起。
今欲损有余补不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严法任刑,欲以禁暴止奸,而奸犹不止。
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
上不苛扰,下不烦劳,各修其业,安其性,则螟螣不生,而水旱不起。
上清静而不欲,则下廉而不贪。
《盐铁论》在文体的创造性上也是值得重视的:它不仅用对话式的写法,把六种人物的问答铺排恰当而不呆板,比起汉赋来更加生动,而且分章别类的体裁,条目简扼而清晰,在描述上又有很奇特的创语,如把官吏形容为“顺风承意之士”,把空口说大话的形容为“空战口”,都是恰到好处的形象比喻。因此,班固称赞桓宽“博通,善属文”,便可以想见。
桓宽的《盐铁论》,是一部留给后世探讨盛汉时代的经济政策和风俗习惯的珍贵史料,明清时代的校注书特别盛行,到了近代,更有郭沫若所著《盐铁论读本》刊行,为中外学者所瞩目。日本方面研究《盐铁论》的专家学者更不在少数,并皆能成一家之言。由此可见,学界对该书的重视。
血腥袭位两太宗:唐太宗vs李建成(1)
李世民、赵匡义: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唐太宗如何变成一位名君,宋太宗如何败坏名声,手段虽非,以功弥罪则得盛名,罪上加罪则声名狼藉。唐太宗像两位太宗政变以后的作为不同,历史的评价便有云泥之差。
中国几个王朝的开创帝王,在袭位时,都有手刃同胞、夷戮子侄的血腥剧变。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匡义所主演的“玄武门之变”和“烛影斧声”,更是众人皆知。
弒兄杀弟玄武门
玄武门之变史实昭然。唐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生前传位,便为皇位继承演成了骨肉相残的变剧。李渊有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照说太子建成才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者。但次子世民心有不服。原因是唐朝天下的创基,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劳彪炳,白白让帝位落在其兄建成身上,总是无法忍耐。由妒生杀,才种下了弒兄杀弟的祸机。
这个杀戮的地点,发生在玄武门附近,时间是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亲信部将尉迟恭等伏兵玄武门(长安太极宫的北面正门),俟太子建成入门,一拥而上,当场把他用箭射死,开弓射箭的正是李世民本人。这场弒兄而发动的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尉迟恭接着追杀齐王李元吉,兄弟二人便死在世民的阴谋策划之下。尉迟恭受命又把东宫和齐王府的2000精兵击散,更把建成、元吉诸子统统杀掉,真正做到戮尽灭绝的地步。
李世民皇位的得来,称得上是血腥奇浓、残忍之极。到此,李渊三子失其二,李世民一人演了弒兄杀弟的角色。“唐太宗”就是用血腥换来的,史迹斑斑,连他本人也不加隐瞒。
相形之下,宋初的太宗政变,也就比较人云云殊,莫衷一是。宋太宗赵匡义的弒兄疑案,在正史上并未明言,好像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样。原来,《宋史》是根据《实录》编修的,而《实录》实际上不得不把这一段抹杀,以免有伤太宗的形象。但是正史不写,笔记可不会放过。宋人笔记《湘山野录》中,就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烛影斧声”的发生过程。因此,后人只好根据传说,来发掘这宗情节复杂的政变过程。
烛影摇红,柱斧戮地
这出疑云满布的“帝王杀戮戏”,是在烛影摇红,柱斧戮地中演出的。这宗神秘诡奇、不可思议的千古奇案,堪称中外历史罕见的“东方夜谭”。
宋太宗和唐太宗一样,都是第二代皇帝。唐朝第一代皇帝叫高祖,宋朝叫太祖,太祖高皇帝赵匡胤是开国帝王,“陈桥兵变”后被部属扶拥登基,是谓“黄袍加身”,做起皇帝来了。赵匡胤有两个弟弟赵匡义和赵匡美(后来避讳,改名为光义和光美),和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袭位问题有三:太祖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长子德昭?此悬疑之一;赵匡义即太宗位后,德昭便死于非命,此悬疑之二;如果宋朝行的是“兄终弟及”,则不能“父死子传”,那么为什么太宗死后却传位其子?此悬疑之三。
有了以上三点悬疑,宋太祖的继位便有问题,扑朔迷离,莫测高深,令人更想一探究竟。
尤其疑团更甚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死时不召重臣顾命,亦无亲侍在侧,可谓死得不明不白;又是在夜间突然暴毙,其侧仅有其弟匡义一人。他俩好像有一场争论,之后烛影晃摇,继而传出斧杖戮地声,这是站在远处的宫人描绘的。后来,这一段传说,宋太祖像便被一位名叫文莹的和尚记入笔记,也就是上面所提的《湘山野录》,构成了“烛影斧声”这句成语的由来。
根据《湘山野录》的原文,有关这一段疑案,说得很清楚:
但遥见烛影下,太宗(赵匡义)时或避席,有不胜之状。夜漏三鼓,帝(赵匡胤)引柱斧(手杖之类)戮雪(地上有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将五鼓,帝已崩矣。
可见太祖是争论之后倒地而死的。宋太祖既非死于病床,又非死于家人面前,一个健康的人,却突然和其弟发生争论便一命呜呼,时间又是在夜漏三鼓。其弟匡义跑去跟他争些什么呢?争的无非是帝位问题,目的无法达到,干脆就把胞兄害死了。“烛影斧声”就是最好的说明。
血腥袭位两太宗:唐太宗vs李建成(2)
赵匡义逼死其兄、篡夺帝位后,就形成第二代皇帝“兄终弟及”局面。为求得名正言顺,便炮制所谓“金匮之盟”的假话。兄终弟及的金匮之盟当初,赵匡胤仅官拜后周的点检节度使,野心不大,似乎从来没有造反的非分之想。其弟赵匡义就不同,虎视帝位已久,专想找一个机会,借口把身为节度使握有兵权的兄长弄上金交椅以图日后之事。他看准边境会起事,便假造敌情,编造“契丹入寇”的假情报,取得正式派兵的一纸命令,让节度使带兵出征。军次陈桥,他就趁机发动兵变,露刃列庭,把一袭黄袍强加在兄长身上。再命兵卒高声欢呼:“请赵匡胤做皇帝!”这便是有名的“黄袍加身”。可见赵匡胤的皇帝,是其弟赵匡义逼迫他做的。
赵匡义即太宗位前,便提出他和兄长赵匡胤在军次有个秘密协定,第二任皇帝即由兄传位给弟,这个协定,命名为“金匮之盟”。这张白纸黑字就留在母亲身边,好用来出面作证。并说“金匮之盟”是奉太后母命作成的,言明宋朝皇帝的继位乃采“兄终弟及”之制,谁敢反对,便是违背朝规,弃市不赦。这样,就用无人作证的谎言,来佐证宋太宗登上帝位的合法性。
但,假戏真做,也应该因假就假才算成功。想不到宋太宗赵匡义死后,并未把帝位传给其弟匡美,却是传给其子,成为“父死子传”。非但如此,太宗在位时,更把有皇权继承权的弟匡美、侄德昭和德芳统统灭口。这要教后人相信宋太宗的帝位是合法得来的,谁敢赞同?
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得一名臣魏徵辅政,蔚为“贞观之治”,成为一位名君。但,宋太宗因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得名的宰相)弄政,挟拥立之大功,大败名声。这样看,唐太宗前罪后功,功大掩盖了弒兄杀弟的罪过;宋太宗前功后罪,虽有“黄袍加身”的拥立之功,却因“烛影斧声”的弒兄之疑,更因用人非当,连诛弟侄,后罪掩盖了前功。
唐太宗:后功掩前过
魏徵的直言敢谏,唐太宗的兼听纳谏,常被后人引为美谈。魏徵本来是太子建成手下的一名直员,曾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失败后,又曾劝说建成杀害李世民。照说,唐太宗李世民召来杀之,何患无名?
魏徵见了李世民,被问及何以在兄弟间挑拨离间?他直答:“可惜那时太子没听我的话,否则不会发生身死功灭的结果。”
李世民听完,觉得魏徵这个人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不责怪他,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并把他提拔为谏议大夫。此事却引来秦王府(李世民即帝位前为秦王)官员的不服气。魏徵像宰相房玄龄告诉唐太宗,太宗答说:“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不能以老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何有明智昏庸之分?”
魏徵答道:“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谁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再问以:“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是非,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徵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还不行,还应该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恃才高,骄傲自信,嘴里说的是尧舜的话,干出来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唐太宗听了,感触良深,叹说:“过去的教训,就是今天的老师!”
更有一次,魏徵上朝,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肯听意见的好名声,只好暂时忍住。回内宫对皇后诉说:“总有一天,非杀此佬不可!”
皇后听后,马上换上朝服,在太宗面前下拜说:“英明天子才会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不得不向陛下祝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血腥袭位两太宗:唐太宗vs李建成(3)
这一番说词像一盆凉水浇熄了唐太宗的满腔怒火,反说:“人家都说魏徵举止粗鲁,现在看起来,这正是他娇媚可爱的地方!”
魏徵病死,唐太宗很伤心,谓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唐太宗常念魏徵时时在他身边随事谏正,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此感叹说:“众人都对我说好话,不如有一人能对我说不中听的话(众人之唯唯,不如一人之谔谔)。”又每每想起魏徵常说的一段话:“敢直谏不惧的人,都是不求有报的人。因为懦弱的人,虽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的人,又怕不能取得信用,也不能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