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孔明真相-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让他参与过。
  总之,刘备之所以请诸葛亮出山,不是因为看中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看中了他能为自己的政治集权带来好处。只可惜,后来诸葛亮不再坚持“横跨荆、益”的时候,刘备自己却非要争夺荆州,结果酿成了一生中最大的惨败。
   。 想看书来

第三篇  出师不利
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献上他的第一条军事计谋,却被刘备否决了。复杂多变的战场,给诸葛亮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课。从此以后,诸葛亮再也没有为刘备提过一条军事计谋。
  诸葛亮出山后,非常想展现出自己的军事才华。但军事实战不等于纸上谈兵,他没敢马上献上他的奇谋战策。他知道他必须慎重。他需要等待,等待合适机会的来临。终于这个机会来到了。
  刘表病亡,其子刘琮继任荆州牧。紧接着,刘琮背着刘备投降了曹操,于是,刘备的形势突然严峻起来。这时,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自己出山以来的第一条计谋:攻打刘琮,拿下襄阳,然后控制'整个荆州。
  然而,令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条计策被刘备否定了。刘备的理由是:我不忍心打他。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实际上,刘备不是不忍心攻打刘琮,而是不敢打。一来襄阳城防坚固,刘琮兵力雄厚,强行攻打只会损兵折将;二来曹操大军正在快速南下,刘备若在襄阳城下鏖战,必然会遭到曹操和刘琮的内外夹攻,搞不好会弄个全军覆没的结局。在当时那种敌我力量对比非常悬殊的情况下,连关羽、张飞那样勇猛善战的将领都没敢说要攻打襄阳,你说这襄阳能打吗?总而言之,攻打襄阳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一个险招。
  排除了诸葛亮的建议后,刘备做出了自己的安排:撤退。
  刘备命关羽率众乘数百艘船从水路撤退,刘备自己则率人马从陆路撤退,并相约两路人马在江陵会合。
  曹操的军队来得很快。从襄阳出发,以一日一夜行进三百多里,并在当阳追上了刘备。
  刘备那时已经不是撤退,而更像是逃命了。刘备不仅丢掉了辎重,还丢掉了自己的老婆和儿子。
  (《三国志。先主传》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在奔亡的路上,诸葛亮只管闷头跟着刘备逃,也没顾上思考什么奇谋妙策。倒是张飞和赵云都表现出了很耀眼的风采。张飞领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敌人竟然吓得不敢近身。而赵云则怀抱刘禅,浴血杀出重围。
  (《三国志。张飞传》: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其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国志。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
  由于张飞、赵云等人的英勇善战,刘备才得以斜趋东向走汉津(今湖北沙洋境),恰好与关羽船队相会,共同渡过汉水后遇到刘琦迎接,一齐来到了夏口,这才算是稍微喘了口气。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
  张飞的智勇和赵云的果敢,与诸葛亮的无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无疑给诸葛亮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从此以后,诸葛亮没再为刘备提出过一条军事计谋。不过,坏事往往也能够变成好事。这样的经历反倒促使诸葛亮去另辟蹊径,渐渐地,他终于摸索出了另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第四篇  孙刘联盟(1)
孙刘联盟是孙权主动提出的。但当诸葛亮出使江东时,孙权却又演出了一幕“观望成败”的戏剧。诸葛亮无奈,只好由孙权占据了谈判的上风。“江东和谈”虽然正式确立了孙刘联盟,但也为联盟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东吴的橄榄枝
  鲁肃和诸葛亮,都曾向自己的主子提出“孙刘联盟”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中,鲁肃要表现得更加务实而主动些。
  刘表病死,刘琮投降曹操后,刘备无法抵御曹操几十万大军的进攻,不得不南下奔命,几如惊弓之鸟。从逃跑开始,一直到相遇鲁肃之前,诸葛亮都没有提议向孙权求救。想必当时军情紧迫,所有的事情都不如逃命重要。所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无暇顾及也是可以理解的。
  鲁肃的表现与诸葛亮截然不同。刘表一死,鲁肃马上向孙权进言:“请让我奉命吊唁刘表,会见刘表的两个儿子,并说服刘备,使他安抚刘表之众,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会狂喜而从命。”
  (《三国志。鲁肃传》: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并派鲁肃即刻出发,奔赴荆州。鲁肃到夏口时,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他便星夜兼程。但当他赶到南郡时,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而刘备则仓惶奔逃,还想向南渡江。鲁肃当即迎上去,在当阳长坂与刘备相遇。鲁肃讲明了孙权的意思,陈述了江东强固的防守情况,并劝刘备与孙权并力抗曹。刘备听后十分欢愉。
  (《三国志。鲁肃传》: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
  赴盟江东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陈寿夸大了诸葛亮在“孙刘联盟”中的作用,使人误以为:诸葛亮主动请缨赴江东说服孙权,而且当时鲁肃并不在场。
  按照陈寿的表述:“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由此,陈寿便把孙刘联盟的最大功劳给了诸葛亮,还说这是诸葛亮所建的“奇策”。
  然而,这并不是什么奇策,而是被逼无奈后的必然选择。身后有曹操大军追赶,恰好遇到孙权派鲁肃伸来橄榄枝,这样的救命稻草又有谁能放弃?
  对于诸葛亮赴江东的历史背景,最合理的解释是:先是鲁肃奉孙权之命,前来表达联手意愿,然后才有了“诸葛亮请缨赴江东”。
  鲁肃奉孙权之命拜会刘备,并不代表孙刘联盟的正式达成。无论从礼节或规程上讲,刘备都应该派代表去回访孙权,所以鲁肃劝说刘备:“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于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三国志注》引《江表传》)。也就是说,让刘备派人与江东结好,也是鲁肃的主意。”
  但是到了《三国志。诸葛亮传》那里,诸葛亮赴江东的行为便成了诸葛亮一人的“奇策”。《亮传》曰:“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似乎葛亮赴江东求援与鲁肃没什么关系似的。但深究下去,我们便会发现一些蹊跷:为什么诸葛亮在刘备面前称呼孙权要用“孙将军”而不是直呼孙权其名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鲁肃在场,诸葛亮不得不对孙权采用尊称。只不过记述者有意不提鲁肃,从而使人们忽视了鲁肃的重要作用。
  

第四篇  孙刘联盟(2)
那么这个有意不提鲁肃的记述者是谁呢?他会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吗?但若真是陈寿有意误导后人的话,他应该连同《吴书》一起修改了才是,毕竟《吴书》对鲁肃之于孙刘联盟的贡献有着详尽的介绍。陈寿保留了《吴书》对鲁肃的功劳认定,说明陈寿并非想抹杀鲁肃的功劳。至于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的记述偏差,只能是由于他自己的历史误读而造成的。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陈寿并没有好好地阅读《吴书》,所以才造成了《亮传》和《吴书》的矛盾之处。
  在误导陈寿的那些错误的史料中,“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应该是最严重的一句话。因为它省略了鲁肃前来示好的背景条件,从而使陈寿得出了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的结论。
  那么,这句让陈寿发生历史误读的资料又出处何方呢?当然不可能出自于蜀汉的官方档案。因为蜀汉政权根本就“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三国志。后主传》),相信刘备在逃窜途中更不可能有完备的记录制度。对于“江东和谈”的历史背景,或者靠口口相传而延续下来,或者从诸葛亮文集中得到。若是靠口口相传而获悉了这所谓的“历史”,只能说明蜀人有以讹传讹的毛病;若是从诸葛亮文集中得到这误导性的资料,那么只能说明,诸葛亮的文集有曲笔了。
  刘备之忧
  诸葛亮赴江东拜见孙权,本属于礼节性的回访。既然东吴方面已发出联盟的意愿,那么“赴盟江东”又有什么难度呢?
  不过,刘备对这次“赴盟江东”还是有点不放心,毕竟他已经山穷水尽,与孙权的联盟就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容不得半点闪失啊。他整日在江边盼望诸葛亮的回归,但却总看不见诸葛亮的影子。此时曹操大军已渐逼近,刘备焦心如焚,每天派人巡逻,观察孙权军队的动向。
  终于有一天,刘备看到了东吴大将周瑜的船队,他赶快派人前去慰劳,但却遭到周瑜的婉言谢绝。周瑜说:“我还有军务在身,也无权接受你的慰劳。如果你能屈驾前来,我倒是能告诉你一些你想知道的东西。”
  于是,刘备乘一叶扁舟,孤身去见周瑜。周瑜告诉刘备,自己有三万战卒。刘备不由说了声:“太少了。”周瑜很自信地说:“这个数字足够了,你就看着我怎么破敌吧。”
  虽然周瑜已经表明了破敌的决心,但刘备还是不放心。他对周瑜说,能不能让我见见鲁肃?
  也可能刘备觉着:周瑜这个人城府太深,他说的话未必可信。所以刘备希望见到鲁肃,想听听鲁肃这个忠厚人是怎么说的。
  周瑜看透了刘备的心思,他很真诚地说:“我权力有限,不敢随便做这样的安排。你若见鲁肃,下次肯定还有机会。而且那时孔明也会回来,你放心好了,也就两三天的时间。”
  (《江表传》: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讬于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
  周瑜之功
  尽管刘备对孙权是否出兵还心中没底,但周瑜却明白:孙权一定会出兵抗曹的,因为他早已经帮助孙权下定了决心。
  早在建安七年,曹操挟新破袁绍之威,下书责令孙权质押儿子。孙权召开群臣大会,张昭等人不知所措。周瑜则在私下对孙权说:“昔日楚国受封于荆山之侧,拥有土地不满百里。但楚国却能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占据荆杨之地,领地一直延伸到南海,且传业延祚九百余年。如今将军秉承父兄余资,兼领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汎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什么样的逼迫,能让你送儿子当人质?质一人,不得不听命于曹操,而且最多领个侯印,带十几个仆从,乘几辆车,坐几匹马而已,岂能与南面称孤相提并论?所以还是先不要送儿子当人质,可以慢慢观察他的发展变化。若曹操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你听命于他也不晚。若曹操图谋暴乱,那么他必然会自焚于天下。将军你韬勇抗威,以待天命,当然更不能送人质于曹操!”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篇  孙刘联盟(3)
孙权的母亲很赞赏周瑜,她对孙权说:“周公瑾说得有理。公瑾与你哥哥孙策同岁,只是小一个月而已。我把他看作自己的儿子,你应该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于是,孙权打定了主意,不送儿子当人质。
  (《三国志。周瑜传》引《江表传》曰: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瑜曰:“昔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据荆杨,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馀年。今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汎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偪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质。)
  建安十三年,刘琮投降曹操,震怖整个江东。很多人都建议孙权主动迎接曹操。但周瑜却说:“不能这样。曹操虽然自称汉相,实则是汉贼。况且曹操前来送死,我们怎能去迎接他?请让我为将军算笔账:如果北方已经安定,曹操没有内忧,能打持久战,那么他来跟我们较量水军,也未必有多少胜算。如今北伐还没有安定下来,而马超、韩遂还占据着关西,成为曹操的后患。况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原人之所长。而且今年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原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这些都是用兵之患呀,可曹操却非要贸然行事。所以,将军擒操,就在今日。请将军给我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我保证为将军大破曹操。”
  周瑜的话让孙权信心倍增,他当场就表态:“曹操老贼早就想废汉自立了,只是忌讳二袁、吕布、刘表和我而已。如今其对手已被消灭,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和曹贼,势不两立。你说应该坚决抗击,正好与我相合,真是天将你授予了我呀。”
  (《三国志。周瑜传》: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孙权演戏
  鲁肃领着诸葛亮来见孙权,却突然发现,情况有些不妙。孙权不仅没有积极迎战曹操的意思,反而在“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三国志。诸葛亮传》)而江东群臣则纷纷建议孙权迎接曹操呢。
   。。

第四篇  孙刘联盟(4)
诸位可能会奇怪,孙权先前不是主动派鲁肃联盟刘备的吗?周瑜和孙权不是早就做出了抗击曹操的决定吗?为什么此时此刻会发生这样的变故呢?
  其实,孙权并不是真的要“观望成败”,他只不过要演一出戏给诸葛亮看而已。那么,孙权为什么要演“观望成败”这出戏呢?当然是为了提高自己在“江东和谈”中的地位,以获得“孙刘联盟”中的最大利益。
  孙权深知,刘备是当世豪杰。如果此次孙刘联盟打败了曹操,刘备很可能会马上和自己抢夺胜利成果。所以他孙权不能不防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此次刘备的危急局面,提出一个苛刻的合作条款。
  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孙权才故意“观望成败”;即使是面对群臣的迎曹建议,他也并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他是想让诸葛亮知道:我孙权并非只有抗曹这条路,其实我也是可以投降曹操的。
  孙权这么一演戏,诸葛亮果然就着急了。他上来就对孙权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三国志。诸葛亮传》 )
  诸葛亮实际上使了一个激将法,那意思是说:“你能打就打,打不了就投降,别这么又想打又不想打的样子,这样做会大祸临头的。”
  对于诸葛亮的讽刺,孙权一点也不生气。因为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诸葛亮着急起来。你越着急,就越有求于我,未来我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些。
  孙权反问诸葛亮:“你让我投降,那么你家刘备怎么不降?”而诸葛亮的回答则是:“连田横那样的人都能守义不辱,我家主公是王室之胄,且英才盖世,为世人所敬仰,这样的伟人如果不成功,只能说是天之意愿,他怎能心甘情愿沉沦下去呢。”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诸葛亮的话中依然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这次孙权故意装作被激怒了,他勃然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连用两条激将法,才让孙权说出“吾计决矣!”。但孙权继续沉住了气,他装作很不放心地样子问诸葛亮:“不是我小瞧刘豫州的实力,毕竟他刚刚吃了败仗,他到底还能有多少抵抗之力呢?”
  诸葛亮则告诉孙权:“刘豫州虽然败于长坂坡,但是归来的战士,加上关羽的水军精甲,足有一万人,刘琦在江夏也有一万人。曹操远道而来,行进太快,犯了兵家之大忌,正如兵书所说的‘必蹶上将军’;且曹军不习水战,军心不稳。只要我们两家联手,破曹并不是一件难事。”
  诸葛亮所讲的那些兵法道理,孙权并不感兴趣,因为先前周瑜早就为孙权讲过了。让孙权最感兴趣的是:在刘备那边,还有两万人马可用。这本来是刘备的军事机密,结果却让诸葛亮给泄漏了出来。于是,孙权当时就“大悦”了起来。
  孙权说那好吧,既然刘备只有两万人马,那我这边就先出三万人马吧。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篇  孙刘联盟(5)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孙权不愧是人中之杰。原本是他自己想拉刘备共同抗曹的,但他却故意做出一副“观望成败”的样子,害得诸葛亮绞尽脑汁地“说服”他。这样一来,“江东和谈”的主动权自然就落到了孙权的手中。
  那么,“江东和谈”的核心条款是什么呢?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查遍所有的史书,竟然也不见记载。难道,双方只是随便说了声出兵便不再谈别的条款了?难道,他们也没有规定战后利益怎样分配吗?很显然,这个关键性的史料,被人隐去了。
  本人大胆推测,当时“江东和谈”肯定是定下了战后的利益分配原则,这个原则便是:一切由孙权说了算。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的《荆州迷惘》中进行更详尽的探讨。
  鲁肃激主
  由于孙权演戏演得太像,不仅诸葛亮上当了,连鲁肃差点也上当了。
  就在与诸葛亮谈判的那些天,孙权总装出一幅很害怕曹操的样子。鲁肃很着急,于是就激将孙权:“曹公兵强马壮,克敌必胜,随便就能拿下荆州。所以我们不如派兵帮助曹操,并把将军全家人送到南京。否则的话,情况恐怕就危急了。”
  鲁肃的话让孙权一下子就火了,他当场就想杀了鲁肃。鲁肃这才明白,原来孙权的“害怕”是装出来的。于是他便对孙权说:“既然将军你有别的打算,何不派遣兵马去帮助刘备,反倒在这里要斩杀我?”
  (魏书及九州春秋曰:曹公征荆州,孙权大惧,鲁肃实欲劝权拒曹公,乃激说权曰:“彼曹公者,实严敌也,新并袁绍,兵马甚精,乘战胜之威,伐丧乱之国,克可必也。不如遣兵助之,且送将军家诣鄴;不然,将危。”权大怒,欲斩肃,肃因曰:“今事已急,即有他图,何不遣兵助刘备,而欲斩我乎?”)
  虽然鲁肃明白了孙权是在“演戏”,但他还是不放心,生怕孙权会被群臣说服。于是他乘着孙权更衣的时候,追上孙权。孙权知道鲁肃的来意,便拉着孙权的手说:“你想说什么话呢?”鲁肃说:“那些主张迎接曹操的人,都是些耽误将军前程的人,要说迎接曹操,我鲁肃可以迎接,但将军你不可以。为什么这样说呢?我鲁肃迎接曹操,仍然会享受高官厚禄;但将军你迎接曹操的话,人家会怎样安顿你呢?所以说,还是希望将军你早定大计,不要采纳那帮人的建议。”
  孙权当时叹息说:“那帮人的议论太让我失望,只有你的观点正与我相同,这真是天将你赐给了我呀。”
  (《三国志。鲁肃传》: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历史误区
  孙权在诸葛亮面前演了一出戏,这出戏不仅愚弄了诸葛亮,而且还愚弄了后代的史家。于是,人们陷入了一系列的历史误区。
  误区之一:孙权是被诸葛亮说服的
  陈寿说,孙权是因为既佩服刘备,又欣赏诸葛亮的才华品行,才派兵援助刘备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实际上,孙权是假装被诸葛亮说服的。可惜的是,陈寿先生没有看出这点来。
  误区之二:鲁肃不可能激将孙权
  看到孙权整天显出一副害怕的样子,于是鲁肃去激将孙权。后世有个叫孙盛的人否定了这段史料,他说:“鲁肃刚开始见孙权时,大谈什么抗拒曹操而成就帝王之业的方略。刘表死后,他还主动请缨去荆州调查情况。所以,他不可能无缘无故就使用所谓‘迎接曹操’的激将法。再说了,当时劝孙权英迎接曹操的人很多,孙权又哪能单单要斩鲁肃呢?”
  

第四篇  孙刘联盟(6)
(《三国志。鲁肃传》引孙盛曰:吴书及江表传,鲁肃一见孙权便说拒曹公而论帝王之略,刘表之死也,又请使观变,无缘方复激说劝迎曹公也。又是时劝迎者众,而云独欲斩肃,非其论也。)
  在我看来,孙盛的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鲁肃之所以激将孙权,是怕孙权改变了以前的抗敌主张;孙权之所以被激怒,则是因为孙权很生气鲁肃的前后变化,而且“且送将军家诣鄴”这句话是孙权无法承受的。
  误区之三:在说服孙权出兵方面,鲁肃比周瑜更重要
  《三国志。周瑜传》中的史料表明,鲁肃去寻找刘备的时候,周瑜就帮助孙权定下了抗击曹操的决心。然而,裴松之先生却认为,关于周瑜劝说孙权的这段史料,《三国志。周瑜传》把时间弄错了。裴松之指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