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少林禅机-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岳父却被自己一纸诏书外放到扬州去了。
  如今想来,除了母后和正妻丽华,如随国公夫妇这般,多少年来凡事总是与自己同甘共苦、荣毁与共者,这个世上,还有几人?
  诸王大臣之中,素有旧恩者,如郑译,虽为知交,也有谋略,却有贪欲之嫌;如于智,虽有忠诚,似有小人之形;诸王又难保有夺重之心;尉迟家族子侄数人掌管着东北十数州兵家要地,一旦有生变之心,连自己都难控制的,更何况幼主阐儿?
  唯有随国公,多年以来始终忠心辅佐,不仅知兵而且忠节,并一向德高望重!
  思来想去,此时,竟觉得满朝文武、诸王诸公中,只有随国公一人才算得自己最放心的一个了。
  望着正在一旁一边煎药、一边与天元皇后说话的随国夫人,宣帝有话要说。
  随国夫人来到榻前,俯身轻问:“陛下请吩咐臣妾。”
  “夫人……随国公,他,离开京城了吗?”
  “回禀陛下,臣妾正在为他收拾行装,后天是个出行的日子,后天一早动身赶往扬州任上。”
  “夫人,朕这些日子不仅伤了随国公夫妇,也伤了丽华。夫人……还怨朕吗?”
  伽罗顿然落下泪来:“陛下说哪里的话。别人不知,臣妾却是最清楚的,臣妾一直看着陛下从小到大的,陛下性情何其温良谦和?陛下不过还是因当年被小人戕害,疑为遇毒而引发的五内虚热,致使郁躁难耐罢了。臣妾心痛尚且不及,哪里来的怨恨……”伽罗哽咽难言了。
  宣帝点点头:“夫人说得有理。其实,朕也不记得往日曾有过什么躁怒发作啊?”
  沉吟了片刻,又道:“夫人,如果夫人和随国公还念及朕的情分,朕想请夫人转告,请随国公依旧还是留在京城吧。朕身边其实也没有几个信得过的人,朕想请随国公进宫,商议一下身后诸事……”
  

第三十三章 潜龙驭风(5)
伽罗忙道:“陛下,陛下不过还是旧病复发罢了。臣妾进宫时,随国公已亲自去接神医僧垣了。陛下往日常用他的药,一向都是极有效验的,陛下要安心养病。若陛下需要臣妾的夫君仍旧留在京城,他当然更乐意留在陛下身边效力!”
  宣帝见随国夫人如此明理,当即便强撑着,命人去叫小御正刘昉、内史颜之仪两个值守官来见,并命二人即刻拟诏传旨:“诏大前疑、上柱国、扬州总管、随国公杨坚暂停南任,即刻入宫侍疾。”
  伽罗在宫中帮助丽华服侍宣帝,因见宣帝病情危急,便命人出宫送信:请杨坚火速寻神医僧垣进宫救治。
  诏书发到随国府时,杨坚已前往寻找神医僧垣去了。两位内官一点儿不敢怠慢,急忙出城前往姚僧垣府上,寻找杨坚。
  杨坚踏进僧垣院门时,两个药童正翻晒草药,只觉得一股子药香之气扑面而来。抬眼望去,只见四处高高低低的木架子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扁圆竹箩,各种各样的草叶草籽草茎草根草花,青黄褐紫黑的,一片片一团团地铺在箩底,整整齐齐地晾晒在太阳光下。
  僧垣在内室禅坐,早知是杨坚到来,忙让药童请到内室来。
  听杨坚述说了一番伽罗捎出宫的陛下的病症后,僧垣连座也顾不得让杨坚,匆匆更上朝服,正要上车时,便看到随国府的属将领着内官一路寻来,报说陛下有诏。
  杨坚不知何事,心里一惊!待闻知原是陛下诏自己和郑大夫暂停南行、入宫侍疾的内容后,方才松了口气,正好携僧垣一起乘车驰入宫中。
  见僧垣和杨坚一起到来,宣帝面露喜色道:“啊!二公来得好及时啊!朕之性命有救了!姚公若能救朕解脱病苦,朕一定重重晋赏于你!”
  僧垣今日进得殿来,仅只望了一眼宣帝的面色五官,其实便已清知宣帝之症已濒临危殆了!
  他明白,此时,即令是扁鹊华佗再世也不能济了。然而,仍旧不动声色地谦恭安抚道:“陛下,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敢不尽心?”
  僧垣细细地为陛下把了一番脉后,又开了两服药,详细交代了一番煎服之法后,宣帝便命随国公代自己招呼僧垣在侧殿小憩。
  僧垣随杨坚、伽罗来到外殿,见没有外人时,僧垣低声对杨坚夫妇透露了一个惊雷般的信息:“随国公,夫人!两位与僧垣是多年至交,陛下病情不敢隐瞒二位,僧垣观陛下今日之脉象,甚是蹊跷,恐怕,恐怕,就是这三两天的事了……此事告诉二位,只是请二位有个防备,此话万不可他泄。”
  伽罗却再也禁不住泪如雨下起来:“姚公,请请,请,请姚公一定要设法再救救陛下啊!”
  此时,忙着在家整理行装并告别属僚亲友的沛国公郑译,也接到了入宫侍疾的圣诏。当他奉旨匆匆来到宫中时,陛下刚刚服过僧垣的方子,已沉沉睡去了。
  侍疾左右的随国公杨坚和郑译、刘昉、僧垣、颜之仪等人总算暂时松了一口气。众人商定如何针砭救治陛下并轮流侍疾伴驾诸事,并临时放朝数日,除非遇有重大军国之事,奏官方可直接到陛下寝宫禀报。
  杨坚与僧垣、颜之仪三人在宫内整整守了一夜一天。第二天晚上郑译和刘昉二人前来接替时,因天气炎热,杨坚要回府拿些洗换的衣服、冲一冲凉。临行前,小心嘱托前来替换自己的刘昉和郑译二人:“二位贤弟,陛下的病情来得陡急,拜托二位辛苦陪伴天元皇太后值守今夜,请万勿远离。明天黎明时分我一准赶来接替二人。”
  郑译和刘昉二人请随国公放心,并将他送到殿下。
  没有料到,郑译和刘昉二人陪伴天元皇太后守在殿内一夜无事,然而,到了天将黎明时分,宣帝忽然喉堵气喘,望着丽华和郑译等人,双手乱抓,竟未说出半句言语,挣扎了一番,便骤然崩天了!
  至此,宣帝自继位到崩天,差一个月未满两年。
  丽华痛呼数声,知道人已不行时,蓦地失声悲号起来!
  

第三十三章 潜龙驭风(6)
刘昉和郑译急忙拦住:“太后!此时万万不可悲哭!嗣帝年幼,陛下临终又未留有遗诏,陛下驾崩的噩耗一旦传出,群心动荡,只恐大周社稷骤生恶变啊!”
  丽华即刻明白了事情的厉害,她一面流着泪,一面悲咽道:“二位爱卿一向不是外人,哀家此时心痛神乱,诸事如何决断,还望二卿为哀家谋划策定。”
  刘昉与郑译遍视朝中诸王三公,平生最敬重者,莫过随国公杨坚了。而且,以他一向的雄韬武略和性情谦和,加之有天元皇太后杨丽华的这一层关系,两人商议一番后,对丽华道:“太后,陛下崩驾,臣以为,尉迟家族叔侄数人拥兵十几州,权势倚重,陛下已对他有所疑虑,所以将他调遣远戍;对五位叔王也是心存设防,故各为藩国,远离京朝。唯有随国公,既为太后之父,几天前重新诏敕入宫侍疾,并晋为四大辅官之首大前疑。这说明,陛下清知自己天运不久,已事先有了打算。只是突然崩驾,未及降旨罢了。以随国公的忠节信义,以及在朝中一向的威望素重,臣以为,先帝虽未及传诏,以随国公为辅佐实系圣意。应立即拟诏,敕上柱国、随国公杨坚为大丞相,总理朝国与中外兵马等一切大事。”
  丽华毕竟是伽罗多年调教出来的,此时虽说悲痛难抑,却也能大事面前心智不乱。她犹豫道:“若先帝唯诏敕家父一人辅政,恐诸王和百僚疑心。以情以理,宗室诸王中,也当有共同辅佐者方才稳妥。”
  郑译道:“太后所言甚有道理。只是,臣以为,先帝诸位叔王万不可用。一旦用之,若仗皇族之势,必然排挤随国公,前车之鉴,恐怕终究难免重蹈覆辙之患。”
  丽华见说,一时犹豫起来。
  刘昉灵机一动:“太后,汉王宇文赞为先帝一母胞弟,陛下亲叔,以臣之见,诏敕随国公杨坚为左大丞相,总理朝国与中外兵马等一切大事,同时诏敕汉王宇文赞为右大丞相,二人共同辅佐幼主,应该最合天元太上皇圣意,也最合情理。”
  郑译道:“好!如此一来,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诸王群臣,都无话可说。汉王虽不谙朝政,却也不至于会给随国公添乱。太后以为如何?”
  丽华虽平时不善心计,到底聪慧过人。清知若不用二人之计,大权必然旁落他人之手。那时,若诸王群臣也似当年奸相宇文护,自己不仅不能保护幼主,也愧对先帝信任,末了,只怕连同自己,甚至杨氏满门的身家性命也难保全了。
  权衡了一番得失,天元皇太后杨丽华终于同意郑译和刘昉两人的主意,并命二人即刻宣内外诸官拟诏。
  二人一点不敢怠慢,即刻传御史大夫柳裘、内使大夫韦誉、御正皇甫绩一同进殿,托传并拟定天元遗诏。
  柳裘、韦誉、皇甫绩俱为宣帝当年太子东宫的旧日属僚。虽说昨夜宣帝驾崩前,众人不在跟前,却知随国公是新奉天元之诏入朝侍疾的,加上原系皇太后之父、幼主外祖,而且随国公此人一向性情恭让谦和,威高望重,他们这些当年太子东宫的属僚,其实,多与随国公夫妇交好,也一直相互关照。因而,即使未曾亲闻宣帝遗诏,却也深信不疑,并诚心拥赞德高望重的杨坚主政。
  而且,这份遗诏对他们这些先帝身边的旧臣来说,益处自然也是最大的。若是换了别人,不管是诸位王爷还是别的要臣辅政,他们这帮人只怕很快就要另谋生路了。
  众人当即字斟句酌地拟定好了一份先帝的临终遗诏。
  然而,他们却没有料到,黎明时分,当随国公杨坚赶到宫中,闻听天元崩驾,几人传托先帝遗诏内容竟是诏敕他为左大丞相,总理朝国并中外兵马,同时诏敕的还有先帝十六岁的胞弟,汉王宇文赞为右大丞相,与他共同辅佐幼主时,骤然大惊失色!
  他心下当即明白:此诏,很有可能是几位矫诏私拟而成。
  而且,即使真是先帝之意,他也不想做这个辅臣!
  从古至今,凡受命于危难,呕心沥血辅佐嗣主者,有几人是得善终者?又有几人没有落下千古骂名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十三章 潜龙驭风(7)
大周帝国眼下并非无人。若论皇裔王族,先帝的叔辈尚有赵王、越王、滕王等七八位叔父,明皇帝、闵皇帝诸子各怀雄图。若论武略,有尉迟迥叔侄、王谊、李穆叔侄、韦孝宽诸将,若论文治,有于谨父子、长孙览叔侄等臣。他们个个都或是文韬或是武略,在朝中与自己相比,或是资历深远,或是家族庞大,或是人多势众……无论哪一个一旦质疑,或是不肯归属,都是很难对付的。
  这可是要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和鼎炉之上的事啊!
  杨坚此时一面拱拳作谢,一面坚决推辞道:“诸公对我寄予如此厚望信任,我不胜感激!然而,我功德微薄,又非皇族,实不敢当此大任!诸公,朝国之重重如天。诸位还是另外推举德高勋重的诸王诸臣掌理朝政,辅佐幼主吧!”
  郑译道:“随国公这是什么话?此乃先帝遗诏,我等有什么权力推举他人?随国公莫非要我等伪造一份先帝的遗诏不成?”
  韦孝宽的外孙、内史大夫皇甫绩道:“随国公!识时务者为俊杰!先帝遗嘱,正是众望所归,随国公请勿再辞,冷了众心事小,乱了社稷事大啊。”
  杨坚说:“皇甫大夫,我正是顾忌自己才德微薄,怕难承众望啊!”
  刘昉急了:“随国公!事关紧急,随国公若为之,当速为之。如若不为,我等将自为了!”
  杨坚的儿时同窗好友柳裘劝道:“随国公,时不可失!今事已然,宜早定大计。天与不取,反受其殃。”
  见杨坚依旧犹豫不从,郑译道:“随国公,陛下龙驭宾天,事情骤发于旦夕之间,而群情期冀,齐心拥赞随国公就任大事,随国公若能挽天河以狂澜,辅幼主以靖匡,受众命于危难,镌英名于汗青,于家于国,于先帝于幼主,于一向崇敬寄望于随国公的诸多朝臣,百益而无一害!我等一向敬服随国公有雄韬伟略、英雄气概,何故临阵之际,不思奋起而反欲抽身退逃,令众心灰意冷呢?”
  见众人如此坚决,如此诚心拥戴,杨坚终于点头道:“好!诸位既然如此寄厚望重任于我,为了天下苍生,社稷百姓,坚愿为之!以后还要请各位风雨同舟,协力相助才是!”
  众人见杨坚不负众望,终肯受命于危急,这才长舒了一口气,各自匆匆就位,准备诏布天下并先帝葬仪诸事。
  天亮之后,刘昉、郑译、柳裘、韦誉、皇甫绩等人已经以五色彩纸拟成遗诏并各自署名录记。
  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入宫之后,众人将诏书展开,令他在诏书上署名。颜之仪读了诏书,疑惑并非先帝遗旨,扔下遗诏,冷笑了一声。当众人催他署名时,颜之仪冷笑道:“哼!矫诏!”
  刘昉反问:“你凭什么污蔑是矫诏?”
  颜之仪道:“这还用明说?朝国社稷,万机之重,赵王越王属长,应为幼主辅佐。为何两位辅佐一为外戚后父,二为年仅十五六岁的汉王?这不令人生疑吗?”
  柳裘道:“颜大夫,先帝生前已诏使诸王离京,各领藩国。就是因为先帝自己对诸王已心存疑虑。莫非临终,反倒改变了主意,再把诸王召归京朝辅佐幼主不成?汉王原为先帝一母胞弟,太皇太后之子,先帝放心,太皇太后放心,你凭什么疑虑?”
  韦誉道:“随国公虽为外戚,数十年忠心守诚,向为朝廷功勋。且先帝未崩之前,诏敕暂停南下伐陈诸军事,入宫侍疾。其时,先帝已有托孤之意。诏敕入宫侍疾之事,你和郑大夫,还有皇甫大夫共同为之。先帝信而用之,你凭什么不信?”
  颜之仪道:“诏敕入宫侍疾,就能证明先帝要遗诏托孤吗?先帝还诏敕郑大夫一并入宫侍疾呢!怎么就没托辅他掌领朝政呢?”
  郑译愤然作色:“颜公这是何意?随国公乃太后之父,幼主外祖,一门两代忠勇勋臣。岂是你我之辈可比的?莫非皇太后,加上我等五六人,俱都不能奉传陛下遗诏,而你一人竟比皇太后,还有我们众人加起来,都更忠烈更公正无私吗?”
  

第三十三章 潜龙驭风(8)
颜之仪道:“当年太子东宫一党,其实俱是太子妃,也就是皇太后之父一党!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先帝升遐,嗣子尚幼,辅托之重,即令托孤随国公,而宗室诸王中,赵王越王居长,无论以亲还是以德,合当二者担此重任,不应以十五岁的少年汉王为之。由此可鉴,不是尔等伙同矫诏又是什么?尔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为何反而假托遗诏,欲授朝国大权于外人?”
  皇甫绩冷笑道:“你是何人?谄毁我等多年同僚的清誉倒也罢了,竟敢上诋先帝太后,下诋太后之父随国公?辅托之重当选何人先帝自有英明决断!随国公德高望重,众望所归,如此厚德之公,先帝信任之,我等拥赞之!单单你一人如此违逆,你又是何居心?莫非你嫌天不乱,欲社稷颠覆,朝国动荡不成?”
  韦誉道:“大难之际,先帝尸骨未寒,幼主年弱,局势险恶,此时此刻,你竟然提及什么东宫太子一党来!你又是什么党?难道你不是当年的太子、后来的先帝一党?莫非你当年是打入太子东宫的王轨齐王一党?原来,这就是你的忠义!你如此不识时务,于家于国于己,到底有何益处?你不与大伙同心协力也罢,为何反倒疯狗一般乱咬一通起来,一毁先帝,二毁太后,三毁随国公,四毁同僚,该当何罪?”
  皇甫绩凛然正气,郑译的冷嘲热讽,韦誉和柳裘的言之凿凿,面对这群素以学富五车而著称中外的群儒、伶牙俐齿的文士,颜之仪一人一嘴如何争得过来?更何况自知情绪激动,竟然失口亵渎了先帝和当今太后,原也犯了大忌,于是便不再言语了。
  众人见他如此不识时务,也不再与他废话,干脆捉笔代他署名作罢!
  当即,随国公杨坚开始着手署理朝国万机。
  只因备办宣帝葬仪诸事需要朝廷符玺,而符玺偏偏又在常参官颜之仪的署中保管。当杨坚令他交出符玺时,颜之仪反问杨坚:“此乃天子之物,天子生前交与之仪保管,丞相凭什么索要?”
  杨坚闻听大怒!当即便命左右侍卫拿下。原本想要卫士推下去一斩了之,转而念其素有名望,便只命人搜出符玺,然后除去颜之仪宫中之职,着令即刻离京,出任西疆郡守。
  惊悉宣帝崩天并得知夫君杨坚已开始在宫中总揽朝国的真相后,伽罗呆呆地坐在那里,竟是半晌无语。
  虽说一直以来她都在做着一个辉煌至尊的梦。然而,当她发觉那个动人的梦境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最高权力的宝座离夫君只有一步之遥时,伽罗却突然感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寒冷!
  此时的她,不仅没有为突如其来的“至尊”感到荣耀,相反,竟生出一种深深的忧惧来……
  今后,只怕越发的福祸难测!
  可是,箭已在弦上,不发不行了。再想退却,已无可能。
  唯一能做的,只有勉力为之了。然后,渐渐把朝国重任分摊与诸位德高望重且一向与夫君睦好且公正宽厚之辈共同属领……
  她虽无法预知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什么样的灾难,然而,她分明已经预感到了:朝廷中将有什么大事发生。
  她能做的,就是尽力辅佐夫君交结联络文武百官,化解危机……
  总揽朝国大丞相杨坚此时决计匡扶幼主,与民更始,而后一统南北,使四海清平……
  他请静帝宇文阐迁居天台宫为先帝守孝,改正阳宫为大丞相府,任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丞相府军司马。又命心腹将领、司武上士郑贲统领丞相府戍卫,整顿兵马仪仗,正式驻戍丞相府。
  面对朝廷社稷万机之繁,杨坚思揽天下英才,共辅朝国。因久闻御正下大夫李德林一向有“麒麟凤凰”之称,博古通今,文采过人,人道,经国大体,是贾生、晁错之俦;雕虫小技,相如、子云之辈。然而,虽身怀奇才,却因曾为北齐旧吏,故而至今也不过官拜御正下大夫之职。
  杨坚命侄子邗国公杨雄代自己前往李德林府第拜访,传述求贤之意。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十三章 潜龙驭风(9)
德林家境清贫,平素不过布衣葛屦而已。接待宾客亲朋,从来只在简陋的小客厅。只有招待格外敬重的贵宾时,才肯请在自己的书房。
  因李德林对杨坚一向怀有敬慕之心,清知杨雄此来必是受杨坚之托,故而,欣然将杨雄请到自己的书房相见。又命家人烹上自己平时不舍得品尝、只肯招待贵客的毛尖,又着人采了几串自家庭院新熟的葡萄、大枣。两人品了一番茶果,杨雄便说明来意,并转达了叔父杨坚的求贤之意:“先帝临终诏命叔父辅佐幼主,总揽朝廷。而经国任重,非有天下贤才共同辅佐无以克成大业。叔父今欲与李大夫共辅国事,请李大夫万勿推辞。”
  德林虽无缘与杨坚近交,却早就听说杨坚的声德为人,敬重杨坚的忠义贤能,当即便请杨雄转禀丞相:“邗公,德林虽一介庸才,却也敢称忠诚仁义之士。今蒙丞相如此看重,德林甘愿以死而奉。”
  杨雄回相府禀报之后,杨坚大喜,当即亲驾车辂上门迎接。
  杨坚把德林迎入相府后,两人就朝国大计抵膝长谈好几个时辰。
  杨坚向德林诚恳讨教治国方策:“李公,先帝升遐,积案如山,一时似无头绪。坚以皇后之父,骤然受命于危乱,朝廷军国轻重缓急之处,还请李公赐教!”
  李德林道:“随国公,德林以为,大周刑律赋税苛刻,朝廷靡费严重。当务之急是革命。还有,随国公既为大丞相,诸臣之前,当假黄钺以都督内外军国诸事,不如此恐无以镇服众心。”
  杨坚称赞:“李公所言有理!”当即晋李德林为丞相府属,并加仪同大将军之职。
  得一文经,又思武纬——因高颎父子当年均为岳父独孤信的属僚,颇受信重。故而被独孤信赐姓“独孤”。少小之交,清知高颎不独为人精明强干,且颇有文武奇谋。于是,再派杨雄前往邀请高颎到丞相府一叙。
  高颎来到大丞相府,得知杨坚欲求自己共辅国事,欣然从命:“颎与随国公自幼交好,始终敬慕随国公为人。今情愿效命于随国公麾下,纵令大事不成,亦不惧灭族之祸!”
  杨坚大喜过望,即刻晋迁高颎为相府司录。
  诸事初定,杨坚召集朝廷百官于大丞相府,商议先帝葬仪诸事。
  此时,朝中百官见大势所趋,也只得顺水推舟,每天早朝,分班列布上朝议政。
  及至为先帝发丧之际,杨坚毅然从李德林之计,受诏假黄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帝王仪仗出行。其威风烈烈,光耀四野,文武百官肃然敬畏。
  杨坚越发雄心万丈了,他开始擘画筹措,准备积蓄国库钱粮,操练三军,待诸事平顺后,亲率大军,攻克江南,平定突厥。实现北魏到北周以来,多少帝王梦想却未曾实现的一统大业!
  郑译、刘昉等人一心拥赞德高望重的杨坚总理社稷万机,虽深信杨坚的能力和德望足以服众,却没有料到,杨坚不独为他们这些旧日亲好所信服和拥赞,就连朝中群臣百僚,也个个谨恭从命,情愿归属。
  对于先帝的遗诏,除了颜之仪一人,满朝文武中竟再没有一个公开表示疑问,提出异议的。
  自从杨坚辅政以来,朝堂之上,无论是征询决断,圣旨诏敕,还是发号施令,晋迁调任,文武百官乃至三公要臣如长孙览、于翼、韦孝宽、梁士彦、窦毅、豆卢绩、王谊等,个个俱都听命服从。
  郑译思量,这里面,固然有杨坚夫妇多年以来友睦礼让,广结善缘的铺垫,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宣帝执政的暴戾无常,多疑善变,恣意责罚鞭笞和羞辱百官群僚。使陪驾左右的朝廷诸臣每日如履薄冰,度日如年,憎恶到了极点,也惧怕到了极点。因之人心思变,渴望朝国能有一位行事稳健历练,礼贤朝臣且德高望重者执掌朝国……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十四章 琴瑟和谐(1)
自杨坚临危受命,为便于每天早朝廷议,即时召见内外诸臣,商定军国万机等,已在宫中外朝专门辟出的丞相府夜以继日地署理军国万机了。
  夫君驻进丞相府后,随国府越发比以往宾客盈门了。
  伽罗自然明白孤掌难鸣的道理。
  杨坚署理朝国,无疑需要一大帮子有实力、有德望的###和文武重臣支持,也需要更多的口碑传赞。因而,杨坚在丞相府日夜忙于朝国大事,伽罗在外越发频繁交游和来往于朝廷文武大臣府上和内眷之间,接人待物也更加谦恭礼让了。
  三朝###、郧国公韦孝宽兵法经略过人,又是伽罗和杨坚的父党旧好。当年,父亲独孤信为新野和洛阳郡守时,两人携手抚治,深得百姓官吏赞誉。不独公事和谐,私谊也更是亲好。江陵之战中,韦孝宽又与公爹杨忠并肩作战,屡建奇功。
  杨坚辅政之后,伽罗便以两代世交之谊,以晚辈的身份频频造访郧国府,在郧国夫人面前奉行晚辈之礼。
  韦孝宽虽说在外戍守,却早已接到家人和丞相府外孙子皇甫绩的书信,韦孝宽即令不信别人,也相信自家外孙子皇甫绩之言。加上原与独孤信和杨忠的私交,自然全力拥赞。
  并州总管、申国公李穆,当年与杨忠也为袍泽故旧,且与杨家有姻亲。李穆之兄李远父子当年因参与谋图宇文护罹祸满门,李穆曾受牵连一度被免官。复官之后,为人变得历练世故,也懂得了凡事谨慎观望以保全身家。他在并州戍地得知先帝驾崩,杨坚辅政的消息后,便反复思量:以公心而论,杨坚既为后父又素有武勋,且在朝中人缘甚好,担当朝廷万机倒也名正言顺,颇合众意。从私心而论,他原为杨坚之父的同袍故旧,世交姻亲,也没有不肯归服之理。故而,当他得知杨坚为国之辅相的消息后,即刻派子弟赶回京城,专程到丞相府拜访,并呈上他的亲笔书信,明确表示拥赞之情。
  然而,此时,也有几位朝中###,或是因为性格清高不肯主动就附者,或是因当年曾有旧隙,不便主动来附的。如上柱国宇文盛父子,上柱国窦毅子侄父子。伽罗便会寻些由头,奉上精心备下的礼物,不时拜访走动,叙谈交结,以示亲好。
  伽罗五姐的公爹、百战奇勋的宇文盛,当年曾因惧祸和自保的缘故密告赵贵谋反,不意却连累得儿女亲家独孤信也送了命。宇文盛的嗣长子宇文述便是伽罗的五姐夫。五姐夫和五姐的公爹一样,少年时代便显出了过人的骑射和骁锐。
  只因亲家独孤信被连累致死,很多年来,宇文盛父子一直都觉得愧疚难安,故而,彼此来往也显得疏远了。
  独孤伽罗却清知孰轻孰重。
  当她获悉五姐的公爹宇文盛病重的消息后,每天都要在府上亲手做上一锅滋补汤肴乘车送到府上,还和五姐一起四处奔走,为宇文盛求医问药,煎汤侍候。
  如今的随国夫人,绝非当年的独孤伽罗了。她竟能如此不计前嫌,且以晚辈之礼而奉孝,如此以德报怨之人,越发令宇文盛父子心下感动和不安了。
  往日,宇文述也常闻听朝中诸臣说起自己的这位小妻妹:无论是当年杨坚在外戍守,还是现今贵为太后之母、丞相夫人,凡在路上与朝中诸臣车马相遇之时,她从不让手下人抢道先行,即使别人按礼制品命应该给她让路的,她也常常再三礼让,坚持请对方先行。
  如今,留心观看七妹伽罗的言谈举止,再想想自己的连襟杨坚,其实无论是当年在太学读书时,还是后来在领兵打仗中,文经武纬俱非格外出众之辈。他能有今天,有如此广多的人缘相助,也多得益于这个七妹背后的鼎力相助!
  父亲宇文盛卧床逾月,最终不治而薨。临终前交代宇文述:今后,只要随国公、大丞相杨坚有用得着的地方,你当竭力效命!
  在父亲宇文盛的葬仪之上,宇文述见独孤伽罗竟和自家夫人独孤波罗一样的缞麻大丧,还和妻子一起帮着迎送朝廷诸公内眷时,心下越发涕泣感念了。
   。 想看书来

第三十四章 琴瑟和谐(2)
以往,在独孤家的诸多兄弟姐妹中,只因当年之事,兄弟姐妹们也很少和五姐家来往了。今见七妹伽罗一直在府上帮助料理丧事,兄弟姐妹各自接到伽罗的话,自然不敢怠慢,也相继先后赶来吊唁。
  四姐独孤毗罗是诸多兄弟姐妹中最后一个到府吊唁的。
  她和丈夫李昺带着嫡子李渊来到五姐家时,独孤家兄妹十数人,自父亲独孤信死后十几年来,独孤兄弟姐妹和侄甥辈,竟第一次在五姐家中聚齐了。
  说来,当年大姐、四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