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可怕巧合-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荷兰与英国隔英吉利海峡相望,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往返于两国的主要方式,无疑非飞机莫属了。在两国的飞机交通史上,飞机失事还不多见,但1985年3月17日的鹿特丹机场坠落和1995年3月17日的利物浦坠落,却非常巧合。
1985年3月17日,一架英国航空公司的货机从鹿特丹机场起飞后不久,便在附近坠毁。具体情况是:当天的16时04分,隶属于英国航空公司的一架大型货机,满载货物之后,从鹿特丹机场起飞,三分钟后突然坠地爆炸。飞行当天,鹿特丹天气晴朗,能见度正常,附近没有飞行物,飞机在不明情况下坠落。坠机地点位于一座正在开发建设的小区工地上。
飞机爆炸产生了相当于175千克TNT当量炸药爆炸的冲击力,目击者称飞机爆炸时产生巨大的声响,犹如惊天之雷。据鹿特丹市地震监测部门的监测,飞机坠地的撞击强度相当于级地震。飞机的坠毁导致3名机组人员遇难,飞机在坠落后砸中了工地,又导致5名工人死亡,几十人受伤,附近居民区大片房屋受损。
另一次坠机是在1995年3月17日,也正是上次飞机失事10周年的日子。不同的是,这次失事的飞机是荷兰国际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67飞机。时间早了6个小时,而且坠机的地点发生在英国。然而,两架飞机失事,仍然有许多巧合。
其一就是坠机的日子,都是在3月17日。这一天,荷兰国航一架飞机执行鹿特丹至利物浦的航班任务,该飞机于8:37从鹿特丹机场起飞,预计飞行两小时后到达利物浦机场。当时利物浦机场天气晴好,能见度也正常,可就在将要降落的时候,飞机突然从雷达显示屏上消失,撞在了一座公寓楼上。因为这次是客机,所以伤亡情况非常严重,当时飞机上共有117名乘客与9名机组人员,最终只有39名生还。
另外,飞机在坠地时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力。据英国地震监测部门监测,此次飞机坠落的撞击强度也是相当于级地震。虽然是如此不幸的事件,但我们实在不能忽略它与10年前飞机坠落的惊人巧合。
死在同一个铁路口
在英格兰的埃塞克斯市,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利莎?波特和她的母亲。利莎?波特很小的时候,父亲在一次意外中死去,留下了她和母亲两个人。利莎的母亲勤劳俭朴,努力抚养利莎,很艰难地将她养大。
利莎虽然长在单亲家庭,却没有因此而变得忧郁,这或许跟她母亲的教育有关。母亲经常教育利莎要坚强,勇于面对一切挫折。所以,利莎从小就养成了超强的忍耐力。虽然经历一次次挫折,却从没有低下过头。她很少哭泣,只有在母亲伤心的时候,才会陪着落泪。
随着年龄的增长,利莎?波特越来越懂事。在成长的过程中,她遇到过许多次危险,可每次都能吉人天相,化险为夷。母亲认为这是她死去的丈夫在庇佑利莎,可是,这样的话,母亲从未跟利莎说过。她认为只要女儿能安全地生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利莎?波特在20岁生日那天,准备跟妈妈一起去姨妈家过周末,姨妈要为她在舞会上介绍男友。利莎的母亲十分兴奋,决定立刻动身。他们一起走过埃塞克斯莫茨线铁路的铁道口,这是去往姨妈家的必经之路。在过铁路前,利莎的母亲突然面色苍白,她似乎想起了什么。她对女儿利莎说:“10年前,你父亲就是在这个铁道口被过路的火车轧死。现在,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很紧张,我们还是不要从这个路口穿过了。” 利莎似乎不大理解母亲的话,她认为这是母亲过于思念逝去的父亲所致。而且,要是绕行需要走很长的路,对身体不好的母亲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利莎告诉母亲不要害怕,或许父亲的灵魂在保佑着她们。听到这话,母亲更加害怕,坚决要求绕行。利莎觉得这是母亲的潜意识在作怪,要消除这种恐惧心理,自己就应该先过。于是,她开始穿过铁路。母亲面色苍白,浑身发抖地看着女儿穿行。就在女儿即将过去的一刹那,一辆列车呼啸而来,利莎还来不及反应就被列车碾过,当场死亡。
同在一个地方,父女两人死于同样的方式,不知道撞死他们的列车是否是同一列。虽说是巧合中的巧合,但事前母亲的感觉已经向她示警,只是女儿不相信罢了。
巨大海难的巧合
1997年,一部讲述生离死别的好莱坞爱情电影《泰坦尼克号》轰动了全球。其主题曲《我心永恒》,曾引起无数人共鸣。只是没有人会想到,登上这艘船的人会遭遇怎样的磨难。
当时所有人都把能够参加世界顶级邮轮“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视为殊荣。有位叫奥昆纳的企业家,他为能参加处女航而满怀喜悦。可是,就在“泰坦尼克号”正式起航的前一周,他做了一场奇怪的梦,梦见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他满腹狐疑,认为这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启示。于是,他来到伦敦实业家*的俱乐部,要求退票。周围的所有实业家都很不解,因为能够拥有一张票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有人希望奥昆纳把船票转让给自己。也有人问他:“奥昆纳先生,为什么放弃泰坦尼克号的首航票呢?这种票可难买啦,谁都想要,放弃这种幸运的机会是因为您有其他事情要忙吗?”许多人纷纷追问他是怎么回事。奥昆纳自然不敢提噩梦,可是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吞吞吐吐地说了实话:“不,不是因为别的事,就是做了一个不吉利的梦啊。”
“什么梦呀?”“其实我平时不大做梦,只是在三天前,做了一个讨厌的梦。梦中看到泰坦尼克号翻船啦,许多船员和乘客都掉进了深海中。”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觉得简直不可理喻,认为奥昆纳先生是实业界有名的人物啊,怎么会因为一个怪梦就退缩了呢。
听了这些议论,奥昆纳自己也感到有些鲁莽,觉得放弃船票的理由并不充分。但也没有再申买船票。其实,奥昆纳乘船,是为了到纽约去谈一笔生意,也并非普通观光旅游,再加上那个怪梦的影响,他就放弃了这趟航船,改乘下一班。
泰坦尼克号被称为“永不沉没的船”、“梦幻之船”。在所有人看来,乘坐它是最安全不过的了。这个拥有超大吨位的油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客轮,船上设施应有尽有,有餐厅、酒吧、咖啡厅、舞厅、游艺厅、电影院,还第一次有了游泳池和健身馆,整艘船耗资750万美元,有11层楼高,总长达882英尺,如果竖立起来要比当时纽约最高的摩天大厦还要高。能够参加“泰坦尼克号”处女航的乘客,也都是社会名流和商界巨子,平常人根本买不到船票。
1912年4月10日中午,“泰坦尼克号”从南安普敦港启航,驶往纽约城。乘船的绅士和贵妇们,在甲板上得意洋洋地向岸上的人招手告别。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所有人都为此次航行欢呼鼓舞的时候,谁又能想到,一艘巨轮竟会在五天之后,在大西洋的纽芬岛海面上撞上冰山,悲惨地沉没呢。船地上的2223名乘客中,有1517人葬身大海,其余的人因为数量有限的救生艇才得以逃生。这起震惊世界的海难事故,一下子打压了人类自以为是的嚣张气焰,“泰坦尼克号”的时代昙花一现。而奥昆纳先生在事后非常庆幸自己的那场噩梦,因为那一个梦,他改变了自己一生的轨迹。
飞向自己的鱼雷
二战时期,海军实力最强大的是美国,他们的潜艇也非常出类拔萃。
然而,就是在强大的美国海军中,也曾发生过一个巨大的意外,一艘潜艇发出的鱼雷竟然飞向自己,并准确命中,结果艇毁人亡。
这艘倒霉的潜艇名叫“唐格”号,于1943年10月编入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训练,于1944年1月22日开始第一次执行任务,在“冰雹”战役中,潜艇受命在特鲁克群岛西部海域占领阵位,切断日军舰船退路。随后,它开始独立执行任务,在舰长奥克恩的率领下,屡立战功。
1944年9月,“唐格”号在中国东海海域封锁台湾海峡,拦截日本运输船。在战斗中,击沉日军三艘船只,击伤两艘运输船。当只剩下最后两枚鱼雷时,奥克恩决定用它们把受伤未沉的两艘运输船各补射一枚,将其彻底击沉。不知道是天意,还是死神在作怪,他们发射的鱼雷出现了人间罕见的奇景:一只飞出的鱼雷突然掉头,180度大转弯后,直奔“唐格”号潜艇。
艇长见情况不好,急忙下令转舵规避,但已经来不及了。鱼雷击中了潜艇的尾部,发生猛烈爆炸,艇长和舰桥上的人都被抛出了潜艇。潜艇耐压壳体破裂,舱室大量进水,“唐格”号急剧下沉,栽入海底。
艇内官兵大部分丧生,许多人跳入大海,随波逐流。还有些船员被日本军舰救起,成了俘虏,关进了战俘营。
战后,奥克恩曾接受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一枚国会勋章,但是人们始终还是无法理解为何发射出的鱼雷会飞向自己。有人认为这是鱼雷的方向系统出现错乱,就像人迷失方向一样。可是我们知道,这其实就是一个糟糕的巧合。
巧合的悲剧
“人生无常”是中国的一句俗话,人们常用它来形容人生的种种变故。今天我们说的,是发生在美国的一起悲剧。
西奥多?迪利塞是美国布鲁克城雅各布斯区域的莫比尔车站的收费员。他喜欢钓鱼,有时在海中钓鱼时会用来福枪对付鲨鱼。六月底,西奥多?迪利塞和别人合买了一条船,打算利用假日到洛克维海湾捕鱼。
这一天,他们驾驶渔船驶入洛克维海湾,找了个好地方钓鱼。他们把鱼竿放到水里,等待各种鱼类上钩。西奥多?迪利塞看见一只啤酒罐漂在浮标的旁边,就用随身带的来福枪瞄准练习射击。第一枪准确命中后,他又射了第二枪。
可是,第二枪他没有打中,子弹贴着水面飘了出去,就像打在钢板上反弹出去一样,只是这个反射的角度很大。子弹穿越海面飘向沙滩,因为他们的船距离海岸不远,所以子弹的冲击力还是很大。子弹穿过芦苇丛后,飞上沿海公路,击中了一位正在驾车的女孩——娜沙?麦克尤芬。女孩当场死亡。
当时,子弹接近轿车时已经开始减速,威力已经不是很大了。只是娜沙轿车左边的反照镜没有关上,子弹透过缝隙射穿了娜沙的后脑勺。当时娜沙开车的时速达到四十多公里,子弹在车经过的一刹那钻入汽车,这样的概率该是多么小啊。
娜沙?麦克尤芬当时只有17岁,第一次驾车通过布鲁克城外的一条高速公路,去参加父亲建筑公司的暑期劳动。就在她开着车子飞速驶过波洛米海滩时,头部挨了重重一击,当场歪倒在驾驶座上。对她来说,这就是飞来横祸吧。
布鲁克城的探长西德曼和他的同事,按照正常的枪击案来调查,可是他们在案发现场搜索了几天也没有找到弹壳。最后几乎要放弃了,可是他们在莫比尔车站的办公室里跟收费员闲聊的时候,竟意外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因为那个收费员就是西奥多?迪利塞。
这种种的巧合,造成了娜沙?麦克尤芬的意外死亡。探长西德曼经过周密调查取证和模拟试验后得出结论,确实是迪利塞射出的第二颗子弹击中了娜沙。然而,法院无法给西奥多?迪利塞定罪,因为这种意外在国内外绝无仅有,没有先例可循。
这只能算是巧合,而且是多种巧合集合在了一起,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行。只是巧合的结果让人很难过,有些悲哀。
带来霉运的汽车
汽车杀人听起来有些滑稽,但是想想现代的交通事故,绝大多数都离不开汽车。然而,这里所说的杀人汽车,不仅仅制造事故,还每次都巧合地将它的主人杀死。
这是一辆配有鲜红色座位的游览车,是奥匈帝国皇储法兰兹?斐迪南的“坐骑”,由帝国专门定制,是为其视察波斯尼亚准备的。谁也不会想到,这部汽车不仅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上杀人最多的一部汽车,还在随后的日子里接连导致主人的死亡,成为名副其实的杀人汽车。
之所以说它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因为它承载的皇储法兰兹?斐迪南就死在这部车里,一战随后爆发。1914年6月28日,皇储法兰兹?斐迪南夫妇乘坐这部新车,前往萨拉热窝市政厅视察工作。其时,奥匈帝国内部民族矛盾突出,塞尔维亚人要求独立。他们经常反抗奥匈帝国的统治,斐迪南夫妇前来视察也是对塞尔维亚人的挑衅。双方可谓剑弩拔张,危机四伏。
游览车载着斐迪南夫妇缓缓驶向市政厅,视察完毕后,原路返回。在通过一个路口时,一个年轻人突然冲入人群,避开护卫,直接向斐迪南夫妇连开数枪。斐迪南夫妇当场死亡,现场一片混乱。随后,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在德国的怂恿下向塞尔维亚宣战,塞尔维亚迎战。接着,德国、英国、法国、俄国等大国卷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共有几十个国家参战,战争死亡人数在2000万左右。虽然这些不能归咎于这部车子,但是跟它有一定的关系。
一战开始后一周,奥匈帝国的布狄洛克将军得到了这部车子。然而,这位一直能征善战的将军却在华里也和战役中惨败,率领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将军被就地免职,最后退役回乡,后来穷困潦倒,不得不在穷人收容所里度过余生。
战后,这部车子被新任南斯拉夫总督当成了私家车。他希望用前皇储的车为自己增添光彩。然而,仅仅几个月里,他驾驶着这部车连续发生了四次事故,一次比一次凶险,最后一次让他失掉了右臂。
气急败坏的总督下令要把这部车毁掉,可是一个叫史尔基斯的医生执意要买下它当座驾。鉴于车子的晦气,总督几乎是以最低廉的价格将其卖给了医生。虽然买到了车子,但是史尔基斯找不到敢开的司机,他只好自己开。六个月后的一天,史尔基斯驾驶这部车时突然翻车,车子没受到太大的损害,但是史尔基斯却死在了车里。
另一位医生买了这部车,但是当他的病人知道他买了这辆车后,都害怕遭遇不测,不再来看病。无奈之下,他只好将车转卖给一个瑞士的赛车手。这个车手想用它来参赛,不幸的事情再次发生,就在他参加山间越野赛时,因转弯太急,被汽车甩了出去,撞在一堵石墙上死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加巧合了,这部倒霉的汽车被塞尔维亚的一个富农买到。他在几个月的驾驶中都平安无事,他以为以前的那些都只是巧合,车子其实没有那么可怕。一天,他驾车时陷进一片泥地中无法动弹。无奈之下,他请一个农民用马车帮忙拖拽。就在农民系上绳子想拉马的时候,车子突然开动了,由于无法刹车,那个系绳的农民被直接轧死。
最后买下这部车的是一个修车铺的老板,为了避开那些可怕的诅咒,他把车子漆成蓝色,自己驾驶。一天,他开车去参加婚礼,希望沾沾喜庆,结果在路上想超车时撞死了四个人。此后,这部车就再也没有人敢买,更没人敢驾驶。
最后国家博物馆出资将它买了下来,重新翻修,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但是不幸还没结束。十几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盟军的飞机在一次轰炸中将这个博物馆炸毁,汽车随同博物馆化为灰烬。
厄运钻石——“希望”
“希望”钻石问世于500年前的印度。当时一个过路的老人在一座废弃的矿井里瞥见了一块闪光发亮的石头。经辨别,竟是一块硕大的蓝钻石。老人请工匠将钻石进行了加工,加工后的钻石更加夺目耀眼。老人去世后,他的3个儿子为了这枚钻石大打出手,结果钻石被族长充了公,并下令把钻石镶嵌在了神像的前额上。从此,“希望”钻石的厄运史开始了。
一天深夜,一个年轻人偷走了钻石。但仅仅几小时,他就被人捕获,并被活活地打死,成为了“希望”钻石的第一个牲牲者。“希望”钻石被重新镶嵌在了神像的前额上。
后来,“希望”钻石再一次地被人偷走,并被运到了法国,被宝石商琼?泰弗尼尔买下。琼?泰弗尼尔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将“希望”钻石卖给了国王路易十四。数年后,琼?泰弗尼尔到俄国做生意,竟被一条野狗活活地咬死。
路易十四在得到了“希望”钻石后,对它爱不释手,命人把它雕琢成两块心形的钻石,每颗重量67克拉,并命名为“王冠上的蓝钻石”。可是不久后的一天,他最宠爱的一个孙子不明不白地死了。路易十四受此打击后,不久也撒手归天了。
路易十四死后,钻石由路易十六及玛丽?安东王后继承。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路易十六及王后被送上了断头台。
皇家侍卫雅各斯?凯洛蒂在大革命中乘乱窃取了“希望”钻石。法国临时政府在清点国库时,发现“希望”钻石失踪,于是贴出告示:凡私藏皇家珍宝者处以死刑。侍卫雅各斯?凯洛蒂闻读后终日不安,最后竟然精神错乱,自杀而死。“希望”钻石也被政府找到,与其他王室珍宝一同被封存起来。
1792年,“希望”钻石又一次被盗,并一度销声匿迹无影无踪。直到1830年才又重新出现在伦敦。此时这颗钻石重量为克拉。由英国实业家亨得?哈卜以9万英镑的高价买下。后来,钻石继承给了弗朗西斯?哈卜。但是,没过多久,其继承人弗朗西斯?哈卜就破产了。
钻石很快又流入了东欧,一位王子曾把它赠给一位女演员。若干年后,这位女演员离奇地被王子开枪打死。后来钻石一度被一名希腊富商占有,但他却不幸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钻石辗转到了土耳其苏丹哈米德二世手中。他得到这颗钻石才9个月,就发生了1909年由青年土耳其党发动的军事政变,苏丹被赶下了台。
“希望”钻石的下一个主人是艾浮林?维尔西?马克林太太,她是第一个占有“希望”钻石的美国人。自从拥有这颗钻石以后,灾难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她,她的儿子和女儿先后遭遇不幸,丈夫也得了精神病。
1947年,马克林太太死后,珠宝商哈里?温斯顿买下她所有的珠宝,其中也包括“希望”钻石。或许是他吸取了前人的一些教训,对“希望”钻石有所忌惮,于是于1958年把珠宝全部捐给美国赛米斯?苏犬协会。
祖孙三代命丧一地
这个世界上巧合的事情有很多,几个人死在同一座桥上比较少见,当然战争状态下例外。如果是祖孙三代先后死在同一座桥上,就更少见了,然而世界上还真就有这样的怪事。如果真要解释一下这样一件事情,恐怕只能用巧合才能说得通。
1965年,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座桥梁上,一个约14岁的小男孩戴卫?威斯勒和小伙伴们追逐嬉戏,浑然不知一场灾难正在向他逼近。在他正高兴的时候,忽然,一辆飞速奔驰的汽车向他冲来。可怜的小威斯勒躲闪不及,当场毙命。巧合的是,同戴卫?威斯勒一起玩耍的其他小孩则安然无恙。噩耗传来,小威斯勒的家人悲痛万分,却也无法挽回小威斯勒的生命。这座桥在此之前就已经发送过多次死亡事件,所以当地的居民称这座桥为“死亡之桥”。
难道仅仅因为一次交通事故这座桥就被冠以“死亡之桥”的称谓吗?其实,小威斯勒死在这座桥上,才成就了这座桥“死亡之桥”的恶名。因为,在戴卫?威斯勒之前,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先后死在这座桥上。
八年前,小威斯勒的爷爷比辛格路过这座桥梁的时候,不幸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死。当时比辛格是步行走在人行道上,从他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突然转向人行道,直接冲比辛格而去。当时,行人稀少,没有人来得及提醒比辛格,他当场就被撞死,连一句遗言都没有留下。最奇怪的是,那位肇事的司机既没有喝酒,也不是疲劳驾驶。事后检查车辆,竟然没有任何问题,那位司机因此被起诉故意杀人罪,判处终身监禁。
比辛格去世两年后的一天早上,希拉姆准备出去买一些生活用品,并答应给即将过生日的女儿玛丽?威斯勒购买生日蛋糕与生日礼物。可是,当他走过父亲丧命的那座桥梁之时,感到心里一阵紧张,接着就感到头晕眼花,视线也模糊不清了。他正准备在路边休息一下,不幸就发生了,一辆重型卡车从他身后飞来,他被撞成重伤。当他再次醒来的时候,他知道这次伤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他满怀愧疚地向女儿致歉,未能给他买到生日礼物。很快,希拉姆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看到这里,读者一定会认同“死亡之桥”的说法了吧。一家三代先后毙命与同一地点,都是死于车祸,让人在为他们一家哀叹惋惜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天命难测”的无奈。
水手的倒霉运气
辽阔的海洋总是给人不同的感受,风平浪静的时候,风光无限,充满了平和宁静。风暴来临的时候,却又昏天黑地,海浪滔天足以致人死地。所以,在人类与海洋搏斗的时候,失败的总是人类,许多轮船因运气不好,沉入海底。
水手是海船上必不可少的人物,他们的存在和优秀与否是决定海船能否顺利航行的根本因素之一。有这样一群水手,或许他们是厄运的代表,竟然使四艘海船接连遇难。只是因为水手中的一人与阔别多年的母亲相见,才结束了这一切。
这群倒霉的水手是英国快速船上的水手,一共21人。1829年10月的一天,他们随同“玛梅德”号,从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的悉尼港出发,前往纽约。开始的几天,海面上风和日丽,天气十分晴好,水手们整天都在甲板上晒太阳。可是,一天下午,本来明媚的阳光突然就被乌云遮住了,随后天气骤变,狂风卷起海浪使劲拍打着船体。不幸的是,他们这次遇上的是热带风暴,他们的船在风暴中显得十分渺小,根本禁不起风暴的肆虐。第二天清晨,筋疲力尽的水手被迫弃船,因为轮船即将沉没了。水手们跳海后,拼命地游。渐渐地,他们都无法再抗拒风暴地打击,许多人都再也游不动。就在他们中有人要放弃的时候,突然有人喊前面有礁岩,于是,众人使尽全身力气游到了礁岩上,等待船只经过。
巧合的是,两天后,“斯伊英特修阿”号轮船因为躲避热带风暴,改变航向往南偏行了几十海里,正好遇到这群水手。于是,他们幸运地获救。他们在“斯伊英特修阿”号获得了食物和水,补充了几天来饥渴的身体。可是,由于“斯伊英特修阿”号改变了航向,无法再回到原来的航线上,他们误入了一片从未经过的海域。这里有股强大的海流,“斯伊英特修阿”号在海流面前根本无法控制航向,只能随波逐流。3天后,“斯伊英特修阿”号被冲上浅滩搁浅,不幸的是,搁浅的时候,船整体翻过来,再也无法航行了。
水手们都在海滩上等待救援,这次他们更加幸运,因为几个小时后,澳大利亚政府的快艇“库梅特”号经过荒岛,将他们救起。然而,就在水手们感到庆幸的时候,他们又遇到了风暴,“库梅特”号太小经不起风暴,很快就沉没。水手们只得再次奋斗在海水中。他们挣扎着,许多原来“斯伊英特修阿”号和“库梅特”号上的水手都淹死了,但是“玛梅德”号上的这21名水手都没有失去信心,因为他们已经遭遇了两次危险。果然,不久之后,“嘎巴那?莱迪”号轮船经过,幸存的水手都被救起。这些水手中,除了“玛梅德”号上的21名外,已经所剩无几。
然而,或许这群水手注定会带来霉运,他们在“嘎巴那?莱迪”号上只待了几个小时。他们正在吃晚餐的时候,不知为何船舱突然着火,等到大家发现的时候,大火已经无法扑灭。船员只能乘坐救生艇弃船,两个救生艇装满了水手,原来的那21名水手全都坐在同一个救生艇上。
巧合的是,他们并没有受到太多的煎熬,因为“嘎巴那?莱迪”号上的大火引起了附近船只的注意。邮船“丘比特”号率先赶到,将水手们成功救起。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这21名水手先后四次落水,四次被救起,人们不得不感叹世事的巧合。
或许是他们经受的磨难太多,上帝不愿意再惩罚他们,也或许是母子的真情感动了上帝。因为就在这艘邮船上,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处在弥留之际,他频频呼喊儿子的名字。但是,正处在航行中的邮船如何寻找他的儿子呢?于是,船长决定找一个水手顶替老人的儿子,以安慰病危的老人。正好21名水手中有位名字与老人儿子名字一样的人,于是就让他去顶替。谁知,这名水手一见到老人就大哭起来,原来这位老人真的就是水手的父亲。老人一见是儿子,立刻病情大转,竟然转危为安。
这种种的巧合,只有那些亲身经历过的水手们才能体会到。巧合的力量,让他们从死神的魔爪里逃脱了四次。
倒霉的猎人
猎人捕捉兔子似乎是从远古时期就存在的正常现象,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猎人捕捉兔子的工具和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从最早的弓箭射杀伴随陷阱捕捉,到近代猎人可以用枪支捕杀,兔子一直是被捕杀的对象。可是,你是否听说过兔子杀死猎手的巧合呢?
乍一听,似乎不太可能,兔子是食草类动物,它是不会攻击人类的,即使是在情急之下,它也没有攻击人类的能力。然而,确实发生过这样的奇事,一个猎人因为巧合的不幸,死在了兔子的手里。
这位倒霉的猎手河南淮滨县的王冬才,是一位农民,从小就练习打枪,所以练得一手好枪法。无论是飞鸟还是走兽,只要他看见就能准确地打中。王冬才还有个习惯,就是每当麦收的时节,都会背着猎枪到处转悠,寻找机会练练枪法。可是,他不知道,正是这个不是太好的习惯最终葬送了他的性命。
一年麦收的时候,王冬才看到山上麻雀成群地偷吃麦子,一方面出于气愤,一方面想练上几枪,就拿上自己的猎枪上山,准备打几只麻雀。他溜到麦田附近准备突放冷枪,多打下几只麻雀来。可是,正在他要开枪的时候,麦田里突然窜出一只灰色肥兔。意外而来的猎物激起了王冬才的兴趣,他放弃打麻雀的念头,直追野兔而去。追了一段时间,他发现野兔藏在一堆草里,于是王冬才赶紧端起枪瞄准,立刻开了一枪。可能是由于太兴奋,也或许是太着急,这一枪并未准确命中,只是打在兔子的耳朵上。受伤的兔子飞奔而去,结果不小心掉到了田地里的一口土井里。
王冬才追到井边乐开了花,他想这回不怕兔子跑掉。这个土井有两米多深,即使人掉下去也爬不上来,何况是只兔子。可是,王冬才也不敢下去,他也害怕爬不上来。于是,他一边抽着烟,一边想着法子如何逮住这只兔子。王冬才看到井边有只破水桶,估计是以前废弃的。他用绳子绑紧水桶,然后放到土井里,想把兔子捞上来。可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