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第一国师-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ǔ鸬男辛小�
开始倒还顺利,他四处找人哭诉,博取了相当多的同情分,刘同寿进京时的冷遇。与其说是谢丕运作得法,还不如说是谢正哭的足够给力。
但好景不长,张孚敬的乱入改变了一切,小道士奉召进宫,做法驱鬼,很快就将局势扭转过来,到了今天,更是给了谢家重重的当头一棒。
夏言等同盟军背弃。邵元节也是莫名其妙的来了个前恭后倨,本来已经接待谢丕入观了,可收到宫中的消息后,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只推说身体不适,便跑去闭关了。
如今谢家已是孤掌难鸣,而小道士则是水涨船高,往最坏里打算,说不定哪天小道士来个大变身。登阁拜相也未可知啊!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如今可是嘉靖朝,邵元节不就有个礼部尚书的头衔吗?
如果小道士通过了会试和殿试,那谁又能保证。他不会借机一飞冲天?
“大哥言之差矣。”谢丕摇了摇头:“首先,你要知道。邵真人在收到消息后,改变了态度。夏部堂他们也未尝不会后悔。先说邵真人,你想想,伴驾这么多年,说他手上没点后手,可能吗?眼见地位不保,他又岂能坐以待毙?他之所以改变态度,是因为小贼的威胁减弱了,他用不着拼命了。”
“减弱了?你指的是……”
“据我所知,重修交泰殿之前,对后续行动,刘小贼就已经有了全盘打算,他似乎有意炼丹,要全面跟元节争个高下。不过,有了这个插曲就不一样了,至少在接下来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肯定无法两面兼顾,最终要有所取舍才行,如此一来,元节自然要观望。”
谢正点点头,他有点头绪了。
“此议一出,张孚敬和小贼的关系也是水落石出,两人定然有勾结,他煞费苦心的将小贼摆上台面,总不会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必然有所图谋!而他们图的,很可能就是……”
谢丕话没说尽,转而评论起来:“此意图虽荒谬,但也不是全无可能,既然有所图,会试这边,他们总是要尽力争取一下的,这样一来,他们就顾不上宫中了,元节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又怎么可能去搞破坏?”
“照你这么说,夏言他们也应该有些想法才对吧?”谢正想了想,又问。
“不错,张孚敬此举最高明,也是最失误的地方,就是他把小贼的功劳给兑现了,同时,他也把小贼摆在了一个当中的位置上。”
谢丕冷笑道:“可笑夏言自作聪明,还以为有机会拉拢小贼,殊不知对方与孚敬的关系已经密切至此。而皇上对他虽然还算看重,但比之孚敬,却是相差甚远,对皇上来说,这小贼就是一枚钉子,内可制衡元节,外可搅动朝局!孚敬老谋深算,信心十足啊。”
“原来如此,对元节来说,他的威胁降低,对外朝来说,他的威胁增强了,不过……”谢正一脸忧色道:“皇上若真是存了这样的心思,那这件事岂不是已成定局?”
“不然。以我之见,皇上应该更偏向于让小贼在宫中,而且,他也不会为了一时兴起,就冒着被士林唾骂的风险,为酬旁人之功,而火中取栗。小道士参加会试,情理上勉强说得通,若是有人强行阻挡,会招致天颜震怒,但仅此而已,能不能中,还是要看他的真本事的。”
谢正怒哼一声:“他一个没开过蒙的道童,哪里来的什么真本事?”
“当然没有,所以小弟才说,关键要看皇上的心意,若是皇上一意孤行,泄露考题给他,那自然一切休提,否则的话,小贼就只能在考场内想办法……”
谢正惊讶的瞪大了眼睛,“你是说,他要舞弊?皇上会答应?”
“皇上会不会答应,小弟不知道,不过,小弟知道,皇上没那么好说话的,想要考题,他就得拿出更大的功劳去换。”谢丕眯着眼睛,眼光中流露出了一丝得意之情。
“可是,他要建功,看在元节眼中,那就是乘胜追击的争宠行为,元节不会坐视的,两边争斗一起,他即便能赢,一番手脚也是免不了的。其间,我等也不能坐视,要把舆论声势都造起来……”
“舆论?”谢正有些迟疑,“有用吗?先前……”
“此一时,彼一时。江南太远,谢家与小贼的争端又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细节,很难引起所有人的共鸣,所以始终有局限。今次小贼谋的却是科举,对天下的儒家子弟来说,这就是**裸的亵渎!张孚敬帮他把路铺好了,所以,舆潮不能直接反对他参试,那样容易激得皇上恼怒,但是,我们可以引导舆论,让世人关注考试的过程!”
谢正恍然大悟:“让他去与元节相争,即便得胜也不要紧,等结果出来,我等只需将消息放出去,便可引得士林众人群起攻讦,使得皇上无法随心所欲的泄题与小贼……”
“不错。”谢丕冷冷道:“想左右逢源?哼!里外不是人才是真的!”
第170章 奉旨办事
翰林院,这个大明最高学术机构,给世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清贵’二字。
身份尊贵,不须赘言,这里可是大学士的摇篮,除了给皇帝当儿子,天下间就没有比翰林更牛的潜力股了。
同时,翰林院的工作也很清闲,一盏清茗香四溢,万卷经史看不完,这就是翰林学士们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后世的一张报纸一壶茶,混吃混喝等下班,依稀有些神似。
当然,朝廷不是养闲人的地方,能享受被供起来当菩萨拜的待遇者,无非皇帝一人而已,翰林们终究是打工的,不可能一直这么悠闲。
其实翰林老爷们也不愿意一直闲着,在朝堂上闲着,存在感就会减弱,翰林们都琢磨着养望入阁呢,一直闲着可不是长久之计。只不过,那些寻常的琐碎小事,翰林老爷们自然不能屈尊降纡,只有可以在天下人,或者在皇帝面前露脸的,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朝政虽繁,可真正能符合这个标准的却不多,经筵和科举,正是寥寥不多的出彩之事中,唯二能引起翰林们关注和热情的重要项目。
经筵,就是翰林学士们给皇帝讲经史,那是一个盛大的典礼,皇帝、百官,乃至勋贵,只有身份足够高贵,才能参加的一场盛宴!对主讲者来说,不但有利于增强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印象,而且还能在一群大人物面前刷存在感,是无比荣耀的一件事。
而科举就更厉害了。考官和考生之间,那是有师生的名分在的!一次三百多进士学生,这种好事哪儿找去?
尽管不是所有进士都能成大器,也不是所有人都会仅仅因为一个师生名分。就死心塌地的甘附骥尾。但有了这名分在,这些人就算不是助力,至少也不会成为阻力,对于声望更是极大的提升,是求也求不来的好事。
不过,今年,情况却有了些变化。
迎接两位新科考官的,不再是艳羡和嫉妒。而是同情和怜悯,甚至夹杂了不少幸灾乐祸的情绪,连张璧和蔡昂自己,也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时不时的还会对视一眼,齐声哀叹。
“流年不利啊,居然摊上了这等差事,此番却是如何是好?”
“旁人或许很是为难,但对衡仲你来说。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那刘道长若真能金榜题名,不是比白鹿、白兔什么的更祥瑞么?衡仲你只需仿前例,再献篇《瑞寿赋》献上,必能使得龙颜大悦。”
“唉。都什么时候了,崇象兄你还有心思拿小弟打趣。你难道不知道?外面已经吵得沸沸扬扬了,士子们群情汹汹。一个不好,大祸就在眼前呀!”
先说话的是侍读学士蔡昂,他是直隶嘉定人,自正德九年考中进士后,在京城已经呆了快二十年,可情急之下,还是把乡音给带出来了。
嘉靖的喜好带动了大明官场的习气,这几年,各地都有祥瑞献上。
嘉靖十一年,四川巡按献上了一只白兔,礼部请翰林学士写诗庆贺,其中以蔡昂的诗句为佳,甚得嘉靖的嘉许。第二年,河南抚臣又献了一只白鹿,嘉靖命诸文臣写诗赋庆贺。蔡昂便写了一篇《瑞鹿赋》,古博典丽,博得了头彩,一时间也是脍炙士林。
无论相熟与否,常有人拿着这个说事儿,关系好的是打趣,关系不好的则是带着鄙夷,蔡昂从来都是一笑而过,世风如此,连礼部尚书都那么积极,他又有什么挂不住的?
但这次不一样,事情涉及到了科举,已经触及到了士人们的底限,他们两个就像是被放在了火山口上,一个处理不当,就会是一场灭顶之灾。到时候皇上和小道士会怎么样他不知道,但他可以肯定,对他和张璧来说,这就是一场灭顶之灾。
“衡仲多虑了,皇上只是让我等充任考官,顺便告知,今年会有个特例,有何不妥?何况,士子们的情绪虽有些激动,但民间和朝堂上却都很稳当,你何必大惊小怪?”
张璧此刻的神情和在外面的时候已经完全不同,没了那股子惶急的味道,反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
刘同寿应试引起的反应,主要集中在士林,而且是士林的底层。
对于这种稀奇事儿,百姓们只会津津乐道,眼下的京城,刘同寿应试已经取代了宫禁闹鬼,或者说在后者的基础上升级了,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谁要是不知道点相关的内容,出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京城人。
而朝堂内部对此虽然众说纷纭,但众官员的态度却都很暧昧,就连科道的那些言官,都是讳莫如深,一个跳出来提反对意见的都没有。
谁也不笨,赶在风头上跳出来,那是要遭到皇帝和张阁老的联合打压的!京察断绝了张孚敬的仕途,同时也成就了他的凶名,没哪个不开眼的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惹他。
上层建筑稳定,民间喜闻乐见,中间有些个想不开的读书人眼红刘同寿的待遇,折腾着蹦跶几下,又能闹出多大的事来?
张璧桌案上轻叩几下,加重了语气道:“就算士子们真的失了控,就能旧事重演不成?况且,衡仲你没看出来么?有人在引导舆论呢。”
“谁?”蔡昂吃了一惊。
“谁在引导舆论不重要,关键是他们引导的方向……”
“就是这样才有问题啊!”一提起这事儿,蔡昂就气不打一处来:“也不知道是哪个缺德东西,在士林中宣扬什么陈例虽不足取,但大明规制完善,就算偶尔开个准入的后门,也不至于坏了规矩,结果士子们不再关注事由,反而盯上了考官,这真是……”
说到这里,他忽地心念一动,“莫非是张阁老在暗中……”
“非也。”张璧摇摇头,“皇上的性子执拗,若是真有人盯着他下恩旨的事情不放,反而会激起他的性子,反而坏事。以张阁老的手段,他只会乐见其成,而不是相反。再说,他若是真有心,也不会在这种旁枝末节上下功夫,你知道那刘道长这两天在做什么吗?”
“炼丹献药么?”
“衡仲差矣。”张璧一拂长须,呵呵大笑起来,笑得极是畅快,“他在闭门读书!”
“啊?”蔡昂茫然。
“他在读书,那就好办了,倒时候你我只看皇上的意思,皇上若是明显有暗示,那你我就顺水推舟,担了这污名。若是没有,那就照章办事。今天皇上不是在旨意中说得明白么?近年监试官宽,纵致场中士子通同传递,作毙多端,今所遣御史务尽心防禁,违者重罪之!”
张璧一字字道:“这是奉旨办事,皇上总不能不讲道理?所以,你我面上只管叫苦,私下里大可不必如此紧张。”
“原来如此,崇象高明,小弟受教了。”
。rt
第171章 玄功造化,天子门生
刘同寿闭门苦读的消息,之所以传得这么快,主要是因为他的住所太公众了一点,保密措施不足。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皇帝三番四次的派人去探问,每次派去的人都不同,这一来二去的,很快就搞得人尽皆知了。
一直换人,是因为探查的结果很不合常理,所以,皇帝非常焦虑。他怀疑,小道士是不是吊他胃口吊上瘾了,和身边的宦官们串通好了一起忽悠他。
嘉靖的智商是很高地,交泰殿装修期间,宫人们的情绪变化他都看在眼里,连那些人对刘同寿的亲近和尊敬,他都是了然于胸。
嘉靖对此并不怎么在意,和他那位不拘礼法,行为荒诞的堂兄不同,他不是从小就被当做帝国接班人培养的,他喜欢别人畏惧他,在他面前战战兢兢的感觉。他认为,敬畏二字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崇敬到了一定程度,才会产生畏惧,在这方面,他是成功的。
宫人们感激刘同寿,不过是畏惧皇威的表现罢了,嘉靖不会认真计较,不过,若是这些人联合起来,试图控制他的情绪,那就不可原谅了。
几次探查都没得到想要的结果,嘉靖沉不住气了,尽管焦虑后的释放确实很爽,可他依然不喜欢这个过程,所以,他第二次派出了黄锦,打算彻底解决这个麻烦。
一回生,二回熟,黄锦不是第一回来,这次也是轻车熟路。客栈的人都知道他身份。也没人拦着,梁萧直接引他到了刘同寿的书房。
站在书房门口,黄锦却没急着推门进屋,而是摇着头,长长的叹了口气。
“黄公公,您怎么了?”梁萧多有眼色啊,尽管他也觉得黄胖子有点做作。可他还是凑趣的问道。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黄锦摇头晃脑的吟了句诗,把梁萧晃得眼睛发直后,这才低声问道:“梁先生。你给咱家交个底,刘道长到底是在搞什么?”
梁萧下意识的回答道:“没搞什么啊,就是读书练字呗。”
“咱家知道他在读书,可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干啊?”黄锦紧盯着梁萧不放,他知道这家伙是刘同寿的心腹,肯定知道很多内幕。
“考进士呗。”梁萧的答案依然中规中矩。
“我说,咱家又不是傻子,怎么会不知道这个?”黄锦急了“我跟你明说了吧,万岁爷精明着呢。同样的招数,可不敢对他用两次,第一次他觉得新鲜有趣,些许不耐烦也就忍了,可若是有人以为拿住万岁爷的软肋。可以接二连三的占便宜,那可是要吃大亏的!”
一听这话,梁萧也急了。
“公公说的哪里话?同寿说过公公是自己人,什么都不必瞒您,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同寿就是这么说的。然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里了,天地良心,梁某要是有半句虚言,就让我每次喝huā酒都被娘子捉现形!”
“……”这个誓言有点奇葩,黄锦想了一会儿,才琢磨出味道来,他有些哭笑不得,不过心下倒是信了,对梁萧而言,这个后果的确很严重,严重到他无法承受。
看来,想知道内幕,也只能跟正主儿当面谈了,可是,想到刘同寿的机灵古怪,胖子也是一阵头疼。小道士连皇上都敢忽悠,他可没这个自信,能在对话中占到上风。
“呦,黄公公,您怎么又来了?”门一开,刘同寿探了个头出来,笑嘻嘻的向黄锦打招呼。
“我说刘道长,同寿啊,你这到底唱的是哪出戏啊?实话跟你说,万岁爷是真的不高兴了!咱家不管你到底怎么想的,但今天你若是不能在皇上面前把话给圆上了,那,要倒霉的人可就多了!”事态严重,黄锦没心思跟刘同寿打机锋了,反正也打不赢,何必呢?
“读书练字,皇上也会不高兴?”刘同寿显得很无辜,很茫然,还有点无助。
“你就别跟咱家装糊涂了。”接触时间不长,但黄锦已经很了解刘同寿了,才不会被他蒙住呢,他哑着嗓子,低喝道:“丹药呢?说好的丹药呢?你知不知道,万岁爷这几天多着急?吊胃口这种事,又岂能一而再,再而三?”
“丹药?”刘同寿一怔。
其实这次黄锦还真是冤枉刘同寿了,丹药之说,本来是刘同寿为了应付捉鬼那差事的对策之一,后来发现了真相后,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有关邵元节的事,他已经很清楚了,既然这老头急切间很难扳倒,那刘同寿就不打算逼得太急,以免对方狗急跳墙,使出两败俱伤的手段来。
刘同寿打算用温水煮青蛙的办法,一点一点的蚕食邵元节的实力,反正老头的命不是很长了,最坏的打算也就是等到对方寿终正寝,就可以彻底将龙虎山的势力驱逐出去,或者直接吞并掉了。
考进士这件事刚好给刘同寿提供了契机,他可以名正言顺的从宫中抽身,算是个休战和解的暗示。老邵若是识相,就应该老老实实的接过这个橄榄枝,若是不知死活,那就再给他来个狠的。
这么想着,制药的事儿,刘同寿就暂时放在一边了。
当然,他虽然没有关注,但这事儿一直进行之中。听刘同寿说过宫中的惨事后,李家父子的正义感都爆了棚,反对皇帝,当面直谏的本事,他们肯定是没有的,但依刘同寿所说,研制出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弱的替代品,却是大有可为。
从宫中回来后,李家父子就一直在捣腾这件事,连刘同寿要考科举的事儿都无暇关注。
“同寿,你不会是真的忘记了吧?”黄锦语声发颤。他哭的心都有了。
要是刘同寿故意吊胃口,那还好说,只要丹药足够好,皇上也未必就追着不放。可若刘同寿是真的忘记了,那就有乐子瞧了。
为了等刘同寿的新药,皇帝停了好几天药了,失望加焦虑。一起爆发出来,那可不是一般的可怕!
“不要紧,黄公公。您是来宣旨,叫我进宫的吧?既然如此,咱们这就动身吧。总不能让皇上久等。放心,到了皇上面前,我自有话说,就算出事,也连累不到您。”
刘同寿的安慰起了些效果,树的影,人的名,黄锦对刘同寿还是挺有信心的,前提是,小道士必须得认真起来。
一路无话。
紫禁城虽然戒备森严。但有黄锦带路,又有嘉靖的口谕,更是刘同寿这个炙手可热的大红人,自然也没人敢上前叨,连进宫门时。例行的搜身都省了,不多时,两人就到了乾清宫门前。
黄锦入内缴旨通报,刘同寿在门前等候。知道嘉靖正在不爽中,他已经有了被晾个半天的准备,可谁想到。黄胖子前脚刚进去,里面就一迭声的传声出来了。
“宣,刘同寿觐见!”直呼其名,没有任何修饰,这种宣召方式也是相当之罕见。
此时,刘同寿多少对朝廷规矩有了些了解,他知道,这种宣召方式,本身就是嘉靖的一种暗示:别以为你没有求得着朕的地方,要知道,你小子身份还没确定呢!
进了大殿,刘同寿立时便感觉到了一股不祥的气氛,大殿被一道珠帘一分为二,龙椅在珠帘的另一端,即便以刘同寿眼力,也看不清嘉靖的神情。
不用说,这也是下马威之一了,厚熜同学之难伺候,果然是空前绝后啊!
“草民刘同寿参见陛下。”知道嘉靖要炸刺儿,刘同寿当然不会上赶子给他添堵,他顺着对方的暗示,换了个自称。
“哼!草民?哪个草民有这么大胆子?连朕的事都敢怠慢?”珠帘后传出了一声愤怒的冷哼。
嗑药这种事是会上瘾的,因为对刘同寿报有很高的期待,所以,嘉靖一直在等着他的新药,结果却被刘同寿无心之中放了鸽子,他不发火才怪呢。
“草民岂敢欺瞒陛下?陛下须知,仙丹灵药乃是逆天之物,且不说炼制时需要耗费法力无数,道行低了,更是连边都摸不着,单说这仙丹出炉时,引起的天地异象,就已经相当之可怕了!若没做好万全的准备,又岂能轻举妄动?”
“天地异象?”嘉靖半信半疑的重复了一遍关键词。
“就是所谓的天劫!”刘同寿斩钉截铁的回答。
“真有这等灵药?”嘉靖上钩了,能引起天劫的灵药,那药效还用得着说吗?就算吃了后,不马上霞举飞升,应该也能洗髓易经了吧?
他抬手示意左右,将珠帘拉开,仔细的观察着刘同寿的表情。
“无上天尊,君前岂有戏言?”刘同寿一脸庄严肃穆,唬得嘉靖愈发心动了。
“那,丹药究竟何日才能出炉?”
“此丹名为玄功造化丹,暗合地煞之数,需要八九七十二天方能出炉!”刘同寿随口胡诌了个名目出来。
“七十二天……那岂不是要到四月间了?”嘉靖觉得这个时限有点长,他很想跟刘同寿打个商量,可想到能丹药的灵验处,以及道家法门的严谨,他又犹豫了,这种东西可不是朝廷的礼仪,不能随便改的。
“四月乃是春夏交替之际,最利生发,四月出炉的丹药,效力自可更上层楼。”刘同寿继续忽悠。
“……”嘉靖默然点头,殿试也是安排在四月,也有这么个说法,想到这里,他突然心念一动“不对!朕问你,既然是如此重大的事故,你怎地不亲自主持?明明你就是在读书备考,这不是欺瞒朕是什么?”他越说越怒,说到最后,面上已是勃然作色。
张孚敬的那个提议,他根本就没往心里去,无非是讨赏的方法比较特别而已。嘉靖也读过书,可他对礼仪本来就不是很重视,区区一个进士身份,他完全就不放在眼里。
以他的想法,就是刘同寿为了要这个身份,肯定要挖空了心思的讨好他,丹药啊,秘法之类的送一大堆,他满意了,就会投桃报李送一份考题过去,然后,就皆大欢喜了。
谁想到小道士摆出了一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架势,完全没有上赶子求他的意思,于是,在等待的焦躁之外,嘉靖心里又多了份失落,这小家伙居然这么不把圣眷当回事,实在太让人伤心了。
现在,小道士又骗他,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今天,肯定要给他点教训,想到这里,嘉靖又是一抬手,准备叫人把刘同寿拖出去打一顿再说。
黄锦在旁边看得分明,心里当即就是一咯噔,他太熟悉皇帝的作风了,已经达到了见微知著的地步。看这架势,皇上分明就是要下狠手了!
他连埋怨都顾不上了,只是拼命朝刘同寿打眼色。
只可惜,他的努力都白费了,刘同寿眼角都没扫向黄锦一眼,他很惊讶的反问道:“皇上,那玄功造化丹的灵效您已经听过了,您不会以为,小道这样的年纪,就会有那种逆天的法力和道行吧?如果是真的,那小道岂不是妖孽?”
“你就是个妖孽!”嘉靖咬牙切齿的骂了一句,但抬起的手毕竟没落下来。
其他人也都在心里附和,能在皇上盛怒的时候打断他,然后还没啥眼中的后果,这不是妖孽是什么?
“这可真是天大的冤枉了。”刘同寿扁扁嘴,一副很委屈的样子“这种灵丹,也只有先师出手,才能炼制得出,而先师在江南水患中,耗费了太多的法力,也只能假手于人,借着世俗之法,即三千大道中的造化之道中,医术的法门行事……”
“就是那个李言闻?”
“皇上圣明。”嘉靖年间厂卫不出名,并不代表嘉靖对密探不重视,刘同寿早就知道身边充斥着许多眼线,一举一动都很难瞒过嘉靖的。
这也是他不着急炼丹的原因之一,一旦嘉靖发现,他用的不是传统的炼丹术,而是让医生制药出来,很可能会起反效果。
“这么说倒也有些道理……”嘉靖的怒气来的快,去的也快,关键是刘同寿的说法能自圆其说,刚好又打动了他的心思。哪怕假手于人,但神仙最后毕竟是要出手的,而最关键的,本来也就是最后那一刹那。
传说中,太上老君炼丹的时候,不也是要很长时间么?这中间,他又岂能亲自给丹炉煽火?哪有那么不把神仙当回事儿的?总要找几个道童,火工什么的,比如刘同寿和李家父子……
“如此说来,的确怪不得你。”心里信了,可嘉靖却不打算就此将刘同寿轻轻放过,他意味深长的说道:“不过,这样一来,科举的时候,你就只能靠自己了,仙长却是爱莫能助的。”
他脸上不动声色,眼神却有些得意,那意思分明是在说:你求我啊,来求我啊,不求的话,就真的爱莫能助了。
“皇恩浩荡,学生虽然不才,也愿尽力一试,这才不会辜负了皇上的隆恩,不使天子门生的名头蒙垢。”
“……嗯。”又碰了一个软钉子,但嘉靖却没什么情绪,沉默片刻,他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挥挥手道:“既然如此,你且去罢。”
“学生告退。”刘同寿应声而出,觐见期间,他不断变幻的自我称谓,终于定格于此。
第172章 此间深意,事态演变
刘同寿走了,大殿里陷入了沉寂。
嘉靖皱着眉头不知在想些什么,宫人们则都是噤若寒蝉。
刚才那场对话中,应该是有些机锋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尽数听得懂,表面上看来,似乎就是小仙师毫不在意的推开了皇帝递出去的橄榄枝,让其碰了个软钉子。
对宫人们来讲,这种事他们想都不敢想,别说他们这些地位低微之人,就算是朝中那些大臣,同样不可能有这种举动。连堂堂的夏部堂,还有翰林院那些学士老爷们,都上赶子巴结皇帝还巴结不过来呢,那会有人把好处往外推啊?
皇上的暗示多明显啊!只要求求拜拜,这位九五之尊就会网开一面,帮忙作弊了。皇帝一出手,还怕名落孙山么?不可能嘛!就算是个真文盲,只要皇帝想,一样能给点成状元喽。
皇帝会不会发怒,会不会迁怒于人,宫人们都很惶恐。
忐忑不安的气氛中,嘉靖似有所觉,他一脸不爽的摆摆手,宫人们如蒙大赦,低眉顺眼的退出去了。黄锦本也有心溜走,刚才的对话,他也没全搞懂,想着找刘同寿问问明白呢,结果身形刚一动,就听嘉靖轻咳了一声,胖子心中一哆嗦,不敢动了。
“黄伴,你怎么看?”大殿变得空荡荡的,嘉靖没头没脑的问了一句。
“老奴……”黄锦明白嘉靖的意思。只是这事儿真心不好回答。他确实只是个打酱油的啊。
“让你说,你就说,别这个那个的。”嘉靖不耐烦了,看在几十年相伴的感情份儿上,他给了点提示:“就说你这两次去那边,都看到了什么,说了些什么。”
“是,是,回禀万岁爷,刘小道长确实没骗您。老奴这两次去,他都在练字呢……”
“练字?”嘉靖有些意外,刘同寿的动向都在厂卫的监控下,但这些细节他还真就不知道。他端起茶杯。轻啜了一口,淡淡的问道:“他字写得如何?”
“嗯,”黄锦斟酌了一下,用了个比较有回味的说法,“比老奴写的好……”一边说,他一边偷眼看嘉靖的反应。
嘉靖的动作有一个短暂的停滞,然后手臂剧烈的抖动了一下,把一盏热茶直接泼了大半在身上,好在冬天穿得厚实,倒是没烫到。只是显得很狼狈。
“老奴该死,不会说话,让万岁爷受惊了。”黄锦手忙脚乱的帮嘉靖擦拭,嘴里不停的告着罪。
“居然害朕失态,你这老东西确实该死!”话说得挺狠,但黄锦却一点都不担心,他听得分明,皇帝的语气中怒意很淡,倒是疑惑和喜意占了多半。
“老奴也问了几个人,都是小道长身边很亲近的人。可他们也只知道这些……”黄锦插科打诨的目的,就是让气氛轻松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