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第一国师-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姚人,想当这个上虞知县,恐怕……”
“原来如此,那就麻烦了。”刘同寿拍拍额头,很是苦恼,看来自己的主宰朝堂之路,还很漫长啊。官场上的规矩或潜规则,他完全就搞不清楚。
“也不麻烦。”孙升的反应极快,“既然同寿有把握说服张阁老帮忙,那进了翰林院反而更自由。愚兄可以提出不修撰经史,直接去江南观风,上虞冯知县与贤弟的关系甚好,愚兄又有翰林庶吉士的身份,他应该会全力配合的。”
想了想,他又补充道:“有了东山的底子在,再借着贤弟的威望,施政愚兄未必在行,但仅仅是推广共济模式,却是不难,而且还能保证共济社不会为奸人所用,牢牢控制在朝廷手中。唯可虑者,倒是愚兄才疏学浅,恐怕未必能……”
在东林党大兴以前,明朝的进士分配还是比较宽松的,一般来说,至少也能捞着个县令的位置。而前三甲的待遇则是始终没变过,翰林院这个清贵之所会向他们敞开大门,其余的人就未必有这么幸运了。
梁萧拍着孙升的肩膀,大咧咧道:“志高,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张阁老已经站在咱们这边了,孙翥那些小人还有什么可在意的?没有他们干扰,同寿的点评怎么可能落空?也就是梁某的学问确实不济,不然啊,我倒要跟你争争这个差事呢,哈哈。”
“说的也是呢,也好,那咱们就好好商议一下,把细节也完善了,权当是提前庆祝了吧?”
“好,孙志高说的不错,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俺沈某人也要与各位共进退。”
房间一下子变得喧闹起来,但是却并不显突兀,因为除夕夜的午夜已过,守岁人们都发出了阵阵的欢呼声,远近可闻的爆竹声也在提醒着世人……
新皇登基以来的,第十四个年头到了!
第134章 无解的难题
等到会议终于结束,或者说大伙儿的热情终于消耗的差不多,疲倦占了上风的时候,丑时已过,眼瞅着就是象征日夜交替的寅时了。
这还是刘同寿穿越以来,第一次熬通宵呢。这个时代的人都讲究早睡早起,夜生活只属于少数上层人,刘同寿身份虽然不低,但他那个道士身份阻碍了别人跟他用这种方式沟通,所以,他一直保持了良好的作息习惯。
但今天却不一样,散场之后,他仍然有事要做,而且不止一件。
张孚敬提醒他的那个隐患是其一,还有就是张孚敬没意识到,但却很棘手的那个麻烦。隐患已经让他很头疼了,那个无解的麻烦更要命,偏偏他还不能搞集思广益那一套,不过万幸的是,他好歹还能和人商量一下。
待众人退出后,刘同寿习惯性的转过身,往角落里看去,他如愿的找到了黑暗中的那个身影,哑仆静静的站在那里,仿佛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
“哑叔,黄齐贤那些人背后的,果然是谢丕么?”刘同寿仿佛忘了哑仆是个聋子,自言自语似的说着。
但另一边,哑仆居然点了点头,然后比了几个手势,示意谢丕和黄齐贤见面后的去向。
“顾鼎臣么?”刘同寿冷笑有声:“难怪老师说,顾鼎臣只是个书生,玩阴谋都玩不出名堂来,现在看来还真是如此。杨一清、谢迁之后。江南士党,还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听张孚敬点评解说之前,刘同寿觉得谢丕这招釜底抽薪已经很厉害了,但跟夏言对付张孚敬的招数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孩过家家的把戏。
夏言的招数都是动作看似不大,但牵连极广,偏偏他都算计周全了,让对手进退维谷,最后只能硬着头皮踏进去,搞的遍体鳞伤。还无从喊冤。
这是阳谋,比阴谋什么的厉害得多,也有效得多。
难怪谢丕的仕途止步于吏部侍郎,而顾鼎臣在内阁其间。也是碌碌无为,先是被夏言,然后被严嵩,一直压得死死的,气都喘不过来。他不是象后世评价的那样,性格偏软不欲争持,他根本斗不过那俩老狐狸。
刘同寿也是庆幸,在张孚敬登门之前,夏言的注意力根本没放在自己身上,若是那个老狐狸出了手。也许自己要中了招才能察觉,别说招架,连跑都来不及。
不过,从现在开始,他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了,老师带来了助力的同时,也把夏言的仇恨吸引过来了。
尽管他不是主要目标,但政治斗争本来就是从攻打对手的薄弱环节,削弱对手实力开始的,谁能保证夏老头不会抽冷子给他来一下?
“不用理会他们了。老师既然提都不提此事,想必也是无关痛痒。”刘同寿本来还有后续计划,可现在看来,他的目标要换一换了,而且他也不能继续再跟人玩见招拆招的把戏。出动出击,直击要害才是王道。
江南士党眼下正青黄不接。没有必要太过重视。当然,其中不是没有能人,给东林党奠基的徐阶就是松江人,只不过现在才是嘉靖十四年而已,严嵩尚且还在南京当尚书,徐阶还不一定在什么地方当县令呢。
反正,眼下是不用担心这个牛人的。
另一边,哑仆又是点了点头,眼中还流露出了欣慰的神色。
为了保证忠诚,绝声卫都是聋哑人,但身为指挥使,哑仆比同伴多掌握了一门技能,那就是读唇术。所以,刘同寿才让他去盯梢并且刺探情报,以他的本事,黄齐贤和谢丕丝毫也察觉不到。
“现在的问题是,太后的两个弟弟被关起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杀,我要不要去救他们?”
按说刘同寿应该管张太后叫奶奶,但这么称呼一个从未见过的人,好像有点奇怪,再说,万一说惯了嘴,一不小心说漏了怎么办?所以,刘同寿只以太后称之。
那两个纨绔舅爷救与不救,与他关系不大,据说正德在世的时候,跟这俩舅舅关系也一般,还差点治过他们的罪。最后这俩人的下场,刘同寿是记不住了,但应该也不怎么样。
刘同寿知道的就是,张太后是因为这俩家伙死的,伤心加失落,被种种负面情绪包围,老太太应该在几年后就郁郁而终了。
张太后在与不在,跟刘同寿似乎同样关系不大,毕竟从来没见过,而且她又不是被人害死的,至少不是明面上害死的,谈不上拯救不拯救。
不过,太后在不在,关系到他的身份有没有机会得到承认!这个关系就大了。
不想当老板的打工仔,不是好打工仔,嘉靖朝这么难混,就算刘同寿天赋异禀,他也没有足够的自信善始善终,毕竟他是知道严嵩的例子的。
当不当皇帝还在其次,但多留条路,就多些回旋的余地,既然是这么个身份,有机会的话,干嘛不利用起来呢?
张太后的身份是朝野公认的,她对嘉靖恐怕也早就恨之入骨了,如果她能确认自己有个嫡亲的孙子,哪怕拼了性命不要,老太太应该也愿意搏上一搏。若是刘同寿确实有如张孚敬期待的,掌握了相当的权力,谁能说他一定不能成事?
前提就是,张太后得能活到那个时候。
这事儿原本问题不大,张太后现在还没到六十岁,又没有什么隐疾,宫中生活条件也挺好,只要她没有心结,再活十年二十年的不成问题。
她死的早,主要是因为嘉靖,直接原因就是她那俩弟弟。
不过。要救人的难度可就高了。连张孚敬都失败了,并为此而两次致仕。刘同寿现在已经知道嘉靖那些乱七八糟的忌讳了,想救张氏兄弟,是他最大的逆鳞之一!是个大雷,谁踩谁死!
至少目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
单单为了这个,刘同寿对夏言已经有了足够的仇恨值,要不是这个老不死的多此一举,哪有这些麻烦?
他一时难以决断,想找人商量。也只有哑仆了。
郝老刀那些人是军人,要是他筹划攻打尚书府,郝老刀倒是能帮他出谋划策,这种事就只有干瞪眼的份儿了。他们的老大江彬就是个政治白痴。带出来的军将也差不多一个德性。
下一刻,刘同寿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的看着哑仆,对方没打手势,而是重重的点了点头。
“哑叔,你是说要我想办法救人?你不会不知道这里面的凶险吧?”真要救人,唯一一个有点可行性的办法就是劫狱了。这事儿当然很难,但凭借哑仆对宫禁的了解,以及他和沈方卓高来高去的本事,有那么一点点希望。
不过。其中的风险也很大,一不小心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何况,人救出来了也不见得就有用。这俩人成了通缉犯,张太后的心情未必就能好得了多少。
最关键的是,这个答复完全就不符合哑仆的行事风格。
哑仆一直都是以刘同寿的安危为最高考量的,当年他奉命保护刘良女,发现生下来的是个皇子之后,他直接就放弃了原来的使命,而是将保护刘同寿当做了第一优先的选择。
当然,他的做法也符合刘良女的期望。对当母亲的人来说,儿子的命比自己的更重要,所以双方倒是没因此产生什么嫌隙。
发现刘同寿恢复了神智后,哑仆的第一行动准则又变成了刘同寿的指令,但是他也没疏忽刘同寿的安全问题。
刘同寿要进京。他就苦劝过一次,前者好容易才将他安抚了。
刘同寿还感叹过。无论干什么的,科班出身的都比野路子的强,这位三公公简直就跟科幻片里的终结者差不多。
忠诚,还遵守着各种准则,武力值惊人,执行命令一丝不苟,除了不会说话,再找不到任何缺点。
现在,哑仆突然支持他救人,让他有点发懵,这是……程序故障了?
见他发呆,哑仆出手如风,一连串的手势比了下来,刘同寿这才算是搞明白对方的意思了。
毕竟是内官,在诸多守则之上,让刘同寿重登大宝是三公公的终极任务!尽管这个任务难度很高,风险很大,但是,他的思路也很简单,反正刘同寿也已经进京了,冒的风险已经大得没了边,就算再增加一倍两倍的,也没啥。
用博弈论的观点来说,这是最佳选择,三公公虽然没学过那个,但他无师自通了。
所以,保住太后这个刘同寿复辟的最大希望,就是三公公最为期盼的。刘同寿不问,他当然不会强行提出建议,那不符合为内官的规矩,刘同寿既然问了,他就要如实表达出来。
“我也想啊……可问题是,要怎么做呢?大赦天下?肯定不行,只要皇帝不愿意放人,谁都没辙?规矩什么的放在哥这位堂叔眼里,那就是浮云啊!”
“借着闹鬼……不成,先不说闹鬼那事儿到底怎么回事,哥肯定不能再重蹈覆辙就是了。老师……算了吧,老师自己也说了,这次再致仕,他八成就回不来了……”
刘同寿在屋里打着转,完全想不到办法,不是他不够聪明,而是,这事儿难度太高,全然不在他入阁之下。
“嗯,哑叔,你说你有办法?真的?”正为难间,哑仆突然比了几个手势,刘同寿精神大振,急忙追问。
不过,哑仆交流过之后,他的眉头却是深深的皱了起来“这个办法也不是不行,只是风险太大了,万一……先备用着吧,反正奶奶也不至于很快就……先等等看有没有机会再说。”
第135章 契机现
按照夏历,新年第一天,是为元旦。
这是个普天同庆的日子,连皇家也不例外。
按照规制,这一日,天子应该在太和殿接受百官的朝贺,皇太后,皇后则接受命妇的朝贺,是个相当盛大的典礼。
嘉靖皇帝对朝政虽然不太起劲,不过,一旦涉及到礼制,他就会变得兴致勃勃起来。所以,嘉靖十四年的第一天,百官都不敢懈怠,早早的穿着朝服,侯在了端门之外,一眼望去,尽是衮袍玉带,高冠巍峨,场面颇为盛大。
不过,他们等到的不是景阳钟响,而是步履匆匆的大太监黄锦。
“黄公公,陛下他……”身为首辅,张孚敬站在百官队列的最前面,一看黄锦这架势,他就知道今天的朝贺八成要泡汤,可他也有些意外,当今天子怎么可能放弃这个乐趣呢?难道他又盯上了朝贺的礼制?
如果是真的,朝堂上又将掀起怎样的波澜,自己又该如何应对。
连朝贺都能闹出幺蛾子,这日子还能过了不?
老张昨晚本就睡得迟,这时更是觉得额头开始发涨。要不是为了刚收下的关门弟子,他真是恨不得马上就再上一道请辞的奏疏,赶紧甩手走人,这倒霉差事,谁愿意做,谁做吧,他张某人肯定不伺候了。
黄锦也不答话,往殿前的台阶上一站,扯着嗓子就嚷开了:“张阁老。各位大人。陛下有口谕……”
“臣等……”众臣惊疑更甚,只是碍于身处之地,倒是没人喧哗,不过视线的交流却是密集且频繁了许多,饱含着怀疑、询问、观察的目光在虚空中穿梭往来,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
怀疑的目光大多集中在张孚敬身上,老张昨日的举动,牵扯了众多的关注,没人知道他跟小道士谈了什么,不过。第二天就发生了这种意外,不能不让人怀疑,是张首辅搞的鬼。
如果是他搞的鬼,那里面的味道就比较可怕了。京察!本来就牵动人心的两个字,变得越发的沉重了,压得人直喘不过气来。
“恭妃初丧,故免文武百官庆贺,暂辍视朝六日,两宫皇太后,庄肃皇后皆免命妇朝贺,钦此。”
“恭妃?”视线交流顿止,众人都愣住了。
宫中确实有位恭妃,文恭妃是和张、陈两位皇后。在同一届选美中进宫的,不过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失了宠,幽闭而死。嘉靖以其有罪在身为由,只辍朝一日,丧礼也免了,怎么这个时候又想起来了,而且还闹出这么大阵仗?
见诸人疑惑,黄锦赶忙解释道:“是宪庙的那位恭妃。”
“……”众人无语。
皇上找的这个理由算是很合理,成化的妃子,这辈分是足够高了。不过跟皇上似乎没啥渊源。其子泾王倒是还健在,不过也只是诸多宗室中非常不起眼的一个,皇上就算要修补跟宗室的关系,似乎也没必要搞这么一出吧?
“诸位大人可以回去了。”带给众人不少疑惑,但黄锦也没有答疑的意思。他胖胖的身子转了个半圈,点出了几个大人物的名字。“张阁老,李阁老,武定侯,还有汪、夏二位部堂暂且留步,请移步文华殿,陛下另有要事相商。”
要是刘同寿在这里肯定会感慨有加,张孚敬瞬移的功夫,原来也是有传承的,嘉靖才是玩这个的行家。
众臣之疑虑自不待言,被点到名字这五个人都是当今炙手可热的大人物,要是没有武定侯,大家还会有点别的想法。现在连武定侯都去了,只能是要商议政事了吧?眼下最紧迫的政事……
朝臣们的目光集中在了左都御史王廷相身上,商议京察,却不带都察院玩,难道这位王大人要倒霉了?如果左都御史的位置空出来,那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好处?须得早做准备才好。
众臣满腹心事的离开了,被点到名字的五个人互相看看,缓步跟在了黄锦身后。张孚敬、汪鋐二人走在一处;郭勋走在张、李二人的中间,时不时的跟两边搭话,李时却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有一搭没一理的应付着;而夏言则是远远的缀于众人之后。
这几人的关系,构成了如今朝堂上的格局,看起来,夏言孤立无援,举步维艰,但实际上,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张孚敬,都不会这么想。
转头看了一眼,汪鋐恨声道:“在宫禁之中还不忘演戏,也不知道礼部是不是要改成戏院了。”
“这才是他可怕的地方啊,”张孚敬叹息一声,继而又是一笑:“宣之,你也莫要太过挂怀了,就算没有他夏桂州,也会有别人的,由他去,由他去,将来自有人做他的对手,到时你只管看着,岂不赏心悦目?”
“阁老,你对那……当真这么有信心?我总觉得……”
“很快便见分晓,说不定转机就在今天了。”张孚敬微微一笑。
“阁老的意思是……”汪鋐精神一振,他对刘同寿没啥信心,对张孚敬的眼光也有点怀疑,不过,只有这件事而已,在其他方面,他对张首辅还是极具信心的。
要在文华殿分个胜负的话,自己这边可以说是大占上风,李时是个墙头草,他那一票可以忽略。郭勋虽然不能跟自己这边走得太近,但因为张氏兄弟的事,他对夏言也没什么好感,铁铁的是个二比一,就算夏言装可怜,皇上偏向他,可他一样讨不得好去。
“宣之你想多了,我的意思是,对同寿来说,契机就在今天,朝局么,呵呵,慢慢来吧,急什么?”
“啊?”汪鋐一愣,“那阁老的意思,莫非皇上……”
张孚敬点点头:“嗯,跟从前一样。”
“那……”抬头看看郭勋,再看看张孚敬若有深意的笑容,汪鋐终于恍然:“唉,果然是我想多了。”
包括他在内,朝臣中的大部分人都想多了,进了文华殿,笔墨纸砚已经准备妥当,御案后面却不见嘉靖的人影,只有桌子上的一首题词在提醒着几人:写作业的时间到了。
一时间,汪鋐也是苦笑不得,这皇帝,真是没谱到了极点,写青词就写青词呗,你搞这么多玄虚,放这么多烟雾干吗?他本来还憋足了劲,打算跟夏言分个高下呢,结果差点被被这口气给呛死。
看看张孚敬和夏言毫不意外,走笔如飞的样子,汪鋐算是服气了,他跟这俩人果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好在,他不是最悲催的那个,多少还有点心里安慰。
“黄公公,你不是吧?皇上真的让俺老郭写诗?我怎么觉着,是你假传圣旨呢?谁不知道俺老郭大字还认不得一箩筐,写诗俺是不会的,砍人才是本行!”郭勋一双牛眼瞪得溜圆,揪着黄锦,用吐沫给对方洗了个脸。
“武定侯,武定侯,你想想,咱家是那种人吗?让您出糗,咱家又有什么好处?万岁爷真就是这么吩咐的,您揪着咱家干什么啊?”
黄锦一嚷嚷,郭勋的手倒是放松了,他抓了抓头皮,茫然道:“可是,这事儿他就不合理啊!皇上,皇上咋就能让俺写诗呢?”
黄锦往旁边刺溜了几步,离这憨货远了点,这才试探着问道:“要不,咱们一起去拜见万岁爷,问问?”
其实黄锦知道,郭勋此人外表粗豪,心思却细,不可能把他怎么样。可是这寒冬腊月的,被人喷一脸吐沫星子,又是什么好享受了?
“那就算了。”果然,郭勋缩了,“俺就是想知道,写不出来,应该不算抗旨不尊吧?或者俺写了,不合皇上的意……”
“万岁爷说了,几位大人写完,只管拣好的呈上去就是,其他的……”
“吁,那咱就放心了。”郭勋拍拍胸口,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用握刀的手势握起了笔,倒也是走笔如飞。
这货到底写了啥,汪鋐很好奇,不过他更很好奇张孚敬写了些什么。
几人交卷后,没过多长时间,嘉靖的旨意就又来了,这次他不放烟雾弹了,而是直接点名,要召见张首辅。看着张孚敬从容自若的模样,汪鋐没办法不怀疑,老搭档是不是在青词中动了手脚,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力。
佩服张孚敬的机变的同时,汪鋐更佩服对方的文才,在青词这种东西里面做手脚,难度可不是一般的高。
青词就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一般为骈俪体,主要的要求就是形式工整,文字华丽,内容什么的一点都不重要。
在朝这么久,汪鋐写青词也有了些年头了,很多时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东西,反正就是把各种华丽的辞藻,按照声韵堆叠上去就是了。别说表述意思了,想看懂都难,他也不知道皇帝为啥会喜欢这玩意。
当然,也有写的好的,张、夏、顾鼎臣等人都是各中好手,他们能不能达到这个水准,就不是汪鋐所能知道的了。
这可是混迹嘉靖朝的重要技能,各人也都是敝帚自珍得很呐!
同时,这也是汪鋐不看好刘同寿的重要原因之一,小道士的文化水平应该比郭勋高,但他肯定不会写这玩意,没有青词技能傍身,光凭戏法,又岂是长久之计?
第136章 宣旨的名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昨夜张孚敬只是睡得晚,刘同寿干脆就是没睡。大会小会开完,他就开始着手解决隐患了。
红颜祸水,所谓隐患,指的当然就是楚楚。
嘉靖那点爱好,刘同寿已经基本摸清楚了,因为余姚那场戏,楚楚也算是艳名远播。嘉靖或许还不知道,但邵元节那帮人肯定是知道的,之前老邵不提,是因为没必要,只要封杀了刘同寿的消息,不让嘉靖知道他的名字也就足够了,没必要节外生枝。
现在张孚敬出了手,想封锁消息是不行了,那各种招式也没必要藏着掖着了,所以,楚楚就成了隐患。
这个隐患看似严重,其实要解决也简单得很。
和刘同寿那个荤腥不忌,尤好人妻熟女的老爹正德不一样,嘉靖比较有穿越众的气质,他讲究一个全处全收,而且还是个萝li控。不是黄huā闺女,就算美得跟天仙下凡似的,他也不会哪怕是用眼角扫上一下。
他在这方面的讲究,已经到了相当奇葩的地步,哪怕某个女人是被他自己要的身子,只要不是处女,他也会嫌弃。当年他废掉陈皇后,立了张皇后的时候,那也是爱若珍宝,可没过多久,他就感到了厌倦,最后寻个由头就给废了。
这里面有张皇后年纪渐长的原因,同样也有上面所说的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嘉靖一直热衷于选秀女了,他需要更多,更新鲜的刺激来满足他的**。
三十岁,本就是如狼似虎般的年龄,再加上他有事没事还嗑药,能有个好才怪呢。
所以,张孚敬给了刘同寿那么个暗示。这个解决方法是相当之香艳,没有一个男人会为之而叫苦,哪怕熬了个通宵之后,刘同寿也一样兴致盎然。
当然。张孚敬虽然没说,但他也蕴含了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把人献上去。
从纯粹的理智上来讲。倒也不失一个邀宠的良法,这招一用,前嫌尽消,小道士从此走上飞黄腾达之路。想这么做。必须得抢在邵元节等人前面,所以,那个暗示也一样适用。
刘同寿当然不会这么做,且不说他跟楚楚的感情已经蜜里调油了,就算纯粹当妹妹看。他也不会把女孩往火坑里推啊。当嘉靖的女人的风险,大概仅次于辫子朝,皇宫里的那些汉女吧?那叫一个非死即残啊!
华夏五千年,唯一的一次宫女起义,正是发生在嘉靖朝!这件事真真切切的验证了一个道理:兔子急了会咬人,美女急了一样会暴动。
所以,政治这东西果然很讨厌!清晨时分,高举着正义和公理的大旗。悄悄拉着女孩的手。溜回自己房间的刘同寿,口不对心的抱怨着。
接下来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楚楚早就把刘同寿当做唯一的依靠了。
尽管陪刘同寿熬了个通宵,她已经很困了;她也搞不太懂,为什么很困了,还不能马上睡觉,而是要做一些奇怪的。让人脸红的事情。不过,既然师兄说是为了自己好。同样是为了两个人的未来,噢。还有正义和公理……
那就任寿哥喜欢呗。
反正,迟早也是会的……女孩扯过了被子,把臻首深深的埋在了里面,可羞红发烫的身子,却依然暴露了她的心思。
只是,她已经不在乎了,因为那个人是她的所有。
倒是刘同寿忙了个一头大汗,一边要解释,动作也得尽量放轻缓了,生怕伤到女孩。女孩的年纪毕竟还小,哪怕是这个时代没这个说法,他也无法完全入乡随俗。
好好的养成游戏,变成了提前采摘,他也只能慨叹世事无常,某人作孽不浅了。如果有人说他乐在其中,那他断然是不会承认的。
少年情浓,其中旖旎也不需多言。
云收雨住,又说了会儿情话,两人毕竟年少,熬不住困,很快就睡过去了。刘同寿并没有察觉到,窗外有人一直有人守着,并且还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将他惊醒的,是梁萧慌慌张张的通传。
梁萧对他跟楚楚同宿一室早就习以为常了,所以哪怕是脑子还不怎么清醒,也没有冒失的闯进去,而是在门外连敲带嚷。
“什么?宫中的执事!他来干什么?”刚做完大事的刘同寿被吓了一跳,下意识的就以为隐患的事情东窗事发了,不过当他看到案头那方叠得整整齐齐的白绸时,却又松了口气,警报已经消除了。
这不是他的爱好,而是楚楚的要求,这要求也再次勾起了刘同寿对楚楚身世的猜测。因为楚楚一直都是扮的男装,后来又成了女冠,所以,东山镇没人会跟女孩讲这个,这种讲究,应该是女孩小时候在家里听说的。
她家破人亡之前,只有五六岁,那么小就会被嘱咐这个,只能说,女孩是出自大户人家的。某个大户人家的灭门惨案,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件小事,说不定能找到线索,为她报仇呢。
虽然楚楚一直不欲提起,但刘同寿知道她有心结,经常会做噩梦,现在他们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家人了,作为男人,他要替自己的女人挡风遮雨。
“是位小公公,韩兄正陪着他叙话呢,不过他口风很严,什么都没说,态度看起来倒还温和,应该不是坏事。”梁萧心里也没啥底。既盼望着张孚敬出手,一举扭转乾坤;又担心时间紧张,张孚敬还没来得及出手,反是孙翥等人的奏疏先奏了效。
“梁叔,你告诉韩兄,我马上就到。”刘同寿没那么患得患失,孙翥的奏疏要是起了作用,那那个小宦官找到就应该是韩应龙,而不是自己。无论是好是坏,毕竟是宫中来的消息,总比杳无音讯的强。
“寿哥,现在就要出去吗?我……嗯……”
楚楚也被惊醒了,女孩揉着眼睛想要起身,尽管没有huā轿和婚礼,可在她看来,今天就是她为人妇的第一天。服侍相公穿衣洗漱,自是份内之事。可不动不要紧,一动起来。就牵动了伤处,她不由失声痛呼,黛眉也是紧紧的蹙在了一起。
“好了,没事的。就是老师派人来,我去去就来,你好好休息就行了,今天就多睡一会儿,有什么需要就找哑叔或者冯大婶……”刘同寿轻轻按住女孩。柔声嘱咐了一番,在楚楚的连声催促下,这才起身而去。
冯大婶是跟刘同寿一起上路的,梁萧打定主意跟着小道士了,就算考不中进士,也不打算再回东山。
有些迷醉的看着刘同寿的身影,楚楚甜甜的笑了。娘说的再对没有了: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寿哥明明那么着紧见皇帝的事。可为了自己,他却甘愿冒风险,同时又这般怜惜自己……能拥有这样的郎君,莫非是娘在天之灵保佑的吗?
楚楚本就不是那种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在刘同寿身边呆了这么久,更是经受了不少熏陶。张孚敬出门前的暗示并没多少玄机。刘同寿又从不避讳她,她也是听懂了的。
女孩很紧张。也很期待,当刘同寿有些笨拙的做出选择的时候。她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她也不需要很多,只要能一直这么守在寿哥的身后,默默的支持他,就足够了。
……
“贫道有礼了,敢问公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