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第一国师-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同寿听得也是眉飞色舞。听到那些仇人挨骂,很爽还是其一,更重要的是,通过张孚敬的点评,他对嘉靖朝的朝局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

朝中的势力划分,各势力之间的矛盾与渊源,各势力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都通过张孚敬的点评,一一呈现了出来。

这些东西实在太重要了!

这是当朝首辅的切身体会,深刻认识。若是有哪个新科进士或者不得志的小官得知有这种机缘,说不定愿意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来换得旁听的机会,哪怕有时间限制都在所不惜。这是名符其实的金玉良言,是可以让人平步青云的秘籍!

张孚敬说要传衣钵给刘同寿,半点假都没掺,因为,他已经在这么做了。

刘同寿也没闲着,虽然不能记笔记,但他的记性倒也不差,张孚敬倾囊相授,他也执起了弟子礼,在端茶倒水,忙了个不亦乐乎。

等到张孚敬终于点评到当朝人物时,满满一壶茶已经见了底。

老人抬手阻止了刘同寿欲招呼人倒茶,用欣赏的目光看着这个还没入门墙的弟子,缓声道:“适才老夫说的,你可都听懂了?”

“弟子明白了。”刘同寿下意识的换了称谓。

“既然如此,那老夫就考校你一下,这当朝的人物,老夫身在局中,评的未必客观全面,所以,老夫只评一个,能领悟到多少,就看你自己的悟性了。”张孚敬并不接茬,但眼中的欣慰之色却难以遮掩。

“夏言。”刘同寿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他对夏言了解甚少,但他知道,这人后来很是得势了些时日,是张孚敬最为强劲的对手。此人跟严嵩貌似不怎么对付,然后被严嵩搞死了,后世对其人的评价也还不错。

但那种评价不足以为信,因为古人给人定论的方式是一刀切的。

在正德朝,跟刘瑾做过对的,就是忠臣,是好人;嘉靖朝则换成了严嵩,出于这个原则,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跟严嵩作对的就是好人,夏言这个跟严嵩打过对台的,当然就是大大的好人了。

总之,经过了在老爹正德、以及伯父嘉靖的身上发生的种种颠覆,刘同寿是不会再尽信史书了,反正他记得的史料也不多。

既然是张孚敬的对手,那就很有了解的必要,否则日后被人打上门来,措手不及该如何是好?如果刘同寿记得不错,张孚敬的仕途已经到了尾声,也许二人联手之后,有可能挽回局面。但他习惯按照最坏的打算来做准备。

“好。就是夏公谨。”张孚敬很满意的笑了。

这个弟子没入过仕途,但对朝堂上这些事儿的感觉还是很敏锐的,之前的几次发问也都切中了要点,现在更是判断出了未来的形势。对一个宦海沉浮多年的老官僚来说,这并不难,但放在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身上,就难能可贵了。

刘同寿则是在肚里嘀咕了几句,夏言的字居然跟周瑜一样,这老头要是故意的,那他的心气儿可是不低。

“世人说及夏公谨。总是和正直敢言,堂堂君子分不开,可私下里,他却是另一番景象。煽风点火的诋毁老夫倒还罢了。可他一边骂老夫是幸进小人,另一边,却做着跟老夫同样的事,甚至比老夫做的还过分,这就算是正人君子所为了?”

很显然,张孚敬对夏言的怨气比杨廷和更深,他直接从评价对方的为人开始。

“夏公谨因何而骤贵?礼制!嘉靖九年,陛下欲修改分祀天地和改动宗庙典礼,众臣皆以为不可,独有夏公谨上疏盛赞。圣心大悦,一年之内,骤升数级,由一介言官,显贵至礼部尚书……同寿,这经历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

刘同寿点点头,却不答话。

可不耳熟么,和你老人家当年几乎一模一样啊,嗯,应该说比你还快。

“嘉靖十年。陛下以无所出为由,在南北直隶选拔秀女数十人充实宫禁,并仿古例册封了九嫔……世人多说先帝荒淫,可除了正德元年立后那一遭之外,先帝再没以选秀女惊动过民间。不过陛下的理由尚算充分。倒也无可厚非。”

张孚敬一提正德,害的刘同寿又紧张了一把。好在老人不是特意提及,刘同寿这才松了口气。

“如果只是这样倒也罢了。设九嫔的提议是元杰做出的,元杰不读周礼,又从何而知这些?其后,陛下令元杰主持祈祷求嗣,并称之为‘国家重典’,这时,夏公谨终于现身,他上了奏疏,奏请天子,请天子准许文武百官全体斋戒,以感动上苍……”

张孚敬意犹未尽的说道:“单是这样的话,他顶多也就和老夫在伯仲之间,谁也不用笑话谁,可这还不算,为了邀宠,他竟是打起了无辜者的主意。昌国公兄弟乃是敬太后亲弟,虽然素有浪荡之评,但也无甚大过……”

放在刚穿越那会儿,刘同寿也就是听个热闹,可现在,八卦中的人却是和他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之人。敬太后,就是正德的母亲张太后,是他的奶奶,昌国公就是正德朝的寿宁侯张鹤龄。

“陛下初掌大宝之时,陛下生母章圣太后入京,朝中多有不敬之词,敬太后也……”

当年,杨廷和对张太后的说法是,嘉靖是来给他当儿子的。而嘉靖生母蒋氏的出身不高,只是普通民妇,张太后大家出身,又主宰了宫禁这么多年,难免有些傲气,这妯娌俩相处不甚愉快,嘉靖是个小心眼,这个仇他算是记下了。

他当时的对手是杨廷和一党,没空也没那胆子再招惹张太后,否则两者联手,有可能把他废掉,另立新君。于是他忍辱负重,等搞掉了杨廷和之后,才夺了张太后的权,使其失去了在宫中的地位。

不过,仅仅是这样,并不足以宣泄他的怨气,可身为天子,他也不能任意妄为,废太后这种事是说不得,更做不得的,他的怨气无从发泄。

就在这个时候,贴心老秘书夏言站出来了,他将矛头指向了张鹤龄兄弟俩。

这兄弟俩确实不算是啥好人,纨绔子弟会做的,他俩都做过,不过倒是没闹出过什么大事。最严重的,就是弘治朝的时候,他们跟周太后的弟弟长宁伯抢庄田那事儿。

这年头的勋贵子弟其实都是这个德性,不读书,就只能这么混着,想当官是不可能的,为恶也不算大。至少,比起谢丕一家抢夺别人田产强多了,周太后的弟弟,跟他俩是同一个重量级的,没有以强凌弱的味道。

夏言找了个张家的逃奴,指证他们杀人,借此奏他们横行不法。

嘉靖这下乐了,你轻慢我老娘,我对付不了你,却可以杀你弟弟。当即准奏,下旨就要杀人。

这个时候,张孚敬站出来了。

第132章 逆天二人组

不是张孚敬存心要跟皇帝对着干;而是这事儿确实做不得。嘉靖孤身入京;却能搞掉杨廷和;罢黜杨一清这样的权臣;他靠的不是张孚敬这些人的嘴皮子;而是宗室和勋贵的支持

大礼仪之事;掌握京营的是谁?武定侯郭勋是勋贵之中的重要人物。

要是没有这些勋贵和宗室在;权倾天下的杨廷和会束手待毙?开什么玩笑

嘉靖要是敢对付太后;宗室、勋贵们立刻就会疑窦丛生;本来就很热闹的嘉靖朝;不定会变成啥德性呢。

夏言敢这么做;因为他要往上爬;可以不管不顾;张孚敬不敢;因为他是首辅;他要维持一个稳定的局面;以便施政。

这就是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道理了。

通过张孚敬的描述;一个成熟老辣;魄力十足的政形象出现在了刘同寿的脑海里。盛名之下无虚士;能成为严嵩登顶的最后一道障碍;夏言也不是吃素的。

夏言这一手;打得张孚敬极是狼狈。光是一个夏言没啥;关键是上面还有个拉偏架的。

嘉靖擅长的权术;主要体现在对朝堂的控制上;他很推崇制衡之道。张孚敬登顶之后;他早就琢磨着要找个人来牵制了;夏言的应运而生;既有他主观上要上进的愿望;同时也符合了嘉靖的预期。

而且;这一次;张孚敬起到的是阻挠作用;夏言才是贴心人;嘉靖会帮哪一边自不待言。

当然;张孚敬是占着道理的;而且是一心为了嘉靖着想。但嘉靖才不管那么多呢;他从来就不在乎形势什么的;尤其是在他成功掀翻并摆平了二杨之后;更是自信心暴涨;只觉天下事无不可为;一旦拿定了主意。十匹马也拉不回来。

张太后哀求;他置若罔闻;

张皇后请;他一脚将其踹入冷宫。寻个机会就给废了;

张首辅劝谏;他理都不理;张孚敬自请致仕;以表示决心。他当即准奏估计嘉靖心里也很奇怪;他身边怎么这么多姓张的;而且还都跟他对着干?

不过;事实证明;他错了。

就在他挥刀前的一刻。勋贵们站出来了;为首的就是武定侯郭勋。

嘉靖没脾气了。

他不傻;张孚敬的那些东西他都知道;光凭一个皇帝的身份;就能让朝野上下凛然听命;这种事也就是给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听听罢了。

如果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的话;太祖又何必让儿子们镇守边疆?成祖又为何更愿意让勋贵们执掌兵权;更是重建了锦衣卫?他的堂兄朱厚照登基之初。对抗谢迁、刘健那些权臣的时候。又干嘛先让八虎掌控了京营;然后才动手?

连他伯父弘治那么老实巴交的人;在驾崩前那几年;都惦记着重设西厂……没有实力;皇帝就是个摆设罢了

当初掀翻杨廷和;正是依靠着二杨的内讧。以及勋贵的支持;后来对付杨一清;张孚敬是表面上的力量。主力依然是勋贵;现在他把勋贵给惹毛了;他背后就只有一帮露出贪婪觊觎目光的豺狼了。

所以。他退缩了。只是为了面子;他也不能放人;只是把人关着;是侯差待审。又召回了张孚敬;让老张帮他搞定手尾;安抚勋贵的情绪;免得人家以为他要过河拆桥。他确实有这个打算;但现在明显还不是时候。

可怜张孚敬一把年纪;被这样折腾了一通;回温州老家的路才走了一半;就被一道圣旨给召回来了。回来后;还得面对一帮心存愤懑的勋贵老爷。

嘉靖八年的时候;皇帝已经干过一回类似的事儿了;他取消了外戚袭爵的特权;当时就引起了不少疑虑。不过在女人方面;弘治和正德都不是多多益善的性子;这项政策波及不算大;所以倒也没惹出多大麻烦。

可现在;皇帝显示出了不按规矩办事的一面;勋贵们开始不放心了;这位天子薄情寡义;最喜欢鸟尽弓藏;现在是张家兄弟;将来谁知道是哪个倒霉?

好歹;张孚敬算是把这些人安抚下去了;他明里暗里的告诉这些人;皇上只是针对张家;而不是勋贵阶层。这个借口让勋贵们安了心;不过消息传出去后;老张又把嘉靖给得罪了。

嘉靖好面子啊

张孚敬这是他小肚鸡肠;恩将仇报呢

虽然这是事实;可他从来就不是那种能虚心接受意见的人;高举和谐大旗的嘉靖皇帝;怎么能忍受这种恶评?

于是;老张第二年又致仕了……

“朝野混乱;诸政皆息;众人或者忙着看风向;或者趁机清算前仇旧怨;或者噤若寒蝉;意图自保;就是没人做事;宫中也是大乱;单是被皇上杖毙宫女中官;就有数十之数;几乎每天都会有尸体被拖出来;唯一得利的就是夏公谨……”

张孚敬语带沉痛的着:“你应该明白了吧?这就是为今的朝局;有时候;就算明知道是陷阱;你也得往里面跳;光是能了解圣意也没用;除非你毫无原则;不以江山社稷为念;仅以圣心为风向;否则;老夫就是你所能达到的极限。”

刘同寿默然。

事实如此;上面有个一个喜欢玩弄权术;心思难测的皇帝;背后有一群红着眼;不择手段的饿狼;嘉靖朝的首辅面临的就是这么艰难的处境。

起来;后世的严嵩刚好就符合了张孚敬的那个‘除非’;老严就是毫无原则;一意奉上;所以才风光了二十年。可也就是二十年;就算是严嵩;最后一样被嘉靖给抛弃了。

嘉靖朝真不是一般的难混啊想伺候好皇帝;还要做点实事;简直比登天还难。

刘同寿心中的轻松惬意一扫而空;他发现;从前他幻想的只要投其所好;就能一帆风顺的想法;不过是个肥皂泡;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用戳;自己就破了。

听着最具权威的当事者的述和分析。他收起了游戏的心情;打足了全副精神。

“子实在时;老夫在朝堂上全力周旋。他负责施政事宜;倒还有些希望;怎奈他被人挑唆;却是舍本逐末的跟王阳明较上了劲……老夫好容易将他劝回来。却不想……唉;这两年;老夫的精神越发不济了;心灰意冷;已是只待陛下施恩。让老夫全身而退;保全家小了。”

老搭档桂萼的死;对张孚敬造成的打击尤为严重;此时谈起;他眼中也有光影闪烁。

“老夫致仕;当然可以指定一人;将手中的资源转交过去;只是老夫在时。尚且左支右拙。老夫去后;谁又能对付得了夏公谨?”

他自问自答道:“吴日静资历既浅;又醉心权术;别不是对手;就算侥幸胜出;也不过是第二个夏言罢了……林敬夫惊才绝艳。也是个有志向的;却过于刚正。却不知刚不可久;他这性子做个言官已是极限。真要入了阁;恐怕想求个全身而退都不可得……”

他没提汪鈜这些老辈人;这些人于他的烙印太深;他若下台;这些人也只能跟着一起闪人;连资源都算不上。反倒是李崧祥、熊荣这样的地方官;能保全下来;只不过到时候他们的立场如何;还要靠张孚敬指点的接班人自己争取。

“只有你;同寿;才是最符合老夫期望的”张孚敬如是总结道。

“我?”刘同寿指指自己的鼻子。

“不错;在投其所好方面;你先前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情报有限;这才犯了忌讳;不过都是小节;却也无伤大雅;以你的聪敏机变;想要弥补应该不难。当然;老夫最看重的;还是你心怀黎民;有做实事的心思;更有做事的手段;比如你搞出来的那个共济社……”

“大明太大了;很多地方;朝廷都是鞭长莫及;只能采取士绅、乡老自治的办法。此法有利亦有弊;所谓山高皇帝远;乡老在地方上一不二;相当于土皇帝;以至流弊丛生。单以税收而言;朝廷的田赋并不为重;但层层落下去;至少要翻上一倍;苛捐杂税皆由此而来。”

“子实创一条鞭法;就是针对这项弊政;虽然不能全面约束地方衙门和乡老勾结;却可以减少百姓纳粮的损耗;老夫以为是良法……”

“学生也这么想。”刘同寿附和道。一条鞭当然是良法;要不是张居正祭出了这个法宝;万历怎么禁得起三大征的消耗?

张孚敬高声道:“一条鞭虽好;但却比不过你这共济社;若是子实泉下有知;必会拍案叫绝;全力支持老夫的决定”

“不会吧?”刘同寿嘴张得老大;那个玩意只是他用来摆脱麻烦的;后来还差点被谢兰那些人当做了把柄;怎么到了张孚敬这里;就成了比一条鞭还牛的东西了?

“所以老夫;同寿你资质过人;稍加雕琢之后;立刻会放出万丈光芒。”

张孚敬对刘同寿的反应相当满意;老头一拂胡须;笑道:“你可能没考虑那么远;但此社一成;上情下达就再没有障碍;因为没有固定的主事者;地方官员也难以重施故技;与乡老勾结;即便一时得逞;很快也会原形毕现。姑且不朝廷对地方掌控力的加强;单这税收……”

他笑得愈发畅快起来:“呵呵;朝廷的收入也许不会增加;但民间的负担却大为减少;相应的;对朝廷的向心力就会加强;藏富于民;朝廷应对灾祸的余地也大大增加……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啊桂子实追寻了一辈子的东西终于出现了;他又岂能不赞?”

刘同寿也明白了;其实这就是基层组织的问题。共济社是刘同寿仿着后世的组织机构制订出来的;在村镇中;形成了一个相对民主;又凝聚力十足的氛围。他的无心之举;看在致力寻求变革的张孚敬眼里;却如同新大陆一般。

大明朝廷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对地方的掌控有限;导致朝廷越来越穷;百姓也越来越穷;中间的士绅却越来越富。长此以往;就会步入从前的封建王朝的老路;有鉴于此;桂萼搞出了个一条鞭。

但是;一条鞭的推行却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因为它损伤了士绅的利益;和王安石的变法一样;自上而下的推行变法;需要上层寄予极大的决心。

桂、张同盟虽然得势;但嘉靖性情多变;对他们的支持有限得很;再加上竞争对手的掣肘;最终二人的变法甚至都没开始;就结束了;只留下了一条鞭这个名目。

刘同寿的共济社则是反着来的;自下而上;虽然真正实施起来;阻力也不会小了;但实行性极强。至少不会因为反对的人多;就根本推行不下去。

尤其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出来这里面的门道的;民间本来就有互相帮忙的传统;如果采取的推行方式隐蔽性足够强;很可能共济社已经形成了足够的规模;士绅才猛然惊觉;到时却是为时已晚。

在这个过程中;朝廷的立场其实无足轻重;只要保持中立就好了。没有官方力量的插手;共济社本身就足以对抗士绅豪强。只要处理的足够好;手腕足够圆滑;几十年后;大明就会有一番新气象;迎来真正的中兴时代。

张孚敬甚至连推行方式都想好了;刘同寿的身份是什么?道士啊就用宗教做掩护就行了;这件事只能;也只有刘同寿能够操作

兴致勃勃的把这个构想描绘出来;张孚敬笑吟吟的道:“现在;你明白了吧?老夫只有你一个选择;助你登顶;就是帮助老夫自己;老夫还有桂子实;能不能得遂平生之志;就看你的了。”

“……”刘同寿彻底确信了张孚敬的诚意;描绘这么个远景出来骗人;那得多蛋疼才能干出来的事儿啊?不过他也很无语;自己根本就没想着跟救国救民扯上关系;但结果;却还是要走上这条路了。

他能拒绝吗?当然不能;这天下可是他家的;是万万千千华夏人的;怎么能看着其陨落;直至膻腥遮天;禽兽肆虐呢?

何况;以他的性格;迟早也会跟夏言那些人起冲突的;有助力当然比没助力强;那个对手可不简单。

“可是……”主观意愿倒是没问题;但技术上的问题却很大;刘同寿想提醒张孚敬;要先看看脚下再。

“身份是吗?这个不是问题;这个老师;老夫也不能白当;时机到时;老夫自有安排;你只管见机行事便是。”张孚敬轻轻一笑;却是全不在意;仿佛这不是逆天之事;而是什么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样。

淋漓畅快的了一通;又跟刘同寿达成了意向;老张也是心满意足;起身就要离开;走了几步;又象是想起了什么;他拍拍额头;转身道:“看老夫这记性;差点忘了。同寿;你身边的隐患需早做料理;否则等见了驾;很可能会不可收拾。”

“隐患?”刘同寿愣住了。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同寿谨慎着了。”张孚敬哈哈一笑;扬长而去。留给刘同寿的;又是一个哑谜。(本站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rt

第133章 学以致用

新老师留下的第一个谜题,说难不难,可是,即便以刘同寿的聪明劲,也想了好半天才想通,导致他都没来得及送老师出门。

当然,这很可能也是在张孚敬的算计之中的,想明白了之后,刘同寿也只有苦笑的份儿了。他知道,这是张孚敬为了让他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官场设下的小考验,如果连这么简单的关口都过不去,还谈什么纵横朝堂,中兴大明?

同时,他的紧迫感也更强烈了。

张孚敬会这么做,最重要的原因是,老人觉得自己在朝堂上的时间已是时日无多,就算有揠苗助长的嫌疑,他也只能这么做,至少要他离开之前,让刘同寿完全适应官场,最好能独挡一面。

刘同寿也不是没提过,两人联手,内外呼应,是不是更好一些。可张孚敬的答复是,让他好好观摩,什么时候能领悟出,两人联手,不如一退一进的道理,他的大局观就基本合格了。

这个道理,刘同寿还没想出来,其实他也没空去想,张孚敬带给他的信息量太大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难题。有的是张孚敬故意的,有些是无意的,故意的那些都是考验,有法而循,无意的那个则是真正的难题,近乎无解。

饭要一口一口吃,刘同寿准备按部就班的先解决那些相对容易的考验,张孚敬走后,他将自己的小团队召集了起来。

众人都是一扫先前的颓丧之气,露出了兴奋之色,连最稳重的韩应龙都是如此。

由不得他们不高兴,张孚敬的到来,本身就意味深远。而他和刘同寿又谈了快两个时辰,眼见着到了子夜时分方才离去,出门时那酣畅淋漓的笑声,更是远近可闻!

就算迟钝如沈方卓,也能感受得到这里面的味道不一般了,相谈甚欢。把酒夜话,自己这一方由地狱到天堂的走了一遭,转机赫然已在眼前。众人又怎能不喜?他们都迫不及待的等刘同寿宣布好消息了,只不过,他们最先等来的,却是个莫名其妙的问题。

“对共济社。各位怎么看?”

“肯定是好事啊。”梁萧第一个做出了回答,他跟刘同寿的交情最好,顾忌也少,“不过,同寿你不是说过。这也容易招惹麻烦,所以要小心从事,不使其扩散开来么?”

刘同寿不置可否的点点头,又将目光转向了孙升和韩应龙。

“梁兄有切身体会,上虞的反馈也是同样,愚兄当日在杭州与贤弟所说,应该是不差的。”孙升缓缓说道:“不过,往深了想的话。确实需要谨慎。否则很容易就会成为口实,引起朝廷的警惕。”

在杭州,他也曾盛赞过一番这个组织。但和张孚敬的视角不一样,他仅仅是从仁义德信这方面来评价的,尚属书生意气的范畴。时隔数月,入京以来。又经历了不少事,他的思想也成熟了不少。旧事重提,他的态度也显得慎重了许多。

“莫非贤弟与张阁老谈及了此事?”韩应龙想的更深。

眼看着已经是三更了。刘同寿不会无聊到大半夜的跑来自卖自夸,显然意有所指。如果他猜的不错,那就是张孚敬谈到了此事,并表达了某种意向。

“韩兄说的不错,孙兄顾忌的也有道理。”刘同寿做出了正面回答,并且第一次以上位者的心态分析起身边的人来。

他身边可信赖的士子中,除了眼前三人,还有个苏子阳。不过后者是个书呆子,暂时派不上用场,以后么,若是能通过会试,倒是可以让他往御史方面发展。反正只要能接受简单的指令,并且遵照执行就可以了,言官只需要胆子大,敢说话就足够了。

梁萧对自己异常崇拜,忠心毋庸置疑,不过这人的才学有限,乡试都是勉强过的,想通过会试只怕很难,就算通过了,用处也不是很大。

想来应该是家庭的因素,导致此人性格偏软,没有什么主见,遇事时,虽能稳住立场,但却没有应变的能。这样的人,留在身边帮忙摇旗呐喊,效奔走之力最为合适,放出去的话,很可能不是助力,反而会成为破绽。

孙升家学渊源,才情横溢,正气凛然,同时又不失机变之能,正是最适合独挡一面的好助手。唯一需要顾虑的,就是此人的忠诚度,以及冲劲会不会太足,以至于过了头。

不过,今夜之后,这些顾虑基本上都可以打消了,如果接下来不出意外的话,那刘同寿准备把孙升当做计划中的重要执行环节。

而韩应龙则不愧是状元之才,他虑事周全,处变不惊,少了些锋芒,心性却足够沉稳,行事手段也圆润。这种人应该更适合在朝中发展,当个官僚,为自己抵挡各方面的明枪暗箭,互为应援。

放出去独挡一面也不是不行,不过对那个开拓性计划来说,过于保守的执行人恐怕会事倍功半,属于浪费人才。

这样评估着,刘同寿的构想由模糊转为清晰,渐渐形成了一个大致的拢廓。

“共济社的发展会引起朝廷的忌讳,但如果这组织的控制权是在朝廷手中呢?各位觉得,将会如何?”刘同寿又问。

“这……是好事啊!”孙升猛的站起身,话语中有着压抑不住的兴奋之意,“朝廷本来就是以乡老、士绅治理地方,现在也不过是换了个法子,但控制的力度却增加了不少。举例来说,同寿你为了对抗谢兰,发动上虞百姓去县城助威,一呼百应,换了衙门,怎能有这样的效果?”

“百姓们敬畏朝廷天威不假,可是,敬畏和衷心的拥护完全不是一回事啊!如果天下百姓都能以村镇为家,一体而同,不但能解决内地百姓的诸多难题,边患怕是也有迎刃而解的希望啊!”他越说越激动,语速也越来越快,梁萧等人受他感染,也是兴奋莫名。

只有韩应龙保持着镇定,他沉声问道:“这事得了张阁老首肯?那圣意又如何?朝议能通过吗?”

刘同寿点点头。又摇摇头:“老师只是对我说及此事,并未对外宣扬,不过。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圣意难明,但朝议却定然是通不过的,反而会引起一番大乱。乱子一起。皇上就算持赞同意见,也会很快转变,和王安石当年变法的局势走向,应该是别无两样。”

“怎么会……唉!”孙升错愕难当,本待发问。可仔细想想后,却也无可奈何,只能长叹了一声。

变法这东西,就是调整利益分配方式,良法劫富济贫,恶法劫贫济富。后者施行不难,因为富的通常是权贵阶层,而前者要施行起来。却是难比登天。拗相公雄才大略,皇帝也是鼎力支持,可最后怎么样?

当今天子性情难测,喜怒无常,张孚敬圣眷渐衰,已然日暮西山。又如何能跟王安石相比?

他学贯古今,经史典故都是烂熟于胸。如何不知道其中门道?只是一时激动,难以自已罢了。

“孙兄也不必失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既然事情迟早都要做,那么,有人支持,总比没有强。”穿越以来,张孚敬应该是对刘同寿影响最深的人了。刚刚那场长谈中,老人给他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无法动摇的强大自信。

哪怕谈到的是让一个小道士主宰朝堂,这样的逆天之事;或者自己被夏言打得落花流水,招架不能这种糗事;再或他心灰意冷,准备彻底放弃,张孚敬依然给刘同寿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挫折打不倒,难关难不住,消极情绪很快会得到调整,张孚敬现身说法的告诉刘同寿,上位者的基本功是什么。

刘同寿其实能猜到,那个难题,张孚敬可能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见机行事。但老人表现出了信心,也展示了能克服各种难题的能力,他就相信对方,或者说是愿意相信也可以。

现在,就是他学以致用的时候了。

“贤弟说的是。”立竿见影,孙升的脸色也是有所好转。

“孙兄,如果你真的中了榜眼,你可愿屈就,外放去上虞做个知县?”刘同寿又问。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愚兄自然没什么舍不得的,而且……唔,原来如此!”孙升茫然回答,说到一半,却是眼睛一亮,但很快又黯淡了下去:“这个想法很好,只是很难实现啊。”

见刘同寿露出了疑惑之色,韩应龙赶忙解释道:“志高的意思是,翰林院的位置他可以不在意,但大明官制,官员不可以在家乡任职,志高是余姚人,想当这个上虞知县,恐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