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第一国师-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小道士就成了他心目中的那个最佳人选。

他能用道术取悦皇帝,胸中又有正气,更有独立的主见和智谋,如果外朝再有正直之士能与之呼应,何愁国势不振,朝野不宁?

他的想法,跟后来的张居正很象,后者能将桂萼没完成的一条鞭法全面推行下去,就是因为内、外两朝达成了共识,太后、司礼监、以及内阁的三位一体,这才牢牢控制了大明朝堂。

孙升还没想到这么远,可自从对刘同寿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这个念头就无法抑制的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并且快速成长起来。

如果刘同寿的预言成真,他加上韩应龙,再算上其他绍兴府进士这些天然盟友,很可能会形成一股新兴的潜在实力。

绍兴府是心学的大本营,正直之士不少,同怀忧国忧民之心,又都受过这位小仙师的指点,很容易就能团结在一起。假以时日,必能给大明朝堂,带来一股崭新的气象。

他会这么想一点都不奇怪。

在大明官场,入阁的几率,和科举的名次息息相关,前三甲,尤其是状元,两个人当中,就能有一个入阁的,前朝名臣之中,谢迁、费宏都是状元出身,李东阳、刘健、王鏊这些人也是三甲出身。

最典型的例子则是顾鼎臣。这位弘治十八年的状元为官以来,很少有拿得出手的政迹,倒是诗词歌赋做了不少,在京城风月场享誉盛名。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官场上却步步高升,无惊无险的奔着入阁去了。

所以,以这个规律看来,预言应验后,韩应龙和孙升自己的仕途必然坦荡,等他们从翰林院熬出头,刘同寿在宫内想必也有了气候,到时何愁大事不成?

昨晚刘同寿有些意兴阑珊,他不知何故,只当是小道士累了,此时惊闻对方要回上虞,似有放弃之意,他也是大吃一惊。一边劝说,他还向韩应龙打着眼色,希望对方也帮忙分说。

“同寿贤弟,你可是又有什么想法了?”跟孙升不同,韩应龙几乎是从最开始,就一直看着刘同寿走过来的,他对小道士的性情和风格了解更深。他相信,这少年一定有着自己的打算,至少在大方向上,不需要任何人来做提点。

“知我者,韩大哥也。”刘同寿展颜一笑。

因为身世问题,他昨天冥思苦想了半个晚上,后来又跟楚楚互诉衷肠,先是紧张,然后又彻底放松,一觉醒来,很多原来想不通的问题,却是豁然开朗。

他想清楚了,在杭州等着,或者直接随韩、孙等人赴京都不是什么好主意,因为那很可能引起嘉靖的反感。

当年嘉靖以弱冠之年,孤身进了紫禁城,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掀翻了势力庞大的杨廷和。这其中,固然有朝堂局势本身的关系,但他能从中发现契机,然后借力打力,一举建功,其权术手段是毋庸置疑的。

刘同寿认为,这个开门红对嘉靖的影响应该很大,而且很深远,在他接近五十年的皇帝生涯中,他修道的同时,也没忘记玩弄权术。

这么一个皇帝,他具体喜欢什么还不好说,但他一定不喜欢自己的心思被人猜中。猜中皇帝的心思后,再用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那就更加犯忌讳了。

刘同寿若是呆在杭州不走,或是直接去京城,就会踩到这颗雷。

到时候别说平步青云,就算被炸得粉身碎骨也是很有可能的,别忘了,谢家的人还没死,龙虎山也在虎视眈眈呢

这是刘同寿归纳了嘉靖身边之人的遭遇后,得出来的结论。

张孚敬是他最早的死党,现在眼见着好景不长了;杨一清在大礼仪中出了大力,最后一句话说错,就被赶回家了;陆炳这个奶哥哥也死的不明不白;再加上受宠二十年的严嵩,最后也是个不得好死的下场。

终其一生,嘉靖就从来没觉得过,有什么人对他是不可或缺的。刘同寿要是大张旗鼓的入京或者在杭州张扬,八成会被嘉靖视为恃宠而骄,然后再有什么人借机进两句谗言,他不死也得脱层皮。

所谓上赶子不是买卖,以退为进,愿者上钩才是王道,所以,刘同寿打算就此打道回府。不过,这其中的道理却不能明说。不好解释是其一,另外,也有大不敬的嫌疑。

“……反正,再过几个月就过年了,大冬天的去北方,多冷啊,等明年桃花开了再说吧。”随口胡诌了几个借口,最后刘同寿一挥手,做了总结发言。

第90章 进退之道

第90章 进退之道

“你说什么?他要走?”刘同寿宣布决定的一个时辰之后,按察使的官署中也响起了一声惊呼。

李崧祥是正德九年的进士,这些年来历任多地,可谓上过山下过乡,大江南北都走过。

年初他从河南布政司的一个参政,升任为了三司之一的浙江按察使,主管一省刑名,到任不过月余,就已经将诸多事务全部理清,衙门上下无不凛然。吏员们私下里都说,李大人不怒自威,比布政司王大人官威更盛。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丰富的经历磨练了他的性情,他早就学会喜怒不形于色,哪怕是刘同寿那道清心符,也没能让他惊呼出声。

因此,他这一声惊呼颇为突兀,引得属吏们都是侧目相看,然后就是交头接耳的一阵嘀咕,他们都很好奇,到底是什么人能让李大人这般动容。等到得到答案的时候,一个个都是露出了恍然的表情,原来是那位……

李崧祥没空理会他引起的这点小波澜,意识到失态之后,他站起身,快步走到门口,将门关上后,这才压低了声音,肃容问道:“长盛,你昨天和他见面,到底说了些什么?”

熊荣觉得自己很无辜,他一摊手:“恭川,从徐州开始,你我也是近二十年的交情了,你还信不过我吗?张阁老既然说了要观察,我即便再怎么不知轻重,也不能对他说太多啊,何况,那位小仙师胸中自有沟壑,又哪里是轻易劝得动的?”

想了想,他又补充了一句,“而且,他不是要走,而是已经动身了,看时辰,差不多也快出城了。”

“这,这还是真是雷厉风行啊。”李崧祥有点愣神,口中喃喃低语:“如果不是你说的,难道是他自己领悟的?那我二人可是坏了大事啊若非你我信中明言,说这少年性情稍嫌莽撞,不堪大用,张阁老也不会迟疑不决……这,这该当如何是好?”

熊荣半是安慰,半是解释道:“恭川,你想太多了,前次你我不过是把上虞知县所报转述给张阁老罢了,又哪有什么误导之说?”

“那你是说张阁老看走眼了?”李崧祥没好气的瞪了同僚一眼,他敢打包票,昨天的密谈中,熊荣肯定露了点私货,只是不知他到底露到什么程度而已。

“他昨天露了那么漂亮的一手,很难说宫中是如何做想,若是能提前有些联络,将来多少也是个助力。”

熊荣讪讪的解释了两句,见李崧祥不为所动,于是他话锋一转,又道:“话说回来,恭川,这事儿,我也是接到消息后,才琢磨出来其中的道理的,就算我想提点他,也没那个本事啊?你别忘了,你我这些年都在地方上历任,对宫中事也不过道听途说,哪里会有这么深刻的理解?”

李崧祥想想也是,没亲自接触过,光凭传闻就得出这么精准的结论,并且毫不迟疑的去做,熊荣要是有这份本事,他早就回京城去了,哪里还用得着在地方上折腾?

“那就是说,他只凭你的几句话,就推断出了皇上的性情,忌讳,然后连夜就拟定出了对策?或者说……”

熊荣重重点头,接着说道:“他原本就心知肚明”

“怎么可能?他明明……”

“你别忘了,他还有个师父呢。”熊荣微微仰头,向李崧祥示意道。

“托梦?这种无稽……”李崧祥当即就要反驳,可话到嘴边,却想起了昨天的事,最后化成了一声长叹:“这还真是名符其实的如有神助啊待他真的入宫见了驾,岂不是如鱼得水?”

熊荣微笑不语。

“也罢,左右是结善缘,索性把这个人情做得更实在些,”李崧祥挥挥袍袖,如释重负的坐回了太师椅上,扬声道:“来人”

“大人”

“让人去王大人府上,和城内各世家处知会一声,就说本官在凝碧楼设宴,就募捐救灾一事,与众人详谈。”

“……大人?”回应的声音带了一丝疑惑。

按照衙门的安排,接下来几天,就是各道派和地方士绅的互动环节了,也就是士绅请心仪的道派去做法事什么的,然后给点打赏。和尚道士们得了打赏,心情应该都不错,顺便让他们去灾区走一圈,代表官府,治治病,念念经,赠点符水,也好平息民间的怨气。

这就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了,比跟户部打架,挤兑皇上要银子赈灾和谐多了,效果也不差多少,至少,在精神层面是这样的。

这是衙门上下的共识。相对而言,李崧祥闹出来的幺蛾子就有些不知所谓了。

“只管去,就照本官吩咐的去通知”李崧祥哪里会跟一个小小的属吏多啰嗦,他赶时间呢。

“是,大人。”那属吏不敢多说,应一声去了。

反正他就是个跑腿的,出了事也不用他背黑锅,反倒是这一趟跑下来,多少能捞点外快什么的。李大人此举不合常理,那些世家大户肯定是要打探一下详情的。至于李大人有没有给铁公鸡拔毛的本事,那就不管他的事了。

“素闻恭川机敏多智,今日一见,果然非凡啊。”熊荣捻须笑道。

“过奖,过奖,只是借花献佛罢了。”李崧祥与熊荣对视一笑,“长盛,我这就要拟奏章往京城,给张阁老的信,就拜托你了。”

“好说,好说。”熊荣大笑。

……

“李恭川这老狐狸,果然跟那位勾搭上了却是瞒得本官好苦”三司衙门相距不远,王建兴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他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马上就理顺了这里面的关系,反倒是他身边之人一脸茫然。

“王大人,这话却是从何说起?”如果只是通知王建兴打压刘同寿,完全不需要欧阳必进亲自走这一趟,随便派个幕僚就是了。他来这里,也考虑了方方面面的可能,比如眼下这种情况要如何应对。

打压不下去怎么办?动用更强的力量继续?不,那就不是政治了,而是意气之争。

在对手已经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之后,高明的政治家应该做的,是想办法拉拢,将对方收为己用,即便不能,也要消除芥蒂,不要把对方推到对立面上去。

连孙升这个尚未出仕的举子都明白的道理,欧阳必进想不到,但他身后的几位大佬,还有他那位身在南京的姐夫,却又如何想不到?

从大义上来说,他们该做的都做完了,私下里和小道士联络联络感情,与气节名声是不会有什么妨碍的。

惊闻小道士离开的消息后,欧阳主事立时便坐不住了。追上去倒是不难,可他之前没跟刘同寿打过照面,所以,他只能跑来邀王建兴同往,顺便引见一下。谁曾想王建兴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句,搞得他一头雾水,既忧且急。

“唉,任夫,你当真不知?”

“并无虚言。”

王建兴察言观色,见对方不似作伪,于是叹了口气,解释道:“今上素来不喜招摇之人,当年杨介夫犯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处处以顾命大臣自居,出入招摇,几令朝野上下知杨首辅者,多过知皇上,因此才招来横祸。若不然,至不济他也能全身而退,不至殃及全家。”

“大人的意思是……”

“邵真人入宫前,也少在人前显露手段,龙虎山之名,只在当地传扬,入京之后,更是低调,若非宫中几次三番的封赏,恐怕天下人还不知其名,纵是知晓,也只道其风光因圣眷而来。可你看看这位刘道长……”

“他得名全因自家手段,短短数月间,就已经响彻江南,看这势头,离名震天下也不远了。这样的人,皇上怎么可能轻易招在宫中陪伴?难道是嫌朝中还不够乱么?若不是他的手段太过匪夷所思,老夫已经可以断言,沈淮、李福达之流就是他的榜样”

欧阳必进恍然大悟:“这就是皇上为什么不予召见,却又遣了骆安来,而骆安又一直按兵不动了,原来……”

“所以说,他这一退,正是恰到好处。”

王建兴意味深长的说道:“进退有据,不肯贪功,很可能会打消皇上的顾忌,如果说,今天之前,皇上召他入京,加以敕封还在两可之间;那么今天之后,这可能性至少已经提高到了八成,再加上李恭川这一招之后,错非京中另有变故,否则就已经就是九成九了”

“原来这才是李大人的醉翁之意啊,难怪,难怪……大人慧眼如炬,李大人急智多谋,进不如也。”

欧阳必进懂了,李崧祥是配合刘同寿呢,他把那些乡绅给牵制住,省得送行的队伍太壮观,成全了小道士的低调,做人情做的滴水不漏,这才是一省刑名长官真正的用意。

正这时,门外一阵脚步声轻响,声音虽轻,脚步却快,前一刻刚刚听到,下一刻就已经在门前止住。王建兴眉头微皱,沉声喝问:“何事?”

“大人……”

“是黄师爷啊,进来说话。”

黄师爷推门而入,脸上略有些惶急,可见了欧阳必进在,却是欲言又止。欧阳必进见状正要起身告辞,王建兴却是一摆手,道:“任夫不是外人,但说无妨。”

“是,大人,骆同知已经走了。”

“骆安?”王建兴目光一凝,“他去了哪里?追刘道长还是……”

“刘道长从南门而出,骆同知走的却是北门,上了官道后,立刻快马加鞭,想来是回京城复命去了。”

“昨天只是派了信使,今天却是亲自回京,八成是存了邀功的心思,看来……”王建兴摇了摇头,再看欧阳必进时,这位礼部主事已经在跺脚了。

第91章 困兽犹斗

第91章 困兽犹斗

归程的队伍,比来时缩水了不少。

除了韩应龙和梁萧,同来的还有不少绍兴府的举子,这些人要上京赶考,自无必要来回奔波。只有梁萧颇为犹豫,虽然嘴上一直念叨着要金榜题名,但每每想起会试,他都很发憷,要是跟着刘同寿一起去还好,现在没了小道士陪同,他就信心全无了。

刘同寿当然不会让他如愿。

孙升已经简短的将他对政局的构想说了,也是正中了刘同寿的下怀。他先前只知道状元很了得,但具体厉害在什么地方,他却不甚了了,反正肯定不会是当驸马娶公主就对了。

孙升的构想为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他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后世的东林党怎么垄断朝纲的?还不是从操控科举开始的?

外有韩、孙等人呼应,内有道家协会襄助,刘同寿已经可以预期未来的辉煌了。这种情况下,多一个进士就多一分助力,当然,梁萧金榜题名的可能性很低,但就算失败了,也是累积考试经验的过程么。

一通威逼利诱之后,梁萧含着泪走了。清虚老道带着一帮徒子徒孙又来了。

刘同寿突然离开,在官场上引起了不小的震荡,各道派也是一阵鸡飞狗跳。在清虚老道看来,小道士分明就是不耐烦了,要逼他们表态呢。

昨天晚上他也没睡好,脑袋里翻来覆去想的都是道协的那点利弊,可一直到天亮,他也没权衡清楚,最后倒是刘同寿帮他下定了决心。

武当派典籍少,直接送了个保镖过来,紫阳派的典籍却多,而且都是分量十足,老道亲自捧了两本交给刘同寿。

其中一本是《悟真篇》,是紫阳真人张伯端的内丹学说的总纲,是他当年出儒入道时所著。数百年流传下来,经过后人增补,到得现在,已经是相当完善的理论了。

另一本则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如果说前一本是理论基础的话,这本就是具体应用的法门。

刘同寿很满意,单是这两本秘籍倒没什么,关键是随之而来的那一箱子注释和心得。道家的典籍,想得到容易,但如果没有人解释的话,多半是看不懂的,因为里面的内容跟密码本差不多。

和儒家的书籍中喜欢引经据典相似,道诀中,有着大量的隐语,比如鼎器、龙虎、七星、鹤、琴、剑……等等。这些隐语在各式典籍中都很常见,但意思却不一定一样。

比如在内丹术里面,鼎炉指的是修炼者的身体,精气作为药物,神为火候,以龙虎代称之;但在外丹术当中,鼎炉可能就是真的炼丹炉,龙虎则是药材的别称;若是涉及双修,那鼎炉指的八成就是女人了,龙虎则会变得更加复杂,有可能是龙上虎下的姿势问题,也有可能以龙虎代指阴阳。

刘同寿很满意。

他不是真的要研究这些东西,但既然要面对那位家学渊源的嘉靖皇帝,他也不能显得太外行了,至少名词术语,以及基本的套路都要弄清楚了,免得不知不觉的出了洋相。清虚拿来的东西再合适不过了。

有了这个,他就可以用道术做幌子,夹带自己的私货了。

清虚把镇山之宝都拿出来了,刘同寿也不能小气,他当着另外几家道派的面,正式推举清虚为道家协会的会长,并建议由清虚在杭州主持协会的报名登记工作。

原本情绪还想着向刘同寿讨清心符呢,结果这个大馅饼一下就把他给砸晕了。尽管只是个虚名,但担任了这个会长之后,紫阳派的影响力直接就上了一个台阶啊

因为太过激动,所以接下来刘同寿和另外几家道派的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交换,他完全都没有注意到,直到刘同寿离开老长时间,连人影都看不见了,他才在其他人的提醒下回过神来。

“清微,怎么了?”

“师兄,刘观主已经走了。”清微指指南面的官道。

清虚有些懊丧的一拍额头:“唉呀,我一时想得入神,却是失了礼数。”

清微翻了个白眼,谁提醒你这个了?他偏偏头,没好气的说道:“师兄,你可知道,他跟崂山、茅山那些人交换了些什么?”

“什么?”清虚一怔。

“他用悟真篇换了崂山派的龙虎诀,用玉清丹诀换了茅山派的阴阳五行法然后又用龙虎诀……”清微心都在滴血。

刘同寿只付出了一个会长的头衔,就得了这么多好处。难怪谢家人叫他小贼,这小道士真是太狡猾了,他做的完全就是空手套白狼的生意啊

这个破头衔有啥用啊?师兄现在是会长了没错,可那几家眼里还不是只有小道士?他倒像是个太上会长,自家师兄根本就是个打杂的。

清虚摇摇头,正色道:“清微,这却是你不对了,你现在怎地还存了跟刘师弟争胜的心思?要知道,如今我们已经是一荣俱荣的关系了,如果他成了事,你还怕他不从道协找人帮衬么?我的地位当然不如刘师弟,可你要知道,在刘师弟之外,就以咱们紫阳派为尊了。”

“掌门师兄言之有理。只要道协蒸蒸日上,我紫阳派就断然没有没落之虞,而道协最终成就如何,还得看刘观主的作为啊。”清虚点明此节,其他人也都是纷纷附和。

清微想想,也觉得有理,只是先前把话说的太满,一时不好回头,他故作沉思,举目四顾,结果在城墙上发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

“你们看,是谢家四老爷他们”他压低声音道:“师兄,你有没有想过,若是谢家不肯罢休,再生变数,我们又要如何应对?”

清虚抬头看看,然后眯起了眼睛,一字一句的说道:“以不变应万变”

……

多了不少行李,刘同寿的行程也被拖慢了些,不过他并不在意,这一路,他走得极为充实。学习道家的丹术,就占用了他一多半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则被他用于向沈方卓讨教武功。

“佑通神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蒙,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摇……所谓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其实奥妙都出自这六路十段锦之中。”

一说起武术,沈方卓脸上神采飞扬,说话也是条理分明,和平时判若两人,“如果说紫阳派以那悟真篇为总纲,那这六路十段锦,就是我武当诸路武艺的总纲。”

“那太极拳呢?内功呢?”这十段锦听起来像是菜名,一点都不威风,而且看沈方卓打起来,跟郝老刀说的外家拳法差不多,自己要学的不应该是内功么?比如,九阳神功……

“太极拳?”沈方卓哈哈大笑:“哈哈,同寿,你别是被人骗了吧?就你那天打的那慢悠悠的玩意,也能叫拳法?要是用这拳路跟人放对,一脚就被人踹飞了。”

“怎么可能,你那天看过,不是里面蕴含了些奥妙和拳法至理吗?现在怎么又出尔反尔?”

“奥妙当然是有的,不过可不是那么练的。”

沈方卓手脚连动,摆了几个架势,摇头道:“祖师爷当年观山河之势,悟阴阳之道,曾创下一路阴阳结合的拳法来,也叫太极拳。不过,那套拳法还只是个架子,远远没到应用自如的时候呢,就算在观中,除了师父之外,也只有大师兄对这个感兴趣。”

“松溪师兄?”

“嗯。”沈方卓点头。

“我当初还以为师父年纪大了,使不动拳脚了,这才喜欢这些不讲求力道的套路。不过,大师兄后来给我讲了些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道理,我才有了点心得。你那太极拳中,颇有些能跟大师兄说相印证的道理,但那道理太高深了些,你想练的话,还早着呢。”

被这憨货鄙视,刘同寿倒也不恼,他本就知道太极拳分打法、练法,而他比划的那个,只能说是操法,嗯,体操的意思。而且,后世的太极拳,也是经过了几百年演变的,骨子里的东西差不多,但表现形式却是大相径庭了。

“你大师兄给你讲,拳头大就是道理,难道他经常和人打架?”

“可不。”一提这个,沈方卓更来劲了,“少林寺那些贼秃经常胡吹大气,说什么天下武功出少林,结果这几年大师兄在江湖上行走,名头极其响亮,压的少林寺喘不过气来,然后那些贼秃就不服气了。就在去年,他们直接打上了紫霄宫山门……”

“还有这事儿?”少林寺大战武当山,武侠小说都没有的桥段诶,刘同寿的八卦心熊熊燃烧起来,“群殴啊,应该是武当赢了吧?你打倒了几个?”

“当然是武当赢了。”沈方卓悻悻道:“不过,我一个都没打着。”

“你不是武当第二高手吗?”刘同寿用怀疑的眼神看着他。

沈方卓觉得自己很委屈:“第二又不是第一,只恨少林寺人太少,一共只来了七十多个,被大师兄一个人全给打发了,根本就没我出手的余地啊。”

“我擦,一对七十?这么牛?”刘同寿大吃一惊。

“倒也不是一个人跟七十个人同时打……”沈方卓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

“那些和尚指名要挑战大师兄,说什么少林有七十二绝技,来的人各精通一门或者几门,如果大师兄全都接下了,他们就承认大师兄并非浪得虚名。说得好听,其实不过是打着车轮战的主意,依我说,干脆叫上师兄弟们,上去打他个落花流水才是正经……”

刘同寿不去理他,又问:“松溪师兄应战了?”

“可不,”沈方卓一脸的崇拜,“大师兄想都不想就点了头,直接拎了把椅子坐到了演武场的正中央,说只要有人能逼得他离开椅子,他就承认技不如人”

“够嚣张,我喜欢。”现实果然比小说更神奇,这位张大侠不会也是穿越来的吧?这造型摆的,太有范了。

“然后呢?”

“然后和尚就恼了,再就打起来了呗。”

“第一个上来的使的是一路拈花指,结果连大师兄的衣角都没拈到,手腕就折了;然后又来了个大力金刚掌,说是曾经一拳打死过一头牛,结果我发现他是在吹牛;下一个更猛,直接蹦到半空,来了个连环鸳鸯腿,结果大师兄就那么一挥手,那人就不见了……”

“哪儿去了?”刘同寿感觉自己像是在听评书。

“掉沟里了。”

“厉害,厉害。”刘同寿赞不绝口,同时也颇为遗憾,殷老道来的真不是时候,要是早点或晚点,把这位张大侠送过来该有多好?

他俩在这边胡扯,楚楚在一边也是听得津津有味,郝老刀等人却没怎么留意,他们对这种江湖争斗完全不感兴趣。武功再高,也怕钢刀,上了战阵,谁跟你搞什么拈花指、连环腿的?长枪大刀的戳砍过来,什么武功也挡不住啊。

他们一直保持着警惕,生怕再有人铤而走险,同样的错误犯一次就足够了,若是接二连三的犯错,干脆还是自己抹了脖子比较痛快。

“小仙师,且停停,前面有人过来了。”

沈方卓正讲得口沫横飞,在兴头上被打扰,他也是大为不爽,一边抬眼观望,另一边拳头也是捏得嘎嘎作响:“最好是有那不开眼的送上门来,看我怎么收拾他”

“不用紧张,是自己人,”刘同寿看了一会,认出了来人,迎了上去:“苏大叔,你这是要去赶考吗?怎么弄得如此狼狈?”

“小仙师,不好了,大事不好了您快回镇上看看吧,您再不回来的话,说不定要出什么乱子呢”苏子阳头脸上全是尘土,头上的纶巾都是歪的,见了刘同寿,他像是看到了救星似的,一连声的喊了起来。

“出什么事了?难道谢家又派人捣乱?”刘同寿急忙问道。

“不是,是官,官府……”一句话没说完,苏子阳已经晕了过去。

“官府?怎么可能?”

第92章 前车之鉴

第92章 前车之鉴

刘同寿身边一直不缺医生,不过,李时珍随韩应龙去京城见世面去了,李父还在东山镇,苏子阳突然晕倒,也闹得众人一阵手忙脚乱。

刘同寿正盘算着要不要做个人工呼吸什么的,结果发现沈方卓不知道从哪里摸出了根银针,在苏子阳的人中下针,然后又在他太阳穴上来回揉搓。

如是反复,没多一会儿,就见得苏子阳口中长长吐气,眼皮也开始抖动,竟是醒转过来了。

“你还懂医术?”刘同寿颇为惊异。

“皮毛而已,想行走江湖,多少也得懂点医术。”沈方卓这次倒是挺谦虚。

武当派的形象跟想象中的很有差距,但不管怎么说,人算是救回来了,听沈方卓说苏子阳只是忧急攻心,加之路途劳顿,并无大碍,刘同寿也放了心,直接追问镇上的事来。

“……本来一切都好好的,张大叔和林老爷子他们还商量着说,今年镇上算是丰收,有些余裕了,等您回来后,咱们上虞也办一场法事,收留些孤寡老弱……”苏子阳说话有些断断续续的,不过意思表达的倒清楚。

“这是好事啊,跟官府又有什么关碍了?”

刘同寿事先也听到过些风声,共济社本来就属于慈善性质,在救灾的过程中,就发挥过一定的作用,现在想着更进一步,也属应有之义。就算历经浩劫,导致人情冷漠的后世,还讲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呢,何况是民风淳朴的明朝。

“当然是好事,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中的大同之世,也无非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