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第一国师-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魇锌耄徽旁擦成暇∈且闳痪鋈恢壑性蚵瞧砬笾狻

“齐员外,入社你不应该找我,而是应该和张大爷和林大伯他们商量,而且你也不要乱动,打扰了李兄给令公子诊脉怎么办?”刘同寿压根就没空理会旁人,他的注力却都放在了那位少年的身上,虽然只是个少年,但毕竟是一代神医诶,近距离观察的机会怎么能够错过?

“李公子……”胖子这才发现,就在所有人都心神摇曳,甚至将韩应龙和那位名医都感染得发愣的时候,那少年却不知何时走到了他身边,正在聚精会神的诊脉呢。

他有些茫然,对那位名医,他是很有信心的,可对名医的儿子,他就没啥感觉了,这点年纪,又没受过神仙点化,难道还能有多高医术不成?要知道,东山小仙师可是天下独一份的。不过,下一刻,他的眼睛就有些发直了。

“这是……”不单是胖子自己,刚才那些在紫阳观围观的人也都大吃了一惊,因为那少年接下来的动作,跟刘同寿一模一样,都是一探一压,然后脸色大变。

“爹,这孩子患的是肠痈”

“什么?”李父还没见动作,韦郎中却是失声惊呼了起来,“难怪小仙师说须得送去县城……可患了这等不治之症,别说县城,就算送去京城只怕也无法可想啊”

“胡说八道,有神医在此,哪有治不好的病?”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齐胖子一蹦老高,脸红脖子粗的嚷嚷起来。

“齐员外,非是韦某杜撰,黄帝内经上说,得了肠痈通常会死于肠烂,属不治之症……”韦郎中就是个不太会说话的,倒也不是故意得罪人,见胖子急怒,他也是连忙解释,只不过却是越描越黑,“嗯,说不定是李公子年少,诊脉诊错了……”

少年眉头一皱,反驳道:“谁说肠痈是不治之症?其治愈方法记载虽不多,但先有千金方中记载的针法,另有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大黄牡丹汤……”

与普通少年的争强好胜不同,他的似乎没有因为对方质疑自己的诊脉技术而不满,而是打算和对方讨论一下对肠痈的认知。

“东壁”李父沉声喝道:“人命关天,你只是看了几本医书,又怎敢在这里胡乱诊脉,大放厥词?还不退下?”说罢,他又向齐员外二人一抱拳,道:“齐员外,这位韦兄,李言闻教子无方,言语冒犯还请勿怪。”

“李先生,令公子说的可真?”二人都是不答反问,但关注的角度却是不同。

“且稍待……”

望闻问切,又在小儿身上探摸了一番,李言闻的动作和儿子一般无二,但速度却快了些,他猛地抬起头,吩咐道:“快,准备一间静室,还有热水、火绒……东壁,你既然记得大黄牡丹汤,药方想必也是知道的吧?”

李时珍精神一振,急忙应道:“记得,生川军钱半,元明粉三钱,桃仁二钱,丹皮……”

“好了,好了,既然记得,就快些去,你只管去抓药煎药即是,我去施针,这孩子患的是急症,已经有些耽搁了……”走了两步,李父忽地摇头叹息,把一边的齐胖子吓得不轻:“李先生,我那孩儿……”

“那却不是,李某既然在此,令公子就不会有事。只是犬子让李某心生感慨罢了,经史典籍他总是读不进去,倒是记这些医术药方记得牢,难道我李家只能世代从事这等……”他摆了摆手,又是一声长叹:“唉,不说这些,齐员外,我要的那些东西。”

“已经吩咐人去准备了,马上就能备好,李先生请随我来。”见对方很有把握的样子,齐胖子也是松了口气。

“李先生,这肠痈,你当真能治,就凭那大黄牡丹汤?在下虽然医术不精,但千金方和金匮要略也是看过的,怎地就……”齐成关心的是儿子的病情,韦郎中纠结的却是另一件事。

“这两本经典成书都早,时隔近千年,屡经战乱,多有残缺,若非李家世代行医,又因机缘巧合,得了全本,恐怕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千金方是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金匮要略则是东汉张仲景的著作,虽然流传甚广,但多为残本。李言闻虽然并未祥做解释,但意思却很清楚,韦郎中看过的是大路货的残本,而李家传承的却是全套的。

“咝”齐成等人都是倒抽一口冷气。

原本大家都知道这急症棘手,但都认为,送到县城就能解决了,可谁知道竟是非秘传不能治,非名医不可华夏的医学传承,和道家技艺的传承差不多,都是保密性很强的,所以李父转换话题,韦郎中这样的棒槌都未曾追问,就是因为这规矩深入人心。

“那岂不是……”

李父一拂长须,由衷叹道:“是啊,善有善报,才有此因缘巧合,李某也是感叹不已啊。”

如果不是他恰逢其会,这孩子很有可能会死,而他出现在这里,却是缘于韩应龙的蕲州之行,而后者能成行,却是缘由于患者父亲的资助……最终,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位老道的托梦指点,谁能相信这一切只是巧合呢?

韦郎中又问道:“李先生,您刚才望切之后,在这孩儿腹部探摸,也是为了确定症状么?”

“不错。”诊断病症不涉及秘传,李父倒是愿意详细解释几句,“金匮要略有栽:“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初在脐部,后转为右下腹……咳咳,你们还在听吗?”

无怪他郁闷,明明他捐弃门户之见,传授心得体会出来,可听众却走了神,顺带着连病患家属都不着急了,刚才还火烧火燎的走得飞快,这会儿却是目瞪口呆的愣在了原地。

“……小仙师还懂医术?”

“可不是么,他刚刚也是跟李先生一样,这么伸手一探,然后就脸色大变,带着大伙儿奔码头去了,原来他也诊断出来了”

“汝化贤弟,他们说的莫非……”李言闻向韩应龙问道。

“正是那位对家母,对在下,皆有救命之恩的同寿贤弟了,月池兄,你不说我倒忘了……”韩应龙也回过神了,一下船光顾着震惊,诊脉,却是忘了正式给双方引见了,他左右看看,却没找到目标,“咦,同寿贤弟却是去了何处?”

人群中有人应道:“小仙师跟着那位小郎中去了。”

韩、李二人愕然相顾,“他二人却是投缘,也罢,且不急于一时,还是治病要紧。”

……

“李兄,你的医术真的都是自学的?”未来神医的性子有些木讷,但对刘同寿来说,完全构不成任何障碍,此时两人已经颇为热络了。

“是啊,爹他就是不肯教我,我只能自己看……”李时珍很苦恼的摇摇头,旋即又惊讶道:“韩大叔说的果然是真的,你师父真的托梦给你了,否则你怎么会知道这件事?”虽然家学渊源,可李言闻更希望他读圣贤书,考科举,并没有以医术相授。

有前世的资讯,还怕勾不起你的兴趣?刘同寿得意道:“当然了,我还知道,你是十四岁那年中的秀才,然后却在乡试中名落孙山呢,所以我师父才让我指点韩兄,让他跟你爹说,以后可以帮忙指点你的学业,以此作为求医的酬谢。”

“唉,老神仙什么都知道,怎地就不知,我的心思根本就不在科举上面,我不喜欢时文,只想学医,然后悬壶济世,让天下人不再受病痛的折磨……”

李时珍年幼时体弱多病,后来虽在父亲的细心调理下康复过来,但却深知病痛缠身之苦,因此也许下了宏愿。当然,会成为神医的关键还是他有那个天赋和兴趣。

官本位的时代就是这样,有本事的人都更加向往做官,这样才能有身份地位,不被欺压鄙视,实在做不了官,才退而求其次。

李言闻就是这样的心态,所以李时珍开始的求医之路是非常坎坷的,有一个堪称名医的父亲,却只能自学,而且还得先完成读经史的任务。这样的制度下,虽然李时珍能始终坚持如一,却不知埋没了多少天才。

只是这些话却不能明说,刘同寿摇摇手指:“那你可就说错了,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是如此,学医也是如此,你想想,不亲眼见识过那些药材,仅凭一个名称,又岂能确定其功效,只有搜罗百氏,采访百方,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李时珍眼睛一亮:“同寿兄弟,你说的真好,这也是老神仙教你的?”

刘同寿微笑不语,不是老神仙教的,而是东壁兄你自己说的,嗯,你也是这么做的。

他装神秘,李时珍却也不追问,只是喃喃的感叹道:“老神仙的道行果真厉害,只是这场天灾好像更厉害,连老神仙的法力都难以阻挡啊。”

“啥?”刘同寿被吓了一跳,“东壁兄,你说什么天灾?”

“啊?”李时珍对他的反应很不解,茫然道:“水灾啊,就是老神仙预言的那个……”

“什么?水灾?”一语惊人,这次轮到刘同寿吃惊了。

第52章 未雨绸缪

第52章 未雨绸缪

“东壁兄,你说有水灾要发生?”刘同寿惊异了,别说你现在还没成长为历史上那个神医,就算是,神医应该也没有夜观天象的技能吧?那个明明就是诸葛亮那种半仙的特技啊?

“是,哦,不是啊?水灾不是老神仙说的吗?”李时珍被他搞得有些糊涂,但还是详细的解释了一番。

“虽然我爹一力逼我读经史,但他外出采药的时候,我也有跟着,也知道点观天辨识天气的常识。俗话说:久晴西风雨,我乘舟入浙已有五六日,每日所见都是晴天,而这两天西风又起,这不正是落雨的征兆么?”

“下雨不见得就是水灾吧?”刘同寿点点头,又摇摇头。看云识天气,是很有用的野外生存技能,他没什么研究,但也觉得李时珍说的应该没错。

“所谓: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无风起横浪,三日飓风降。”李时珍向北指指,又道:“过钱塘时,海面无风,但海潮却频起,应是有大风之象,陆上有雨,海上大风,又有老神仙的箴言在,这些迹象不正是水灾之兆吗?”

真的假的,难道是哥引起的蝴蝶效应?还是历史上本来就有这回事,不幸被哥的乌鸦嘴给说中了?刘同寿有点乱。嘉靖元年那样的大灾应该不会重演,但是否有规模比较小的,他就无法确定了,他不是研究历史的,普通规模的天灾也压根不会被记载在史书上。

见他神色有异,李时珍只当他担忧老道的安危,连忙出言宽慰:“同寿兄弟勿忧,老神仙法力高强,道行深厚,自是吉人天相,应该是不妨的。人力有时而尽,上天降灾,终究难以尽数消弭,总是要有点余波的……”

“东壁兄说的是……”刘同寿扯扯嘴角,勉强露出了一个微笑,跟神医称兄道弟带来的兴奋已经一扫而空,他又问道:“东壁兄,你说是俗话说……莫非这是民谚吗?”

李时珍笑答道:“是啊,经常上山采药、砍柴的都得有所了解,若是上山逢大雨,是很容易出意外的,后面那两句是我入浙后学的,怎么?有什么不对的吗?”

“也就是说,各地的百姓也都知道很可能会有水灾,可是,怎么没人提前做准备啊?”刘同寿非常不解,上虞北面就是杭州湾,曹娥江的名字虽然美丽,但也不是个省心的,水灾是此地最频繁,也最让人揪心的天灾。

“这……也许是老神仙的名声太大,大家都不担心吧?”李时珍也没什么头绪,他也是第一次来江南,和刘同寿聊得投契,顺口才提起此事,未曾想却被对方寻根问底起来。

想了想,刘同寿还是觉得放心不下,“东壁兄,救人要紧,你先去齐员外府上,小弟去去就来。”

“贤弟只管去……”一句话还没说完,却见小道士的身影已经远去了,李时珍茫然回顾,自己难道说错了什么吗?

……

“是啊,就是要下雨的样子,不过没什么可担心的,夏秋之季,总是要下点雨才好,多亏老神仙的保佑,才有这风调雨顺的好日子啊,小仙师,您别走啊,我还有事想跟您说呢……”

“海上?呃,前两天,家里有带口信来,说是海潮频涨,担心有大风什么的,我都告诉他们不要担心了,有老神仙在,哪里来的许多灾祸?乡下人就是没啥见识,却让您见笑了……”

“到了这时节,海上总是要刮风的,大小而已,前面消停了好几年,今天家里的老人还担心呢,生怕有灾祸,可现在有了老神仙在,还有什么好怕的?要我说,也该给老神仙塑个金身了,大伙儿说是不是啊?咦,小仙师,您怎么了?”

怎么了?刘同寿真的着急了,东山离海较远,对海上气候所知不多,但外地的信众当中,颇有些在沿海居住的,刘同寿也将主要目标放在了他们身上。

走访的结果都是坏消息,李时珍说的那些迹象,上虞的百姓也都发现了,只是由于自己编织的神话,却都没有提高警惕,这要是真有水灾来了,那……就是自己害了他们啊

可是,要怎么办呢?现在改口?那也不行,老道的尸体都埋了,想再来一次木偶戏是不可能的,而自己若是以托梦为名,出尔反尔,这些人又会听从吗?

所谓忠言逆耳,自己假托梦之名做好事帮忙,都没问题,但换成语言灾祸,那就不好说了。东山这边的问题倒还不大,可在外地百姓当中,自己可没有一呼百诺的威望,望着那一张张憨厚的笑脸,刘同寿头大如斗。

算了,说了总比不说强,反正当初的说法中也有后门在,倒也算不上出尔反尔。

“各位大叔大伯,你们听我说,先师虽然有几分法力,但天意毕竟难违,这次水灾的规模,跟十三年前是差不多的,先师纵是挡住了几分威力,却终究不能消弭于无形,所以,大家还是得早做打算才好。”

“什么?”

“小仙师,秋收在即,您可不要吓唬咱啊”

“好容易有了几年好光景,怎么突然就……老神仙也不管用了吗?”

刘同寿先前走访时,有那心思转得快的,就已经感觉不安了,这时一听这话,众人的心都凉了半截。

“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拿来开玩笑?各位想想,元年那种规模的大灾,又岂是说挡就挡得住的?未雨绸缪才是上策。”人群渐渐安静了下来,刘同寿也是暗自擦了把冷汗,幸好当初留了个后门,否则今天就真的抓瞎了,未雨绸缪果然是王道。

“照这么说的话……三五日内,海上就要起大风了,雨,说不定明天就要下了,老神仙那般法力都挡不住……这老天是不给人活路了吗?”

“小仙师,您给大伙儿拿个主意吧,要怎么办?”

“是啊,是啊,咱们都听您的。”

悲哀乃至绝望的情绪笼罩了众人,不少人都有了种信仰破灭的感觉,不过赶到东山来的,多半都是相当虔诚的人,在这一刻,大多数人还是将希望放在了他们的小仙师身上。

“我……”刘同寿恨不得搧自己两巴掌,我怎么又揽事儿上身了啊?而且还是个大活儿,防灾救灾跟我的专业根本不搭边啊

“先疏散,地势低的地方都不能住了……上山也得小心,雨如果太大的话,容易造成山体滑坡……对了,提前准备物资也很重要,雨衣,哦,是蓑衣,粮食之类的都要统一保管好,另外……”赶鸭子上架,小道士皱着眉头,努力回想着后世的那些防灾救灾的要点。

他讲的这些东西并不深奥,大伙儿多半都懂,但很少有人能按照套路说出来,因此,他的长篇大论倒是起到了安抚人心的作用,但也只是暂时,实际上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小仙师,人还好说,可眼见就要秋收了,人走了,庄稼怎么办呐?”

“是啊,家里的米缸已经快见底了,冬天和明年的嚼裹全指着地里的收成呢,没有这个,还谈什么准备物资啊。”

“那……”刘同寿挠挠头,一摊手道:“抢收,只能靠抢收了,反正庄稼已经差不多熟了,也不会一下雨一刮风,马上就酿成水灾,现在抢收还来得及。”

“……抢收。”众人对视一眼,眼中都满是苦涩,随即哀叹成了一片,“也只能这么办了,可是……缴过了秋赋,又要重建家园,明年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抢收,也未必来得及吧?我家的人手是不够的,也不知那几家雇工肯不肯提前上工,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损失,人手不足,种种实际上的难题都被人提了出来,叹息声时起彼伏,其中甚至夹杂了些哽咽声。

“只是刮风下雨而已,谁又敢确定会有水灾?莫不如等等看再说,也许事情没那么糟糕呢?”也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这话一出口,居然赢得了不少人的附和。

将这片纷乱的景象看在眼里,刘同寿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算所有人都依从自己的办法,可没有组织的乱来,和有组织的防灾也是两码事,象现在这种乱糟糟的架势,只会造成无谓的混乱罢了。

刘同寿当机立断,朗声道:“事不宜迟,大家收拾一下,咱们立刻去县城,将这些情况禀报给知县大人。某地遭了灾,朝廷不是应该给抚恤吗?秋赋自然也是要削减或者免除的,有了衙门的名义,大家回去后,也更容易说服家里人了。”

“去县衙?知县大人会管这种事?”这次倒是众口一词了。

刘同寿理直气壮的说道:“当然了,官府衙门不就是为民做主,为天子牧守百姓的机构吗?论情论理,防灾救灾的工作都应该是他们的义务,难道不对吗?”

“好像也说得通……”众人面面相觑,小仙师说的好像有道理,但实际上,大伙儿却没有类似的经历,官府有义务?这词儿还真够新鲜的。

第53章 巧遇

第53章 巧遇

不管怀着怎样的想法,众人都赞成跟刘同寿走一趟,尽管大多数人都没抱有任何希望。

这是件惠而不劳的事情,不管水灾到底会不会来,反正去一趟县城并不花费什么,万一知县大人被小仙师说动,做出承诺,那灾后大家就安心多了。

同往的人不少,韩应龙闻讯后,当即要求跟刘同寿同往。

肠痈,也就是阑尾炎虽然麻烦,但在李言闻眼中,也没多麻烦,针灸配合汤药,当即就缓解了病痛,随后他又去探视了韩母,表示病虽重,却也并非无法治愈,只是耗时良久,需要的名贵药材也比较多罢了。

原本后者对韩家也多少算是个麻烦,但如今却不需担心了,齐胖子拍着胸脯揽下了这桩事,为此他还和张员外很是争执了一番。刘同寿当时很奇怪,事后打听清楚才明白,原来张员外受了李家父子及时出现的启发,又惦记起了当日那个‘状元之才’的评价。

这就是装神弄鬼的精髓了,只要开始的预言成真,见证者就会主动追捧后面的,哪怕那些都是假的。这是刘同寿的成就,同样是他烦恼的来源,怀着侥幸心理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对老道的信心太足,所以才对可能到来水灾不以为然。

对此,刘同寿也无可奈何,虽然他把预言中的后门反复强调,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象李时珍那样通情达理,或者也是当局者迷的缘故吧。对百姓来说,天灾实在是一种太过恐怖的存在,哪怕是想想,都会让人痛苦。

李时珍也跟了来。

这位未来神医也是现学现用,将刘同寿那番增长见识,也是做学问的一种方式的言辞说动了他爹,欣然同意他前往,琢磨着能跟知县打上交道,就再好不过了,毕竟上虞冯知县是个进士出身,跟这种人接触,也是游学的一种形式。

当日刘同寿教给韩应龙的锦囊妙计,也是因此而设。这位神医之父有感于医生社会地位太低,经常遭受欺压,因此望子成龙,希望儿子能考取功名,让李家抛弃医生的身份,成为官宦世家。

为此,他不肯传授医术给李时珍,在原本的历史上,直到后者三次乡试不中,最终找他摊牌时,他才放弃了这个坚持。而此时,他的一颗心正是火热得紧,凡是跟科举有关的东西,他都很感兴趣,这也是他肯和韩应龙千里迢迢,同赴上虞的原因。

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真是让人无从置评啊。刘同寿微微叹了口气,然后转身正容,郑重其事的拿起了鼓槌,敲响了县衙前的那面大鼓。

“谁在乱敲鸣冤鼓,不要命了吗?”鼓响人至,空荡荡的衙门口,立时便多了两个衙役,按说衙门口,是要有人值班的,这俩人八成是去哪里偷懒了,却不曾想有人敲动了鸣冤鼓,因此都是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

“咦?是……咝”俩衙役确实很恼火,那鼓根本就不是给人敲的,他们在门前看守的职责之一,就是防止有人乱来,这下失职,回头肯定要吃挂捞。正在心里发着狠,准备先出口恶气时,却冷不防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俩人都是倒抽了一口冷气,腿都有些发软了。

“小……道长,您怎么会来这里?难道东山镇还有人敢惹到您头上?”

“贫道有要事欲面见知县大人,来时却见得无人,不敢擅闯县衙,这才冒昧击鼓,还请二位见谅。”刘同寿打了个稽首,语气倒还客气。

“不敢当,不敢当,小道长稍待,在下这就去通报。”俩衙役却是更加客气,说话的这个是去过东山镇的,另一个虽然没去过,但却是听说过的,从同伴的应对中,也意识到了眼前人的身份,当然不敢怠慢。

不过,刘同寿注意到,动身之前,那俩衙役对了个眼神,留下的那个似乎想提醒那个去通报的什么事,后者却微微摇了摇头,表示无妨,看来这里面也有说道啊,会是什么呢?

自己猜,不如直接问,刘同寿笑眯眯的凑了上去:“这位差大哥请了,方外之人不知礼数,似乎给二位惹了麻烦,小道却是冒昧了,还请二位多多见谅。”

“不麻烦,不麻烦,小道长太客气了,这鼓放在门前,就是用来给人敲的,小道长若是有兴,只管敲便是。”那衙役点头哈腰,满脸堆笑,心里却大是腹诽:也就是你这个身份,谁都惹不起你,否则老子早就一棍子拍过去了。

无论是打官司,还是想见县尊,那都得按规矩来,不递状纸,也不磕头,直接就跑来击鼓喊冤,普天下哪有这个道理?都象你这么搞,还不天下大乱了啊。

但没办法,就算跑开神仙弟子那层光环,眼前这个小道士也不是自己能够惹得起的。能把名震余姚的柴家收拾得那么惨,顺带着还扫了谢家的面子,这种人又岂是寻常?他不经意的向花厅方向瞟了一眼,眼神中流露出了一丝敬畏。

唔,有意思,看样子那位冯知县是在会客,而且这客人的身份恐怕……

“差大哥,谢家那位客人是几时到的?”

“哦,已经来了几天了,只是……啊,你,你怎么知道是知县大人正在……”那衙役心神不属的应了一句,然后大叫一声,用象见了鬼似的眼神看着刘同寿。

“只是?只是一直没谈拢?”刘同寿还是笑眯眯的模样,可问出来的话,却让那个衙役陷入了崩溃状态。

县衙不大,谢家也没有保密的意思,所以他虽然身份不高,但也对事情有所了解。柴家之前已经来过一次了,要状告刘同寿行骗,要求衙门缉拿,冯知县一直没有答应,最后柴家只能无奈放弃。

可这一次却是不同,来人的身份非同小可,乃是谢家目前的主事之人,知县大人也不敢轻慢,只能硬着头皮接待了。所幸来人自矜身份,并不像柴家那样死缠烂打,每日只是诗词唱和,或者探讨些学问,仿佛文人间的交游一般。

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简单,谁都不会相信,那位谢公子来此,就是为了这种事,但他既然不开口,也没人敢问。

今天,知县大人的接待时间比较长,也许就是摊牌的日子了,可谁想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那位被人称为仙师的小道士居然也上门了,而且开口就问谢家的事儿,这里面……这衙役觉得一阵毛骨悚然,竹筒倒豆子般将知道的都说了出来。

“谢家主事的?倒是真巧。”刘同寿微微沉吟,他一直防备着柴家用盘外招,却没想到对方竟是没放弃官面上的努力,看来谢家还是更喜欢以势压人,而不是铤而走险。

“小道长,县尊请您和韩举人往花厅相见。”说话间,先前那位章衙役也回来了。

三人转过照壁,进了县衙。

包括前世,刘同寿是第一次进县级衙门,很有些好奇,而韩应龙却是识途老马,指点了一路,讲解着申明亭为何物,旌善亭做何用途,两人倒像是来游览一般。

不多时到了花厅,一个身穿官袍的中年人正端坐在上首主位,对章衙役的通报恍若未闻,只是端着茶杯轻啜细品,仿佛那是什么绝世好茶一般。过了好半响,这才抬起头来,缓声道:“韩举人,你来求见本县,却不知所为何事?”

刘同寿好气又好笑,这人想必就是那位冯知县,明明对自己很有顾忌,却又要把架子摆出来,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提,这不是掩耳盗铃么?要不是有求于他,还真想讽刺他几句呢。

韩应龙也有些不满,他省去了那些礼仪客套,拱拱手,直截了当的答道:“知县大人,学生此来,却是为了不日将至的水患。”

“什么?”冯知县被吓了一跳。

他对刘同寿视而不见,其实并不是为了摆谱,只是想在后者和谢家的争端中保持中立罢了。谢家人的目的不明,但应该是为了小道士来的,他要太客气了,难免会被人抓住话柄,为了免除麻烦,还是谨慎点好,却不曾想对方居然抛出这么个炸弹来。

“水患?这晴空万里的,却又哪里来的水患?再说,之前紫……咳咳,韩举人,小道长,有什么事尽可直接道来,本县也不是不通情理之人,又何必危言耸听呢?”

“知县大人,学生也是读过圣贤书,通晓律法的,岂会用这种事开玩笑?近日……”韩应龙将那些征兆复述了一遍,又道:“种种迹象表明,风雨将至,沿海地带发生水患的可能性极高,就算是内陆也不可掉以轻心呐。”

“正是如此,知县大人,先师当日所说,也并非一定能将水患消弭于无形,只是尽力一试罢了,今日既然……”

“此言差矣,韩举人,你也是有功名,知律法的,怎地不知规矩?”冯知县心下一松,脸色却是凝重了不少。

“救灾是何等大事,岂是本县能一言而决的?何况,你说的那些,终究不过是推测罢了,江南乃是朝廷税赋重地,又岂能因你一言而有所差池?荒唐,真是太荒唐了,念在你年轻无知,本县此番就不与你计较了,会试之期将近,准备应试才是正理,且去,速去。”

第54章 二龙不相见

第54章 二龙不相见

冯知县出身于书香门第,从维世这个名字当中就可看出,其父祖对他期许甚高。只可惜,功名之路,光有期许是不行的,还要有实力和运气,他十六岁就成了秀才,二十几岁就中了举,可接下来的会试之路,却足足蹉跎了二十年。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他金榜题名之时还不满五十,其实倒也算不上多晚,只是后面的仕途却不怎么顺畅。在六部观政两年,然后外放,他本以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