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末年一皇帝-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狈郑税敫鲈碌闹勐砝投伲煊杉焓腔肷淼钠>耄侵煊杉煜衷谌此亢恋奶岵黄鹚狻
而满桂、赵率教等人也没有离开袁府,与袁崇焕一起坐在会客大堂里愁绪万分的看着悬挂了半面墙的地图,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挂着一副沉闷的表情,眉头紧锁。朱由检虽然不懂军事,但是皇命在身,既然应下了这个督军的任务,自然还是要过来旁听一下的。
见众人的表情似乎都不太好,朱由检问道:“各位为何都是这个表情,难道是最近发生什么事情了吗?不妨说来让小王也一同听一听?”
袁崇焕摇摇头叹息道:“实不相瞒,王爷,最近这后金方面的动静甚是大,天启六年正月初九。后金大军渡辽河,向西扑来。
此后,初十日,努尔哈赤从十方堡出边,前至广宁附近地方打围。就在昨天,正月十四日,敌酋努尔哈赤率诸王大臣,统领13万大军,号称20万,已经往攻宁远。据前线战报称八旗军布满辽西平原,其前后络绎,首尾莫测,旌旗如潮,剑戟似林。八旗劲旅,雄伟壮观,军容强盛,扑向宁远。
现在我宁远形势危急,只怕不出两日,我宁远将会迎来一场血战!而我宁远守军不足三万人,与十三万大军厮杀,这胜算并不是很大!”(文*冇*人-冇…书-屋-W-Γ-S-H-U)
说到这里,袁崇焕停顿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愤怒与无奈,然后继续说道:“倘若不是高第经略擅做主张,放弃关宁防线,使我军主动放弃杏山、大小凌河等宁远重要屏障,不然我军依然依靠牢不可破的防线可以奋力一战!而现在这点儿兵力即使是守城也是力有未逮,哪里还能够管的了这宁远城以外的地方呢。”
赵率教等人脸上都是一副不痛快的样子,高第刚来辽东时,还及时的补发了士兵们拖欠了许多年的军饷,可谁知还没有一个月的功夫,然后就卷铺盖滚回了山海关,走也就算了,而且还将这孙承宗辛辛苦苦三年来打拼下来的宝贝全都给祸害了个遍,让这种有识之士也是想打仗也打不起来!
朱由检愤怒的一拍桌子:“岂有此理!当日路过山海关的时候,本王应该一剑斩下他的脑袋来!不然实在难解我心头之恨!”
朱由检对于高第撤离辽东的情况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并不知道这么严重,不然的话,以他的脾气早就将高第全家给杀了祭旗!哪里还用管这阉党的反应,这可倒好,这个经略大人拍拍屁股走了,留给自己这个督战一个烂摊子!
两万人面对这十三万人怎么打似乎都是一个问题,现在就是想走也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袁崇焕道:“为了确保王爷的安全,我等想出了一个办法,不知道王爷可否愿意?”
都已经到了这种危险地时候了,袁崇焕能够考虑到自己的安全,这倒让朱由检想不到,难道袁崇焕能够让自己在千军万马的厮杀中不伤丝毫?
“什么主意,说说看看。”
袁崇焕说道:“殿下,我等几人已经合计过了,这王爷您是千金之躯,承皇命督战辽东,关系重大,身系皇家尊严,这万万不能有个三长两短,这昨日后金骑兵已经渡过辽河,但是与我宁远城还有一天的路程,最快起码也要明早才能到达宁远,若是王爷现在能够趁夜离开宁远城,及时的返回山海关,或许能够在攻下宁远之前离开辽东!”
朱由检顿时心中大失所望,还以为有什么好主意呢,原来也是一些不入流的办法,既然来了,他就没有离开的打算,虽然这辽东战况严重与不利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朱由检的预想,虽然心里有些害怕,但是依然没有打算就此离开这里。
自己身为这督战辽东,理论上来讲,这就应该站在第一线与将士们同生共死,岂有就此怯战之理?这不就成了第二个高第了吗?
再说了,这自己已经带来了这么多的装备,还有大明最强悍的部队,难道这连一个小小的宁远城都守不住吗?
正所谓无知者无畏,朱由检一个不学无术的王爷,他怎么会知道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们心中所想的是什么。
第一二七章兵临城下(二)
即使袁崇焕想要朱由检离开宁远城这个危险的地方,是为了朱由检的安全着想,但是听在朱由检的耳朵里却不是这么想的了。这么着急赶自己离开,难不成是想一个人独占这宁远城的军权,这个可不得不防。
“袁大人不必多虑,既然小王胆敢接下这辽东督战的名义,定然不会临战退缩,更何况本王还象征着我大明天朝,代表着我大明天子!若是在敌军未至之前就这么灰溜溜的逃走,这损害的是我天朝的威风,所以此时休要再提!”
朱由检义正言辞的拒绝了袁崇焕的好意,见朱由检态度坚决,袁崇焕也劝不动朱由检,此刻袁崇焕的心里已经拿定了主意,待后金八旗兵杀来的时候,朱由检若是胆敢越权行事,擅自指使军队作战,不妨将信王软禁起来!
坐在原本属于袁崇焕的椅子上,朱由检打量了一下周围士兵们身上的穿着,虽说现在已经是寒冬腊月,新年伊始,但是这士兵们身上穿的甚是破烂,厚厚的棉袄里的棉絮从衣服破陋的衣服中掉落出来,棉花的一片还挂在袖口处,穿着这样的军装哪里还能够保暖,这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哪里还能打得了胜仗!
“王爷,这都已经三更天了,再过不久这就要天亮了,臣特地为王爷准备了一点儿宵夜,还请王爷吃后休息去吧,明早我们再作打算。”
在袁崇焕的吩咐下,朱由检随部队一起带来的宁采儿将袁崇焕特地准备的点心送了上来。
朱由检开怀道:“好,既然是这辽东的特产,本王倒是想要尝一尝。咦?这是什么东西?”
令朱由检大失所望的是,这里准备的吃食并不是他所期盼的东北三宝,而是一点儿似是荞麦面的黑馒头。
袁崇焕叹息道:“殿下,这都已经多年没有发军饷了,何况有价值的东西都已经被高大人一并带走了,这些吃食还是仅存不多的,我府上也已经近半年未见荤腥,还请殿下凑活着先吃着吧,待到日后等春暖花开之日,定当好好款待王爷一番。”
听了这袁崇焕的解释,朱由检怎么也感觉不太对劲。于是问道:“多年都没有发军饷?这不对吧?高第经略辽东之初,不是已经带来了足够补发将士们拖欠的军饷了吗?怎么还会落魄到这种程度,还有将士们的穿着也是这般如此,该不会说这军饷没有发到你们的手里吧?”
这时候朱由检的心中浮现出一丝不妙的感觉,这拖欠士兵军饷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有发生,一般导致的结果就是士兵哗变,而看这辽东守备明军居然连身像样的棉衣都没有,看样子,这军饷肯定是被高第这厮从中做了手脚!
不说还好,现在经过朱由检一提,脾气火爆的满桂一只熊掌猛地一拍桌子!怒道:“我啐死高第祖宗十八代!这世上哪里见过这种猪狗不如的东西!哪里有军饷,这高第只是补发了这一两万天启三年之前的明军正规军部队,哪里管过这其他十多万的辽东弟兄!不要说是未发过军饷,即使是这吃饱肚子都是一个问题!”
果不其然,和朱由检猜测的一样,不过这让朱由检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一个奇怪的想法!
他主动请缨到这鬼都不愿意来的辽东来与如虎如狼的后金作战的第一战线上,为的不就是躲避与魏忠贤阉党交锋的锋芒而已,说实在的,自己这招以退为进的策略,往远了说还是在与阉党斗争!现在朝廷中的势力范围分为了两派,一是阉党,二就是自己这王党!
即使是曾经被阉党打杀殆尽的东林党,也在高攀龙的带领下隐隐的表明了态度站在自己这边,虽然他们这东林党人依然是在家里养病,但是也隐约的传出话来声援王党!朱由检也清楚想要在朝廷中发展力量已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瑞然已经有了不少人站在自己这一边,但是其主要的骨干还是自己与孙承宗两个人,其他人并无实权。同时与政治遥相呼应的另一空间让朱由检升起了兴致,那就是军事!
朝廷中十有八九的朝臣已经归入到阉党这一超级大党派中,而军队中的军人们似乎不吃这阉党的一套,比如这辽东军士们大多如此,东北民风彪悍,大多是忠勇信义之人,不屑于没有男人范的阉党为伍,尤其是在孙承宗的率领下便更是如此。同时魏忠贤也不是没有预料到这个问题,对此辽东方面魏忠贤主要是做了两种举措,一是任命阎鸣泰为蓟辽总督,而是任命高第为辽东经略,然后又断了辽东士兵们的军饷,这样一来就将辽东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即使是不能让他们彻底信服,也能够让他们毫无还手之力!
如果自己将这军队争取过来的话,这样一来自己的话语权不就是能够大大的增加了吗!
想到这些对自己的好处,这笼罩在朱由检心头大战的阴影也消散去了三分。朱由检说道:“将现在宁远城中拖欠军饷的详细数字给我。”
也许是信得过朱由检,也许是以为这个王爷真的有本事帮忙解决这军饷的问题,袁崇焕给朱由检报上来一个数字:五万五千三百一十三两!
朱由检只是皱了皱眉头,心道这数目虽然不低,但是和自己收获的相比,这个还算不得什么。朱由检抬头看着袁崇焕说道:“本王这次来的比较匆忙,没有带这么多的现银,只带了点儿银票,你将银票收着,找个机会将它们换成银两发给士兵吧!”
“王爷……您说的是真的?”
朱由检此话一出,袁崇焕听了恍若是在做梦一般!这军饷几乎已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了,现在居然被朱由检一句话给解决了!简直是在做梦!
“怎么?难道有难度?”朱由检问道。
“没没没!点儿难度都没有,请王爷这就将银票交给臣,臣这就去将军饷补发下去!”
袁崇焕生怕朱由检反悔,赶紧向朱由检提出了要钱的要求,朱由检也知道他们这是穷怕了,朱由检对宁采儿说道:“去将六万两银票取来交给袁大人,免得大人睡不着觉。”
“奴婢遵命。”……
天启六年正月十七,后金天命大汗努尔哈赤率领麾下八旗大军浩浩荡荡的从辽河方向赶到了被明军荒弃的大小凌河、杏山等阵地。
已经年过耳顺之年的努尔哈赤趾高气扬的骑着黄骠马站在杏山制高地上看着山下赶路的花花绿绿的八旗特色兵种。
努尔哈赤挥鞭一指,大声喊道:“你们都是我女真的骄傲!”
“大汗威武!”
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唐朝曾经在黑水靺鞨的地盘上建立黑水都督府,粟末靺鞨建立了渤海国。
公元925年,渤海国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灭,渤海国的地盘就并入到了辽,黑水靺鞨地盘后来也归辽统治,就是松花江、黑龙江流域。
女真分为很多部落,其中完颜部在11世纪中后期统一了女真各部,但统一之后的女真族也受辽的统治。
当时女真人是非常强悍的一个民族,根据《大金国志》记载,说女真人“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骑马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
他们喜欢打仗,耐饥渴辛苦,这些困苦别想难住他们,骑马上下崖壁如飞。不但人厉害,马也厉害,会轻功。济江河不用舟楫,过江都不用船,浮马而渡,马都能过去。在辽统治女真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女真人,不能满一万,满一万就无敌于天下,可见其战斗力之强悍。所以,这样的民族,是不可能永远受别的民族压迫的。而此刻的明朝同样面临着与当年的辽朝同样的困境。女真满万不可敌,而现在努尔哈赤麾下的八旗兵前后加起来已经不下十三万人!已经算是无敌的部队了!
“父汗,前方不远就是明朝驻守的宁远城了,整个辽东都已经被新上任的高第给放弃了,混蛋的是,他也将辽东的兵马钱粮也一并带去了,唯有这宁远城与锦州城尚有人烟,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说话的这人是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母为叶赫纳拉氏,名孟古哲哲,是叶赫贝勒布斋和纳林布禄的妹妹。
明万历三十一年秋季,孟古哲哲生病,想要见她娘家母亲一面,努尔哈赤派人去通知这事情,纳林布禄没有同意,同年九月孟古哲哲因病去世,皇太极时年12岁。
孟古生前的时候,做大福晋时间较短,皇太极当了大汗后,尊奉孟古哲哲为孝慈高皇后。
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
万历四十年,从父出征海西女真乌拉部,克六城。后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称大汗,任命次子代善为大贝勒、侄子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四贝勒皇太极为四大贝勒。天命三年,随父攻明,献计袭取抚顺。
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与诸贝勒率兵大破明军西路杜松部、北路马林部,与代善破东路刘綎部。不久随父攻取明朝开原、铁岭,灭叶赫部。
第一二八章兵临城下(三)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众多儿子中最有本事的一个,也是他最为器重的儿子之一,也可以说刘大刀就是死在皇太极所部手中。
在努尔哈赤戎马生涯长达44年中,他“用兵如神”,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在军事谋略上,在指挥艺术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围城攻坚、里应外合、铁骑驰突、速战速决,体现了高超的智慧。
他在萨尔浒之战中,采取“恁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兵略,成为中国军事史上集中兵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他在军队组织、军队训练、军事指挥、军事艺术等方面的作为,都可圈可点。特别是他在作战指挥艺术上,对许多军事原则,如重视侦察、临机善断努尔哈赤御用剑、诱敌深入、据险设伏、巧用疑兵、驱骑驰突、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一鼓作气、速战速决、用计行间、里应外合等,都能熟练运用并予以发挥。
可笑的是,他最喜欢看的不是所谓的孙子兵法之类的兵书,而是三国演义!
是三国演义的狂热铁杆粉丝。
他儿子侄子众多,比如大贝勒代善、阿敏之流都不如皇太极一个人有远见,有见识。
只不过这么聪明有见识的一个儿子,对于努尔哈赤来说,并不是他最好的选择,因为还不够完美,因为皇太极对汉文化的了解和熏陶,让皇太极渐渐地沾染上了儒家文明的仁善二字。渐渐地使他失去了那种血液中的好斗善杀的天性。皇太极没有自己的那种嗜杀成性,虽然为人已经足够的凶狠,但是在努尔哈赤的眼中,还是少了自己的那种当断则断,该杀就杀的那种劲头!
这对于一个崇尚勇者,崇尚武力的民族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又发现了另一个儿子,他天性聪慧,好斗,勇敢过人,简直就是一个努尔哈赤第二!他就是自己的第十五子多尔衮!
多尔衮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只可惜这个儿子年纪尚小,只有区区的十五岁!比朱由检大不了多少。
努尔哈赤虽然已经六十八岁了,但是出于对自己的身体信任,认为自己再活个十年不是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即使是去世了,那多尔衮也得是接近而立之年的壮年人!
正是抱着这个如意算盘,所以每次战役的时候,努尔哈赤为了培养这个第十五个儿子,总会将他给带上。
但是这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谁都保不准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这个十五儿子没有长大之前,老四就是自己的预备接班人。努尔哈赤看了看这附近的地形,然后说道:“吩咐下去,通知代善、阿敏。让他们将下五旗带来,与我三上旗汇合,一并拉到宁远十里处!等待雪停后,对宁远发动进攻!”
然而皇太极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父汗,我认为不妥,这附近的地形我已经勘探清楚了,这宁远城居高临下,四周高,中间低,盆地狭隘,而且这附近方圆十五里都没有掩体,将大军置于这种地方,若是城中守军突然出击,恐怕这对我军进攻防守皆为不利。还请……”
“这个不必多说了!就按照本汗说的办!你只管去做就是了!”努尔哈赤打断了皇太极的话,皇太极没有多言语,只好按照努尔哈赤的话去做。
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下五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总共十三万大军将宁远城给整个的包围起来,若不是因为城中有井水,恐怕这女真就要将水源也给切断!
现在的宁远已经彻底成为了一座孤城,雪花刮得越是凶猛,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将整个辽东天给覆盖,乌云愈见沉厚……
在城中。
大战的氛围笼罩在每一个人心头上,所有士兵都在忙活一件事,那就是擦亮手中的钢枪,然后找个识字的秀才将遗书写好。
朱由检与宁远城的诸位将士们正聚在一个火盆前商量思考对策。火盆里忽隐忽现的火光将每个人的脸上熏烤的红红的,一件白裘貂绒披在身上的朱由检站起身来,伸了伸已经坐麻了的腿说道:“现在我不想知道我们究竟能不能退敌,我只想知道,我大明的军士与那后金女真的八旗兵究竟差在哪里,为何十二万大军会全军覆没在六万人的女真人手中,这个问题困扰在我心头已经好些年了,不知道你们谁能够帮我解答一下,可好?”
众位将军沉默不言,作为军人的使命就是打仗,尤其是面对像是女真这种虎狼对手,哪里还有时间去研究这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对女真了解最深的袁崇焕站起来说道:“在军事与外务上,努尔哈赤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采取了“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即以抚为主,以剿相辅的方针。其具体内容有三:
一为抗拒者杀,俘获者为奴。因纳殷部七村诸申降后复叛,据城死守,“得后皆杀之”。额赫库伦部女真拒不降服,努尔哈赤遣兵攻克,斩杀守兵,“获俘一万”,灭其国,“地成废墟”。
二是降者编户,分别编在各个牛录内,不贬为奴,不夺其财物。原是部长、寨主、贝勒、台吉,大都封授官职,编其旧属人员为牛录,归其辖领。
三为来归者奖。对于主动远道来归之人,努尔哈赤特别从厚奖赐。当他听说东海虎尔哈部纳喀达部长率领一百户女真来投时,专遣二百人往迎,到后,“设大宴”,厚赐财物,“为首之八大臣,每人各赐役使阿哈十对、乘马十匹、耕牛十头”,以及大量皮裘、貂帽、衣、布、釜盆等物。对其他随从人员,亦“俱齐备厚赐之”。这样就缩小了打击面,争取到许多部长、路长带领属人前来归顺。
凭这三条,女真方面所以才能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
“难道就这些?”
袁崇焕说的这些还不够全面,不能够让朱由检满意。
袁崇焕又说道:“女真民俗壮者皆兵,素无其他徭役,平时多以渔猎为生。每次作战或行猎,女真人依家族城寨出师,以十人以一人为牛录额真总领其余九人负责各方动向。
努尔哈赤起兵正是利用女真人这种传统的狩猎组织形式,牛录额真也成为建州治下的官名之一,起初总分为环刀、铁锤、串赤、能射四军,成为后来创建旗制的基础。除了军事外,八旗制度还兼有行政、生产、司法、宗族诸职能。
努尔哈赤创制八旗使来自不同地区、凝聚力涣散的女真部民整合为一组织纪律性很强的社会整体,增强了军队战斗力的同时也成为了努尔哈赤成就霸业,制霸辽东的一把利刃!”
袁崇焕说的很全面,也很具体,朱由检这才点了点头。“袁大人说的不错,不过废话说的在多也没有用了,现在女真已经兵临城下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投降,要么死战到底!
你们都是我大明的忠勇之士,倘若是那种贪生怕死的小人,早就随着高第一同跑到关内去了,哪里还能够硬撑到现在。虽然未曾见识过女真人是如何的骁勇善战,但是听传闻也知道,这女真人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好对付的。宁远已经是一座孤城了,毫不客气地说。”
朱由检顿了顿,走到门边,将门打开,刺骨的寒风从门外吹来,雪花拍打在朱由检的脸上,一股冷风吹进,房间里的人不禁打了个冷颤,而朱由检眯了眯眼睛继续说道:“胜或者败!败了,后金即会入城,然后城中的上万名百姓就会遭到后金弯刀铁骑的践踏和杀戮,本王就是有幸活着也是无言以对天下苍生!而诸位的何去何从,本王就不能够预料了。”
满桂赵率教等人齐刷刷的跪倒在地,齐声吼道:“我等宁可流尽最后一滴血!不让敌寇入国门!愿与殿下同生共死!共守宁远!决不后退一步!”
虽然没有发誓,但是朱由检也能从他们的话中听出他们的必死决心,本来这里就是一座已经被放弃的城池,不愿意离开,为的就是与那传说中不可一世的八旗兵一战到底!守护大明王朝最后的尊严!
证明一下,泱泱天朝岂无男儿?
朱由检将他们一个一个的扶起来,感激的然后向他们行礼道:“诸位的决心本王已经感觉到了,诸位都是我大明的忠臣,我朱由检在此立誓!若是本王就此弃城不顾百姓诸将而去,那就让我不得好死,千刀万剐!”
朱由检立此重誓,也就意味着城在人在,彻底的断了自己的最后逃生之路,可是将袁崇焕吓坏了。
袁崇焕赶紧的说道:“殿下严重了,哪里有这么严重,宁远城占据天险,城防坚固,哪里会是那么容易就会被攻破的,请殿下只管放宽心就是了,只要坚守半月,一定会等到朝廷援兵来助的!”
第一二九章兵临城下(四)
“哈哈哈!袁大人,您该不会是糊涂了吧!”
朱由检笑道:“这有没有援军,你我心中,乃至所有人心中都有数,这个念头还是不要想了最好,还是和我说一说咱们这个宁远城的防备情况吧!”
袁崇焕的安慰直接被朱由检给当成了大战前的苦前作乐,给沉抑的气氛带来一丝缓和。
提到宁远城的防备,袁崇焕挺直了腰板,和朱由检几天的相处,朱由检是一个怎样的人,袁崇焕已经大致摸出来了,他是一个可以信得过的人,既然都是同甘共苦的战友,自然是要一起分享情报了。
袁崇焕说道:“殿下,这个您只管放心就是了,有臣在,宁远城想要被后金贼寇如此轻易的夺了去,那是想都不要想!除非他是拼上了他的家底八旗精兵不要!臣也定能够伤他个元气!”
袁崇焕驻守孤城宁远,城中士卒不满2万人。
但城中兵民“死中求生,必生无死”,誓与城共存亡。
他面临紧急态势,上奏疏,表决心:“本道身在前冲,奋其智力,自料可以当奴。”
他采纳诸将的议请,做了如下守城准备:第一,制定兵略,凭城固守。宁远战前,彼己态势,强弱悬殊。袁崇焕前临强敌,后无援兵,西翼蒙古不力,东翼朝鲜无助,关外辽西,宁远孤城,只有扬长避短,凭坚城以固守。
他尝言:“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款为旁著。以实不以虚,以渐不以骤。”
他汲取抚、清、开、铁、沈、辽、西、广失守的惨痛教训,不出城外野战,决意凭城坚守,拚死固守。
敌诱不出城,敌激不出战。袁崇焕守卫宁远的要略是:孤守、死守、固守。
第二,激励士气,画地分守。袁崇焕偕总兵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通判金启倧等,集将士誓死守御宁远。他“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
又部署官兵,分城防守,画定责任:总兵满桂守东面,副将左辅守西面,参将祖大寿守南面,副总兵朱梅守北面;满桂提督全城,分将画守,相互援应。袁崇焕则坐镇于城中鼓楼,统率全局,督军固守。
第三,修台护铳,布设大炮。袁崇焕在宁远城上,实施“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部署。他在宁远城设置红夷大炮。红夷大炮为佛郎机制造的早期加农炮,具有炮身长、管壁厚、射程远、威力大的特点,是击杀密集骑兵的强力火炮。先是从信王手中先后购进红夷大炮十门、然后朱由检又送来二十门,共三十门,其中留都城18门、炸毁1门、解往山海11门。
敌兵逼临,袁崇焕采用茅元仪、王喇嘛等建议,将红夷大炮11门入城,制作炮车,挽设城上,备足弹药,训练炮手。由在京营中受过佛郎机人训练的孙元化、彭簪古等官员,培训炮手,加以使用。
朱由检从佛郎机人买来的三十门红夷大炮架设在宁远城上,成为袁崇焕凭城用炮退敌的最新式的强大武器。第四,坚壁清野,严防奸细。袁崇焕令尽焚城外房舍、积刍,转移城厢商民入城,转运粮料藏觉华岛。
又以同知程维楧率员稽查奸细,“纵街民搜奸细,片时而尽”;派诸生巡守街巷路口。在宁远城中,没有“叛夷”,也没有奸细。先是,在辽东的诸城——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都是由于“内应外合”才失陷的。而“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第五,兵民联防,送食运弹。
袁崇焕令通判金启倧按城四隅,编派民夫,供给守城将士饮食。
又派卫官裴国珍带领城内商民,运矢石,送弹药。在宁远城的防卫过程中,袁崇焕能军民一体,相互合作,同命运,共生死,整个宁远军民同心同力,共同守卫宁远城、抗御后金进犯。第六,整肃军纪,以静待动。
袁崇焕严明军纪,派官员巡视全城,命对官兵乱自行动和城上兵下城者即杀。
官兵上下,一心守城,“以必一之法,则心无不一,此则崇焕励将士死守之法。其所以完城者,亦在此”。他又从后金细作处,获取谍报。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偃旗息鼓,以静待敌。第七,重金赏勇,鼓励士气。
他一向重视对官兵的奖赏,特别在战况紧急之时,命取库银11100余两,放在城上。袁崇焕宣布:官兵有能中敌与不避艰险者,即时赏银一锭,奖励勇敢退敌者。
第八,防止逃兵,预先布置。他下令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凡是宁远有兵将逃向前屯、山海关,抓住斩首,以肃军纪。当时,山海关由辽东经略高第镇守,山海关总兵杨麒也是不归他管。
他的职权本来只能管到宁远和前屯。军情紧急,他就越权。
经过了袁崇焕如此的准备,整个宁远城已经被打造成了铁板一块!
想要轻易地拿下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想要强攻,首先得尝一尝红夷大炮的威力是如何!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只等着努尔哈赤下令攻城了,但是毕竟是读过三国演义的大人物,努尔哈赤也算是一个文化人,即使是不愿意被汉文化所接受,汉人们打仗常用的一招,先礼后兵,努尔哈赤还是学到手了。
在宁远城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