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嫡长女-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姓对一个官场、一个朝廷的信任,主要是体现在钱币使用上。大永存在两百多年,钱币的样式虽然几经改变,但是那名称,却是不会变的,总归还是百姓们认可的钱币。

太平通宝?此前听都没有听说过!

是以,江成海看着那枚枚簇新的铜钱,叹了一口气。问题的所在,他都已经知道了,但是这个问题暂时解决不了啊。

要让百姓对太平通宝信任,最好最快的途径,就是一个新皇朝的出现。以新皇朝的名义来铸造、推行太平通宝,那么百姓自是相信太平通宝的。

但这个办法,被沈华善一口否决了,沈则敬也摇摇头,道此办法不可行,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候。让江成海和杨简锐另想办法。

见沈华善和沈则敬如此坚决,江成海和杨简锐也无法,只得按照原计划去行,再次找来了安和堂和千秋钱庄的掌柜。商定推行的计划。

应南图虽然带领着虎贲军,但作为千秋钱庄实际的当家人,当然也参与到这当中来了。他和江成海讨论良久,终于商定了一套办法。

只是,这一次太平通宝的推行,少不得要借助沈俞氏、沈宁等内宅妇人之力了。

“需要母亲和我帮忙?这是为何?”沈宁听了应南图的话语,有些讶异。

这一段时间,她和俞正道在倾力推敲沈家所走的下一步,沈家要推行太平通宝的事情,她当然知道。

沈宁擅长的是权谋人心。却不太懂这些商事,听到应南图这么说,自然有些吃惊。

“我已经和江大人商量好了,要推行太平通宝,必分两路。其一是大额交易。安和堂、千秋钱庄会有变法;其二就是日常用钱,这一点,就要靠母亲、婶母她们了。”

应南图仔细说道,笑了笑,眼中疲惫的神色一闪而过。

“日常用钱?你是说上行下效?母亲等官员夫人、还有婶母等商家夫人,就是最好的风向?”

沈宁略一想,就知道了应南图说的是什么意思。她看着应南图眼底的暗影。一阵心疼。

应南图本来就没有多少空闲的之间,在南雄之战后,就更加忙碌了。尤其是在带领虎贲军之后,回有余居的时间就更少了。

“你太辛苦了,有些事情,可以交代陈成去办。秋梧和沈其,也能帮得上忙的。”

没等应南图回答,沈宁又继续说道。她知道应南图会安排,这么说,也只是心疼而已。

“陈成他们如今也忙。我有分寸的。你不用担心,照顾好登儿便是。”

应南图这样说道,拍拍沈宁的手,让她放心。

如流处并入了虎贲军,隶属虎贲军,仍是称为如流处。陈成、秋梧和沈其,如今也是虎贲军的士兵了,他们也十分忙碌。

沈宁双手抚上应南图额际,用指以压,笑着说道:“我来帮你按按。秋歌这样帮我按过几次,甚有效。太平通宝那里,怎么说?”

应南图闭上眼睛,很享受这一刻的温馨,或甜腻。似乎他们成亲以来,就一直异常忙碌,这样的时刻,真的很少有。

“其实也不难,首先在曲江边的院子里做起。这些,岳母应该知道的……不急,慢慢来,慢慢来……”

应南图断断续续地说着这些话,在沈宁轻缓的按摩下,很快就沉沉睡去。’

听见应南图均匀的呼吸,沈宁的动作停了下来。她看着应南图疲惫的面容,眼睛眯了起来。

第二天,沈宁就去了和鸣轩,给沈俞氏请安。正巧,婶母沈胡氏、大嫂沈安氏和二嫂沈成氏都在,她们正在说着沈家设宴之事。

“老太爷说了,自我们沈家迁居岭南道后,就没有设过宴会了。老太爷的意思时,近期可以遍邀岭南道夫人前来,聚一聚,见一见。”

沈俞氏的语气怏怏,脸上也没什么精神。她的老母亲俞老太在南雄之战中遇害,五七之期虽已过了,但沈俞氏仍是十分伤心。

这设宴之事,如果不是沈华善亲自交代,她还真没有这个心思。

她没有想到,沈宁给她请安之后,说的,也是差不多的事情。

原先沈俞氏以为,设宴邀请官员夫人,更多的是为了给沈则敬铺势,却没有想到,还有这么重要的任务在里面。

仔细一想,沈俞氏便知道当中门道所在了。很快,她就有了主意。

“如今是你当家,家中下人的月银、庄子的收益等等,全部都换成太平通宝。铜钱、银子、银票,都要准备妥当了。”

这话,是对沈安氏说的。如今沈家的后宅,是沈安氏在当家,下人、庶务、中馈等,都是沈安氏的职责。

沈家要想推行太平通宝,当然首先要在自己推行。仆从、庄子等等,也是一张巨大的联系网络,他们身后也有姻亲故旧。这张网撒出去。影响也不会小。

只要沈家起了这个头,只要沈家使用了太平通宝,那么与沈家的一切往来,都会是用太平通宝。

这就是沈俞氏吩咐沈安氏做事的目的。

“酒宴之时。就劳烦二弟妹帮帮忙了。至于宴会的回礼,由我亲自来办,宁儿和胡氏来一旁协助。”

沈俞氏继续说道。这一次沈家由她出面设宴,规模要多大、要邀请些什么人等等,她都要仔细思量一番才是。

沈胡氏、沈安氏和沈成氏,自然点头称是。沈俞氏交代的事情,虽然繁杂琐碎,但只要用心,就能轻易办好的事情,她们都没有什么问题。

沈安氏经过了几年的锻炼。办事能力那是杠杠的。在沈俞氏吩咐之后没两天,她就召集了家中的大小管事、管事娘子、得力仆从,宣布了沈家从此使用太平通宝的决定。

沈俞氏的命令,面上不会受到任何质疑。她是主,管事等人是仆。这个等级观念,是不容紊乱的,与士兵们的骚动又不一样。

在沈安氏的细致安排下,沈家的下人仆从,很快就提前领到了他们的月银。这月银,当然是太平通宝,比他们之前领得还要多一两。

下人仆从心里多少有些异样。可是当他们拿着这些银子,也能买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时,心里就无比欢喜了。

而这时,沈宁也知道沈俞氏准备的宴会回礼是什么东西了。看到这礼物的时候,沈宁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

竟然是一锭银元!当然是太平通宝的银元!

这的确是最好的回礼,也是对她们赴宴的最好答谢。沈俞氏设宴表达的意思。尽在这银元中了。

沈俞氏设宴,遍请了岭南道五品以上的官员夫人。

沈俞氏作为主人家,应酬的功力是非同一般的,让每一个官员夫人都感到了亲切和热情。还有长袖善舞的沈安氏,细心察觉到了每一个官员夫人的心理。适时和她们喝酒、提话题,交谈声一直都没有停过。

那一晚,曲江边的庭院热闹非常,虽则非觥筹交错,却也其乐融融

这岭南道的官场夫人,有几个是愚笨之人?她们深居内宅,当然从前院丈夫的口中,知道沈家如今的地位和意义。

那是超越岭南道所有官员的存在。而作为沈家内宅之主沈俞氏,她们当然给了十足的尊敬。

当她们见到沈俞氏的回礼,脸色的笑意微凝。这个回礼,是什么意思,她们十分清楚。尤其在心腹管事娘子探听到,沈家的下人仆从领到的月钱,都是太平通宝时,她们更确定了沈俞氏的意思。

有不少眉眼通透的官员夫人,很快就召集了家中的管事和仆从们,将他们的月钱,由大永钱币换成了太平通宝。

上行下效,这四个字实在是真理。岭南道六、七品的官员夫人,不用怎么查探,就知道岭南道上层官员夫人的风向,她们思来想去,当然也是照做了。

于是,和这些官员家有往来的菜贩、肉贩等商人小贩,都发现这些官员之家,使用的是太平通宝了。

而且这些官员之家的管事也说话了:要结算,只能用太平通宝,不然,就换另外的小贩。——开玩笑,这些小贩最大的顾客,就是这些官员之家了,不用太平通宝,那不就等于是自己倒米吗?

就这样,从上到下,一层影响着一层,太平通宝在小贩、百姓这些最底层的百姓眼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了;他们使用太平通宝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

江成海他们苦恼的事情,终于有曙光了。

第五百三十一章 缓称王

因有沈俞氏、沈胡氏等内宅妇人的帮忙,太平通宝在日常用钱这一方面,已卓见成效。

菜贩、肉贩等小贩,都开始习惯用刻有太平通宝字样的铜钱交易了,让江成海等的人少操了很多心。

至于大额的交易那里就更不用担心了,有胡氏安和堂和千秋钱庄在,太平通宝的信用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很快,胡氏安和堂和西宁到杨家的第一笔药材交易,就是用太平通宝结算的;同时,千秋钱庄对素有往来的客户说:以后,只要是在千秋钱庄做的抵押,都会用太平通宝来交易;如果用大永钱币,千秋钱庄一律不承认。

零难道商人的嗅觉,其实要比官场的人,还要敏锐。他们知道太平通宝的影响,也预测到了它们以后的巨大作用。对商人而言,钱币的信用其实是和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见到了沈家起兵之后的局势,岭南道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沈家先是打败招讨司,然后完成对军队的改制,大商人们心中也知道,太平通宝取代大有钱币是迟早的事情。

做生意,是早一步要比迟一步好,谁最先适应局势的,谁就能赚大钱,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所以,大商人也默认了以后的大宗交易,都会使用太平通宝。

既然大宗交易和日常用钱,都已经在使用了太平通宝。实际上来说,大永钱币已经在岭南道这里,丧失了生命力。因此,也就退出了流通市场,远离了百姓们的日常生活。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大永钱币,才完全从岭南道消失。

且说,沈华善和沈则敬在看到第二步改制顺利完成。心里松了一口气。钱银之事,关系民生局势,是绝对轻忽不得的。

当军队改制、钱币变换在逐步推进的时候,一个更加迫切的问题。就摆在了沈华善和沈则敬前面。

那就是,禁卫军何处何从?

禁卫军的去向,其实就是沈家的去向。沈家已经起兵,走到了这一步,必定要迈开步子,踏进争势力、争天下的路程,让天下人都知道、认同沈家,才是他们要做的。如今,沈家是顺着“诛左氏,清君侧”的旗号。直入京兆,还是还怎么办?

近三十万的军队,总不能一直蜷缩在这个地方,必定要向外拓展的。可是沈华善觉得,现在还不是直入京兆的时间。可是也不能长留岭南道。

因而,沈华看不清了。或许是身在局中事太关己,一时有些犹豫,才请来了俞正道这个纵横术大家。

不仅如此,俞正道还带来了沈余乐和沈宁,道是一起参详意见。此时,书房内只有五个人。人数很少。

沈余乐有些懵,他在纵横一道上,什么都不懂,俞老先生带着他来商定沈家的方向,这搞错了吧?这应该是宁儿妹妹的职责才是。

沈余乐心中不解,沈华善也有些奇怪。不禁看向了俞正道:此是何意?

“乐儿,你夜观星象,日起卜卦。对于天下大势,可有所得?”

俞正道笑呵呵地问道。沈余乐的本事,俞正道也知道多少。对他也很感兴趣。

听得俞正道这么一问,沈余乐倒有些晓了,原来是为了这些,那么他就可以说出个门道来。

“星象和先前大体相同。京兆方向,帝星虽隐,但是皇气仍在。荧惑守心的大灾影响,尚未过去。”

沈余乐老老实实地说道,尽可能将这些浩淼的星象解释清楚。

“晚辈先前有卜,沈家……往京兆不利,倒可往北而行。”

想了想,沈余乐又补充说道。天下的局势,他并非一点儿都不懂,如今依卦象而说,意思倒表达得十分清楚。

沈家带着禁卫军,势必要拓展格局,京兆方向不能去,那么往北……是指北疆?陇右道的蒋博文?

“祖父,舅舅和孙女儿商讨的结果,是和兄长看法差不多的。沈家和禁卫军,当往北而行,暂避京兆之势。”

沈宁笑笑道,眼睛晶晶亮。

沈余乐说的方向,正是俞正道和她殚精竭虑,才最后的定下的。如今沈余乐只是观星卜卦,也能说个大概。这个堂兄的本事,日益长进了。

俞正道也捻须而笑,他找沈余乐来,也是想听听玄幻飘渺的星象,所指示的是不是也一样。

“沈老弟。沈家起兵,有西宁商路和兵器司辅助,又有碧云骢的祥瑞,第一步民望铺势已经完成了;如今再有军队改制、钱币改造,沈家的影响正在进一步扩大,然而这还没有足够可以让沈家直上京兆,对抗大永皇朝。”

俞正道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这些,是沈华善和沈则敬十分认同的。可不就是这样?沈家已经做了那么多工作,也有了民望,还有了兵力,但这远远不够。

“先前西燕敌军入侵的时候,沈老弟对朱敦实有言‘高筑墙、广积粮’,是十分正确的。要在乱世之中存活、扩展,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沈家如今的情况,宜再加三个字。”

俞正道看着沈华善,语气沉稳自信。

“三个字?哪三个字?”

沈则敬问道,很好奇是哪三个字。能让舅兄特别指出来,是哪三个字呢?

“缓称王!”

俞正道没有过多遮掩,说出了这三个字,听得沈余乐有些愣住。

缓称王?谁要称王?

沈华善仔细一斟酌,不禁扬起了笑容。是了,这三个字,正是沈家如今应该做的。蒋博文称陇右王,大永又有哪个官员会真正承认他的王号?

称王,是最直接扩展势力的办法,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却是最愚蠢的办法。称了王,举兵谋反之心天下皆知。普通百姓尚且不论,大永官员心里又怎么会没有想法?

“当调禁卫军二十万人,前往陇右道,帮助严律政和凌雪松灭了蒋博文。平定陇右道局势。这样,一来可以还北疆和陇右道太平,二来符合沈家大义旗号之意,三来也是禁卫军亮相和扩势的最好机会。”

关于出兵陇右道这事。俞正道和沈宁都推来敲去了的。如今沈家的地位和势力,要求沈家走的每一步,都要审慎再三。

每谋一局,都要有所得才是。

沈家最后要走的那一步,当然是称王。但在这之前,每一步都要稳打稳扎,最忌冒进急切。

“蒋博文怎么这样厉害,严律政和凌雪松在陇右道战了这么久,都无法压下他。”

沈则敬皱着眉头,这样说道。陇右道的局势。真是出乎大永官员意料的。蒋博文起兵谋反,竟然能一步一步稳住了陇右道,严律政和凌雪松先后带着关内卫和剑南卫去镇压,都拿他没有办法。

“无他,陇右卫兵将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跟着蒋博文决一死战,或还有拜相封侯的机会。当初蒋博文起兵,也是陇右卫兵将拥护的。”

陇右卫的情况,沈宁知道得要比沈则敬多。蒋博文不臣之心,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前一世,他投降了上官长治,定有压制上官长治的意思。

只不过。前一世,蒋博文是居于幕后掌权,如今是直接起兵称王。蒋博文执掌权柄的野心,要比前一世更大。

“二十万禁卫军……虎贲军和弓弩军自是要去的。令神策左右军各七万人前去……”

沈则敬是个文官,但是昆州一战之后,他在军事上的天分也显露出来了。兵力的调整分配。他谙熟于心。

“可也。第二批戎服也快赶制出来了。和袁焕、彭瑾等人商定出兵日期之后,粮草辎重等也当准备妥当了。”

沈华善看了一眼沈宁,最后定论。出兵陇右道一事,算是初步定下来了。

沈宁是知道戎服制作的情况的,根据秋梧等人的汇报。第二批戎服也很快下发了。刚才她将这个情况告诉了沈华善。

当应南图、沈则思、袁焕、彭瑾四个大将,只要禁卫军成立之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前去陇右道平乱,不禁讶然。

在大永朝廷看来,禁卫军才是最大的谋反对象,才是最急欲诛灭的对象吧?如今谋反的军队,反而去镇压另一个谋反军?

这有点搞笑吧?

朝廷会怎么想?关内卫和剑南卫可会接受禁卫军的帮忙?会不会首先对付禁卫军?在灭了蒋博文之后,关内、剑南两卫,会不会趁机对付禁卫军?

种种可能会出现的不利情况,一时在袁焕和彭瑾等人脑中回荡。这些情况,沈家人都会想到吧?为什么还要下这样的令?

“我们禁卫军,是举着‘诛左氏、清君侧’大义之旗的,自当为百姓谋安定,这是禁卫军不容辞之责。我相信,严律政和凌雪松心中也有定论的。”

这些情况,沈华善和俞正道当然也想到了。不过他们没有袁焕等人的忧虑,皆因他们对局势了解得更透彻。

陇右道的局势僵持不下,严律政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外来助力。在这种情况下,严律政怎么会推开禁卫军?

袁焕等人,是绝对相信沈华善和俞正道的判断的,听了他们分析的局势,心中的忧虑就消了很多,开始积极准备出兵事宜了。

可是他们都还没定下出兵日期,接连来的两个大消息,就让他们头脑一阵发懵。

不会吧?

第五百三十二章 两乱三死

禁卫军在沈则敬的命令下,开始调兵定日期,准备出征陇右道。

第二批戎服已经发放了,应南图和彭瑾等人,忙得歇息的时间都少了很多。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令人惊愕的消息传来了。大永三大上州之一的泰州,位于河内道的泰州,竟然全民暴动了!

又是河内道,又是民变。怎么会这样?

原来,是和朝廷征兵、加赋有关。

河内道这两年一直灾深难重,先是大旱蝗灾,接着有民变,再后是大水洪灾。百姓们苦日子都还没过完,青黄不接的时日都不知怎么度过,就接到了朝廷征兵、加赋的旨意。

人丁,一向是百姓最重要的财富。盛世征兵尚且遇到很多阻滞,更何况是乱局征兵?摆明是有去无回的,这就等于在穷苦百姓人家掠走最重要的财富。本就困顿的百姓,怎么能够接受?

还有加赋,更让百姓愤怒。经过这么多灾难,河内道就算沃野千里,底蕴也所剩无几了。百姓们穷得揭不开锅了,哪里还有钱交赋税?

要兵丁、要赋税,都没有!只有烂命一条!——这是河内道普通百姓心中所想。

就算官府、官员出了多么严厉的举措,对不出兵丁、不交赋税的人家会有多么严苛惩罚,百姓们就只有两个字:不从!

不从,那就是抗旨,那就是违令!这就是和官府、朝廷作对了。百姓们这样的态度,惹怒了河内道的官员,首先发作的,就是泰州刺史胡杲。

泰州是大永的三大上州之一,历来就是帝王封禅之地。能够在泰州任职,那都是在京兆有过硬关系的,这胡杲,是楚炎的内弟。

胡杲是楚炎的内弟,当年曾做过幼王的陪读。是得幼王欢心的人。泰州刺史一职,在景兴帝改元之后,就落到了胡杲的身上。

胡杲虽然是幼王的陪读,却和幼王的混吃喝乐逍遥的个性不一样。反而是个十分上进积极的人。

他就任泰州刺史,当然是想有一番作为的。朝廷征兵、加赋的旨意下来,他要比其余各州都要先完成任务。

况且,朝廷征兵,不就是为了保护大永百姓?朝廷加赋,当然也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事实证明胡杲只是一厢情愿。当百姓们拒绝交人纳赋,并且打伤前去领人领钱的刺史府兵后,胡昊差点惊呆了。

想都没有多想,胡杲下令将打伤府兵的那一街成年男丁都拘了,并且令这些人家三天之内就要交齐赋税。不然这些男丁全充当兵丁,送进河内卫。

若是在以往,胡杲的举动,还能震慑住百姓们。可是,他忘了一点。河内卫士兵在讨伐岭南道的时候,几乎全军覆没,现在河内卫还有几个士兵?

单靠刺史府五百府兵,又怎么能够压制住愤怒绝望的百姓?结果就是,泰州的百姓暴动,手持棍棒,冲进了泰州刺史府。当场就将胡杲及一刺史府官员打死了。

泰州百姓的暴动,就像瘟疫似的,迅速蔓延至襄阳、大冶等地,就连年前才稳固的郑州、鄂州、晋州三地,也不可避免地再次动乱起来。

河内卫大将军古大存,带着剩余的三万多士兵。守住了晋州一隅,等待着朝廷的援助。然而河内道其余各地,却是暴动首领四起,民变越来越烈。

范载常看到这种情况,几乎都站不住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河内道失控了。河内道大乱了!

他并没有想错,这样激烈的民变,已经无可阻止了。因为,河内卫士兵堪堪几万人,怎么敌得过百余万百姓?

“天将亡大永耶?”范载常仰天长叹,涕泪四滂。身为河内卫的主官,身为朝廷二品官员,面对这样的民变洪流,他毫无办法。

身为一道主官,却无法护佑一道百姓,也无法向朝廷交代,他还有何颜面存活于世?范载常不住地想道。

随即,河内道观察使府的下人,就发现了他们的主子自缢在府中,气息全无了!在暴动的百姓冲进观察使府之前,观察府就已经乱成一团。

河内道官位最高的范载常都自杀了,底下各州各县的官员也都四处奔逃了,他们可不想留在官衙被踩成肉酱。

在民变这样的局势中,一些地主、豪强就趁势而起了。他们有钱有粮,也有一定的护卫和兵器。这些地主、豪强,很快就成了民变的首领,他们占据一方,自称为主,再不承认有大永朝廷的存在。

大永七大道之一的河内道,曾有一百五十多万人口的河内道,不复存了。

这还不算,河内道的民变,已经开始向江南道蔓延了。王备和于鸿图两个人,吓得几乎心神俱裂。若是民变四起,江南道和河内道一样,没有任何抵抗之力!

幸好王备和于鸿图两个人,还没完全丧失神智。他们急急下令,撤销征兵、加赋的通告,就当作完全没有这一回事。

这是唯一能安抚百姓的办法,至于如何向朝廷交代?王备和于鸿图哪里想得了那么多?

好在江南道是文人居多。文人造反,三年不成,江南道才没有河内道的民变。

在王备和于鸿图的努力下,江南道有暂时的平静。只是,这平静摇摇欲坠,就连王备和于鸿图都不敢想,这样的平静能维持多久。

这就是沈家人所知道的河内道情况。沈华善一阵默然,似乎无话能说。

在朝廷下了征兵、加赋这样的馊命令之后,沈华善就知道,百姓肯定会有意见的。只是没有想到,民变会这样剧烈,河内道竟成了一个个地主的天下。

“范载常糊涂了,死得窝囊!死了有个球用!”叶正纯恨恨骂道,根本不知道有人死为大这话,语气毫不客气。

在叶正纯看来,范载常自缢,真是损了二品大员的官职。身为一道主官,就算再危难。也要带领官员坚持到最后一刻。可是他早早自缢了,以身殉国?有什么用!

他自缢,河内道官员群龙无首,才会让那些地主、豪强有出头的机会。这些人是最会在乱局中。谋划壮大自己的势力的。

叶正纯担心,河内道豪强割据的局面一旦形成、稳固,再去打破就艰难了,要想收复河内道,要费十二分力气。

都是范载常,一点担当都没有!叶正纯忍不住再骂道。

沈华善叹了一口气,还是没有说话。他是赞同叶正纯的,范载常死得的确太糊涂了,留下河内道的烂摊子,怎么收拾?

“看来。禁卫军得先去河内道,才能去陇右道了。”俞正道说道。

这话听着似乎有些多余,因为从岭南道去到陇右道,一定会经过河内道的。然而,俞正道此刻所指。是禁卫军先平了河内道,才能灭蒋博文了。

“只有这样了……”沈华善点点头,终于开口说道。

沈家迈出的步子,要先去河内道了。河内道,是他平乱的地方,如今轮到禁卫军去了。

沈则敬正想说什么,秋梧焦急的声音就在门外响起了:“报!虎贲军如流处有紧急消息汇报!”

如流处又有紧急消息?是关于河内道的?沈则敬想着。立刻就让秋梧进来了。

“严律政身死!简从厚身死!蒋博文往关内卫推进!”

殊不想,秋梧汇报的,却是关于陇右道的消息。这个消息,再次让沈华善等人一阵发懵。

严律政,关内卫大将军,镇远公简向东的弟子。曾在京兆朝堂与蒋博文针锋相对的严律政,死了?

还有简从厚,是镇远公和淑和长公主的嫡长孙,也是镇远公府第三代仅有的血脉,也死了?

然而这两个人的死。都比不上第三句话来得震撼。须知,关内卫在京兆以北,离京兆是不远的!蒋博文往关内卫推进,这说明,蒋博文是打算直捣京兆,意在新帝!

蒋博文竟然有那等威力,可以将关内卫都攻破?若是……若是他一路挺进,从而进入京兆,那么大永倾覆,就是旦夕之事!

“如流处的人,已经接应到三少爷了。这些,都是三少爷告诉属下的。” 秋梧继续说道,补充消息的来源。

三少爷,指的是沈则敬的第三子沈余宣。沈余宣陇右道鄯州任职,因为只是七品官,倒被景兴帝忽略了,也没有夺职之举。在蒋博文谋反之前,他一直都是在鄯州的。

蒋博文谋反之后,沈余宣也机警地改头换面,混进了陇右道普通百姓之中,这才得以留存性命。

他隐在陇右道鄯州一带,边查探蒋博文的消息,边找机会离开陇右道。幸好,他终于等到了如流处的人。

就在他跟着如流处离开的时候,陇右道的战局有了大变化,最后竟然是蒋博文击败了严律政,还一路向关内卫挺进。蒋博文,竟然这样厉害!

沈余宏在鄯州任职,和蒋博文这样的大将军,是没有任何交集的。他也不知道,蒋博文是如何打败关内卫的。

听到秋梧的汇报,沈华善觉得整个人都不好。河内道群雄割据,蒋博文向京兆进发,沈家的禁卫军,要怎样应对?

第五百三十三章 出与入

河内道出了大动乱,还有陇右道局势的转变,让沈家有些头大。

原先俞正道和沈华善定下的路向,就是陇右道,如今出了这两事,定要调整了。

禁卫军是去河内道平叛,还是直上京兆,以阻止蒋博文进入京兆?

这是摆在沈家面前的选择,这个选择令沈华善和沈则敬苦恼,袁焕和沈则思等人对此也有不一样的看法。

沈则思主张去京兆,定要灭掉蒋博文。一是为了京兆的安危,二也是为了谷大祖、郑闲等安北兵将报仇。

如果真让蒋博文带着陇右卫入了京兆,那么将来的局势对沈家来说,更不利了。七万京兆金吾卫怎会敌得过倍数的陇右卫?蒋博文占据了京兆,要是再来个新帝禅让那一套,沈家将来的地位就更尴尬了。

袁焕则认为应该去河内道。趁着河内道动乱起没有多久,豪强割据的局面还没有十分稳固,平了河内道,将河内道收复,这定会令禁卫军赢得民望和声名。

在乱世之中,赢得民望和声明,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