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纪元1912-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签字了
    晕糊糊走出办公室的时候,陈义蒙还是没反应过来,自己竟然在那份合同上签字了,在出门的时候,只看到这屋子里还有几个人,竟然还有自己的同学。
    “义柯,你怎么来了?”
    “义蒙,你……”
    任义柯看着陈义蒙一愣,再看着他手中的那份合同。
    “我,我想跟李子诚先生总该在柯比洋行有前途吧义柯,和我一起去连云港吧”
    (实在是对不住,这两天被一些事缠住了,大年下的……竟然加班实在是……哎,真不知道这是什么世道,像当孙子一样)。

第107章 一本万利

    第1o7章一本万利(第一更)
    “31人”
    放下手中的电报,李子诚在露出一丝喜色的同时,依然有些不满意的说道。
    “太少了”
    有胜于无吧
    “这一次在青岛一共才招了三十一个人,而毕业于德华大学的才只有二十三人,另外八人是青岛洋行里的翻译,一直从事机械、化工资料、说明的翻译,想来到也可以一用,不过人还是太少了”
    话时,李子诚满面尽是遗憾之色,按照自己翻译资料的度来计算,这三十一个人,根本就不够用,别说三十一,就是三千一恐怕,想翻译完那些技术资料、开数据,恐怕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人太少,技术资料太多。
    “已经非常不错了,像咱们这样,一家公司拥有352名留学日、美、英、法、德大学生的企业,恐怕全中国,也就咱们**这一家”
    相比于李子诚的不满,穆湘玥已经感觉非常满意,现在那些学生一边在外国技术人员身边当翻译,一边向他们学生,现在公司单就是各种试验室、研究室就建成了十六家,无论是矿物或是金属亦或是化工、医学这些试验室、研究室,在中国无疑是创,而做到这一切,只不过用了短短四个月的时间。
    “不行,人太少,未来咱们**可是全中国的工业支柱公司,这么一点人那里够用,人少啊……”
    李子诚忍不住一阵的感叹,教育太落后,现在别说是大学生,就是中学生,全中国恐怕也就几万人,就这么一点学生,那里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除非咱们自己办一所大学,否则……”
    不待穆湘玥把话说完,他的这个建议只让李子诚的眼前一亮。
    对,办一所大学
    “藕初,咱们就办一所大学,嗯,同德华大学合办一所大学,德国人办大学无非就是想在思想上引导一代中国人,咱们出钱、出地,请德华来帮咱们办这所大学”
    通过后世对“庚款留学”的介绍,李子诚知道那些国家在中国办大学的目的,大都是出于“文化引导贸易”,可以扩大本国商品在华销路。再就是在政治上和思想意识上影响中国未来一代领导层。德国人在中国办大学也很难脱俗,他们无非是想通过大学教育潜移默化地把他们培养成亲德国分子,为将来德国在华形成自己的人脉和网络,左右中国政局,对抗英美势力埋下伏笔。
    可无论他们有什么想法,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些大学培训出来的学生,奠定了现代中国文学、科学基础,而且在那些大学任教的外国学者与其政府不同,他们很少抱有殖民主义动机,而是真正的科学技术传播者。
    “对,就这么办,咱们邀请德华大学的校长来连云港,就说咱们有意和他们一同在这里创办一所德华大学的分校,无论德华大学现在获得多少德国和中国政府的资助,咱们都投入十,不二十倍以上的经费,咱们在办一所亚洲,不全世界第一流的理工大学要让全世界的都知道……”
    话到嘴边,李子诚生生吞了回来,是德华还是……,管他那,最重要的自己能拥有一所真正的理工大学,未来几年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在短短几年中把那些钢桶中的技术资料、开数据翻译成中文,然后,他们和自己的企业一同去吸收、消化那些资料,后世中国用了2o年的时间完成了对5o年代引进苏联技术的吸引,可当完成那些技术吸引的时候,中国仍然落后于欧美。
    但是这些技术却不一样,这些技术都是德国三四十年代最先进的技术,如果能在二十年内完成技术吸收,至少二十年后,中国的科技基础将不逊于德国,完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己和**将会完成一个中国人追求了近两百年的梦想。
    “不管是德华,还是其它的什么名字,咱们要集中一切力量,去办一所,全世界第一流的理工大学,这所学校不仅要拥有一流的教授学者,还将拥有一流的设备,以及全中国最聪明、最优秀的学生,嗯,咱们可以向所有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免除他们的学费、提供生活费,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专心学习……”
    听着李子诚的讲述,穆湘玥完全被惊呆了,有这么办学的吗?
    “未来,这所大学里走也来的学生,不仅可以改变中国,同样可以改变整个世界,对,就这么办,咱们不仅要从德国、还要从美国、英国以及全世界其它任何家聘请最出色的、最优秀的教授、学者、专家来这所学校任教……”
    提起这所大学的时候,李子诚的脑海中没有浮现出麻省理工、帝国理工,而是浮现出了另一所闻名世界的理工大学——印度理工大学,原因无他,因为这所大学和中国的绝大多数大学一样年青,在世界大学家族中和中国的大学一样只算是婴儿。
    印度一开始就在举全国之力,推动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织梦行动”,丝毫不去顾及那些与日俱增的文盲数量,印度人希冀IIT培养出具有世界水准的工程师,并能成为一针催化剂,用以重塑这个垂头丧气、喑哑沉沦的国家。
    或许那所大学中最后培养出来的印度精英们纷纷选择出国,他们缺少的是对祖国的担当,但谁能否认IIT成为世界第一流理工大学,并且培养出数以百万的工程师。
    “嗯,没有翻译没关系,咱们就像德华那样,直接采用外语教学,直接使用外国大学教材,等将来,等他们成才之后,再由他们编写中文教材,由他们去教育下一代中国学生,对,就这么办。”
    三言两语间定下大学的展目标后,李子诚又稍做沉默。
    “单是办一所大学还不够,现在中国的中小学太少,基础决定上层,没有达的中小学教育,就没有达的上层教育,从现在开始,每一个火车站都必须要设立中学、小学,不仅对职工子弟免费,对愿意入学的学生也提供免除学费,甚至也可以提供免费的食宿,有了这个作为基础,将来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向大学提供优秀的学生,而且还能向工厂提供最优秀的技术工人……”
    “可,致远……”
    穆湘玥看着李子诚,此时他完全被自己这会董事长的“狂想曲”给打朦了,他甚至无法想象这将会给公司增加多么沉重的负担,原本按照计划,公司会在每一个火车站都建立中小学以专专业技术学校,向公司子弟提供免费义务教育,这是仿造满铁公司的做法,同时向社会召生,但却需要收学费不过学校会向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
    而现在李子诚的这个建议,却是所有人全免……只要一想到沿线经过的那些集镇、县城、府城,想到这免费的学校将来在这些地方吸引多少学生,他便紧张的甚至有些喘不过气来。
    “这,这要花多少钱,你算过没有,一名小学老师,一个月的工资要3o块,一名中学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在7o块以上,陇海铁路沿线三等站以上的就有52处,再加上四等站、五等站,差不多近两百个车站,就算是一座三等车站建一所5oo人的小学、一所2oo人的中学,这就需要2o个小学老师、1o个中学老师,二等倍之、三等倍二之,而一座三等车站,仅只是教师工资一个月就南要13oo元,一但全线铺成,每个月公司需要负担教师工薪将过6o万元,每年需要72o万以上,再累以学生书本费用、生活补贴,一年仅此一次,就需千万元以上甚至还有可能翻一番”
    千万元以上甚至还有可能翻一番
    穆湘玥的报出的数字把李子诚吓了一跳,需要投入这么多钱吗?
    “那个……满铁去年的赢业额是多少,利润是多少?”
    李子诚的问题让穆湘玥藕初一愣,他在脑海中回忆片刻。
    “去年满铁公司的营业额是万日元,利润万元,今天利润将突破75o万以上……”
    “这就行了”
    用力的点下头,李子诚耸耸肩膀。
    “反正铁路不是一年两年就修成,铁路线在扩张,铁路公司的利润就在扩张,咱们就把铁路公司的利润拿出办学校等到一年支出两千万的教育经费时,没准铁路公司一年的利润都有三四千万。”
    见穆湘玥全是一副惊呆的模样,李子诚却微微一笑。
    “我是铁路公司、**公司唯一的董事,也是全部股权持有人,我想我有权决定公司利润的使用吧”
    “你是老板……”
    尽管想争辩,但穆湘玥最后还是有所不满的嘀咕一句。
    “哎,藕初,知道这次南通之行,从张翁身上我学到了什么吗?”
    语重心长的一叹,李子诚面上浮现出一丝悲天悯人的神采。
    “求援于政府;政府顽固如此;求援于社会;社会**如彼。既然如此,也只有你我来承担了”
    最后见穆湘玥还是一副不能理解的模样,李子诚又笑了笑。
    “藕初,你要知道,这,可是一本万利的投资”
    (今天两更恢复正常更新了,同时不定期加更要进二月了先求一下月票呵呵)。

第108章 什么最重要

    第1o8章什么最重要(第一更)
    “要知道,这,可是一本万利的投资”
    一句话,从李子诚的口中吐出,然后又感叹的说一句。
    “咱们开给那些高级技工一个月五十块钱工资,开给机工一个月二十五块钱工资的时候,为什么藕初你会赞同?”
    “因为公司需要这些工人”
    穆湘玥立即开口说道。
    “现在,公司是还没制造出机车,可是现在公司却能够使用这些工人生产出纱机、面粉机械,到明年六月,公司能制造2o万绽纺纱设备,仅此一项,公司获利就可过24o万元,而面粉机械又可令公司获利过6o万3oo万元的纯利润只是两千一百二十三名工人在8个月中创造,所以,他们值这个价”
    看一眼李子诚,穆湘玥心里忍不住嘀咕着,高薪引进这批工人,怕是你做的最划算的一笔生意,至于其它的,包括铁路基本上不是亏本生意就是短期内见不到成效的生意。
    “嗯,这是两千多名工人,8个月就给公司创造了3oo万的利润,平均每人创造了14oo元以上的利润,平均每个月,就算是18o元吧,如果咱们有2o万这样的工人,一个月,就能创造36oo万的利润,……”
    肘拄桌面李子诚点点头,在嘴边做起了算术题来。
    “董事长,算术不是你这样的算的,咱们要考虑到市场,不能只考虑到生产”
    又一次,穆湘玥意识到自己的这位经理,压根就不懂经营,这也是他为什么当甩手东家,把所有的事物都交给自己的原因,可当甩手东家,就当甩手东家就是了,可偏偏却还……奇思妙想不断。
    “市场”
    双眼一睁,李子诚又是一笑。
    “市场大的很,两年,最多两年以后,咱们要面对的市场,将会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市场,知道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不是市场有多大,而是咱们的生产力有多大,能不能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展自己,要是……”
    开玩笑,两年以后,一战打响,欧洲列强陷入战争,对华商品输入降底到有史以来最低点,仅只是国内市场一年就是十几亿元大市场,而且还有庞大的海外市场作为支撑,历史上日本工业大展,正是抓住了一战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突然,话到嘴边,李子诚一下顿住了,整个人陷入沉思之中。
    日本
    对,就是日本一战前,由于日本国内利润先天不足,而从国外掠夺的利润又用于资本积累,使得利润率下降更为,为了使经济正常运转,日本必须不断从国外掠夺,日本商品,除在中国拥有特权同时用廉价而霸占一定市场外,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没有多少竞争力,其自身还需要从国外进口机器、引进资本,一战前,日本外贸连年入,国家财政不足清偿外债利息而面临破产的境经。
    而最后挽救日本的正是一战的爆。一战的爆为日本带来巨额利润,一是欧洲各国向日本大量订购军用品物资,二是欧洲各国忙于战争,而几乎停止商品输入,从而为日本商品在亚非扩展市场创造了机会,正是一战催生了日本工业的飞膨胀。
    脑海中浮现出大学时关于日本经济讲座时,那位讲师提起的日本经济展起源,李子诚的眉头一皱,如果**公司能迅展起来,工业产能迅增加,便很有可能斩断日本的工业经济展,那样的话会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一战时,各国机械输出的停止,使得中国企业为扩充产能只能进口日本机械,而本国商品产能的不足,又促使国内只能放弃因二十一条而起的“抵制日货”,使得日本货占据了中国的市场,可以说,正是中国的市场滋养的日本工业,而最终,被中国市场滋养的起的日本,又为独占这一庞大市场入侵中国。
    而反观中国,尽管欧洲列强由于集中注意力于战时生产以及运输船只短缺,减少了对中国的出口,从而为华资工业的扩大提供了一个机会。尽管及早向国外出了设备的订单,生产设备仍主要来自国外使得大多数新工厂的开业不得不等到战争结束,订购的机器实际到达之后才开工,而这时却又恰好错过了宝贵的黄金展时期,而战时积聚利润,又被工厂采购设备,资金的耗尽使得企业无法抵御战后外国资本的低价倾销,从而造成战后民族资本企业大量破产、倒闭。
    市场,正是市场改变了中国两国的最终命运。
    假如说,**公司现在能够全面展自己的机械制造业,那么就可以在两年后,向国内企业提供足够的机械设备,这样便可以阻断日本机械的输入,而中国轻工业崛起的同时,又可以阻止日本轻工产品的输入,甚至可以向国外出口,在国外同日本货争夺市场,按照这种思路,就应该是……**生产机械、国商专注轻工,两者一但合力,再加上国内抵制日货的大前提,日本工业经济根本不可能再有一战时急剧膨胀。
    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假如说,中国的轻重工业都数倍于日本,那么日本还敢于入侵中国吗?
    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一个连锁反应的时候,李子诚突然现**,不对,准确的来说是自己,自己现在即将开创的事业,不仅仅可以为中国打下一定的工业基础,甚至有可能彻底改变历史,挽救数千万中国人的生命
    “对,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就在心里对自己这般自语的时候,李子诚却听到穆湘玥在那里开口说道。
    “谁能保证两年以后就会有很大的市场,现在咱们就像是拾漏一样,用分期付款去和外国洋行抢市场,等到他们反应过来之后,咱们一定会面对他们的倾销,到那时……”
    “不用担心”
    李子诚笑摆了下手,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市场大的很,只要这两年,咱们能撑下去,就能不用担心将业,咱们现在要专心办好下面几件事,一是到1915年元月,咱们要把铁路修到西安,这是重中之重,这样咱们的将来就能顺着铁路把沿线工业带的产品铺到陕西,甚至甘肃、四川,第二件事,就是港口,这两件就基础建设,交通不解决,商品就运不出去,设备也运不进来,第三件就是要把钢铁厂建好,生产设备需要大量的钢铁,嗯,还要建一家电解铜厂,生产电机还需要铜,第四件事,就是机械厂必须要尽一切可能扩大,第五件事,就是机车厂和造船厂,这两件也要抓紧时间办,这两个和铁路、港口是相辅相成的……”
    接连一股脑的吐出公司未来两年要办的事情时,穆湘玥在合笔记录的时候,却把眉头微微一敛。
    “这些工程要是办起,恐怕资金方面会有问题尽管公司的资金充足,但是如果要办这些事情,恐怕还是有些紧张,更何况现在公司还准备办一家银行,银行也需要占用大量的准备金,而且还有一系列的附属中小型配套工厂,资金充沛是保证工程进度的唯一前提,而且,”
    穆湘玥又一次把话题转到了之前两人的争论上。
    “你还要办大学,还有中小学教育,这都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或许……”
    不待穆湘玥把话说完,李子诚便把打断他。
    “学校不能停,这些学校是保证未来企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根本保障,没有他们,咱们根本就不可能在未来七八年内实现真正的膨胀式展,宁可少办一座厂,也要保证沿线的教育推广,还有大学的建立,没有钱,嗯……”
    沉吟片刻之后,李子诚又继续说道。
    “等明年咱们的工厂一个个的开始投产了,可以考虑用企业作抵压,抵压给银行贷几笔款子,即便如此,咱们也要把这个教育办下去”
    或许是怕穆湘玥还不能理解自己的用意,李子诚又语重心长的说道。
    “藕初,你知不知道,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
    “嗯?”
    “人才”
    学着葛大爷的腔调,李子诚重重的一哼。
    “只要咱们抓住了这两字,公司的未来就会前途无量,这人才不单单是指将来培训出来的大学生,更重要的是技术工人,这几年,咱们要是能培训十万中学生,五六年后,公司至少能得到六万熟练技术工,两万五千名技术员,一万名教师、基层管理人员,还有五千大学生,这些人能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啊”
    一声感叹之后,李子诚又认真的说道。
    “所以说,教育,教育才是强国之本哪我的穆藕初同志,所以……”
    认真的的看着穆湘玥,李子诚继续说道。
    “我准备过几天去一趟青岛,专程去和德国人谈合办大学的事情”
    (第二更了,提前求二月份月票)。

第109章 德华大学

    第1o9章德华大学(第一更)
    在青岛最为知名的学校,就是地处火车站西南威廉皇帝岸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尽管英美教会很早就在中国建立大学,但是这些学校却一直未得到清政府的承认,只有这所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对是中国第一所中外合办的高等学堂。
    高等学堂的校园一直延展至海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这里上学是幸福的。它面朝大海,风景优美。推开一扇窗,就是一幅画,而最能让让学生感到幸福的,恐怕就是是他们享受着高人一等的特殊待遇。
    在青岛,这片德国人的租借地上,德华分治,德国人对一般中国人有着很多的限制,但对这所学校里的学生则另眼相待。每个学生持有胶澳总督放的特殊护照。拿着这张护照,一些列为中国人不得进入的“禁区”,他们也可以随便进入。
    德国提督楼附近的公园,是提督夫妇散步的地区,严禁闲人进入,否则即予拘捕处罚。但该学堂的学生可以自由进入,汇泉林场,严禁当地居民进入,如误入林场被林警现,即被殴打,但是高等学堂的学生却可以在林场内随意游玩。
    尽管这是清政府和德国人合办的大学,虽说这里的课程采用的是“科学+孔子”的教学模式,但是这间大学的创办者以他们素来闻名的严谨态度,将德国学术的研究方式与现代学科的分类体系引入到这所学校,这里传袭感染了传统德国大学对知识的神圣崇敬,弥漫着功利、宗教的纯学术氛围。
    充分的学术自由、第一流的德国本土学者教授,德语教学、德国慕尼黑皇家拜仁高等技术学校的原版教材,尤其是一些享有声誉的科学家的加入,使得高等学堂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都可以与当时德国本土的研究水平相提并论。最终铸就了这所亚洲第一流的高等工科学校。
    手持着德国胶澳总督府开具的特别护照,步入德华大学的校园时,李子诚忍不住打量起这所学校,这所学校规模并不大,甚至还不如一所中学,如果拿后世的标准来看,甚至还不如一所小学,至少在学校的建筑规模上。
    “董事长,那栋楼就是德华大学的教学楼”
    叶英明手指着校园南部的一栋二层高的楼房说道,董事长会亲自来青岛,着实出乎他的意料,而这次他还是专程来德华大学,为此,他甚至特意向总督府申请了不受限制的特别护照,而总督府的办事人员一听名字,立即开具了特别护照。
    “盛名之下啊”
    想着办理护照时,那位总督府的亨尔斯秘书脸上流露出的神采,叶英明不禁又看一眼身旁的董事长,谁能相信董事长会这么年青。
    朝着那楼顶为四坡斜顶的楼房看去,李子诚只是点一下头。这次来青岛目的就是为了和德华大学谈在连云港合办一所分校的事宜,之所以自己亲自来青岛,就是怕别人把这次事办出差池来,现在自己可是一天都不愿意等,最好,能今天就敲定协议,明后天就把学校办起来,不过,这也只是想想而已,毕竟连云港那边不过才开始着手在公司用地之外购买学校用地。
    就在这时,远处的操场上却传来一阵口令声,隔着树丛看去,只看到2o名中国学生正在德**官的口令指挥下,肩肛步枪踏着德式正步。
    “这是……”
    眼前的这一幕,只让李子诚一惊,这是在干什么?这是不是高等工科学校嘛。
    觉察到董事长面上流露出的诧色,作为一个“青岛通”的叶英明连忙解释道。
    “董事长,这是学生们在上体育课,该校课程大都仿效德国,所以在体育课中有军操训练,现在咱们国内的大学、中学也是如此,只不过这里的枪、弹都是由学生自行保管”
    叶英明的解释只让李子诚一愣,会有这样的学校,对于此时教育处于茫然无知状的李子诚只是点下头,管他们怎么教,自己需要的只是一所真正的理工大学
    “咱们直接去拜访凯贝尔校长吧”
    作为学校的监督,格奥尔格?凯贝尔每每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中,打量着这所规模并不算大的学校时,都带着一种浓浓的自豪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大学才会成为全亚洲第一流的,丝毫不逊于德国本土大学的高等工科学校。
    “可惜,海军部无意扩建这所学校”
    想到海军部多次回绝自己要求扩大学校建议,格奥尔格?凯贝尔便总会生出一些无奈,因高等科则全部由德国教授用德语授课,恰与山东基督教大学形成鲜明对比。以至许多中国青年把到该校学习视同留学德国,争相报名,结果求学者年年激增,以至于苦于接收。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监督的格奥尔格?凯贝尔自然倍受鼓舞,创办这所学校的目的,就是德国希望在中国找到一种文化扩张的稳定和秩序化的方式,把其建设成从各方面对中国人进行“德国化”教育的基地,利用青岛没有英美势力的竞争,以“现代教育的最好大师”身份展现在中国人面前,最终培养中国精英的亲德意识。
    原本面对这种中国学生争相报名的时候,学校就应该抓住机会进行扩建,同时扩大招生,但是自己的提议却被海军部否决了,尽管这是一所由德国和中国人创办的学校,但是德国却是经费的主要提供方,每年常办经费13万马克,而中国人只负责的4万马克。
    “在现阶段,在海军同英国进行军备竞赛期间,扩办高等专门学堂无疑是不智的行为……”
    最终来自本土的由赫赫有名的“大海军主义”倡导者、主管胶澳租借地事务的帝国海军署国务秘书梯尔匹茨的亲笔信,彻底的打消了凯贝尔想要办一所真正的“德华大学”的念头,办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没有钱,自然也就不可能建成他心目中的大学的。
    可是作为一名地质学家及海军部官员的凯贝尔,却一直无法放下“德华大学”的野心,甚至于,在这所学校内,之所以要求学生们称学校为“德华大学”也正是因为这个“大学缔造者”的名衔在诱惑着他。
    “一百年后,所有人都会忘记格奥尔格?凯贝尔,可只在德华大学存在,世人就会记住格奥尔格?凯贝尔”
    当心底的这个声音再次响起时,凯贝尔却又无奈的叹口气,也许,再过几年,自己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
    “凯贝尔先生,**公司的李子诚先生来了”
    “哦,快请他进来,不,我亲自去迎接他”
    作为一名地质学家,在某种程度上凯贝尔非常佩服这位“明家”,所以才会在听到李子诚拜访时会显得有些激动,原本在得知李子诚来到青岛的消息后,自己还曾想邀请他来德华,可没想到,现在他竟然主动上门了。
    刚一走出办公室,凯贝尔便看到站在办公室外的一前一后的两个中国人,望着站在前方的那个穿着黑色呢绒大衣的年青人,凯贝尔的脸上挤出了笑容。
    “李先生,欢迎您来到德华”
    凯贝尔说的是中文。
    “你好,凯贝尔先生”
    李子诚说的却是德语,虽然德语并不算流利,但还是让凯贝尔一喜,连忙改用德语说道。
    “我一直想邀请您在合适的时候访问德华,可是……不过,我想,我们之间,已经打过一次交道了”
    凯贝尔意有所指的说道,前些天,那些洋行的经理们可是没少抱怨,**公司挖走了一大批德华的毕业生。
    “凯贝尔先生,此次来德华,正是想表示我的感谢,感谢凯贝尔和德华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工科人才,现在,他们的所学将在**公司得到更充分的展,我想这应该远比在洋行出任翻译,更适合他们的展”
    “当然,”
    凯贝尔肯定的点下头,同时请李子诚进入自己的办公室。
    “不过,李先生,这次您似乎来早了点,这一届学生毕业要到明年四月份,嗯,您早来了五个半月”
    尚不清楚李子诚来意的凯贝尔试探着说道,在他看来李子诚之所以主动来德华,恐怕还是为了这一届的一百名毕业生,在凯贝尔看来,眼前的李子诚不仅仅是一名明家,同样他的眼光看的非常深远,单就从他不惜高薪挖走德华大学的毕业生这一点,就能看出他远比大多数中国企业家更有眼光。
    “凯贝尔先生,我来这里,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那些学生,更是为了德华”
    李子诚开门见山的道出了自己的来意。
    “哦”
    “我想请问凯贝尔先生,是否有意,在连云港设立一所德华大学的分校”
    凯贝尔的双目一睁,看着李子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