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纪元1912-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又有几个家长舍得……”
话到嘴边,安卓勤还是硬生生的把话收了回去。因为无论是政府还是总理个人,每年都会捐赠大量的学习用品给学生,而铅笔正是其中的一项,如果平均下来的话。这甚至非常省钱!
“那,你申请专利了吗?”
专利,对于此时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大都知道,总理之所以能够创办**公司,**公司之所以能拥有今天,都和专利有着紧密的联系。正是当年总理通过出售个人专利,才获得一笔巨款,而这实实在在的事实,使得人们在明白了发明的重要性的同时,亦明白了专利的重要性,而且政府亦支持专利发明和保护专利的使用,也正因如此,德华大学的不少学生。才会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因为他们的发明。
正像,他们的研究。除去学校的资助外,更多的却是依靠改造铅笔生产工艺获得的“专利”回报,意识到这将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市场的安卓勤才如此提醒着好友……
“嗯!”
点点头,宋家诚认真的说道。
“虽说在设计这支铅笔时,借鉴了外国人的设计,但是其中有很多设计却是它独有的设计,两个星期前,我刚完成纸面设计,就去专利局申请了专利,前前后后申请了十三项专利。”
十三项专利。看似不多,但对于这么一个“小东西”而言,似乎多的有些过份,但只有作为其设计者的宋家诚,才知道,这支自动铅笔所包含的这些专利的必要性。
“而且。我正准备通过公司,在国外申请专利,有了这些专利保护,咱们就可以办厂造铅笔了,不要十年,只要几个月……”
和其它人将毕业后进入**公司视为必然不同的是,在售出铅笔工艺流程专利之后,宋家诚就已经和公司签定了“归还助学贷款协议”,尽管他们的学费、生活费都是由公司提供的话,但是公司并没有“困死”这些学生,他们在毕业时,仍然有自主选择权,前提是要归还助学贷款,在未来十年内分期偿还。
“只要工厂一开工,自动铅笔一制造出来,咱们的助学贷款就能还清!”
相比于进入**公司,宋家诚更愿意自己创业,这会面对好友,他并没有掩饰内心的野心也好,雄心壮志也罢。
“在我来的时候,就连这自动铅笔的名称我都想好了,英雄、英雄,持笔之英雄,这是英雄钢笔,我的自动铅笔就叫……”
看一眼好,宋家诚的声音微微一扬。
“夏季开学,普及万学,就叫夏普吧!怎么样,勤勉?这个名字可以吗?”
询问好友时,宋家诚的脸上却完全没有一丝商量的意思,事实上,两人虽是好友,但他一直显得很是强势。
“夏普,夏普,嗯,这倒也不错,可……”
看着好友,这会宋家诚倒是不想去打破好友的美梦,因为他没有想到一个致关重要的问题。
“可,自扬,这,若是你办厂制造自动铅笔的话,这工厂怎么办?你……”
话声微微一顿,看着好友,似乎是对自己打破他确好梦觉得有些抱歉,以至于安卓勤的声音都随之降低了。
“你那来的钱去办厂?”
不大的话声从安卓勤的口中吐出,这却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他们两人都不是富家子弟,甚至两人的家庭都谈不上富足,顶多也就是乡间的殷实之家,办这样的工厂,即便是两家倾家荡产甚至都不见得能盖上几间厂房,办厂制造,根本就不现实。
“这……”
吱呒着,宋家诚顿时哑了,这似乎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没钱,什么都办不成,难不成,要像总理那样,把这自动铅笔的专利卖出去,也许,卖给公司是个不错的选择,可……
“要不,还是卖给公司吧,毕竟……”
不待安卓勤说完,宋家诚便用力的摇着头说道。
“这是我的专利,我的发明,以后还要进一步完善,我不想,不想……”
这个发明就像是他的儿子一样,他不想卖掉自己的“儿子”,那怕是……可,不卖专利的话,又怎么能把这自动铅笔生产出来,并推广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呢?
沉默,面对好友的坚持,安卓勤不再说话了,他知道,宋家诚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要不然,也不会在过去的一年中为了这个发明,几乎半荒废了学业,以至于未能通过毕业考试。
沉默!
这间试验室内的两人都沉默了下来,在沉默良久之后,突然,宋家诚想起了一件事,一件曾发生在这所学校的一位与他们同界的同学身上的故事。
“也许……”
吐出这两字时,宋家诚的呼吸随之变得有些急促,想到那位校友的经历,他不就成功了吗?也许,他也能拥有那个机会,一个成功的机会!。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可将您看到的最新章节或
,方便下次接着看★★★
第116章 成功契约
(请牢记)(请牢记)陇海,从民国元年起,这个名词开始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报纸上,因一条铁路,因沿线所展现出来的变革,这条与民国同岁的“特殊地区”,从一开始就吸引着世人的眼光,在民国元年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不知道,陇海的这条路能走多远,同样也不知道,这条路对中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et/et/
影响。
在五年前,没有任何人会觉得,一条铁路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但是现在,在五年之后,所有人都不再怀疑,有时候,一条铁路的确可以改变一个国家。
陇海铁路,作为中国唯一的一条东西走身的横亘动脉铁路,在过去的五年间,从修建之日起,就改变着中国面貌,随着铁路的修建,中国广阔的、人口众多,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沿线地区的农产品、矿物开始流通起来,千百年来,那些沉睡着的财富被唤醒,在民国三年之后,随着陇海铁路沿线附属地的建设和发展,中西部甚至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当他们从连云港登上火车的时候,都会意识到这里正在发生的变革,铁路沿线,数十座发电厂通过座座相联的高压电塔将电力输入到附属地内的工厂、家庭之中,与此同时在方园百公里内的居民也随之受益,当沿线城市的富人们投资办厂的时候,随着战争的空前红利所引发的实业的兴盛以及实业投资狂热,在沿线百公里内的一些乡村,甚至都涌现出了由地主、富人创办的企业。
第一次,在中国出现一种经济上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由城市带动的,而是由成千上万个,工人只有十几数十人的乡间作坊带动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化的“乡间作坊”的出现,改变了沿线农村的面貌。吸引了众多富余的劳动力,同样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对于中国而言,这种经济层面、民生层面上的变化,更像是一场变革。一场正在改变着贫困、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变革,如果说在五年前,人们认为“陇海”不过只是一条铁路的话,那么,现在人们更认同的是,这个地区正在改变着这个国家,至少在某种程度上。
但真正的变革。绝不是在经济和民生层面的上的改变,而是随着陇海的影响力的扩大,尤其是其成功,所带来的一种潜移默化上的影响,附属地内“准政府”式的管理机构,更多时候是一个服务机构,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强调“规则”的至上。准确的来说是法律的至上,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以租地人会议为前身的附属地议事会。无不在证明着一个事实,这里的一切,都是建立于——稳定的“政治环境”之中。
不仅如此,在很多传统观念上,尤其是“人与人”的观念上,这里亦给中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尽管这里同样也是这个老大帝国的一部分,但是自1912年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和来到这里的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因为与这个老大帝国的其它地区不同的是,在这里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这里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向成功。
成功!
至少在过去的五年中,这条横亘于中国中部,从东海之滨,直到西北高原的狭长地区,在各个方面无疑都是成功的,也正是这种成功,改变着中国。
当这里一次又一次的证明着其成功的时候,当沿线非附属地同样获得一定的成功时,在外界的人们或是嫉妒或是欣赏之余,同样也纷纷开始汲取着这里的经验,并试图在其它地区复制这里的成功,五年前,陇海是一条铁路,而现在,陇海更是一种启示,对这个古老帝国的启示,看似,他没有改变许多事物,但事实上,这里正在改变着这个国家。
陇海,这只是一个称渭,事实上,在沿线众多的附属地上,最耀眼的明星是陇海的龙头——连云港,这座建立于一片海边荒滩上的城市,在过去的五年中,早就发展成为全中国最现代化、最具象征意义的城市。
这座规划最为整洁的城市拥有全中国最宽的公路、最高的建筑、最大的港口,最大的工厂,最多的工人,最富足的居民……嗯,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座城市对于很多人而言,却有着别样的意义。
与上海那座被东西方人士称为“冒险家乐园”的城市不同,连云港,这座极为年青的城市,却被很多中国人视之为“梦幻之城”,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得成功。在这里形成中国最早的,也是在中国影响最为广泛的国国民意识,在这座城市的创建过程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现在被整个国家所接受的“服务”精神:个人无私地服务于国家,但这种服务的前提是这个人必须打心眼里相信,国家肯定反过来为个人提供庇护,让人获得真正的尊严。
正像这座城市中的“公民”一样,个人无私的服务于公司,而人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打心眼里相信——公司不仅为会个为提供庇护,让个人获得财富,而且还可以获得尊严和成功。
而这种“私人与私业”之间“契约式合作”,是这座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个人不再相信公司,那么这座城市就会没落,如果公司不能为个人提供庇护,这座城市同样也会没落,而正是的这种“契约式的合作”支撑起了这里的一切,同样也改变了这里的一切。
正如同,后来很多人把这里的一切放之全国时所说的那样,国民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不论出身高低,只要一个人把命运交托与国家,潜心钻研,努力成为国家这个团队中的一份子。所有人按照同样一个大目标奋进,那么这一群人就叫做国民。至于这个共同目标,当然不再是个人的成功或者个人的财富,而变成了一个更宏伟的目标——是要用几代人的奋斗换取中国这个国家的真正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的尊严。
只不过。在这时“私与私之间契约式的合作”,由此化为“国民与国家间的契约”,当然,如果这个看似无形的契约确实存在的话,但没有人会去否认,这个有些虚无缥缈,甚至还可能受人耻笑的契约是真实存在。正如同在连云港,没有人会否认“成功契约”的存在。
连云港是中国最年青的现代都市,不过,没有任何人会怀疑,这里同样是中国“最有故事”的一座城市,几乎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身上,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故事,但是这里故事却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都是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今天的成功。这种努力,没有个人的背景,没有社会关系。没有他人的提携,唯一需要的仅仅只是——个人的努力拼搏!
“成功契约!”
又一次来到这座城市之后,作为一名记者的邵振清在走出中央火车站之后,又一次的将视线投向这座城市,这座对他而言,已经极为熟悉的城市。
第一次,他来到这座城市,和其它人一样,是为了见证这里的在实业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一座城市的崛起。
第二次,他来到这座城市。和其它人一样,是为了见证这里的“私人”是如何为国付出和一个国家的崛起。
而这一次,他之所以来到这里,却是为了寻找一个,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被一位美国外国记者率先发现。并在国内外引起反响的新闻——成功契约。
成功契约是无形的,是存在于这里的空气中的,而邵振清所希望找到的,正是这个无形的契约。
“尤其当一个社会无法为其公民提供有效的庇护之时,它的各个阶层都会感到莫名的惶恐。”
放下手中的筷子,面对好友提到的问题,黄远生用极为平静的口气道出了一个事实。
“当社会的各个阶层,都陷入一种莫名惶恐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还有发展的希望吗?”
摇摇头,看一眼似乎有些不太理解的邵振清说道。
“试问,在一个人人都活得惶惶不可终日的社会,有谁会还会记得谋求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呢?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写过一首叙事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描述了俄罗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农奴制度之后,俄国社会阶层的幸福感状况。作者借故事人物之口描述了他们寻访“能过上好日子”的人的过程,但最后却发现,在改革开放后的俄罗斯帝国,从上到下没有谁是真正获得幸福的人。表面优越的上层阶级受着来自底层造反的压力,压力大;底层则沦为所谓“改革”的受害者,怨气四溢,可以说每个人都活得惴惴不安,俄罗斯的改革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可是现在的,这场改革进行了超过半个世纪,但是俄罗斯,依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人人惶恐不安。”
黄远生的回答,却超乎了邵振清的意料,原本他来到这里,一来是希望通过好友的帮助,在连云港的采访更顺利一些,二来则是希望从他这里获得一些有关“成功契约”的“内幕”,当然如果这个“内幕”存在的话。
事实上,直到现在,他都不知道,这个所谓的“成功契约”的基础究竟在什么地方,同时,也不能理解的是,这里究竟给予了这里的人们,何种许诺,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能够让来到这里的人们获得“轻易”的成功,甚至于复制外地的产物,都能够获得成功,但是,在他提出这个问题之后,黄远生,这位《陇海时报》的总编,却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和他谈起了另一个问题——惶恐!
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回答,惶恐,与“成功契约”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惶恐吗?”
突然,在邵振清依还不能理解这个问题时,黄远生反问了一句。
“我……”
先是一愣。随后邵振清猛然摇头,然后不无骄色的说道。
“我怕什么?”
虽说在说出这句话时,作为知名记者的他脸上带着骄色,可内心深处。依然有一丝隐现的惶恐。
“或许吧。”
并没有戳穿好友的虚言,黄远生又继续说道。
“实际上,穷人有穷人的惶恐,富人也有富人的惶恐。穷人害怕吃不上饭、看不起病、还不起钱,整日心怀戚戚,活得毫无任何安全感,千百年来如此。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就麻木了,但是中国的富人活得却是更为惶恐:个人财产得不到保护、社会治安恶劣不堪,最让他们惶恐不安的事情是:要是身边那位达官贵人看中了他的家业,就有丧命的危险,所以大家都是惶恐不安的,千百年来如此,最后,甚至我们每一个人都习以为常了。麻木了,窦娥只会鸣冤、老百姓只会盼青天、沈万三只能满门抄斩,习惯了。麻木了,看似没有惶恐不安,实际上,却是惶恐到了骨子里、血液里。”
端起酒杯,同好友又喝了一杯酒后,黄远生又补充一句说道。
“这种惶恐,是一种体制性的集体惶恐,而不单纯关系到经济收入的问题。系统化的惶恐才是惶恐的本质,即便是那些达官贵人,甚至皇亲国戚。又岂会不惶恐?当官的贪污受贿、巧取豪夺,看似幸福,可同样担心有朝一天被砍了头,正了法,当皇帝的一言九鼎、享尽人间世事,可同样担心大臣们谋反。老百姓造反……”
接连不断的解释着“惶恐”之后,黄远生放下手中的酒杯,也没有再去拿那双筷子,而是用极为平淡,但是却不容质疑的口气说道。
“你先前问我,成功的契约是什么?我想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答案太多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这里……”
唇角轻扬着,黄远生认真的看着好友,一字一句的说道。
“首先做到的就是消除人们心灵深处的惶恐!把人视为人,给人们以尊重,确保每一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如此,才有了这里真正的发展,我想,这才是成功的前提,否则,所有的成功,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国家的,都不过是筑于沙滩上的堡垒,一击即溃!”
就在邵振清品味着这句看似极为简单的话语时,却又见黄远生在那里似乎回忆着什么,就在他还没弄明白这句简单的话语时,又听到了一句话。
“几年前,当我接受聘任时,总理,那会还是公司的董事长,他曾告诉我一句话……”
说着,黄远生的脸上闪过一道发自内心的笑容。
“人民不应该害怕他们的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如果这一天到来的话,那么,中国无疑也就获得了成功,而现在……”
黄远生手指着饭店外的街道,用一种留恋不已的眼光看着那繁华的街道说道。
“现在,在这里,是管委会害怕这里的公民……”
黄远生笑了起来,他的笑容显得非常灿烂,似乎有些得意,更多的却是自豪。而此时,邵振清却是迷茫了,甚至迷惑了。
“人民不应该害怕他们的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
直到吃完一顿饭后,邵振清的脑海中依然不断的浮现着这句话,这句几乎颠覆了他全部认识的话语,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消除惶恐,这难道就是“成功契约”的基础吗?
“……随着连云港的筑港后,陇海铁路开工修建的同时,这座城市开始了引领着中国的工业化。从第一批遣散民军为骨干的移民再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纷纷涌入连云港以及沿线铁路附属用地上那一座座等新兴的工业城市。从此,这座东方的“梦幻之城”就有了一个全新的内涵。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奋斗起家的工商业巨子。除去作为巨鳄存在的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公司的李子诚之外,涌现出了开采磷矿而成功的于鸿玉,生产荷兰水的宋成杰,还有……人太多了,不过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出身寒微,但通过勤奋和努力,终于创立了自己庞大的事业,成为这座城市,甚至这个国家的传奇人物……”
从出租车上下来的时候,站在共和化工大厦前,邵振清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么一段翻译报道来,这是国内的报社翻译的美国记者在《纽约时报》上的报道,墙内开花墙外香,或许指的就是这个吧。
是了!
突然,邵振清感觉自己找到了来时寻找的那个答案,现在,他已经不再需要去采访那些人了,他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非常简单,简单到……(。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可将您看到的最新章节或
,方便下次接着看★★★
第117章 些许小事
更多精彩小說,請前往親親小說網,。清晨时分,一场夜雨之后,被洗涮干静的道路呈现出拍油的原黑色,此时公共电车上的那些去接夜班的工人们大都在公路上爬行,汽笛声已经使他们麻木了,堵车的等待并不是最焦急的一但他们到达由组合机床构成的流水化生产线上,这些的人就立刻像一部机器的齿轮一样开始转动这一天和过去一样,从连云港直到兰州,从江苏省到甘肃省,陇海,这条横亘于中国中部的工业巨龙的工业齿轮一如既往的正常运转着
最小说“小说”
工业,在很大程度上,陇海就是工业,而作为陇海龙头的连云港,或许是中国唯一一个“工业最为齐备”的城市,在这座城市的“金融商业”获得迅发展的同时,谁也无法否认的是,工业才是这座城市的命脉,而每天往来于城市和工业区间的通勤车亦证明了这一切
每天清晨当十数万名工人在半堵塞的公路上爬行之时,将工人们带往远离城市的工厂时,一列列火车昼夜不停的从内陆驶到这座港口城市,或是直接进入某一家大型总装厂,或是直接驶向港口,而在那些包装箱上,除去中文品牌之外,上面还喷写有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甚至还有其它的文字,从这些不同的文字中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一点,中国,至少陇海的实业界正在向大半个世界出口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在港口处,这些由铁路运来的成千上万吨工业制成品被装上轮船,然后发往世界各地,这些商船满载着工业品驶出,最终会为中国换回一船船黄金最小说“小说”
而这一切恰恰就是“成金潮”的一种体现,而伴随实业兴盛产生的“金潮”,却全部受益于这场战争,而其中却带着一些“投资之味”
“在这场利用欧战的“投机”之中,国家通过投机或冒险转瞬间成为“强国”,公司或企业追逐、利用国家政策的惠泽分羹一杯成为巨富所以,有一句话或许最能充分说明一切“乡巴佬一夜成大富”,这或许才是“金潮”或者“成金”的形象解释”
在穆湘玥向总理汇报时,他直接引用了报纸上引用日本的“成金”两字按将棋规则,功能最弱子力最低的棋子“步”一旦冲入敌阵,即可获得护卫在王将左右的金将的战斗力,将棋术语称之为“成金”而“成金”两字因其为形象,不仅被日本接受,同样也被中国所接受,所以这时他在提及“成金”时,倒也未觉任何不适,甚至就连李子诚听了,也是欣然接受
“首先“成”的是国家按照工商部的统计,由于向协约国输出军需品和向美国扩大输出生丝向美国、南洋、印度、拉美、非洲出口工业制成品的缘故,1915年出口商品价值总额为1488亿元,出额达到875亿元”
听着穆湘玥的汇报,在他提及近九亿元的出时李子诚笑了笑,这正是他所追求的,或者说是当年建立公司时所梦想的,即便不用想象,他也知道,这场“金潮”之中,公司获得了多少财富,为准确的来说是他个人获得多少财富
“总理,也正是在这种空前的额利润的刺激下,社会生产全面攀升钢铁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电业的产值普遍增加310倍甚至多,钢产量民国四年为1793万吨,船舶保有吨位民国四年达到76万吨在经济繁荣条件下设企业如雨后春笋,股市亦呈现出活泼态势全国各大企业的资本总利润率,1914年时仅为81%,而民国四年则达到211%之多…;
而在已经“成金”的国家的带动下,许多企业和个人怀着投机冒险心情,趋之若鹜般地投身于“成金”风潮之中按其所从事的职业不同,出现了“铁成金”因经营钢铁而发财、“船成金”、“布成金”、“丝成金”、“纱成金”等大富小富……”
听着穆湘玥的汇报,李子诚的眉头却是不时轻扬着,作为国务总理,同样也是工商部总长,他太了解这一切了,这正是他所渴望的剧变,也是这个国家所需要的发展
在这场成金风潮愈演愈烈的民国五年的春夏之交,实业,早已成为全中国最热火的字眼,同样也是最受追捧的字眼,似乎在一夜之间,全国上下都涌现出一片创办实业的浪潮,而“实业救国”、“实业强国”的理念是随之深入人心
在过去的一年间,中国的实业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全国也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来的工商实业大发展时期,整整一年,各省的工商实业均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增长着,像河北、广东以及沿江一带的工商实业增长率是高达18%以上,甚至高达20%,各省的将军以及民政长们第一次惊讶的发现,即便是不收苛捐杂税,工商实业的税收也远远过过去,甚至于,当他们服从中央的命令减免工商业的苛捐杂税的同时,又会进一步促进工商实业的发展,而在这种发展中,最终受益的又是他们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横征暴敛,不仅会激起民愤,同样也会让他们的个人声誉受到影响,而扶持工商
实业发展,却可以让他们获得空前的财富,当然,面对着因战争产生的世界范围的卖方市场,各省的将军并没有闲下来,他们同样双眼通红的把视线投向实业,把过去敛夺的财富投入到实业投资上,以同其它人一样,在这“银河”之中挣取个人财富
而大港工业区、上海浦东工业区、珠三角工业区以及沿江工业区的兴建,面对这些工业区内全面免除“苛捐杂税”以及“免一减二”的税收优惠,各省为避免“本省之财输往他地,造他地之富,本地之贫”的局面,很多颇具眼光的将军们,立即作出了回应的,先是全面免除工商实业所需承担的苛捐杂税,随后为了“本省实业发展”,是出台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虽说远不及中央创办的那些工业区的优惠力度,但是至少可以保证一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被挽留了下来,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背井离乡前往他省他地投资,毕竟对中国人而言千百年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道理,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所以,他们愿意在本乡“造富乡亲”或者说于本乡成个人事业
而这一些,最终都导致一种结果,国内实力人物将个人的视线,从国内政治转移到实业财富,从对权力的追逐转之为对财富的追随,同过去掠夺民财不同,现在他们是通过实业投资挣取财富,尽管他们的第一桶金,并不见得干净但这至少是一种变化,至少他们的财富可以加快中国的发展
“……尽管在过去的一年间,国内各省的实业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各省实业大发展的同时,陇海铁路沿线工业带的发展却为迅,经过五年的发展和过去两年的“产业转移”之后,这条铁路线成为了中国仅有一条“轻重工业带”,这里供应着全中国85%以上的机器,可以说,中国实业得到充分发展的一个前提就是陇海工业带的存在”…;
眉头微微一扬,穆湘玥的脸上闪过一丝得意之色,因为过去的一年,正是他全面掌控公司的一年,尽管公司是沿着当年李子诚制定的路线前进,但是至少这种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