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纪元1912-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这时张一麟却是插话说到:
“韩处长,总理可不是听你在那夸蔡松坡、捧徐又铮的,他们一个合适,一个不吃亏,可你韩处长,却是要吃亏了!”
眼见应付不过去,韩武敬个礼,然后面上露出笑容:
“总理,职即便是任参谋长,亦是勉强,以职看来……”
接着韩武又非常平静的说道:
“让我当个营长,至多也就是团长,只要能去欧洲就行!”
韩武的回答,只让张一麟等人心里一惊,难免一愣,他们看着这位年龄不过三十的韩将军,这位可是挂着中将衔,论军衔,他可不比他们低,可偏偏这份礼让,却是他人难及的。
“添仁!你要知道,这远征军长官,可是难得之位。”
逼视着韩武,李子诚用极为严肃的口吻说道:
“现在不过是十万人,可未来指不定却是百万远征军,可以说,他日远征军将集中国陆军之精锐!怎么,对这参谋长一职,就没有一点想法?”
摇着头,韩武却是极为认真的说道:
“总理,正是因为远征军将是集中国陆军之精锐,系中国未来国运于身,职才不愿,亦不敢,更担不起这副担子!”
在一边的张一麟却是忍不住了,不待总理说话,他便说道:
“韩将军,你要知道,这可是国务院介入陆军最佳时机,你这么一让,岂不是坏了总理的大事?”
张一麟今天的这番话完全超出了韩武的预料,他一边琢磨张一麟的话,一边大脑飞转,想着对策。张一麟看到他不言语,接着说:
“只有掌握军队,才能避免未来国务院以及总理将来之业,为野心之人所坏,韩将军,要知道,总理对你可是深负重望。”
犹豫片刻,韩武却是看着沉默不语的总理说道:
“秘书长的意思,我明白了……可……”
犹豫着,韩武却是一咬牙说道。
“职却知,总理教导我等需心怀国家,国家养我等军人,是为保卫国家,而非为一人之野心!”
板起面孔,李子诚认真的盯视着韩武。
“韩处长,你是说,我是为一人之野心?”
这时,韩武的额头却是憋出了汗来:
“我……我”
掂起茶杯,李子诚却是不再说话来了,不再理会韩武了。而这时韩武看着总理,却是猛的一咬牙说道:
“职知道,总理亦是心怀国家之人,否则亦不会如此教导我等,我等唯国家是从!”
“啪”的一声,把茶杯置放到茶几上。
李子诚却板着脸说道。
“看样子,你是不准备去当这个参谋长了!”
“职之才,职知,总理亦知!职不愿为害国家!更不愿为害军中同志!”
听着他又一次强调着他的选择,李子诚却是和张一麟互视一眼,此时李子诚的心下尽是得意,这个人他没有选择,好了,就是这个人了!
“添仁,你是什么样的人,我再清楚不过!”
声音完全放缓,站起身的李子诚走到韩武的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说道。
“你刚才的回答,我很满意,不过,什么营长、团长的,不要再提了,即便是师长,亦无需再提,他们两位一个任司令、一个任参谋长,到也合适,但是,以又铮之心,又岂会甘心如此?所以……”
说着,李子诚在韩武耳边轻声吩咐道。
“司令部,你还是要进远征军,你要……”
~…~
第54章 眼里容不得沙子 (求月票!)
~日期:~10月18日~
天津,大港工业开发区,中央陆军第一军临时驻地,此时,对于第一军的数万名官兵而言,他们已经不需要再像过去一样参加“支援地方建设”,而是全心投入到军事训练之中,毕竟,按照日程表,再过两个星期第一批远征军就将派出出征
“远征欧罗巴!”
在临时驻地周围,随处可以看到第一军用木版漆黑漆写的白字,距离数百米都能看个通透,对于中国人而言,从来只听说过洋人的军队远征中国,何时有过中队远征欧罗巴,那里可是洋人的地界,因此,中国上下可谓是无不重视此事。
几乎每隔几天,在临时驻地内都会迎来各地的慰问团体,这些官方的民间的团体,给远征军官兵送来各种各样的慰问品,或许那些慰问品并不值钱,但是却饱含着国民对其的期待,正像那大字牌上写的一样。
“远征欧罗巴、为国添荣光!”
是的,对于中国而言,此次远征关系到国家之荣耀、民族之尊严,也正因如此,远征军官兵的从装备到军装无一不是最精良的,以中央陆军为例,因为军官、士兵们觉得中央陆军的日式军装不够气派,因此全部换成了江苏陆军式样军装,不仅如此,陆军部还不惜耗资采用毛呢制成秋冬军装,那毛呢军装、毛呢大衣,可不是江苏陆军的那种“混纺”所能相比。
为了能够从装容上“向欧洲人展示中国陆军风采”,除去呢制军装、深腰皮靴外,他们甚至还仿效江苏陆军各师团皆计有臂章,面向社会征请美术专才设计远征军臂章,最终盾型的内绣小盾盾内分成四节,分别有中国陆军五色星以及英法两国国旗的臂章出现在官兵们的袖肩处。
甚至在远征军军营上,亦飘扬着同样的军徽旗,为了这支远征军,中国上下可谓是用心良苦。颇费心思。在中国上下对远征军远征欧洲充满期待的同时,对于远征军司令官一职,中国上下,同样亦常关注。早在远征军筹备处成立之后,报纸上就开始推测着远征军司令部的分置,远征军筹备处处长为第一军军长徐树铮、副处长为韩武,这两位也算是中国名将了,前者在岚山曾猛攻日军防线,歼灭日本三个师团残余达两万人之多,而后者。则于青岛死守胶澳防线,临五师团十万人围攻而不惧。
一擅攻、一擅守,现在他们分别就任远征军筹备处正副处长,自然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陆军部的意图,似乎就是徐树铮本人,也对那远征军司令官一职志在必得,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报纸的推测似乎是准确的□至就连德国情报机构亦向国内发出情报,直接称两人一为司令一为参谋长。
大港工业区内的一栋三层高的红楼,便是第一军军司令部。此时的司令长官办公室内,空气显得极为凝重,尽管室内只有一名肩佩中将军衔的将军,但若是有人进入这间办公室的话,恐怕只会感觉这室内的空气似乎早已降到冰点,即便是那取暖的火炉,亦无法令室内温度回升。
“蔡松坡……”
吐出这三字时,徐树铮那张尽是书生之气的脸庞上,尽是不满之色,那不大的双眼间。更是弥漫着浓浓的敌意。
煮熟的鸭子总归还是飞了!
原本对远征军司令官一职志在必得的徐树铮,正在考虑着如何同法国人打交道的时候,京中却突然传来一个消息——大总统将任命蔡松坡为远征军司令官,至于他徐树铮现在虽说还没有消息,但司令一职却是与他无缘了。
袁世凯的一记暗棍如何不让他心恼,而更让他恼怒的是♀件事,从他得到消息,到任命书下达,前后竟然只有几个小时,显然是连反对的余地都未留给他。
“袁项城!”
原本就对袁世凯满腹意见的徐树铮,这会更是恼怒非常,他牙齿紧咬了,脸色煞白,心头压着怒火。
当初蔡松坡来京时,袁世凯就是想把他按到陆军总长的位置上,若是不的北洋老人会不服,恐怕老总的位子已经落下了,而现在,袁世凯却把他给按到远征军司令的位子上,袁项城未免也太欺人太甚了
“阎凤才!”
冲着门外大喊一声。
“有!”
声落人现,一名少校军官出现在办公室内。
“通知火车站,我去京城!”
去京城,京城当然要去,这远征军司令部要组建了,他这个远征军筹备处处长岂能不去,而在副官离开之后,徐树铮却是念叨着另一个名字。
“韩添仁!”
念叨着这个名字,现在他徐树铮成了参谋,他韩添仁还能干什么,或许……
京城,蔡锷这位即将就任远征军司令的陆军上将,正伏于案前,参考着陆军部以及法国方面提供的资料,书写着参战事宜制定着相应的参战计划,这时侍卫官雷飚便走了进来。
雷飚小心翼翼地说:
“将军,有句话,我憋了好几天了,不知道当说不当说?”
停下手中的笔,蔡锷说看着这个从云南起就一直追随他的侍卫官:
“你说。”
“将军,众所周知,袁世凯编练参战军,是想借此收全权于中央,李致远那边更是全力配合,先是湖南,又是江西、接着又是浙江,现在一个个省都表示同意派兵参战,您去远征军当这个总司令,看似军权在握,可外有袁世凯的野心,内有徐又铮的敌视,到最后不还是袁世凯从中渔利吗?”
侍从官的话只让蔡锷微微一笑,随后他又极为认真的说道。
“我所指挥的是中队,只要袁世凯还是大总统,这军队效忠于其,也未违常理。”
在蔡锷的心中,对于国防的看法一直都很单纯,他所消建立的是一支真正效忠于国家的国家军队,而不是像清末以来,那种只知将领的私军。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建立一支国家军队,或许是中国走向富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可这军队,若是万一沦为袁世凯的私军的话。那可真非中国之福啊……”
沉默片刻,蔡锷语重心长地说道:
“雷飚,政见争执我们军人不介入,“民二叛乱”,我之所以支持中央,原因正在于此,军人以效忠国家为宗旨。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要想再不受列强的欺负,非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不可♀些北洋军、江苏陆军、地方军,既可以成为袁世凯的,更可以成为中国的。”
对于赴欧洲参战,蔡锷的内心一直充满了期待,在他看来,远征欧洲是整合中国中央、地方武装力量的一个良机,这个良机不需中国民众为内战付出代价。远征欧洲,中下层军官可以直接接触到欧洲最先进的军事科技、武器战术,同样也可以接触欧洲的同行〃过那些欧洲同行,他们能够体会到建立国家军队的重要性,同时充分理解何谓军人的责任,在战场上整合这些部队的同时,也许可以为建立中华民国铺平道路。
虽说将军说的在理,但是雷飚仍然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属下知道您有心想改造北洋军和地方军,但职怕您出力不讨好。”
下属的话让蔡锷微微一愣,随后又是渭然一声长叹:
“改造谈何容易?但做,总比不做要好。现在,或许他们不理解。但等以后到了欧洲,他们也许会慢慢明白,一只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国家军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国家欲富强,就非得建立国家军队不可!”
此时,蔡锷并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困难比他想象的还要多,至少。在他上任之前,就有人寻思着给他一个下马威。
在蔡锷被任命为远征军总司令的当天,远在天津的“远征军筹备处”徐树铮处长、第一军军长,便大大方方的回到了京城,他的朋友、旧部,更是为其大造声势,跑到前门车站去迎他,在记者们的镁光灯中,把他送到了铁狮子胡同的宅内,还大张旗鼓的设宴欢迎。
这一天,徐树铮显得很是精神,北京城虽然已经是冰封雪盖,天气寒冷,但他却未穿大衣,只是穿着一袭军装,而军装上未佩其它勋章,仅佩一枚“胶澳事变纪念勋章”,任何一位参加过“胶澳事变”防御作战的军人都获得这一勋章,而他这么做的目的,显然是为向外界显示他曾经为国立下的功劳。
头戴军帽、红润的四方脸膛显得分外刘,他微笑着向所有军、政界人士和记者们致意,一时间前门车站的气氛显得很是热烈,仿佛像是一个远征的将军凯旋归来一般。
而他这么大张旗鼓的如此这般,却是为了在京城传达一个信号,要让朝野上下都知道“徐树铮回来了!而且是精神百倍的回来了!”至于他回来干什么,恐怕才是朝野上下最为关心的。
“徐将军,请问徐将军对大总统任命蔡将军为远征军司令官有何看法?”
“是啊,不知徐将军是否对此心存不满……”
记者们并没有给这位徐将军留什么情面,反而是在其一下火车时,就单刀直入的问到了问题的关键,同样也是外界最为关心的事情。
出人意料的是,徐树铮并没有显出怒意,反倒是面带笑容的说道。
“大总统任命松坡先生为司令官,自然有他的考虑,树镯为国家军人,自当服从军命……”
他的这一番回答同样超出外界的意料,在外界看来这“摇扇军师”何时如此谦逊过,不仅记者们惊讶,就连他的那些下属、朋友们亦是同样惊讶,众所周知,这徐又铮可是有名的眼里容不下一脸子,大家都寻思着,这里他回京之后,恐怕会和蔡松坡正面对起来,可谁曾想,他徐又铮居然能说出这么“服软”的话来。
“……远征欧洲实是我国百年未有之事,事关我国未来数十年国运,绝不容有一丝差池,树铮定全力配合松坡先生,以不负国民重托!不辱中人之荣誉!”
虽说那话说的谦逊十足,一改以往的跋扈。可是一些人还是从他的话里品出了味来,那味已经再简单不过了,他从始至终都未称蔡锷这位在将军府中排名第一次的“昭威大将军”为“将军”,而是直接称其为“松坡先生”。显然是压根就没把他视为军人,至少没视为远征军的一员。
“不知徐将军觉得江苏韩将军应任何职……”
记者中又是一个记者提出了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不过这位记者的问题提得很巧妙,他没有问徐树镌己,而是直接问另一位,另一位职务和他一样暂时还未公布的韩武,在之前外界的推测中。韩武是远征军参谋长,而现在这个位置却因他们两人尚未定职,而成了一个悬念。问这个问题,自然能问出一些徐树铮的心迹来。
眉头微微一跳,徐树铮的脸上却依然带着笑容。
“韩将军添仁老弟于胶澳防御战时,以弱兵对于强军,以五万对十万,早已彰显其军事所长。论及防御,中国无人出其左,树铮亦甘拜下风……”
对韩武一番吹捧之后§树铮又把话锋微转。
“众所周知,欧洲战场当前陷入僵持,当前于法国前线最为紧要之事,即是以防御为主,在我军未能适应欧洲战场环境之前,绝不可冒然进攻,因此,于树铮看来,添仁老弟远比树铮更适合出任远征军参谋长!”
语中带着近乎,三言两语间徐树铮便在外界面前。把韩武这位江苏陆军的代表和他捆在了一起,那亲近的语气似乎是在向外界证明,他和江苏方面的关系非匙近,如果韩武适合参谋长的位置,那么他徐树铮,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他这番话一出口。众人便知道,这“摇扇军师”到底还是显出了他的本相来,只怕这京城中又不知要掀起什么样的风浪了。
铁狮子胡同,陆军部的大门口鼓乐齐鸣,蔡锷乘坐的汽车缓缓驶来,今天是他来上任的日子,远征军筹备处就设在这里。
依如往日,段祺瑞告了假,至于徐树镡位参谋长,则以军务为由,呆在了办公室中,在陆军部门外迎接的蔡锷的,只有韩武、钱国华等人。
在蔡锷的汽车驶进陆军部时,在楼上办公室看着在袁世凯总管袁乃宽的陪同下,走下汽车的蔡锷,徐树铮地唇微微一扬,脸上带着嘲讽之味,冷笑渐浓了起来。
作为筹备处副处长的韩武率先鼓掌。其余迎候的人也都鼓掌。
一下车,韩武便朝着身着一袭陆军上将军装的蔡锷走去。
“司令官阁下,远征军筹备处副外长,韩武!”
说话时,韩武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德式的军礼,而蔡锷看一眼这个年青的和那位小李总…理有一比的陆军中将,便回了一个军礼。
“久仰韩将军大名,去年,韩将军在胶澳可是大涨我中队之声威!如今能与韩将军共职,实是锷之幸!”
“不敢,司令官阁下一役定西南,为建国之功臣!为国防赴京任职,实为我辈军人之楷模!”
两人客套时,周围的人却是观察着他们两位,蔡将军的亲近的之举,可以理解为惺惺相惜,毕竟在中国,现在只在一提韩武的大名,没有一个不竖大姆指的,至于韩将军嘛,全是一副下级待上级的恭敬,完全没有一丝个人情绪,单凭这一点,众人在心下倒是对其生出些许佩服来,当然,若这不是表相的话。
接着,韩武便依次介绍来人,每介绍一位军官时,他甚至还特意强调对方是何出身,显然是为了让蔡锷提醒了解筹备处的组成。
“这位是湖南陆军第一师,车震车将军!前日刚刚抵京,湖南陆军第一次,将第二批部队一同,与连云港出发!”
瞧着名不见经传的车震,蔡锷行了个军礼:
“车将军好!”
对于这位车将军,蔡锷算是留下了一些印象,在心下将他的评价稍稍提高,原因很简单,在湖南将军汤芗铭放弃军权时,其并没有反对,反而是第一时间来京任职,由此可见,这人至少心怀国家。
在对远征军的整治计划之中,蔡锷腹中早有定案,亲近中下层军官,从而影响其走向,促成其国家军队观念的形成,至于已受影响到高层军官,则尽量维持关系,不过这些高层军官中,并非全部如此,至少江苏陆军的那些军官,还是可以一用的,通过一些接触,对江苏陆军,这支只知国家的地方军,蔡锷可谓是充满了好感,同样也对那位小李总…理也充满了好感,若不是怕给其添麻烦,恐怕他早已前去拜访了。
而就在这时,却见一个人从陆军部大楼内走了出来,赫然是徐树铮,他一出现,顿时就抢走了其它人的风头。
“松坡先生,好久不见!”
徐树铮边走边抱拳行着礼,这礼节、这称谓,显然是未把其视为军人。
而蔡锷依旧不卑不亢:
“又铮先生,许久不见,一切安好!”
徐树铮和蔡锷一样,都是13岁考中秀才,少时都有神童之称,两人一见面,虽是脸上带着笑,可任谁都知道,这火怕是要擦起来了。
“还好、还好……”
面上堆着笑,徐树铮那张团脸上只见笑容,却淡见任何抵触,似乎对此已经默认大总统任命似的,可就在这时,他的面孔却是一板。
“诸位,现在远征军出征在即,筹备之事繁锁,诸位难道忘记肩负之职了吗?”
一声冷哼,却是让所有人心下一颤,顿时明白,这位徐处长开始给司令上眼药了,果然是他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摇扇军师啊!(未完待续。,投推荐票、月票,,。
第55章 公而无畏 (求月票!)
~…~第55章公而无畏(求月票!)
“啪、啪、啪……”
在南苑军营的打靶场上,虽已是入了夜,可是枪声依还是呜个不停。
若是有人来此的话,会看到一位身着远征军军装的军官正在这里射击,而其领章赫然佩带着上将军衔,在远征军中只有一位陆军上将,那就是远征军司令官蔡锷,此时他只手拿着一支与德国橹子相似的手枪,正一枪一枪地打着。那枪靶连中数弹,枪枪命中中心。蔡锷还没有停下来,继续打着,直到靶中心的木板被打碎,打飞,成了一个空心靶。
要打空8发子弹后,他又一次取下下弹匣,这二年式手枪是连云港制造的手枪,手枪的做工相当精良,是远征军的标准制式手枪,只不过换弹匣稍显繁锁,是典型的欧式托底卡笋,换弹时需要用左手辅助,不过因其威力大而颇受军官欢迎。
早在去年,一位前往胶澳的战地参谋团的友人带回这种手枪之后,蔡锷就第一时间淘汰了那支勃郎宁手枪,而现在,这支江苏陆军赠送的手枪,却是他发泄心中不满的工具。
在过去的一个月间,表面上徐树铮看似配合其工作,但实际上却是明尊暗绊,他那个筹备处处长为他设置障碍,以至于他甚至都无法指挥部队,不仅军令不出司令部,甚至直到现在,这司令部还未编成,有什么事情,还是需要经过筹备处,而徐树铮亦对其阳奉阴违,只要一想到距离出征的日期,越来越近的,他心间烦闷就越发旺盛,此次出征关系到国家未来,他徐又铮又怎能因私忘公!
又是一个弹匣打空后,见将军仍欲射击,雷飚便走过来劝蔡锷:
“不干就不干,谁不知道,北洋军就是袁家的军队,将军就是去了欧洲,也是给他袁世凯卖命,给他袁世凯争脸,不干就不干了。”
听着下属的话蔡锷却不说话,打光了子弹,继续换弹匣,继续朝靶子射击。
袁克定和杨度在射击场外,就听见里面的枪声。
杨度对袁克定说:
“我猜得没错吧,这就是他。”
袁克定与杨度走进射击场,杨度和蔡锷到是故交,当年正是杨度推荐蔡锷来京,而现在他们自然知道蔡锷在远征军内的处境……
蔡锷与袁克定杨度打招呼。众人走到一张桌子边坐下,有侍者端上茶来。
袁克定问蔡锷:
“松坡兄,生气了?”
“没有,没什么好生气的。”
“那就好,那就好。”
杨度也说道:
“松坡,你曾言,要建立一支一意国防的国家军队,现在远征军即将开拔,您不会为这一点小事就放弃吧?”
“我并不想放弃,可这件事如此窝囊,军中的一些旧习太重,我确实无能为力了。”
何止是无力,简直就是无奈,在筹备处中,除去韩武全力配合他外,其它人大都是对其暗中抵制,无法展开工作的现实,为实让他苦恼。
听他这么一说,遵照老头的要求,从蔡锷进京以来,就对其百般笼络的袁克定便连声宽慰道:
“松坡,事情可以慢慢来。”
蔡锷摇了摇头:
“大公子,事情不是您说的那么简单!现在远征军出征在即,若是因主官失和,而导致远征军战局失利,损害国家声誉,那与其如此,还不如就此辞职。”
一见蔡锷要辞职,袁克定连忙忙说:
“不急,不急,你再考虑考虑。”
没能说服蔡锷的袁克定回到居仁堂,不免在袁世凯面前发牢骚:
“这个蔡锷还真是不堪重用,受了一点委屈,就撂挑子不干,早知道这样,就不该任命他为远征军的司令!这个司令给谁当,谁不欢天喜地的!他到好,姓徐的一不配合,他就要辞职!”
儿子的话,到是让袁世凯凝眉沉思:
“蒋百里,蔡松坡,两位日本士官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一个办保定军官学校开枪自杀,一个进这远征军却要挂冠辞职……克定,这里面大有文章啊。”
“大爷的意思?”
“蒋百里的校长是我任命的,蔡松坡的总教习也是我任命的,同样落得灰溜溜的下场……”
“明白了,是段祺瑞那帮人嫉贤妒能,排除异己!”
“嗯,这个‘排除异己’的词儿用得准,段祺瑞他们就是想把北洋搞成铁板一块儿,让我当晁盖做招牌,他当宋江掌实权。”
“对,他们就是想把军队搞成针插不进,水泼不入,,旧军如此,现在远征军,亦同样如此。大爷,照这样下去,前景堪忧啊”
袁世凯琢磨片刻,令人在一边的案子上将宣纸铺开,走过去,捋捋袖子:
“克定,给我研墨。”
袁克定奇怪袁世凯这时候为什么还有雅兴写字:
“大爷,蔡锷辞职这事儿,到底咋办啊?”
袁世凯也不应答,拿起笔在宣纸上虚拟,催促:
“研墨。”
袁克定只好不情愿地磨墨。
袁世凯挥笔而就,随着最后一笔结束,把笔一掷,颇有点儿顾盼自雄的感觉:
“克定,看看,这幅字怎么样?”
袁克定看字。袁世凯写的是“公而无畏”四个大字,下面还有落款。
“爹,您这几个字虬劲有力,如龙飞凤翔,有隐隐风雷之势……这是写给谁的?”
“蔡锷。”
“蔡锷?”
“对,蔡锷知道这字里的意思。”
接着袁世凯又语重心长:
“克定,你啊,还得好好琢磨琢磨一下,这识人、用人之道啊。”
“请父亲垂示。”
放下手中的毛笔,袁世凯缓缓道来:
“蔡锷是个有头脑、有谋略、有能力的军事帅才。要成就大事,一定要注意网罗人才。”
“我也觉得蔡锷是个难得的人才,有徐树铮在那牵绊着,只怕他就是一条龙,恐怕也翻不出大浪来。”
闻言袁世凯便是一阵冷笑:
“若是没徐又铮在那,把百万远征军交给蔡松坡,能放心吗?”
袁克定沉默片刻,缓缓摇头。袁世凯继续说道:
“忠心这东西,说是不在臣,而在君,其其并不仅仅只是恩威之道,施恩威于臣,可得臣之忠心,可单有恩和威,却是远远不够,过去芝泉他们对你爹我可够忠心的,若是不是他们,你爹我也当不成大总统,可最后为什么他们心里起了异心?”
反问之余,袁世凯的心下又是一阵冷笑。
“人的实力达到了,心也就野了,段芝泉是,你怎知蔡松坡不是?有个制衡在那,远征军就还是中国的远征军,变不成谁的远征军!”
“父亲教诲,我明白了。”
袁克定同时躬身道:
“孩儿受教。”
“大爷,可,若是真如蔡锷担心的那样,因主官失和,而至有损战事,那到时搁协约国那边可不好交待……”
儿子的提醒却只是让袁世凯一笑,而后他又说道。
“这远征军中还有谁?”
思索着,袁克定似乎明白了:
“爹,你的意思是把韩武捧上去,让他们三方相制。”
袁世凯笑点了点头说道:
“这还不够。”
“那大爷的意思?”
已经坐了下去的袁世凯略做沉吟:
“当初为什么先任了蔡松坡和徐又铮,对韩武的位置却是未做任命?”
“爹,您是想……”
“不是我想,而是李致远想?”
“李致远想?”
这会到是轮到袁克定迷糊了,似乎李致远并没有插手远征军之事啊。
“蔡徐两人,与其介入,不如做观,韩武的不争实际上是李致远的不争,他不是不争,而是现在不争,所以你爹就顺水推舟,把韩武给担在那,这一担在那,他就坐山观虎斗,这边对蔡松坡的命令,还算遵从,那边对徐又铮也不违背,现在……”
冷笑着,端起茶杯,袁世凯却又是冷笑一声。
“现在,他徐又铮又岂会没看出来,李子诚想当这个渔翁,可就是没想到,这渔翁身后还有税吏!”
当晚,总统府中就有人把消息传给了段祺瑞,段祺瑞听完后,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