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跃马西凉-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哪怕是为此丧命,也绝对在所不惜。
如果说天下骑兵出西乾,那么三千狼骑就是天下最为精锐的骑兵。
此前与曹操精心打造的虎豹骑一战,以摧枯拉巧之势毫无悬念的击破了曹操倾注了大量心血的虎豹骑,毫不夸张的说,三千狼骑的每一个将士,都是壮汉里面选高的,所骑的战马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优质高头大马,尤其擅长短途冲刺和奔跑。
况且三千狼骑一骑三马,从来不缺乏脚力。
“主公,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张合匆忙间回头瞥了一眼,急急道:“三千狼骑乃罗征近卫,皆乘骑高头大马,我军战马跑不过乾军,这样下去迟早要被追上,不如入林中暂避!”
武将们纷纷附合,几个文官却已经说不出话来。早跑的气喘吁吁,已经落后了。
除了曹操坐下的爪黄飞电亦为良马。其他人的战马都跑的开始喷白气了。
再不让战马歇息,最多再跑了十里。估计战马就会先跑死了。
曹操心念电转间,正想入道旁林中暂避,寻机摆脱三千狼骑,陡听喊杀声起,前方的林子里已冲出一票骑兵,匆匆一扫,怕是不下五千骑。
“曹贼哪里走!”
阎行扬声大喝,五千骑兵已经堵了上来。
“我命休矣!”
曹操大惊失色,瞬间心沉到了谷底。
不想此处还有伏兵。眼下后有追兵,前路不通,该如何是好?
心念电转间,曹操已一拍马头,奔下了官道,在野地里跌跌撞撞前行。
希聿聿!
战马的长嘶声中,三匹战马失蹄栽倒在野地里。
野地里到处都是坑,其他人的战马本就不及曹操的爪黄飞电,体力早就已经透支。在野地里没跑多远就有三匹马失蹄,马背上的人也被摔了个七昏八素。
其中一名武将,另两人却是程昱和荀攸。
“仲德,公达!”
曹操悲呼一声。就要勒马回头。
“主公,来不及了!”
典韦狂吼,“末将去救两位先生。主公先走!”
“速救仲德和公达!”
曹操疾呼一声,却没有停下。
然而就在这时。阎行率数十骑已经先行追到后面,手起一枪就刺死了一名挡在马前的曹操亲兵。随即顾不上别人,只管纵马疾追跑在最前面的曹操。
惨杀声刹响冲霄而起,见跑不掉,张合、高览等将只得勒马回头厮杀。
典韦刚刚把程昱捞上战马,数名乾军骑兵就已经杀到近处,乱刀劈了过来。
“死开!”
典韦大吼一声,一手抓着程昱横放在马前,一手挥舞着铁戟,连杀数名乾军骑兵,正想夺了战马,给程昱骑上逃命时,忽觉身子一沉,错后不及下被摔下了马背。
竟是胯下战马失蹄,委实已不堪负重。
就这一耽搁,几匹无主的战马早已经失控,撒着欢的奋蹄跑了。
“他妈的!”
典韦骂了声娘,刚刚从地上跳起来,欲跑过去扶起抓不起来的程昱时,阎行率领的五千骑兵已经滚滚杀到,如决堤的洪流般从旷野上冲过。
是役,曹操身边数十员武将尽皆战死。
典韦刚刚抢匹战马,许褚已拍马杀到,与典韦力拍三百合,昔败。不过典韦也没能杀出重围,与许褚大战三百回合,虽然战败了许褚,但典韦也几近力竭。
随后被一涌而上的乾军骑兵砍为肉泥。
程昱没于乱军中,被战马踩成了肉泥。
只有荀攸、刘晔饶幸保得性命,被乾军俘虏。
曹操只骑逃出数里,被阎行追上生擒,至此曹操正式宣告败亡。
阎行回头与许褚一商量,当即收拢兵马,两部骑兵合兵一处,阎行与许褚亲自押解曹操回寿春复命,好不容易捉住了曹操,可万万不能再有所闪失。
寿春,罗征临时官邸。
半个时辰前,有骑狼将士回报,已生擒曹操,正押解回寿春。
罗征就换上了便宜,亲自出府在台阶下等候。
主公都亲自出门等候了,贾诩、法正等人自然不敢坐着,也全都跟了出来,在大门外陪罗征一起等,也想近距离看看让主公视为生平头号大敌的曹操究竟是不是有三头六臂,竟能让主公忌惮了十多年,连做梦都想除之而后快。
罗征负手而立,望着前方的街道,虽脸色淡然,心情却颇为复杂。
算了算,来到汉末已经整整十七年了。
从刚开始的为了活命挣扎求存,到后来割据一方,与天下群雄刀兵相争,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十七个寒暑,从前世的待业青年,到今世的天下霸主,人生如戏,莫过如此。
回想这一路走过路,刀光剑影相伴,权谋诡计相争,危险处处不在。
前世为人子,今世为人父,亦为人君。
十七年来,罗征最想见的人是曹操,最杀除掉的,也是曹操。
因为自身的经历,一直对曹操这个创造了历史的人物有着一丝好奇,很想和这位绝代枭雄好好的谈一谈人生。然而为了宏图霸业,却又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生的敌人,无时不刻的都在想着除之而后快,如今天下在手,终于有了这个机会。
罗征觉得,亲自在门口等一等是对手。
除了曹操,这个天下也没有第二个人配让他亲自在门口等。
复杂的思绪中,时间过的飞快。
当前方噪杂时,一队骑兵飞快地冲了过来,当先两骑正是许褚和阎行。
略后几步还有一人,衣甲不整的跟在阎行和许褚马后。(未完待续。。)
第443章长安见
“主公!”
许褚、阎行二将翻身下马,向罗征施礼。
罗征却不看二将,目光径自穿过二将看向了后面。
“曹操!”
罗征面带笑容,并没有咬牙切齿,也没有横眉怒目。
现在的曹操只是个失败者,天下大势滚滚,就算让曹操逃到江东,也不可能再威胁得到自己。正所谓民心向背,面对一统大势,纵然秦皇汉室复生,也不可能扭转大势。
古之枭雄从来都是借势而起,没有哪个是逆势成就霸业的。
纵然汉高祖刘邦能以弱搏强,那也是因为项籍决策失误甚至不得人心。
“乾王!”
曹操勉强拱了拱手,可能是因为操劳过度,近年来又一直在颠沛流离,与罗征的容光焕发相比,这代绝枭雄就显的有些颓废,形容枯犒的没了样子。
罗征听到这声乾王,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大生感触。
良久,始喟然道:“天下分崩,雄群并起,然纵观当世,唯征与孟德可为英雄也!余者袁术、袁绍、刘表、吕布之流征皆视之为土鸡瓦犬耳,纵然一时得势,亦难成大器。唯孟德雄才大略,乃征心腹之患,十数载来,征无时不刻欲除孟德为快,纵然令袁绍之流坐大征亦毫无所惧,破之易如翻掌。今得孟德,征平生与愿足矣!”
曹操眼里有神光闪过,心中不无自豪。
能被凶威盖世的罗征如此忌惮,纵然身败被俘,也足以自豪了。
然而想到大业未靖。心头又不免恻然。
曹操怅然道:“今操为阶下囚,不知乾王欲如何处置操?”
“来来来。孟德且入内叙话!”
罗征上前执住曹操手臂,一边往里走。一边道:“征一直有个心愿,孟德可知?”
曹操讶道:“不知乾王有何心愿?”
罗征道:“征这一生,有凡非的经历,却不足为人道也,纵亲如子女亦不能诉。然枭雄寂寞,征虽视孟德为心腹之患,可夙夜忧思,却尝思若能与孟德畅论天下势,那该是何等畅之事。帝皇无情。君王无友,征欲得一知己而不可求,然纵观天下,余者皆碌碌,怎配与征为良知益友,唯孟德与征心性相投,可为知己,不知孟德以为如何?”
曹操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是道:“蒙乾王盛赞。操不甚荣幸!”
罗征知他心事,也不多说,亲自将曹操请到内堂,设宴款待。
方才那番话并非虚情假意。确实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罗征有着两世为人的特殊经历,征战十余载,随着天下一统的临近。他的心态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深感君王寂寞。欲得一知己而不可求。
贾诩、法正、高顺、赵云、许褚、阎行等虽可为良知益友,但却是他的臣子。
君有君威。臣有臣纲,僭越不得。
年代的背景,约束着人们的思想。
身为臣子,贾诩等人要做好臣子的本份,这个年代的思想,决定了贾诩等人无法与罗征这个主公成为良知益友,所以罗征这个现代人会觉得寂寞。
正因如此,罗征只有在几个闺女承欢膝下时,笑容才会多一些。
能和枭雄为友的,只有枭雄。
正如罗征所说,纵观天下除了曹操,其他人只配为臣,不配为友。
如今北方已经统一,只剩下荆扬半壁的孙权、刘备还在苟延残喘,罗征的眼界和心胸已经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杀不杀曹操,其实已经无关大局了。
若说私怨,其实罗征对曹操并没有私仇,反到是他当年手段稍嫌狠辣,率军征伐关东时灭了曹氏宗族,这些年更先后杀了曹仁、曹昂、夏侯渊、夏侯惇、曹洪、曹纯、夏侯尚等曹氏与夏侯氏宗族的大将,其中更有曹操的儿子,与曹氏与夏侯氏有深仇血恨。
不过这些都是小节,若曹操能够放下一切,罗征不介意与他交个朋友。
十月,淮南、庐江二郡平定。
罗征以高顺为征东将军,镇守淮南;张辽为征南将军,领江夏太守,镇守夏口。
又下令对现有屯田兵进行整编,于荆襄、淮南、中原、河北各建三座屯兵大营,每营制二十万人,开荒垦田,兴修水利,以积蓄钱粮兵马。
又以甘宁为水军大督都,于赤壁乌林兴建水军大寨,招募南人训练水军将士。
十月末,罗征班师回朝。
大军方到洛阳,天降大雪封路,只得入洛阳休整。
自董卓入京计,洛阳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被西凉军阀战据,一直兵灾不断,昔日繁华的大汉都城早已破败不堪,虽然在罗征灭掉李傕后,洛阳又慢慢恢复了人气,但比之罗征经营十余年之久的长安还是大有不如,集市远不及长安繁华。
大雪断断续续,一个冬天都没有停下。
罗征只好在洛阳过了年,直到来年开春积雪融化,才班师回了长安。
荀彧府上。
荀攸在家将的带领下,进了内院,就看到荀彧站在台阶下相迎。
“文若!”
荀攸停步,远远的拱手,心绪复杂难明。
荀彧迎上去,打量了荀攸半晌,才叹了口气,问道:“公达近来可好?”
荀攸苦笑道:“漂波无定,改军之臣,能好到哪里去。所幸乾王看在文若面子上,尚能以礼相待,不致加罪于身。这不刚到长安,就命人将吾送来文若府上。”
荀彧一边往荀攸往里让,一边问道:“公达今后有何打算?”
荀攸道:“先上文若府上借住一阵子再说吧!”
荀彧道:“可有意致仕?”
荀攸摇头叹息道:“曹公基业不存,吾暂无致仕之念!”
随即又开玩笑道:“他日乾登基,文若便为宰辅,不会连吾也养不起吧!”
荀彧摇头失笑,却委实没有多少说笑的心情,道:“公达既暂无致仕之念,那就先在我府上住下吧。主公尚在城中赐我两座宅子,公达若住的不习惯,稍后可去看看,两座宅子若有中意的可搬过去住,把妻小先安顿下来,回头我过些田产给你。”
荀攸点了点头,也不多说,跟着荀彧进了内堂。(未完待续。。)
第444章群臣奏请称帝
同一时间,长安城另一座宅邸之中。
曹操也和一众妻妾子女相见,不胜唏嘘。
自官渡之战许昌被袭破以来,曹操与妻妾子女分别已有八年之久,本以来此生再无相见之日,不想却在长安相会,虽然颇感欣慰,然更多的却是落寞。
家族延续固然重要,但曹操是个有抱负的人。
如今一切都化作了泡影,霸业成空,留下的却是无数血与骨。
这一路行来,关中之繁华,令曹操大开眼界。
而对于民心所向,曹操更有了切身体会。
关中自罗征入长安以来,就一直不曾发生过战乱。虽然天下纷火不断,但关中却从来没受到了兵灾战火侵袭,十余年来,关中百姓早就习惯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如果有人忘图破坏这种安定,必然就要站在关中所有百姓的对立面。
古语有云,得民心得者天下。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先贤总结出来的真理。
历朝历代,天下大乱必然先从农民起义开始。只要老百姓不造饭,士族门阀实力再怎么强大,也撼动不了王朝根基,有再大的野心也只能藏在心里。
曹操是有心人,所以看到的东西更多。
以十余年休养生聚之功,关中百姓之富已远超先汉强盛时期,如果不是天下未定,诸侯相争不断,大量青壮被征召入伍,接连战死沙场,对关中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只怕不出数年,关中就会真正的实现大治。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曹操只能感慨,生不逢时。
有罗征这样的对手。实在是自己最大的不幸。
入夜,乾王府。
罗征正准备早早歇息,贾诩、荀彧、法正、诸葛亮、成英、司马懿等联袂求见。
“这么晚上还有事?”
罗征披着睡袍,打着哈欠问,确实有些困了。
从前年开春出兵幽州,到南下荆扬,整整两年时间,身与心早已疲惫不堪。
贾诩一使眼色,法正当即拱手道:“主公月前提出以三省六部制中枢。在下等商议过后认为可行,已拟定草案,请主过过目,看可否施行!”
罗征‘嗯’了声,“草案何在?”
旁边诸葛亮急忙取出一本小册子,双手奉了上去。
小册子是用纸制成的,造纸术是罗征给这个年代带来的唯数不多的几项发明,由罗征提出一个大概的方向,匠人们经过数年反复试验。才最终鼓捣出来的。
虽然纸张的质量差了些,但胜在产量极高,用来记录文案还是不成问题的。
罗征接过小册子,随手翻阅。看的很仔细,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随口问上几句。贾诩等人一一解答,足足看了一个多时辰。才将草案看完。
“先放放吧!”
罗征将小册子放在桌案上,不置可否。
贾诩略一思忖。便明白了罗征的想法,就看向荀彧。
荀彧叹了口气,却没说什么,看了诸葛亮一眼,有些话他不想说。
诸葛亮会意,拱手道:“主公,今天下已定,仅江东、荆南一隅之地未平,只待来年水军练成,谴一偏师即可讨平。然天下纷乱已二十余载,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汉统已不可再续,请主公顺天应人,正名份、立皇纲,以安天下万民之心!”
贾诩、荀彧、法正、成英、司马懿全都开声附议。
的确,汉室颠覆已久,天下无主的时间也太长了。
百姓没有国家的概念,时间长了,难免又会如春秋战国时期那样,不知皇恩浩荡,不识天子威仪,长此以往对天下一统和社会稳定都十分不利。
麾下的文臣武将,也需要大义的名份,来为自己的功勋正名。
罗征一日不登基,麾下文武的功勋就只能记在薄册上,无法全部兑现。
毕竟罗征现在只是王,而不是皇,许多封赏名不正而言不顺。不管是民心所向,还是麾下文臣武将的诉求,大势所及,最终都必然要将罗征推上那九五之位。
“此事容后再议!”
罗征摆了摆手,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众人无奈,也不好再劝,只得收拾收思退下。
公元二零八年正月,西乾群臣奏议,奏请罗征登基称帝,建立皇统,号令天下。
罗征不允,群臣只得作罢。
三月,吴王孙权与群臣商议后,拜鲁肃为三军大督都,统摄东吴三军。
五月,刘备进位楚王,命人撰写缴文尽数已被罗征贬为南乡公的楚王刘琦之罪,遍传荆南四郡,把刘琦骂成是丧权辱国、败坏祖宗基业的不孝子,为进爵楚王正名。
六月,刘备以徐庶、庞统为左右军师,张飞、黄忠为前后将军,负责操练兵马。
七月,南蛮反,纵兵两万攻掠西川南部郡县,益州告急。
罗征命大将赵云领军三万前往征讨,复以诸葛亮、司马懿随军参谋军事。
八月,赵云兵至川南,纳诸葛亮之计,十战之败,将南蛮大军诱进深谷围困。
诸葛亮建议义释蛮王,招安之,以免将仇恨种深,毕竟川南太远,大军征讨不易,仇恨越结越深,只怕南方不稳;司马懿则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应屠其众,夷其族。
赵云再三考虑,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
说实话,赵云并不是嗜杀之人。
但主公罗征一直以来对外族的太度,就是斩尽杀绝,司马懿屠其众、夷其族的建议根本就是照搬主公的对蛮策,所以赵云再三考虑,还是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
放了一把大火,将两万蛮兵烧了个飞灰烟灭。
赵云随即进兵,入深山大泽征南蛮三十六洞。三万大军皆为临时抽调的川兵,对山地作战并不陌生,否则若是北方的士兵,只是这又湿又热的气热,就绝对受不了。
纵然是赵云、诸葛亮、司马懿等人,也很不适应川南的气候。
十月,赵云踏平南蛮三十六洞七十二部,老幼皆杀之,青壮皆征之,妇女皆抢之,得胜回朝,罗征遂下令置云南郡,选拔官吏前往治理,又从西川十万户南下,开拓南方。(未完待续。。)
第446章罗征家法
公元二零九年,孙权、刘备联姻,正式结盟。
孙权将幼妹孙仁嫁与刘备,结盟共抗西乾。
二月,西乾群臣再次上表,奏请乾王罗征登基称帝。
罗征不允,群臣作罢。
三月,刘备纳右军师庞统之见,起兵南征交州。
七月,桂阳豪强张虎反,刘备从交州撤军。
八月,西乾群臣再次上表,奏请罗征登基称帝。
罗征有感天下纷乱,百姓盼君,遂纳群臣之谏,下令于与长安北郊筑台,率群臣祭告天地鬼神,于十月初一在长安登基继皇帝位,国号大乾,改元开平。
仪式乃成,罗征正式称帝,立甘倩为皇后,嫡子罗琤为太子。
罗征登基称帝后,废秦汉以来沿袭的三公九卿制,首创三省六部制,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中书省负责制定国策,门下省负责审议中书省提出的国策是否可行,尚书省则负责具体的监督执行,又另设御史台监察百官,御史台长官位于三省长官,以分相权。
三省及御史台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各司其职,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贾诩为中书令,荀彧为尚书令,法正为门下纳言,成英为御史大夫,合使相权。
罗征又废秦汉兵制,不再设立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职,设立十八级武官统领各部军队,非武官型军职最高为兵部尚书,从一品;武官型统兵将领军职最高为保留下来的四征将军,亦为从一品。掌征伐,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三省及兵部调令。
消息传出,天下沸腾。荆扬震动。
开平元年(公元210年)三月,孙权于建业称帝,国号吴。
开平元年六月,刘备于公安称帝,国号汉,叫响了振兴汉室的口号,史称后汉。
五月,关中酷热难耐。
罗征下诏,命工部在起居的乾元宫旁的御花园里建了个大水池。白天的时候只要不处理政务,大多数时间就都泡在水池里,偷闲纳凉。
都说当皇帝累,这话一点不假。
以前当军阀的时候,手下有几个能干的臣子,完全可以做甩手掌柜,交给贾诩和荀彧去处理,哪天想起来了问问结果就行,根本就不用事事过问。
当了皇帝就不一样了。该皇帝处理的事情,必须要亲自处理,不能做甩手掌柜。
否则上行下效,这朝堂马上就乱了。
当了半年皇帝。罗征已经不堪其烦,如果不是儿子罗琤岁数还小,不足以摄朝政。加之孙刘未灭,他都想把皇位传给子。自己做太上皇,享清福去了。
日头高高的挂在天上。烤的人脸上起皮。
罗征懒洋洋的躺在水池子里,任由甄宓和小乔给他擦洗身子。
甘倩在旁边一边缝制一件锁子甲,一边说道:“皇上,这宫里太冷清了,历代天子哪个不是三千佳丽,皇上也应该多纳几个妃子,也好开枝散叶!”
这话一出,几个女人脸色就有些黯然。
罗征草根出身,宗族已不可考,这也就罢了,可眼下罗征贵为大乾开国之君,膝下却只有一子,这对于皇权的延续是极其不利的,甘倩都有些急。
然而除了甘倩其他女人都只生了一个闺女,肚皮就再没了反应。
“不许!”
罗征挥了挥手,道:“荒淫乃取祸之道,看看历史上的那个昏君,十个里面有一半荒淫无道。虽说好女色是男人的本性,但沉湎酒色最易使人丧志。告诉宗人府,再给朕加上一条宗律,凡我罗氏子孙,娶妻妾不得超过十个,继任大统者也不能例外!”
“这……”
甘倩吃了一惊,忙道:“若嫔妃不能超过十个,恐于我罗氏香火传承不力。”
“无妨!”
罗征知道自己身体有些问题,但儿子罗琤应该没问题,又岂会影响到香火传承。
这年代没有计划生育,就算婴儿的成活率极低,但以皇家的条件,十个婴儿里面也能活下来九个,开枝散叶根本不是问题,十个女人平均每人生两个,也有二十个了。
之所以妇女的生育率极低,是因为年龄的问题。
这个年代的女人十五六岁就嫁人,早的甚至十三四就嫁人,毛都没长全呢,又怎么能怀上孩子。就算勉强受孕,估计也是畸形儿,所以才多先生弱智或残缺儿。
罗征道:“再加一条,皇家选妃必须年满二十岁,男丁二十岁之前不得行房事,但有犯者必定重罚,屡教不改者削爵减俸。若太子荒淫无道可废。嗯,最后一条涉及大统还需写入乾律皇纲里,回头朕交待贾诩。最后一条,皇家所选之女也必须年满二十岁。”
“这……”
甘倩听的一愣一愣,“这是为何?”
罗征道:“皇后不必多问,只管照办便是!”
“臣妾遵命!”
甘倩只得应命,果然不敢再问。
罗征虽然不是暴君,但杀孽之重只怕连始皇帝都有所不及,更没有什么情调,一直独断专行惯了,不但朝中大臣无人敢犯君威,连妻妾也是丝毫不敢忤逆。
况且这些年来,罗征的一些改革都已经被证实,确实都有其独到之处。
当时虽然不被人接受,但时间已经证明,许多改变都是对的。
甘倩虽然不明白为何要在宗律里加上这些古怪的规定,但皇上肯定是有用意的。
罗征却又想到了皇统延续的问题,这个年代皇位传长子的观念正在发展,还远远没有真正成形,前汉孝景帝就曾废太子而立胶东王刘彻,其后两汉也多有先例。
从封建思想的角度来说,立长是正确的,可以确定皇权传承的稳定。
但从科学角度来说,立长也有其无法忽视的弊端和局限。
如果太子根本就是个废柴,那皇位传到手里,岂非是祸国殃民。
罗征是不赞同皇位传长这种思想的,但如果打破这种观念就要承担其他的风险,比如说祸起萧蔷,再比如由皇位之争而引发的党争,都是会动摇皇朝根基的。
如何制定一套法度,还得与贾诩等人仔细商议之后再说。(未完待续。。)
第447章给川人治病
从公元二零八年到二一零年,罗征三次下令移民,移河北、中原、西川的五十万户两百万口分批迁往大漠、八百里羌原等地,并选派了官员进行治理。
这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从此之后,辽阔的大漠及西羌将只有汉人。
自先秦以来,虽然汉廷也曾征服大漠及西羌,但却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将这些塞外蛮荒之地变成汉人的领土,因为游牧民就好像是大草原上的野草一样,从来都烧不尽,即使生存条件再怎么恶劣,这些游牧民也会一茬一茬不停的长出来。
要想把这些地方真正变成汉人的领土,唯一的办法就是迁徒。
将大量的汉人百姓迁徒过去,再严格控制游牧民的人口增长。如此数十上百前后,这些地方才能够真正变成汉人的领土,让游牧部落彻底消亡。
就算大草原上的百姓也会继续放牧,那也是汉人而不是异族。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庞大的国力和人力支撑。
好在经过十年的积蓄,关中、凉州、河套等地不但人口爆发式增长,已超千万,而且有金米之利,各地粮仓更是屯积了大量的钱粮,支持移民不成问题。
而迁往大漠和西羌的汉人百姓,几乎全都是贫困户,在官府给开出长达十年免一切徭役赋税的政策后,再加上官府的强行征发,才不得不离开故土,迁往他乡。
关中和凉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是绝对不愿意迁往苦寒的大漠和西羌的。
如果强行迁往。必然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
只有那些贫困户,在官府给出巨大的免税政策后。抵抗心理才不会那么强烈,强行迁徒也不会引发社会动荡。而西川迁往西羌的近百万口则全是豪强佃户。
当年西川士族投靠罗征,有着一定特殊性。
为了确保西川局势稳定,罗征这些年来一直没有将关中政策在西川强制推行。这些年来西川人口一直在稳定的增长,据官府的不完全统计,西川口众至少不下七百万众。
如此庞大的人口,然而官府在册的百姓口数却只有不到四百万。
也就是说,西川给官府上税的百姓只有三百多万,剩下的一半人口全都是豪强大族的佃户和私兵,这些人是不用向官府缴税的。这显然有点不太科学。
罗征不是皇权继任者,而是建立一朝基业的开国之君。
作为大乾的开国之君,又岂能容忍这种现象存在。
之前不去碰触西川土族的利益,是出于为大局的考虑。如今天下定鼎在即,也是时候解决西川的问题了,百万移民大屯边,就是朝廷直接下给益州刺史部的指标。
为了移民顺利进行,罗征的一干臣子,给他制定了一系列对策。
首先就是对西川的兵力部署作出调整。首先就是起用一批西川本土官员,益州刺史张松被调任尚书中丞,一跃位列中区,直接参议朝政。
罗征又下旨加封西川名将张任为二品镇南将军。赐符节,制成都。
其余西川本土士族也各有封赏,该升官的升官。该赏赐的就赏赐。
除了人事调整,罗征又对剑阁的兵力部署也作出了调整。如果说大肆起用西川士族并将嫡系军队全部撤出西川是示之以恩。调整剑阁一线的兵力部署就是以防万一了。
如果西川有变,长安西郊大营的十万西军就会第一时间入川平叛。
控制了剑阁等几座险关。就等于打开了西川门户。
只要十川西军能第一时间赶到西川,任何叛乱都会在第一时间被扑灭。
大乾开平元年,西川各郡属国皆发生了小规模叛乱,造反的皆为当地豪强。
消息传到长安,朝廷当即下令镇南将军张任及各郡太守平乱。
叛乱持续了还不到三个月,就被镇压了下去。唯一造反的地方郡守,健为太守也被镇南将军张任击破,并没有引发益州局势动荡,西川士族给朝廷交上了一份满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