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跃马西凉-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干大惊失色,当即谴使前往长安,面谒乾王罗征,询问出兵缘由。
罗征扣下使者不放,于二月初亲提三万骑兵,经由河东北上,兵锋直接界山。
高干闻报再次大惊,这才反应过来罗征早有意取并州。之前的万石军粮完全是送上门来给自己抢的,为的也只是找个足够的理由出兵。堵袁尚之口罢了。
眼看罗征那凶徒已经亲提大军前来,情知无法善了。当即召一众心腹商议对策。
消息传到邺城,审配、逢纪等人连袂上表魏王袁尚,以唇寒齿亡之由奏请袁尚出兵助高干击退罗征,然而袁尚早就把高干恨死了,没有在高干劫粮后出兵攻打并州,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哪还会再出兵救援,想也不想就否绝了这个提议。
审配、逢纪等只能仰天长叹,只觉心头笼罩了一片黑压压的乌云。
直到这个时候。审配等人才开始怀念袁绍时代。
袁绍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至少还能够顾全大局,比他儿子强多了。而袁尚根本就不顾大局,摊上这样的一位主君,哪里还有希望。
晋阳,高干官邸。
“主公!”
部将邓升凝声道:“今乾王据雍、凉、司、朔、益、兖、豫、徐、青九州之地,及八百里羌原、万里大漠、西域等地,治下士富民丰,兵强马壮。带甲不下六十万,若天下三分则其二归乾王,兵锋之盛,莫能抵挡;战旗所向。诸侯避易。我军只有万余兵马,若负隅顽抗则无异以卵击石,末将以为当及早归降。以免与石俱焚!”
这话说出来,堂下大半人全都齐声附议。全都赞同邓升的提议。
邓升等若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眼下罗征势大。三分天下已得其二,袁绍死后,河北群龙无首,连曹操也被赶到了淮南苟延残喘,天下再无人能抗。
若天下局势不明,并州士族还有点其他的念想。
但如今罗征已有席卷天下之势,再继续顽抗下去可就有些不明智了。
此番罗征举兵来攻,并州士族都不愿与乾军死磕,投降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高干顿时大皱眉头,冷幽幽的瞥了邓升一眼。
“放屁!”
夏昭怒斥道:“大敌当前,尔等不思拒敌于国门,却想着苟全性命,安知羞耻于?”
众人全都别过头,没有人看高干难看地脸色。
邓升则丝毫不惧夏昭,昂然道:“夏昭将军此言差矣,我军只有万余兵马,拿什么去抵挡罗征的数十万大军?若战失利,则陷主公于何地?”
“这……”
夏昭被问的哑口无言,半晌说不出话来。
想反驳,却又不知该如何反驳。
邓升所言虽有夸张成分,但只凭区区余万兵马,别说挡住罗征的数十万大军,就算只是河套的五万屯田兵,也根本挡不住,况且罗征已经率亲三万铁骑到了河东。
邓升大义凛然道:“所以,末将以为,为主公计,我军应该举众归降乾王,如此乾王念主公归降之诚,尚可坐领一方,若顽抗到底,必然会玉石俱焚!”
“放屁,简直是放屁!”
夏昭气的直喘粗气,却只能骂娘,说不出反驳的理由来。
“请主公明断!”
堂下大半武将和官员齐声请命,来势汹汹。
“这……”
高干见了这等阵势,脸色愈发难看。
这些人平日了一副忠心耿耿的模样,不想罗征刚刚欲伐并州,这些墙头草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逼自己投降,岂有此理,简直是岂有此理!
然而不投降又能如何,正如邓升所说,区区余万兵马,又如何能挡罗征。
高干虽然也有些野心,也想当个军阀自己做主,但自知之明也还是有的,特别是面对虎视天下的乾王罗征,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反抗的余力。
若袁尚不肯出兵救援,自己再怎么顽抗也只有死路一条。
指望袁尚出兵……
高干就不由摇了摇头,想想都觉得不可能。
眼看堂下两拨人吵的不可开交,而赞成投降的占了绝对的上风,这样的情形,就算自己想要拼死一战,只怕也无能为力了,将帅都不齐心,何以能为。
自己若与乾军死磕,这些赞成投降的家伙绝对会搞出点事情来。
和罗征、曹操这样的枭雄比起来,高干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换了罗征和曹操,是绝对不可能被手下左右意志的。
“罢了!”
高干颓然挥了挥手,有气无力道:“谴使前往界山去见罗征,干愿向乾王称臣,务必要请乾王退兵,使我并州免于刀兵之祸!”
“遵命!”
堂下当即有人大声应命,迅速起身离开。
“主公英明!”
赞成投降的文官武将全都齐声称颂,心里也终于松了口气。
还好,不用与乾军拼命了。
“今日就到这里!”
高干起身摆了摆手,转入后堂去了。
堂下众人一边交头接耳,一边纷纷起身,出了议事厅。(未完待续。。)
第425章兵不血刃入晋阳
永安,乾军大营。
贾诩进了中军大帐,向罗征拱手道:“主公,高干谴使求见!”
罗征‘哦’了声,问道:“高干谴使来见孤干什么,难不成还想请孤退兵不成?”
贾诩道:“高干欲向主公称臣,故谴使来献降表!”
“称臣?”
罗征眉头一拧,冷笑道:“真是个蠢货,难不成到了这个时候,高干还想着在并州当土皇帝不成?还以为他是个人物呢,没想到真是个十足的蠢材。派人告诉高干,要么带着家小滚去长安养老,要么孤攻破晋阳诛其全族,孤只要并州,要他称臣有个屁用。”
“诩这就去办!”
贾诩应下,转身就出去了。
他也是这个意思,当然话不能照主公这般说,不然高干就算想投降,也不会投降了。
为了打消高干的侥幸念头,次日,罗征当即提兵北上,直逼平阳,同时下令在采桑津集结待命的五万屯田兵渡过河水北上攻打武州。
高干闻报大惊,再次召集一众文武官员商议对策。
与此同时,罗征使者司马懿也到了晋阳,提出了一系列条件。
在罗征的步步进逼之下,在并州士族的内部施压之下,高干终于顶不住压力,撤回了界休的三千兵马,递上了真正的降表,举州而降。
三月初,罗征亲至晋阳,高干率一众文武官员出城十里迎接。
罗征一边下令收编军队,一边广发广示安抚民众,安排人手接收地盘。
消息传到邺城。袁尚这才吃了一惊,深悔没有听从审配和逢纪的建议。出兵并州助高干击退罗征,以致罗征兵不血刃而下并州。然而眼下说什么都晚了。
袁尚一边调集兵马驻守边境,一边谴使前往晋阳,欲签定休战盟约。
罗征哪有空理他,让贾诩随便找个由头拖着,抓紧时间理顺并州大小诸事。
寿春,曹操官邸。
“主公!”
程昱匆匆进了内堂,向曹操拱手一揖。
“仲德免礼!”
曹操放下毛笔,摆了摆手道:“仲德面有忧色,可是发生了什么事?”
程昱道:“刚刚细作从洛阳传来消息。罗征大军压境,高干已经举州而降了,罗征兵不血刃进晋阳,非但未损一兵一卒,而且又新得万余兵马。”
曹操眼神一凝,半晌说不出话来。
程昱又道:“更要命的是,并州士族非但没有敌视罗征,而且相当配合,以罗征的手段稳定并州局势当不费吹灰之力。如此一来,怕是袁尚和袁熙也危险了。”
“唉!”
曹操默然半晌,才叹了口气,落寞地道:“袁本初也算一世英雄。可惜生的儿子全都是窝囊废,大好的基业全丧在了袁家几个小子的窝里斗,真是可叹!”
程昱道:“这事袁绍也难辞其咎。若非他有废长立幼之意,又迟迟不肯立下世子。又怎会引发萧蔷之祸,可以说河北大乱全是袁绍一手促成。”
曹操连连点头道:“仲德说的是。这就是教训呐!基业传承乃国之大事,万万不得有半点疏忽,袁本初也算是给我们上了一课,万不能步其后尘。”
程昱叹气道:“今并州即下,袁尚、袁熙兄弟不睦,迟早为罗征所灭,可惜我军却远在淮南,无能阻其侵吞河北之势,实是可叹!”
曹操默然,只觉心里沉甸甸的。
诚如程昱所说,淮南与河北之间还隔着中原,曹操和孙策就算有心阻止罗征征伐河北也无能为力,因为中原足足驻扎了三十万屯田大军。
以罗征今时今日治下的人力物力,调集数十万大军作战根本就不是问题。
三十万大军,就算是从没上过战场的屯田兵,就算无法打过淮河,守住中原却根本不成问题,况且以曹操对高顺的了解,这些屯田兵被高顺操练数年,绝不会是乌合之众。
唯一欠缺的,只是临阵经验罢了。
奈何不了高顺这头拦路虎,又如何能介入河北战事。
此时此刻,曹操也不禁有了一种生不逢时之慨。
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有罗征这样的对手,人生才不会那么寂寞。不论成败,总会在史书上留名,不管臭名还是好听,都不负轰轰烈烈的一生。
曹操很快振作精神,说道:“袁家二弟皆不成器,罗征扫平河北当在年内,尔后必定会驱师南下荆扬,我军无论如何也不能坐以待毙,仲德负责与孙策、刘琦联络,及早商量一下如何联手抵挡罗征大举南下,顺便再借些军粮,军粮已经不多了。”
“遵命!”
程昱答应一声,立刻退了出去,心头莫名沉重。
淮南、庐江二郡虽然富庶,但再富也不可能及得上南阳那种人口过百万的大郡,两郡人口撑死的加起来还不到四十万,根本就养不住数万大军。
本来淮南、庐江二郡加起来有近百万人口,但连年战乱下来,特别是经过袁术数年统治后人口更是锐减了一半还多,若非这些年人口略有增长,怕是连三十万都没有。
这么点人口,要养活数万大军,根本就不可能。
就算曹操效仿罗征,命数万大军开荒屯田也只能收些口粮,其他军资器械等一应开消更是个天文数字,若非这两年孙策和刘备支应,曹操早就破产了。
襄阳,刘备官邸。
“主公!”
徐庶匆匆进了内堂,向刘备拱手道:“有一大才欲向主公引荐!”
刘备讶然道:“不知何方高人,能让元直赞为大才?”
徐庶道:“此人名唤庞统,表字士元,乃襄阳人氏,有凤雏之称,虽面相奇丑,却有经天伟地之才,才学远胜在下,可荐于为公帐下。”
刘备不信道:“元直有些夸大了吧,要说这庞统有些真本事,备还相信,但若说这统庞才学远胜元直,这不是无稽之言吗,备就不信这天下有何人才学能远胜元直!”
徐庶虽然明知刘备心思,但还是觉得十分心暖,道:“庶所言句句实实,庞士元此人绝对有经世之才,主公若不信,在下引于帐下一试便知!”(未完待续。。)
第426章徐庶荐庞统
“不忙!”
刘备道:“备正要与元直商议,方才细作从关中传来消息,罗征出兵并州,高干内外交困下,已经顶不住压力举州而降,元直怎么看此事?”
“这……”
徐庶刹时眼神一凝,思忖半晌,才道:“高干既降,并州既下,袁尚、袁熙兄弟又被罗征挑拨的水军不融,难以合力,只怕罗征扫平河北当在年内!”
刘备喟然道:“是啊,备也正担心此事。一旦罗征扫平河北,必将大举南下荆扬,届时天下四分彼有其三,罗征又养兵数十万,该如何抵挡。”
徐庶道:“唯有与孙、曹联军,方有可能抵挡罗征南下。”
刘备道:“能否阻罗征取河北?”
徐庶摇头道:“难,河北原本富庶之地,这几年战火不断,士民早已经不堪其苦,袁尚袁熙兄弟皆无能之辈,麾下兵不过三两万,纵然联手也非罗征对手。而罗征在兖、豫二州及南阳整编了四十万屯田兵,我军就算倾巢而出也难以占到便宜。”
刘备叹了口气,默然不语。
老之将至,却功业未建,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好不容易才控制了荆州,而四分之三的天下却尽归罗征之手,现在已经不是诸侯并起的时代了,以罗征之能,就算与孙策联手,最多也就偏安一隅,苟延残喘罢了。
徐庶道:“主公,可否一见庞统?”
刘备振了振精神,道:“庞统今在何处。可否要前往请之?”
徐庶道:“不必,在下为主公引来便是!”
刘备欣然道:“如此。就有劳元直了。”
数日后,徐庶果真引庞统前来。
刘备在礼贤下士方面。绝对是诸侯楷模,不管真才还是蠢才,至少在面子上,刘备做的让人没话说,这拉拢人心的手段,的确比罗征高明多了。
一顿酒,就把庞统喝的彻底归心。
刘备试探了一番,果真发现此人的确目光独到,有非凡的才学。
虽然还不知道实际能力如何。但至少见识和眼光却非常人所能企及,高兴之下,立刻就将庞统延为帐前谋士,与徐庶一道参谋军机要务。
散席后,徐庶喟然道:“本来还有一位大才不在庞士元之下,庶一直都在游说,欲将此人荐于主公帐下,可惜此人无心致仕,只以田园为乐。不料数年前忽然失踪,直到去岁庶才得到消息,此人却是去了长安,如今更是投入了罗征帐下效力!”
刘备顿时大为惊讶。道:“还有何人才学不在士元之下?”
徐庶道:“此人复姓诸葛,名亮,表字孔明。常自比管仲,确有经世之才。原本是徐州琅琊士族,后迁至襄阳。于隆中耕地为生,庶与之相交,才发现此人之才胜庶十倍,多次想劝此人为主公效力,可惜都未能说动,不想竟去了长安,实是可惜!”
刘备也大为遗憾道:“的确可惜了,如此大才,却不能为吾所用,不过……”
顿了下,才疑惑地道:“诸葛亮既为士族,又怎么会跑去长安投靠罗征?”
徐庶道:“主公有所不知,罗征此人似颇知天下才俊,西乾军功榜上列出了许多荆扬之地的士人,有的声名在外,有的却默默无闻,乾军许多解除军籍的老兵不甘寂寞,为了军功不惜潜入各地,抓捕军功榜上之人,之前就有不少中原及荆扬士人被绑去长安,诸葛亮之能在下颇有所知,由此推之,那些被绑到长安的,也绝对不会是平庸之辈,说不定其中就有似诸葛亮这样的经世之才,否则罗征又岂会花费这么多的心思到处抓人。”
刘备蹙眉道:“罗征这凶徒还真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啊!”
徐庶苦笑道:“手段虽然恶毒了些,但罗征的做法却是极其有效的,除掉那些有可能给他造成大麻烦的人才,这对于乾军逐鹿中原是绝对有好处的。至于天下人的口诛笔伐,正所谓债多不压身,罗征本来名声就臭,再臭一些又有何妨。反正这年头,天下士族多的还是随风倒的墙头草,只要有好处,罗征再略施手段,不怕那些士族不给他卖命。”
刘备蹙眉道:“难道罗征那厮就不害怕士族造反吗?”
徐庶叹气道:“主公、曹操、孙策皆以士族为根基,罗征却不然,西乾军事集团的核心乃罗征一手建立,早年因关凉之地士族凋零,罗征虽然很艰难,但却没有士族制肘,以至于形成了今日之局面,士族阶层根本就左右不了罗征。西乾变法和军制改制后,罗征更是牢牢地将军队抓在手中。这些年关凉之地又大办官学,鼓励百姓子弟读书,培养了成千上万平民士子,关凉之地七成以上的官吏都是官学的平民士子,罗征已经不再依赖士族,数十万大军又忠于其一人,治下士族若不想被抄家灭族,就只有俯首听命的份。”
刘备亦长叹,半晌才道:“罗征此獠虽然凶残成性,但却不得不承认,这厮的确是雄才大略之辈,自绝于天下士人,却能有今日之盛况,更改变了天下士人为尊的格局,不再依赖士族治理天下,只此一点备就不及多矣!”
庶徐道:“主公也不必妄自菲薄,西乾虽盛,但主公也不是没有机会。”
刘备点了点头,就不再说,又和徐庶商议起了如何结联孙策,共抗罗征的计划。
晋阳,罗征临时官邸。
“文和,降军收编的如何了?”
罗征一边在堂下踱步,一边随口问坐在一边的贾诩。
贾诩道:“万余兵马已尽数发往关中,各地郡兵也整编的差不多了,最多再有半个月就可完成,另外五万屯田兵已南下上党,进驻壶关。”
罗征‘嗯’了声,沉声道:“抓紧时间准备,尽快出兵!”
贾诩答应一声,见主公再没别的吩咐,当即起身离开了。
罗征又踱了一声,才向堂下喝道:“来人!”
“主公有何吩咐?”
有亲兵应声而进,立于堂下。
罗征道:“去带琤儿过来!”
“遵命!”
亲兵答应一声,立刻退了出去。(未完待续。。)
第427章乾王世子
这次出兵,罗征把儿子罗琤也带上了。
不为别的,让这小子体验一下军伍的生活,就算将来不带兵上战场,也要让他知道将士们浴血沙场的艰辛,学会体恤军卒,这是为人主者必须要具备的。
否则若不懂得体恤将士,如何能得到军队的忠心。
没有军队的支持,那还继承什么大业,买群羊给他放去得了。
功夫不大,罗琤就跟着亲兵进来了。
“孩儿见过父王!”
罗琤进帐后,恭恭敬敬的拱手作揖。
几年过去,这小子也长大了,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郎。
小时候皮的不像话,罗征甚至都有生个鸡蛋也比生这儿子强的想法,不过这两年这小子好像改变了许多,虽然还是本性难移,但至少没有以前那么轻浮了。
“这些日子感觉如何?”
罗征对儿子从来没好脸色,沉着脸问道:“在军中有何感想?”
罗琤想了想,才道:“孩儿觉得当兵很不容易,随时有可能战死沙场不说,一旦军令下达一天之内就要跑好几十里路。遇到紧急情况一天一夜不吃饭,甚至中途都不能休息,就要跑上百里路。骑兵骑着战马到还罢了,步卒可就太辛苦了。”
罗征沉声道:“谁告诉你这些的?”
罗琤道:“是孩子自己观察和打听到的。”
罗征脸色这才松了松,道:“你能观察到这些,也不枉为父将你带在军中。你要牢牢的记住。如果民心是国家的根本,那么军队就是国家的支柱。只有得到军队的拥护。将军队牢牢的抓在手里,就不用怕那些宵小。如果得不到军队效忠。就会助涨别人的野心。而要想得到军队的效忠,只有威严远远不够,还要学会体恤将士们的疾苦。乾军军规虽然比先秦军法还要严酷的多,但将士们却能够接受严刑酷法,你可知是什么原因?”
罗琤道:“恩威并施,许之以利,示之以宽,动之以情!”
罗征点点头,道:“不错。军规严酷不是问题,毕竟战争不是过家家,严酷的军规可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但只要懂得体恤将士,让将士们吃饱穿暖,日子过好,并且在确实有困难的时候,不乱拍脑袋乱发不合理的命令,照顾好将士们的利益和情绪,士兵们就愿意为你流血拼命。军法严酷一点又算得了什么。”
罗琤恭恭敬敬地道:“父王教诲的是,孩儿记下了!”
罗征摆摆手,“去吧,多和底层的将士们接触。放下身段,带着谦虚,用心去了解底层将士们需要什么。平时在想什么,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你才能学会体恤士卒。”
罗琤答应一声,转身退了出去。
罗征坐了一阵。不知想到什么,摇了摇头。
“世子!”
许仪一直守在外面,见罗琤出来,连忙拱手。
罗琤‘嗯’了声,大模大样的背着手,也不叫他免礼,道:“跟我去军营!”
“去军营干什么?”
许仪连忙快走几步跟上,一脸不解地问道。
这小子才十八岁,生的虎背熊腰,体型极其彪悍,活脱脱一个许褚二世,和他老子没什么两样,身上还披着一身黝黑的铁甲,走起路来哗啦啦一阵乱抖。
“废话!”
罗琤道:“去找几个士兵聊天!”
“这……”
许仪使劲抓了抓脑袋,实在想不明白世子的心思。
不过这小子和他老子许褚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不太喜欢动脑子,想不明白的事情,就干脆不去想,老老实实的跟着罗琤去了军营。
只要牢记老爹的吩咐,护得世子周全就行,其他的一概不管。
官署衙门,一偏房里。
“军师!”
有书记官进了偏房,向贾诩拱手道:“世子带着许仪去了军营。”
“喔,去了军营?”
贾诩目露思索,捻着已经发白的胡子沉思起来。
书记官也不敢打扰他,站在一边,恭恭敬敬地等候。
贾诩思忖了半晌,才道:“去,派人请世子来一趟。”
书记官答应一声,连忙退了出去,亲自前往军营去请罗琤。
在军营里打听了半天,找到世子的时候,罗琤正和几个士兵侃的不亦乐乎,手里还端了个破碗吃着士兵们的饭食,一点也不嫌饭食难以下咽。
许仪不说话,也端着碗在旁边吃饭。
“见过世子!”
书记官连忙上前,向罗琤施礼。
罗琤扭头,看了那书记官一眼,问,“什么事?”
书记官答道:“军师请世子过去一下。”
“哦?”
罗琤问道:“先生叫我干什么,有什么吩咐?”
书记官为难道,“这个,下官也是不知!”
罗琤无奈,道:“本世子知道了,这就去见先生!”
贾诩可是他的老师,老师相召,不敢不去,不然被老爹知道了,又得一顿胖揍。
罗琤三两口扒掉碗里的饭,带着许仪匆匆去见贾诩。
几个士兵张望了几眼,就一边吃饭,一边讨论起来。
“哎,这个世子到是不错!”
有士兵道:“我们这饭他也吃得下去,稀罕啊!”
“我们的饭怎么了?”
旁边一独耳士兵道:“你他妈不知道就不要胡说八道,当年老子在李傕手下当兵,一天只能喝半碗糊糊,别说吃肉,想吃顿饱饭都难。现在不但一日三顿都能吃饱,而且顿顿都有肉吃,听说我们的伙食都赶上地主家了,有什么吃不下的。”
旁边有士兵连连点头,“那是,要说伙食,我们乾军可是独一份。”
士兵们全赞同,这没什么好非议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老他娘的少废话两句!”
这时什长发话了,“我听校尉大人说了,当年校尉大人在董卓手下还是一小兵,主公那时候才是军侯,也和我们一样,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没饭吃的时候饿的就差吃马粪,不也照样过来了。世子再娇贵,也不至于吃不下去军中的伙食,都他娘的少传谣言。”
士兵们不敢顶嘴,心里却想,大伙也就随便说几句,哪传谣言了。
就算胆再肥,也不敢说世子的坏话啊!(未完待续。。)
第428章败家公
“老师!”
罗琤推门而进,向贾诩施礼。
贾诩摆了摆手,道:“世子请坐!”
罗琤转身在一旁坐下,问道:“不知老师叫弟子前来,有何吩咐?”
贾诩抚着柳须,问道:“听说世子最近经常流连军营,却不知是何故?”
罗琤道:“父王教诲弟子,说要学会体恤将士,故前往军营体察。”
贾诩正容道:“体恤将士固然是重要,但世子只需了解将士们所需即可,却不必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军卒身上。军政要略及权谋才是世子必须要掌握的东西,岂可因小失大。”
罗琤不以为然地道:“老师以偏盖全了吧?”
贾诩寿眉一动,道:“世子有何高见?”
罗琤笑呵呵地说道:“我觉得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会,要是连那些繁琐的军务和政务都要弟子亲自处理,那还要其他人干什么,再说弟子就一个人,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所以,弟子觉得只要管好官员,让官员去做事就行了,弟子只要负责底下的官员不贪,百姓能吃饱肚子不造反,不就没什么事了。要是弟子管的太宽,底下的官员干活不积极就会偷懒,甚至是推诿扯皮,老师觉得呢?”
“这……”
贾诩大为惊异,道:“谁告诉你这些的?”
罗琤道:“弟子自己想的。”
贾诩半信半疑,这番见解可说十分精辟,他还真不信是罗琤自己想出来的。
毕竟这小子虚岁才十五。见识和阅历都有限,怎么会想这么复杂的问题。
贾诩转了个念头。就道:“话虽如此,还是要熟读经典。否则何以能明察善断!”
罗琤这次没有再顶嘴,而是老老实实地道:“是,老师,弟子记住了。”
贾诩这才微微点头,道:“好了,世子去忙吧!”
罗琤连忙起身告退,苦着脸离开了。
等到了门外,一张苦脸立马变成了笑脸,神清气足地走了。
贾诩盯着门口看了一阵。才忍不住摇了摇头。
世子极为聪慧,本来应该是好事,但却就是太聪慧了。
有句古话是怎么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样的人,要么会成为一代明君,要么就是一代昏君。
看来以后还是要多下点功夫,好好教导一下这个弟子,父辈们辛辛苦苦创业,怎么也不能像先秦那样。把江山基业断送在败家子手上。
始皇帝何等雄才,却生了个胡亥那样的败家子,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秦灭六国而一统华夏,掀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却二世既亡。
虽说这世上并没有永盛不衰的王朝,但主公和自己一干臣子呕心沥血艰苦创业,怎么也不能像秦帝国那样。只传个两代就把基业败坏掉。
贾诩琢磨着教导世子的事,却是渐渐想的入了神。
半月后。并州初定。
罗征当即率军南下壶关,准备进兵冀州。
与此同时。令镇守中原的麾下大将高顺领军两万北上官渡,准备渡河北伐,又命高唐守将张绣率军渡过河水,摆出一副随时进击清河的架势。
消息传到邺城后,袁尚立刻就慌了。
虽然审配、逢纪都提醒他要小心罗征攻下并州后趁势进兵冀州,袁尚早有准备,但当罗征真的亲率大军来攻时,这心里还是有点着慌。
本来袁绍官渡战败后冀州还有近二十万兵马,但这些年袁家三兄弟打的不亦乐乎,张燕带着十万黑山军重新跑到太行山上当山大王去了,剩下的军队这些年又逃散了不少,和两个哥哥打仗折损了一部分,就剩下了三万兵马。
区区三万兵马,如何能挡得住罗征的虎狼之师。
袁尚一边召集心腹文武商议对策,一边派人与袁熙议和,准备联手抵挡罗征进逼。
袁熙也不傻,知道唇亡齿寒之理,当即与袁尚议和,准备联手。
可就在这个时候,漠北却传来了消息,漠北骑兵在向弹汗山一带集结,看样子有准备南下的迹象,袁熙哪里还顾得上袁尚,当即往上谷、代郡一带集结兵马。
三月末,罗征亲率八万骑兵大军出壶关,杀进魏郡。
与此同时,高顺也率军渡过河水攻打军事重镇黎阳,高唐守将张绣虽然兵少,但袁尚兵马大多集中在邺城,清河并没有驻守多少兵马,张绣攻的是势如破竹,十日之内连下了七座城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