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太平血-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巴麦尊最后的希望就是英国女王,他希望女王能够履行承诺,现在法国和俄国已经明确表态参加战争了,他需要女王的支持!
在英国下院最后表决前,英国女王出现在了英国下院,这打破了以往的惯例,在下院议员们错愕的目光中,维多利亚女王向所有议员发表了一段演说:“大英帝国的利益需要得到维持,而维持这种利益是不能够从卑躬屈膝的谈判中获得的,我们要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受敌人的和平祈求,这样才符合我们大英帝国一惯的精神!(欢呼声)。现在是太平天国主动向我们宣战,哪怕理由有多种多样的也不能改变任何结果,而面对宣战,作为一个英国人。一个勇敢的英国人,应该勇敢的站起来迎接挑战,而且有责任竭其所能,来对付这些暴力行动,用武力的报复去换来和平的承诺(又是一阵欢呼声)。如果我们不赞同我们认为正确的措施,那就辜负了国民对我们的信任。如果我们自己处于相同的境地,我们也会认为我们有责任去采取这些措施,事关利益和大英帝国的尊严,请不要让此前一万八千名英勇的英国士兵的鲜血摆摆流淌!也不要让将来的子孙因为现在我们的决定而蒙羞!(全场的欢呼声)。”
千言万语,英国女王的意思只有一条,那就是:政府有责任保护他的国民和维护帝国的尊严,哪怕他在遥远的地方,否则,要这政府做甚。对此,马克思如此评论英国第三次发动的这场远东远征行动:“无论英国的人民和全世界人士怎样为这些花言巧语所迷惑,但大多数人却绝对不会相信他的话是真的,不过面对民族利益和尊严的考验,所有人都不愿意在尊贵的女王面前露出稍许的懦弱!”
英国女王破天荒的在英国下院发表的演讲很快传得家喻户晓,英国百姓们爱戴这位女王,她的一言一行足以影响他们的决定,百姓遭遇这样的政府和女王还有什么可说的?便只有眼泪哗哗的了,除了投票之外,他们没有什么可再做的了。
数天之后,五月二十三日,英国上下两院投票结果自然就是通过首相的战争提案,英国的战争机器开始运转起来,他们在等待法国人备战……
第六百九十三章太平动向
西方三国在为了足赤远东而积极努力的捋顺一切阻碍远征的障碍之时,太平天国也在积极努力的捋顺一切阻碍将来抵抗三国远征行动的障碍。满清在全国各个战场上呈现出大溃败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就如同后世历史上解放战争后期,百万大军渡过长江之后,民心、军心所向,反抗者很难再组织起有效的反击,满清和后世逃到台湾的党国一样兵败如山倒,不过这次太平军是由南及北,而不是历史上传统的由北统南。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南方政权想要击败北方政权成功的例子非常少,而最为辉煌的无疑是明太祖的北伐行动,太平军借鉴了明军北伐的几个成功的做法,于是他们现在形势一片大好。首先就是稳固的后方,与明太祖一样,太平军在江南富庶地区巩固了统治,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战争所需要的血液——士兵、粮食和武器。其二,与大元一样,满清北方存在内部的问题,消耗了自身的实力,不论是英法联军的远征还是绵愉、荣禄的反叛都牵制了满清太多的精力,随后太平军奇兵突然包围了北京更是让满清不得不为了保住京城而耗尽最后一滴血。其三就是太平军与明军一样进行了武器的革新,并且编练了数量庞大的新式近代军队,这一点更是保障了太平军在与清军作战时的巨大优势。
而太平军也在战略上进行了尝试,这一点是明太祖并没有做过的,那就是进行战略大包围和迂回。太平军对满清的战略大包围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便是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布下的棋子,远在库页岛、庙街、大连湾的谭绍光部太平军。谭绍光的部下集中了太平军中优秀的青年近卫军团,还有为数众多的原北殿精锐力量。在天京事变中替西王做过那些杀戮之事的兵马和人员最后都集中到了这里,他们远离了那块是非之地,他们得到了西王的承诺,只要他们留在北方,日后将不会被清算。于是,谭绍光就是统帅着这样一些人在北方积极的扩张着,不论是满清还是俄国人,在北方都遭到了太平军的打击,俄国人被迫退回到了尼布楚一带。而满清则被压缩在宁古塔、盛京、齐齐哈尔等一个环形的防御圈内。谭绍光部这一支战略迂回集团已经非常出色的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即使将来满清失去北京想要退回关外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谭绍光部将会从这个方向给满清沉重的打击。
另一个方向的战略迂回就是陈玉成部,这一支战略迂回集团从两广到云贵、四川,最后从陕甘突出,最后他们将在西北地方成为可以迅速突入蒙古腹地的一支可怕力量,这可以威胁到蒙古,也可以截断满清想逃亡西北的妄想。谭绍光和陈玉成两部兵马就像两只巨大的钳子,最后将牢牢牵制住满清最后的希望。并彻底粉碎这个希望。
就在威妥玛回到埃及的那一天,太平军发起了冬季攻势,一反常态的在北方进行大规模的冬季攻势行动。历来的北伐之中,很多时候天气也是一个造成失败的重要原因。习惯了南方温暖冬日的士兵们在北方严寒气候下很难发挥战斗力,而太平军北伐的这些军队是经历过长期残酷军事考验的精锐,特别是林凤祥等部。也常年在两淮进行过拉锯战,太平军各部的训练之中都加入过大量的冬季军事训练。他们克复了天气的因素。而还有一个重大的保证就是太平军他们那非常先进的后勤保障系统。
历来北伐的南方军队最为要紧的成败关键就是他们的后勤补给线,宋朝几次北伐都是因为后勤补给线出了问题。而当年明太祖采取的北伐措施是先打山东、再打河南,利用山东与河南的运河水网保障后勤运输,同时明太祖对张士诚最后据点苏州长达十个月的围城战结束后直接发起北伐,非常隐蔽的完成了前期北伐所需的粮食准备,也大大出乎元军的预料,所以才能迅速的打开北伐的局面。而太平军也做到了这一点,林凤祥部长期的两淮拉锯和稳扎稳打给山东、河南两路北伐的太平军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准备。而在云贵川等地,太平军组织起了庞大的民夫骡马运输队伍保障西北太平军和出川部队的物资供应,很多常年行走于云贵川等地的马帮都被太平军用钱财雇佣下来,为太平军进行物资运输。云贵川的茶马古道号称第二条陆上丝绸之路,它的运量其实是非常庞大的,而且从事马帮运输的人们熟悉道路,给太平军的物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是以就算在云贵川这些山多林密的地方,太平军也能够保障物资的补给。
同时为了减轻后勤运输的压力,太平军的后勤军需官每到一处,总能够找到足够多的铁匠、工匠,组织他们利用太平军随军携带的一些机器设备进行弹药的就地生产。而太平军广泛使用的改进型卡曼尔莱德后装线膛步枪都是使用的米涅弹,米涅弹的制造工艺并不复杂,只要有充足的材料,太平军随军携带的大量子弹模具和工具就能够生产,因为太平军中随军跟随了很多精熟的工匠,能够教会当地工匠如何生产米涅弹。
冬季攻势中,除了保障军队的弹药、粮食之外,太平军的军服也很好的为士兵们提供了保暖的效果,庞大的军用被服需求也直接拉动了江南、云贵川等地的纺织行业。暖和的新式军服让太平军士兵们能够在北方严寒的气候下展开作战,而不再是历史上悲惨的太平军两万北伐经历,在历史上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遭到气候的严重影响,很多太平军战士是被严寒冻死、冻伤的。
冬季攻势让北方的清军极为难受,本来北方的冬天就非常寒冷。各地军队还要进行作战,并且山西等地还要供应北京粮食。直接加速了各地清军的大溃败。
在山东各地,清军被压缩在几个大城市之内固守。其余地方直接放弃,太平军李秀成部和北上的林凤祥部在腊月十一这天顺利的汇合。随后太平军顺利的打通了京杭运河,江南的物资得以源源不断的通过运河北运到京城的南苑大营,保障了运输线的京城太平军大营也不再是一支孤悬于外的孤军了。
河南的太平军进展也非常顺利,河南清军在两淮防线被突破之后就一直在进行战略退却,最后被太平军压缩在开封、郑州等大城市之内。腊月之间,河南最大的一股清军团练兵马在他们首脑苗霈霖的带领下,全军向太平军投诚,河南的清军覆灭已经是进入了倒计时。
苗霈霖这个人物是极为复杂的。在历史上这个人在太平军和清军之间始终摇摆不定,一时间是清军,一时间是太平军,最后被清军彻底剿灭,期间苗霈霖还干过诱捕英王陈玉成的大事。而在这个时空,由于太平军之前在两淮的强势,苗霈霖一直为清军倚重,并没有投降太平军的前例,而这一次投诚是苗霈霖第一次投降太平军。太平军河南部队的统帅赖文光欣然接受了苗霈霖的投诚。而投诚之后的苗霈霖为了急于立功,对清军的反扑更加凶狠,一如他在历史上对太平军所做的一样。
西北方向,陈玉成部在腊月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汉中战役。太平军围城一个月之后,在炮火的掩护下顺利的攻克了汉中这座西北名城,沃野千里的汉中平原也顺利落入太平军手中。满清最后一个现实开发比较完善的产粮基地也失去了。陈玉成部在汉中地区进行了十余天的休整之后,就迅速开始了西安战役。让西北清军毫无喘息的余地。
湖北的清军就比较有意思了,胡林翼镇守荆襄。遭到太平军四川林启荣部和武昌石达开部的猛烈攻击,荆州、宜昌等地迅速丢失,胡林翼只得退守襄樊,而太平军四川林启荣部随后重兵包围了襄樊,石达开部随后赶到。胡林翼深知自己是绝对挡不住两路太平军的优势夹攻的,就在胡林翼感到绝望的时候,石达开部却没有再襄樊进行停留,而是绕过襄樊直接往西北而去。林启荣部也没有急于进攻襄樊,而是稳固城外阵地之后,派兵围住襄樊两城,将清军困在城内,而其余兵马积极扫荡湖北各地去了。
太平军没有强攻襄樊,到让胡林翼的一番准备没了用处,他原本打算利用襄樊的坚固城防和太平军进行残酷的巷战和城防战,而林启荣却直接放弃了强攻,他的做法更像是要围死襄樊,直到城内粮尽城破。于是,湖北太平军林启荣部安心的围住襄樊,剩余兵力迅速展开扫荡湖北其余地方的清军势力,而石达开部却开拔往西北而去,让胡林翼有些狐疑不定,难道石达开部北上是去支援陈玉成的西北军团吗?
石达开部当然不是去支援陈玉成部,翼殿和西殿的代表李开芳在武昌达成了协议,翼王放弃湖北地区开拔往陕西地区而去,替天国往西北、新疆等地去开疆拓土,而换取翼殿永镇西北的承诺,西王的阳谋又一次得逞,而且让人没话说,翼王不愿回天京监国,自己选择了出镇西北,似乎西王的做法没有什么可指责的,相反很多人在背后诟病翼王权欲之心太重。
远在京城南苑大营的西王萧云贵在运河水道打通之后,总算结束了孤悬于外的境地,各方面的消息能够准确及时的送达南苑大营。苗霈霖的投诚之事让萧云贵感到不舒服,但鉴于现在这人也没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相反成了太平军招降纳叛的一面旗帜,也不好对他有什么举动,反正将来这人在太平军手下了,慢慢分化瓦解让他没了手中的兵马之后,还不是一只没牙的老虎,要是将来此人乖乖的听命行事也就罢了,要是有什么出格举动,萧云贵不介意收拾掉此人。
对于翼王的最后选择,萧云贵没有太多的兴奋之情,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就如同历史上翼王宁可和天京分道扬镳一样,其实翼王的野心并不小,而历史上翼王出走天京也给太平天国的覆灭埋下了隐患。不过这一次翼王远走西北,或许能给他自己开创另一个局面也说不定……
第六百九十四章传奇传记
托马斯。威廉姆。鲍勃,泰晤士报在中国的特派记者,是皇家炮兵队上尉托马斯。鲍勃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巴尔弗将军的女儿。他出生于直布罗陀,是大家族中的长子。
鲍勃年轻的时候长期和考恩博士学习,一位约40年前定居于此镇的苏格兰教师。在学院中,鲍勃先生并没有展现出显著的能力,但他始终在课堂中表现良好,并成为了一位公正的古典学者。在离开学校之后,他作为一名律师受雇于他的兄弟拉塞尔。鲍勃先生,此人正在桑德兰。在这一些年他享受于从事的法律工作,但法律工作的职业并不符合他独特的口味,并且他许多的时间都花在文学阅读上,并有一些大都会中文学明星的朋友。他是莎士比亚最狂热的崇拜者,并且阅读他的作品并加以引用。
实践工作结束不久之后,1848年,鲍勃先生第一次与伟大的记者生涯开始关联。在那时,资产阶级革命的趋势几乎冲击了整个欧洲大陆;在这一浪潮刚抵达柏林,鲍勃先生被泰晤士报作为特派记者派往柏林。因此资格他造访了这个大陆的几个地方;并在他回到英格兰之后不久,他为泰晤士报贡献了几篇文章,随后他被派往了中国。
在中国期间,他用相机和笔墨忠实的记录了整个战争的过程,从远征军达到香港,到大沽口战役,天津战役和八里桥战役,鲍勃都和英军一起见证了整个过程。他记录下了塘沽镇那些被印度乱兵劫杀的无辜平民,也记录下了天津城内那些吞食鸦片自杀的妇女。也记录下了八里桥那名擎旗的鞑靼勇士不屈的身姿,也记录下了太平军反戈一击之后。联军仓皇从通州撤退的凄惨景象,直到最后他和许多英军士兵一起进入了战俘营。
在战俘营几天的生活是枯燥的。他们总是在行军,鲍勃和英军一道沿着逃跑的路线回到了天津城内,沿途鲍勃看到了为数众多、被联军乱兵劫掠焚毁的村庄。鲍勃痛苦的喃喃自问道:“自诩为这个国家带来文明的一支军队却将怎样的痛苦强加在了这个国度的平民百姓身上啊……”
回到天津之后,战俘们被一一区分对待,牧师、医生、记者、外交人员被带走,鲍勃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当初他选择以一名记者的身份来到远东而不是子承父业,成为一名皇家卫队的士兵。
太平军并没有虐待他们,虽然沿途看到他们的平民百姓们朝他们吐口水、扔石头。但他们总体来说是安全的。离开战俘营之后,鲍勃被告知可以跟随额尔金公使等外交人员回到上海去,也可以选择留下来继续他的记者行当。
在得到了安全保障的承诺之后,鲍勃当然很乐意留下来继续他的报道,他希望能够忠实的记录下一切,特别是英法联军被俘官兵日后的情形。鲍勃的采访要求得到了太平军最高首脑西王的亲自允可,鲍勃便开始了他在天津内外的自由采访,包括战俘营。
刚开始的时候,战俘营的士兵们非常恐慌。特别是军官、牧师、医生、记者和外交人员被带走之后,战俘们认为太平军这是要将普通士兵杀掉泄愤。但很快疑虑被打消了,鲍勃和另外几名记者第二天回到了战俘营,他们还携带了相机和纸笔。看来他们并没有被遗弃。
战俘营的战俘们开始被安排工作,主要就是重建那些天津附近被联军毁掉的村庄,他们被分为若干连队。一个连队负责一个村庄。
鲍勃和英军战俘的一个连队来到一个村庄,这里曾经被联军劫掠过。烧毁了很多房屋,一些村民被枪杀在屋内。英军战俘们将尸体搬出来然后埋葬,清理被烧毁的房屋,然后重新伐木建盖新的房屋。整个过程都是在太平军士兵的监视下进行的,不干活的人是没有饭吃的。清理自己亲手毁坏过的东西,这种滋味不太好受,英军士兵们都赌咒发誓,这绝对不是自己干的,但鲍勃发现他们当中很多人在发誓的时候,手是不停发抖的。
鲍勃在战俘营待了两个月,去过不同的战俘营,各处战俘营的工作和现状都大同小异,在鲍勃看来,这些大兵在为他们自己所造的孽赎罪。
当然,期间发生了三起逃跑事件,几名英军士兵偷偷藏了几件伐木工具,意图袭击看管他们的哨兵,但最后被发现了,几名逃跑的士兵被处以鞭刑,而袭击哨兵的两名英军则被当场打死,随后就再没有人逃跑了。
鲍勃在战俘营有些腻味了,太平军对待战俘还是比较仁慈的,那些繁重的重建工作在鲍勃看来本来就该这些人去干,这总比只是在牧师面前忏悔几句就能赎罪来得实在。随后,鲍勃要求采访太平军士兵和他们的首脑西王,这个要求也得到了允可。
就这样,鲍勃来到了南苑大营,整天跟在西王身边,忠实的记录西王的一些事情,当然一些西王秘密商议军情的场合,鲍勃还是需要回避的,两名西王的近卫总是跟随在鲍勃的身边。
这两名近卫非常崇拜西王,从他们的口中,鲍勃知道了西王更多的事迹,鲍勃忽然有种念头,他想写一本关于西王的传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远东的王者。
鲍勃的想法得到了西王的许可,西王笑着对鲍勃说:“能有人写自己的传记当然很好,我喜欢这种感觉,不过希望你别把我写得像个魔鬼。”
于是鲍勃开始走访很多人了解西王的生平,从家族出身到早年的不幸经历,从开始和太平天国的几位王爷创建拜上帝教到金田起义,从奔袭长沙到开创苏褔省,鲍勃从不同的人口中得到了大量详实的资料。
一晃又是两个月过去了。鲍勃在南苑大营还记录了清军的几次反扑战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军的反扑越来越弱,太平军牢牢的守住他们的营垒。没有让清军突破防线。
这天,大营内欢声雷动,鲍勃跑出自己的帐篷,认识他的太平军士兵都欢喜的告诉他,他们和南边的军队会师了,从南边来的补给已经通过运河达到了这里。鲍勃看到一张张质朴、喜悦的面孔,他也不禁高兴起来。
当他来到西王的大帐之时,在帐内他见到了格兰特将军和蒙托邦将军一起联军其他几名重要的将领,他们都是一起被俘虏的。此前格兰特和蒙托邦将军不同程度的受了些伤,他们一直在天津养伤,鲍勃此前还去探望过他们,现在看起来两人的伤势应该是全好了,精神看起来不错,只是他们穿了中国式的长袍,看起来有些滑稽。
见到鲍勃进来,西王笑着说道:“今天运河补给线打通了,我请了几位将军吃饭。鲍勃记者,其他几位记者和牧师、医生待会儿也会一起过来,我们一起庆祝一下吧。”
格兰特将军却皱眉道:“西王阁下,您是我见过最为奇特的君王。没有哪个君王会同一群俘虏一起庆祝的,除非你是想借着庆祝来彰显您的成就,然后奚落我们。”
西王没有恼怒。笑呵呵的说道:“不会的,格兰特。你和我们是老相识了,从被俘到现在我们并没有为难过你们。军官都被单独关在城内,城外的士兵在战俘营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这次我是很诚心的和你们一起庆祝,以朋友的身份一起。”
蒙托邦点点头说道:“好吧,西王阁下,不过我们迫切的想知道目前我们的战况如何了。”
西王看了看众人笑着说道:“蒙托邦将军很聪明,知道补给线打通了,南边的消息就会源源不断的到来,其实也没有什么可以隐瞒你们的,本王也是刚刚收到一些来自南方的详细战况。”
当下,西王的一名参谋官向帐内的英法联军被俘将领介绍起了南边的战况,从联军舰队回到上海吃到的败仗到南方的海战,再到近期双方一直在南海进行的海上游击战等等。
格兰特听完后苦着脸说道:“西王阁下,虽然现在您的拖延战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英法两国一定会再派更多的军舰和士兵来到远东的,将来您能抵挡住这些攻势吗?”
西王笑着说道:“不是只有英法两国,我们从东北得到消息,俄国也派了几万名哥萨克骑兵东来,我们将来会面对英法俄三国!”
看到西王如此从容的说出这样的话来,格兰特和蒙托邦都不禁摇起头来,格兰特忍不住说道:“西王阁下,我需要提醒您,您将面对的是西方世界两个工业强国和一个人口、土地最多的国家,您认为您领导的太平军会有胜算吗?”
西王闻言之后,脸上的笑容消失,他站起身来,挺拔的身躯显得是那么的高大,他很严肃的看着众人一字一句的说道:“先生们,大国崛起,必有一战,太平天国在远东要复兴汉人千百年来的光荣,加入我们只是太平军单独面对英法俄三国自然是没有胜算的,但我们不是只有太平军,我们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在共同作战,我们会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复兴和民族的自由与尊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不尊重我们的国家进行斗争!我们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的!”
当晚,鲍勃在他的传记手稿里记录的不是当天晚宴的热闹,而是记录了西王的那一番豪言壮语,最后他写下几句评语:“无可否认,远东这个曾经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民族将在这位睿智、英勇的君王领导下,重新崛起于东方,我对即将发生的更严重战争冲突感到悲观,作为一个英国人,我看不到英国胜利的可能性……”
第六百九十五章父子夜话
鲍勃在煤油灯下奋笔疾书,当写完一大段文字之后,脑中忍不住浮现起今晚宴会时的情景,与他同席的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太平军参谋军官,鲍勃估计他最多只有十六岁,而且这名年轻军官此前鲍勃在南苑大营中从未见到过,据他自己说是更随第一批后勤补给物资一起到达南苑大营的。
这名年轻军官自称姓萧,和西王是一个姓氏,他的身上带着浓浓的军人气质,做派非常严谨,特别是西王一旦看他一眼或者和他说一句话的时候,他会表现得更加谨慎和得体。
他的英文非常好,虽然他自称在上海太平军的军校——讲武学堂里系统学习了数年时间,但鲍勃觉得他的身份一定不简单,因为他的军衔只是个上尉,一名尉官能够出席西王非常重要的宴席,这是难以想象的。
鲍勃忽然有个天马行空的想法,这个年轻军官会不会是西王的儿子?或者是西王的子侄?跟着鲍勃发现自己的传记之中,虽然对西王的各种英勇事迹描绘的非常多,但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西王的家事描写非常之少。到目前为止,鲍勃的笔墨也只停留在西王的夫人洪宣娇上,因为这位杰出的女性一直活跃在太平天国的政坛上,鲍勃很容易得知她和西王的故事,但听闻西王是有两个儿子的,他们的情形如何呢?还有西王的父辈又如何呢?没有完整的家庭描写,鲍勃觉得自己的人物传记将会是不完整的,于是鲍勃决定第二天多多和那位年轻军官进行交流。看看自己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如果那位萧上尉真的是西王的子侄。那自己就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更多西王家庭的一些故事了。
已经是子时深夜时分,西王的内帐中。煤油灯依然亮着,萧云贵看着明亮的煤油灯,放下手中已经反复看过几遍的家书,难得的露出笑容说道:“补给总算是送上来了,再也不用点蜡烛了,再在蜡烛下面看书信,我这副老眼就怕更加昏花了。”
帐内坐着西王的便宜大儿子萧有和,鲍勃猜测得不错,那位在宴席上和他同台的年轻上尉就是西王的儿子。萧有和此时已经年近十六岁。在军校中他的成绩优异,而且因为是西王的儿子这层关系,虽然各种军事训练中,军校一样进行了严格的训练,但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后勤部门担任军官。
萧有和正襟危坐,非常担忧的看着萧云贵说道:“父亲日夜操劳,还是应该多多休息才是,这次北来。母亲多次叮嘱,让父亲要休息好。”
萧云贵看得出萧有和说这些话时候的担心是发自内心的,心头忍不住一阵感慨,自己和洪韵儿对这个便宜儿子并不算好。但这个儿子对他夫妻俩从来没有半点怨言,有时候萧云贵也会有些歉意的自责。
嗯了一声之后,萧云贵问道:“你母亲产后身体如何?”萧有和这次跟随第一批补给物资北上。除了办理公务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给父亲带来母亲的家书。洪韵儿已经在两个月前生下一女。从白泽堂传来的消息很简短,诞下一女。母子平安,取名有颖。中年得女的萧云贵迫切想知道老婆女儿的详细情况,因此萧有和就顺便带来了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更何况还是便宜大儿子亲自带来的家书?萧云贵已经反复看过几次家书了,但还是忍不住亲口询问洪韵儿的身体状况,他这幅身躯已经四十岁了,洪韵儿的身躯也不再年轻,虽然两人都是练武的,但身体机能随着岁月的杀猪刀渐渐退化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萧有和答道:“母亲身体很好,只是想念父亲,时常念叨。”萧云贵放下心来,嗯了一声后道:“最多再有数月时间,京城必破,到时候我们一家便可在京城团聚,到那时天京的一切都要搬过来的。”
萧有和微微一愕,听父亲的口气是有意定都北京,但他从南方来之前,民间的风向却是希望天国的国都还是留在南京的,此刻萧有和也不愿意破坏这难得的父子说话氛围,因此没有马上顺着说起此事,因为西王那句一家便可在京城团聚,让他感到了家的温暖。
看到萧有和眼圈微红,萧云贵略略有些尴尬,岔开话题道:“你军校毕业授上尉军衔,我看过你的成绩了,很不错,看起来你的确是用心了。而且在云贵川利用茶马古道上常年行走的马帮帮助运送军需物资这一招是你最先提出来的,很不错的想法,解决了很多问题,上尉这个军衔也并不是偶然得到的。”
“多谢父亲夸奖,儿子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萧有和还是显得那么的拘谨和客气,萧云贵扶着下巴道:“听说你一开始是希望去野战部队而不是去后勤军需部?”
萧有和点点头老实的说道:“是的父亲,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像父亲那样,带领军队替天国开疆守土,建立赫赫的军功,儿子的志向是在军伍之间,其他的不敢想。”
萧云贵闻言之后,感到一阵头痛起来,随着天国统一全国的进程加快,西王的声威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相信一旦攻克了北京,满清覆灭之后,天国上下军民一定会希望西王进位为皇帝,而在此之前,左宗棠等人就一直在向西王进言,希望西王能确定下西王世子来,以正国统。
而此刻萧有和的话更像是在表明他无意世子之位,虽然儿子萧有和志在军队,但不代表他掌握军权之后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来,自从苏福新政和军队改编之后,太平天国就已经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