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太平血-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江国霖愣了一愣,和周起滨对望一眼,两人都说不出话来。
第四百九十九章昔日故友
坐在马车上,周起滨挑起帘子不时往外望去,江国霖虽然端坐车内,但眼光不自然的往外飘去。上海的变化带给他们的除了震惊还是震惊,这还是当年那个长江口的小渔村么?
最直观的的感受便是上海的路,从码头出来之后,马车就一直缓缓迟行在这种碎石铺就的道路上,如同无止境的长线一般,一直延伸到远处,随后又如同蛛网一般辐射延伸在上海的各个角落。这路中间稍高,两侧平缓而低,道路两侧修建有排水沟渠便于路上积水,道路两边排水沟外遍植各种树木,当中以梧桐最多。
出了码头,远望前方却是一片极为繁华的街道,路上行人、马车、骑马的洋人络绎不绝,那段路两侧都是三层的西式洋楼,底层便是商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随处可见袒露这雪白胸脯的洋人女子。江国霖看得只是摇头轻叹,缓缓闭上眼睛。
好在马车在一个路口转了个弯,并没有往那边而去,周起滨有些奇怪回头看了随车端坐的那太平军将士。相处下来,那太平军将士名唤王凯,安徽太平府人氏,当年逃荒来到金陵城讨生活,适逢太平军入城便加入了西殿太平军,也算是西殿老兵了。王凯的名字原本是按着天国的忌讳改成了黄凯,好在去岁西王进了天京之后,一次天兄下凡之时,才废除了种种文字上的忌讳,黄凯又将姓氏改了回来。
王凯见周起滨望向自己,淡淡的说道:“那边是洋人的租界。两年前上海各路定名,西王亲自命名南京路,便是上海最为繁华的地方。咱们这是囚车,可不能往那边过。”
周起滨闹了个大红脸,这时候才记起自己还是阶下囚的身份,轻叹一声也不说话,只是望着外面的景色。
行过洋泾浜的道路之后,隔着洋泾浜远处可以望见一大片高耸的烟囱和连绵不绝的砖瓦房子,靠着那边的土地上鲜少有民居建筑。周起滨好奇的问道:“那边是何去处?”
王凯眼睛也不抬只是说道:“那边是上海枪械总局,造枪造炮造机器的。”
江国霖闻言忍不住也望了过去,王凯接着说道:“这上海枪械总局现下算是咱们东方最大的火器制造工厂了。足足有上万人在那片厂子里做事,咱们用来打你们的枪炮大都是从那里制造的。”
江国霖脸如死灰,扶着马车窗棂的手不住颤抖起来,口中喃喃自语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王凯淡淡的说道:“两位大老爷。我是奉了命令陪同两位前往军政司衙门。但有什么想问的不妨直问,我得到的命令便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江国霖沉默了片刻后奇道:“你就不怕说得多了我们逃脱之后泄露了这里的秘密?”
王凯耸耸肩头道:“且先不说你们逃不逃的了,就算逃得了上海这些东西也没什么不能让人知道的。咱们西王说了,就算让清妖知道上海有咱们的枪炮制造局又如何?清妖还能打过来么?”
江国霖和周起滨都是默然无语,过了片刻后周起滨忍不住问道:“贵上为何要如此安排?若是入天京,走长江水道不是更近么?”
王凯摇摇头道:“我不知道,反正你们的行程是坐火车前往苏州,再从苏州入天京。我也搞不懂,这入京献俘搞得像游山玩水一般。”
转过洋泾浜边上的长路之后。上海老城便在眼前了,此处变化更是巨大,内河水面上已经不见了长年居住水上的乌篷船人家,城墙外规划的是整齐的砖瓦房民居,也是一般的笔直碎石马路直通城内,道路整洁干净,两侧的商户小贩亦是络绎不绝,往来行人和马车丝毫不逊洋租界。
道路两旁种植的悬铃木,隔路树臂几可连接,暑天行走十分荫凉。路旁树下各种摊档摆设开来,从街头连到街尾。摊位上,袍服裙衫、头花首饰、鞋帽巾袜、果品散食、盆景艺品、玻璃器皿等等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洋货杂品五金等,果真是人山人海、热气腾腾,绘出了一幅繁华山塘街市图来。四周皆商肆毗连,各种商号、茶肆、酒家、戏院、客栈等无不具,但却似乎少了些烟馆和花楼。
往来之人尽是穿着汉服,偶尔也有人穿着太平天国的马褂长袍,头戴红巾,也有穿着西洋服色的,整个老上海城便如同一个大杂烩的服饰展览馆,但唯独就是不见马蹄袖式样的满清服色。
来到原来上海道衙门外,王凯跳下车来道:“上海军政司已经搬迁到闸北新区去了,这里原是清妖上海道台衙门,从前上海军政司在这里办过公务,现下为了方便老城的百姓办事保留了几个司部的分部在这里。里面空屋子不少,今晚在这里歇宿。”
江国霖和周起滨下得马车来,却不见其他一同被俘之人,询问的目光才过来,王凯已经很机灵的答道:“两位在广东官声不错,便是这种待遇,叶名琛、柏贵那些狗官可享受不了这种待遇,还在船上圈着呢。”
江国霖和周起滨相视一望苦笑起来,正往里走时,迎面只见衙门里走出数名太平天国官员来,都是一般的太平天国长袍马褂官服,头戴红风帽,当先一人五十余岁,须发花白但却精神矍铄。
江国霖望了那人一眼,吃惊的失声喊道:“来人可是陶公?”
那年老官员微微一愣抬起头望了望,亦是面露喜色,上前道:“我道是谁,原来是雨农啊。”
江国霖上前长长一揖道:“想不到在此处还能见到陶公,当年翰林院一同任编修之时,多得陶公提点,国霖一直不敢忘怀。”
那老官员笑了笑对身后的一干官员道:“你们先行回去办差,老夫这里和老友叙叙旧。”几名太平天国官员告辞后便先行乘马车离去。
江国霖拉过周起滨道:“陶公,这位是广东按察使周起滨,易阳(周起滨字)这位是陶恩培陶公。”
那年老官员正是陶恩培,当年从衡阳来到苏州之后被萧云贵委任为户部尚书,在户部尚书任上做了一年之后,因年事已高,太平天国户部事务繁重,陶恩培常常患病,因此萧云贵将他调任上海军政司任副司长,也算是调养身子,而户部尚书则让更有能力和干劲的许乃钊出任。
陶恩培和周起滨见礼之后,便要带两人说是回自己府上叙旧,王凯当即上前阻拦道:“陶大人,这两位是我的犯人。”
此言一出江国霖和周起滨大是尴尬,陶恩培一拍脑袋道:“雨农,你看老夫这记性,前几日来了公文,说老衙门这边几间空厢房要用来看押几个被俘的清廷官吏,原来就是你们两啊。”
江国霖脸色通红,侧头抱拳道:“陶公,余本想以死殉国的……”
陶恩培连忙止住道:“慢来,你死做什么?殉国?殉的哪一国?满清可不是我们汉人的国家,雨农,你大错了。”见江国霖和周起滨两人不言语,陶恩培回头对王凯道:“这位……哦,官衔是上尉,这位小哥上尉,他们要关在里面哪间屋子?我带他们进去,你让手下士兵帮我们买点酒食过来,老夫就在里面厢房和他们叙旧如何?”
王凯也不矫情,只是一摊手道:“陶大人,我可没钱。”陶恩培笑骂道:“军中发饷便在前日,你会没钱?拿着吧,老夫自然不会让你坏钞。”说罢陶恩培自己掏出几块银元来,王凯笑着接了,唤过两名随行看押的士兵吩咐了几句后便带着剩下的几名士兵跟随陶恩培等人进了衙门。
来到衙门后院的厢房之内,陶恩培挑了一间大一些的厢房让两人居住。梳洗一番之后,酒食也买来了,陶恩培多给了银钱,王凯等几名士兵便也得了一桌酒食在屋外自用,陶恩培等三人在屋内摆出酒食叙话。
酒过三巡,席间陶恩培尽是说一些满清的坏话,江国霖越听越是皱眉,也不知道陶恩培如何变得如此大逆不道,周起滨则只是微微笑而不语,也不附和也不反驳。
“陶公乃是道光十五年进士出身吧。”江国霖岔开话题说道:“可还记得昔年在翰林院任编修之时,小子多得陶公弗照的。”
陶恩培停下酒杯叹道:“记得雨农乃是道光十八年进士出身,便即任了翰林院编修之职,当时初到任雨农还是个愣头青,便是老夫带雨农上任的。”
江国霖嗯了一声举杯道:“小子还记得当年陶公在小子上任第一天时对小子说过的话,陶公当年说要记着皇上恩典,忠君报国的。”
陶恩培哈哈一笑说道:“我要说你,你反说我。”跟着也举杯道:“不错,当年老夫的确如此说来,但后面还有两句话更为重要,那便是以我等毕生所学造福天下百姓,才不失圣贤教导。”
江国霖略略遥敬便将酒一饮而尽,面色张红的说道:“可陶公为何要委身于贼?难道陶公就忘了忠义二字了么?”
陶恩培也是干了酒后,微微一笑后,从怀中掏出几本书册递过去,说道:“这一本书乃是海外明代遗民所书,上有满清入关之时在扬州等地所为的纪略,雨农可一观。还有几本乃是苏浙当时鸿儒郁松年等人连同本国第一才女西王娘萧洪氏同著的《汉儒新考》、《满清儒学纪略》、《四库全书新注》等书册。雨农看完之后便知老夫为何会有如此转变了。”
第五百章大文字狱
已然入夜,江国霖、周起滨依旧没有入睡,两人点着煤油灯在案头细看陶恩培送给的几册书籍。不得不说这些反贼的确很有智计,他们造书成册,而这些书册并不鼓吹太平天国所谓的基督教,仅仅只是以儒论儒,江国霖、周起滨秉承儒家基本的治学态度就会忍不住翻开阅读。
这一读却让两人又忍不住看下去,越看越是额头冷汗直冒。江国霖看的乃是《四库全书新注》,其余几本江国霖不是不感兴趣,而是他在任翰林院编修的时候对《四库全书》可谓是推崇备至,他很好奇这些反贼有何德何能居然敢写四库全书新注?
翻开首页,开篇便是此书总纲题言,总述了四库全书的由来,《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书中这样写道:“藏于南三阁之书,先后为我天国所得。南三阁之四库全书悉数藏于无锡书库馆内,无有一页一字之损毁,皆保藏妥帖……”看到这里江国霖松了口气。暗想还好这些反贼对先贤辛苦编收之书册尚存敬畏之心,也没有毁损于它,看来这些反贼也倒不是一无是处。
接着看下去江国霖就觉得不大对味了,“此书乃满清乾隆时期编收之书,乾隆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维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贤、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诸之著作,均于列禁。其后便是有名家之作不得不列入,也要改易违碍字句,方可无庸销毁。时有沪上名家藏书郁公松年者,家中藏书亦有千万卷,其中不乏明清以前古籍者,天国西王娘萧洪氏览阅此书后,发觉其中谬误颇多。乃命天国诏书衙广募江浙文士三百二十一人,会同郁家长者校对满清之四库全书。但凡时有满清篡改、删增古籍者,便列于本书之内,以为阅看四库全书之校注,以防后人为清人编修之所谓全书所误!”
看到这里江国霖额头上便有细汗开始渗出,自己一直奉为传世经典的四库全书竟然有误?这不可能!江国霖咬牙切齿的开始往下看去,希望能找出这些反贼的错漏之处,方能稍安自己的内心。
一开始江国霖还奇怪四库全书如此宏大的一套书册为何新注只是这么一本书册,原来这本书仅仅只是对满清删增、篡改、未收录、错讹的地方进行注解校正,而于古籍相同者便不再列明而已。
这本书分未录、删增、篡改、错讹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便是列出四库全书未曾收录的名家著作,书中言道:“郁家藏书中古籍颇多,而四库全书中未曾收录者便有三千余册之多,余等翻阅此些未曾收录之书,便是于满清统治有碍之书,想满清为求统御汉人竟凌辱先贤之言若斯,徒感悲愤之余,特列明四库未曾收录之书如下……”其后密密麻麻的列了三千多本书的书名、作者名以及出处等。这部分结尾还写道:“以上书册仅只郁家一家之藏书所现,若有以为不信者可往松江郁家藏书阁一观。另《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乃旅扶桑之明代遗民所著之书,中原并无流传,亦可一观以现昔年满清之凶恶!郁公松年曾言道,郁家所收之藏书不足世间流传古籍之一二,足见满清四库未曾收录而焚毁、销毁之古典书册不下三千余种、六、七万卷册之多,足见清人之四库全书实乃四不全之书。湘中才子左公宗棠喟叹曰,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看到这里江国霖已经呆若木鸡,一旁周起滨看着那本《满清儒学纪略》也是额头汗水涔涔而下,周起滨抹了抹额头汗水道:“雨农,这几本书我现下想起来了,就在太平军攻打广州之时,按察使衙门曾今收缴过一批所谓的反书,我当时也没注意,现下看了书名和内容才想起来,这些书似乎早在民间流传了。”
江国霖呆愣了片刻后才道:“为何你当时不查缴?”周起滨叹道:“当时忙于应付太平军攻城,何来人手查缴?现下……”说到这里周起滨说不下去了,江国霖轻叹一声接着说道:“现下太平已经占了广州,这些书册只怕是大摇大摆的公然置于书局贩售了吧。”
周起滨没有再接着说话,低头又接着看书,文人出身的人便是这样,喜欢看书,特别是动摇他三观的书籍,他非要想找出错漏来不可,这样才能稍安自己的心。
江国霖也接着看了下去,第二部分便是删增,写这本新注的三百多名江浙才子对南三阁的四库藏书进行了校对,并与民间地方志、郁家收录的古籍等参对,逐一列出书中删增的部分。如宋黄休的《茅亭客话》便有两本对照,一是校宋本,一是四库本,同是一种书,而两本的文章却常有不同,四库本所删改的多是华夷之言。
又如宋洪迈的《容斋随笔》至《五笔》的影宋刊本和明活字本,其中有三条就为清代刻本中所没有的。书中还举出了实例。一条乃是《容斋三笔》卷三里的《北狄俘虏之苦》在这里——“元魏破江陵,尽以所俘士民为奴,无分贵贱。盖北方夷俗皆然也。自靖康之后,陷于金虏者,帝子王孙,官门仕族之家,尽没为奴婢,使供作务。每人一月支稗子五斗,令自舂为米。得一斗八升,用为餱粮;岁支麻五把,令缉为裘。此外更无一钱一帛之入。男子不能缉者。则终岁**。虏或哀之,则使执爨,虽时负火得暖气,然才出外取柴归。再坐火边。皮肉即脱落,不日辄死。惟喜有手艺,如医人绣工之类,寻常只团坐地上,以败席或芦藉衬之,遇客至开筵,引能乐者使奏技,酒阑客散。各复其初,依旧环坐刺绣:任其生死。视如草芥。第二条……
删增部分举出的例子很多,多是有实本书册对照校检出来的,江国霖心中开始慌乱,这时候便忍不住想到松江,到郁家的藏书阁亲眼看看那些古籍。但才站起身,便赫然想到自己乃是阶下囚的身份,如何能去得?不禁又其闷闷的坐下身来,本想将那书仍在一边不看,但最终还是又拿起来复看。
第三部分便是篡改,书中也列举了不少实例,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被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因为“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最荒唐可笑的是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本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与犯忌的“胡”“戎”“夷”“虏”等并不相关,可是奴才们害怕**淫威,为保险起见“觉悟高”,须知“狗总是跑在最前面的”。再如张孝祥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北方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凋零”。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耻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
第四部分乃是错讹,例如四库书中的《晋书》则讹字不可枚举等等,新注将这些错处的字一一纠正过来,在此部分结尾写道:“编修四库之人多者时数千,具乃当时才子,何以有此错孩童疏漏错字之举?盖因时文人墨客皆已无千古气节,编修四库仅为献媚讨好。余等猜测此乃四库馆臣、内府官员、太监为取悦乾隆,故意为之,以待喜爱校书乾隆阅后标出,再对馆臣的不学降旨申斥,从而龙心大悦,如此可使乾隆学问也在“皆海内一流,一时博雅之彦”的四库馆臣之上,如此而已。然乾隆虽喜校书,不过偶尔批阅,初非逐字雠校,且久而益厌。每样本进呈,并不开视,辄以朱笔大书校过无误,照本发印。司事者虽明知其讹误,亦不敢擅行改刊矣,故错字讹误大行四库之书。余等治学不以个人喜好为先,只以对错为根本,是以细细校对例举标注,以免后人览阅此书后习错字尔……”
很是辛辣的讽刺,江国霖看了之后不禁脸都红了起来,记得当年阅读四库全书的时候,他也曾发现过错字讹误,也曾问过老师,但老师支支吾吾就是讲不出所以然来,最后只说此书如此写你便如此念!如今想来江国霖不禁身子凉了半截,就连自己的老师治学态度也已经被满清阉割得只剩下照书直念了,哪里还有半分儒家先贤治学之谨慎态度?
最后新注的结尾写道:“四库之书,收录经史子集四部,涵盖大部分古籍,清人行此举并非为古籍传世而立,无非想以此举,一统文坛传世之言,今后但有与四库不符之书便是妖书,便是该毁禁之书,满人为达钳制天下读书人之思想,不惜以此书为掩饰,实乃天下第一大文字狱尔,后人读此书时,当谨之慎之……”
看完此书时,江国霖已经是汗透重衣,天色也蒙蒙发亮起来,他推开窗户,骄阳如火般照射进屋来,他凝望着院中的一株古松,脑海中满是书中看到的一句话,“编修四库之人已经无有明末慷慨赴义之文士骨气,尽是趋炎魅上之徒,虽有鸿儒之名,但风骨已荡然无存……”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吗?江国霖觉得自己的三观已经开始动摇了。
第五百零一章应有此报
火车尖利的汽笛声令江国霖回过神来,初上火车时,他还被如此吞碳吐烟的钢铁怪兽给吓了一跳,但坐在车厢里一段时间之后,新奇感过去,他还是看起了陶恩培给的其他几本书册。
他们在上海逗留了两天,除了看到上海日益繁荣的工商业之外,他们还看到了太平天国强大的武力后背,一批批的士兵和踊跃参军的人群令他们感到了悲哀,苏浙数省数千万百姓已经彻底成为了反贼的拥趸。
他们手中的书册在上海各大书局、书铺小店果然都有公开售卖,而且来买书的多是读书人,苏浙历来富庶,因此读书人很多,江国霖知道太平天国这样做是在争取天下的读书人之心,虽然这些书并不能让读书人们完全支持太平天国,但江国霖相信就算日后官军打回来了,江浙的读书人也不可能恭顺如前,官军假若光复苏浙之后,对这边的读书人除了杀光似乎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而且太平天国并没像原来在湖南、湖北那样的灭佛毁儒,在苏浙上海等地,他还看到依旧香火鼎盛的寺庙和道观,人们开始追捧的是那位西王娘引领下兴起的新儒学。这新儒学说穿了便是尽复明末之前儒学旧观,除掉满清强加在儒学身上的奴性枷锁,提倡经世致用之说。
同时上海等地工商业民间资本的兴起,让江国霖看到像郁松年等儒学世家或是名门望族都在投资工商业,这些儒家学子们丝毫没有士农工商的观念。并不以经商为耻,相反的很多人居然将儒家的精髓运用在经商之上,并以儒商自居。
唯一令江国霖感到欣慰的是上海开办了很多学堂。圣贤之书在这里列为国学,而且在这里念书的孩童完全是免费的,这让江国霖觉得这些反贼已然不能再称之为贼匪,他们的所作所为便是以新国家自居,他们在安养百姓,而非贼匪那样劫掠。
透过车窗,江国霖看到了苏沪之间那传统的江南鱼米之乡景色。纵横的河网港汊之间是大片大片一望无际的稻田,如今夏稻已经快要收割,那沉甸甸的稻穗代表着又是一季丰收。苏沪很多地方已经可以一年两熟或是三熟,如此富饶的景象令江国霖感到官军或许永远不可能再打回来了。
火车到了苏州,此处也是和上海一般的繁荣,内地转来的各种货物通过这里运往上海。上海的舶来品通过这里销往内地。作为西殿太平军原来的大本营。这里比上海更加浓郁的便是政治氛围。江国霖听说苏州的上百名士绅曾今联名上书西王,请求西王仍然回苏州主政,放弃金陵城,立苏州为太平天国的国都。这让江国霖惊诧不已,这里的士绅居然如此拥戴太平天国,已经完全放弃了清廷。
相比满清治下,江国霖看不到哀鸿遍野,虽然太平天国治下一样的有穷人。但天国总是能让穷人有活可干,修路开矿进工厂做工人。总之没有人能不劳而获。而国人又是出了名的很有忍耐能力,只要能有饭吃能穿得暖,他们是不会造反的,江国霖深知这一点,但太平天国似乎做得更好,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地方的最低工钱制度,规定做工的人所获得的工钱不能低于这个数,而且明令规定了做工之人每日工作时辰不得超过五个时辰。
江国霖觉得在太平天国治下的军民百姓的确生活得比满清那边要好,而且太平天国并不完全施行那套所谓的有田同耕,江国霖发现太平天国把没有土地的人口大多都驱赶到了工厂里、矿山上或是修桥铺路去了。各地看到最多的就是招工告示和某某工种的夜校班,没有手艺的人可以在那里学到手艺,然后开始进入工厂、矿山做工。
江国霖不禁暗自想道,为何满清治下做不到这一点呢?随即他便明白过来,满清历来都是重农抑商的,而在太平天国这里工商业得到的优惠政策令人难以想象,家中但凡有闲钱的富户士绅们都在投资工商业赚钱。不过太平天国限制了土地的买卖,这里的富户士绅们不能像满清治下那样赚钱后买到大片的土地,在市面上可以花钱买到的土地极少,于是他们又把赚到的钱投资到新的工厂或是矿山里去了。
苏州、无锡、镇江再到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江国霖和周起滨绕着太平天国最富饶之地走了个遍,越走江国霖越是感到迷茫,太平天国这么政通人和的地方民生不正是他原本梦寐以求想要的么?难道真是满清气数已尽,合该太平天国取而代之?
到了天京之后,并没有安排所谓的献俘仪式来羞辱他们,江国霖和周起滨都暗暗松了口气,读书人最要的便是脸面,太平天国保留了他们的脸面。他们被安排居住在一处宅院内,算是软禁起来,但也没有人召见他们,整日里两人就只能靠阅读看守士兵送来的书籍、报纸打发时光。
江国霖最喜欢看的便是《申报》,这份报纸虽然没有《苏福新报》办得早,但这份报纸上经常会抨击太平天国当政的施政弊端,令江国霖大开眼界。要是在满清治下,这种报纸早就被当大案查办了,起初江国霖还担忧写这些文章之人的安危,但数日以来,报纸上依旧刊载此人文章不断,显然此人还活蹦乱跳的。
最近看得最多的便是《申报》时政专栏上刊载的工厂侵占民田之事,文章中揭露很多太平天国治下地方官和当地士绅勾结,私自侵占、强买强卖、强行征用民田作为工厂用地,令很多升斗小民失去土地没了收入来源等等。
起初江国霖认为既然太平天国鼓励工商,对此等事情必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可能会不了了之,但过了几日,《申报》刊载了几个地方遭到工业司和农业司的联合查处,对侵占民田一事进行了处理,几名不法士绅遭到了重罚,几名官员遭到了革职查办。《申报》最后原用了太平天国西王的一段话:“国之鼓励工商,乃限于国策法度之内,任何人等不得践踏国法保护之下的私人产业,有太平天国一天,此法具都有效……”
江国霖体味了一会儿,才明白这是西王的阳谋,他**裸的将整个太平天国将近一亿国民都和太平天国政权捆绑到了一起,有太平天国便能保护国民和他们的私产,但要是满清打回来了,如今大家所拥有的一切可能都将不复存在。西王这一手阳谋玩得是何等的光明磊落而且又不着痕迹,江国霖更加确定了一点,满清不可能战胜太平天国了。
连续数日的软禁令江国霖和周起滨越来越郁闷和烦躁,是杀是剐便是一句话的事,这样算什么个事儿?到了第八天上,两人终于被带了出来,登上马车据说是前往天京夫子庙旁的刑部检察司听审。
江国霖和周起滨很奇怪,这是让两人听审谁呢?到了检察司衙门外,这里早已经是人山人海,很多都是普通民众百姓。进到衙门里,一个极大的院落内站满了听审的人,当中布置了几张桌案,两侧各是一带桌椅,正中央的桌案上写了审判二字,右侧乃是检控二字,左侧乃是被告两字。
江国霖和周起滨站在房廊下一眼就认出被告席上坐着的便是叶名琛和柏贵两人。随后太平天国十余名官员到来,各自落座,几名穿着西服的洋人则坐在一旁听审。江国霖暗想原来是要审叶名琛和柏贵,可太平天国的人让洋人来做什么?
带他们过来的王凯有些愤愤不平的说道:“听说这几日英法美等国公使接连照会,说是要求从轻发落他们的朋友叶名琛和柏贵,这两个狗官不但害死多少无辜之人,还做了洋人的走狗。”
江国霖恍然大悟,但对于英法美等国洋人出来保叶名琛并不觉得奇怪,叶督在广州和洋人合作的总算是亲密无间,这时候落难了洋人帮把手也不奇怪。
随后审判开始,站在检控席位的太平天国官员站起身来宣读了将近三万余字的诉状,当中提到的都是当年叶名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