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风流唐帝国-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首领吐迷度虽然是唐朝的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但在其部族内则自称可汗。回纥可汗在
    “九姓铁勒”等部皆置都督,以管理各部事务。在其他部则派监使,以督责贡赋,监察政
    事,这个“监使”实际上也就相当于突厥在西域各国所置的吐屯。安史之乱以后,回纥成
    为北方继突厥而后起的一个大汗国,东北的奚、契丹等皆为其所役属。二、吐蕃,吐蕃是
    藏族的祖先。在西藏高原,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战国以后,在民族斗争中失败的羌族部落
    ,如越帯肌⒎⑶肌⑻旗浮⒚蕴频炔浚贾鸾デㄒ频轿鞑氐厍K呛偷钡厝嗣裣嗳诤希
    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动在雅隆河谷(西藏穷结县)的牦牛部,
    统一牦牛部各部落的叫弃聂弃赞普。“赞普”是雄健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专
    称。赞普妻称为末蒙。从七世纪松赞干布建立统一政权算起,到九世纪后半叶分裂衰亡为
    止,这个王国大约存在二百余年。吐蕃的王族称为“论”(有大论、小论),宦族称为“
    尚”。论和尚构成了统治阶级的核心。大论、小论即大相、副相。此外还有内大相(也称
    为论莽热)、内副相、小相各一人。又有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皆任国事。由这些
    官员所组成的中央机构,《新唐书;吐蕃上》说它“总号曰尚论掣逋突瞿”。吐蕃原来信
    奉钵教,后来又从唐朝输入佛教,钵教巫师和佛教上层僧侣也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吐蕃的官制除本族特有的外,也兼采唐制。据汉籍文献记载,吐蕃官名有宰相、中书
    令、都元帅、尚书令等。这些官,可能是根据唐代官名而意译的,其实际不一定如唐代那
    样有细致的分工。从弃聂弃开始,吐蕃确定了酋长世袭制度,《册府元龟》卷961《外臣
    部;土风》说:“其设官,父死子继,绝嗣则近亲袭焉”。吐蕃在地方上实行军政合一的
    制度,把全境划分成四个军事行政区,即拉如、叶如、伍如、云如,各区的领兵军官兼任
    地方行政长官。每区又分上下两部,其下有若干千夫长以统部民。从《旧唐书;吐蕃传下
    》的记载中,可知吐蕃的地方官也兼采唐制,设节度使、观察使等职,节度使之下设州,
    州置守将,如维州守将悉怛谋。军事据点设讨击使,如别将尚恐热为落门川讨击使。三、
    南诏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错杂散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难以胜计。就种族来说,
    主要有白蛮和乌蛮。从七世纪初叶到中叶,乌蛮部落不断向洱海地区迁移,它们征服了当
    地的白蛮,建立了六个诏。乌蛮称王为诏,六诏就是六个王国。南诏王姓蒙,始祖叫蒙舍
    龙。公元653年,舍龙子龙独逻开始建诏,并依附于唐朝。到南诏王皮逻阁时,渐次消灭
    了其他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大理市南)。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年),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起,到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氏建立大长和
    国止,南诏在西南地区立国160余年。南诏王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其下设有清平官6人以
    襄理政务,相当于宰相。大将军12人,参议决定军政大事。清平官中有1人为内算官,两
    人为副,代理南诏王判押处置文书。《旧唐书;南诏蛮传》载,异牟寻时,以郑回为清平
    官,“事皆咨之,秉政用事。余清平官5人,事回卑谨。或有过,回辄挞之”。此外,还
    有外算官2人,由清平官或大将军兼领,负责处理“六曹”事务。“六曹”是兵曹、户曹
    、客曹、法曹、士曹、仓曹,主管境内实际政务。九世纪以后,“六曹”扩大为“九爽”
    ,“九爽”的职掌,据《新唐书;南诏传上》记载是:幕爽主兵,琮爽主户籍,慈爽主礼
    仪,罚爽主刑法,劝爽主官民,厥爽主工作,万爽主财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贾。所谓
    “爽”,就是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省”的译音。九爽增加了掌管礼仪、官府手工业、贸易
    等部门。南诏奴隶主政权将所占土地,划分为许多区。每区有的广达30里,由城、镇地方
    军将派遣官吏管理。官吏下有“监守”人,负责“催促”强迫佃人生产。南诏的地方组织
    多仿唐朝,其机构为军政合一,分设二都督府、六节度使、十崄(相当于唐朝的州)。对
    平民实行军事编制,《新唐书;南诏上》说:“百家有总佐一,千家有治人官一,万家有
    都督一”。所有壮丁都是战士,有马的则为骑兵。作战时南诏王派高级官吏监视,身体前
    部受伤的才许休息,背部受伤后退就要处死。军队出战时奴隶主政权不付给养,全靠掠夺
    为军事费用。南诏这种地方军事组织,对内用于管理,镇压奴隶,对外为奴隶主掠夺财物
    和奴隶服务,是南诏奴隶制政权的重要工具。南诏政权建立后,基本上和唐朝保持友好关
    系。南诏十三代王中,有十个王接受过唐朝的委任和册封,有的还与唐王朝建立了“兄弟
    若舅甥”的亲密关系。四、靺鞨渤海,靺鞨是满族的祖先,它很早就出现在祖国的历史舞
    名上。商周时它被称为肃慎,汉魏时称为挹娄,北朝时称为勿吉,隋唐时改称靺鞨。它活
    动的地区,主要是在东北的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地带。唐玄宗开元元年(公
    元713年)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为忽汗州,令大祚荣兼都督。从此,这个政权
    就以渤海为号。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渤海为契丹所灭,历时200余年。渤海
    政权的统治区域东至于海,北至黑水,西接契丹,南至朝鲜的德源,居民有十多万户。这
    一带以前大都是荒寒之区,居民主要靠渔猎游牧为生。渤海的官制基本上仿照唐朝。在国
    王之下,中央设有政堂、宣诏、中台三省,相当于唐朝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政堂省
    设大内相(犹唐之尚书令)1人,左右司政(犹唐之仆射)各1人,左右允(犹唐之丞)各
    1人。下统忠、仁、义、智、礼、信六部,分别相当于唐朝的吏、户、礼、兵、刑、工六
    部。六部长官为卿(犹唐之尚书),次官为少卿(犹唐之侍郎)。宣诏、中台二省长官称
    左右相。三省长官共掌军国政务。中正台是渤海的监察机关,犹唐之御史台。此外还有殿
    中、宗属、太常、司宾、司藏、司膳、大农等七寺。其中殿中、宗属二寺设大令、少令;
    太常、司宾、大农三寺设卿;司藏、司膳二寺设令、丞。此外还有文籍院,设监;胄子监
    ,设监长;巷伯局,设常侍。武官有左右猛贲、左右熊卫、左右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
    卫,分别设大将军、将军各1人。这些都是唐朝九寺、五监和殿中、秘书、内侍省与十二
    卫的简化,其职掌也大体相同。渤海的地方行政建制为府、州、县三级。九世纪时,全国
    除五京外,还有15府、62州和3个直隶州,州下有130余县。府设都督,州设刺史,县设令
    ,为地方各级之行政长官
第五章 朝会相争(下)
    次日晨,昨晚的一夜疯狂之后,显得十分神清气爽的李俨满意的离开了郭淑妃所居的寝宫。Www!此门的时候,那些伺候郭淑妃的宫女和宦官一个个都傻了眼,怎么都想不通李俨这个皇帝怎么晚上毫无知觉的出现在郭淑妃的寝宫里。
    对郭淑妃这个女子李俨一点好感都欠奉。对她,李俨只有生理的上的需求。自然也并不在乎她是否会因为自己的毫不掩饰而丢了脸面。不过李俨知道,这种情况一般是不会发生的。而巴不得自己荒淫无道,生怕自己有一天成了明君的田令孜也会知情识趣的给自己把后事处理好——至于这后事的处理方法是把所有知情人杀了灭口还是威逼利诱他就懒得操心了。
    离开郭淑妃寝宫的时候,也差不多到了早朝时分。李俨回到自己的寝宫中,此时聂隐娘二女犹自酣睡未醒。刻意让伺候的人小心不要打扰了她们,李俨尽量无声无息的换上了龙袍,带着小多子,就朝早朝的紫宸殿上赶。
    走到中途,田令孜已经远远的过来了。来到李俨身前,田令孜神神秘秘的给李俨使了个眼色,轻声道:“皇上,昨夜的事情已经办妥了,以后皇上可以放心的和那个女人做任何事情了。”
    说到这里,他还猥亵的笑了出来,一副心照不宣的模样。
    李俨强忍住呕吐的,点点头:“很好,阿父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这都是老奴的份内之事……”
    田令孜一脸得意之色的开始谦虚起来。
    李俨不耐烦的挥挥手:“好了好了,别说那么多了。走吧,朕要临朝了!”带着小多子当先就走。
    田令孜连忙住嘴,耀武扬威的大叫一声:“皇上驾到……”在拖长的尾音中随李俨去了。
    紫宸殿之上,李俨懒洋洋的躺在龙椅上,安然的享用着下面文武百官的跪拜。
    “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万岁的声音传入耳际,那种无上的权势给人带来的爽快感觉,让李俨酣然欲醉,乐在其中。
    只是可惜,这种感觉保持不了多久,因为大家都知道,眼下真正话事作主的,不是李俨这个傀儡小皇帝,而是田令孜。李俨也只有在他们向自己行礼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些许作为皇帝应该享受到的百官的尊崇。
    心中暗恨,表面上李俨却不得不对田令孜客客气气,跟从前两年的任何时候一样,先是恭敬的请他座下,这才让小多子传令百官平身。
    从一年前离开长安城到今天回到长安城的一年多来,朝廷和天下的局势都发生了一些不小的变化。
    在去年五月份,有人提议以刘瞻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准备让他重回朝廷为宰相。
    刘瞻此人官声极佳,在民间很有声望,为人又很正直,而且还有干才,是一个很好的宰相人选。当年同昌公主逝世,懿宗迁怒于众医官的时候,刘瞻因为直言进谏被贬。直到乾符元年才重新被升为宰相。
    在历史上,刘瞻刚刚被重新擢升为宰相,就被他被贬的时候阿附韦保衡,担心他回来报复的刘邺设宴下毒害死了。
    李俨自然不能容这种情况发生。在李俨的计划中,刘瞻只有等到黄巢之乱被平复后才会被他启用。于是李俨暗中命来鹄唆使田令孜回绝了这一意见,刘瞻也因此没有如历史上一样重新得到启用,从而也没有被人毒杀。历史在这里终于发生了一点改变。至于那个刘邺,毒人者人恒毒之,李俨直接命捕风组织暗中将之毒杀,这还成了一个颇有名气的悬案。
    只可惜,李俨的力量实在有限,他只保住了一个刘瞻,其他的事情,还是跟历史上发生的一切没有任何变化。
    其中最大,影响将会最深远,眼下却没有几个人在意的,就是那动摇了整个大唐帝国统治根基的王仙芝、黄巢起义,终于在去年的乾符元年,亦即是公元八七四年爆发了。
    这个时候的起义首领,还只有王仙芝一人。王仙芝是濮州人(在今山东鄄城县),他起义开始的地方,在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但此时大唐民变四起,有谁会知道,他的这支变民军,后来竟然会攻入长安,几乎终结了整个大唐帝国呢?
    李俨心中暗暗的把这一年来发生的事情重温艺遍,木然的坐在龙椅上,冷眼旁观着朝会的进行。
    今天的朝会,最重大的议题,就是李俨的大婚,争论的焦点,就在于皇后的人选。
    此时朝廷上有卢携、郑畋两个有实权的宰相。这两个宰相都是去年被擢升的。其中卢携此人一贯阿附田令孜,对田令孜的意见,从来都是第一个赞同。而以兵部侍郎衔充为宰相的郑畋则跟天宁子比较疏远。
    值得一提的是郑畋此人,他是晚唐时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黄巢起义,就是在他的主持下被扑灭的。可见他的能力非同小可。说到对大唐的忠诚,他还是很不错的。眼下他跟卢携之间已经隐隐有些不和。不过他跟田令孜之间虽然并不亲近,面子上却并没有太疏远。田令孜也很乐意看到两个宰相不合,以有利于他独揽大权的行动。
    于是乎,两个宰相在朝廷中隐隐约约形成两个不同的阵营,无论什么朝政,都要彼此争斗一番。你同意的我一定要反对,你反对的我坚决要赞成。
    这皇后的人选,事关重大,自然也是他们争论的焦点。
    不过跟寻常的意气之争不同,皇后的人选,他们双方都是势在必得的。毕竟能够在自己的主持下立出皇后,日后在朝廷中的势力自然会因此大增。这是万万放手不得的。
    朝会一开始,两个阵营就各出人马,开始激烈的争论。你说你看中的皇后多么雍荣高贵,品德高尚,足可母仪天下,我吹我的皇后如何贤惠,正是皇帝良配。
    他们争吵来争吵去,越吵越是兴起,仿佛娶皇后的是他们,倒把李俨这个皇后未来的丈夫放在一边,问都没人问他一声,更不用说征求他的意见了。
    卢携这边,往往都是那些出生寒门的官员。当然,准确的说,是那些出声寒门而在留须拍马上拥有不凡造诣,修为已经达到了视廉耻如无物境界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寒门出生的官员,有几个能得高位?卢携倒是出自崔、卢、李、郑、王五姓中卢姓的一个旁支。不过他全心全意的阿附田令孜,倒把自己的家族利益忘得一干二净。
    官员们出生寒门,虽然并不关心民间疾苦,不过他们对门阀世家的对立情绪却是一致的。因此他们拥立的皇后人选,是一个爆发户类型的高官的女儿,好像是姓张,叫什么张娴宜。
    而郑畋这边,他本身就是出自大世家之一的郑家,虽然不是嫡系,却也是很有影响力的旁支之一,他自然要全力维护世家贵族的利益了。而他这一方的官员们,也大多是五姓世家中的子弟或者其附庸、姻亲的子弟。
    他们全力支持的皇后人选,号称是崔家的嫡系子孙,名叫崔莺莺。
    听到这个名字,李俨来了兴趣,别不是《西厢记》里头的那个崔莺莺吧?不知道现在她跟张生结识了没有。如果结识了的话,还是算了吧。都成别人的女人了,如何能做自己的皇后?
    (注:崔莺莺的故事发生在唐德宗时期,此时为行文方便,刻意延后到僖宗时期,还请通家达人不要计较。)
    两帮人马,两个人选,彼此间争执不休,直把堂堂的朝堂之上,变作了民间的菜市场。两帮官员此起彼落,你来我往,跳出来一个一番慷慨激昂的大道理刚刚说完,对方阵营的人就跑出来之乎者也做起了骈文,直弄得不亦乐乎。
    不过,此时的争执还在热身阶段。跳出来的官员们,也都是些不起眼的小官,至于如卢携这类的为首官员却一个个微闭双目,板着脸孔,木无表情,如同在看戏一般。
    不过很快,讨论皇后人选的辩论会变成了人身攻击的骂街会。众官员彼此揭短,互相攻讦,攻击的对象官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终于不可避免的牵扯到了两个头目。
    于是卢携出场了,他出班对着李俨就是一番绕口生涩的文言文,摇头晃脑的说将出来,直叫李俨有听没有懂,全然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
    卢携出场了,郑畋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还没等对方说完,也马上跳出来反唇相讥。至于他在说什么,李俨也是同样摸不着头脑,全然没有听懂。
    听他们争了半天,李俨终于不耐烦了,郎声道:“两位卿家不要争了,可否听朕说几句?”
    此言一出,整间紫宸殿之内,顿时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之中……
序章 魂返晚唐
    盛夏的一天,卯时(即今5-7时),天色已经透亮了。wwW;
    太阳的光芒,从淡淡的云雾之后透了出来,辉照在大明宫的宫墙、宫苑上,也辉照在十六宅的房舍上。
    最是一天好时节,此时,大明宫内的紫宸殿,按照惯例是进行隔日常朝(一般是单日御朝,双日休朝)的时候。这个时候,应该有象征早朝开始的鼓乐响起了。
    只不过很可惜,咱们眼下的这位懿宗皇帝,并不是一个勤勉和有才干的皇帝。先皇玄宗皇帝的“从此君王不早朝”是后期太平天子当久了的时候才有的事。可这对于眼下的这位才当了十二年皇帝的懿宗来说,却是十分常见的事情了。
    所以今天,照例,不早朝。
    那么皇帝在干什么?
    皇上好音乐、好宴游,殿前时时供奉的乐工,接近五百多人;每月之中,有十天要举行宴会。也许是皇上年轻而精力旺盛的缘故,听乐、观戏,饮酒作乐,从无厌倦之态。出驾巡游,随意所之,几乎是踏遍了长安的四郊。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每次巡幸,随驾的内外诸司扈从,竟达十余万人!耗费的财物,实在无法计算。
    这就是咱们这位皇帝的爱好。这个时候,咱们的这位皇上,正搂着美人在宫里面酣睡呢。晚上通宵达旦的作乐,早上又如何能够起得来。
    皇帝整日忙于寻欢作乐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一些玄奇诡秘的变化,已经发生在了十六宅之内。
    十六宅是本朝诸亲王居住的地方,其位置在帝京长安的最东北角,南临兴宁坊、西靠长乐坊,东北两面紧毗外城城墙之处。
    那里有一大片华丽的宅宇,殿楼逶迤,飞檐相接,独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坊区。
    除了册为太子的皇子入居东宫,其他的皇子几乎都住在这里。若非危难时期受命出镇或领衔外任,自本朝玄宗皇帝先天年间起,皇子例不出阁。他们的屋第虽不在一处,但却十分集中,大家可以不出坊里就相互往来。久而久之,“十六宅”便成为本朝诸王的代名词。
    “十六宅”起于何时,倒也很难详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且一年年也有所变化,最终成为长安城中一块极有分量的地方。其原因也是一目了然:近几十年来,“十六宅”出了好几位天子。
    照理,东宫的太子本是合法的继承人,原本是轮不到十六宅里的诸王的。可是本朝的储位问题在最近一个时期里变得越发严重,几代天子竟都不享天年,不是没留下嫡脉,便是皇子冲幼。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国家社稷的考虑,由宫里做主,皇位便常常改由天子的兄弟继承。所以,“十六宅”便有戏了!
    别的不说,当今的这位天子,就是在十六宅“修身养性”的时候,突然脑袋上砸了个馅饼,于先皇驾崩后,被神策军左军中尉王宗实(神策军中尉一职一向由宦官担任)推上了皇帝宝座。
    而在此时,皇帝虽然已经有了好几位皇子,却都没有被立为太子。皇子们被封王后,都被打发进了十六宅之内,过他们的太平王爷生活。直到某一天皇帝驾崩,这些皇子们的富贵生活才会被打断。
    十六宅之内,当今天子的第五子(天子一共八个儿子),普王李俨的住所中,正悄然发生着一场日后注定将会改变整个大唐命运的变化。
    眼下是咸通十二年也就是公元871年,普王殿下李俨,刚刚过完他的九岁生日,步入了十岁的年纪。
    这个时候的孩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天潢贵胄,都是很贪睡的。所以虽然已经到了宫里面上早朝的时候,仍然没有人敢去打扰正在熟睡中的李俨。
    突然间,从远处闪电般飞来一道淡淡的白光,穿过墙壁,在空中稍微停顿片刻,就转入了李俨的身体,将李俨的身体顿时笼罩在一片淡淡的白光中。那白光的笼罩下,原本睡得很香甜的普王,突然眉头紧皱,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仿佛做恶梦般,拼命的挣扎着,却一直都没有苏醒过来!
    终于,随着时间的流逝,李俨的挣扎停息了。他的呼吸也平静了下来。
    随后,李俨睁开了眼睛。随着他双目中的白光一闪,一个崭新的时代,也随之拉开了序幕……
第一章 鹊巢鸠占
    注:由于从第二卷第六章起开始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为了跟后面的内容相符,所以将此前的所有第一人称章节全部修改为第二人称。wWW、本次修改只涉及到人称,与情节和描写没有任何关系。——特此公告
    意识从心灵的最深处浮出水面,李俨试着睁开了眼睛。
    入眼而来的,是一面雕花木窗,风格大气而华贵。
    低下头来,十岁幼儿的身体蜷缩在锦毯中,将薄薄的锦毯搅得乱作一团。
    他笑了。
    方才惊险而又不真实的一幕幕,再度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他是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普通青年。再一次出外旅游的时候,突然遭遇了车祸,就此受伤昏迷过去。而等到他再度清醒过来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身体,漂浮在一座庞大的古代城市的上空!
    难道我回到了过去?
    他以为是在做梦,但是古城那古代人的装束,那活生生的场景,让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就在他意识里刚刚有了这样的觉悟的时候,从下方的古城中某处建筑中,突然传来一股强大的吸力,将他猛地吸了过去。他只觉眼前一花,就已经来到了一间屋内。屋里面正有一个小孩子酣睡正浓。
    突然一个念头从李俨意识中闪过:我要夺取一个身体,我要夺取这个小孩的身体!我不能过这种没有身体的生活!
    念头闪过,他自己也大吃一惊。毕竟在他来的那个年代,是一个太平年代。在那里他也安然的过着我的太平生活,从来没有起过这样的强取豪夺的念头!
    不知道是因为失去了身体,还是因为回到了古代的刺激,自己居然有了这样的想法!
    做,还是不做?
    他心灵深处在徘徊挣扎着。
    终于,自私的念头占了上风,他顿时下了决心,控制着自己,默默的说了声对不起,我也是为了生存,就钻入了那小孩的体内!
    那小孩的身体遭到他的入侵,意识自动的朝他展开了攻击,要把他赶出自己的身体。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他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理,拼死一搏,终于艰难的吞噬了这个小孩的意识,成功的鹊巢鸠占,成了这具身体的新主人!
    然后他便睁开了眼睛。
    现在自己就是李俨了!
    接下来他开始检查自己身体和意识的情况,一切都还良好。另外他还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他在吞噬掉那个小孩意识之后,顺便就获得了这个小孩的记忆。
    这些记忆,很是有些懵懵懂懂。这个小孩除了对自己身边这些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外,对外面的世界,对当前的局势,就一无所知了。
    不过这难不倒我。从这个小孩子的记忆中李俨得知,他名叫李俨,是当今天子的儿子,被封为普王。现在的朝代,是大唐,年号是咸通。而他所住的地方,是一个叫做十六宅的皇子聚居地。
    从小孩子的年龄和皇帝年号,住宅地等等方面,李俨知道,现在正是晚唐时候。而咸通,正是晚唐倒数第四个皇帝,唐懿宗的年号。今年这个小孩子十岁,现在是咸通十二年。从脑海中原来就有的历史知识中李俨知道,现在是公元871年,还有两年,当今的天子就会病死,而眼下身为普王的李俨,则会被立为皇帝。而再过两年,著名的黄巢起义就将爆发。
    他很喜欢历史,尤喜晚唐历史,对那一段历史了解颇深,深为曾经辉煌无比的盛唐的衰落而哀叹,也曾经作过假如自己是晚唐皇帝,会如何如何让晚唐再度辉煌的美梦。只可惜这种幻想在梦醒之后却往往让人陷入更大的空虚之中。
    现在他居然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叫他心中如何能够不欣喜若狂?
    不过,这个身体原本的身份,在历史上可是一个相当无能昏庸的家伙。
    他十二岁的时候登基,刚刚登基两年就爆发了黄巢之乱,用了差不多十年时间才平息。平息黄巢之乱的时候,中央政府的力量被进一步削弱,而藩镇的力量被进一步加强。当黄巢攻破长安的时候,堂堂大唐天子,竟然仓皇出逃到四川。黄巢攻入长安之后,将李唐皇室的那些不及逃走的天潢贵胄,皇子皇孙,都屠杀了个干净!
    黄巢之乱过后,藩镇跟中央闹起了矛盾,皇帝于是又给赶出了长安。堂堂一国之君,居然两次被人赶出了国都,可以说是亘古所未有的奇闻!
    藩镇割据是晚唐的老毛病,僖宗即位的时候就已经很严重了。这也怪不得他。
    但是僖宗本人也并无励精图治之心。他是一个著名的荒唐天子,喜欢打马球,喜欢斗鸡斗鹅,喜欢音乐歌舞。他给伶人的赏钱动辄上万钱,跟亲王赌鹅一输就是五十万钱,甚至荒唐到以打马球的胜负来定西川节度使的人选。他肆意妄为,没有钱了,就大肆搜刮民财。
    他整天在皇宫里面吃喝玩乐,天下的老百姓却民不聊生,甚至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而他却把所有政务都交给宦官田令孜处理,任田令孜把持朝政,任用私人,嚣张跋扈。于是大唐的局势也越来越糟糕,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于是乎,曾经被四周各国尊称为天朝,皇帝被尊称为“天可汗”的大唐,就这样陷入了四分五裂,并最终在二十年后灭亡了。
    唐朝灭亡后,华夏民族就进入了上千年的衰退。这中间虽然也有过振兴,有过上升,但终究没有达到过盛唐的高度。
    唐朝的灭亡,让原本臣服在“天可汗”麾下的异族,从此得到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先是契丹、西夏,再是女真、蒙古,一个个都盯上了中原这块丰饶富足的宝地。从此中原屡遭战乱,生灵涂炭。堂堂华夏民族,泱泱大国,居然不得不向契丹、西夏、女真这些蛮族卑躬屈膝,不得不向他们奉上岁贡称臣,以保平安。
    更有甚者,这些异族一个个毫无文明可言,除了知道杀戮破坏,更无一点创造之能。死于契丹、西夏、女真之手者不计其数,死于蒙古者五千万,几百年后死于满人者九千万,杀得血流成河,杀得天昏地暗!
    从此以后的一千年,尊严遭践踏,人民遭蹂躏,文明在倒退!华夏民族的血性从此被阉割,华夏的子民从此一个个变得麻木不仁,如同猪狗一样任人屠杀都不知道反抗。我堂堂汉唐后人,竟然再也没有了祖先的开拓精神、进取精神,沦落为异族口中的一块肥肉,任谁都可以来咬一口!而到了现代,我们那伟大的祖国,都仍然没有恢复元气,虽然没有成为别人的奴隶,却仍然是受人歧视、欺凌的对象!
    从前每当他想到这里时,都只觉胸中一股郁气升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