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风流唐帝国-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总的来说,田令孜的伙食并不太差,就算跟李俨自己相比,也相差不远。当然,李俨这几年一直在军中,伙食也就比普通士兵好一点。虽然这种伙食水平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那是梦寐以求的。可是吃惯了山珍海味的田令孜,那就很难以接受了。但他不吃还不行!李俨下过严令,不得将其饿病或者饿死。于是食难下咽的田令孜,就被那些看守的士兵强行将食物灌下。当然不可能指望这些只知道打仗的兵大哥们有多么温柔体贴,于是田令孜这罪可受大了。虽然因为食物营养补充比较及时,身体垮不下来,但是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折辱,却也弄得他够呛。
要是换了个人,从高高在上的尊荣生活沦落到这种地步,只怕早就自尽了。但宦官本性最是贪生怕死,能有活下去的可能,就绝对不舍得放弃。更何况,田令孜心中也不是没有一点希望的,尽管这点希望十分渺茫。所以,哪怕这几天的生活对他来说比下了地狱还难受,他还是不好不坏的活了下来。
在那个小院落见到田令孜的时候,李俨发现田令孜变得憔悴和苍白了许多。而他原本白白胖胖的身体,固然一如既往地白——虽然是从养尊处优的白到生活困顿的苍白——但是却整整瘦了一圈,体重最少减了三分之一。区区几天时间就能达到这种地步,实在是世界减肥史上的大奇迹,后世的那些苦恼于肥胖的人们要是知道了,想必趋之若鹜吧。
在精神上,田令孜也萎顿了许多。但当李俨这个从前不过是人他摆布的傀儡来到他的面前,他仍然强打起精神,丝毫不肯低头。毕竟从前的主宰到如今的阶下囚,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改变又来得太快,让他一时间根本就难以接受,更不用说思考自己失败的缘由了。对他来说,李俨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不过是幸运地得到了某支军队的支持——尽管他压根就想不起来赤卫军究竟是大唐那支军队,但是他绝对不肯承认,这是李俨自己建立的军队——如果不是自己疏忽大意,他根本就没有机会从自己手中夺走权力。
李俨面带冷笑,望着这个昔日不可一世,如今仍然不承认失败的大权宦,用戏谑地口吻嘲讽道:“哎呀呀,这可不是朕地阿父吗?怎的落到了如此地步了?啧啧啧……真是……”
一面说还一面摇头,一副煞有其事的样子,要不知道底细的人,还真以为他是在为田令孜而惋惜呢。
田令孜冷冷道:“五哥儿,凡事不要得意忘形!否则当心乐极生悲!”
这两人为了埋汰对方,说话的称呼,都是从前在普王潜邸时候地称呼。一听这话,谁都能从其中感觉到浓浓的挖苦口吻来。
李俨笑道:“阿父还是那么小心谨慎,可惜呀,智者千虑,都尚有一失,更何况愚者乎?阿父那么小心谨慎,也都是枉费心机呀!不过阿父放心,朕可不是无谋之人,更知道过犹不及地道理,要让朕乐极生悲,呵呵,那未免难了点!”
李俨越说越是得意。从他将临到这个时代,凡事都是小心翼翼,唯恐出了什么岔子,坏了大事,早就把来自后世,崇尚自由的他憋坏了。但如今他终于咸鱼翻身,而且手中掌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更是有恃无恐。而他在这个时代的那些布置,也基本上都一一发挥了作用。虽然在人前,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不可能将自己的这些得意安排一一夸耀,但心中为此自得却是在所难免。
而眼下田令孜已经成为阶下之囚,此人又是从小看着他长大,彼此知根知底。在他面前,没有必要去维护那劳什子皇帝尊严,也就不由得将自己的得意在他面前夸耀起来。
有句话叫什么来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句话,恰如其分的表达了李俨此时的心情。他的那些得意事情,如果不在自诩滴水不漏、谋略过人,又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田令孜面前,好好显摆显摆,还真是如同锦衣夜行了!是人都难免虚荣心,李俨又如何能够例外?此时他的一举一动,倒也不难理解。
却听田令孜一声冷笑:“五哥儿,有的时候太过自信,那就是刚愎自用了!到时候出了问题,可别怪阿父没教导好你!”
李俨哈哈大笑:“阿父啊阿父,朕要是真的听了你的教导,只怕现在也不过是你的傀儡吧!还好还好,朕没有听你的教导,要不然,岂不这辈子都只能任你摆布?”
田令孜被挖苦得不行,再加上这几天心力交瘁,平时的隐忍功夫也功力大减,终于忍不住了:“五哥儿,不用再冷嘲热讽了!眼下你未必赢了!咱们走着瞧!”
“哦?”李俨饶有兴趣地望着他:“阿父现在都这般模样了,难道还能有什么后手?”
田令孜哼了一声:“五哥儿,你说呢?”
李俨目光炯炯,与他对视了片刻,仿佛就要看进田令孜的心灵深处。直到看得田令孜浑身不自在,不自觉地移开目光之后,这才凑到田令孜耳边,低声却坚定的说道:“阿父如此有恃无恐,是否指望着那西川节度使,从前给朕做麦饼的陈敬瑄来救你呀?”
田令孜浑身一震,难以置信地抬起头来,失声道:“你……你怎么知道的?”
李俨冷哼一声:“你将西川节度使、东川节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都换成你的党羽,除了陈敬瑄以外,你自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就以为朕不知道了么?那你也太小看朕了!”
田令孜脸上露出一个皮笑肉不笑的难看笑容,道:“你知道了又如何?五哥儿,蜀中历来为大唐重镇,无论人力物力都非同小可。三个节度使的兵力,加上整个蜀中的人力物力,哼哼,五哥儿,我看你还是小心点好!”
李俨不屑道:“朕小心得很,不用阿父你操心了。”说到这里,顿了一顿,突然语出惊人:“阿父,你真的以为,你那狗屁兄弟,如今已经成功掌握西川了么?”
田令孜这回真的一惊,再也顾不上掩饰什么,眼中精光闪烁,抬起头来。
李俨冷笑道:“阿父,你想不到吧?早在你那兄弟陈敬瑄还没有出发的时候,朕给崔安潜命令收监陈敬瑄的密旨就已经到了西川!”
《br》
第七章 悄然夺权(下)
田令孜心神剧震,眼前一黑,身体晃了晃,勉强狡辩道:“你凭什么让崔安潜相信你的所谓密旨?传国玉玺可都在我这里!”
“都在?”李俨得意一笑:“不是都在吧?找了三年,传国玺你找到了没有?”
“传国玺?传国玺?”田令孜翻来覆去念了几遍,猛地抬起头来,厉声道:“难道传国玺在你那里?”
“你以为呢?阿父?”
“不可能……不可能……”田令孜连连摇头:“我将你一举一动都监视着,也把你周围和你全身搜查了个遍,传国玺要真是在你那里,怎么可能一点都找不到!还有,你住的地方,我已经派人把守得密不透风,你怎么可能有机会给崔安潜发密旨?”
“哈哈哈……”
李俨忍不住心中的得意,大笑起来:“阿父啊阿父,你真以为,过去三年一直被你软禁的人,是朕么?”
“什么?”
田令孜脸上霎那间就失去了血色。wWw。
李俨凑到他耳边,低声道:“没想到吧!从朕登基那一天起,朕就开始准备替身了!怎么样?那替身演得很像吧?”
田令孜心中大震,要是在登基的时候就开始准备的话,那么恐怕早在普王潜邸的时候,李俨就已经开始对自己提防了。想起登基时候李俨那些表现,才发现,自己聪明一世,却被一个小儿骗了足足五六年!这对他的信心打击,比什么都大。
一直骄傲地抬起头来的他,终于失去了支撑的意志力,颓然垂下头来。
随即,李俨又给他加上了一把火:“阿父,朕知道你心里很不服气。其实你输得一点都不冤。你知道么?你的心腹幕僚来鹄,在投靠你不过三四个月之后,就向朕效忠了!实际上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效忠你,接近你,不过是为了更方便地接近朕,为朕效命!”
什么!
这怎么可能?
田令孜脑中一片混乱,他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失去过的信心,在这一瞬间,终于彻底消失了。他再也支持不住,脚下一软,颓然瘫倒在地。
“哈哈哈……”
李俨志得意满的笑出声来,扭头朝院落外面走去。
田令孜看他这般模样,心中郁结难以舒解,只觉得心口一痛,喉头一甜,“哇”的一声,竟然吐出了一口鲜血!
不!
田令孜双眼冒火,望着李俨得意洋洋离开的背影,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突然哑声吼道:“昏君!你以替身愚弄咱家,你迟早有一天会被替身取而代之!”话刚说出口,却又后悔不已:自己提醒他干吗?
李俨回头,微笑,话声温和却带着隐隐杀机:“好叫阿父得知,那些个鱼龙混珠之辈,朕早就处理掉了!”再回过头去,就这样扬长而去……
◎◎◎
十二月九日下午,凤翔节度使郑畋终于赶到了,李俨亲自出城前往迎接,直让郑畋大为感动,亲自在马上高呼万岁,一时间三军皆从,声势震撼云天!
入城之后,李俨直接带着郑畋到了自己临时行在。
到了室内,郑畋见四周无人,压低声音问道:“陛下,那田……”
李俨淡淡一笑:“田贼欺君棢上,朕已将之拿下!”
郑畋松了口气:“那就好……那就好……”说话声音这才恢复了正常的高度,说到这里才发现失礼,连忙请罪。
李俨摆摆手,表示此事略过不提,问道:“郑爱卿,前神策右军中尉、枢密使西门匡范,可是在凤翔任监军使?”
郑畋恭敬地回答:“回陛下,正是!”
“这一次,他也随同来了吗?”
“是。”
李俨点点头,轻描淡写道:“此人也是田贼党羽,郑爱卿,你即刻传令,将之拿下,关押候审!随后再来见朕,朕有话要跟你说。”
“臣遵旨!”
郑畋的表现可圈可点,也不询问究竟,直接就接旨离开了。
没多久,郑畋又回来了,见礼过后,李俨给他赐坐,让他坐下,淡淡问道:“如何?”
“回陛下,西门匡范得到田贼束手的消息之后,见机不妙,正准备逃跑。幸好臣去得即时,幸不辱命!”
李俨颔首:“嗯,找个好点的地方关起来。他是田贼的心腹党羽,要小心关押。等日后崔安潜将陈敬瑄押解过来之后,再与田令孜、陈敬瑄及其一干党羽一同审理。”
“遵旨!”
郑畋连忙回答,迟疑了片刻,又道:“陛下,当今局势……十分动荡,臣以为,此时一动不如一静!还请陛下明察!”
李俨微微一笑:“你担心朕兴大狱?”
郑畋连忙出来跪下请罪:“臣该死!臣本不该枉议陛下决断,只是……”
李俨一挥手:“行啦!起来吧。你的意思朕明白。这个案子,只诛首恶,余者不问。爱卿现在放心了吧?”
郑畋喜道:“陛下英明!”这才回到席上。
李俨等他回到座位上,这才道:“山南西道节度使牛勖、东川节度使杨师立二人也都是田贼党羽,尤其是他们手握兵权,朕对他们不放心。郑爱卿替朕草诏,找个由头把他们调过来,另行处置。”
李俨说的这件事,要是放到其他地方,还真未必能够成功。不过蜀中之地从安史之乱起就一直被视为朝廷危难时刻的后路,地位十分重要,不容有人割据。因此此地地方长官的任免一直控制在朝廷手中,并不像其他地方那样,可以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因此郑畋听到这个消息,也认为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当下应了。
“山南西道和东川地方关系重大,不能没有人去接任节度使。郑爱卿,你找两个可靠的合适人选报上来,朕审核无误后,再派过去接任。”
郑畋思考片刻后,报了两个名字上来,李俨点点头,却不发表任何意见,只是表示要再考虑考虑。
这事完结后,君臣间再说了几句闲话,李俨突然看似漫不经心的道:“郑爱卿,朕已经决定以凤翔为行在,指挥围剿黄巢贼兵。爱卿你本是宰相之才,当区区一个凤翔节度使实在太大材小用了。你还是重新做你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吧。有你做宰相,辅佐朕处理朝政,朕才会放心。至于凤翔节度使的缺,有朕在凤翔,就暂时不任命了。凤翔节度使的本部兵马,就归属朝廷直接指挥。郑爱卿,你以为呢?”
虽然李俨说得那么漫不经心,郑畋却也出了一声冷汗,闻言哪敢迟疑,忙回道:“陛下英明,臣遵旨!”
李俨满意的点点头:“郑爱卿公忠体国,堪为天下百官楷模,朕心甚慰,除凤翔节度使一职,进司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光禄大夫(文官散官价位,虚职,从二品),太子太傅,柱国(官员勋级,虚职,视从二品),进爵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实封八百户,赐钱一万五千缗,赐各色帛五百匹,御用秘色瓷三套。钦此!”
郑畋连忙跪到堂中,高呼万岁,领旨谢恩。
算你识相!
李俨终于放下心来。
《br》
第八章 部队整编(上)
走出李俨临时召见自己的内室,郑畋发现自己全身都湿透了。
这个韬光养晦足足七年,如今才初露锋芒的小皇帝,虽然年纪不过二十一岁,却已经拥有了普通帝皇三四十岁才能够拥有的莫大威严。也不知道这个小皇帝,明明当了七年傀儡,却从什么地方培养起这样的威严。
他当然不知道李俨在军中呆了那么多年,军中的杀伐之气对他加以洗练,想没有莫大的威严都不可能。
这还是郑畋第一次真正领略到皇帝的利害。从前,他也顶多认为皇帝是一个明君的种子罢了。而如今,他已经亲身感受到,皇帝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明君的素质了。
当皇帝刚才那句“你以为呢”出口的时候,郑畋就已经知道,只要自己那回答稍微慢了一点,或者干脆没有回答,甚至出言反对,那么自己能不能走出那间内室还是问题。
他当然知道,皇帝准备驻骅凤翔,担心自己手握兵权,所以才看似轻描淡写地将自己手中的兵权剥夺,让自己重新成为一个纯粹的文臣。拥有兵权的人可以拥兵自重。纯粹的文臣么,那就只能唯皇帝马首是瞻了。因为他们没有不听号令的资本。
看样子皇帝深得其中三昧。不但剥夺了重臣的统兵之权,而且还将兵权收归朝廷。
虽然被剥夺了兵权,郑畋却并没有怀怨之心。说到底他是一个纯粹的文人,治国安邦平天下,那是他的追求。领兵打仗,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心中真正的愿望。从这种意义上说,李俨给了他文臣中最顶级的头衔和勋号,还给他封了爵,已经让他心满意足了。毕竟在他心中,丝毫没有造反的念头,就算被剥夺了兵权,对他来说,也没什么。
今上英明神武,从今往后,可得好好辅佐了!
郑畋心中暗自对自己说。
在他身后的内室中,李俨也是一身大汗。
剥夺手下臣子的兵权,对于一个刚刚掌权,而且常常存在臣子不听朝廷号令、拥兵自重的情况的皇帝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很多皇帝没有处理好这样的情况,结果闹出了兵变。
李俨又怎能不紧张?
这毕竟是他正式处理政务的第一次啊。
其实,做这样的事情,最好是等自己亲政日久,朝中根基扎实的时候做为妙。但眼下时不我待,他没有那样的时间。如果等到了凤翔之后再这样做,就算郑畋心甘情愿,他手下的人未必会心服。而现在,自己手上有七万大军,郑畋带的人马最多不可能超过三万(实际上只有一万五千人),就算他手下有人不服,七万大军一压下来,稍微有点理性的人,都不会拥一万五千人马对抗七万大军。如果在这里成功收回郑畋的兵权,等到了凤翔,已经成了既定事实,凤翔的人有什么不满,也只好徒呼奈何了。
这就是为什么他显得如此迫不及待地对郑畋手中的兵权下手。
对李俨来说,来自后世的他很清楚那些统兵大将如果拥兵自重,将会有什么后果。因此只要可能,他绝对不会容忍一支军队不受自己控制。当然这要慢慢来。但这个方向是绝对不容质疑的。
对于日后,远离京师的那些军队,如何保证他们的忠诚,李俨准备了如下几个措施:
一是仿效后世解放军部队的政委制度,对所有部队派下政委或者政治指导员。平时这些人没有兵权,只关注士兵对朝廷的忠诚度。而一旦主官将领心怀不轨,他们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出示手中特制兵符,暂时性的拥有兵权。等叛乱平息后,他们手中的特制兵符将被收回,同时兵权也将顺利移交给将领。
当然,政委也有可能会出问题,而且他们的特制兵符权限太大,并不安全。对于这个,李俨也有办法。他规定,特制兵符只有在部队将领叛乱的情况下,才能够交给政委,平时这些兵符只能保管在秘密的人手上。在政委判定将领有谋反之心的时候,动用紧急联络信号,那些秘密的人再将兵符交给他们,让他们出手夺过兵权平乱。而为了避免拥有特制兵符的人擅自作主,李俨也规定,特制兵符只有在公开的政委手上才能发挥作用,在其他人手中,一律无效。
关于那些掌管特制兵符的秘密人选,李俨在每个部队中,将会派出最少五人以上。任何叛乱情况,只有政委获得了两枚以上特制兵符,才能够发挥作用。这些秘密人选在不测发生的时候,可以自行选择其临时继任者掌握兵符。直到上级部门派出新的继任者或者将临时继任者转为正式人选为止。为了万无一失,秘密人选中,也将会分成明暗两部分。明的那一部分手上的特制兵符可以发挥作用。暗的那一部分人将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明的那一部分暗中监视。如果明的那一部分人出了问题,暗的这一部分人可以临时决定其继任者,但其自身不得出任继任者。暗线只能够知道一个明线,采取单对单的联络方式。一个出了问题,只能影响到相关的另一个人,不可能整个网络被人全部破获。
这些人选,将会由“捕风”的下属机构,直接归属皇帝指派人选统领的“军事情报部”,和来鹄手中被命名为“捉影”的情报机构下属的同样直接归属皇帝指派人选统管的“军事安全部”指挥选拔。
除此之外,李俨还准备建立军校,军队中的任何中上层将领,都必须由军校毕业或者在军校中经过进修。而下层将领,一半从士卒中选拔。另外一半,从赤卫军中抽调。无论是军校还是赤卫军,都会采用类似于洗脑的方式,灌输对国家、皇帝的忠诚观念。
通过这些措施,基本上可以将军队的忠诚度保持到最佳状态了。但李俨并不因此满足。
根据后世的经验,古代将领之所以往往发生叛乱而现代将领基本上不存在这种情况,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两个原因是最大的可能:第一是交通不便,信息不流畅。这就使得中央政府无法实时监控军队的情况。而通过派出监军的方式,又往往对将领决策掣肘,影响军队的战斗力。所以一旦有变,根本就难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不能将不利因素扼杀在摇篮中。第二,则是古代军队,往往对后勤依赖不大。不想现代军队,如果没有子弹、炮弹等消耗品的补给,手上再好的武器,也不过是烧火棍。只要控制了后勤系统,根本就不担心军队生变。因为只要切断他们的后勤补给,什么精锐军队也都不堪一击。
对于第一个问题,李俨准备想办法尽早生产出无线电发报机。这样一来,中央就可以及时掌握基层部队的信息了。第二个问题,李俨准备想办法尽量加快科技进程,及早将冷兵器军队转变为热兵器军队。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对部队的控制力度。
只是这两个问题都是急不得的。这需要现在的格物水平大幅度飞跃发展。毕竟李俨并不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对格物知识扫扫盲,传播传播基础还凑合。一旦专业化程度加深,他也只能指望通过研究人员自身的努力,提高水平了。他本人对此无能为力。当然指引指引方向才是能够胜任的。毕竟他多了千多年的学识。而格物研究,往往很大一部分的时间精力都是消耗在排除错误方向上的,知道了正确的方向,消耗的时间那就大大降低了。
不过这些东西,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见成效了。现在还指望不上。
《br》
第三卷 初露锋芒 第八章 部队整编
走出李俨临时召见自己的内室,郑畋发现自己全身都湿透了。wWW!
这个韬光养晦足足七年,如今才初露锋芒的小皇帝,虽然年纪不过二十一岁,却已经拥有了普通帝皇三四十岁才能够拥有的莫大威严。也不知道这个小皇帝,明明当了七年傀儡,却从什么地方培养起这样的威严。
他当然不知道李俨在军中呆了那么多年,军中的杀伐之气对他加以洗练,想没有莫大的威严都不可能。
这还是郑畋第一次真正领略到皇帝的利害。从前,他也顶多认为皇帝是一个明君的种子罢了。而如今,他已经亲身感受到,皇帝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明君的素质了。
当皇帝刚才那句“你以为呢”出口的时候,郑畋就已经知道,只要自己那回答稍微慢了一点,或者干脆没有回答,甚至出言反对,那么自己能不能走出那间内室还是问题。
他当然知道,皇帝准备驻骅凤翔,担心自己手握兵权,所以才看似轻描淡写地将自己手中的兵权剥夺,让自己重新成为一个纯粹的文臣。拥有兵权的人可以拥兵自重。纯粹的文臣么,那就只能唯皇帝马首是瞻了。因为他们没有不听号令的资本。
看样子皇帝深得其中三昧。不但剥夺了重臣的统兵之权,而且还将兵权收归朝廷。
虽然被剥夺了兵权。郑畋却并没有怀怨之心。说到底他是一个纯粹的文人,治国安邦平天下,那是他地追求。领兵打仗,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心中真正的愿望。从这种意义上说,李俨给了他文臣中最顶级的头衔和勋号,还给他封了爵。已经让他心满意足了。毕竟在他心中,丝毫没有造反的念头。就算被剥夺了兵权,对他来说,也没什么。
今上英明神武,从今往后,可得好好辅佐了!
郑畋心中暗自对自己说。
在他身后的内室中,李俨也是一身大汗。
剥夺手下臣子的兵权,对于一个刚刚掌权。而且常常存在臣子不听朝廷号令、拥兵自重的情况地皇帝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很多皇帝没有处理好这样地情况,结果闹出了兵变。
李俨又怎能不紧张?
这毕竟是他正式处理政务的第一次啊。
其实,做这样的事情,最好是等自己亲政日久,朝中根基扎实的时候做为妙。但眼下时不我待,他没有那样的时间。如果等到了凤翔之后再这样做,就算郑畋心甘情愿。他手下的人未必会心服。而现在,自己手上有七万大军,郑畋带的人马最多不可能超过三万(实际上只有一万五千人),就算他手下有人不服,七万大军一压下来,稍微有点理性地人。都不会拥一万五千人马对抗七万大军。如果在这里成功收回郑畋的兵权,等到了凤翔,已经成了既定事实,凤翔的人有什么不满,也只好徒呼奈何了。
这就是为什么他显得如此迫不及待地对郑畋手中的兵权下手。
对李俨来说,来自后世的他很清楚那些统兵大将如果拥兵自重,将会有什么后果。因此只要可能,他绝对不会容忍一支军队不受自己控制。当然这要慢慢来。但这个方向是绝对不容质疑的。
对于日后,远离京师的那些军队,如何保证他们的忠诚。李俨准备了如下几个措施:
一是仿效后世解放军部队地政委制度。对所有部队派下政委或者政治指导员。平时这些人没有兵权,只关注士兵对朝廷的忠诚度。而一旦主官将领心怀不轨。他们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出示手中特制兵符,暂时性的拥有兵权。等叛乱平息后,他们手中的特制兵符将被收回,同时兵权也将顺利移交给将领。
当然,政委也有可能会出问题,而且他们的特制兵符权限太大,并不安全。对于这个,李俨也有办法。他规定,特制兵符只有在部队将领叛乱地情况下,才能够交给政委,平时这些兵符只能保管在秘密的人手上。在政委判定将领有谋反之心的时候,动用紧急联络信号,那些秘密的人再将兵符交给他们,让他们出手夺过兵权平乱。而为了避免拥有特制兵符的人擅自作主,李俨也规定,特制兵符只有在公开的政委手上才能发挥作用,在其他人手中,一律无效。
关于那些掌管特制兵符的秘密人选,李俨在每个部队中,将会派出最少五人以上。任何叛乱情况,只有政委获得了两枚以上特制兵符,才能够发挥作用。这些秘密人选在不测发生的时候,可以自行选择其临时继任者掌握兵符。直到上级部门派出新的继任者或者将临时继任者转为正式人选为止。为了万无一失,秘密人选中,也将会分成明暗两部分。明的那一部分手上地特制兵符可以发挥作用。暗地那一部分人将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明地那一部分暗中监视。如果明的那一部分人出了问题,暗的这一部分人可以临时决定其继任者,但其自身不得出任继任者。暗线只能够知道一个明线,采取单对单的联络方式。一个出了问题,只能影响到相关的另一个人,不可能整个网络被人全部破获。
这些人选,将会由“捕风”的下属机构,直接归属皇帝指派人选统领的“军事情报部”,和来鹄手中被命名为“捉影”的情报机构下属的同样直接归属皇帝指派人选统管的“军事安全部”指挥选拔。
除此之外,李俨还准备建立军校。军队中的任何中上层将领,都必须由军校毕业或者在军校中经过进修。而下层将领,一半从士卒中选拔。另外一半,从赤卫军中抽调。无论是军校还是赤卫军,都会采用类似于洗脑地方式,灌输对国家、皇帝的忠诚观念。
通过这些措施,基本上可以将军队的忠诚度保持到最佳状态了。但李俨并不因此满足。
根据后世的经验。古代将领之所以往往发生叛乱而现代将领基本上不存在这种情况,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两个原因是最大的可能:第一是交通不便,信息不流畅。这就使得中央政府无法实时监控军队的情况。而通过派出监军地方式,又往往对将领决策掣肘,影响军队的战斗力。所以一旦有变,根本就难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不能将不利因素扼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