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官媒崔姑姑-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崔世君和霍云相处了这些年,早就摸清他的脾气,这人动起气,只管顺着他就好,她抬脚跨进院子,看到霍云躺在廊下的摇椅上闭目养神。
  这人分明早就听到崔世君的声音,偏要等到她进了院里,这才不轻不重的哼了一声,也不睁眼,摆明就是要无视她。
  虽是春日,天气却并不好,崔世君提着裙摆走到廊下,柔声说道:“外面风凉,老侯爷本就病着,坐在风口,岂不是越发对身子无益。”
  霍云不理,崔世君转头对阿杏说道:“你去屋里拿条毛毯。”
  阿杏进屋,寻了一条毛毯,并拿了一个小杌子,崔世君把毯子搭在他的膝盖上,顺势坐下来,喊道:“老侯爷,你心里有气,说给我听听,好不好?”
  霍云充耳不闻,崔世君轻声说道:“你这一病,不光宁国侯和夫人担心,便是我,得知你病了,急急忙忙赶上山,这么多人牵挂你,你难不成还要拿自己的身子与人赌气。”
  她这一番苦口婆心的话,总算让霍云睁开双眼,只不过他眼底冷冰冰的,拿出一副要与人置气到底的架势。
  “老侯爷,若是谁不好,你说出来,也好叫人知道,省得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崔世君问道。
  她好言好语的劝了这些话,霍云像是闭嘴的河蚌,一语不发,最后干脆又合上眼,打定主意绝不给崔世君好脸色看,一旁的阿杏看得直撇嘴,这老侯爷就是看准她家姑娘好性儿,这才一味的拿她煞性子。
  来了半日,这老侯爷始终不开金口,崔世君多少看出了一丝端倪,只怕这老侯爷是在生自己的气,可她暗自想了许久,无论如何也想不起哪里惹到他,于是也跟着静默不语。
  一时,院子里静悄悄的,火华在院门口探头进来望了两眼,又缩回去,没过一会儿,他又探进头,冲着阿杏招了招手,阿杏犹豫了一下,出了院子。
  到了门外,阿杏抱怨道:“老侯爷是怎么了,我瞧着像是在生我们姑娘的气呢!”
  火华急忙掩她的嘴,悄悄说道:“可不就是在生你们姑娘的气么。”
  阿杏诧异的说道:“这是从何说起,上回老侯爷下山还好端端的么,这些日子我们姑娘安生的呆在院子里,也就今日往宁国侯府去了一趟,哪里又惹他了?”
  火华说道:“我且问你,姑姑是不是托人在长安城里置业?”
  “是有这事,不过这跟老侯爷动怒又有何相干?”阿杏说道。
  火华拍着大腿,说道:“正是为这事闹的,你说姑姑在别院里住得好好的,置甚么产业呢,况且又是背着我们老侯爷,他老人家只当姑姑是在跟他见外,能不生气么!”
  今日遇着侯爷审问他,他好歹记得自己是老侯爷的人,并不敢细说里面的详情,饶是如此,还要被老侯爷骂是背主的奴才呢。
  阿杏被气笑了,她道:“你们家别院再好,那也是你们的,我们姑娘只是借住罢了,总不能赖着不走吧。”
  “你们住一辈子才好呢。”火华嘴里嘀咕一句。
  主子们心里不畅快,他们做下人的也不好当差,火华苦着脸直摇头,他从怀里拿出一包点心递给阿杏,说道:“都这个时辰了,我估摸着你和姑姑都没吃饭,先垫一垫肚子吧,只望着姑姑能劝好老侯爷就好了。”
  阿杏有心想为她家姑娘争口气,不接他的吃食,奈何肚子实在饿得紧,只得愤愤不平的接了过来,又靠在墙角,一边吃点心,一边听着院子里的动静。
  再说里面,崔世君自说自话了半日,老侯爷一句也不接腔,她便住了嘴,只抬头仰望天空,天色阴沉沉的,像是要下雨,她在冷风潮地里陪着坐了半响,又饿了一整日,不觉有些疲乏。
  发了半日怔,崔世君轻轻叹了一口气,便起身走下台阶,谁知刚走了几步,身后传来霍云气恼的声音;“你尽管走,我先前就猜到了,回到长安,你必定要与我这老鳏夫划清界线,以免我连累了你的名声。”
  说罢,他冷笑两声,说道:“也罢,你搬走倒好,如此才能和我霍云断得干净,等过几日,我也要走了,你且放宽心,我走后,自此再不踏进京城地界一步。”
  说到气处,胸口一起一伏,膝盖上的毯子也滑落到脚边。
  崔世君站定脚步,她回头看到霍云满脸铁青,显见得是怒意难平,这才幽幽说道:“我不过是饿了,想叫火华给我找些吃的,莫非吃老侯爷一顿饭也不舍得?”
  她的话刚说完,霍云一口气噎在胸口,半晌说不出话来,只拿一双眼睛气愤的瞪着崔世君,恨不能在她身上盯出两个窟窿。
  这老侯爷的脾气就跟孩儿一样,好一时歹一时的,要是被他三两句话就吓唬住了,崔世君也不能跟他一走就是三年,她喊着火华的名字,火华忙不跌的跑进院里,说道:“姑姑,你有何吩咐?”
  崔世君问道:“有吃的么?”
  “有。”火华点着头,他道:“中午老侯爷的饭菜还未动,我拿到厨房里去热一热,或者姑姑想吃别的东西,我再到厨房去问问?”
  霍云见自己的小厮这副殷勤狗腿的模样儿,气不打一处来,用力瞪了他两眼,火华缩着肚子装鹌鹑,假装没看到老侯爷怒视的目光,崔世君朝他摆摆手,说道:“不拘甚么,有吃得就行。”
  火华一溜烟的跑了,崔世君仍旧坐回那小杌子上,顺手捡起地上的毛毯,重新搭回霍云的身子,并道:“我听出来,老侯爷这是在跟我置气呢,虽说我也不知自己哪里做错了,惹得老侯爷这般大动肝火,不过老侯爷是轻易不动怒的人,这回为我连身子都气坏了,想必我的确是哪里有做得不对的地方罢。”
  她语气不急不缓,又道:“我这里先向老侯爷道一声对不住,老侯爷大人有大量,还望不要与我这不知短浅的妇人一般见识。
  霍云越发憋了一肚子火气,瞧瞧这话,看似是在请罪,实则是暗指他心胸狭窄。
  不久,火华提着食盒回来,后头还跟着阿杏,火华问道:“姑姑,饭菜摆在哪里呢?”
  崔世君指着老侯爷旁边,说道:“就摆在这儿吧。”
  火华低着头,不敢看他家老侯爷的脸色,进屋搬出矮桌,他和阿杏二人将热好的饭菜一一摆上,崔世君扫了一眼,除了老侯爷的剩饭,另外还有一碟清华观自做的梅花糕。
  问过阿杏,得知她已留了饭,崔世君便施施然的坐下来,享用着老侯爷的饭菜。
  想来当真是饿了,一桌子饭菜崔世君吃了大半,霍云冷眼看着她,她也没半分不自在,只待吃完,阿杏送上手帕并香茶。
  彼时天色不早,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湿气,一场大雨将至,崔世君不得久留,她喝了半盏茶,慢悠悠的说道:“老侯爷,我该下山了,是我惹老侯爷生气,又劝不动老侯爷保重自己的身子,少不得明日再来,虽说也不知做些甚么才能叫老侯爷消气,不过能守着老侯爷也好。”
  说着,她喊来阿杏,主仆二人便要下山,火华望着他家老侯爷,看他家老侯爷没发话,自作主张将崔世君送到山门。


第101章 
  第二日,崔世君一大早就上了清华山,昨日下山时,她已从阿杏口中得知,老侯爷与她置气,全因她托负妹夫置办私宅,而未曾知应他一声,崔世君先是觉得诧异,而后轻叹了一口气。
  这一夜,崔世君辗转难眠,直到天快亮,她迷迷糊糊梦到头一回见到老侯爷的情形,那时老侯爷身穿灰色的道袍立在梅树底下,整个人优雅高贵,却又显得清冷高傲,她心想,这人一定很孤寂,要是与他说说话,能抚慰他心里的不平就好了。
  梦醒时分,崔世君心头一阵怅然若失,却又说不出为何如此。
  到了清华观,崔世君来到宁国老侯爷的住处,天色尚早,火华正蹲在院门口吃早饭,他看到崔世君远远走来,三两口趴完碗里的饭菜,站起来冲着崔世君笑嘻嘻的问了一声安,说道:“姑姑来了,可吃过早饭不曾?”
  崔世君含笑着点头,她问道:“老侯爷呢,可用了饭?”
  火华连忙点头,回道:“用了,早上端过去的一碗米粥和两个豆腐皮儿包子都吃了。”
  崔世君又问道:“药呢,也用了?”
  “都用了。”火华简直对崔世君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果然没看走眼,只有这位姑姑才能治得住他家老侯爷。
  听说霍云已经不闹别扭了,崔世君放下心,也难得跟火华开起玩笑,她道:“你们老侯爷兴许是怕我跟昨日一样,抢了他的早饭,这才趁我来之前,赶紧先吃完。”
  她的话音刚落,从院里传来一声轻咳,崔世君跑进院门,只见霍云站在廊下,院浅屋矮,她刚才说的话,他尽听在耳中呢。
  崔世君走到霍云的跟前,先细细的打量他几眼,说道:“老侯爷的气色瞧着好多了。”
  霍云觑了她一眼,没作声,崔世君心知他是拉不下脸面,耐心说道:“今日天气不错老侯爷在屋里闷了好些时日,何不出去走走,就当是散心呢。”
  霍云懒洋洋的回道:“不去。”
  崔世君并不气馁,她想了一下,说道:“老侯爷身上发懒,不愿出门也罢,不过我听观里的小道士说后山的桃花开了,正想摘些花瓣做胭脂膏,要不老侯爷把火华借给我,我们三个人去摘花,要是有多的桃花,还能给老侯爷酿些桃花酒。”
  霍云在清华观住了多年,后山那几株野桃树品相不好,能做甚么胭脂?不过想到崔世君难得上山一趟,竟要撇下他去后山摘桃花,顿时有些不乐意。
  崔世君暗中看他神色,她原本不是为桃花而来,只想寻个借口叫霍云出门走动,眼见他已有些意动,便道:“老侯爷,你放心罢,我们三个人动作快得很,下午就能回观里,我再叫火华去跟厨房里的小道士打声招呼,给他中午记得给你送饭。”
  霍云皱起眉头,抬着下巴矜持的回道:“罢了,我就陪你走走吧,反正闲着也无事。”
  崔世君抿嘴一笑,招手叫火华来,吩咐他去找个小篮子等会儿装花。
  火华嘻皮笑脸的说道:“姑姑,前几日下雨,只怕山路不好走,你若要桃花做胭脂,不如等过些日子,我寻好的给你摘一大篮子,包你用不完,你要是想和老侯爷散步,往山门那条路好走,景致还更好一些呢。”
  霍云瞪他一眼,嘴里呵斥道:“混账东西,越发会躲懒,明日打发你回府,再换勤快的小厮来服侍。”
  火华被骂得像霜打的茄子,崔世君温婉可亲,火华向来不怕她,不过他们家老侯爷说一不二,火华岂敢再讨价还价,赶紧溜出门找篮子去了。
  不久,火华找观里的道士借了一个篮子,篮子是用来装菜的,结实耐用,只是用来装花有些不趁手,霍云恼火华不会办事,不悦得看了他几眼,火华不敢吱声,拉着火华躲到远处。
  锁了院门,一行四人沿着山路往后山走去,走了半日,火华和阿杏远远的落在后头,经过一处山坡,霍云见坡上长着不少野藤,他停下来,用匕首割了几根藤条,说道:“我给你编个花篮。”
  说罢,他嫌弃的看了崔世君手里提的菜篮:“你手里那个破筐快些丢了吧,提着还不够费力的。”
  崔世君看他动作熟稔,饶有兴趣的说道:“老侯爷还会这个手艺呢。”
  霍云回道:“这有甚么难的,看别人编就学会了。”
  他寻了一块石头坐下,选了柔韧的藤条,不过三五下就编好了底筐,却看他十指翻飞,不多时就编好了一个小巧精致的花篮,编好后,霍云从怀里取出一方素白的手帕垫在篮里,然后递给崔世君。
  崔世君爱不释手的看了又看,笑眯眯的说道:“老侯爷,多谢你,我很喜欢这个花篮。”
  “甚么大不了的东西,也值得你道谢。”霍云嘴里轻哼。
  他二人耽误了小半日,等再起身时,日头已高高升起,照在身上暖融融的,春回大地,路边的野草冒出点点绿意,让人见了心情畅快。崔世君不紧不慢的跟在霍云身旁,他因病体未愈,出门时披着一领风衣,此时走热了,便解下风衣,顺手递给崔世君,崔世君接过来搭在臂弯里,问道:“老侯爷,你不问我置业的事?”
  提起此事,霍云脸色一沉,冷笑说道:“你自己的事,问我做甚么?横竖我知不知道,你哪里会放在心上。”
  话刚出口,他又不禁有几分悔意,他俩刚刚和好,这人百般的赔罪,若是再端着架子,把她气跑了可怎生是好?
  这么一想,霍云慢慢立住脚步,崔世君亦停下来,她轻声叹气说道:“老侯爷可冤死我了,我何曾不把你放在心上?”
  霍云问道:“既是如此,你为甚么不先告诉我,倒托付给那外三路的亲戚,我难道还比不得他?”
  崔世君听了他的话,一时好笑,一时又心口酸疼,笑的是她和妹妹正经的亲戚,在他嘴里倒成了外三路,心酸的则是这人痴惯了,他把她放在心上第一位,她却遇事不先想着他,还叫他白生了这场闲气,枉费他素日待她的一片心意。
  怔了一怔,崔世君说道:“老侯爷,并非我与你见外,你为我好,我全都明白,只是我自觉已经亏欠你太多,纵然是想还,也不知该从何还起,如何再叫我心安理得的受你的好?”
  霍云听了这话,越发的不自在,他说道:“我问你,我可曾是那种挟恩图报的人?”
  “自然不是。”崔世君答道。
  霍云迈着步子往前走,崔世君跟在他身旁,只听他轻声说道:“我这辈子养尊处优,却任性妄为,身为男儿,与国与家都无一丝用处,别人评价我,也多半没有一句好话。”
  崔世君不忍听他贬低自己,便道:“老侯爷何需妄自菲薄?”
  霍云双手负于身后,他看着远方,说道:“并非我妄自菲薄,事实正是如此,我少年时家逢巨变,随着先皇隐居清华观,成人后也一味的贪图安逸,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嘉儿刚刚长到十五岁,我这当父亲的就迫不及待将诺大一个宁国侯府丢给他,说起来,我比你那个父亲还不如,好歹他还教养你们一场。”
  崔世君默默不语,霍云又道:“别人都道我是生性洒脱,仔细一想,我活了这大半辈子,都不知自己想要些甚么。”
  一时,二人都没有说话,过了许久,崔世君开口说道:“老侯爷不是这样的人?”
  霍云失笑一声,说道:“我都不知自己是甚么样的人,你倒说说我是甚么样的人?”
  崔世君细索片刻,认真的说道:“我只知在我最难的时候,最先想要求助的人是老侯爷,老侯爷不惧旁人眼光施以援手,这几年跟着老侯爷云游四方,我不光增长了见识,就连心境也变得开阔豁达,这一切全因老侯爷。”
  她的声音舒缓温柔,让人听了好似如沐春风,霍云道:“那你可知并非所有人都能叫我心甘情愿做善事。”
  崔世君点心说道:“我知道。”
  霍云说道:“我活了这么久,总算找到一件想做的事,先前我向你求亲,你因种种顾虑不肯答应,我也并未真心恼你,何况我二人像如今这样也很好。”
  他的话说完,崔世君张了张嘴,到底又闭上,走了一盏茶的工夫,果然看到几株野桃树,这些野桃树无人打理,花开得稀稀疏疏,颜色倒还算艳丽。霍云和崔世君走到树下,她弯膝拾花,霍云亦在一旁帮忙,崔世君捡起一捧花,忽然抬头,她望着霍云,说道:“老侯爷,能和你在这山中悠闲自得的拾花,我也觉得很好呢。”
  霍云嘴角带着一丝笑意,没有回话,崔世君目光直视他,又道:“若是你再跟我求一次亲,我是必定答应的。”
  霍云眼神柔软,却心口不一的说道:“你让我求我就求么,我这堂堂宁国老侯爷的脸面往哪里搁?”


第102章 
  宁国侯府,霍嘉自打接到清华观里送来的信,便在书房里独坐,话也不说一句,服侍他的小厮见他脸色阴沉,悄没声儿的候在一旁,生怕被煞气扫到。
  生了半日闷气,霍嘉拿着信往内宅去了,进到东院,却见莫婉正在和丫头描花样,他四处望了一眼,没看到善哥儿,便道:“善哥儿哪里去了?”
  莫婉见他脸上隐隐带着怒色,于是打发丫头倒茶,笑道:“这孩子听说马厩里新生了一匹小马驹,定要嚷着去看,我被他闹的头疼,叫小厮领着他去看了。”
  平时白日里,霍嘉无事等闲不来内宅,这不早不晚的时候过来,必定有话要说,莫婉请他坐下,出声问道:“侯爷可是有事?”
  霍嘉默不作声的把信递给她,说道:“这是今早父亲差人送来的。”
  莫婉展信一看,顿时有些哭笑不得,老侯爷的来信也算简短明了,只说了一件事,他要和崔世君成亲,叫府里请官媒择个好日子,信中又谈及婚礼不必大操大办,只是一应的礼节不可或缺。
  莫婉看完之后,默默的把信还给霍嘉,说道:“侯爷是怎么想的?”
  “我能怎么想?父亲要续弦,我这做儿子的总不能拦着。”霍嘉皱着眉头,语气带着几分不快。
  真要说起来,宁国老侯爷青年丧妻,做了这么多年的鳏夫,便是放在寻常百姓家,也实属难得,这会儿他要续弦,霍嘉还真不好拦着,只不过想到续娶的是崔氏那个官媒婆子,霍嘉难免有些心气不畅。
  莫婉笑了笑,说道:“侯爷,你是在恼老侯爷娶妻呢,还是在恼老侯爷娶的是崔氏?”
  说话时,丫鬟送茶进来,霍嘉挥手让她退下,说道:“父亲虽是续弦,可这崔家的家世也太低了,况且崔氏名声不佳,亲生的父亲都和她断绝关系,几年前要不是父亲护着她,长安城岂有她容身之地。”
  停顿片刻,他看了莫婉一眼,说道:“你和她有几分交情我是知道的,我说你明说吧,我素来不喜这妇人,她借着你我做亲之事,不知使了甚么手段入了父亲的眼,三年前更是引得父亲不顾名节,带着她离京云游,可见这人城府极深,实乃趋炎附势之辈。”
  莫婉自问有几分识人的眼色,崔世君为人厚道,断然不是夫君口中所说的小人,眼下他心里着恼,她也犯不着与夫君唱反调,便道:“侯爷何必介意她这女流之辈,纵然崔氏城府再深,又能如何呢,终归不过是个内宅妇人罢了。”
  她走了过去,坐在他身旁,耐心劝道:“倒不是我为崔氏说话,老侯爷的性子,只怕侯爷比我更清楚,劝是劝不住的,若硬要插手,说不得好好的父子关系生了隔阂,与其这样,倒不如把老侯爷交待的差事办好,咱们尽自己的心就是了。”
  霍嘉岂有不知她说得在理,只是难免会替自己的亲生母亲不甘而已。
  莫婉亲自为他倒了一盏茶,说道:“侯爷不必烦恼,左右老侯爷说了不需大操大办,过几日我带着善哥儿去别院,先从崔氏那里探探老侯爷的口风。”
  霍嘉沉默半晌,点头说道:“那便交给你去办吧。”
  莫婉嘴里又宽慰他两句,霍嘉在屋里坐了片刻,起身往书房去了。
  待他走后,左忠家的进屋,她先前在外间,屋里的话都听在耳中,此时侯爷走了,她道:“咱们侯爷看不上崔姑姑,万一崔姑姑日后进了门,奶奶说不得还要远着她才好,免得夫妻之间因一个外人生份了。”
  莫婉吃了一口茶,她见屋里没外人,笑道:“倒也不怪侯爷,老侯爷对待崔姑姑比他这个亲生儿子还要上心,怪不得侯爷生怨。”
  她听府里的老人说,老侯爷和她婆婆成亲后,长年居于清华观,夫妻二人每年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可见老侯爷对发妻只有敬意,而无爱意,连带他们父子亦无多少亲情,直待侯爷成人后,父子二人方才好些,如今老侯爷为了不相干的人尽心尽力,怎能不叫他气闷。
  左忠家的瞧着她脸上平淡,并无一丝意外,笑道:“崔姑姑当真是有个有造化的,我记得她家本来无甚根基,靠着各府的内眷提携过活,谁知竟能让老侯爷另眼相看,可见各人有各人的缘法。”
  莫婉亦有感慨,她是万没想到她和崔世君竟还能成一家人,想到她若嫁给老侯爷,平白高了她一个辈份,倒叫她该唤她甚么才好呢。
  且不提宁国侯和莫婉如何操心宁国老侯爷婚娶之事,只说老侯爷霍云将养了一些日子,他身子底子好,病情很快痊愈,每日或是他下山回别院,或是崔世君上山来寻他,二人趁着春日将清华山附近游遍,这日,他得知儿媳莫氏携着孙儿要来别院探望崔世君,心道上回他因病着,不曾见过这唯一的孙儿,左右今日闲着无事,于是带着火华下山。
  他到别院时,莫氏还未到,崔世君正和小厨房里的婆子说话,原来是因莫婉要来,她正在询问预备了哪些饭食,又特意交待府里的小哥儿要来,多备几样软烂易克化的吃食,霍云见她周到细心,笑道:“不错,有几分女主人的派头了。”
  崔世君抬眼笑道:“老侯爷,这来的才是你们侯府的女主人呢。”
  霍云轻哼一声,没有搭理这惯会扫兴的妇人,自拿了几卷书,往东屋看书去了。
  临近正午,莫婉一行人带着婆子丫鬟到了别院,崔世君等人迎出去,二人见礼,莫婉听说老侯爷也在别院,立时便要带着善哥儿去请安,崔世君自是陪同她一起,待见到霍云,莫婉先问了好,又命善哥儿给他磕头。
  霍云和这个儿媳莫氏无话要说,只冲着善哥儿招手:“过来。”
  善哥儿起先有些认生,后来见这人和父亲五官神似,看着也和善可亲,便走到他身旁,奶声奶气的喊道:“祖父。”
  天真可爱的孩儿总能让人心肠一软,崔云摸了摸善哥儿的头,对崔世君和莫婉说道:“你们别处去坐,善哥儿留下,我带他去逛逛园子。”
  二人称是,莫婉叮嘱善哥儿不要哭闹,又留了奶娘小幺儿在外间伺候,便和崔世君自到芍药院喝茶叙话。
  回到芍药园,莫婉见小小的院落收拾得干净整洁,可见花了不少心思,她笑道:“姑姑这儿好,我成日闷在府里,恨不能搬过来住些时日,也好叫我松泛松泛。”
  崔世君笑着说道:“那正好,你搬来我俩还能一处做伴,怕是你又舍不得你们侯爷。”
  莫婉脸上一红,嗔道:“姑姑就会打趣人。”
  这时,丫鬟们送上茶点,二人闲聊几句,崔世君观他神色,似是有话要说,于是打发丫鬟婆子守到外间,直等左右无人,莫婉放下手里的茶盅,说道:“我也不瞒姑姑了,前几日我们侯爷收到老侯爷的来信,说要迎娶姑姑,又说婚礼从简,我们怕弄拧了老侯爷的意思,又不敢问他,我想着姑姑是个体贴人,这才不顾规矩,亲自来问问,姑姑和老侯爷究竟是个甚么主张呢?”
  她一边说,一边留意崔世君的神情,但见她面色平静,似是对老侯爷的决定早有所知,果然,崔世君说道:“老侯爷已跟我说了,这也正是我心中所想。”
  她家世代官媒,俗话说无媒不成婚,而今她倒给自己的终身大事做主,这说出去是要叫人笑话的,不过她也想开了,她和老侯爷岁数都不小了,俩人耽搁不起,索性省去那些繁文缛节,趁着还能活几年,厮守度日方是正经。
  话既说开,莫婉心中已有了成算,她道:“如此我便回去禀过侯爷,就按老侯爷说得来操办,姑姑有甚么要求,也尽可提出。”
  崔世君笑了笑,摇头说道:“我并无甚么要求,只要劳烦侯爷和奶奶受累了。”
  此时,莫婉已有些佩服她了,世上女子千千万万,终身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是嫁给一个良人则是万幸,若是遇人不涉,后半辈子就如同泡在苦水里一般,崔世君不惧世人眼光,莫婉自问若换做自己,恐怕不一定能有她这般胆量。
  二人正在说话之时,阿杏送来几张素笺,回道:“火华送来老侯爷写的字,说咱们住的别院有名字了,叫做介园。”
  说罢,她逞上素笺,只见纸上写着‘君子万年,介尔景福’,想必这是名字的出处,便连正堂,各处的院子,园子里的亭台楼阁皆有了名字,崔世君住的这处芍药院被命名寄春院。
  崔世君笑道:“老侯爷来了多少回,都懒得费事,必定是他带着小哥儿逛园子,才有兴致给这园子取名。”
  一问之下,果然是他们祖孙二人游园时,善哥儿问起园子叫甚么名字,霍云才想起园子没名,于是引经据典想了几个好名字,又叫火华拿给崔世君看。
  崔世君和莫婉俩人与诗词一事不大相通,看了一遍,只觉得各处名字都取得好听,莫婉叫人收好素笺,说道:“我回府拿给侯爷,再请人做了匾额送来。”
  不一时,有婆子请她们出去吃饭,霍云带着善哥儿在书房单设一席,崔世君吩咐柳婆子送去两碟小菜,又听说善哥儿在霍云身边很乖巧,这二人自放心用饭不提。


第103章 
  没过几日,整个京城都听说鳏居十几年的宁国老侯爷要续弦,就连当今圣上也宣了宁国侯进宫,细细问起此事,毕竟是他亲外甥,听说续弦的乃是平民出身,那妇人年龄也不小了,圣上虽不十分赞同,亦对宁国侯说道,也罢,他孤家寡人多年,难得遇到一个钟意的,只要家世清白,随他去吧。
  随后,他还赏赐了一份厚礼,宁国侯代父谢恩,归府便叫莫婉请了官媒上门,筹备起父亲的婚事。
  莫婉请来的官媒正是崔世君的亲弟弟崔世安,弟弟给姐姐牵线保媒,夫家还是宁国侯府,衙门里的同僚见了崔世安,不免要打趣几句,也有眼气的人,背后酸言酸语,却不敢当面说三道四,这自是因崔家往后就是宁国府的正经姻亲,崔世安背靠大树,说不得就有大前程呢。
  且说崔世安领了宁国府的差事,隔日,带着媳妇陈氏出城来访介园,早前崔世君已接到信,上回进城原说要去看崔世安,只为中途得知霍云病了,一来二去也就耽搁了。
  姐弟二人见面,自是有说不完的话,几年不见,崔世安比过去看着成熟稳重,崔世君心里大感安慰,不一时,崔福进屋给她请安,先前崔世君在衙门当差,崔福给她赶了十多年的马车,她离开崔家,崔福又接着照顾崔世安,他为人忠厚,夫妇二人在崔家伺候多年,崔世君一向很敬重他,说道:“福叔也苍老了,你身子可还结实?”
  崔福回道:“托大姑娘的福,我身子很好,我瞧着姑娘倒是没变,还跟过去一样。”
  他这话不算恭维,崔世君当家时,不光要在衙门里当差,崔家大大小小的事情也少不得她,后来卸了崔家的重担,诸事不管,闲暇时和霍云游山玩水,可不越发显得青春年少了。
  问了几句话,有婆子请崔福下去吃茶,待他去后,崔世君望着崔世安,欣慰的说道:“我听太太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