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官媒崔姑姑-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心想着,当日老侯爷你带着姑姑离京,别人要讲闲话早就说了,怎么这会子倒讲究起来?”
  霍云用马鞭往他头上敲了一记,骂道:“再多嘴,仔细你的舌头!”说罢,打马往山上去了。
  这边饭茶过后,付宝家的领着崔世君进了园子,并对她说道:“这园子建了两三年,老侯爷没回来,咱们侯爷也不敢胡乱取名,并连各处的别馆也混着叫,姑姑住的地方在东大院,离着正厅也进,若是有甚么短缺,只管打发人来回我,万万不可委屈自己。”
  闲话时,她们一行人已进到东大院,刚进院门,就见十几个仆妇们候在院里,她们见了付宝家的,纷纷上前问好,付宝家的让她们见过崔世君,众人心知这是往后要伺候的人,问安后引着进了正屋,又上了茶水点心。
  崔世君一路看来,看这东大院建得宽宽阔阔,前后各有院落,总共有三十来间屋子,屋里的陈设皆是古玩奇珍。东院素来是当家主母住的地方,崔世君并不肯搬进来,她对付宝家的说道:“我通共一个人,何苦住这么大的院子,反要人收拾打理,只请嫂子重新择一处院落罢了。”
  东大院是早就收拾出来的,付宝家的笑道:“崔姑姑不必拘束,我家老侯爷特意指了你住东大院,你尽可安心住下。”
  崔世君执意不肯,那付宝家的一时犯了难,不知该如何是好,崔世君说道:“刚才逛园子,我见有一片芍药圃,那处院子建的小巧别致,嫂子若是不嫌我多事,不如把那处收拾出来,老侯爷那里,自有我与他来解释。”
  付宝家的心想,她是老侯爷放在心头的人,即是如此,少得要依她一回,便道:“姑姑不嫌那院子小,我这就差人去打扫。”
  园子里的仆妇都是现成的,付宝家的指派了一二十人扫洒布置,不到半日就归整好了。
  这院子没名字,崔世君依着众人叫芍药院,如今不是芍药开发的时季,花圃被打理得整整齐齐,原先派在东大院里的仆妇也一起挪到芍药院,所幸院子虽小,倒也住得开。
  总管芍药院的是柳大娘,她为人爽利,一家人搬过来只不过两三个月,她见了崔世君,说道:“原因因没有主子们住,这里并未指派年轻丫鬟,后来府里得知老侯爷要留姑姑住下,已经选定了能干的丫鬟,想必这几日就要到了。”
  崔世君笑了笑,没有答话,只问她几句闲话,便道:“先前在京里,我时常到你们府上走动,与你们侯夫人也是极好的,这几年不见,不知她还好不好呢。”
  柳大娘不在莫婉跟前当差,别的也不知情,只道:“夫人很好,前些日子别院建成,还带着小爷和侯爷到园子里逛了一日。”
  崔世君先前就已得知莫婉喜得麟儿,那时她和霍云在千里之外的徽州府,并不得回去,于是只向霍云这个做祖父的恭贺,并寄回贺礼,此次回京,又住着她家的园子,理应亲自上门道谢,她心里盘算一阵,自歇下不提。
  崔世君在别院修整一日,隔日,刚用完早饭,柳大娘就来回话,说是崔家的太太和两位妹妹来探望她,崔世君心头一喜,连忙叫请。自打她住到这里,也不及进城和姊妹们团聚,只打发人给家里送了信,不想今日她们就来了。
  稍时,柳大娘领着人进了园子,阿杏性子急,探身望去,看到崔家的来人,立时喜笑颜开的说道:“姑娘,太太和二姑奶奶三姑奶奶来了。”
  崔世君原本守在门口,看到远远走来的家人,走下台阶急步迎上前,她看到久未见面的家人,不禁眼圈儿一红,嘴里哽咽住,忍了又忍,方才说道:“我回来了。”
  娘们几个跟着落下泪来,崔世柔责备道:“好狠心的人,走了这么几年,也不回家看看。”
  崔世君含泪拉着她的手,心中愧疚难当。
  柳大娘看到哭成一团的崔家人,劝道:“娘们儿见面,合该欢喜才是,怎么倒哭起来了?快收了泪,屋里亲亲热热的说话罢。”
  她和几个仆妇搀扶着崔世君姊妹进屋,一时,有人送上热水侍候她们洗脸,并奉上茶水点心,崔世君携着二位妹妹上炕,又有一个两三岁的小丫头,趔趔趄趄跪在崔世君面前,奶声奶气的说道:“给姨妈请安。”
  崔世君一把将她搂在怀里,爱怜的对崔世柔说道:“这就是你和妹夫的闺女?”
  崔世柔瞪了她一眼,假意怒道:“叫你撇下我们在外边儿跑,外甥女都三岁了,今日才是头一回相见。”
  原来,这孩子正是崔世柔和夏小清的闺女,乳名叫做新月。三年前,崔海正和崔世君断绝父女关系,崔世君不告而别,等崔世柔和崔世雅二人接到信儿时,她人早就远离京城,崔世柔心怒难平,和崔海正大吵一架,赌气也要和他断绝父女关系。彼时,她正怀着身孕,当晚就气得早产,好不容易挣着命生下这个闺女,到底是亏了身子,这几年好生将养着,总算略微好了一些。
  新月因是早产儿,生得柔柔弱弱,夏小清和崔世柔夫妻俩把她看作眼珠子一般,崔世君头一回见她,心中十分疼爱,叫阿杏寻了一串南海珍珠,颗颗圆润夺目,是难得的上品,“好孩子,拿着顽儿罢。”
  说着,她又扭头问崔世雅,“元宵和初一呢,怎么不带他们过来?”
  “随我婆婆走亲戚去了,我知道你回京了,顾不得等他俩,就先过来了。”崔世柔说道。
  崔世君点了点头,问过两位妹妹的近况,她才将线视落在徐氏身后的一个妇人身上。
  这妇人一副新媳妇的打扮,被崔世君不错眼的盯着,双颊先羞得通红,徐氏指着崔世君,说道:“这是你大姐姐,先前也是见过的。”
  这妇人是崔世安新娶的媳妇儿陈雪莹,她对着崔世君屈膝行了一个福礼,嘴里称呼姐姐。崔世君起身扶起她,一同携手坐在炕上,并道:“你和世安成亲,我没能赶回来,还望你不要介意。”
  陈雪莹通情达礼,她说道:“都是一家子亲骨肉,大姐千万不要说这些见外的话。”
  新媳妇头一回相见,自要备见面礼,崔世君送给她一对成色极好的手镯,不免俗的又说了一番话,“和世安好好过日子,他要是有不好的地方,你或是告诉太太,或是告诉我,自有我们来替你出头。”
  小夫妻新婚燕尔,正是蜜里调油的时候,陈雪莹羞怯怯的说道:“大爷很好。”
  “那就好。”崔世君笑着点头,说起崔世安,她问道:“他在衙门里的差事当得可还顺当?”
  “不瞒大姑娘,头一两年十分艰难,他刚进衙门,两眼一抹黑,身边也没个指点的人,幸好老侯爷托负何司长关照,这才渐渐上手。”徐氏说道。
  崔世君心头微动,这事她并不知情,也从没听老侯爷提过。


第98章 
  娘们几个说了半日闲话,崔世柔想着姐姐寄人篱下,到底不是长久之计,于是问道:“你是个甚么打算呢,说句不恰当的话,老侯爷是好意,只是住在他家,一两日倒好,住久了岂不会惹人闲话?”
  看她大姐的样子,肯定是不愿回崔家的,不如先租赁一处宅子住着,也好过借住在宁国府,叫人无端说嘴。
  崔世君笑了笑,毫不在意的说道:“闲话说了两三年,并不少这一时,你回去叫妹夫替我细细的打听有没有合适的宅子,我手里尚有些余钱,要是能置办一处宅子,哪怕这会儿住不上,等到日后要搬,也不至于忙乱。”
  崔世柔点着头,她道:“是这个理。”
  一旁的徐氏听到崔世君要置业,心里一惊,脱口而出:“大姑娘,这是从何说起呢,就算和老爷置气,你出去散了这几年心,也该消气,难不成还当真不回家?”
  还不等崔世君答话,崔世柔先嗤笑一声,她道:“太太,大姐若要回家,前日不就回了?何若还费事住在别人家。”
  徐氏呆住了,目光垂下默不作声。
  崔世君看着她,缓缓说道:“太太,崔家我就不回了,当年老爷说过,他但凡活着一日,我就不许踏进家门一步,我何苦还自取其辱。”
  “亲生的骨肉,说甚么辱不辱的呢,大姑娘难道还不知老爷的性子,他哪里是真心要和你断绝关系,只是一时急了,才说出那些口不择言的话。”停顿片刻,徐氏眼眶泛泪,又道:“自打姑娘走了,老爷的身子骨就一直不好,整日待在家里不愿见人,我知道,他嘴上纵然不说,心里其实早就后悔了,只望大姑娘给他一个台阶下,一家子还想往日和和睦睦才好。”
  徐氏说得令人心酸,姊妹三人都红了眼圈儿,崔世君抚摸着怀中新月的头顶,说道:“太太,我和老爷二人父女之间到了这步田地,谁也怨不着,你就别管了,照顾好老爷和自己的身子,等世安媳妇儿生了哥儿,你就等着安心做祖母罢。”
  说罢,她闭口不言,徐氏素来知道她的脾性,也不敢再提。崔世柔见此,又引着她说了些在外游玩的经历,气氛这才重新欢快起来。
  家里的太太和姊妹们来了,少不得要好生招待,如今虽是住在别人家的园子里,崔世君仍旧出了银子,请厨房置办一桌酒席,娘们儿亲亲热热的用了一顿午饭,饭罢,崔世君带着她们游园,十停里走了五六停,徐氏便说时辰不早,为免误了进城,要家去了。
  崔世君和她们约定,过两日进城再去探望,便亲自送到仪门,直待姊妹们出了园子,她才回到芍药院。
  次日,崔世君带着阿杏,乘车往崔老姑姑的坟前去祭拜,天色阴郁,似是快要下雨,远处有农家正在整理田地,准备春耕。
  到了祖坟,崔世君见老姑姑的坟前收拾得干净整洁,她母亲林氏的墓碑也换了一个新造的,崔世君先摆上祭品,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又在别的墓前都烧了香纸。
  正在这时,有个戴着斗笠的老者走过来,站在田埂上冲着他们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看着眼生得很呢。”
  崔世君不认得他,便道:“这原是我家祖坟,因着几年不在家,是以归来后,特地来先祭拜先人。““难怪呢。“老者指着东边一个村庄,说道:”我姓李,就住在那边的赵李村,家里的田地离这里不远,这崔家人便托负我来照管他们家祖坟,前些日子他家刚来做过一场法事,我心里纳闷怎么又来人了,原来你也是他家的人。“其实崔太爷家离这庄子也不远,不过两房先前结了仇怨,想来崔世安这才找了一个外人看顾祖坟,她拜完老姑姑,将祭品分给老者,并道:“多谢你费心,要是不嫌弃,这些东西就带回去吧。“乡下人没那么多讲究,何况崔世君带来的祭品除了馒头糕点,还有整鸡整鸭,这是庄户人家难得一见的荤腥,老者喜滋滋的接过来,说道:“姑娘的心意我收下了,你尽可放心,你家的祖坟我必定给你看好哩。”
  崔世君和这老者闲话几句,那老者自提着东西往家里去了,天时不早,崔世君也得回转,于是携了阿杏登上马车离去。
  走到半路,凄凄沥沥下起小雨,崔世君撩起车帘,远方一片烟雨蒙蒙,她微微出神,近来她发怔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阿杏问道:“姑娘,自打回京,就没见你笑过几回,你是不是心里不快活?”
  崔世君下意识的摸着自己的脸,说道:“也不是,就是常常会想起先前和老侯爷在外游山玩水的日子。”
  阿杏点着头,她道:“可见还是跟老侯爷在一起好,要不然为何老侯爷一走,姑娘就不爱笑了呢。”
  崔世君脸上胀得通红,朝着阿杏啐了一口,骂道:“满嘴胡沁,回去叫柳大娘好好给你立立规矩。”
  阿杏自小跟着她一起长大,她待人又一向亲厚,惯得这丫头随心所欲,嘴上没个把门的,芍药院的柳大娘为人方正,最重规矩,阿杏一见她就绕着走。
  “好姑娘,原是我胡言乱语,你可不要告诉柳大娘。”阿杏双手合十,对着崔世君好声恳求。
  崔世君叹了一口气,说道:“你大了,也该给你找个好人家呢。”
  阿杏听了这话,脸上顿时变了脸色,她道:“姑娘,是不是我哪里伺候得不好,要是不好,你只管告诉我,我一定好好改过,只求你不要赶我走。”
  崔世君一笑,她道:“正是因这些年你伺候我的功劳,才不能不考虑你的终身大事,这一晃眼,你都成大姑娘了,要是再耽误下去,就成老姑娘了。”
  阿杏低头想了一番,心道,姑娘对她好,她自是知道,只不过姑娘身边只她一个人,她又和本家不尴不尬,这时候她若只顾自己的前程,为免显得忘恩负义,便道:“我走了,谁来伺候姑娘呢?”
  崔世君笑道:“这很不必你操心,这是你一辈子的大事,必得慢慢挑选,你老子娘没了,老家只剩兄嫂,这事要不要给他们带个信儿说一声呢。”
  阿杏摇了摇头,说道:“原是爹娘没了,哥哥和嫂子不肯白养着我,这才卖了我,况且这些年也没来往,倒不必叫他们知道,省得到时又找借口来占便宜。”
  “你心里有成算就好。”崔世君说道。
  主仆二人说了半日话,马车慢慢悠悠的回到别院,进了二门,柳大娘早已等在那里,她接过阿杏手里的伞,撑在崔世君头顶,说道:“老侯爷下山了,听说姑姑去拜祭先人,还说也不等他一等,他原想着陪你一道去呢。”
  崔世君面上一笑,扶着柳大娘的手往里走,并道:“又不是甚么要紧的事,何必劳烦他下山呢。”
  因着下雨沾湿了衣裙,崔世君先回芍药院换了衣裳,这才去见霍云,此时那霍云正在西窗底下山看书,隔窗看到崔世君进了院门,正提着裙子低头走下台阶,露出了一段雪白的颈子,当她抬头时,正好和霍云的视线撞到一处。
  接着,崔世君收回视线,进到里屋,她见霍云手里拿着一卷书,抿唇笑道:“老侯爷好悠闲。”
  霍云没回话,她进屋时,身上带着一阵水汽,霍云便叫人拢了炭盆,说道:“山中湿冷,又是春寒料峭,何必选在今日去扫墓。”
  “早去早好,省得一直在心里惦记。”崔世君坐在西窗的榻上,探身看了一眼,只见他手里拿的是一本唐诗,便道:“老侯爷在山上还好么。”
  霍云将书撩到一旁,在她对面坐下,说道:“别得倒好,就是府里一遍又一遍的叫人来请安,烦得很!”
  崔世君听着他的抱怨,忍不住笑出声来,说道:“我过两日要去贵府给侯夫人请安,索性我给侯夫人带句话,叫你们府里的人不要来得太勤,省得招你老人家心烦。”
  她本是一句玩笑话,谁知霍云当真了,他认真的想了片刻,说道:“这样不好,你又不是我府里的人,就算莫氏不说,别人知道了,必定要说你轻狂。”
  崔世君听他处处为自己考虑,顿时收起玩笑的心思,正经说道:“老侯爷为我好,我都记着呢。”
  一时,仆妇们拢起炭盆,上好的银丝炭不见一丝烟味,屋里很快变得暖和起来,不久,有婆子来回话,说是该摆饭了,屋外的风雨渐大,霍云懒得挪身,便叫把饭摆在此处,又叫崔世君同他一道用饭,于是,婆子把崔世君的饭菜也一并抬进来,二人洗手净面,用饭不提。
  饭毕,霍云命火华找了几本书,卧在榻上看书,崔世君看他一时半会儿不会上山,便命婆子取来滚茶和点心,又打发阿杏拿来她的针线筐,和阿杏坐在窗下描花样儿。
  这二人处于一屋,各做各的事,倒也悠闲自在,直到天色渐晚,霍云起身看到雨停了,便说要回清华观。
  崔世君见此,说道:“吃了夜饭再走吧。”
  “不了,山路湿滑,早些回去,免得摸黑走夜路。”霍云说道。
  崔世君不再多劝,只叫人备马,又亲自拿来霍云的雨衣,说道:“雨虽停了,穿上这雨衣也能抵挡寒气,我已叫厨房把饭菜装好,回到观里只让火华拿去热一热就能吃了。”
  她一边交待,一边送霍云到门口,霍云不让她再送,说道:“回屋去吧,过些日子我再来看你。”
  说罢,他看了崔世君一眼,带着火华就出了院子。


第99章 
  回京数日,崔世君除了自家姊妹们,往日时常走动的人家一个也不曾去拜访,如今她在长安城已经没有名声可言,别人不请,她巴巴的冒然上门,多半是要招人嫌弃的。
  前日,莫婉打发人送来回帖,约她到府里一聚,到了这日,崔世君换上一身见客的衣衫,便带着阿杏一同进城。
  长安城繁华依旧,三年不见,看着眼前熟悉的景物,崔世君欣喜非常,索性打起车帘往外张望,不久,马车到了宁国侯府,径直从侧门进入,在仪门处停下。
  崔世君撩起帘子下车,就见一个穿戴体面的妇人迎了过来,崔世君细细一看,竟是莫婉先前的贴身丫鬟珍珠,如今看她一副妇人打扮,想必是已经嫁人。
  珍珠扶着崔世君的手,与她见礼,笑道:“几年不见,姑姑一切可好?我们奶奶知道你今日要过来,特地打发我早些来候着呢。”
  “多谢你们奶奶费心。”崔世君和她挽着手,一同进到二门,闲话时,崔世君得知珍珠嫁给侯府一个小管事,她男人叫左忠,府里都唤她左忠家的,闺名已是很少再有人提起的。
  隔了三年不来,侯府与她初次来时的情形大不一相同,各处添了不少人,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收拾得干净利落,来的路上,崔世君听说宁国侯霍嘉很得当今圣上重用,侯府再不像先前那样门庭冷落。
  不一时,到了莫婉的东院,守在门口的小丫鬟也换成崔世君不认得的新人,那小丫鬟看到有人来了,冲着屋里喊道:“左嫂子来了。”
  她们一行人走到里屋,就见莫婉扶着一个丫头的手从炕上起身,崔世君三步并做两步,上前扶住她,说道:“你我之间,不需这般客套。”
  因着宁国老侯爷和崔世君的闲言碎语,二人刚刚见面,不免有几分尴尬,过了片刻,莫婉携着崔世君的手坐到炕上,说道:“姑姑,你可算是回京了。”
  要是再不回,只怕他们那个孤拐的老侯爷也是不肯回府看一眼的。
  崔世君打量着莫婉,只见她身穿一件绉纱夹袄,头上戴着日常的首饰,几年不见,较比以前显得更加富态,刚才起身时,崔世君见她腹部微微隆起,于是笑着问道:“奶奶这是又有喜讯了?”
  莫婉脸颊泛红,说道:“还不到四个多月,我私心想着老侯爷不管家里的庶务,倒不敢专程拿这事去打搅他老人家的清修。”
  “这是喜事,老侯爷知道了也会欢喜的。”崔世君笑着说道,又问:“怎么不见小哥儿?我走的时候,哥儿还在奶奶的肚子里,再过不久,就要进学了罢。”
  说起自己的哥儿,莫婉脸上带着微笑,她道:“今日我家侯爷休沐,带着他到清华观里给老侯爷请安去了,这孩子顽皮得很,恐怕坐不住,我已经跟侯爷请示了,索性等他大一些,再请先生来启蒙。”
  看到她提起孩子时满脸慈爱的模样儿,崔世君对她说道:“奶奶如今可好了,待到过几年,霍家越发要人丁兴旺了。”
  说到这里,莫婉不禁也有些感慨,当日她和宁国侯的婚事还是崔世君极力促成,这几年她和侯爷举案齐眉,唯一的嫡子是她所出,侯爷洁身自爱,连个通房丫头都不留,京里谁不羡慕她府中清静?只一样儿,她那位只见过几面的公公,性情孤僻古怪,常年在外,儿子和孙子皆不放在心上,前几年更是带着眼前这位崔姑姑云游四方,他二人名不正言不顺的,整个京城谁不暗地里笑话?
  莫婉暗自叹了一口气,二人默默无语,片刻,有丫鬟上来茶水点心,崔世君喝了一口茶,问起莫婉的兄弟东郡侯。
  崔世君主动起了话题,屋里的气氛稍显轻松,莫婉笑道:“出了国孝,我就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年前完婚,过完年便带着他媳妇回越州当差了。”
  东郡侯年轻时做的糊涂事,崔世君算是半个知情人,听说他已经成亲,便道:“这样才好呢,所谓成家立业,他有了家室,奶奶在京里也能安心。”
  “谁说不是呢,这门亲事还是请你兄弟崔小哥儿说合的,女方是陈翰林的长女,出身虽不显,胜在温婉敦厚,是个立得住的!”莫婉说道。
  这二人正在闲谈,就见丫鬟隔着帘子说道:“奶奶,侯爷和善哥儿回府,正往东院来了。”
  崔世君听说宁国侯霍嘉要来,便要避让,莫婉却摆手说道:“不妨事,侯爷是送善哥儿过来的。”
  崔世君见此,只得留下,不一会儿,只听外间传来一个男声,莫婉扶着丫头迎了出去,崔世君却仍旧留在里间。
  她一边喝茶,一边听着外间莫婉和霍嘉的说话声,隐约间似乎听他们提起老侯爷,只不过隔着屋子,听得不大真切,正在她出神之时,帘子被打起,崔世君猛然一抬头,就见宁国侯霍嘉迈着步子进屋,后头跟着莫婉和一个三两岁左右的小哥儿。
  小哥儿生得玉雪可爱,见家里来了眼生的客人,好奇的看着她。崔世君连忙放下茶盅,向宁国侯霍嘉行了一礼,霍嘉薄唇紧抿,定定看了她两眼,半晌,沉声说道:“不必多礼。”
  霍嘉看她的眼神带着一股审视,崔世君不解其意,只能立在一旁,直到莫婉开口说道:“姑姑也坐罢,侯爷听说姑姑到府里来了,便说要进屋找你问两句话。”
  崔世君暗自心道,他有甚么话,不叫莫婉转述,竟屈尊纡贵亲自来问。
  心中这般腹诽,崔世君启唇说道:“侯爷有话尽管问便是。”
  霍嘉坐在主位,说道:“我今日上山去探望老侯爷,听闻伺候他的小厮说老侯爷已病了几日,又不肯用药,不知姑姑可知是甚么缘故。”
  崔世君一楞,她道:“前些日子在清华山下的庄院见到老侯爷时,他身子看着尚好,这是几时病的,为何不肯用药?”
  霍嘉瞥了她一眼,见她似乎也不知情,难免有些气闷不平,就连脸色也阴沉了几分。
  他父亲老宁国侯几年不在京里,因着差事在身,他轻易离不得京城,只能派遣家仆时时打探他的行踪。今日趁着休沐,他带着哥儿去给父亲请安,谁知听说他病了,即不服药,又不叫人通报府里。
  霍云病中,为免过了病气给善哥儿,他连这孙子也不见,只见了儿子一面,问了两句话,便打发他下山。
  临走时,霍嘉特意寻来小厮火华,逼问老侯爷不肯用药的缘故,火华嘴里支支吾吾,没有一句实话,被他好一顿敲打,火华不得不实话实说,原来,老侯爷是跟山下庄园里的崔姑姑置气,这才连自己的身子都不爱惜,至于为何置气,火华亦是摸不着头脑。
  霍嘉冷眼望着崔世君,自他记事以来,他父亲待人一向冷淡,哪怕是他亲生母亲,也始终是相敬如宾,他实在看不出这妇人哪里好,使得他父亲如此上心。
  霍嘉和崔世君二人各怀心事,都不言不语,一旁的莫婉插嘴说道:“侯爷,老侯爷身子不好,岂可不请医问药,若是拖得久了,恐怕越发有碍。”
  这也正是霍嘉烦心之事,他抬眼望着莫婉,莫婉看了一眼崔世君,接着说道:“不如就请崔姑姑上山去劝劝老侯爷,我看她的话,老侯爷说不得倒肯听几分。”
  霍嘉正有此意,只是他这个做儿子的,竟还没一个外人的话管用,脸面上总归有些过不去。此时莫婉替他开了口,他便看着崔世君,说道:“老侯爷脾气执拗,我看不是三言两句劝得住。”
  这夫妇俩一唱一合,崔世君岂会看不出来,她笑道:“老侯爷待我有恩,于情于理我也该去看看他。”
  听她此言,宁国侯霍嘉客套两句,只道:“如此就劳烦姑姑了。”
  “侯爷客气了。”崔世君说道。
  那霍嘉便不再内宅多留,带了善哥儿出去。
  他走后,崔世君也要出府,莫婉心知她要去清华观,并未挽留,亲自送她到门口。
  她原要再送,崔世君劝她留步,说道:“奶奶请回吧,我此次上门,一则是来看你,二则住在你家园子里,还不曾向你道一声谢,等闲了,我再来看奶奶。”
  莫婉一笑,握着她的手说道:“姑姑要谢,只谢老侯爷就是,那园子是老侯爷的私产,我和侯爷只遵他的吩咐办事。”
  说罢,她停顿片刻,又道:“我刚才说老侯爷肯听姑姑你的话,倒不是夸大,姑姑若是能劝老侯爷好生保重身子,也算是解了我们侯爷一桩心事。”
  她的话里有未尽之言,崔世君并未多说,莫婉便命左忠家的送她到二门。
  且说马车出了宁国府,崔世君叫出城,阿杏问道:“不是说要去衙门里寻大爷么?”
  “不去了,过几日再来看他。”她惦记着霍云,也不知他又哪里闹起别扭,病了还要折腾,趁着天时尚早,到清华观里先去看一看他是正经。


第100章 
  马车出城,一路驶向清华山,路上经过她们住的别院,庄院隐在一片青山苍翠之间,显得幽静安宁,不过崔世君无心观景,她回想着莫婉说的那些话,只觉得莫名有些惆怅。
  只等马车停在山腰,崔世君步行上山,春日雨多,山上泥泞难走,比往日多花了半个时辰方才到清华观,清华观里的志文道士和她是老相识,数年不见,二人一番问侯,志文引着她到正殿沾香祈福,听说她此行是来看宁国老侯爷,志文不再与她多话,只叫她自去寻人。
  此时已到午后,她们几人早就饿得饥肠辘辘,阿杏说道:“姑娘中午没用饭,我去问问观里还有没有吃食。”
  崔世君急着去见霍云,再者观里的规矩,过了饭点就不再提供饭菜,她道:“不急,我们先去看看老侯爷。”
  宁国侯霍云仍旧住在老地方,崔世君来了多次,自是熟门熟路,她刚到后山,就见火华垂头丧气提着一个食盒往外走。
  崔世君出声喊住火华,火华看到是她们来了,眼前发亮,三两步跑过来,惊喜的问道:“姑姑,你怎么这会儿上山了?”
  崔世君揭开食盒,只见里面的饭食一口未动,她道:“听闻老侯爷病了,又不肯用药,可是你惹他生气?”
  火华小心的觑了崔世君一眼,他如何敢明说,惹老侯爷动怒的人正是你老人家。
  崔世君岂知自己正是这事主,只当是火华伺候不周,火华噘嘴说道:“我哪里敢惹老侯爷生气。”
  想了一下,他压低声音说道:“老侯爷的心思难猜着呢,这一连几天,药也不吃,饭也不吃,刚才我送饭进去,还讨了一顿骂,我劝姑姑不如稍后再进去,省得撞上枪口了。”
  崔世君和霍云相处了这些年,早就摸清他的脾气,这人动起气,只管顺着他就好,她抬脚跨进院子,看到霍云躺在廊下的摇椅上闭目养神。
  这人分明早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