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邱晓悠然[种田]-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邱晓悠然'种田'
作者:秋虫
序章
序章:一切的起因
某位经历过末世存活下来的地球遗民的一篇日记——
时间:2100年1月1日;元旦;星期天;多云
今天又要开始新的一年了,算算这是我过的第七十二个元旦新年了,也许也会是最后一个了。因此这很有可能是我的最后一篇日记了。
今天早晨起来,就觉得心脏又开始不好好工作了,可能随时这颗已经工作了七十来年最近十来年时常罢会儿工的老心脏就会彻底停止工作了。活了这么久,自己也经历了太多,现在想把自己一直想说却没有勇气再提起的话;抓紧时间写下来。
仔细想想;经历过末世的我,能活到现在;实在是幸运女神的特别眷顾了。
唉——;有人说,人总是在快接近死亡的时候,总是会很容易回忆过去,不管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看来说的没错,曾经的过往都一幕幕,一段段现在都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65年了,那些久远的,曾永远都不想再想起的、不堪回首的记忆,不管我是否愿意都在此时,再次被回想了起来,那些被后世称为“地球末日纪”的岁月。
2035年7月13日,是个所有人类都都会永远铭记于心的日子。
在那一天,一颗彗星象曾经电影里演过的那样,真的——和地球相撞了。
现在想来,我是如此的幸运,生在了中国,而且打小就生活在曾经被很多内地人入不了眼的、认为贫瘠落后、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上。
那颗撞向地球的彗星,以当时地球上的科技水平直到最后二十四小时才被科学家们确认,地球应该是挡了它的道了。而推测出的撞击地点,98。78956%的可能性会是南美洲。
而真正撞上时,事实证明地球当时的科技水平还是凑合的,彗星直直地和地球在加勒比海上亲密接触了。因此北美洲也是首当其冲地受难地了。
撞击不仅使整个美洲大陆瞬间土棚瓦解,而且引起了真正的“惊天海啸”。浪高超过千米的巨大水墙以惊人的速度向着全球席卷而去。
太平洋、大西洋上的所有岛屿,包括大洋洲很快就被海水彻底淹没、摧毁。紧接着,东半球的东南亚、日本诸岛,西半球的格陵兰岛,冰岛,非洲大陆均被海啸席卷淹没,最后海啸冲向了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大陆——亚欧大陆。
在海啸肆虐完,终于退却后,整个地球上完好的地方,仅仅剩世界第三级的中国青藏高原,大巴山脉、秦岭环卫的四川盆地、极尽内陆的新疆、内蒙西部和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所在的高加索地区和帕米尔高原了。
仅仅彗星撞击和全球海啸这两大灾难就夺走了超过六十亿人的生命(2035年的地球:全球人口总数在七十亿左右)。而这仅仅是一系列灾难的开始。
一方面,海啸并非一次既停的,而是连续不断地反复冲击数次才渐渐平息,而由于彗星撞击导致的巨大热量则使得南北级冰川加速消融,海啸平息后的海平面较之前足足上升了几十米。
另一方面,随着撞击形成的巨大烟尘逐渐覆盖全球上空,太阳被厚重的烟尘遮挡,地面上的气温迅速下降,人类进入漫长的寒冬。而烟尘笼罩全球长达七年之久,之后又过了十来年才终于让空气再次澄清,通透起来。
幸免遇于海啸荼毒的地区全部是高海拔、干旱、低温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少,耕地也少。
随之带来的就是严重的粮食问题。虽然灾难过后全球幸存的人口不足四亿。其中还包含了世界各国在最后二十四小时内紧急转运到上述高海拔地区的各国政要、富豪以及最精锐的军事力量、全球各个领域的专家权威等。在经过全球最高端的科技人才们发挥集体智慧,励精竭力在最短时间内也很难缓解这个终极难题。
因此在随后的几年间,还是有很多人被饿死,被冻死。那是人类历史上最最黑暗的一页。而我,当时只有七岁的一个小男孩,随父母生活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内的一个小县城里(灾难过后,这里成为中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在黑暗的末世里,我在父母拼掉性命的保护下——活了下来。
因此我是幸运的,但我同样也是不幸的,我的母亲、祖父母等等亲人都没有能熬过最初最苦难的三年(第四年起,人类科学家研发出了能够在昏暗的环境中高产抗旱的作物,粮食危机初步得到解决)。最后只有我和父亲活了下来。
看着母亲和祖父母为了节省下粮食让我吃饱,而一个个地离去。这是我一辈子的罪啊!
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将竭尽所能在末日来临前,收集足够多的粮食,足够多的水,提前做好一切准备,为了能让我的亲人们和我能一起活下来。
为此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希望能将象幼时漫画里的机器猫的时光机和万能口袋研制成功。
——(能回到过去和存放大量物品的空间都是日记主人的执念)
可是,我没有时间了,我就要死了,但这两项研究依然毫无进展。我不甘心!不甘心!不甘心啊!
所以,我的孩子们,我的遗嘱只有一条——把我的研究工作继续下去。
子辈不行,孙辈,孙辈不行,再孙辈继续。
我相信,终会有一天,我的梦想会实现的!
我亲爱的孩子们,你的父亲,祖父恳求你们不要放弃!
请一定要坚持!
坚持到成功的一天!
爱你们的父亲,祖父遗笔
————
因为这位从地球末日里活下来的老人的遗愿,他的子孙后代真的每代都会有人去研究穿越时空和存储空间的课题。这样一代一代,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代子孙后辈的共同努力。
终于,
在这么一天,老人的某代玄…玄孙子研究成功了。
一枚具有超级智脑程序控制并具备超大储物空间的强大物品——末日生活训练指导仪,诞生了。
而在这个年代“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研究课题也已经有了具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这位玄孙决定由他来完成祖祖祖祖…祖爷爷的遗愿。
他是当时国家某重点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而对空间研究有突破的就是他所在研究所的一个课题组,而凑巧的是他与该课题组的负责人关系很好,于是两人私下合作,准备完成这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壮举。
最终,那枚戒指(末日生活训练指导仪被制作成戒指,为了便于佩戴使用,且外形美观)消失在了那台最新组装的时空转换仪的平台上。
但是,
它是否能回到祖辈所在的那个时空呢?它能出现在自己的祖辈手上吗?它能起到挽救祖辈于末日的使命吗?
这一切的疑问,没有人能够回答。
但我们的故事却正因此而发生了。
第一章
第一章 回到石湾村
清澜县,是位于西南省南部山区的一个省级贫困县,因流经全县的清澜河而得名。
九龙乡,是清澜县下属最穷的一个乡,只所以叫九龙是因为境内的九龙沟,而九龙沟也是清澜县境内最大的一片山地。
九龙沟,不是一条沟,而是由大小九条沟所构成的,九条沟分别被当地人叫做一龙沟、二龙沟……直到九龙沟。九龙沟即可以当成九条沟的总称,但多数情况下大家都特指排行第九的那条沟。这九条沟并不是条条沟里都住人的,其中只有二龙沟、七龙沟和九龙沟里有成建制的村子。其他几条沟里只有零星的住家。
九龙乡的乡政府所在地就是靠近七龙沟的龙角镇。出了龙角镇往西走八公里左右就是七龙沟。
这七龙沟不是九条沟里最大的一条沟,但它却是最长最深的一条,因此当年政府就在这沟里驻着部队,具体的,当地人都不清楚,因为进沟10公里就被列为军事禁区了。两边山势十分陡峭,普通人是绝对进不去的。而在这10公里的沟两侧分布着四个村子。
石湾村,便是其中一个,刚好位于沟里河水有个大湾的河北岸的缓坡上。也是离沟口最近的村子,不到4公里的样子。虽然是条山沟沟,但因驻军的关系,早些年就修了柏油的公路。因此七龙沟是这全乡九条沟里路况最好的了。
修了路后乡里也给沟里通了班车。但说到这班车,就不得不让人深刻体会到什么是贫困县里的贫困乡了。九龙乡全乡一共就3辆客车,这还是县里把前两年县运输队淘汰下来的,修一修勉强能开。可是九条沟只有3辆车,这可不好分啊,最后乡里根据各条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如下的分配。
其中九龙沟因为是九条沟里风景最好的,可以说是,景色如画水如烟,四季风光各不同。县里和乡上把九龙沟开发成旅游景区,虽然地处偏僻,但一年四季还是有不少游客的,因此乡里就单独分出一辆车,作为九龙沟旅游专线车,每天根据客流专门拉游客。而剩下的八条沟里,二龙沟和七龙沟人口村子多一些,由一辆车隔天跑,另六条沟住户少就由最后一辆车挨个轮着跑了。
因着班车不是经常有,而且车子也不大,坐不了几个人,沟里的村民们出行多半还是要靠自己了,有车的骑车,什么自行车、人力三轮车,当然省力的火三轮骑着是最轻便快捷了。也有赶车的,但山区牲口少。要么就只能靠两条腿步行了。不过多少年来,沟里的山民们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对此也习以为常了。
—— ——
这是1999年8月的一天,一辆从龙角镇出发的班车正驶进了七龙沟。因为这条沟路况好,班车司机们每次跑这条线,油门那是一踩到底,使着劲往前飚,沟里公路蜿蜒曲折,破班车愣是让“勇敢”的司机师傅开出了F1的效果,胆子大得还时不时来个“漂移”特技。晃得一车人,五脏都快挪位儿了。有晕车的已经开始兜着塑料袋开吐了。
只见班车又迅猛地拐过一个急弯,猛地一个急停,停在了路边。司机师傅,扭过头扬声喊道:“石湾,石湾的有没有?到了啊,要下车的赶紧着。”
车厢中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赶紧站了起来,急忙回道:“有下的,有下的,来了,来了。晓晓他妈快点快点,把东西都拿上,晓晓,你妈不舒服,帮你妈多拿个包。咱到家了,赶紧下车。”男人一边应着司机,一边回身招呼着自己老婆孩子下车。
三个人费了半天劲,总算是扛着大包小包地挤下了车。男人正准备回头给司机师傅再打个招呼,谁知,
“啪”的一声,车门在男人将将下车抵着后背就关上了,司机师傅一脚油门,车子“噌”的就窜出去了,再次踏上“F1”之旅。
男人望着绝尘而去的车屁股,愣了半天神。将一句道谢的话堪堪卡在了喉咙里。悻悻放下准备挥别的手,转身看到一路晕车的老婆这时正坐在一个包袱上,扶着胸口缓气呢。儿子站在一旁无聊地打量四周,男人嘿嘿笑两声,这小子倒是挺适应的。
男人上去伸手拍着老婆的背,帮着缓气,说道:“好点没?还想吐不?咱先歇歇,不行的话,这马上到家了,咱到屋躺着歇歇?”
“没事,让我在这儿坐会儿,一会就好。”
一会女人缓过劲来,三人扛起一堆的行李,沿着公路边的小路向着河对岸的石湾村走去。
夫妻俩心疼儿子,只让他背着自己的书包,手里拎着他妈妈的(本来是写的“他妈的”可怎么看怎么别扭,就给改了,虽然读出来也是有一点点别扭…_…!!)女式提包。男孩在父母身后,晃晃悠悠得跟着。
—— ——
我叫邱晓,今年12岁,年底就13了。我爸叫邱正鲲,我妈叫吴月琴。从我出生起就一直跟着爸妈在A市生活。但爸妈并不是A市人,用城里人的说法就是进城务工人员,俗称“农民工”,而我就是农民工子弟。这些年爸妈一直在A市的A大外面摆摊。早上买煎饼果子,白天晚上卖油炸菜,就是把各种肉啊,各种菜啊穿在竹签子上放到油锅里炸,和麻辣烫类似,只是一个是用汤煮熟,一个是用油炸熟。味道是很不错的,很受大学里的女生们的欢迎。(这是我上大学时,经常吃的一种街边美食。)
我爸的老家,就是我们现在要去的石湾村。听我妈说,当初她也是回这里把我生下来的。但因为一些老辈的原因我爸并不喜欢住在村里。
石湾村的大姓是李姓,我奶奶姓李,而我爷爷是从外面来的,到了村里娶了奶奶算是落户在这里了。不过具体的连我妈好像也不是很清楚。反正在我爷爷奶奶去世后,我爸就把自家的几亩地租给村里的其他家种,自己出去打工了。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中间很少回来,只在和我妈结婚、我妈生我和三年前终于攒够钱回村盖新房的时候回来过。据我妈说盖新房是奶奶生前的念想,我爸出去打工主要就是为了赚钱回来盖新房。不过这次回来是因为我,具体原因嘛……我正烦着呢,不想说。
————
一家三口沿着公路边的小路一直走到了河边,过了河上的小石桥,穿过一片庄稼地,就来到了村口的老树下,这时候正是午后,村里的老人们正坐在树下纳凉。看到村子来外人了,都纷纷把视线转到三人身上。
其中一位60多岁的老汉眯着眼看着,仿佛认出了邱正鲲一家,“这是大鲲吧,你这新房子盖好了,怎么又几年都没见回来啊?”
邱正鲲认出问话的这是村里的老支书,忙回话道:“是老支书啊,您老身体好着啊?我这一直忙啊,没时间,不过,您看我这不是回来转转了嘛。”说着话也不多待,冲大伙儿打了招呼,领着老婆孩子离了村口,继续往里向家走去。
邱家的房子在村子的最西头,三人穿过大半个村子,来到了自家院门口。这院门和围墙都是三年前盖新房时返修重建的,现在过去了三年还是泛着新气的。这一院房子在整个石湾村来说都算是很出头的。现在全村盖新房的也没有几家,大多数还是住着几十年的老房子。
邱正鲲从兜里掏出钥匙,打开院门率先走了进去。这个院子很大,因为建在村子最边上,当初盖新房时,邱正鲲就和村里商量多掏了一点钱,圈了好大一个院子,前后院加起来都有七八分地了,这在平地上的村子里可能不算什么,可在这山沟里就是很大的院子了。邱晓后来还听说,之所以现在村里没剩几户人家,是因为邱正鲲当初盖房子给刺激到了,好多人家都出外打工去了,为了有一天自家也能住上新房。
邱晓跟着进了自家院子,好奇的打量起来,因为盖好后他都没见过。当初是放寒假跟爸妈回来的,快开学的时候,他妈带着他先回A市了,他爸是等房子盖好后才走的。
院子很大,有前后院,前院三分左右,后院略大些,有四分多。
邱家的前院很宽,迎面是三间红砖瓦房,正房坐北望南,靠东面一侧盖了一间灶房,另一侧是柴房,在山里现在烧火做饭还是烧柴火的。茅房建在后院的西北角上。从院门到正房门口铺着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泥路,其他地方都是土地没收拾,现在长满了打腿高的野草。转过正房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院子。边角上还有一个后门。整个院子空空荡荡的再无其他。
在邱晓打量自家院子的时候,邱正鲲夫妻俩已经把行李都堆放到房檐下,把所有屋子的门窗都打开透透气,房子因为长时间没人住,屋子里很是有些霉气,需要放放才好住人的,邱正鲲拿了把大扫把扫院子,邱晓他妈也找了小点的扫把开始扫屋里的尘土。
邱正鲲看到转完一圈回来的邱晓,从角落里拎起一个铁皮桶子,抬手递向邱晓,“去,到院子西边上的泉眼里打桶水回来,给你妈擦洗用,你从后门出去近,后门钥匙在后门右边墙缝里找。”
邱晓上前接过水桶,转身又朝后院走去,在一个墙缝里摸出钥匙,心想,这藏钥匙的方法还挺有意思的。伸手打开门,走出去,向左右望望,这泉眼还真好找,就在院子侧上方十几米的地方,一道浅浅的溪水顺着地势向下流去。
邱晓走过去,只看到一个一米见方、30厘米深的小水池,在池底正不停的往外冒着泡泡,邱晓没急着打水,而是把桶往旁边地上一放,蹲下身,用手掬起一捧冰凉的泉水喝一口再洗了把脸,长长地舒了口气,真是舒服啊。一路上略显烦躁的心,顺畅了很多。
打了多半桶水,往回走,刚进自家院子就听到一个陌生的女声。
“大鲲和大鲲家的,你们怎么回来了?回来也不提前说一声,我帮你们先把这屋子收拾一下。你们这几年不回来,这屋子里霉气重着呢。”
“是大嫂啊,呵呵,我们这也是临时决定回来的,就没预先知会你和大哥,老麻烦你们我都不好意思了。我大哥呢?在家不?”这是他爸的声音。
“大壮他爸爷儿三到地里去了,二春和我在家,你看,这要我们娘俩搭把手不?”
“不用,不用,他大嫂,我们自己顺便收拾收拾就行了,不用麻烦你了。”这是他妈回道。
这时邱晓已经提着水回到了前院,只见一个四十来岁的农村妇人正站在院子里和爸妈说着话。
“晓晓,快过来,这是你李家婶子,上回回来和你一块玩的三儿他妈,你还记得不?”邱晓妈看到儿子回来了,忙叫道跟前说道,“快叫李婶。”
“李婶好。”
“好,好,这是晓晓啊,都长这么大了,真白净,和城里娃一样。”李婶上来又摸头又捏脸的,把个小伙子邱晓给臊的脸都红了。还好他妈心疼儿子,把他从女魔头的手里解救了出来。
“大嫂啊,你家大壮他们都好啊?算算大壮快要考大学了吧?”
“是啊,今年开学就高三了。学校里抓得紧,这暑假里还要上课哩,不过开学前说是能放个几天,松泛松泛。”
“大壮学习一直好,明年肯定能上大学,嫂子你和我大哥就要长脸了。”
“呵呵呵,那是,我家大壮啊,连他们班主任都说了,考个本科没问题的。唉,他要是考上了啊,我和他爸就算熬出头了。看看我这光顾着说了,你们赶紧忙,晚上到家吃饭啊,我给你们做好的。”李婶看着邱家一家子都停下活和自己说话,不好意思了,忙告别离开,临走再次强调,晚上一定到她家吃饭。在得到再三保证后才笑着离开了。
李婶走后,三人继续打扫,扫地、抹桌、擦窗子,一直从两点多折腾到五六点才算收拾出个能住人的样子来。院子里的杂草就等明天再说了。
4第二章
第二章
其实往次回来也没这么费劲,都会提前给村里打个电话,让隔壁李家大哥大嫂帮忙先收拾一下,自家回来基本就能住人了。但这回回来的突然,又到每年农忙的季节了,也不好次次都麻烦人家,虽然人家两口子心肠好人又热心,和夫妻俩的关系在村里是最好的,确实不好再麻烦人家了,因此只能自家花功夫收拾收拾了。
一家人坐在房檐下歇息,这时自家大门被人从外推开了,李家大哥进了院子,一进来就嚷道:“你个大头,
(邱正鲲小时候有次头上出痱子,他娘就把他的头发都给剃了,结果发现他的脑袋在村里小孩中是最大的,于是就有个“大头”的外号)
回来也不提前说一声,我这从地里回来才听大壮他娘说你们回来了,真是不把我当兄弟了啊!这是?”
“没有,没有,没有的事,哪能呢,大哥,我们这次回来的匆忙,就忘了给你和嫂子提前说了。”邱正鲲赶紧解释道。
“得了,其他的现在也不说了,赶紧跟我到家去,你嫂子已经把饭做好了。”
“这怎么好意思呢,”邱妈也站起来客气道,“每次这么打搅你和嫂子,我们……”
“停!给我打住,赶紧跟我走,再说多余的,小心我翻脸啊。”李家大哥的嗓门可不是一般的大啊,一张脸也虎起来。
两口子也不好再说什么,因为每次回来总是会到李家大哥家里去混几顿,现在也不再客气了,回屋从带来的行李里拿出给李家大哥大嫂还有他们家的三个孩子带的礼物,一家三口跟着李家大哥出门了。
进了隔壁李家院子,立马被热情的李家大嫂让进屋,饭菜已经上桌了,山里人实在,盘子都不小,而且菜都垒得高高的。李家大点儿的俩孩子正坐在一边等着开饭呢。
“赶紧叫人,见到你们邱叔邱婶也不叫人。”说着李大哥的大巴掌就冲离自己最近的自家大儿子的脑袋瓜子去了,邱正鲲赶紧一把拦住,〃别别,你这干嘛呢。小心把孩子吓着。”说着转头冲着俩孩子笑笑,“大壮、二春、都长高了啊,二春又漂亮了,你们婶子给你们带好东西了,一会儿吃了饭给你们哈。”俩孩子都叫了人,邱正鲲也让自家孩子叫了人,李家嫂子让大家围着桌子坐下,邱妈站住身子说道:“嫂子,我先就不坐了,你看还需要干啥,我来给你打个下手。”
“用不着你,还差一个蘑菇烧鸡,正在锅里炖着呢,你哥在山里摘的蘑菇,咱自家养的母鸡,味道香着呢。你们先坐,我这就盛去。二春,你去外面找找三儿,天都这会了,还在外头疯,赶紧叫家来,大家等着开饭呢。”李婶把邱妈摁到凳子上,笑着转身去了厨房。二春也赶忙起身出去找弟弟了。
那头李叔已经和邱爸坐下了,李叔还拿出一瓶白酒给两人都倒上。不一会儿,李嫂端着一大盆蘑菇烧鸡走进来,邱妈见了,赶忙起身把菜盆接过来,摆到桌子上。
一众人都坐下,开始吃饭,因为要招待邱家,吴嫂做了七八个菜,都是山里出的山珍野味,这些在城里可是不容易吃到呢。
李叔和邱爸碰了一杯酒,吃了几口菜开口问道:“我说,大鲲啊,你这回来,是出什么事了吗?这也不年不节的。”
邱爸也把杯子里的酒干了,放下酒杯解释道:“没出啥事,大哥,我这次回来啊,”说着看了一眼邱晓,邱晓迅速把头低下。“都是为了这小子。” 说着伸手拍下邱晓的头。
“这不是晓晓已经13了(农村人算岁数都习惯按虚岁),今年小学毕业要升初中了,可城里中学管得严了,弄个借读难得很,钱也贵,再说我家这孩子脑子虽不笨,但就是这成绩不太好,就是找关系能借读,人家也不收啊,所以我们两口子一合计就决定送他回来,上镇上的初中,他户口也在村里,方便一些。”
邱妈接口说道:“大哥大嫂,不瞒你说,晓晓户口不在城里,念书要掏借读费的,这一年二三千,我们也掏得起,但这一上初中啊,我们打听了,借读费一年五千都不一定打的住。我和他爸就合计,让晓晓回来念算了。”
“没啥事,回来念,咱这儿现今不必城里差。”李叔听着不以为意。
“就是就是,咱镇上的初中啊,刚新盖的,是那个叫希望什么的给掏的钱,崭崭新呢,可漂亮了。而且啊,这几年考上县中的不老少,听大壮说已经有好几个都考上外省的好大学了呢,你说是不是?”李嫂听了很高兴,伸手推推身旁的大儿子求认同。
“嗯,我和二春就是从镇中考到县中的,听说我们学校今年有30来个人考上大学了,我们镇的几个村就有4个考上了呢。”
—— ——
李家老大,学名叫李大伟,大壮是小名,今年已经18了,正在县中上高三,明年就要高考了,学习一直还不错,考个大专问题不大,要是努把劲考个本科也是可能的。
老二是女孩,小名叫二春,大名叫李彩云,今年上高一。
还有个小儿子,三儿,大名叫做李小伟,今年上小学五年级了。
—— ——
邱正鲲夫妻听了也很高兴,觉得自己的决定没错,回来读书不用找关系、省钱不说,这么听着学校也还行啊。本来心里还想着回来念书会不会耽误了孩子,现在心里踏实多了。而邱晓同学因为大人们提到了他的成绩问题,觉得有些丢脸,一直低着头,摆弄着袖口订的扣子。
李婶发现大家尽说话了,还没动筷子。忙说道:“哎呀,咱们光顾着说话了,这菜都要凉了,赶紧动筷子,晓晓啊,快吃,尝尝你婶子做的菜啊有没有你妈做得香。”
邱妈忙拦着,“大嫂别急啊,二春和三儿还没回来呢。”
“不用等他们,三儿那个皮猴子,指不定野哪儿去了,他姐找他得费点功夫。咱先吃,给他们剩些就是了。”李婶不以为意地摔摔手。
“还是再等一会吧。”邱爸也客气说道
李叔拿起筷子用力一挥,“甭管那俩,咱们先吃。”家主发话了,其他人也就不再说什么开吃了。
吃着饭,李叔答应邱爸,去镇上打听镇中报名的事。因为今年村里确实还没有人在镇中上学了。要么已经毕业到县里上高中去了,要么就去外地了,要么就是还不够岁数的在上小学呢。所以具体的怎么个章程还要到镇上去找人打听了才知道的。
两家大人边吃着饭,边聊着这几年村子里发生的和邱家在城里的事,而邱晓只顾埋头猛吃。十二三的半大小子正是能吃的时候。
一顿饭吃罢,李家的两个孩子也还没回来,邱晓一家就告辞出来回了自己家,这眼看天已经黑了,屋子里的床铺还没收拾呢。
邱妈进了家来,麻利地从带回来的行李里找到凉席等物件,先拿小扫把扫了床,铺上凉席,摆好枕头,再拿出毛巾被,虽然是8月天正热的时候,但这山里大晚上的还是有些凉的。因为也没有电视,又累了一天了,铺好了床一家人就睡下了。
5第三章
第三章
第二天,邱爸跟着李叔就去镇上打听学校的事了,邱妈准备把院里的杂草清理一下。邱晓也跟着拔草。正撅着屁股吭哧吭哧劳动呢,院门被人推开,有人走了进来。邱晓听到动静抬头看去,进来的是个十来岁的男孩,脸被晒的黑红,长得很壮实,笑得一脸憨相。看着与李叔有八分相像。不用说,这应该就是昨晚出去“皮”没见着的三儿了。三年前回村和自己一块玩的事,经邱妈提醒还是有些印象的。
邱妈也见到来人,笑了,“这不是三儿吗,怎么你妈让你来的?有事吗?”
“没,没事,我妈让我来找晓晓哥玩,嘿嘿。”
邱妈听了,一扭头冲着邱晓,“你别拔了,和三儿一块玩去。”
邱晓听着能出去玩还是很高兴的,站起身拍拍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