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钢铁大亨-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鸿军咂咂嘴,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沈淮的“雄心大志”:

燕京钢铁年产六百万吨钢,已经是副部级国企;燕钢集团的董事长,政治地位甚至比普通的副省部级官员都要高,是中央候补委员。

只要沈淮保持梅钢公有股权占主体的性质不变,只要沈淮不放弃党内身份,只要梅钢的产能、产值、利润规模能不断往上突破,梅钢也是可以升级的。

沈淮见宋鸿军咂嘴,笑道:“怎么,不敢有这样的野心?”

“你对国内钢铁产业的发展前景这么乐观,有什么依据没有呢?”宋鸿军问道。

“欧美日韩等国,都差不多已经完成工业化,所以国家在工业化过程当中,对钢铁需求总量都是可以估算的。”沈淮说道,“只要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给打断,到工业化完成之际,总计需要消耗掉两百亿吨钢铁。如果说我们想在未来五十年内完成工业化进程,那到国内工业化发展的顶峰时期,国内钢铁产业的产能至少要达到四亿吨才够,你说国内当前的钢铁产业跟这个目标相比,还差多少?”

“这专业的跟咱们不专业的,看问题的深度就是不一样啊。”宋鸿军转回头,跟孙亚琳悻悻地说道。

当年国内钢铁产业总的目标只是牟求突破一亿吨年产量,很少有人说直接将目标放在四亿吨年产量上。

“不专业的那是你。”孙亚琳不屑地说道,“你那点小心思,还能瞒得过别人,说到底,不就对中国崛起没信心吗?”

宋鸿军叫孙亚琳戳中要害,嘿然而笑。

其实国内整个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并不难确定,国家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从最高层面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不变的方针。这个就是从完成工业现代化这个主要目标进行估算的,并非中央领导人摸头拍脑瞎蹦出来的一个数据。

当下的分歧,一个是有人对实现这个目标有信心,有人没有信心。再一个对实现这个目标的路线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要搞休克疗法,有人则坚持渐进式改革。

沈淮先跟宋鸿军、孙亚琳沟通好,晚上再约了周知白、杨海鹏、朱立、褚宜良等人到梅钢,向他们以及向梅钢其他在家的高层、梅溪镇核心干部通报此事。

融资困难地问题,不仅沈淮、孙亚琳急,周知白、杨海鹏、朱立、褚宜良以及赵东、汪康升等所有梅钢的高层,以及何清社、李锋、袁宏军、郭全、黄新良等人,都为这事寝食难安。

不过梅钢新厂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巨大,鹏悦、渚江建设、紫萝家纺、鹏海贸易等企业,当前还只是处于发展的初期,能抽血供给梅钢新厂建设的资金都有限。

鹏悦的实力最强,总资产将近两个亿,但资产跟资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鹏悦为渚溪大道四千万建设经费提供担保,已经没有从银行继续获得贷款的余力,只能将新产生的利润注入梅钢新厂建设之中,每个月也顶多两三百万而已。相比新厂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海量资金,这无疑是杯水车薪。

当然了,大家也没有悲观失望,甚至做好建设周期拖延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理准备。一座年产能将达六十万吨的钢厂,一年建设周期是沈淮提出来的目标,实际上建两到三年,并不能算晚。

只是新厂建设周期拖长,除了财务成本会极大增加、消弱赢利能力,可能会有额外的市场风险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梅钢系在东华跟谭系的争斗中,将处于绝对的劣势。

要保证能源源不断地抽到新的资金去保证新厂建设顺利进行,就很难再去承受额外的风险跟打击。

沈淮此前选择退让,实际上也要避免跟谭启平有更剧烈的冲突,避免梅钢新厂建设受到额外的打击。

做事业,要有激情,但更讲究的是韧性。

无论赵东、杨海鹏,还是钱文惠、汪康升,都是经受挫折之人,有做事业的热情,也有坚持的韧性。

不过多多少少,大家的士气也是受到一些打击。

这次谭启平直接以市委的名义,召开梅溪新区筹备研讨会,甚至大肆造势,叫大家心里更是郁闷。

梅溪镇这两年崛起,本来就是沈淮率领他们一起干出来的。

梅溪新区的基础就是梅溪镇,谭启平把他们踢除出梅溪新区的筹备、建设之外不说,还如此为他自己造势,这如何叫周知白等人看过眼去?

所谓山穷水尽,所谓柳暗花暝,无过如此。

听到沈淮说到梅钢将会得到一笔总数达三千万美元的债券投资时,周知白、杨海鹏、朱立、褚宜良、赵东等人,第一反应,就是以为沈淮在开大家的玩笑,难以置信,既而兴奋要大叫。

沈淮跟众人略加解释这笔债券投资资金的来源,说道:“这笔债券投资资金,我打算分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众信及渚江投资两家平台承接,然后再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注入梅钢新厂项目,一部分以公司债的形式,直接注入梅钢新厂项目,确保整个项目的负债率在50%。这样也方便在新厂建成后,整个梅钢系进行股权调整、合并时,我们的话语权能够增加一些。另一个我要说的,就是我明天会向市里正式提出辞去镇党书记、园区党工委书记的职务,以保证今年半年到一年时间内,我能把精力主要投在新厂建设上。”

“为什么这时候还要退步。”杨海鹏极为不解,梅钢新厂建设最大的关卡已经熬过去了,在方方面面有很多人都盯着梅钢、盯着东华的情况下,谭启平能对梅钢卡脖子的手段已经很有限,应该是他对沈淮、对梅钢感到忌惮才对,问道,“梅溪新区党工委书记的位子,不就应该是你的吗?”

沈淮笑道:“如果我做上新区党工委书记的位子,你以为谭启平就没有能力拖新区的后腿吗?以前梅溪镇不起眼,没有什么威胁:梅钢改制没有受到什么阻力;鹤塘并入梅溪,没有受到什么阻力;申报建江港码头,也没有受什么阻力;我们从银行贷款建渚溪大道,也没有受到什么阻力;申报新厂项目,也没有受到什么阻力。在上面那么多的事情里,谭启平要是有一项直接站出来设阻,我们有多大的可能性能突破障碍?新区筹备时间长还是短,这个是可以操控的。就算谭启平不能明着阻截我们,他在西陂区或在北城区另搞一个新区,甚至直接要求地方金融资源,全面往开发区倾斜,我们能奈他何?要知道,新区要发展,道路等基础建设必须先行,但国内的基础建设投资,偏偏还没有对外资开放。东华若是想率先打开这个口子,必须要得到谭启平的首肯。我们有能力现在就把谭启平赶出东华吗?”

当觉得谭启平已经是障碍时,就应该要把他扳倒,或赶出去,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个目标短时间里还难实现。

但是,在明明已经占得一定优势的情况下,沈淮还继续选择退让,大家也多少有些郁闷。

沈淮的心思,他们还是明白的:沈淮是要以他个人的退让,换取梅溪新区更快速的崛起。即使新区崛起的政绩很可能会给谭启平捞去,也将很可能会极大稳固谭启平在东华的地位,沈淮也无所惜。

离开梅钢回宾馆的路上,宋鸿军也是不得不感慨道:“说实话,我没有你这样的气度,换作我,我才不管地方发展会不会给拖住脚跟,先把敌人干番掉最要紧。”

“沈淮要跟你一个心眼,在梅钢行将行闭之时,就应该把梅钢折腾他自己的。”孙亚琳站在车后排,对宋鸿军的言论不屑一顾,说道,“沈淮真要跟你一个心眼,梅钢的产能能突破二十万吨,接着继续往八十万吨突破吗?要是梅钢是宋家私有的,宋姨还敢拿东电的资源在梅溪帮忙建电厂,还不得给政敌咬死?”

沈淮跟宋鸿军微微一笑,说道:“什么事都是有利有弊的,不要想把便宜都占尽了。谭启平是市委书记,也是红色子弟,他不能咬死我,已经够郁闷,你也叫他喘一口气。”

第三百八十四章请辞

次日,孙亚琳就与钱文惠以及渚江建设、鹏悦等分管财务的高层,赶往徐城,跟业信银行省行接触,就总额达三千万美元债券融资的分配、期限、偿还方式、票面利率、付息方式以及担保、监管审计等诸多技术性细节问题进行商讨。

债权对企业的约束力,虽然不比股权那么强,但对企业正规化运作,依旧有着不容置疑的监督权力。至少在明面上,隐藏于幕后的债券投资人,可以是把行使监督的权力委托给业信银行来履行。

为了保证梅钢新厂项目的负债率保持在50%的左右,沈淮跟孙亚琳等人商议,由梅钢新厂直接承接两千万美元的债券融资。另外一千万美元的债券融资,众信投资承接六百万美元,另由渚江建设跟鹏悦国际各承接两百万美元,然后通过注资的方式,对梅钢新厂增持股权。

这么一来,孙亚琳控制的众信投资,对梅钢新厂的持股,将提到30%。

渚江建设跟鹏悦国际承接的共四百万美元债券融资,将通过渚江投资这一个融资平台,注入梅钢新厂,对梅钢新厂的持股,将提到25%。

鸿基投资这次不承接债券融资,对梅钢新厂的持股,将维持在15%。

在扣除10%的管理层持股之后,梅钢集团对梅钢新厂的持股会降到20%。

不过,在新厂建成,将新厂跟一厂以及电厂的资产进行统一核算,代表梅溪镇政府的梅溪工业投资集团对梅钢的持股摊薄后,仍然将维持达到28%,与东华所属的淮能集团加起来,对梅钢的持股,依旧能保持52%以上,保证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性质不变。

这样就能形成沈淮较为理想的控制结构。

梅溪镇政府,虽然表面上是拥有最多股权份额的第一股东,但其对梅钢拥有占主导地位的话语权更多给限制在年产能二十万吨的一厂上;产能规模要大上三倍的新厂,将直接控制在梅钢系众人手里;而在整个产业链处于相对上游位置的电厂、梅溪港码头,淮能集团所占的权重将最大。

沈淮与宋鸿军饱满之后,拖到上午十点钟,才赶到南园,出席在那里正式召开的梅溪新区筹备研讨会。

省政府秘书长陈宝齐及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李谷,也带省委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省计委的官员,与徐城高校受邀的一些教授学者,也特地赶来出席这两天举行的研讨会。

陈宝齐、李谷都知道沈淮将从梅溪新区淡出的消息,这从梅溪新区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等细节上就能看出来。

有些事涉及到复杂的派系关系,涉及到复杂的省市地方关系,就敏感得很。故而对谭启平作为堂堂的市委书记,偏偏跟宋家的一个小辈,跟手下的一个副处级斗得不亦乐乎这事,陈宝齐跟李谷,都袖起手看大戏。

陈宝齐、李谷,还不知道三千万美元定向债券投资的事情,看到沈淮姗姗来迟,还只当他是这段时间给谭启平在地方上压制得厉害,才有消极怠工之心。

沈淮只与坐在主席台上的陈宝齐、李谷颔首示意,人却往台下的谢芷那边凑。谢芷此时看到沈淮,早没有昨天那般跋扈的心理优势,看到沈淮凑过来,抱起桌前的东西,就跟鸿奇、鸿义换了位子,想着离沈淮远远的。

“堂嫂子,昨天看到我,恨不得跑过翻我的衣兜,看里面有没有糖吃;今天怎么躲我远远的?”沈淮探着身子,歪过头,一脸坏笑的看着谢芷。

谢芷别过脸去,不理会沈淮。

宋鸿军又不好替未婚妻帮腔,毕竟昨天是谢芷先挑事的,遇到沈淮这种无赖,一旦给他占到理,就得忍受他无休止的奚落,不然还能怎样?

研讨会搞成开大会领导依次发言的模式,沈淮也只能耐着性子坐在台下,好在他跟宋鸿军拖后一个小时才过来,坐不到一个小时,上午的研讨会就结束。

到中午聚餐时,谢芷才找到一点扳回颜面的余地,对着凑过来跟她坐一桌的沈淮说道:“对了,听说你以前在省经济学院教过学,今天也有省经济学院的几个教授在,你怎么不过去亲热亲热?”

省经济学院不是什么大规模的高校,专业设置有比较窄,故而学校里有个风吹草动就能很快传遍——有以前的劣迹在,沈淮自然不会跑到省经济学院今天参会的人员跟前去找什么冷脸;再看他们,对他也是一副视如无睹、形同陌路的样子,沈淮自然更不会凑过去找什么不痛快。

“怎么,你看上谁了?是不是你们公司想聘请独立董事或者专家顾问什么的。”沈淮腆着脸说道,“我帮你介绍?”

专家学者像群狗,丢根骨头跟着走——沈淮也是突发其想,梅钢是不是聘请几个专家学者当顾问,就算平时养着没有什么用场,到关键时候帮着摇旗助威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沈淮正琢磨着这事,高天河的秘书跑到他们这桌来,跟他及宋鸿军说道:“宴后谭书记、高市长会跟陈秘书长、李主任等人到一号楼小坐,高市长想请沈书记跟宋总也过去一下。”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复杂,高天河偏要在外人面前搞得跟他很亲热的样子,他还偏没有办法摆冷脸。

没有谁能将便宜占尽,当你想借别人势的时候,就应该有朝一日会给别人借势的觉悟——沈淮朝主桌看了一眼,跟转头看来的高天河颔首,示意他已经知道这事。

接下来,沈淮的胃口大减,草草离席,与宋鸿军先到湖边去抽烟,待到高天河的秘书再来催,他们才去一号楼,跟陈宝齐、李谷等人见面。

楼下会客厅里,除了高天河、谭启平及秘书人员外,也就陈宝齐、李谷、谢海诚、孙启义等人利用午宴后的时间短聚。

大概是知道沈淮跟宋鸿军会过来,除了宋鸿奇过来陪同外,谢芷、宋鸿义倒没有再露面。

看着沈淮与宋鸿军进来,高天河哈哈就笑出声来,从座位上站起来看着沈淮、宋鸿军走进来,跟陈宝齐、李谷说道:“陈秘书长、李主任,你们过来之前,沈淮又为东华的招商引资工作再添佳绩;市政府打算专门为这事向省里给沈淮请功呢。”

“是吗?”陈宝齐、李谷都知道东华的情况复杂,所以遇到什么情况都泰然处之、小心谨慎,不会有什么明显的立场叫东华哪个人借到他们的势打别人,但听到高天河如此夸张的语气,还是免不了有些吃惊。

东华在合资钢厂项目之后,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就是高天河跟沈淮联合引进的,跟英国飞旗实业合资成立的中淮重工项目。

总投资达四千万美元的中淮重工项目,在今年经济发展依旧谈不上有大起色的淮海省,依旧要算得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这样的成绩打底,再加上高天河在省里也有积极的打点,这段时间来省里说高天河好话的声音,明显要比以往密集了许多——锦上添花的事,人人爱做;有成绩、有好处,别人才会愿意帮着说好话。

如果沈淮又谈成一笔规模相当的外商投资,东华市专门为他向省政府请功,倒也不过分。

陈宝齐、李谷当然注意到谭启平的脸色在这会儿暗沉下来,眼睛里颇有厉色,但他们也无需看谭启平的脸色行事,都饶有兴趣的往沈淮看去。

“是高市长谬赞了。”沈淮笑着跟陈宝齐、李谷解释,“不是什么额外的投资项目,梅钢新厂建设,之前在融资上一直都存在一些困难,现在有一笔三千万美元的海外债券投资,委托业信银行,投给梅钢的相关企业。具体的融资细节还在商讨中,真是没有什么资格请不请功的。”

陈宝齐与李谷都能看到彼此眼睛里的讶异之色。

如果是别的投资项目,还好一些。

与飞旗实业合资的中淮重工,外资占股75%。

不可否认,沈淮对中淮重工的影响力会很大,但资本从根本上还是逐利的,英方至少不会从看中淮重工给沈淮牵着鼻子走,沦为沈淮跟别人搞政治斗争的工具。

梅钢就不一样了。

梅钢从上到下,都是沈淮的嫡系;而在股权结构上,也保证沈淮有足够的主导话语权,不受别人太多的牵制。

梅钢做大做强,才是沈淮自成一系真正的底气。

梅钢直接得到三千万美元的外汇债券融资,梅钢自身就会得到最直接的加强,从本结构上,将进一步消弱地方政府在梅钢里的话语权,强化沈淮个人在梅钢的地位。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三千万美元的支持来自于哪里?

陈宝齐、李谷当然想到跟沈淮关系密切的孙家,但看本身就是出身孙家的孙启义,见他脸色颇为复杂,多少有些糊涂,一时揣摸不透当前的情况。

沈淮坐下来,跟谭启平、高天河说道:“对了,有件事,我想私下先跟谭书记、高市长二位先招呼一下。”

“什么事情?”高天河问道。

“梅钢新厂项目得到这笔资金注入,建设马上就会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沈淮说道,“为了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信任,我豁出一切去,也要把梅钢新厂建成,为东华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不过,这么一来,我在其他方面的工作就很可能会严重照顾不到——实际上,我此前的工作也出了不少纰漏,也是市里包容我、爱护我,没有批评我,不过我心里是很清楚的。我认真考虑过,我还年轻得很,经验很不足,精力也不够兼任这么多职务,所以想借这个机会向市里辞去梅溪镇党委书记、梅溪港工业园党工委书记的职务。”

高天河不解地看着沈淮,正是趁胜追击之时,沈淮怎么会把这么关键的两个位子让给别人?

谭启平也是既惊且疑,一时琢磨不透沈淮的心思。

第三百八十五章居心最难猜

“梅溪新区草创之际,你这时候就不做梅溪镇的领班人,这不是给市里出难题吗?”高天河第一个不希望沈淮从地方彻底脱离出去,琢磨不透沈淮为什么会在应该趁胜追击之时做这样的决定,他不能让谭启平顺势将沈淮的请辞变为事实,也无暇拉沈淮私下问询,当下直接封堵谭启平的口实,眼睛看向他,问道,“谭书记,你觉得呢,市里现在还有谁能胜任沈淮当前的工作?”

沈淮要是从地方上脱离,他的影响力就会给最大限度的限制在梅钢,顶多能叫吴海峰、杨玉权等人能背依梅钢取暖,不给谭启平过分欺负——但他高天河将会在市里继续给谭启平孤立。

这不是高天河希望看到的局面,他此时需要沈淮守住梅溪镇的地盘,需要沈淮来替他分摊谭启平的火力。他甚至想,梅钢新厂不用为建设资金发愁,而且借这次债券融资,给谭启平以凌厉的反击,沈淮此时争梅溪新区党工委书记的位子,谭启平就一定敢强行阻拦?

高天河现在直接扯到市里谁能接替沈淮位子的问题上,谭启平心里恼火,又不好说高天河的不是。

梅溪镇作为副处级镇,归唐闸区管辖,但沈淮的组织关系已经调入市委组织部,成为市管干部——故而谁接替沈淮出任梅溪镇党委书记的职务,决定权就在市里,而非在区里。

谁能接替沈淮的位子?

这是高天河直接抛给谭启平的杀手锏,叫他难以回答。

东华谁能有资格去坐这个副处级宝座,叫上上下下各方面都没有意见?

当然,此时更叫谭启平皱眉、揪心的,不是高天河质疑式的追问,而是他突然间摸不透沈淮请辞的居心何在?

谭启平早初的打算是用梅钢新厂融资困境,钳制沈淮做出退让,使苏恺闻跟罗毕先进入梅溪镇从副书记干起。

只要梅钢新厂融资困境能持续一年以上时间,一方面梅溪新区渐成雏形,而苏恺闻与罗毕配合,也能够掌握梅溪的党政体系,这时候再叫沈淮从地方完全脱离,使局面能保持平稳的过渡,对方方面面都能说得过去。

谭启平也没有想过现在就要沈淮完全脱离地方的念头。

梅溪镇的成绩,已经引起省里的瞩目,在东华市经济大局所占的权重渐大——梅溪镇平缓发展、继续崛起,才是谭启平需要的局面。

否则在沈淮离开后,梅溪镇的成绩突然坠至谷底,而且梅溪镇缺掉这块成绩,东华从其他地方补不回来,谭启平那就没有办法交待了。

谭启平在省里不是没有竞争对手,高天河以及东华市其他常委都是弱的,但除了陈宝齐等省直机关实权正厅人物外,淮海省十三个地市,除了徐城市作为省会较为特殊外,其他十二地市是处于相当水平的——也就意味着,谭启平在淮海省至少有十一个最直接的竞争对手。

想更进一步的官员,更是拼命想拉住别人的腿脚,方便自己能往上爬。

当下中国政局核心是以经济发展、国家建设为中心,也就使得省以下的地市、市以下县区,成为并行的竞争关系,也就使得地方党政系统形成类似于公司性质的运作方式,卯足劲、千方百计的招商引资、发展经济。

虽然谭启平作为市委书记,看上去对所辖的乡镇人事调动有绝对处置权,但他处于这样的局面之中,就算沈淮背后没有宋家,他也不敢随便乱动梅溪镇的人事关系,怕就怕把梅溪镇的局面搞糟糕了,他对上面无法交待。

这也是沈淮冒险上梅钢新厂项目,宋炳生大为光火的原因。

梅钢新厂项目若是失败,会直接破坏掉梅溪镇当前崛起的良好势态,使东华的经济发展势头受挫。

谭启平这时候压根儿也不敢把沈淮调走。

他心里越是认定梅钢新厂项目会失败,那他就越是需要沈淮留下来背这个黑祸,背这个责任。他这时候把沈淮强行调走,梅钢新厂项目将来受到大挫,这个黑锅就得是他谭启平来背。

东华市去年财税刚到六亿,一个投资规模达六亿的钢铁项目因为他直接的因素而崩盘,就能直接掐灭掉他以后上升的希望。

故而谭启平希望用掐断融资,强行拖延梅钢新厂建设速度的想法,才得到宋乔生、宋炳生等人的认同跟支持。

谭启平想拖延梅钢新厂的建设速度,达到争取时机、压制沈淮、摘取桃子、控制局面的目的,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沈淮还能得到大资本的直接支持,叫他的诸多如意算盘,在瞬时都落了空。

谭启平昨夜回家,在床上翻来覆去,半夜没睡,就是想着怎么应付今天的沈淮。他跟高天河的想法一样,认为沈淮会趁胜追击。

就算沈淮开口直接要新区党工委书记的位子,谭启平都不会觉得奇怪。

他丫就没有想过,沈淮会干脆利落的把梅溪镇党委书记、工业园党工委书记两个位子都丢出来。

沈淮是想干什么?

谭启平再好的涵养,这时候也忍不住盯住沈淮的眼睛看,想看透他心里真实的想法跟念头。

是以退为进?

是声东击西?

是玩逼宫计?

是明知道自己占据一时之优势,还要在陈宝齐、李谷面前,逼自己表态,借此要挟获得更高的职务?

你小子就如此得志猖狂,咄咄逼人吗?

谭启平心里既惊且疑,他猜不透沈淮想什么,就难免方寸大乱。

他到时候都还不知道三千万美元来自何方,沈淮突然得到的支持到底有多强,他想反击,却又顾忌重重。

沈淮看着谭启平方寸大乱后脸色惊疑,心想谭启平也就如此了。

不过他这次无意再掀什么风浪,再起什么冲突,那样会直接伤害到梅溪的发展。

虽然高天河的话是直接质疑式的追问谭启平,沈淮接过话回答道:

“无论是梅溪镇,还是即将成立的梅溪新区,钢铁产业在今后三五年内,都会占据相当大的权重。我辞去梅溪镇党委书记、工业园党工委书记等职务,不是说就是要弃梅溪而去,而是想把主要精力用于推动梅溪钢铁产业发展上。我自认为在这方面还有一些专擅,也以为地方政府跟企业进行合理的分工,齐头并进,对地方经济整体发展,能有更好的推动作用。当然了,我如果有三头六臂,自然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关键是我没有三头六臂,而且梅钢新厂建设过程当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集中精力应对。所以,我希望市里能考虑的请求。”

谭启平脸色稍缓,沈淮这番话听上去多少有些诚意了,而且这话是沈淮当陈宝齐、李谷、孙启义、谢海诚等人的面所说,将来别人要问市里为什么同意沈淮从地方请辞,他也完全可以拿这番话去解释。

梅溪镇、梅溪新区的重中之重是钢铁产业,是梅钢。

让沈淮集中精力去发展梅钢、发展梅溪镇的钢铁产业,只要梅溪镇的钢铁产业保住了,梅溪镇的大局就不会坏——这个道理对省里也说得通嘛!

而且,这跟他与宋家的约定也没有冲突:沈淮管梅钢、他管地方,两者最好能从此井水不犯河水。虽然进程来得很突然,但也没有从根本上破坏他跟宋家的默契。

谭启平余光看到谢海诚对他微微颔首,知道谢海诚的意思就是不管沈淮在打什么主意,在玩什么心计,顺水推舟坐实了他的请辞,其他就算有后遗症,还可以从长计议。

“你要是这么说的话,倒也是有道理。”谭启平沉吟道,“我们的确要应该从更高的层面去考虑培养干部、建设地方这个问题。”

高天河心里在咆哮:更高个屁啊。

谭启平语气转得很快,似乎不容别人插嘴,紧着问沈淮:“你认为当下有谁适合主持梅溪镇的党政工作?”他也想以退为进,摸一摸沈淮的心思到底是什么。

“苏恺闻实际工作经验有所不足。”沈淮沉吟道。

苏恺闻站在一旁,心里在咆哮:不足个屁啊!

苏恺闻当然不会像谭启平考虑得那么复杂,他巴不得沈淮滚蛋,叫他能早早的坐梅溪镇党委书记的位子,这样才能确保即将成立的梅溪新区党工委书记的宝座也是他的。

“不过,我到梅溪镇时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吴主任就很信任我,我似乎也没有怎么辜负他的信任吧。”沈淮语气轻松的笑着,想卸一卸谭启平等人的心防,说道,“恺闻的工作时间比我久,理论水平比我高,即使实际工作缺乏些经验,我想他主持梅溪镇的大局,把握梅溪镇的大方向,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另外,我推荐黄新良,在行政及经济事务上辅助恺闻工作。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建议,具体的人事安排,我服从市委、区委的决定。”

见沈淮推荐黄新良而非罗毕担任镇长,谭启平开始相信沈淮不是在玩逼宫,他虽然想不透沈淮的打算到底是为哪般,却觉得顺水推舟不是不可,转过头问高天河:“老高,你觉得呢?”

高天河绝不希望沈淮从地方脱离,留他一人孤身面对谭启平,说道:“梅溪镇的党政事务,由苏恺闻、黄新良负责,我也是信任的,但是招商工作呢?今年东华市引进外资很可能会突破两亿美元,现在就可以说,东华市今年在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中一枝独秀。也许我们不能指望明年的招商引资还能保持在这个水平,但总不能低于一亿美元吧?东华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区县的招商系统里,我目前还不知道有第二个既精通英日法三国外语、又精通经济事务跟国内招商引资政策的全面型的人才。”

谭启平这时候又怀疑沈淮跟高天河在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