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钢铁大亨-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乘飞机到伯明翰,从机场候机到落地,就有十二个小时。

赵治民也是考虑梅钢的经费紧张,看沈淮出行都没有随同人员,大小事情都自己处理,主动要求坐经济舱。

大家在飞机狭窄的座位上也不好休息,主要就是坐在那里聊天。

除了技改方案外,赵治民实际也是很健谈的一个人,从国内外治金技术、产业发展的差距,谈到国内外的经济、城镇建设,以及国内外的风土人情,无所不谈。

赵治民虽然回国后专注于金属冶炼工程的研究,但他这样层次的人物,关注面以及知识面都非常的广,能力也是非常的全面。

沈淮也是博闻广识,以前在梅钢研究的东西就很杂,从冶金工业到工业管理,到应用经济学,都花心思去学,他与赵治民两人在飞机上聊起兴头来,从上飞机到落地,嘴巴就几乎没有停过。

赵治民的助手,在矿冶总院读博的韩文继,听他们聊了一路,到下飞机也忍不住感慨道:“我跟赵院长有两年了,都没有见赵院长这么健谈过,看来话匣子要打开,需要有沈总这样的旗逢对手才成。”

沈淮哈哈而笑,跟赵治民倒很有相逢恨晚、倾盖如故的感觉。

沈淮本来让潘成在伯明翰给他跟赵治民都安排的单间客房,到伯明翰后,白天要谈技改,看设备拆除情况,跟英方代表洽谈技术引进及支持等事,晚上就直接跟赵治民住一个房间,接着海阔天空的谈。

赵治民在伯明翰只住一周时间,跟西尤明斯方面进行交流,摸清楚这条炼钢线方面的一些技术细节,就要回国去。

在赵治在离开伯明翰之前,沈淮把心里一直琢磨着的一件事,跟他提出来:“我很早就希望梅钢能成立专门的研究院,更深程度的去研究炼钢过程,能以此去缩少梅钢跟国际一流企业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只是,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去负责这方面的工作。这时候就提出来,有些唐突,不过不问一下,又有些不甘心,赵院长愿意到梅钢屈就吗?”

在燕京上飞机之前,要是沈淮张口提出这个要求,赵治民想也不会想就会拒绝掉。这些年请他过去主持研发工作的钢铁企业里,梅钢可以说是最不起眼的一家,怎么看都没有太多的吸引力。

虽然矿冶总院的研究经费很紧,但他看到国内钢铁企业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普遍较差,觉得还是留在矿治总院更能做些事情,一直都没有下定决心加盟哪家企业。

只是这时候,赵治民犹豫起来,无法当下就做决定。

“你要是担心,你离开矿治总院后韩文继他们的学业会因此中断,不得不换导师换课题,梅钢可以出面跟矿冶协调,将课题移到梅钢的研究院来。中央提出高科技人才要到企业里进行培养,科技部也开始在推动企业建博士后流动站的试点工作。只要矿治愿意将第一批的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试点建在梅钢,梅钢都愿意做配合工作。你要有其他什么条件,比如到梅溪后的待遇、住房以及你爱人的工作调动,以及组建研究院还需要推荐什么人选进来,课题的选择以及研究经费等等,你都提出来。只要我能答应的,我能解决掉,我都帮你解决好。”沈淮锲而不舍的劝说道。

“好吧,我回燕京后,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赵治民说道。

国内冶金产业及技术发展水平,落后国外太多。此前梅钢在意于要吃饱饭,主要抓工厂管理,此时则需要考虑跟踪发展国际一流水平的炼钢技术,努力去缩短这方面的差距。

就算赵治民最终不愿意到梅钢工作,沈淮仍希望他能推荐合适的人选。

将赵治民及助手韩文继送上飞机后,沈淮也跟潘成坐飞机赶往利物浦,跟赶来英国洽谈商务的周知白汇合。

潘成到英国后,已经长驻了四个多月没回去过一趟。

刚过来时,潘成英文说得磕磕绊绊,在伯明翰住了四个多月,一口地道的伯明翰腔调,说得比沈淮还要溜,但他心里还是想着,再过两个月,把设备拆除装船,尽早还赶着回梅溪去。

周知白这趟到利物浦,还是跟当地的钢材贸易商谈螺纹钢出口的事。

虽然众信跟鸿基的注资,都是外汇,能抵销相当一部分引进二手炼钢线以及技术引进的花费,额外申请使用的外汇额度不是特别的大。

不过国内目前的废钢回收工作相对不完善,再加上国内的钢铁总蓄积量有限,这两年国内电炉钢生产线又上得比较多,造成废钢价格快速上升,故而新厂成立之后,沈淮考虑要加强从海外进口废钢炉料。

说到钢铁总蓄积量,英国的人口虽然比中国要少得多,但社会上蓄积的钢铁总量以及废钢回收水平,都要比中国高出很多。

不过,从海外进口废钢炉料,需要使用外汇,而当前国内的外汇管理非常严格。

如今鹏悦从海外进口废钢,每年使用外汇额度在一千万美元左右,这已经是吴海峰当权时费尽心思促成的一件事。

梅钢新厂建成之后,要保证炉料的供应跟相对廉价,从海外进口废钢的量,可能要上升到每年上亿美元规模。

目前国家外汇储备总量才七百多亿美元,近两年提速,每年也就增加七八十亿美元的样子,一家地方企业想要每年申请使用上亿美元的外汇,难度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最可行的折衷办法,就是梅钢加大对海外的钢材出口,赚取外汇来抵消外汇的使用。

虽然国内对外汇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但一家企业每年对外出口逾亿美元,再申请使用上亿美元的外汇,就要容易得多。实在不行,废钢进口与钢材出口,都由宋鸿军在香港的公司进行中转,就能直接抵消大部分的外汇消耗。

只要不存在技术性的问题,梅钢出口钢材到英国,利润空间比国内更高。

梅钢所产钢材,每吨钢材所沉淀的劳动力成本不过八十元,而西欧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极高,每吨钢材摊到的劳动力成本,则高达一百五十美元——不谈其他方面的影响,在技术含量相对较差的建筑钢材上,仅劳动力价差,在抵消海运、关税等方面的成本外,还能剩下极大的利润空间。

不过,也由于国内钢材市场处于严重紧缺状况,国内大多数钢铁企业都不怎么愁销路,而国内对海外市场不熟悉以及钢材出口海外的程序以及种种制约复杂繁琐,国内绝大多数钢铁企业都没有相关的经验,故而出口钢材的欲望不强。

宋鸿军在香港的贸易公司,也主要是从海外进口钢材到国内出售,之前也没有说想到在国内组织钢材出口到海外去——这方面的工作,鹏悦倒是先做了起来。

在利物浦跟钢材贸易商会谈过,沈淮又拉周知白到伯明翰,希望鹏悦以及梅钢能跟伯明翰的钢材贸易商也有进一步的接触。

伯明翰是英国的内陆城市,没有海运的便利,而伯明翰的钢铁产业又处于饱和状态,饱和到要大幅削减产能的程度——周知白对从国内组织钢材运到伯明翰来销售兴趣不大,利润空间也明显会给压缩掉一大截。

“有时候宁可一时的利润压低一些,但也不能放弃长远的目光。”沈淮劝周知白,梅钢没有海外进出口贸易的经验,相关工作还是要鹏悦去打头阵,说道,“整个伯明翰的经济,正在处于产业转型期,经济结构整个的往商业、金融业、服务业以及旅游业转,传统的制造企业在伯明翰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但是,这些制造企业对中国来说,还是非常的先进。所以,这一次,我们不仅仅要把设备拆除运回去,还要尽可能建立起人与物,技术与资本的联系。现在的联系是初步的,但等积累到足够的信任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在东华所做的事业,对他们有足够吸引力时,我们就可以邀请伯明翰的传统产业资本势力,到东华去投资。”

周知白不得不承认,沈淮看问题的层次比他更高,考虑得比他更深,已经不再拘泥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从一个更高的产业高度,去通盘的计划一切。

第三百五十一章一月旅程

梅钢引进西尤明斯工业集团二手炼钢线,戴维·艾伦是英方指派总联络人,同时,其家族在英国中部地区就是传统的建材贸易商。

相比较沈淮前次过来时的冷淡,戴维·艾伦这次则要热情得多,得知梅钢要向英国中部地区出口建筑用钢材,主动的牵线搭桥,帮忙引荐沈淮、周知白跟他家族企业的负责人接触。

在九十年代中前期,中国改革开放才刚刚经历第一阶段,与西方国家,包括西欧国家在内,接触远没有以后那么频繁。而在九十年代中前期以前,最先进入中国进行投资的,主要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日韩企业以及港台及东南亚的华商企业,欧美等国的企业,动作则相对要慢得多。

九五年时,西方社会很多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还只停留在一些官方媒体的报道之上,认为中国是个极端落后、政治及文化极端僵化封闭的国家,除了神秘感之外,也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阴影跟排斥。

梅钢提出要从西尤明斯引进将淘汰的炼钢线时,包括戴维·艾伦在内,西尤明斯工业集团的管理层以及伯明翰一些知悉此事的中上层人士,最初对梅钢的行为都感到很困惑,但毕竟这是一项对他们有利的交易,他们就带着排斥加警惕的心态,跟梅钢开始最初的接触。

即使最初有着严重的误解,有着警惕跟排斥,但只要不是封闭跟僵化的性格,长达四个多月的密切接触,也足以让戴维·艾伦对梅钢的技术工程师团队有着足够深刻的了解。

为了保证西尤明斯的炼钢线能够尽可能快的拆除下来,又尽可能使梅钢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设备拆除过程当中,就对这条炼钢线就有充分的了解,在伯明翰当地见缝插针的接受西尤明斯工程师的培训,也是为了在拆除及安装调试过程当中能尽可能少的雇用英方工程技术人员,减少费用,沈淮是尽可能的,把梅钢有培养潜力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调到伯明翰来参加拆除工作,也是这批人,向伯明翰的同行们,展示出中国钢铁工人不畏艰苦的精神。

在伯明翰郡的钢铁工人强烈要求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之时,梅钢的工程师及熟练工人,每周除了要参加60小时以上拆除装箱工作之外,到宿舍区还要组织大量的时间进行额外的培训跟学习。

整条炼钢线拆除下来,要装箱运往中国的部分,重达三万六千吨;以尽可能详细解释重新组装过程的全套文件就重达四吨。

对庞大要几乎能填满集装箱一角的文件,梅钢的工程师们,利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分工段培训了一遍。

潘成等梅钢派往伯明翰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此时对炼钢线的熟悉程度,甚至要在西尤明斯钢铁厂的高级工程师之上。

这在伯明翰当地工程师眼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然,也唯有充满信心跟期待的难苦创业,对人的成长促进最大。

潘成等人在伯明翰,非但不觉其苦,苦干四个月之后,斗志依旧昂扬,对梅钢的未来充满着期待。

在钢铁厂工作十二年之久的戴维艾伦,有时候懒得查图纸,甚至要向潘成他们请教——一方面,戴维艾伦担扰梅钢向西尤明斯雇用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会大幅减少,但同时也钦佩梅钢管理及技术团队的学习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即使之前对中国,对梅钢存在严重的误解跟偏见,但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从沈淮、潘成等一大批人身上看到梅钢管理技术团队的水平跟能力,也叫戴维艾伦相信,梅钢是一家在管理及技术上具有一流水平的钢铁企业。

即使出于对中国开放程度不足、政策多变的担忧,戴维·艾伦对中国大陆还保持着一些警惕,但无疑相信梅钢有足够能力生产出不亚于伯明翰主流钢铁厂的优质钢材。

所以在听到梅钢有意向英国中部地区出口钢材之后,戴维·艾伦则毫不犹豫向家族企业的负责人进行推荐,努力撮合这笔交易,也洽谈过程中,详细介绍了梅钢技术工程师团队在伯明翰的优异表现。

有时候,信任的获得就是这么简单,当你埋头苦干之时,不是所有人都视若无睹。

而任何的交易,最重要的基石就是信任。

艾伦家族除了在英国金属材料进出口贸易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跟深远的影响,在利物浦、伦敦甚至海外都有贸易企业外,对制造企业也有悠久的投资历史。

接触相当顺利,而梅钢又早在年前完成国际认可的质量体系认证,艾伦家族甚至不考虑往梅钢派员考察,就同意建立贸易关系。

虽然初步的贸易量谈不上多大,但对梅钢来说,是个宝贵的开始。对此时的梅钢来说,哪怕出口几千吨钢材,也能节约得之不易的外汇的使用。

现在哪怕是多获得两三百万美元的外汇,对梅钢来说,也是异常的难得。

对鹏悦来说,虽然不同传统的中间商从中获得巨利,但随着贸易量的扩大,稳定比例的佣金收入已经不菲,而频繁的贸易往来,也能加强鹏悦在进出口贸易业务上的优势。

他还跟沈淮讨论,在双边炉料与钢材的往来贸易量突破十万吨、二十万吨等规模之后,鹏悦甚至有直接租船成立海运公司的可能。

只要艾伦家族以及英国的其他钢材贸易确认梅钢供应的钢材质量上乘、可靠,又有利可图,将来贸易量的扩大,并不是难以想象之事。

只要双方正常的年贸易规模达到二十万吨级别,从大的船运公司租借一条三万吨级海轮成立海运公司,依旧是一件有利可图之事,不过那是日后要考虑的事情,现在还早得很。

在英国,除了技术、贸易方面的谈判,沈淮又跟周知白、潘成走访负责这次运输炼钢设备往中国的英国泽迪亚克海运公司。

运往国内的炼钢线重达三万六千吨,考虑到梅溪港码头的承载能力,设备装箱后,从伯明翰经火车转运到伦敦,再分三批装船直航到东华。

这对英国最主要的海运公司泽迪亚克来说,是一笔不起眼的小单;但这次运输关乎梅钢的未来,沈淮自然不敢忽视。

潘成与周知白虽然已经拟定了完整的运输计划,沈淮依旧要事先沿着计划好的运输线走一遍,跟签定的运输企业进行接触,尽可能减少细节上的纰漏。他作为新厂建设的总指挥,事事都坐在办公室里遥控指挥,显然不可能做到一切都胸有成竹。再说,他出走走一圈,对鼓舞士气,加强跟西尤明斯等企业的合作,有着极正面的促进作用。

误解的消除以及信任的建立,只能根源于充分的沟通之上。

再返回到伯明翰,沈淮跟戴维·艾伦的私人友谊,已经达到私下里一起去洗衣舞俱乐部的程度了。

因为梅钢新厂的资金来源以及梅钢的股权相对复杂,艾伦家族对直接投资梅钢新厂没有兴趣,但还是接受沈淮邀请,同意派员到梅溪镇考察投资环境,评估对梅溪直接投资的可能。

时间过得极快,沈淮计划两周完成的行程,结果还是拖到三月底才返回国内,不过收获还是丰富的。

对沈淮上回经过燕京,而没有跟成怡联系见面一事,而明知成怡三月中旬也在英国,也没有主动联系一下,小姑宋文慧知道相当不满。

在得知成怡四月初要从伦敦归国,小姑宋文慧要求沈淮跟成怡联系,将两人归国返回燕京的行程安排在一起。

明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但为了给双方家长对相亲一事有着更持续的信心,沈淮确认宋鸿军这段时间在燕京,就跟成怡取得联系,约定好一起四月三日,从伦敦坐飞机一起返回燕京。

出国时,沈淮还穿着薄棉袄;倒是英国今年的天气暖得早,四月初伦敦白昼的气温就已经有二十摄氏度。

也是由于不知道要跟成怡怎么进行保持距离的接触,沈淮借口日程紧,拖到赶在四月三日上午才乘火车赶到伦敦跟成怡在机场外的餐厅汇合。

成怡有着从容不迫、悠闲美好的生活,四月伦敦的春好时光,叫她的肌体也受到滋润。站在餐厅门口等候沈淮的她,穿着淡黄色的风衣,遮住里面的齐膝短裙,露面细削光滑的小腿,身材修长窈窕,披发及肩,青春诱人的面容上,有着一双漆黑清澈的大眼睛,粉脸吹弹得破,站在格调不凡的餐厅前,叫这个月来见惯了异国金发大波妞的沈淮,也禁不住眼前一亮。

相比较之下,沈淮就落魄了许多。

他到英国,都容不得他倒时差,就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

船运以及进出口贸易,有很多都不是他特别熟悉的领域,他要一边参与工作,一边进行学习。而跟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沟通交流,要让脑子始终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才赢得别人的好感跟尊重——但这一切又都极叫人疲惫的事。

他三月中旬甚至还在利物浦得了感冒,抱病工作、学习,进行商务洽谈,想到回国后能休息一段时间,但整个人已经是削瘦了两圈;在离开伯明翰的晚上,沈淮还跟潘成他们讨论到深夜。

也不让潘成他们相送,睡了不到四个小时,沈淮独自拖着大包的行李,坐火车赶到伦敦跟成怡汇合。

脸形削瘦,返青胡子渣布满下巴,脸颊还有几道刮胡子不小心留下来的疤口,眼窝深陷,穿着有些皱巴巴的西服,拖到给书籍资料撑得都是棱角、看上去又极廉价的帆布行李包,沈淮整个人看上去就像是一个落魄到不得不坐廉价航班回国的留学穷青年。

第三百五十二章同学的哥哥

乍看到沈淮走过来,成怡还以为看错了人,也是吓了一跳。

正月时初次见面时,她虽然对沈淮风流放荡的过往印象很坏,但沈淮的卖相很好,至少对肤浅的女人相说,有这样的相处对象,无论是从家世还是外貌上来说,都能带来极大的虚荣的满足。

但是,眼前的沈淮就像是给毁了容似的,头发凌乱,脸瘦了两圈,下巴都尖了志来,眼窝陷下去,整个人看上去疲倦不堪、形销枯立,眼睛也没有什么神采,拖着逃难似的大号帆包行囊,西装皱巴巴的,不晓得穿了多少年,出差背一只公文包也就算了,沈淮肩上还一下子背三个,站大街上叫人以为是卖二手旧包的小贩。

沈淮见成怡迟疑地打量着自己,摊了摊手,自嘲道:“这已经是我在英国最好的行头了,希望等会儿上飞机,不要给撵下来。”

他出差带了几套换洗衣服出来,但是到伯明翰后,上生产线也没有条件换工作服,再小心谨慎,几十次爬上爬下,几套衣服也没有办法保持仪式所需要的崭新。而他整天跟潘成他们混在一起,也不讲究什么仪容,算上国内的时间,头发也有两个多月没有理,稍不注意,就跟鸟窝似的凌乱不堪。

他在根子上还是孙海文,舍不得拿外汇在当地购买昂贵得叫他肉痛的衣服,就凑合着挑了一套看上去还行的西装换上。他出差多余的外汇预算,也没有舍得买其他东西,而是大都用来买了大堆国内见不到书籍及技术资料,将大号帆布行囊塞得满满当当。

成怡她对沈淮没有什么感情,心里甚至还有着强烈的排斥,只是迫于家里的要求,不得不跟沈淮保持交往的状态,对沈淮的好或坏,都一概的漠不关心,只是礼貌的笑了笑,说道:“我有两个朋友要跟我们一起回国,还有一些时间,我们就在这里边用餐边聊天。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过来,就没有帮你点餐。”又指了指沈淮肩上极碍眼的三只公文包,问道,“要不要我帮忙?”

“不用。”沈淮拖着大号的帆布行囊,边跟成怡往餐厅里走,边说道,“清晨起床后匆忙收拾东西,才发现在英国一个月,买的书用一只大包已经塞不下了,匆匆忙忙又找不到卖相更好的袋子,就多用了两只公文包。开始大家都觉得很正常,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从伯明翰上火车,有人跑过来跟我问这包怎么卖,我才觉得有些不对劲。你这样子,当卖包女郎真是太大材小用了。”

成怡笑了笑,虽然觉得沈淮油嘴滑舌得很,但又觉得这些话听上去不厌烦。

沈淮又问成怡:“对了,在你朋友面前,我该怎么自我介绍?”他心想成怡能一起乘飞机出行的朋友,大概也是颇亲密的。他知道成怡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才跟他保持“交往”的状态,未必会愿意让私交亲密的朋友知道这层状态,就多问了一句。

听沈淮这么问,成怡脸有些红,她的确纠结着要在朋友面前怎么介绍沈淮的身份才好。

家庭是家庭,成怡到英国留学后,并不愿意让她的家庭影响到她的留学生活。她甚至打心底,对保守而顽固、给政治严重渗透的家庭生活有什么好感,想着至少在年轻时,脱离更远一些,不去想什么是她所必须承受的家族责任的事。

成怡当然不愿意在朋友面前,介绍沈淮说是她家里安排的政治联姻对象,她觉得难以启齿——在英国,要是让别人知道需要通过相交才能确定交往对象,大概也是给同学、朋友笑掉大牙。

沈淮是给他小姑强烈要求跟成怡同行归国,成怡又何尝不是在她妈的强压之下,接受沈淮同行的要求。

一起坐飞机回国再假模假样的吃两顿饭,给家里一个交待,于各自平时的生活也无碍,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只是成怡订好机票跟行程之后,两个朋友又因家里有事,要回国,她又不能拒绝同行。

“我。”成怡吱唔着,说道,“我跟他们说你是我中学同学的哥哥。”

成怡确实跟宋彤是中学同学,甚至比宋彤还要低一届。

沈淮心领神会地笑道:“哦,我明白。”

见沈淮非但没有一点不满,还颇为理解的笑着,成怡心里放松下来,心想这人虽说什么都不好,但至少有一点,就跟他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压力。想着上回在西餐厅里沈淮耍宝的一幕,忍不住又要笑出来。

成怡的朋友,一男一女,都是比成怡早一年到英国留学的国内青年。

走进餐厅,成怡替沈淮介绍:女的相貌清秀,比成怡要高瘦一些,也是短裙风衣打扮,要不是太瘦了一些,算是中品美人一个;男的叫刘福龙,伦敦四月天气,还在西服挂一条白色的围巾,有几分刻意突显起来的文艺气质。

总之鼠有鼠道,蛇有蛇路,国内在英国的留学生也各有圈子。

成怡虽然随父母常年住燕京,但老家跟跟郁培丽、刘福龙两人一样,都是冀省清河市,所以到英国留学之后,就认识相熟起来。

郁培丽跟刘福龙是一对恋人,看衣着打扮,家境都相当不错。

不过沈淮跟郁、刘二人只是同坐一班飞机而已,也无需过深的交往,与二人握了握手,简单介绍自己是从国内到英国来出差,恰好一起坐飞机回去,就叫侍者上来,另点了一份批萨吃起来。

早上没赶得及吃早饭,前后在路上耽搁了有五个小时,赶到跟成怡见面,也是饥肠辘辘。

成怡介绍沈淮说是中学同学的哥哥,到英国出差这次一起回国,刘福龙跟郁培丽两人也没有怀疑什么。沈淮跟他们印象里那些出国公干的国企技术人员的形象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要更潦倒一些。

简单寒暄过,刘、郁二人就跟成怡坐在一旁聊他们在英国的生活,聊政治、文艺、法律什么的,不认为沈淮能跟他们有什么共同语言,只是冷淡地保持着一份他国遇同乡的基本礼节。

用过餐,刘福龙也是很坚决的不让沈淮买单:“你们单位出差,外汇补助大概不多吧?”

“还行,一天有二十美元的补助。”沈淮倒是实话实说,包括他跟潘成在内,所有外派员工的额外津贴一天只有二十美元。

当然,这是公司对个人的驻外津贴,员工驻外日常生活开销以及他在伯明翰的一切商务开销,自然也是从公司财务走——刘福龙坚持要请客,沈淮自然不会坚持不让。再一个,他这段时间跟人频繁交流到快要反胃,巴不得别人对他冷淡一些,得空让脑子休息一下。

成怡也知道沈淮跟刘福龙都不会在乎几十英镑的餐费,她倒是喜欢沈淮沉默低调的态度,这样安安稳稳回到国内后再分开,对家里也有交待,也不怕再回英国时,会给英国的同学、朋友问东问西。

英国比燕京要晚七八个小时,沈淮他们登机时间是伦敦下午三点钟,实际是燕京时间十一点,十一个小时的飞机时间,到燕京机场应该是第二天上午十点许。

既然只是中学同学的哥哥,沈淮也无意一路再对成怡献什么殷勤,上了飞机,就跟空姐拿要毯子,脑袋顶着舷窗的遮阳板而睡。

沈淮似乎听到谁在打呼噜,迷迷糊糊的醒过来,只觉脸颊下垫的东西软乎乎,睁开眼睛,一抹滑如凝脂的肌肤近在眼前,他咽了一口唾沫,才意识眼前是成怡的脸颊——不过成怡整个身子都尽可能的往外侧倾斜过去,大概是躲得没办法再躲,才不得不忍受他枕着她的肩膀,不过肩膀上还额外垫了一角毯子。

大概是他睡醒的动静,惊扰了成怡、郁培丽她们,她们转过头都看过来。

沈淮都有些不好意思,问成怡:“怎么听到有人打呼噜?”

郁培丽忍不住哈哈大笑,成怡忍着笑;沈淮注意到坐在过道另一侧的刘福龙眉头皱起来,没有笑,也没有说什么,倒是坐在刘福龙前面的同机青年转过身看着沈淮,告诉他:

“兄弟,你这一觉睡得真舒服啊。自己打呼噜闹得大家都睡不着,醒过来还能倒打一耙,赖别人头上去。我长这么大,都没有见过你这么能掰的。当然了,换我能枕着成小姐肩膀睡,怎么推我,我也不会醒过来。只是你把口水都流人家成小姐肩膀上去,就太唐突美人了。”

坐在美女身边,就要习惯忍受别人敌意带刺的眼神。

见这个穿着黑色西服,里面穿鸡心领羊毛衫,打着紫色花领带的同行青年嘴里左一个“成小姐”、右一“美人儿”的,沈淮心想大概在他睡觉时,这小子已经跟成怡、郁培丽、刘福龙她们搭讪了很久。

沈淮抹了抹粘乎乎的嘴角,是有口水流出过,再看毯子似有一片湿痕,当真是睡得太熟,呼噜口水齐出,也真是丢脸丢大了。

成怡将肩上的毯子拿下来,大概是担心沈淮的口水印透毯子,侧脸又看了看肩膀,叫沈淮明白,她心里对他枕着她的肩膀熟睡这事并不高兴,只是碍着面子没有强行将他推醒而已。

“对不起,我刚才真是睡太熟了。”沈淮道了声歉。

“没什么。”成怡大概是怕沈淮误会了,回应的语气很冷淡,干涩没有感情,气氛一下子又冷了起来。

沈淮坐直身子,叫脖背酸胀的肌肉稍放松一些,看着从舷窗遮板的缝隙透过来的清蒙蒙晨光,有着睡了好久的错觉,看看手表,实际睡了六个小时左右。

沈淮又再次注意到刘福龙看他的眼神,有着不悦跟不满,心想他大概对自己枕着成怡肩膀而睡这事不高兴吧,大概也是因为他跟郁培丽是恋人的关系,反而不好指手画脚的说什么。

沈淮心里想:难道这小子也想同时踏上郁培丽、成怡这两艘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