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代武后-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不济时,连草根都吃过,抢那些部落的牛羊来吃更是家常便饭。

    所幸,因地形摸得熟,一年里打的地方也多,能灭族的都灭了,不能灭的,也都打散了。

    也有部落小,常年被别的部落欺负的部落,反而欢迎他们,杀羊宰牛的,最后此回跟着程谨安与常凤一道回三关的使者,就是这几个部落与小国的,其余的想来日后自有求着大庆的时候。

    “本来能打得更远去,只可惜粮草与兵源跟不上。”最后程谨安遗憾道。

    萧安一笑,“得了吧,知足点。朝廷就差点被这场仗给打穷了,天天给我哭穷,活像吃了他们家大米一样。”

    程谨安听了冷笑,“大庆老百姓是穷,可都穷到这些高门大户里去了,要陛下心情不好,抄几家玩玩,就往富贵之地抄着走,保管国库又能花上好几年。”

    土地兼并,隐田这种事儿,天下着实是并不是少数,家家户户都这么干,皇帝也没法子,而行军打仗又最为费粮食也是事实。

    就是萧安,也不得不承认,这一年里朝廷已经给了不少了,老百姓才入库的新粮,也半点没含糊的,就送来了三关。

    程谨安自然也是那么一说,能打这么一场也都不容易了,想再多那也得是在以后,也还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能有那一日。

    说完这一年在草原上的战事,程谨安就说起了这一路上的趣闻,“如今大庆的双煞,已经不是你我了。”

    萧安看了常凤跟程谨安一眼,立即就明白了,道:“现下是你们了吧?我可清白啦!”

    常凤跟着打了一场,人也更有个铁血将军的模样,一脸黑,眼睛跟黑珍珠似地,十分有神,五官深刻,不见往年脸上的那点婴儿肥,为人也成熟稳重了许多,在草原里搜刮一场,女子用的都便宜了她,趁此时就给萧安分了一半。

    用常凤的话来说:“我们这辈子,都是孤家寡人的命,拿这么多来也没用,也不如各自姐妹分了,能花出去多少就花出去多少,不然等到嗝屁的时候,手里的东西还没花完,这得多可惜啊!”

    萧安听得好笑,“放心,有花的地方。你阿弟快成婚了,恰好你打劫了回来,可不得便宜他媳妇许多。哎,你要不嫁人,就得全便宜他了。”

    常凤听得一愣,“哟,要成婚了?”

    萧安道:“可不是,要不是先帝孝期,早进门儿了。”

    也都快二十的人了,本也该成婚的年纪,常凤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也没有多欢喜的模样,反而道:“我捡来的东西,想给谁就给谁,等着日后老了,谁给我养老送终,就留给谁。”

    萧安大笑,“唉,凤姐儿发财啦。就是外面捡个乞丐,也愿意给你养老送终,伺候得舒舒服服的。”

    萧安倒是不怎么觉得兄弟的子嗣,日后就能对常凤有多好,无非都是看在银子的面上,要真常凤到了糊涂的年纪,说不得就是越亲的人算计得越狠,未必比外面捡个叫花子进门可靠。

    常凤心里也清楚得很,她们同是女子,能做出这番事来,也并不容易,心性就更为坚韧,想得也就比普通人更多。

    萧安自幼一个在六关将军府长大,人心其实见得也不少,虽是与同胞的姐姐感情深厚,可再深厚能深厚过景王妃与锦绣郡主之间的母女情?她跟自己的弟弟从小一道长大,弟弟也算是乖巧听她的话,可一个陌生的弟媳却不会与她有多大的亲缘,日后自己的弟弟有了子嗣,也总会为子女考量,自己的姐弟之情比不比得过他们的父子父女之情?

    这样的赌,她们没一个人敢赌,所以才要靠自己。

    两人相视一笑,不复再言。

    程谨安在一边假装没听见萧安跟常凤一来一往那两句话,说起来她们各自有家,然而归根究底要说好,却还是他们这没血缘的兄妹三人关系最为亲密,不分亲疏。

    萧安跟常凤,没有避讳着他就说出那些话,就是证明了。

    程谨安听说了常凤弟弟的婚事,却想起了太子,“先帝的孝期已过,可定下哪家姑娘不成?也是二十好几的年纪了吧?”

    太子比萧安还大上两岁,萧安都快二十了。

    皇帝给先帝守孝这种事儿,向来是百日即可,按照大庆礼法,其余人为一年。

    如今一年孝期早过,东宫也不能空虚太久,毕竟子嗣为重。

    萧安之前不过是笑话了一下程谨安许久不曾洗澡身上脏了,现下程谨安就往萧安胸口捅刀子了。

    不过萧安也挺不在意的,道:“太子与先皇感情深厚,愿守孝三年。”

    让皇帝守孝三年是不现实的,太子为了不成婚,这理由也是够了。

    程谨安嘴角一抽,也不再说,再说也没想到太子竟然如此无耻,连先帝都搬了出来。

    最难以理解的是,皇帝竟然也答应了,可不是见了鬼,不知道的还以为当儿子的对当爹的孝期还要孙子帮着守。

    萧安一副你没伤到我的模样,让程谨安对萧安那残臂都没伤感了。

    程谨安与常凤回三关,自然是要上捷报,以及带着一群没见过大庆风光的部落使者往京城里去。

    萧安本是元帅,因战事才在边关里停留,此回也一道要回京,因此三人倒是一路了。

    魏氏如今有孕在身,虽不过小两月,但也是喜事,萧安是万事不敢惊动她的,只是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在魏氏那说了一回,卖了几个乖,就朝着京城去了。

    一路上,萧安还跟程谨安道:“你到了京城,也快点回边关里来,我爹还在胡马关呢,我娘守着两城也不容易,她有孕在身,劳苦不得,你早点回来我爹就轻松点,还能陪陪我娘。”

    程谨安都听得翻白眼,最后受不了了,只得道:“好!好!好!去了就回来!你闭嘴吧。”

    其实程谨安也把柳贞当长辈看的,没当父亲看那是嘴里没说过而已,魏氏有孕,就是他心里的父亲有后,他心里也高兴得很,自然也有萧安说的那想法,哪还用萧安提醒。

    萧安也不避讳常凤,就把对程谨安的安置给说了,“我如今不比以前,朝廷里的人也是不会再让我掌军的,到时候于情于理,三关的主将都得是你。”

    常凤在一边道:“那你呢?朝中打算如何安置?总不能说你没了只手,就让你在京城里养老吧?”

    要这般,还不如呆在三关里不动了,反正九关方骓那老匹夫也没动,比的不就是个不要脸。

    她们两个女人,都敢在战场上厮杀了,不要脸这种小事儿,干起来也得心应手得很。

    萧安没说,倒是说起常凤来,“唉,你跟着要个子爵也好,就是哪一日不领兵了,也有所依仗。”

    常凤倒是不担心自己,“要死也死在战场上,退下来当个缩蛋有什么意思。”

    程谨安在一旁道:“日后哪来仗打?”

    常凤不出声了,眯着眼睛想了一会儿,然后与萧安道:“我们姐妹两,还有你娘,都是有仗打,才有的机会掌兵。要说这回,日后真要没了仗打,你说朝廷里会不会把我们三个排挤出去?”

    常凤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自古出女将军之时,都是边关军情严重或者天下大乱之时,太平时候可没听说有男人容忍女人骑在他们头上掌兵的。

    萧安看着前路,道:“谁知道。不过我们不是好欺负的就是了。”

    常凤也同意,“我辛辛苦苦这么久,命都差点丢在关外,要进京去只想随便把我打发了,要我手中的兵权,简直做梦。”

    萧安安抚她道:“你放心,这事儿没那么容易。”

    就这么一路回了京城,京城里也早接到了捷报,又知关外蛮子使团前来,便令了礼部侍郎与下属打理番馆的主事一道前来迎接。

    此回因有关外部落的使团,又与大庆将士有恩,献俘这些事儿就免了,毕竟关外的部落们几百年前说不得还是一家分出去的,还是要给些颜面,也别让他们给吓着了。

    何况还是之前萧安那一仗干得漂亮,把该抓了抓了,该杀的杀了许多,后面程谨安与常凤杀的,虽也有部落里身份贵重之人,到底还是不如之前震撼。

    朝廷里也有懂蛮语的官员,就是程谨安与常凤,在草原上一年后都能用蛮语跟各部落正常交流,只有萧安一人,一脸无赖,“我就是个打仗的,学蛮语做什么?我跟他们有什么好说的,一刀杀下去就对了,谁耐跟他们费心眼儿?”

    其实比起大庆人,关外的部落们就要简单许多,萧安嫌弃他们心眼多,实在是冤枉人了。

    不过萧安连大庆人自己的书都没读过几本,偷懒不想学蛮子的也不奇怪,再说她身边也跟着个精通蛮语的张传,对蛮语的的确不需要多学。

    此回三人被皇帝特许骑马入京,三人也并未躲着,骑着马从城门里进去,马路周边早就站满了人来看热闹。

    程谨安的美貌,到现在京城里还偶尔有谈论之人,萧安的英气与常凤的冷冽,三均着男装,一身兵甲在身,都是大庆俊俏郎君的待遇,一路上收了许多锦囊、绣帕、鲜花等。

    最倒霉的不过程谨安,姑娘们大娘们的果子丢得最多,差点就被这么“看杀了”。

    萧安虽只有一只手了,然而把刀别在腰上,单手也灵活,人家砸的果子一接手过来,就直接往嘴里塞,享受这种待遇得很。

    这一路到皇宫,萧安的肚子也就吃饱了,嘴也不渴了,精神也好上了许多。

    比起程谨安的狼狈,和常凤不习惯的拘谨,萧安算是面色最正常的那一位。

    就是维护京城治安的护城兵们,也觉得萧安不愧是元帅,就是比其他两个要端得起一些。

    入宫觐见皇帝还有群臣,先得在皇城门□□了身上带的武器,这才在内侍的带领下朝着议政厅走。

    萧安是熟门熟路,一点也不紧张。程谨安以往也来过,也并不为奇。只有常凤是第一次,少不得要暗自打量一番。

    皇城自然不比别家,其恢宏富贵等闲难以学得一二,也的确是能够让人开眼。就这一路下来站着没动的御林军,都能让常凤看着摇头,不明白皇帝一家何必这般破费。要这些全变作了军饷,他们就还能打上几年都说不准。

    在议政厅外站了一会儿,皇帝就召了萧安携三关程谨安与六关常凤见驾。

    萧安单手整了整衣裳,昂首挺胸,走在了前面。

    等见到皇帝,半膝跪地,三呼万岁,朝廷里都十分安静。

    皇帝看着单手的萧安,连忙让起身。

    萧安起身下意识看向前面的太子,在目光寻找到太子之后,终于目露微笑。

    萧安看见太子是高兴了,然而太子的目光却一直看着萧安那垂着的一只衣袖,脸色苍白如雪,竟是突然晕了倒地。

    太子身后的臣子们吓了一跳,有些犹豫不敢上前,皇帝连忙叫御医,萧安想也没想,上前几步,竟是单手把太子扶了起来,“臣送太子回东宫。”

    好在太子也还没彻底晕厥过去,身体还能应对,萧安架着太孙,一脸着急,转身就要走。

    皇帝也只好应声,暗想什么事儿啊,多高兴的日子,太子这也是太不注意情绪了,就是高兴也别表现得太激动才端得住不是。

    其实太子也只是当时眩晕了一下而已,因眼前一黑,周围也没能撑住的,这才倒在了地上,在萧安扶他转身的时候,他的视线就已经能慢慢看得见东西了。

    “我没事儿。”视线渐渐明朗的太子推开了萧安的手道。

    群臣见太子醒了过来,也就放心了,要说之前太子替先皇挡箭,臣子们最担心的就是太子会因此身体不好,影响到继承。

    如今太子突然晕在朝廷上,虽是极快的醒了过来,许多臣子心里也都有了数,看来太子身体的确是不太好。

    嘴里关心太子如何,心里面的算盘已经拨得噼里啪啦的响了。

    萧安被太子推在一边,一时间有些茫然,跟太子从小相识到大,好似自己从来都没被太子如此排斥过,都不知该如何反应。

    太子却是转过身,对着皇帝告别道:“儿臣偶感不适,想回宫休息,还请父皇成全。”

    皇帝自然是愿意的,就道:“来人,扶太子回东宫!”

    宫外的太监早跑了进来,扶着太子就往外面走。

    萧安走了两步,到底没跟上太子急急的脚步,只看着一道背影消失在眼前,心里叹了口气,又不知自己何时跟太子如此见外了,只得继续留在朝廷上。

    朝上三人之功,皇帝和朝臣们都是知晓的,皇帝说了些好听的话,朝臣们也纷纷附和,就是不提怎么安置他们的问题,最后就让他们三人先回府休息了。

    赏赐自然是有,等着几人分开回自己的府邸之后,前来赏赐的内侍就到了。

    常凤自然是要回常府,程谨安跟着住在萧安的永定侯府。

    萧安与程谨安接了各自的赏赐,其实都是些金银器具,非皇帝赏赐不可用的,拿回去也只有供着的份儿。朝廷被这一杖打得花费了不少,就是皇帝也变得抠门了。

    让人收进了库房,萧安就与程谨安道:“你饿了没?”

    程谨安摇头,“赶路辛苦,先去睡一觉了。”

    萧安点头,心里虽是很不高兴,也没有情绪外露,只是闷声回了自己寝屋,让丫鬟伺候着洗澡之后躺在床上,倒是一会儿就睡着了。

    睡梦里的萧安又梦见了太子,见着太子冷淡着一张脸站在那,看着她眼神冷冰冰的。

    在梦里,萧安心中惶恐得很,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了他,就道:“唉,我哪里得罪你了,你倒是说啊,给我摆什么脸色?”

    太子听到这句话就突然一变脸对着她笑了,萧安心里就放心了,也笑着上前了,暗想太子脾气越来越古怪了。

    突然太子脸色又一变,然后萧安的脚步就定在了那,顺着太子的视线,看见了自己空荡荡的一支袖管。

    再醒来,萧安发觉自己眼角有些冰凉的湿意,伸手抹干了就起了床,外面天都快黑了。

    洗漱之后出院子,程谨安已经在习武场上练武。

    萧安看着程谨安那专心致志的模样,便抽出一杆枪来,举枪迎了上去。

    也不过几招,萧安就把抢扔了,“没趣。”

    程谨安可不管她,把自己的一套枪法练习完之后,才接过旁边小厮的湿帕擦了脸跟手,才道:“虽是有影响,但对付一般人还是够了的。也没什么不好开心的,丢手总不丢命强。”

    萧安往旁边一坐,垂着眼不开口。

    程谨安啧啧了两声,暗想这情况不对啊。

    旁边有丫鬟端了蜜茶上来,萧安接过喝了一口,就道:“开饭吧。”

    萧安难得回京一回,今日侯府的饭菜就格外丰盛。

    程谨安数了数,一共有十八道,鸡眼鱼肉俱全,可见是费了心思的,就是有些浪费。

    不过在草原上那一年,苦得程谨安连鸡毛都没看见过半分,这回也不管浪费不浪费了,菜一上桌就吃。

    等吃到半路,才想起萧安好像不太方面,本心中有些不好意思,想给萧安夹两筷子,结果看见萧安碗里的肉,那想法就赶紧抛弃了。

    这就是一只手,那抢食也不用别人帮忙啊,自己吃得就更放心了。

    萧安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就吃得多。

    程谨安在草原上吃了一年的草,萧安在九关三关也没吃到什么好的,也不过是野菜叶子加稀米粥。

    两人一道狼吞虎咽下来,那十八道菜都才够垫底,纷纷觉得日后再做饭,也就别讲究好看不好看了,分量足就是只有四菜一汤都足够。

    萧安更是这么吩咐下去,就是这些碗啊,碟子的,日后有请客之时摆出来就可以了,平时也不用讲究,她手里没银子啊。

    南阳侯府百年基业,说得是厉害,可能换钱的,也就那么些。

    这几年的战事,在别处一消耗,现在萧安就是个穷光蛋了,就是林氏那头的分红,今年的也还没到账,去年的也早就花出去了。

    朝廷给得不少,可还是要萧安四处筹集粮草支撑,这些都是要花银子的。

    这种事儿啊,要找户部说补贴,就是把户部尚书肚子剖开,他也会说户部没银子,活该被有些边关的人套军饷去。

    当然,去年局势紧张,萧安也套了那么一点,但也是全部用在了粮草上。

    如今程谨安与常凤来京城,来要的就是那批阵亡将士的家属抚慰银两的。

    两人吃完了饭,天就已经黑了,一道去萧安的书房里说到此事。

    “户部如今还不到收秋粮的时候,国库必然空虚,户部尚书肯定不愿意出银子。”萧安道。

    程谨安道:“那就等,等哪来的银子,才报丧出去。”

    萧安道:“不经过各自知府县令的手?”

    程谨安肚子吃得太饱,歪坐在椅子上,用手敲了敲木椅的扶手,“雁过拔毛,落了他们的手,一人卡一成,最后落在遗孀手里的,也没多少了。不如请陛下着专人发放。”

    “只怕朝廷不愿意,到底也是一项营生。”萧安道。

    程谨安冷笑,“不愿意也好,到时候连人带账本一道,送他们回老家种地去!”

    作者有话要说:  萧安:太子、太子,你肿么了!肿么不理我了~~~

    太子:我不和你说话,你奏凯!

    萧安:我走了……我真的走了……我真的真的走了哦?

    太子:嘤嘤嘤,大后妈!大后妈!

    PS:谢谢妞妞酱的营养液*1,爱你,么么哒,(づ ̄3 ̄)づ╭?~

 第177章 1。28

    次日,再上朝。

    萧安就说到了阵亡将士抚恤银两之事,请户部尽快调出银两发放下去。

    阵亡将士最低五两期,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要一两万人加起来更不是小数目,户部尚书不得不站出来道:“陛下,因这一年多的战事,户部负责筹集粮草等,又有之前发放抚恤银。此回兵部报在户部的账目,有十万余两,户部还未曾秋收,这笔银子一时间实在是拿不出来啊。”

    十万两银子,于之前的户部,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可如今确实是不行了,户部尚书道:“还请陛下裁决。”

    裁决什么呢?

    户部没银子了,不只是朝廷里打仗这一年多花费了许多,还有之前没多久江南遭灾,江南人口众多,都是要吃饭的,就是混着沙子,也得给每人一天一顿稀饭才行。

    而商户们手中的粮食,也大多流向了边关,并无多少可用到江南,如此压力之下,国库为了四处购买别处没有受灾害之地的存食,也出了一大笔血的。

    在这之前,户部还在与皇帝请示,是否约束江南种植棉花面积,好让江南不至于灾害之时无存粮可应急。

    皇帝揉了揉头,之前江南水患之时,朝廷就已经有了不允边关再动武之说,后来为江南筹集灾粮,他才登基,为不伤民心,也并未要求别处百姓无偿供粮,全数令户部出了银子购买,如今户部不想出这十万,也实属正常。倒不是户部真拿不出这十万银子,而是户部要用的地方太多了,一笔一笔的都是出账,却不到进账之时。

    皇帝沉默不语,朝臣也纷纷说着朝廷之艰辛,萧安不得不开口道:“阵亡将士,为的是谁死守边关,驱逐蛮子?为的是陛下,为的是天下百姓!可有没有为的也有诸公?百姓服兵役,略有薄产之家为免兵役也出钱财,只有诸公因有功名在身,全家得以免除兵役。边关两万男儿,为了诸公能安稳站在此处,抛头撒血,战死不渝。如今诸公连予他们家人一份安慰也不想,是否欺人太甚!”

    “五两银子,一条命也就如此低廉。不值诸公一双鞋面,更不值诸公一月茶水!想这些男儿当初若无兵役,就是在家种地,上山打猎,这五两银子也不过几年就能赚得!何须去边关卖命,做了天大的好事,也没人领情,只当他们是应当的?”萧安冷喝道。

    “边关十余万男儿,无人不是妈生父母养!谁人上无双老下无弱弟?诸公每日上朝端的是为国为民,为何连这点怜悯也没有?边关十万将士,竟不如诸公内宅仆人!仆人生老病亡,还得主家几两碎银安抚!”

    “陛下,边关十万男儿,也是陛下的臣民呐!”萧安说得义愤,脸庞已泪流满面。

    这事其实不用闹到这个地步的,户部尚书他只是顺口叫个穷而已,只是想让皇帝看见自己的辛苦,让皇帝明白国库银子不多,没事儿少耗费一点,可哪是说不给阵亡将士抚恤银之事呢!

    户部尚书赶紧上前,也顾不得什么男女大别了,他比萧安亲爹年纪还大呢,掏出袖中干净的手帕给萧安,连忙叫屈,“萧元帅这话说到哪去了?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户部困难元帅你也知道,可也不是说不给,不过是延迟一两月,等秋收后,定然是要往下发的。”

    萧安这一哭,得了哦,满朝文武都被骂了,这还是脾气好哦,脾气不好下朝找人蒙着米袋子打人的时候也有哦。

    这鼻头一红,眼睫微闪,紧抿嘴角一脸严肃,没有半分让人觉得扭捏的模样,说得是心酸,脸上也一脸的心酸,就是皇帝也都忍不住落下了眼泪,“是朕之罪!”

    完了,户部尚书暗想,新帝登基才一年多,能有什么罪,有罪也是臣子的罪!

    噗通噗通的一长串,臣子们的膝盖就跪下来了,纷纷道:“陛下,是臣等有罪。”

    群臣有什么罪?

    国库不丰是事实,边关打仗太耗费也是事实,江南水患更是事实,老百姓的存粮被商贾高价收得流向边关是事实,皇帝不忍百姓受苦,愿意花银子寻百姓买口粮救助江南也是事实。

    虽然群臣们各自都带了些小心思,可从大义上他们是没错的,反而是皇帝支持萧安有些穷兵黩武了。

    皇帝只得道:“诸位的忠心,朕都知晓。国库空虚,朕也明白。边关的艰辛,朕更是清楚。”

    就是绝口不提十万银子能不能从他内库里出,不过皇帝内库里,也不可能有多少银子,也大多都是些平时看着老值钱,要真到卖钱的时候就不值钱的东西。

    皇帝与萧安道:“萧卿啊,那也是朕的子民,边关将士为守国门阵亡,朕也心中悲痛不已。但这笔银子,缓上两月,想也是无碍的。”

    人也死了,就是要发银子下去,早发与晚发有什么区别?萧安这还是冲动了一些,户部尚书每发一笔银子都得叫一回穷,谁还不知道谁啊!

    其实萧安闹这一场,倒不是真怕户部不出银子,而是别有目的。

    “朝廷艰难,臣也是知道的,也并未说是朝廷想要赖掉这笔银子。只是臣想起边关的将士的艰难,难免就失态了。”萧安也退了一步。

    不过朝廷延迟延迟再延迟的事情,倒也不是没发生过,总是有些意外比这些抚恤更重要的。

    她要不闹一闹,后来你那要银子,我那要银子,要把这笔银子拖到哪一日去就难说了。

    皇帝与萧安保证,“萧卿放心,这一笔银子,年内怎么都会放下去的,若不能,朕将户部尚书下罪!”

    户部尚书是怎么样都得躺枪了,反正也不能更坏了,跟着萧安保证道:“萧元帅且放心,此事定然不会有错的。”

    萧安这才放心,与皇帝道:“如此,臣也放心了,总不能让边关将士十余万寒了心。”

    户部尚书暗想,也就你当元帅的时候,我这户部出血得最快最多,这要还寒心,天下就得完了。

    当然,萧安也得趁机提出条件来,“还有一事,臣想请陛下恩准。”

    皇帝点头,“说。”

    只要别扯什么边关将士寒心,满朝文武都不是好东西就好。边关将士是为老百姓守边关的,这是大义;是为皇帝守边关的,这是大忠。当然守边关里保护的人里面也有群臣,这个就不好说了,也不怪群臣不敢搭话。

    “臣请陛下到时请专人送发这笔银子,务必将此笔银子下发在阵亡将士家属手中。”萧安道。

    萧安这一回来,就开始得罪人了。

    户部发银子出去,发到地方知府手中的时候是一个数,知府发到县令手中之时是一个数,县令发到下面时是一个数,各地里长手里是一个数,最后到达阵亡将士家属手中又是另一个数了。

    这里面多少弯弯绕绕,就是皇帝都未必愿意去查,她干脆就绝了他们的路了。

    十万银子,发到最后许有五万就是万幸,被吞没的五万一层一层下去虽各自分得也不会很多,但蚊子腿也是肉,谁也不嫌弃肉少啊,这可真是得罪人的活儿。

    别说萧安要断人家的路,就是皇帝答应了,这活儿怕也没人愿意干,毕竟此事一旦形成惯例,断的就不是蚊子腿而是大块肉了,干事儿的都得担心自己被人报复。

    皇帝也想清明吏治,可并不是这个时候,毕竟朝廷里战事才了,江南水患方平,不好引起人心惶惶。

    但萧安代表的是边关的十多万将士的民意,他也不可能拒绝,就道:“如此也可。”

    君子一诺,一字千金。

    话虽是这么说,可最后到底如何,只要不是写在白纸黑字上的,都是会变的,还是先把这人哄了再说才好。何况就是白纸黑字,最后也有变的呢。

    等着散朝,皇帝召萧安与程谨安及常凤在勤政殿见。本也是昨日散朝就见的,然而皇帝也忙着,这才推到了今日。

    皇帝问及关外部落情景,程谨安与皇帝细细说了这一年的战果。

    因之前蛮子围困九关,还在九关拿下一城,萧安带着人马把蛮子们杀退出关后,蛮子就再也聚不起来了,纷纷随着各部落散去。

    程谨安就跟常凤带着两万人马,还有之前三关和六关里的约莫三四万人马一道,在草原里杀了半年,先集中兵力把大的部落打散了,然后才随意对之。

    随后季节变换,关外部落纷纷前往草原深处,死亡之海的方向前进,程谨安跟常凤又带着三万余兵马紧追着那些部落而去,到春季又跟着杀回来,算得上是把草原上的部落杀得都有些人心惶惶了。

    这一路,虽是三万多的将士回来只有两万,阵亡将士差点过了一半,但到底是把蛮子们杀怕了。

    如此,就算蛮子不与大庆投降说和,短时间里也不敢与大庆如何。

    草原上的血腥之事,极尽残忍,程谨安不想多说,只怕污了圣人的耳,便都点到为止。

    皇帝拍着程谨安的肩膀,“谨安之能,果真不容小觑啊!没想到如此年轻,就有此本事了。”

    萧安就在旁边插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