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代武后-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怕,今日臣女回府,这亲事就得被人定下了。”傅家大姑娘不得不道。
她妹妹没得的婚事,她那偏心到了极点的父亲又哪会让她得到,就这么多年的冷淡,在继母小妹面前为了维持他自个儿形象才会与她不咸不淡说两句话的人,早恨她霸占了傅家嫡长女身份,如今焉能让她有机会染指曾经可能的妹婿。
太孙倒是明白傅家大姑娘的处境尴尬,道:“这倒不用姑娘担心了,我总的是有法子的。”
他都露出意思来了,要哪家还不知趣想娶傅家大姑娘,他就是让单凌寻几个人去教训一番也使得的。
毕竟大户人家,也没谁干得出来跟太孙抢亲的事儿不是?
傅家大姑娘得了太孙的保证,自表哥在边关消失后一直吊着的心才是静了下来,又想起太孙与萧安必然是交好,便觉得就是帮太孙一把,也不亏得。
“殿下也在看胡马关游记?”静下心来的傅家大姑娘才有了兴致与太孙说到别的去。
太孙的目光移到书上,将书翻开了来,道:“之前在三关呆过一段日子,然知晓得也不算多,如今寻了别人写的来看一看,了解也更多一些。”
傅家大姑娘点头,当初蛮子入侵三关,太孙坐镇胡马关,亲临城头鼓舞将士之事早传进了京城,她也得知一二。
不过边关虽未重要,又何须了解到这般清楚,傅家大姑娘心中怀疑,却也不好多问,倒是说起了胡马关的风光来。
傅家大姑娘博闻强识并不是假的,且只有广读经史子集,太孙随便一句她都能搭上话来,且能畅谈许多。
太孙觉得,傅家大姑娘虽是个姑娘,读过的书多而广,看法也十分透彻,可堪当知己,只可惜不是男子,可入朝廷,否则为知己臂膀多好。
两人说得十分兴起,就是茶壶里的水,都被远远避开的宫女换了两壶,也没有停下来的趋势。
一直到太子妃知道太孙拦了傅家大姑娘进东宫,又迟迟等不到太孙带傅家大姑娘来见自己,心中难免多想,带着人朝着东宫的园子而来,见到太孙与傅家大姑娘竟是谈得兴起,终于是放心了下来。
之前担心儿子不愿成婚,痴恋萧安而让皇帝不喜,如今能有姑娘能让太孙如此热情,太子妃觉得自己就是现在死都能瞑目了,便不对那一对多加打扰,带着人先退了出去,然后就让人去与皇后密告此事。
若是这一对能成,虽是傅家大姑娘前未婚夫死了,这还没成婚就什么都不算不是。
等着太孙与傅家大姑娘说得累了,这才带着人去见太子妃。
太子妃看着傅家大姑娘心中就有了几分喜爱,但不小心就看见了傅家大姑娘脸上的肿胀,免不得心里多思了两分,却也没有发问,只是笑着道:“臭小子,缠着人家姑娘说话都把人说累了。来人,请傅姑娘下去梳洗一番,再去给皇后娘娘见安。”
傅家大姑娘自然跟着宫女而去,太子妃才与太孙冷声道:“傅家这是什么意思?”
太孙昨日赐了书去,不管宫里是什么样的想法,第二次必然是要召见傅家大姑娘进宫的,可傅家竟然有人敢在傅家大姑娘脸上动手,这是没把太孙放在眼里?
太孙便把知道的说了出来,“以前倒是听萧安说过,傅学士好似有些人品不端。”
太子妃一听到萧安的名字就心塞,好在如今傅家大姑娘虽是比太孙大两岁,但看着人也持重,年纪大也有年纪大的好处,总比萧安那猴头好,就道:“之前巴巴的把次女送进宫来,我看就高兴得很,如今变了长女就不喜了,这当爹的也够偏心眼的!”
要是之前次女进宫不那么频繁,她还能高看傅家一眼,傅家定然是不媚权势。可次女被选中就高兴,长女被选中就不高兴,倒也能看出傅家攀附权势的心还不算重,但偏心却是让人看得十足。
人跟人都是比出来的,有萧安在前,太子妃看谁都顺眼,更何况傅家大姑娘能跟太孙说一块儿,能让太孙去亲自,她就高兴了。
傅家大姑娘之前那门亲事,在太子妃眼里,也都不是事儿,只要自己儿子不闹着娶萧安不然不想成亲,请他的什么都好说。
不过看着傅家大姑娘一脸淡然的模样,太子妃一边带着人朝着皇后宫里去,一边在心里嘀咕这门亲事会不会成。
傅家当然是一方面了,但傅家大姑娘的意愿也得顾虑,否则给自己儿子找个仇人来,她母子三人都别被祸害了。
皇后自然听闻了太孙与傅家大姑娘交谈得兴的消息,再见到傅家大姑娘时,就开始打量了。
在三年前,傅家大姑娘也常常跟着继母纪氏一道进宫,皇后那时对她的印象就是老成持重。
后因未婚夫君在战场亡故的缘由,傅家大姑娘就再也没进宫过,还传出了傅家大姑娘对未婚夫君情深意重不愿再议亲的传闻,皇后听了也不过一声叹息。
又哪知道有一日,傅家大姑娘跟皇宫还有上了缘分。
如今的傅家大姑娘已年二十,比之前更显得沉稳一些了,自也比不上其妹正当时的鲜嫩,只是板着一张脸并不见喜色,皇后心里就开始有了些明白。
让人赐坐了后,太孙并未多留,他如今跟在户部做事,也有许多时候忙得不可开交。今日怕也是故意在东宫里等着傅家大姑娘了。
太孙一走,皇后才继续打量傅家大姑娘。
傅家大姑娘也并未胆怯,一双眼睛里的眼神沉静,让人猜不透心里的想法。
皇后看了太子妃满意的脸色一眼,暗道八字还没一撇,只怕你高兴得太早了,回头就与傅家大姑娘笑着道:“本是我想见见你,却是半路被太孙截了去。太孙今日无礼,还请傅大姑娘莫要放在心上。”
傅家大姑娘只是不软不硬的回道:“娘娘言重了,太孙才学上乘,今日一谈,臣女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不管是太子妃还是皇后,有人恭维太孙,两个女人心里自然也高兴。
但皇后比太子妃想得更多一些,也不好贸贸然的就说太孙对她有意这样的糊涂话来,还是要两人多多相处才是,只要太孙愿意试,这都是好事儿。
因此皇后也再不提太孙,只问着傅家大姑娘平日里读什么书,京城里有什么好玩之事。
傅家大姑娘虽是少出家门,但京城里得趣的事情也知道不少,便挑选了能说的与皇后与太子妃解闷。
这一说便说了许久,傅家大姑娘还得在宫里与皇后太子妃一道吃了饭食。
饭毕,傅家大姑娘陪着皇后与太子妃在御花园里走了一回,才提出了告辞。
太子妃在皇后耳边耳语了两句,皇后的眼神扫过傅家大姑娘肿得已经不算严重的那张脸,就叫了一个嬷嬷,一个宫女出来。
“你生母早逝,虽是继母也不差,但难免有被疏忽的地方,这两个人就算是我赐给傅姑娘的,你好生拿去使唤就成。”皇后笑着说话,语气却不容拒绝。
皇后愿意给自己做脸,傅家大姑娘自然高兴,只是在收了人的时候,也免不得还跟皇后说了一句,“臣女谢娘娘抬爱。不过臣女还有一事想禀告娘娘,臣女与殿下乃是君子之交,还盼娘娘莫要误会了太孙殿下。”
皇后听得这一句,眼皮顿时一抽,心里虽是觉得傅家大姑娘说这话就有些不知好歹了,但想着傅家大姑娘宁愿这般开诚布公的说话,也不愿意为了好处而遮掩自己本心,倒是可见其品行。
太孙心里装着萧安,这傅家大姑娘心里装着表哥,这会儿皇后对傅家大姑娘能不能成太孙妃倒没多大的期望,只要太孙能破了迷障,自然就可能再喜欢上别人,这其他人是谁,倒无关紧要。
皇后道:“你们年纪不差,自然能说到一块儿去。傅大姑娘日后没事儿,也可以多进宫来陪陪太子妃与我。宫里的小姑娘少,就显得清静了些。”
傅家大姑娘自然是应是,回头刚带着人离开了宫门,皇后就已经着人赐了散血化瘀的药膏叫人送去了傅府,点名让傅家大学士收下的,其中警告意味明显。
至于傅家大姑娘回府后会遭遇什么,太孙在得知皇后赐下人之后就不关心了,他忙着把自己跟傅家大姑娘的攻守同盟写给萧安知道。
他可不想被萧安误会真的喜欢傅家大姑娘了,还送上礼来自己戳自己的心肺,自找难受。
作者有话要说: 傅家大姑娘这个是,你让我不痛快,我不能把你怎么样,我可以去死,一死百了,思想有点极端那种人。两人攻守同盟达成,傅家肯定不愿意跟皇家结亲,然后可以拖嘛。皇帝也不能因为傅家拒绝婚,就砍傅家一家脑袋,他不是那么不讲理的皇帝。不过这就变成了太孙好像总在喜欢娶不到的人?哈哈哈
傅家大姑娘:妈的智障。JPG,再过两年你也娶不到啊,为什么要我陪你做戏啊。
太孙:先得把这两年躲过了吧?不然要真成亲了,就是后来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了,萧安也不会要我了好么!两年后,两年里我总想得出法子的吧,反正出家是不行,我才不当和尚呢。
萧安:妈的智障。JPG+1。楼上什么鬼!
第151章 1。28
自从得知太孙在议亲后的萧安,就觉得自己好像有哪里不对。
但是具体哪里不对,萧安自幼读书少,也形容不出来,着实有些难熬。
但每到夜里就有些睡不着觉,瞪着眼在黑夜里,总觉得心里跟猫抓的一样,挠得人难受。
萧安琢磨了一下,总结起来算是:知道太孙要成婚的第一天,想他;知道太孙要成婚的第二天,还是想他;知道太孙要成婚的第三天,更是想他……
我得去见见他,萧安在心里想,这成婚不是小事儿,不能就这么随随便便的就让皇帝给订了。
就程谨安母亲先前那桩婚事,可见皇帝赐婚的水平之臭!
不过大将无令不得回京,要是被逮着了,下场肯定很惨,特别是程谨安已经把京城里那一帮子人得罪过之后。
萧安觉得自己吃什么都没味儿了,心里老埋怨,人家程谨安跟太孙年纪也差不离,也没见闹着要娶媳妇啊,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
然后风吼城军营里的将士们就倒霉了,萧安是受伤了,可嘴巴还没哑巴来着,三关将士到底比不得六关的,自然就要奋起直追。
军营被弄得怨声载道,连魏氏都看不下去了,把萧安撵瘟神一样撵了走。
萧安被嫌弃,便只得重操京城旧业,把几家纨绔逮着来,一道先是去砸人家赌场,被赌场老板哭着请走之后,又去逛了窑子。
六关里的窑子不比京城的名妓们才华横溢,但因六关之前通商的缘故,有来自外夷的舞者,其身材饱满,舞姿柔美而有力,也算是六关里的一景。
萧安一边看一边跟纨绔们指点,“你看那腰,多柔软呐。”
“看那手指,又白又长,指关节跟玩偶一样怎么掰都行!”
“脚裸那看见没?那一截好看吧?一手握!”
“那月匈!京城里那位花娘子比得了?手感必然不差!”
众纨绔:……
跟着萧安的霍彭生:……
萧安还在那说得喋喋不休,终于有纨绔受不了了,换谁在这听一个姑娘家跟男人一样评价女人都一样受不了,“侯爷最近不大开心?”
要开心何必扯着他们来看这个啊,就是看这个就图个眼福,以前在京城也没见萧安如此奔放啊,虽然他们都当萧安是好兄弟了,可心里还是当她是小妹在看啊!
小妹心情不好,当哥哥们的哪能不为她出气了,当即就有人道:“莫不是谁惹了侯爷?只管跟我们兄弟说一声就是,别的不行,蒙布袋子打人还是顺手的!”
哎哟,可别在那指点风月上的江山了,可愁死个人。
萧安浑然不觉自己又招人嫌弃了,直到太孙的信到了萧安手中,得知了太孙不想成婚的打算,顿时觉得这信比灵丹妙药都要好,心里一点烦恼也没有了,吃饭也吃得香了,晚上睡觉也睡得实诚了。
心里舒坦的萧安也不跟纨绔们混了,还扛着刀恶狠狠地威胁了他们一通,“这时节可不许在山中狩猎去,否则见一回揍你们一回哦!”
纨绔们正沉醉在外夷美人的温柔乡里,哪会往山里去,一个两个都纷纷保证,绝对不去!
萧安这才放心下来,又听见有人道:“新县令上任,想必是要来见侯爷的。”
这么一说,萧安才想起来这事儿,“他来见我作甚?不去管他的事儿,不是新知府也要来了?”
知府跟县令都不是一条道上的,争知府的人自然更多,吏部的任命自然就慢,县令就不同了,活动活动任命就得快一些。
“总得来拜山头呗。”有人道。
萧安没兴趣,“简大人不还在,该拜也拜他去,我一个带兵的懂个屁!”
新来的县令就这么被晾着了,心中忐忑的去见了简知府。
简知府现在其实已经是个白板了,就等着新知府来了交接,然而他本该在得到圣旨的时候就可以带着一家儿女回老家了,但皇恩浩荡他得不死,自然要尽职等到新知府来好把这三关亲自处处交接,以表对圣恩的感激。
简知府也算是官场上的老油条,如今自己得以保全,跟着自己的三关县令们被撸了个干净,砍头的看砍头,剩下的都流放到北边去了,对新来的风吼城县令也十分客气。
不过这些跟萧安也没多大关系,因心里没了闹心事,她现下全副心思都放在了胡马关与一台关那一路的布局上。
蛮子会不会再来打她还没能收到消息,然而有备无患,就是为了训练三关将士的警惕性与战力,她就是伤还没好,各军营的调动手令也必须她亲手而出。
魏氏闲来问道:“之前你心里躁甚?”
总不能说是因为知道太孙要成婚了,觉得自己有些不得劲?
萧安摇头,“没事儿。”
魏氏忙着,也不多问萧安,就是萧安,没过多久,这注意力就被六关里事给吸引去了。
六关常乐带着妻儿回京述职,留下副将跟自己的女儿常凤,然后蛮子攻打了六关,而萧安才组建起来的信息收集处——鹞子,并未能在这之前把消息传回来。
六关的谷阳城本就在胡马关之前,萧安收到信的时候谷阳城已经被围,攻打六关的还是老对手图海族。
萧安垂着眼,思虑了片刻,就道:“娘,风吼城交给你了。我去六关里看一看形势。”
程谨安与柳贞都在胡马关待命,魏氏道:“你是三关大将,不是之前的小姑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你心里该有个数。”
魏氏并不想跟萧安多说,萧安会越来越年长,她陪不了她一辈子,就少不得要趁早让她自立,趁早让她能如天上的雄鹰一样飞翔。
萧安是三关大将,无诏不可回京,同样无诏不可离三关,这个热闹,萧安凑不得。
“况你的身体还没好,去了也上不了战场,又有什么用?”魏氏又道。
六关常乐走了,副将却还在,常凤也还在,萧安的担忧在于常凤那,怕她镇不住人,也怕她经验不够失了分寸。
“我换一身衣服了悄悄去,坐镇谷阳将军府就好。”萧安已经下定了决心,倒也并未想过上战场。
魏氏垂着眼,“你要考虑清楚,不管是三关还是六关,要是让人发现了,这罪名想要洗清并不容易。”
萧安点头,“有张传在,不打紧。”
萧安在次日就一袭粗布衣裳,稍作乔装打扮出了三关将军府,跟随着一支商队去了六关谷阳城。
三关里的商道暂时封了,然而十年的累积,历经一次洗礼,风吼城在春季来临时依旧迎来了各处的商贾,想要在三关里重新寻找到与蛮子交易的机会。
人来人往,谁也看不出那带着斗笠穿着布衣做男子装扮的会是三关的大将,萧安的消失,并未引起怀疑。
京城里朝廷上得知六关打起来之时,常乐进京不过两日。
相比起对萧安与程谨安的为难,因六关战事一起,常乐倒是能得逃过一劫,毕竟还指望着皇帝下令让常乐回六关去守城。
常乐倒是不急,六关年年打,春季打,夏时会打,秋冬季节也会打,只要蛮子不会集合起来以四五万上的兵力攻城,都不会是什么大事儿。
在面对朝臣的时候,常乐也是这般说的,他若能早点回六关主持大局自然是好,但他也不认为自己不在,六关的副将会顶不起事儿。
太孙倒是想到了三关,散朝后请了常乐说话,“常将军觉得,蛮夷是否会只攻打六关,三关里会如何?”
萧安的身体那么重的伤,到现在明显还未好,以他对萧安的了解,只怕萧安会亲自上场,太孙也不得不担忧萧安的安危。
常乐是个实诚人,直言道:“殿下也不用担心,六关年年都在打,跟三关没多大干系。”
六关跟图海族,那是仇太深了,就是肚子里不差吃的,图海族那也得来六关门外转上那么一圈。
当然,杀图海王幼子的萧安去了三关,其实这种事儿也难说。
不过萧安在三关自年前打了那么一仗之后,趁机继续厉兵秣马,必然是想要再打一仗的,要多管六关的闲事儿,也不是不可能。
常乐对三关的事情知晓得也多少有一些,也并未隐瞒太孙,“那丫头厉害着,让程谨安守着胡马关练兵,就是有蛮子再敢来,也讨不到好处。就是那群蛮子,才过完冬,自己的马都还没养肥,也不敢来大的。就一般小打小闹,不算个事儿。”
否则常乐怎么敢在这个时候进京来述职,完全是没有哪可担忧的。
不过毕竟是打了起来,常乐虽是并没将之放在心上,但朝廷里担忧得多了,自然就要尽快把人往六关里赶回去。
然后再传到京城里的消息,就是九关也遭了敌袭了了,本该启程往京城里来述职的九关大将顿时半路就回了九关去。
之前常乐还没把这事儿当回事儿,这会儿连九关都遭难了,倒只有三关报的是平安。
朝廷里会如何暂且不提,躲在六关将军府里的萧安听到九关被袭的消息,脑子里就转了起来。
袭击六关的图海族不过三千余人,与其说是来叩关,还不如说是来跟六关打个招呼,表示他们又回来了,之后双方打仗必不可免。
然而九关里……萧安想了想,却是决定回到三关里来。
三关里的新知府上任,也幸好是跟萧安扣压在边关里的众多纨绔里有一家有亲缘,赶上萧安刚好回来,消失了数日怕人怀疑,也该出面走动一回露露面。
一时间里倒是彼此都客气,互相见面吃饭听曲儿看戏,然后分开该干嘛就干嘛。
萧安回了将军府,因喝了些温酒,头有些晕,揉了揉眉心,坐在院子里没吭声了。
她身边没有伺候的丫鬟,一切亲力亲为,到此时院子里就显得有些寂静。
魏氏不放心萧安,听闻萧安回府,就让人准备了醒酒汤一道带进了院子,见萧安坐在院子里,就上前伸手摸了摸萧安的额头。
这个时节夜间里也凉,萧安的额头却有些发热,魏氏难免要多说两句,“不是说了不允喝酒,你怎的就不放在心上?”
萧安接过醒酒汤喝了,才笑着道:“才一盅,不碍事儿。林夫人的话,我都记着。”
魏氏也不再说,萧安才回来就换了衣裳去应酬,想来也疲惫得紧,只扶着人往屋子里去,亲自给萧安去了外衣,才道:“六关里如何?”
萧安闭着眼睛道:“无事。不过九关……”
魏氏打断萧安的话,“陛下自有决断。”
萧安睁开眼,看着魏氏,魏氏的脸在灯光下有那么一股冷漠。
“娘。我都明白。”萧安说完这一句,便睡了过去。
六关被袭,不过是图海族往年常见的举动,并不算事儿,就是三关,因封了商道,许也会再遭受挑衅。
只有九关,萧安并不知事情是否严重与否,她如今在忙的是鹞子的问题。
鹞子是柳贞决定一手建立的情报网,从三关、六关、九关,到江南、京城、塞外。
如今的问题很明显,从三关到六关之间,从三关到京城之间,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从三关到九关,从三关到塞外,问题很严重。
九关离三关太远,情报快不了,而三关到塞外,因封锁商道的缘故,想要得知消息也不比之前容易。
“朝廷里没动作就是最好的消息。”魏氏道。
萧安知道魏氏的意思,林氏母子因身份问题,被派往了江南,在那里认识她的人比边关的要少,江南巨富林氏能发挥的余地也更大,而在边关里,他们必须得有自己的一支商队。
不是南魏的,也不是别人的,而是他们自己的,一来是替三关打探蛮子的消息,二来还可以累积财富,用于军中。
朝廷里暧昧着没有明着的旨意下来封商道,对他们而言就是最好的局面。
如今的问题,便在于如何悄声无息的组建起一支可用的商队来,不在风吼城通商,而是带着东西出塞外去,能将塞外部落之间的消息打听得更准确,收集得也更多。
这方面萧安并不擅长,便只有交给魏氏去做。
随即而来的,就有蛮子的部落前来三关,请求继续在风吼城里建市通商。
年前跟三关打了一仗的不少,可草原部落那么多,没跟三关起仇的也多,这锅那些小部落是坚决不背的。
新来的知府姓谢,虽是亲自跟先前的简知府交接了,但还有许多地方不太熟悉,因而不敢自专,就是在给朝廷写折子之前,也来探了探萧安的口风。
萧安跟着谢知府一道去见了请求通商的部落的几位首领,亏得张传懂蛮子的语言,听着人家诉苦,也的确是可怜。
这些首领里,有的一个部落几百人,多的不过几千人,时常被草原上的其余大部落欺负,本就朝不保夕的。后因大庆通商,他们也拿马匹宝石来换粮草布匹瓷器茶砖之类的,囤积货物在大庆与极西之地之间流浪与众部落交易,避免了被其他部落抢占草地的苦。整个塞外,他们得益不少。
如今三关把商道关了,大的部落兵强马壮能抢地盘,小的能依附大的部落得一息安宁,就他们这几个部落,因之前流浪,早失去了祖上的草原之地了,如今要再回去夺,也没那般容易,因年前的战事跟他们无关,便前来求商。
萧安与谢知府见了诸位部落首领一回,才到了知府衙门再聚头。
谢知府这些天也被各处来的商人天天上门拜访,虽是三关商会的事情还没落幕,但心思也难免浮动。
“以侯爷之见,此事当如何?”谢知府诚心问道。
虽然萧安不过十五,可人家是三关大将,这事儿还真得先问问她的意见了,否则自己上任不过多久,就跟三关大将起了分歧,这并非是什么好事儿,边关可不是京城,跟武将还能讲讲道理的。
萧安今日听这几个部落首领之言,想法很多但都十分零碎,一时间里还总结不起来,加之见张传在翻译部落首领那些话时神色里也藏了许多想法,暗想先拖着了,就道:“通商之事,本也是好事,利国利民。”
三关里多了税赋,多了人口,读书人也多了起来,这也能在当地知府的考核里狠狠添上一笔,否者之前简知府为何要与三关商会便宜。
萧安这话一说,谢知府就赶紧点头,“侯爷说得是,就是三关里的老百姓,也还求着通商才得一口饱饭吃,民生不易啊!”
这是也想要通商了,萧安道:“只是这事,怕也要交于朝廷决议才行。之前十年,三关商事尽交于商会之手,带来的是什么,谢知府比我更明白。”
谢知府点头,带来的是三关被大清洗了一回,从知府到县令,整个三关的官员全部换了一道,被流放到南边的都不知有多少。
这还只是被商会带累,并未直接插手通商之事,否则死的怕会更多,流放都会是皇恩浩荡了。
但谢知府也有他的想法,“此事若是拿上朝廷商议,只怕到时候朝廷上会派人专人辖制。”
萧安听这话就笑了起来,“要是尽交与谢知府之手,若有意外,知府可担得起那份责?”
谢知府无非是怕经过朝廷的手之后朝廷让人在风吼城或者是胡马关开辟一个专门的场地正式开交易场所,朝廷自然会派专人来管辖,那一处就得是个三关里的城中城了。
这不管是对萧安还是对谢知府而言,手下面有一个地方是自己管不了的,必然就是个妨碍。
作为手握三关权势的人,有顾虑十分正常。在边关,知府与大将,合二力为一力,总比互相拆台的好。
萧安并不想得罪谢知府,毕竟日后的三年五年,边关里总是要打仗了,也总是要麻烦到知府衙门的地方。
可也正因为如此,萧安不得不跟谢知府说实话,要是没人来顶这个罪,要出了事儿,谢知府与她,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很明显,她是不想去顶这个罪的。她不插手,出了事儿,就找不着她。她亲爹犯过的错,她不可能再在里面翻跟头。
谢知府比萧安年长多年,为官四方,也算见多识广,也明白萧安话里的意思,不管是他还是她在其中严令不得走私兵铁,再严酷的法令下去,也有人能被银子收买,然后他们犯的错,就得他们这些当老大的给顶上了。
谢知府只得道:“此事不急。”
萧安也点头,“三关商会之事,朝廷都还没忙完,再开商道想必也还要些时日。我们还有时间慢慢想。”
谢知府笑着道:“侯爷说的是,是本府之前想得少了。”
之前三关商会牵扯的太多,简知府跟南阳侯是命好被提前处置,其实就是从这件事里面被摘了出来,然而其他的不说被送进京去的孟家、邢家,死绝了的刘家,就是在简知府之前的那几任知府、县令,在此回里怕也不得善了,等到朝廷再来议论商道之事时,还不知要到哪年去。
可几个哭着叫冤的部落首领总是要打发的,萧安回了将军府就寻了张传来问,“你说是带人帮他们抢块地比较好,还是暗地里让他们能买卖点东西的强?”
张传也在犹豫,“按照太孙的说法,其实咱们扶持一两个部落跟那些部落打也不错。不过我们的人要是能跟这几个部落一道出去,收集在各部落里的消息也不错。”
三关原本就有斥候在各部落里潜伏,以往顺着部落与三关交易就能将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