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代武后-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孙是该娶妻了,皇帝想。

    太孙出错,挨骂的是别人,罚跪了一个时辰后,皇帝自己还得心疼,先是召太医来看,然后才免不了一番告诫。

    当时站出来之前太孙心里都明白不是自己该站出来的时候,还有程谨安在那,就是程谨安也会开口。

    然而他忍不了,并非温行闵所想的有人在挖自己的基石,而是不忍有人对萧安的轻视,对萧安拿命拼出来的功绩无视。

    太孙回到东宫之时,温行闵还未出宫。

    “阿吴,你今日失态啦。”温行闵也只有在太孙犯错又对他无可奈何之时才会这样叫他。

    太孙垂着眼,并不打算认错,“老师可去过边关?”

    温行闵知晓太孙会说什么,“老师没有去过边关,但也知道边关苦寒,将士不易,坚守城池的辛苦。可是阿吴,你不是三关的将领,也不是一般的朝臣。你未来的路还很长,还要走很久,道路也会崎岖不平。你的脚下,会不只一个三关,在走到最后的这个历程里,总是要学会隐忍与取舍。你的目光也不只在三关,而是有更宽广的地方。你的视野不只是在朝廷,而是在朝廷之上,才能看到下面的鬼蜮伎俩。”

    太孙却是抬起了头来,“老师,站得高才望得远,可若要站得高,也得需要走到高处。这世上高山,又有哪一处不是由巨石堆积而成?”

    温行闵听得笑了,“我已经说不过阿吴了。”

    “可是阿吴,这朝廷也与打仗一样,刀光剑影,处处陷阱。想要护住的东西,在没有能力护住之前,都是不能抱在怀里的。赤子怀金,如何下场?”温行闵到底还是忍不住道。

    太孙回道:“可我若是退这一步,日后想要再进一步可还容易?”

    这世道就如此,你要一开始就被人踩了下来,让别人知晓你是个好欺负的,日后麻烦就得来了。

    温行闵知道太孙是听不进去的,就告辞道:“日头不早,老师也该出宫了。公子将满二九,是该有自己的决断的年纪,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师在这就先恭喜公子了。”

    朝廷里依旧还在争三关大将的归宿,程谨安不可能再让太孙出口,因此便站了出来,舌战群儒。

    也到底是读过书的人,且还读得不少,程谨安的母亲是难得的才女,却也不是只会几首闺阁之诗的一般妇人,她与程谨安也教导许多。

    借着此事,朝廷里反倒是见识了程谨安的厉害之处,能文能武,与他外祖父并不相差多少。

    说是萧安难缠那是爱打架,这位的难缠就是耍嘴皮子了,可没萧安好算计。

    一直到三关终于有了萧安因不能上京献俘的请罪折子到了皇帝的面前,才有人反应过来,程谨安自到京城开始就惹事,真正的意图,应该是在拖延时日。

    如今萧安已醒,请罪折子都上了,就是在告知朝廷的人莫要打三关大将的主意,他们也难打到主意了。

    程谨安功成身退,继续哑巴了,你们爱说萧安怎样就怎样了,反正说了也白说,三关是她守下来的,朝臣们再不要脸,也不敢说要让人给换下来。

    萧安从来都没给过京城人她是个好欺负的印象,如今萧安醒了,还所谓身体转好,再过月余就能上战场,要把这样一个安好的萧安调回京里来,必然要许以高位,这要在朝廷里作妖起来,倒不如继续在三关算了,毕竟眼不见心不烦。

    朝臣的目光,又放在了副将头上。

    萧安举荐的是乌家人,兵部自然也不会没有消息透出来,这再动人心没有了。

    想想萧安打仗再厉害,也是个姑娘,要是能有个身份高一点的去当副将,未必不能把人压下来。

    当然,这个想法极好,不过是在对象上诸臣都有了分歧,这对三关副将的争夺的终于拉了序幕。

    该下场的都下场了,还没下场的不是在背后操纵之人,就是不想多管闲事的人。

    程谨安并不急,他要的并不是哪些朝臣的支持,而是皇帝的意思。

    皇帝在散朝后见程谨安,问乌将军如何。

    程谨安句句实话,“回陛下,乌将军骁勇善战,于军中威望极高,无人能及。当时胡马关突然来袭,若没有乌将军与萧家当机立断带着人前往胡马关镇守,只怕胡马关早就守不住,也等不到永定侯前往。”

    毕竟三关那时候还在内哄,乌将军也未必真比别的将领厉害,但是时势造英雄,他抓住了那个机会,得了先机就比别人要早一步走到更远更高的地方。

    但皇帝面色并看不出什么来,反而道:“朕记得军情有报,当时是你带着萧家军一道去的胡马关。”

    程谨安说了一声是,并未多说。

    乌将军跟程谨安的军功,皇帝在心里都做过比较的,程谨安并不差到哪,唯一比不上的也就是年纪不如他。

    但打仗这种事,向来看的是本事不是年纪,程谨安其实也该在副将选择里面,但是萧安没提,必然是因为两人关系密切,要程谨安避嫌,好安三关众将士的心。

    皇帝的心思其实也很好琢磨,当初他一意孤行,直接在三关里提拔了两人,然后出了事儿,这一回就不想再到三关里提拔了。

    萧安是混六关的,在三关掌军不过是因缘巧合,程谨安也是六关的,也不是没有隐患。

    皇帝就道:“常乐之女常凤如何?”

    程谨安道:“她与萧安及臣自幼一道长大,共同习武,不过她家有慈母,少上战场。”

    皇帝挑眉,“少上战场却能胜,那就是个厉害的了?”

    程谨安对常凤的评价倒是高,“不及永定侯勇猛有谋,却也比其弟果断善战,虽是女子,也未必不如男。若能许以百户千户,不用几年,便可知其可堪一用否。”

    有时候这世道就这么奇怪,这明明是男人们的天下,可总有那么几个女人们比大多男人都要厉害。

    皇帝想起六关的常乐,就道:“常乐也该进京述职了。”

    进京述职,自然也要带家眷进京,能不让家眷留在京城的,在当今这里,唯有当年的魏侯。

    “常凤不过十七,可成亲否?”皇帝又问道。

    程谨安斟酌着回道:“因不想成亲,才上的战场。之前她与臣倒说过,就是当个百户,一月纵然只有一二两银子,也是痛快。”

    皇帝听得大奇,“女子年纪大了自然就得成婚,她又为何不想?只怕是没遇见心动的罢了。”

    程谨安辩驳道:“臣等三人自幼被魏侯教导精忠报国,并无情爱之心。纵是成家,有儿女子孙在堂,若是不成器,也未必不是累赘。”

    这是不只常凤,就是萧安与他都不会成亲了,常凤与萧安还好说,可程谨安有不想成亲的意思,皇帝就得多嘴说一说了,“萧安好说,不过是个混小子,混账得紧,就爱哄姑娘,叫她娶媳妇儿差不多。只是你母亲只得你一人,你若是如此,日后谁与她上香火?你程家血脉如何得以延续?”

    自个儿外家好不容易有个出息的,就是跟母姓,血缘也摆在那,皇帝可不想程谨安真没个后代,要成了亲说不定这个后代就能改回父姓了,自己外家也算是能富贵下去,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生母临终的意愿。

    被皇帝催婚的程谨安万万没想到皇帝还有做媒的习惯,在皇帝略略提了几家的姑娘温柔娴淑之后,忙说其实已有婚约,只是双方并未交换信物,不过是口头约定,若是成亲必然也要娶之才行,他不愿做失信之人。

    如此品行,只不过是让皇帝更为喜欢,觉得自己外家好歹还是烂竹子里也能出好笋子的,便不再多说,不过让程谨安回边关就成亲的事情还是提一提的。

    程谨安出宫时一身的冷汗,心想皇帝还真信自己是承恩侯那蠢货的儿子,这要哪一日被发现不是,岂不是欺君之罪。

    更别提皇帝这比他自己还操心自己婚事的模样,着实有些让人招架不住。

    程谨安不知的是,皇帝回头就招了承恩侯进宫。

    当年的承恩侯的确是易冲动了些,但到如今,到底是年岁见涨,就越来越沉默起来。

    皇帝看着自己这个小舅舅,心里也叹气,他是不想被外戚拖累的,也防着外戚,可也没想过自家舅舅没本事到这个地步,谁都能骗上一回,忒实诚了一些。

    “我想让程谨安掌军三关为副将,舅舅有何看法?”皇帝问道。

    承恩侯也没能有什么看法,他当年求娶程谨安母亲求娶得也不容易,但两人才不过半年就和离了,到如今过了这么多年,当初的喜爱悸动与愤怒也都快是前尘往事,对当年的事倒是有一二分悔意,“臣对不起他母亲,对国家大事也不明白,还请陛下毋须为我考量。”

    皇帝能为他考量的,也不过是子孙后代的问题,他这一辈子荣华富贵是少不了的,但是儿女不成器,他也不太想管,儿孙自有儿孙福。

    他虽愚笨,但也知道皇帝其实并不想让外家太过厉害,自己儿子必用太出息,只要能混日子就行。

    皇帝不想说如今是后悔了,早知道自己外家会这样扶不起来,当初也不该因不喜承恩侯夫人的缘故,而不去管那两个孩子,好歹也要把孩子带进宫里来,让大儒们教导,至少也要懂些事,而不是让他们长于妇人之手,一个比一个的没出息。

    要说如今教导其实也还不迟,但有个程谨安在那对比着,皇帝就有些更看不上眼那两个了,颇有点眼不见心不烦的想法。

    皇帝就道:“他敢斩断跟程家的关系,倒是跟他母亲一个脾性,可到底也是舅舅你的血脉,朕不想他太委屈。”

    其实要程谨安不恨承恩侯,回头跟承恩侯一个姓氏了,只怕皇帝也只得委屈一下程谨安了,还得捞回来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着。

    承恩侯是真没想过让程谨安认祖归宗,就道:“他与他母亲一般,从不愿受半点委屈,臣对他并无他意。”

    自己长子被打残了,连个子嗣都还没有,他心里一开始是愤怒的,可等看到了程谨安那张脸后,愤怒就歇了下来,横竖是自己欠他母亲的,拿一个儿子还了就是,好在还有一个儿子,还能延续血脉香火下去。

    至于程谨安对他的父子情,他是从来都没想过的,其余的也不想计较。

    皇帝见自己舅舅一副心灰意冷的模样,也不想多说了。

    想骂他当年糊涂,受人挑拨,才丢了这么一个麟儿,但想想和离还是自己下的旨意,就挺没意思的。

    他当初的的确确是一片好心,小舅舅是真心喜欢程谨安的母亲,是喜欢了许多年的并不作假,但当时会赐婚给二人,也并非只是为了偏心自家外家。

    实在是程谨安母亲父母双失,未婚夫家怎么看都不如自己小舅舅家一进门就能掌家,上面又没有几重婆婆压制,又地位尊崇的好,更不会有夫家嫌弃她娘家无人之说。

    只是未曾料到,两人难到白头,程锦安母亲青丝尤在,承恩侯却情义已无。

    承恩侯并不想与程谨安亲近,皇帝也不勉强,不说承恩侯愿意与否,就是程谨安怕也不可能的,否则也不会让自己母亲的外家在朝上参了承恩侯府好几日。

    皇帝自己心中有了想法,就让人赐了了许多药材让承恩侯带回府去,才去见了皇后。

    皇后倒是被皇帝的想法给惊奇了,“陛下觉得妥当?”

    皇帝点了点头,“总不能对不起母后临终前的嘱托。”

    可程谨安姓程不说,谁知道是不是真的承恩侯血脉,不过皇后也不想多说承恩侯府的事情,皇帝觉得合适那就合适了。

    至于程谨安日后要有了孩子,愿不愿意跟承恩侯姓,谁又知道。

    皇后心里明白皇帝的疑心病,什么生母遗愿,程谨安更为出息都是借口,无非是不想给外家半分实权,但又觉得自己对不起生母,就这么自我安慰了。

    作者有话要说:  皇帝是被先帝时候的外戚给祸害怕了,半点不想外戚出息了,程锦安虽然是他表弟,但是不跟承恩侯姓来着,能被人利用的可能也低一些,自己能作妖的可能也低一些,就想重用一下了。

    太孙是你戳我逆鳞了还想我闭嘴,怎么闭嘴都不可能啊,嘴炮MAX了~~我连心爱的女人都护不住,还说其他的不是扯淡啊?扯淡?

    加更完毕,么么哒。

 第143章 1。28

    三关副将是程谨安的消息,让朝廷震了一下。

    着实都没想到皇帝怎的就想便宜这么个小子了,按道理萧安还是三关大将,副将就不太可能是程谨安。

    皇帝同时下的任命还有封乌将军为齐水伯,调任京城任京城西营副统。京城分东西二营,副统各有二,姓乌的本被萧安请为副将,没想到一下子蹦到了京城,虽明着官职是不如副将,可天下脚下的前程跟边关的前程相比,到底还是在天子脚下占便宜。

    当然也有的人想法不同,却也没有多说,现下里朝廷讨论得最关键的是副将人选,无论如何也不能是程谨安。

    三关大将才十五岁,可萧安太能打,功劳摆在那,调回京城许还有麻烦在,又狗屎运来了没死成,朝廷里的也拿她没办法。

    可有这么一个十五岁的大将,副将再是才十七的程谨安就不行了,到底两个都年轻气盛的年纪,不如换一个年纪大一点的较为稳妥。

    当初封萧安为三关大将都已经是皇帝执意,朝臣们没能扭过他,现在再拿副将顶程谨安,朝臣们就不愿意了。

    没道理舍了一个大将让皇帝儿戏,这会儿得寸进尺连副将都给出去的道理。

    也是皇帝说了这样的话,有人心里嘀咕,还不如让乌将军留在三关,把程谨安丢在京城里呢,不过西营副统之位,想想也有些舍不得。

    又是一通搅合,皇帝也没法子了,只得道:“瞧着这开年了,三关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谨安虽年纪不大,在三关的战功诸位卿家也是看在眼里的。他与萧安自幼一道长大,在带兵打仗上极为互补,副将之职也只有他担得起了。”

    也亏得皇帝这般不要脸把程谨安夸上了天去,明白的都知晓,只怕这厮的身份当是承恩侯府的谁了,皇帝这才有徇私的想法。

    也有人把关注点放在了皇帝所言的三关还有一仗上,顿时交头接耳起来。

    随后不久,户部尚书便出了列,“禀陛下,年前三关之战,已耗费无数辎重,如今乃是春种之季,国库又已捉襟见肘,边关军户也要下地播种,实在是不好再与蛮子开战了。”

    顿时就有户部的两位侍郎出列,“请陛下三思。”

    就是别的朝臣,赞同户部尚书此言的也不在少数。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论是因一场战事和历过一季寒冬而空了的国库,还是边关待开垦的土地,都经不起再打仗的。

    春时有春害,要国库拨款下去的地方多去了,三关将士下半载的吃食,还得靠春夏这两季。

    所以国库空虚,又要耽搁三关春种,这是万万不行的。

    这个道理,程谨安也知道,可也只能站出列来,道:“诸位大人说得有理,只是我们不打蛮子,蛮子难道就不会来打我们了?还是诸位大人觉得,因为国库空虚,就要边关让出城池满足蛮子丧权辱国为好?”

    程谨安这话就严重了,兵部侍郎站出来道:“程将军此言差矣,边关不守,大庆百姓何以安居?”

    可兵部不管粮草,这话说得自然是不腰疼了。

    “只是,开春的这一仗,是否有必要?还是程将军可以保证开年后这一仗,一定会大胜?还有程将军的意思是蛮子开春会再来侵犯,可手中有实证?”兵部侍郎连番问道。

    很明显,就是兵部也不赞成再打仗的。

    程谨安眼皮一撩,就道:“蛮子攻打大庆,何时提前打过招呼?不过以防万一,避免有之前一台关与胡马关之祸罢了。能不打自然最好。”

    军事上,谁也没有兵部有发言权,然而边关到底会不会打仗,从信息的时效性、对蛮子的了解上来看,也唯有边关的将士才更有发言权。

    程谨安知道主动出击必然会被举朝反对,必不可行,但被动守城却是避免不了的,无非是先给户部提个醒,今年三关春夏之时许有调用粮草之时。

    因听闻只是可能会打仗,并非三关将士必须要主动出击,户部的人也松了口气,就是兵部也不好再说。

    就如程谨安所言,总不能让大庆退一城让给蛮子来掠夺,如今今日一城,明日两城,再过几日大庆就无完土了。

    况还涉及帝国威严,焉能对不如自己的蛮子退步的道理。

    但如此朝臣们也并不愿意就这么接受程谨安为三关副将,这回连萧安也捎带上了,萧安跟程谨安,二者只能存一,而大将副将两职只得选之一来。

    萧安不可能退出三关,就是调回京城,京城里也没适合她的职位,其实还是在逼程谨安,好让他知难而退。

    程谨安并不多言,反正是听群臣嚼舌头,下决定的还是皇帝跟那么几个阁老相爷。

    皇帝也只有着朝臣们争去,接着对六关的两道旨意又摆出来了。

    一道是给常凤了,因援助三关有功,封千户,驻守六关。一道是给常凤胞弟的,着调入御前侍卫,与其父述职时一道进京履职。

    又是一个掌兵权的女人,虽然才一个小小的千户,然而皇帝亲下圣旨,这其中的意义又不一样。

    加上萧安与魏氏,三关与六关已经有了三女,均地位不低。

    礼部尚书终于立不住了,赶紧出列道:“陛下,虽自古也有女子能上战场统领三军,然也千年不过一二,纵是本朝男子能领三军者也不过万万之一,还请陛下慎重。”

    三个女人,要是占父辈的遗泽倒还好,也有个说头,以大局为重就能把人撸下来,偏偏个个都是有本事的,又有无法抹杀的军功在前。

    就是礼部尚书觉得这几个女子实在是有违礼数,有一个都差不多了,再多却是有违阴阳协调,也不能直接说出来,毕竟都是在替大庆江山卖命,家国国家,家总是要排在国后的。

    这种事情,到底事涉国家安危,不比别的皇帝不听劝还要撞柱子威胁一二。

    也是早年这种动辄要血溅金銮殿的御史跟别的官员被皇帝狠狠收拾过两回,朝廷至今还有余悸,才将此种恶性遏制下来。

    如今除了事关国本正统之外的事,也没人愿意死谏了。

    朝廷里的考量,也未必没有道理。

    军中女子是多了,恐天下女子效仿,而无人愿意在家安分嫁人生子延续子嗣,从而影响赋税与兵源。

    可这天下就是男子愿意从军的也没多少,又何况女人,皇帝在勤政殿里,召见了礼部尚书,见他声声诉苦,便如此回道。

    礼部尚书哑然,其实他在意的是阴阳调和之事,要是女子都越在男子头上去了,这上下尊卑还如何持续。

    往私里说,礼部尚书对萧安倒是没多大意见,他家子弟都正经没挨过萧安揍不算有私仇,而且人家是正儿八经打仗打出来的军功,在那个时候,皇帝要重赏想让三关将士齐心御敌,也是许多臣子都明白的,因此才跟皇帝对上的时候会选择退步,毕竟总得要人先把城守住。

    后来,后来是萧安太狠,一场场的战书往京城里送,没让京城有机会派别的人去三关收拾局面。

    然后三关里,自然就是萧安称雄称霸,对魏氏及常凤的功绩,自然不像当年魏侯在之时那般,压了再压,压不住了才会往上请封。

    这里面的考量,实在是萧安太年轻,身边也没个能教导的在,才犯了这样的错,她自己当了三关大将,那是时也命也,可其余两个其实完全没必要请功,就是请功也不能给这般高的职位。

    礼部尚书少不得要把这事的严重性说给帝王听。

    说到底了,是因女人能站在男人头上了,恐尊卑不分,乱了秩序,后面有样学样就不将皇权放在眼里,迟早会乱起来,不利于江山的统治与稳定。

    男人有男人做的事儿,女人有女人该做的事情,大家都该恪守本份才对。

    皇帝却是比自己的臣子们想得开,道:“当年若是没有楚太后,朕还不知道会在哪,是否有命活着。卿家觉得乱了尊卑乱了阴阳不好,可是说楚太后当初不该多管闲事?”

    楚太后是先帝最后一任皇后,从宫外迎进皇宫里的,那时候先帝都已经四十。前头三位皇后各自生有嫡皇子,各嫔妃自也有子在。

    当时先帝立了元配皇后之子为太子,然而亦是无用,诸皇子之间,该争的还是要争,带着各自外家把朝廷搞得一团糟。

    当今母族微弱,皇子之争严重起来,到最后那般光景,已经不是说是谁想躲就能躲过的时候。

    也幸有楚太后庇佑,当今才能保下性命,到最后更是得登地位。

    虽是当今登基后,与楚太后一系也有过争权,但楚太后就是死了,也得皇帝厚葬,亲自扶棺前往先帝皇陵,以表情义。

    如今皇帝这么一说,礼部尚书自然不敢再提,噗通一声跪下,忙道:“陛下,臣并无侵犯楚娘娘之意。娘娘乃是先帝正宫,一般女子焉能与之相比。”

    皇帝却是笑了,他才吃完了丹药,身体暖烘烘的,人也有些高兴,倒没真生气,反倒是和蔼的道:“卿家啊,你们想的什么,朕心里都明白。可朕心里想什么呢,你们却不懂。你们不懂,我也想与你们唠叨唠叨。”

    “你们觉得重用女子,会乱了纲常,乱了尊卑。可这天下都是朕家的,劳诸位士大夫共治。这男人女人都是朕的臣民,都是朕的子女,对朕而言有什么差别?”皇帝问道。

    “其实没差别的,只要是有本事,就是女子又如何?就是尔等所说的娶妻娶贤,不也是这么个意思?媳妇娶得好,能好三代,娶得不好,祸害全家,也是这个意思吧?她们能当将军,自然是好事儿。成婚生子乃是女子天职,可比起让她们去生几个许还不出息祸害全家的孩子,到底还是能带兵打仗庇佑更多人的子女才是为划算。”

    皇帝的意思很明显,他是不看男女的,谁能干就用谁。

    按照皇帝这个说法,礼部尚书完全无言以对,萧安等人也没说要组建个娘子军甚的把男子撵回家去,只是在这男人的天下里,有几个女子走了不寻常的路,其实也并不需要大惊小怪。

    想到这一点,礼部尚书也不再多言了,只得退下。

    他是管着天下礼法,可也没读书把脑子读成书呆子,皇帝执意,又是在帝王权威最盛的时候,朝臣吵得再厉害,最后不也还得顺着他的意去。

    打仗么,丢命的事情,有几个女人爱去就让她们去就是了,只要各家不要提倡就好。

    许多对三关副将主将之位没有想法的臣子,其实心里都这么想,他们还想自己有个萧安这样的本事的女儿。能赚回一个爵位,别看朝廷里闹得凶,真要萧安是他们自己家的,少不得还要请回去供着。

    现下里闹得欢,无非是萧安不是他们女儿罢了。

    但朝臣闹得凶了,皇帝也得退步一二。

    程谨安这个副将,不是开春许还要打一仗么,要是打得不好,再换也一样。

    皇帝就道,先让程谨安当着了,不合适换了就是,不然各家就派自己人去边关吧,先把副将空着,各家举荐的从百户干着走,谁能比过了程谨安,就把副将给谁。

    不怕皇帝昏庸,就怕皇帝耍流氓。

    皇帝这招一出,跟当时要封萧安爵位和三关大将之时一样,虽有人家愿意出个儿子去边关,但那都是武将之家,也有勋贵之后自己愿意的,但因跳得最厉害的都是文臣,自家孩子都是读书人,顿时也得哑巴。

    文臣们一哑巴,朝廷就安静了大半。

    朝廷里没了文臣,武官对上皇帝都不太好使唤了,还不如送个儿子去边关,虽是百户一年没有多少收入,可京城一霸萧安都能当大将了,瞧着也不是会刻意打压人的,也未必不能再差都捞个千户来。

    捞到了千户,一辈子也算是有前程了,家里不能继承家业的次子幼子庶子,就算是分家也不会过得不好了,说不得还能趁着当爹的还能在朝廷上动几年,把孩子调回京中,调到别处远离边关,一辈子安安乐乐。

    武将勋贵之家,跟兵部关系深,早把萧安在这方面的处事打听了不少,心里也有自己的算盘,比文臣们更务实一些。

    至于那几家跟文臣勾搭起来,想要谋副将跟大将之位的人家,跟愿意出儿子孙子到边关的也不是一路人,也只有对不起啦。

    所以程谨安的副将之位就算现在没有开春这一仗之后也手到擒来,论在边关打仗,他还不信京城里的这些小子比他还在行。

    而乌将军空出来的这个空缺,京城里的武将勋贵们倒是也有想法,虽然比不得副将之位,可麻雀虽小,那也是肉。

    皇帝算是暗地里拿下了副将的位置给程谨安,也就慷慨了下来,让朝臣们好好举荐一人。

    这自又有一轮争议,程谨安却是不太欢喜。

    说来说去,皇帝对三关的他们还不够信任,所以要插这么个人进来,好在不是副将,虽然官职也不低,但要收拾也不难,不会多拖累萧安跟他。

    至于最后会选谁,迟早都会知晓,程谨安也没去刻意打听,倒是朝廷里有些人对他一副佞臣的模样,哼鼻子唾嘴的,着实令人可笑。

    太孙终于学会闭嘴了,毕竟没谁拿萧安说话了,朝臣们虽然对太孙有些不满,但他那个老师温行闵出门几家人一约,几杯酒一下肚,在阁老相臣们都不会心思外表之下,纷纷也都学会了假装忘记了。

    太孙不靠谱是一回事,可太孙才上朝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要太孙真跟当今一样那般秉性,朝臣们心里也还怕了,虽那时候自己早就不混朝廷了,可儿孙却是要在的。

    人么,多是会想得长远,想着子孙万代的,有个好琢磨的帝王,总比个不好琢磨的强。

    就是想要从龙之功的,因景王的死,太子之位再稳固不过,想下注了都没机会了。如今太子都还没继位,要从皇孙里面选一个,那也还早啊。没必要得罪太子跟皇太孙来。

    三关副将之位空闲,但迟早都是程谨安的,朝臣们暂时也对自己没了意见,太孙自然就有空来寻程谨安。

    说起来两人还有亲戚关系,当然要轮辈分之类的,随着皇帝叫的话,太孙也叫不出口,着实是程谨安太年轻了。

    程谨安其实不太喜欢太孙没事儿来寻自己,生怕别人不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