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代武后-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萧安送太孙之时十分欢乐,虽然她有伤在身不能出城相送,但还是请了太孙到自己房间里说了好一阵子话的,还赠送了离别礼物。

    算起来也是大手笔了,萧安直接把单凌一队护卫送给太孙,“这些人,都是没有身楔的良家子,你也用得顺手,就不如一直带在身边,总比没个使唤的人好。”

    太孙当然不差使唤的人,但却差没有背景能够让他使唤的人,萧安也是见太孙对单凌好像还不差,单凌对太孙颇有好感,又想要单凌有前途一些,才将这队人给了太孙。

    太孙本是不想要的。

    因萧安的缘故,他对单凌的印象要比对之前护送他来边关的宿琼要好得多,也是宿琼一直与他保持着距离不如单凌说得上话,所以他对单凌就显得更好了些。

    但萧安执意要给,太孙却是想到这队人都是萧安的亲卫,收下了那些好处先不说,就是单凌与萧安的关系,那也算是维系他与萧安之间情义的红线。

    想到这一点,太孙也就收了。

    单凌倒不是多想跟着太孙去京城,他还是喜欢在边关多一些。

    萧安在说把他给太孙之前先给他透气说服了,“你跟着我这么多年,我们说是一道长大也差不多了,如今我在三关里也算是立住了,要说把你放下去当个百户,日后提拔也容易,你也有个前程。可是单哥,跟着太孙的前程,比在边关拼杀的前程划算多了。你看这边关里的人,不说是各将领,就是个千户,都巴望着能进京去。你跟着太孙,也不是让你跟一辈子,要能混进京城的护城军里去,总比在边关卖命的强,你也能娶个媳妇,生一串孩子,要延续你单家的血脉,日后在京城里不管是子承父业还是读书科举,都比三关这地方强!”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好地方去又何必在烂地头里受苦?

    萧安为了单凌,也算是用心良苦。

    结果单凌一句话就戳破了萧安的借口,“我知道公子放心不下太孙,我跟着去就是了。”

    有好处是有好处,关键还是他是魏侯收养来保护萧安的,可这些年过去了,他也当萧安是自己亲妹子一般,亲妹子的心思,当哥哥的哪不明白,就是刀山火海也得去啊。

    萧安顿时只得摸了摸鼻子,呵呵笑了,再吐不出之前的那堆狗屁话来。

    单凌回头就去见了魏氏,把萧安的决定说了,见魏氏并没说什么,才低声道:“京城里再好,也不如边关里自在,但京里只有个王妃在,就想着,跟着太孙进了皇城,也能多打听点消息,总比在边关什么都不知道的好。”

    萧安、魏氏、柳贞全留在了三关,京城里就得一个景王妃在,郡主又要守孝三年,王府得关门几年,也的确是差人。

    南魏也好,北魏也好,就是单凌都看得明白,他们是靠不住的。

    魏氏也随了萧安的意了,那本就是她爹留给外孙女的,她没打算对萧安的决定指手画脚,就嘱咐道:“自己先能在里面立足才重要,你先顾好了自己,别的听王妃的就好。”

    单凌自然领命,魏氏又跟他说了许多京城各军中事,说了几个将领的出身爱好性格让单凌背下来,又说了些皇宫内外忌讳的事情。

    太孙走那一日,是程锦安亲自去送的,能送走太孙,那张脸别笑得多荡漾,荡漾得旁人都不肖看了。

    与太孙一道的还有石奎等,三关里该查的也查得差不多了,就三关里被关押的商户,有些完全不相干的也被放了出来,其他全部也将押解回京。

    太孙盯着程锦安那张脸,很想说本皇孙不想走了,然而到底还是忍了下来,心里只担心萧安的伤几时能好。

    也还好萧安保证每月都会给他一封信来,到时候让单凌转交给他,不然他为何舍得要萧安的亲卫呢。

    太孙一走,魏九重也跟着走了,然而南魏的魏照盛却留了下来,并前来见了魏氏与柳贞。

    萧安是第一次见到南魏这位长辈,然而魏氏跟柳贞却是早就知道魏九重身边有这么一个人存在。

    魏照盛也并不与他们客气,直言道:“不知敏兰可知晓陛下为何急召太孙回京?”

    要说是快过年了,让太孙回去一家子团年祭祖,这事儿可能性不太大,就是南魏不算了解当今,也能从当今这些年在政事上的举措推出皇帝的脾性来,至少在祭祀上并不怎的看重,太孙虽是长孙,然而有太子在,在祭祀上也没太用得着太孙的地方。

    南魏的人果然心思深沉,这是萧安听魏照盛那句话的想法,窥探圣意,一般人可干不来。

    不过要说皇帝为何召太孙回京,放下六关与九关的巡查,她也没怎的想明白。

    魏氏自皇帝的圣旨来之后就一直在想,将这三六关的事情想了个遍,也只想出了一点眉头出来,倒也没想过瞒着不说给南魏的人听,“许是因这三关的战事?”

    这是嫌弃太孙太倒霉,担心六关九关里也会有战事?萧安有些飘忽的想。

    不过魏照盛自然不会这么想,而是顺着三关的战事想到更多,“算上一台关的一万,整个蛮子有五六万的兵马,跟胡马关死磕了一个月,陛下这是怀疑谁了?”

    萧安在旁边听得迷糊,柳贞知道她没听明白,不过没打算当着魏照盛的面说给她听。

    魏氏倒是直接给萧安解了惑:“不是怀疑三关在跟蛮夷耍花腔,就是怀疑六关九关里有人跟蛮夷勾结,为蛮夷提供粮草。”

    否则蛮夷没能进大庆的土地,在秋冬季节,不可能熬到一月这么久。

    魏氏这么一说,萧安就明白了,她之前只顾着打仗,想着怎么把仗打赢,虽然也奇怪蛮子这么多人还能坚持这么久,但也只是想了想,就丢到了脑后。现在魏氏说出来,她心里也朝着魏照盛的方向想了。

    不过萧安对六关的事情知道得多一些,就道:“六关的粮草官早就被抓了,粮草调集没那么容易,那就是九关?”

    萧安说完这话看了柳贞一眼,柳贞的面色如常,道:“许是。”

    不过这种事情他们也无能为力,皇帝起疑心的臣子多去了,但也没真对几个人出手,若他们在皇帝没出手之前有什么惹人嫌疑的动作,反而是给自己没事儿找事,也只能是看陛下怀疑到谁的身上。

    魏照盛也知道此事只能如此,因年后大约南魏就要正式入仕,就是皇帝心中有什么想法,想来也要等到年后才会有所动作,南魏入了朝倒也好应对,就与魏氏道:“想来这也是年后的事情,敏兰跟小安你们心里也要有个数。魏家彼时也会及时与你们送信,好尽早应对。”

    这是要双方结盟了,不管是萧安还是魏氏虽然都不想跟南魏太过亲近,但也没想过疏离,自然是应允。且魏侯翻案之事,还得因此事有些波澜,这也非她们母女一方所能。她们母女,日后不能与南魏面上太过亲近,然而也绝不可能会疏离了去。

    双方就此说定,因魏照盛要赶往魏家祖地参加家族祭祀,也跟着就此别过。

    三关里顿时就是萧安与魏氏等人的天下了,不过萧安因伤在身,许多事情都是魏氏与柳贞在做。

    就是常凤,等着太孙走后,特挑了个日子打算带着兵马回到六关。

    “蛮子那事儿,我就觉得奇怪,就是他们从大庆里换了几年粮食,难不成就是为了来打仗的?”临走前,常凤也在跟萧安嘀咕这个事情。

    常凤被塔塔族追着围困之时,后来也趁机毁过塔塔族的粮草,马要吃的草草原上倒是不少,但供应士兵们吃的粮食竟也不少,要把胡马关里那几万算上,就说是三关里悄悄交易的,也要好几年才能累积到那么多,这一点一直憋在常凤心里。

    萧安靠在床上,道:“你烧塔塔族的粮草之时可确定了里头有稻谷?”

    稻谷是大庆才有的粮食,蛮子想要都需得从大庆里购买,其实常凤的意思也很明显了。

    常凤道:“我能骗你?”

    萧安自然信常凤不会骗她,因这蛮子的粮草,三六九关都有嫌疑,就算是三关才有商道,然而谁敢保证六关九关暗地里没有跟蛮子勾结?

    本来是想替自己外祖父翻案的,结果遇到了三关战事,回头打仗打完了,还有着一堆破事儿等着她,没完没了都。

    “不是三关就是九关,你天天在六关里转,六关有没有你还不知道?有什么好操心的。”萧安抬眼道。

    常凤的确是不操心六关有问题,她是担心被连累,不过想想萧安在的三关之前还是她亲爹在管,三关比六关危险多了,就是连累,萧安也比她要倒霉啊。

    心中有股异常的怜悯,常凤只得道:“你这么躺着伤口不疼?还不睡下去?”

    说完还抱着萧安就往下挪,边挪边出主意,“你那死鬼爹不是什么好东西,可这事儿你要不要还是送个信儿了?把该撇了撇了,免得带累你?”

    常凤是一片好心,萧安却听得火大,“他要真干了,我还不能大义灭亲了?”

    虽然魏氏每次都跟自己说自己那个亲爹没糊涂到那个地步,可萧安不管怎样都还是不喜欢南阳侯,巴不得他死了算了,才不管带累不带累的。

    “我的军功是实打实拼命拼出来的,可不是为了光耀他家门楣,再说南阳侯府都被盯着,我传信去就告诉陛下我想谋私?”萧安又不是傻子,为了个跟自己见都没见过几回人的渣爹拿自己的军功去冒险。

    常凤替萧安盖好了被子,也不再劝,再劝萧安就得发火了,她也没想为个不认识的南阳侯得罪萧安,就道:“你心里就谱就行,我就是担心你被带累了。你好好养病,看春天的时候身上这伤口能不能好。”

    萧安也撵常凤了,“你娘还不知道怎么担心你,赶紧回去吧。要京里有什么消息,我让人传信给你。”

    常凤走了,萧安却是在第二日突然陷入了昏迷,浑身高热起来。

    风吼城里的郎中不少,不说是萧家,就是南魏之前也带了得用的郎中来,纷纷给萧安看诊,最后一群郎中商议来商议去得出的结论就是之前萧安不过是硬撑,这会儿诸事平定,身体一松懈就出了事儿。

    魏氏忙着三关军中之事,得知萧安突然陷入昏迷,再听郎中们的话,半点不信,“之前半月都好好的,这会儿就是之前的余症?这是在蒙谁?”

    就是柳贞都不太相信,“若是五六日后这般,也是可信的,可都过了这么久,诸位这结论是否过于仓促?”

    郎中最讨厌的莫过于有人怀疑自己的医术,也是柳贞魏氏如今的地位都不低,不似之前的白身,不然肯定得被口水喷上了几个时辰。

    加上萧安守住了三关,诸位郎中也是知道这姑娘的狠的,也心中都疼惜这样的孩子,就没跟人计较这个事儿。

    只是诸郎中大多都是这个意思,也不可能再说出别的可能,只得劝道:“为今之计,是先让萧侯身上的高热退下来,我等才敢再论其他。”

    萧安身上的高热不退迟早烧成个傻子,都成傻子了他们这些当郎中的哪还能问出萧安到底是哪不舒服?

    望闻问切,这四点差哪一点断出来的病因都可能差它个十万八千里。

    魏氏也明白当下之急,就道:“井水擦身,半个时辰擦一回。”

    井水在夏季里都冰凉,何况是在都要结冰的冬季,魏氏一出口,一群郎中都看向了她。

    对于萧安的退热,大多郎中还是觉得喂药解毒为好,没想到魏氏竟是要以冰水退热。

    姑娘家最忌冰水沾身,否则影响癸水,进一步影响子嗣,魏氏这是要害自己女儿啊。

    在诸郎中眼里,萧安就算是捞个侯爷了,那也是要成婚嫁人生孩子的不是,不然拼死拼活的图个什么?

    魏氏什么也不图,就图这么干好能把萧安救活,不然换灌药退热,还不知道哪年去,说不定自己女儿都烧傻了。

    只要人不傻,生不生孩子这种事情,魏氏也不在乎,她只生了两个女儿如今都能在三关立足,萧安才十五都混到了侯爵,还嫁什么人生什么孩子,都是空的。

    把这事儿吩咐下去,魏氏就对着屋子里的一圈郎中道:“之后就劳烦诸位郎中了。”

    有人替萧安退热,然也不知萧安何时醒,总要有郎中守着才能及时知晓病情。

    而她,军中之事还没处置完,也没时间耽搁在这,就是柳贞也如此。

    两人一时间又走了个干净,剩下一群郎中,因下人要给萧安擦身,他们也只得退了出去,然后就在院子里又议论了起来。

    “以井水退热,半个时辰一回,只怕身体入寒,日后莫说子嗣,就是骨头都受不了。”一个郎中铁青着脸道。

    有另外一位一直沉默的郎中此时却开了口,“若不如此,以药草退热要等到何时?许多人,烧个一晚上都成了傻子,萧侯这还不知要烧到几日。蛮夷不过因冬季到了才暂时退去,春天来了也不知是否还会再来,这个风险诸位可敢冒?”

    此话一出,本要再起争论的诸人都闭了嘴,纷纷看向了紧闭的双门。

    此回蛮子几万人入侵三关能赢,不说一台关就是胡马关也有萧安的英勇当做鼓舞才守住了边关。

    他们虽是郎中,然而身在边关,对这边关的大事自然关心,如蛮子这回吃了这么大的亏,来年未必不会再来报仇,要萧安有个万一,就是有柳贞与魏氏程锦安在,这三关里真正能压得住人的也还只有她。

    所以这风险他们冒不起,三关也冒不起。

    往京城里赶的太孙还不知萧安之前的起色渐好不过是强撑如今已经昏迷不醒,自己在半途里也遇见了倒霉事儿。

    刘家的家眷死了,明面上是起火烧死的。

    石奎虽然是跟太孙一道出的三关,然而却先去了六关要处置两件事宜,太孙想着魏侯翻案之事,想着六关里的那两户人,也让他捎带了张公公过去。

    太孙一行实际上就只得太孙跟前来宣旨的两位公公,也都是皇帝身边的亲近内侍,他并不打算深交。

    单凌有自己的机灵之处,最后跟太孙复命,“回公子,应当是自尽。”

    太孙有些不信,“早不死晚不死,怎的半路倒是想死了?”

    也死得太凑巧了些,也是因这些人要带回去让皇帝处置,虽是阶下之囚,太孙也没想过苛待,反而是让每家人都聚在一起,被官兵押解着,跟在仪仗后面不远,万没想到刘家人会闹这一出。

    刘家人死不足惜,太孙却担心带着的这么多犯人被这一吓,有了别的心思,造成哄乱。

    单凌是守护太孙的人,自然不知道刘家人怎么就想死了,但火是从屋里往外燃的却也是事实,外面有官兵把守,外人也进不了。

    “是公子待他们太好。”单凌道。

    就算是没有定罪,石奎查到这种地步,这些人也都不是多干净的,这种犯人一般都不过用枷锁锁着然后丢在空地上让士兵围着防止逃跑,哪像太孙这样还给人找地方住。

    就像这刘家人,要是跟其他犯人互相一起休息在空地里,哪来这么容易就自尽。

    太孙知道单凌是在说自己妇人之仁,他其实也有自己的想法,“一介犯人,我何必对他们这么好?可单凌,这是冬日,席天而睡到第二日也不知道会冻死多少人。这些人,能活着到京城的越多才越好。”

    带回京城的人越多,再经过朝廷定罪之时跟石奎查出的互相印证的就越多,他们麻烦也就越少。

    不是他妇人之仁,是这些人着实是死不起。

    单凌就不再说话,太孙就道:“你再让人去打听一下,刘家人为何自尽。”

    总是要打听明白的,单凌便领命让人去暗中打听,他们一行人中那两位太监,太孙倒还没到忌讳的地步。

    等再打听来的消息,单凌说给了太孙听,太孙也只得摆手作罢。

    刘家人当然不想死,就是知道自己逃不过,还想着要留下两个孩子,只可惜被萧安盯得太紧,在三关之时都没找到机会把孩子悄悄送出去。

    也是这一回在半路里,刘家的女眷不知如何跟两个公公身边的小太监搭上了话,也是想知晓自家一家子的命运。

    小太监又能知道什么大事儿,狐假虎威倒是行,一开口就是陛下盛怒,刘家一家老小是保不住的,男丁定然是要腰斩,女眷就得入勾栏,以往那种幼子五岁不入罪也轮不到刘家。

    许是那小太监想要多收刮些钱财,也许是那小太监想要威风一回,张嘴就是胡说八道,把刘家的人给怂恿死了。

    这事儿太孙不好处置,倒不是怕那两个太监了,实在是他怀疑,这里面不知道有没有张公公的手笔在。

    刘家定罪肯定是全家抄斩的,但是帝王讲究人和,稚子无辜,一般都会留下几岁不知事的孩子下来,要么是为奴,要么进宫当太监。

    总之,刘家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条血脉。这也是之前刘家在三关里没寻死的缘故,好死不如赖活,总想着还可能翻盘。

    到这会儿,知道无望,倒是一口气死了个干净。也都是命。

    作者有话要说:  刘家,嗯,就这么over啦,张公公这样的人出手,哪会让人查到证据,他的生长环境让他心性不可能好,也不可能仁慈~~跟女主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性格。

    谢谢琪琪爱看书酱的地雷,(づ ̄ 3 ̄)づ爱你~~~~

 第133章 1。28

    萧安从来都没觉得有今日这般舒服,好似泡在了温泉里,浑身都热乎乎的,一点也不想起床,虽然才打完仗还有许多事要做,可她都累这么久了,也有自己亲娘跟柳叔在,自己睡个懒觉应该也没什么。

    只是这舒服没多久,这温泉里的水好似在变冷,冷得自己一身鸡皮疙瘩,然后又热了起来。

    如此反复,萧安就想骂娘了,哪个王八蛋往温泉里灌冷水,这温泉要不是有人灌冷水,可不会冷的。

    一直到后来,这水温被冷水捣乱越来越冷了下去,然而萧安还觉得不够,心里憋气不已,张口就道:“我干…你娘!谁放的水。”

    这一声大喝,把正在给萧安擦身的丫鬟吓了一跳,一屁股墩儿坐在了地上,然后就瞪大眼叫了起来,“侯爷您醒了?”

    萧安睁开了眼,感觉到身上的一丝冷意——自己没穿衣裳。

    再侧头看坐在地上的丫鬟,才低头看了看自己,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身上不该平的地方还平着,不该有疤痕的地方自己看了都吓人。

    然而也都是长在自己身上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战绩,其实萧安内心深处是欢喜的,也就道:“替我更衣。”

    萧安有些站不稳当,然而还是扶着床榻边上的床木站了起来,让丫鬟给自己换了身衣服,才勉强走了几步,到榻上坐下了。

    “我睡了几日?”萧安眯着眼睛尤有些困顿的问道。

    丫鬟一边给萧安收拾,一边回话,“回侯爷,您睡了三天了。魏将军担心您,让所有的郎中都看着,好在侯爷终于醒了过来!”

    萧安应了一声,就不再说话了,她睡了三天,浑身酸软,头也昏着,却也还能想出这三天自己母亲能做多少事来。

    郎中们得知萧安醒了,连忙进了屋子来看。

    萧安也任由他们扯着她的手腕探脉,换别人家的姑娘,指不得就要用个屏风挡着用金丝探病了,轮到她就没这么个好的待遇。

    一群郎中探脉的探脉,摸头的摸头,还有的开口就问症状,“萧侯可有哪不适?”

    不舒服的地方多去了,萧安也捡了简单的说:“腹部的伤口里面有些疼。头昏,身体软。”

    郎中们折腾了一会儿,又争议起来,最后好歹是拿出了个方案,让萧安继续喝药,伤口疼是伤口还没愈合,伤口里面疼要没伤到内府,就是肚子里面那一层皮肉还没愈合,都不可能把萧安的肚子刨开了再看。

    萧安神情恹恹地听着郎中们说话,也没反对的意思,她不是郎中,生病了只能听郎中的话。

    等着喝了一碗药,萧安又睡了过去,而这一睡,竟是没有再醒。

    石奎在不久后与太孙汇合,得知刘家之事,虽是想查探,然而回京复命为紧,只得作罢,况事涉皇帝身边内侍的小太监,此事也有人证在,倒也没什么不好交差的。

    太孙也是这才得见石奎的夫人,果真传闻不如一见,是个一顶一的大美人,不过家世不高,不然也便宜不了石奎了去。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太孙此时才知道萧安说那话的心情。

    不过看石奎夫人对石奎的那份贴心,太孙心里又羡慕了,要他有哪一日得萧安这么亲手擦脸一回,纵死也甘愿。

    也不知道自己这一走,她会不会想自己,反正自己是想的,每天都要想一回,太孙眼神幽远,恨不得一直在三关,不用回京。

    然而回京之路却是不会停的,京城里因要过年,各府衙早已经封了印,皇帝还是让人前往京城外迎接了太孙一行。

    太孙坐在仪仗内,从城门缓缓入了京。

    这许是他这十多年见过最热闹的一回了,因听闻太孙仪仗入城,许多京中的百姓也来观看,想知晓素来不闻于人面的太子长子长得如何龙章凤姿。

    而太孙吴此时坐在太孙仪仗中,已然是皇帝向诸臣摆明了他的心思了,太孙位定。

    太孙吴乃是太子嫡长,虽早年有病弱之说,然而此回三关之战由他统筹,名声早已经在京中传开,就是此时以太孙仪仗入了城,城中百姓也只会夹道欢迎。

    而不喜欢的臣子,回家过年的过年、祭祖的祭祖,就是留在京中的,此时想拦的也没那个胆子拦得住。

    大庆最固执那位御史大人,多年没回乡,今年因是他生母二十年祭,早在衙门封印的前半月就请了假了。

    石奎要安置带回来的人,几位公公要换一身衣服后才敢面圣,唯有太孙一人得以在最快的时间里面见了帝王。

    皇帝与太子也早等着太孙前来,在见太孙与自己父子请安那一瞬便就在打量,然后满意的点点头,“起来吧。”

    太孙起身,皇帝就道:“这一路身子可还康健?”

    太孙忙道:“回祖父,健壮不少。”

    皇帝点头,“看得出来,精神比以往好多了。”

    以前太孙吴天天呆在东宫里,动不动就躲自己宫殿,满屋子一股子药味儿,就是出个门身上也带着淡淡地一股苦味儿,到如今竟能让人闻到一股清香在了。

    也更不说这精神气,比在东宫这十多年都好要得多,眼睛也有神许多,脊背挺直,不像是以往那个碰不得的瓷娃娃。

    对此皇帝是十分满意的,觉得太孙此去所获良多。

    多少关心了几句后,皇帝就说到了太孙此行之事。

    太孙便将之说了出来,“当初魏侯下面的诸位师爷跟客卿一直在寻机会给魏侯翻案,在孙儿到三关之时恰好得知三关商会私开铁矿之事,因此担心三关有危,便让孙儿先去了六关寻常将军借兵。等再回三关之时,没想到会遇到蛮子来袭。”

    后面的事情一直有与京中八百里加急,皇帝该知道的也不少,就是太孙说的之前的,他也早就得信了。

    皇帝静静地听着,等太孙简单的说了一遍之后,才道:“你以为六关如何?”

    太孙有一愣,然后有些惭愧,道:“孙儿只在将军府中住了一段时日,对六关知之不深,有愧祖父托付。”

    皇帝也并未说什么,道:“你只管说你知晓的就可行。”

    太孙就道:“常将军脾气耿介,不过因要巡防,不常在府中。其妻秉性……”

    常家夫人那脾气,太孙不太好说,这人对自己是没恶意的,反而带着些讨好,可就是不喜欢萧安,当着自己面都能瞪上萧安几回。

    太孙琢磨了一会儿,才委婉道:“孙儿住在外院,常家夫人多在内院,秉性不太了解,但接触一二,只觉得爱憎分明。”

    “其有女常凤,年十七,就是此回带着六关将士援兵胡马关的那一个。其弟年十四,只比萧安小几月,不及其姐勇猛。”

    太孙把六关常乐一家说完,才说到对六关的认知,“孙儿也在六关里看过一二,谷阳苦寒,每到秋冬风沙极大,将军府上也并未多精致的吃食,多是馒头咸肉一类。”

    连将军府中都如此,可见将军府外的老百姓,谷阳城里的百姓的确是过得苦。

    只是苦归苦,朝廷又能如何,朝廷国库中也少有余粮,能与六关百姓分去。就是想将边关的百姓移居富饶之处,那边关总不能只有军户没有百姓,否则边关的兵源又从何出?

    皇帝与太子都听着,太孙也讲得仔细,“百姓与将士都过得不易,谷阳城里的铺子还不及京城百千分之一,就是跟风吼城比也不如百一。孙儿倒也问过米盐之价,都要比风吼城的要贵上一分,跟京中更是不能相比。”

    谷阳是真的苦,别说是风吼城的那些玩事没有,就是萧安等在那长大的,除了在院子里互相打阵之外都找不到玩耍的。

    皇帝没去过边关,也知其中艰难,从自己孙子嘴里说出来,就更能体会一番,又听得大孙子说到他从三关到六关那一路吃的都是咸肉加米粥,就道:“那咸肉是何种味道?”

    太孙如今回味起来其实还有些怀念,回道:“听闻是将新鲜的肉割成一溜一溜的,上面覆上盐粒腌制,再用柴火熏烤,在边关之地能保持一二年不腐。”

    又是用盐粒腌制,又是用柴火熏烤,旁边太子都听得有些皱眉,太咸的东西也不好吃。

    太孙不曾发觉自己父亲的神色,继续道:“魏娘子他们每顿就割一截肉下来,直接切成了片将就来吃了,要肉片粗,吃进嘴里就又咸又干沙,还总是卡牙缝,不过要是削得薄,吃起来味道不重,还能有些劲道,也能算是一道边关特色菜。”

    其实不只是边关,就是大庆别的乡下地方,也是这般保存家中肉食的,不过皇帝身在天下最尊贵的地方,自然是没见过这些东西。

    再听得太孙说那是在吃生肉,多少就有些面色异样,皇帝看了皱眉的太子一眼,又问道:“你也吃过?”

    太孙点头,“因要赶路,路上也没别的吃食,萧安就亲手切肉片来,她刀工好,一片肉下来可透光而视,吃着也不难吃,就如吃一般的咸味儿零嘴一样。”

    吃生肉,还是加了一层重重的盐粒,皇帝念着太孙自幼体弱,不得不道:“你受苦了。”

    太孙忙道:“比起边关的将士,孙儿已经是生在福窝里了,当不得受苦二字。”

    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