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嫣然-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离家已经足足两年,周鸿只觉得连平南侯府门前这条长长的夹道都陌生了许多。正门自然是不能走,他带着元宝走到侧门外,只见两个家丁挺胸凸肚地站在那里,见了两个满身风尘的人,都皱起了眉头:“哪里来的外乡人,怎么跑到这儿来了?快点走开,小心挨板子!”
元宝立刻恼了:“刘二,陈三,你们眼瞎了?是二公子回来了!”
“啊?”两个家丁仔细看了看,才认出周鸿来,立刻堆上了一脸笑,“原来是二公子,又长高了好些,小人们眼瞎,真是没认出来。快快快,赶紧去里头通报啊,二公子回来了!”
周鸿一边往里走,一边问:“侯爷和夫人在吗?”
刘二忙道:“不知道二公子要回来,都不在呢。侯爷是访友去了,夫人带着姑娘和三公子,去报恩寺看放生了。不过都这个时辰了,二公子回自己院子等一等,侯爷和夫人也就都该回来了。”
周鸿想了一想,又问:“三叔在家吗?”周家兄弟们析产不析居,周三老爷住的地方原也是平南侯府的一部分,再加上买了邻居的一间院子建起来的,不过他成亲之后就建起一堵墙将两边分开,就算是独立了。
“三老爷也不在呢,听说也是陪着三太太去寺庙里了。”这夫妻两个成亲多年只有一女,为子嗣的事不知发了多少愁,今日寺庙里奉皇命放生,怎能不赶紧去烧香做功德,好求子呢。
周鸿一听三叔也不在家,脚下一转,便往自己院子去了。
他的院子在侯府最西边,名为小山居,跟正院颐福居隔着一片梅花林,十分偏僻。这也是侯夫人的意思,说他爱习武,小山居地方宽敞,正好让他舞枪弄棒。不过说实在的,周鸿在小山居也没住几年。他是八岁上才被父亲从城外庄子上接进来,十四岁那年就因为嫡兄坠马之事被狠打一顿,由周三老爷接到自己家里养伤,跟着他在外头游历了将近一年,刚回京城又因为给李檀扶柩之事被送到西北,满打满算,这小山居倒有一大半的时候是空着的。
“少爷!”惊喜的声音从前头传来,周鸿一抬头,就见一个十四五岁的丫鬟快步地从小路上走来,一脸的笑容,“真是少爷回来了!”
“知暖。”周鸿也露了笑容,“慢些跑,仔细摔了。”
“看少爷说的,奴婢也不是小孩子了……”知暖红了脸。她生得瘦瘦小小,身上穿着一等丫鬟的玉色比甲,显得有些空荡荡的。按平南侯府的规矩,一等大丫鬟的年纪都在十六岁以上,因为她们照管着主子们的衣食住行,若是年纪小了根本做不周全。可知暖十二岁上就成了小山居的一等丫鬟了,对外说是周鸿自己从庄子上挑中的,其实拿的却还是二等丫鬟的月钱,却空占了一个一等丫鬟的名额。
“嗯,瞧着倒确实长高了些,只是怎么仿佛又瘦了?”周鸿打量着知暖,微微皱了皱眉。知暖的爹娘本是庄子上的佃户,后来得了疫病死了,周鸿第一次见到知暖的时候,这小丫头吃着百家饭,瘦得像只猫,还是被他带进府里,才能活了下来。本来他去西北,知暖也想跟着去伺候的,但周鸿觉得她年纪太小,还是留在京城的好。只是现在看起来,好像比两年前还瘦了些。
“奴婢这会儿长个头呢,可不显得瘦了些。”知暖倒是高高兴兴的,伸手还想来接元宝手里的包袱,“早就盼着少爷回来了,那屋子奴婢早就收拾好了,就等着少爷回来住。”
周鸿摆摆手不让她拿那包袱,略有些为难:“不过是出公差回来的,我已在驿馆安排了住处了……”
知暖有些失望:“听说过继要行好些礼的,总也要些日子,少爷一日都不能在家里住?”
周鸿实在并不觉得平南侯府有多少“家”的感觉,但看知暖失望的神色,还是笑了笑:“到了要行礼的时候,少不得要住在家里。”
主仆几个一边说话,一边进了小山居。才进月洞门,就见一个十□□岁的大丫鬟,身上也穿着玉色比甲,带了几个打杂的小丫鬟和婆子们站在院中,见周鸿进来,便一起福身下去:“二少爷回来了。”
“知柔啊。”周鸿脸上的笑容就淡了几分,“都起来吧。”大步从几人身边走过,径自进了房里。
“原以为二少爷明日才能到京城,没想到今儿就回来了。”知柔也连忙起身跟进房中,“幸而早几日就把屋子又重新收拾过了,二少爷瞧瞧,若是觉得哪里不妥,奴婢好立刻叫人去换。”
“不必了。”周鸿在西北时不过是睡大通铺,一群汉子挤在一个帐篷里,有时候连帐篷都没有,大家都合衣睡在草地上也是有的,哪里还会计较房间如何。
“二少爷满意就好。”知柔满面含笑,一边端茶倒水,一边叫小丫鬟们打水来给周鸿净面。周鸿在军中早养成了无须人服侍的习惯,自己拿了巾子净面,知柔便站在旁边细声细气地道:“二少爷收到侯爷的信了吧?夫人看了黄历,说五月初十是好日子,定在那日过继行礼。”
周鸿随手将巾子扔回水盆里,淡淡嗯了一声。知柔人如其名,说话永远是那么轻轻柔柔的,可是就是这个丫头,将他在荆襄时随手收起的一块别家姑娘的手帕交给了侯夫人,害得他又挨了平南侯一顿马鞭子。
说完了过继的事儿,知柔又笑了笑:“说起来,奴婢们还要恭喜二少爷呢,您的亲事定了。”
“什么?”周鸿万万没有想到还有这么一个消息,“亲事?”
“对对对。”知暖也想起了这事儿,“瞧奴婢这糊涂的,都忘记恭喜少爷了。”她是真的高兴,少爷这些年身边都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如今终于要成亲了,成亲了,就有少奶奶来照顾少爷了,可不是大好事么?
“是哪家的姑娘?”周鸿沉着声音道,“怎么信里也没提过?”
知柔笑道:“这不是给少爷写信的时候,亲事还没定下么。奴婢听说了,是国子监孟祭酒的外孙女儿,姓顾。”
周鸿一听就知道,这顾家门第不高,否则哪用把外祖父的官衔都拿出来说?不过,姓顾?
“是姓顾。”知柔掩着嘴笑,“少爷不会忘记了吧?那位顾姑娘,跟少爷早就识得的。”
周鸿皱起眉头。他认识的姑娘家实在有限,哪里有位姓顾的?
“当初——少爷跟着三老爷出门的时候……”知柔依旧柔声细气的,“少爷还带回顾姑娘的一条帕子呢,把奴婢吓得不轻,生怕少爷被带坏了……若早知道是顾家姑娘的,奴婢也就不用交给夫人了。不过,也就是因那条帕子,夫人才特地给少爷定了这顾家姑娘呢。”
一说到帕子,周鸿心里猛然想起了一个人:“夫人如何知道那是顾家姑娘的帕子!”是了,那个小姑娘就姓顾,当初他就是跟着三婶娘家的表弟表妹去赴她的生辰宴的,谁知道后头居然跟人打了起来。
打小,他受伤的次数多了去了,如手上划破一道口子这样的小伤,根本不算什么,倒吓得那个小姑娘脸儿白白的,还拿了自己的手帕子给他包扎伤口。那手帕沾了血迹,他本来是叫丫鬟洗净了想着还回去的,谁知三叔为了躲麻烦带着他离了那里,那条帕子居然就没能还回去。只是这事儿,他当时挨了马鞭子都没说出来,侯夫人是如何找出帕子的主人的?
知柔掩着嘴笑:“说来这就是二少爷和顾家姑娘的缘分呢。顾家老爷如今也在京城里当差,夫人在外头碰见了顾家女眷,又见了顾家姑娘手帕上绣的花——那含笑花,还真是没人用过的,一见就知道了。”
周鸿的脸色愈加阴沉。为了一条帕子结缘,这种事听起来像是一段佳话,可若当真传了出去,人家只会说这两人伤风败俗。侯夫人倒是真会找,对外只怕又要说是自己看中的,她这位嫡母难做人,只得同意了云云。就是父亲那里,大约也只会赞她厚道体贴。这样的把戏,实在演得太多了。
知暖有几分疑惑地看着周鸿,等知柔出去吩咐小丫鬟们,才小声道:“少爷不喜欢这亲事?”
“定都定下了,哪轮得到我说喜不喜欢。”周鸿淡淡地答了一句。早就知道嫡母不会给自己挑什么好亲事,不过那位顾家姑娘——倘若还是如当初一般心善,至少要比给他娶个高门大户里养出来的一无是处的女子要强吧。男儿若有出息,就该自己立业,靠着岳家算什么!
“奴婢可听知柔姐姐说了好几次,说顾姑娘是少爷自己相中的,将来一定举案什么的……”
“她的话你听听也就罢了。”周鸿不想多谈。知柔是嫡母塞到自己院子里来的,她的主子是谁不是一目了然的吗?只是这样的话在下人中间传开去,顾家那个小姑娘将来进了门,恐怕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了。嫡母的心也够黑的,顾家姑娘又惹到了她什么。
不过这些事知暖一知半解也无妨,毕竟自己长年在外,知暖若是知道得太多,在这府里怕也无法存身。
“少爷,侯爷和夫人回来了,请少爷过去说话。”知柔在门外说了一声,周鸿便站起来往正院去了。
颐福居处在平南侯府最中间的地方,坐北向南,既宽敞又雅致。院中假山流水无一不备,花木茂盛,从月洞门走进去到正屋就要走好一会儿。周鸿进去时,正听见平南侯得意地道:“瞧这方砚台,真是呵气成珠,上头的金星也多。如今啊,难得看见这样的好砚台了,也不贵,三百两银子,正好拿来给瀚哥儿用。”
周鸿的脚步在门外顿了一顿,随即垂下眼睛走了进去,并没抬眼看看上头坐着说笑的两人,便俯身行礼下去:“儿子给父亲和夫人请安。”
第四十四章
俗话说,六月天;孩儿的脸;说变就变。方才还是一碧如洗;这会儿一阵风吹来;云就遮了半边天。
德妃此时的脸色,也跟这天气差不多。
“听说端午节那日;你去御河大堤上,惊了孟家的马车?”德妃年纪已有四十二岁,但丽质天生;保养又好;望之还似三十出头,加上她喜穿红紫之类的鲜艳颜色;坐在那里不像寿王的母亲,倒像寿王的姐姐。
寿王干咳了一声,不自在地挪挪身子:“不过是闲出去走走……”德妃的长春宫供奉极好,一进夏日就有冰山送来,这会子盛夏之时,殿中摆了三盆冰山,有一盆就在他背后。方才只觉得极凉爽,这会儿许是因着天色阴了下来,就觉得有些寒意了。
德妃皱着眉头看着他,见寿王一脸惫懒的模样,神色不由得更阴沉:“早就对你说过,省些事罢!如今你尚未开府,整日往外头跑成什么样子?别去招惹平南侯府,休看如今的平南侯是个闲人,他们家是跟潞国公府一般,父子双双阵亡沙场的!你夺他家的儿媳,就是冲着老平南侯的战功,大臣们也要参你!你就省省事,别给你大哥添乱了!”
齐王妃垂头在一边坐着,心里暗暗痛快。早就该这么教训这个小叔子了,指望他帮忙不成,捣乱倒是不少,说起来,若是德妃肯早些教训,寿王又怎么会养成这么个性情。
寿王有些不服气:“不过是个庶子罢了——”
德妃两道描得漆黑的眉毛陡然就竖了起来:“庶子?你瞧不上庶子,莫非你是嫡出的?”
一句话把寿王噎得半个字都不敢说。他虽然贵为龙子,可细论起来,德妃不过是个妾,他也就是个庶子罢了。德妃最恨的就是有人提嫡庶的话题,若众人都以嫡为尊,那齐王还有什么希望争夺太子之位,一个庶出就把他不知打到哪儿去了。
齐王妃心里暗骂寿王不知所谓,连话都不会说,表面上却还得做个好嫂嫂,起身陪笑道:“母妃,四弟年轻,难免一时不慎失言,得母妃教导,日后必然改了,母妃莫要生气。如今天气正闷热的时候,母妃又还要为太后担忧,须得保重身子。”
这一番话说得德妃平了气,瞪了小儿子一眼:“还不回你宫里去好生念书!这几日你父皇或许就要替你指王妃,若在这时候出了岔子,仔细你的皮!”
寿王一溜滚儿跑了。德妃虽然宠爱他,但脾气也大,发起狠来当真是要打竹板打手心的。德妃见他走了,才叹息一声:“若他有他哥哥一半儿,我也就放心了。”
齐王妃陪笑道:“四弟到底年轻,将来自己出去开府,历练得多了,自然就稳当了。”
德妃摇摇头:“本宫还真怕他一出了宫,就没人管得住,已跟皇上说了,给他开府,就在你们那宅子旁边。你做长嫂的,多看着他些。”
齐王妃暗暗叫苦。她每日有许多事的,不说要伺候齐王讨他欢心,不说要入宫奉承,也不说要四处去与朝中官员的妻女们设法亲近,单说管王府里那些侧妃侍妾们,就不是轻松的活儿,谁耐烦还要天天盯着小叔子。
只是这话她可不敢说,只能低头答应着。看德妃微微闭上眼睛活动头颈,忙过去替她轻捶两肩,迟疑道:“母妃,有件事儿,儿媳想讨母妃一个主意……”
“说罢。”德妃对齐王妃这个儿媳还算满意。虽说镇阳伯府不在京中,如今也不是十分出挑,但毕竟是开国六爵之一,还守着山西一带,有几分敛财的本事,齐王的开销,有一大半是岳家负担的。且齐王妃管理王府有一套,自己还生了嫡子嫡女,这样的儿媳,实在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了。
“府里有个侍妾——诊出了两个多月的身孕……”齐王妃低着头,“按说这是喜事,该好生养着,可是这日子……”算一算,正是太后病情最重,宫中妃嫔、宫外孙媳们都争先侍疾的时候怀上的。
德妃的脸唰地就黑了:“是哪个贱婢,竟敢这时候勾引爷们!”
齐王妃头垂得更低:“也怪儿媳,只顾着给太后侍疾,连着三日不曾回府……儿媳想,虽说不满三月不好挪动,可放在府里也不像样,不如移到外头庄子上去先养着,等生了再接回来,只说早产。母妃看可合宜?”
所谓外头的庄子,是皇上赐给齐王的皇庄,离京城可不近。两个来月的身孕,坐着马车颠簸过去——那边的路可比不得京城里的青石路,平坦宽敞,即使官道也不过是黄土垫成,下了官道,更是坑坑洼洼,走一路颠一路,鸡蛋都能颠散了黄儿——这胎会怎么样,就不好说了。
德妃却冷笑了一声:“主母在宫里侍疾,侍妾就在府里勾引主子?真是好大的胆子!”此次太后卧病,她是极满意齐王妃的表现的,比晋王妃还多侍疾了几日呢,可见孝心。可若是这个孩子一生出来,众人只要算算这日子,就知道齐王在祖母病中还与侍妾玩乐,齐王妃岂不是白替他表了孝心?
“既生了病,就要吃药。”德妃用养得极好的指甲轻轻抚平衣袖上的褶皱,“这经水不调是大毛病,癸水两月不来,如何能行?本宫这里倒有一服专治经水不调的药,赏她喝了罢。”
齐王妃的心倏然落回了原处。她虽有儿子,但今年才三岁,倘若此时下头侧妃侍妾们再生出儿子来,年纪相差太小,颇是威胁。如今德妃出手替她了却了这桩心事,齐王那里也就埋怨不着她了。
“这癸水不调不是小事……”德妃瞥了一眼齐王妃,又悠悠地补了几句,“影响的,那是王爷的子嗣。你身为正妃,要仔细着办,多给王爷开枝散叶……”齐王有一正妃,两侧妃,两侍妾,如今却只有正妃生了一子一女,其余那些是都不能生么?虽说这儿媳还算不错,但女人总有私心,也还得敲打一二。
齐王妃心里一紧,低头答应了。德妃看她神情恭谨,遂也放缓了语气:“无论谁生,总是你的儿子,自然归你养才尊贵。”不让侧妃生子,不就是怕侧妃母凭子贵?你抱过来养,儿子跟生母不亲,她凭什么去贵?
齐王妃低头又答应了,心里不是很以为然。对德妃来说,无论谁生的都是她的孙子,可对齐王妃来说,那是两回事。
“娘娘——”宫人有几分惊慌的声音打断了这婆媳两人的谈话,“太后娘娘,太后娘娘不好了!”
太后到底是没能熬得过这个夏天,在最闷热的时候熬不住了。皇帝赶到寿昌宫的时候,就听见太后的呼吸如同拉风箱,妃嫔们都在外殿候着,只有晋王妃在床边伺候,眼眶通红,还不敢哭出来。
“母亲!”皇帝跟太后的感情还是极好的,只听太后这呼吸之声,就觉得心里一凉。
“皇帝来了啊。”太后倒还能讲话,甚至声音还比前些日子略响亮些。皇帝这么一听,心就更凉了,这不就是所谓的回光返照么。
晋王妃想退下去,却被太后抖着手拉住了:“皇帝啊,不必如此。哀家年轻的时候是皇后,年纪大了做太后,这天下的荣华富贵也都享受过了。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哀家今年六十多了,也不算不寿,还有什么遗憾呢?”
皇帝颤着声应了,说不出话来。太后倒笑了笑:“你也别怕哀家死,哀家的好儿媳和大孙子都在地下呢,等哀家过去,照样有人孝顺。”
太后是最爱已故皇后的,此时这么一说,皇帝顿时想起了皇后无数的好处,颤声道:“是,宁滟她必然还会好生孝敬母后的……”
“唉——”太后却又叹了口气,“哀家这放不下的,就是你和晋王啊。”扯着晋王妃的手,“哀家也是才听说,晋王府里那个祁侧妃,没了……”
皇帝稍稍怔了一下。晋王妃低头垂泪道:“儿媳怕父皇和太后听了心里着急,不敢来报……”
“晋王到现在还没个子嗣,这侧妃又没了……”太后长长叹口气,喉咙里发出嘶哑的痰音,用混浊的眼睛注视着皇帝,“哀家想着,还得给他放齐了人才好。那王府里人太少,空荡荡的阴气也重,就更不容易有子嗣了……”
这道理不大通,但都此时此刻了,皇帝难道还去反驳母亲不成?
“是是,朕这就给他指两个侧妃——”皇帝一时想不起来哪个臣子有适龄的女儿。
“哎,哀家倒是挑了两个——”太后仿佛累极了,扯了扯晋王妃的手,“你来替哀家说。”
晋王妃心里一紧,突然明白了太后的意思。太后这是借着交待后事,最后帮晋王一把。死了一个祁侧妃,太后要补上两个,而且让她来挑,就能最大限度给晋王府找到两个助力。
“王尚书家的长女王娴姑娘,温柔贤淑……”晋王妃心思飞快地转动着。倘有可能,她是很想提王姝的,王娴毕竟在家中不得宠。但王姝是景泰公主伴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晋王侧妃,纵然此刻提出来皇帝不驳回,日后也未必真能纳进府来,还平白的让晋王落个“交结大臣”的口实。倒不如纳了王娴,至少在明面上,王尚书就等于与晋王一派有了牵扯。那么日后倘若真有什么,王尚书也会多一丝倒向晋王府的机会。
果然,皇帝先听到王尚书的名字,眼下的肌肉微微收缩,但听到是王娴,又释然了:“朕也听说王家长女规矩,极少抛头露面。”
这就是允许了。晋王妃心里一松,随即又飞快地转动起来——是再挑一家有助力的么?可是这些侧妃出身若是太高,日后自己要如何?王娴性子懦弱,可王尚书却是只狐狸。自己若是能生嫡子也就罢了,偏偏是不能生……
“孟祭酒家的长孙女孟瑾姑娘,琴棋书画样样皆精,正合王爷的意思。且孟姑娘瞧着是宜男之相……”晋王妃终究还是下定了决心。这孟家姑娘看着不是个软性子的,但其父早在皇上面前失了圣心,如今还在同文馆烧冷灶,日后少不得要倚靠晋王府,想必孟瑾再傲气,这腰也不能挺得太直。
皇帝原本以为晋王妃会再挑一家高门大户的女儿,没想到居然提的是孟家女,心里倒觉得晋王妃安份,便痛快地点了头:“你是个有分寸的,既瞧好了,必无不妥。朕这就下旨,着两家女儿赐给晋王为侧妃,给正四品诰命。”说着,索性叫过内侍来,立时便下了旨意。
太后欣慰地看着皇帝,想再说句什么,却忽然伸手握住了喉咙,发出闷哑的声音,两眼渐渐翻白。
“母后,母后!传御医,快传御医!”内殿里,爆发出皇帝绝望的喊叫声。
太后薨逝,举哀三月,民间不得婚丧嫁娶,官员家中罢饮宴,着素淡衣饰。一时间,京城之中家家都在为太后的丧事忙活。
当然,也有两家人没在忙活这个,因为接到了宫里的旨意。
“什么?让她去晋王府做侧妃?”王姝气得直跺脚,“她,她什么时候讨好了晋王妃的?谁让她去讨好晋王妃的?”若是王娴做了晋王侧妃,那她在景泰公主面前算什么?景泰公主一定会发脾气的,到时候还不是她吃苦头?
王夫人脸色也不大好看:“这是皇上的旨意,别说了。”说什么也没用了啊,难道你还敢抗旨不成?只是,只是这个唯唯喏喏的丫头居然做了王府的侧妃,进门就有四品诰命,而她这个继室,如今也才只有正四品的诰命呢。
“娘!”王姝气得不行,“皇上这是什么意思——”
话才出口就被王夫人狠狠喝斥了回去:“住口!怎么什么话都敢往外说!”皇帝也是你议论得的?
“夫人——”王尚书掀帘而入,进门便道,“皇上的旨意说三个月后就接娴儿入王府,这嫁妆得赶紧准备起来了。”
王夫人忍着气先打发了王姝回自己院子里去,才道:“老爷,这侧妃也是妾,哪有做妾的还要带嫁妆进门的?”
“胡说!”王尚书沉了脸,“侧妃是一般的妾吗?一般的妾有诰命?到时候满京城的人都看着呢,孟家还有个女儿进晋王府,到时候孟家女儿有嫁妆,我家女儿没嫁妆,你这是想告诉别人,咱们家不愿奉旨?还是说你看不上晋王府,连个嫁妆都不屑准备?”
王夫人语塞:“这,妾身不是这个意思……妾身是说,皇上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咱们姝儿做了景泰公主的伴读,娴儿却嫁到晋王府,这,这让咱们站到哪一边——”
“更胡说了!”王尚书立刻喝断了她,“我是皇上的臣子,皇上说怎么做就怎么做!”站什么队?谁知道哪块云彩有雨?他的头上只有一块天,就是皇上!
王夫人两次被丈夫斥责,不敢再说什么了。王尚书平了平气,放缓了声音:“你莫要糊涂。这是皇上赐婚,是我王家的脸面,不可给脸不要脸。咱家一切都仰仗皇上,别说嫁一个女儿,就是皇上说要姝儿出嫁,你难道敢抗旨?”
王夫人自然不敢,只有喏喏。王尚书看她顺从,声音便放得更软了些:“娴儿她娘是没什么嫁妆的,少不得要你贴补一些。既是做侧妃,也不宜置办过多,也要合咱们家的身份——”若是嫁妆太多,没准要落个贪腐之名,“我琢磨着,孟家嫁女也不会太过张扬,就置办十八抬嫁妆吧,大家面上都好看。”
这嫁妆有一百零八抬到九抬不等,但嫁妆的内容却不能只看抬数,每一抬里头装多少,装什么,这却是极有讲究的。王夫人一边答应,一边心里已经盘算起来了:多放些绸缎衣料,这些东西压着份量呢,可隔了年的、花样不新鲜了的,就不值钱了,正好把自己嫁妆里那些积压的衣料换出去;少不得也还要陪嫁个庄子或铺子,自己嫁妆里有个脂粉铺子,生意不怎么样,就陪嫁这个……
王尚书终究是个男人,不晓得这嫁妆里头的猫腻,只看夫人统统答应下来,便心情愉悦地出去了。他也想去打听打听,孟家究竟准备陪嫁多少抬嫁妆,毕竟是一起进门,若是有个高下可就不大好看。
到孟家宣旨的内监只比王家晚到了一炷香工夫,这会儿也已经宣旨完毕回宫去了,只留下一家人对坐着发怔。
林氏的眼泪已经忍不住了:“太后过世,怎么反而下了这么一道旨意……”她都已经跟钱太太私下里通过气了,只是看着太后身子不好,不敢在这个时候定亲,免得被人说话。谁知道一道旨意下来——早知道还不如早定了亲事呢!
孟老太爷深深叹了口气:“旨意已下,说这些也无益了,反而让瑾儿听了伤心。”这时候容不得不嫁,若是心怀怨恨,只是徒添烦恼罢了。
林氏抽噎着道:“儿媳也知道,只是,只是这心里……”
孟素蓉沉默地递给嫂嫂一块新的帕子,将林氏手里那块被泪水湿透的帕子换了下来。林氏的心情她是最了解的,前些日子她把顾嫣然许给周鸿的时候,还不是一样的心情?
“晋王为人还算宽厚,”孟老太爷的背好像也有些直不起来了,“皇后教导的儿子,无论如何也不是那等暴虐之人。且有才名,咱们瑾儿嫁过去,若好生经营着,也能琴瑟和鸣——”
孟老太爷说着这些话,心里难受之极,不由自主向身边的孟老夫人看了一眼。琴瑟和鸣,那说的是夫妻之间,就譬如他和孟老夫人。孟瑾只是个侧妃,上头还有正妃呢,如何谈得上琴瑟和鸣?千娇万宠养大的孙女,原想着嫁个门当户对的青年才俊,举案齐眉夫妻偕老,谁知道居然要去给人做侧室……
孟老夫人也在擦眼泪。孟瑾孟玫都是在她膝下长大的,比孟老太爷还要舍不得。只是她一生柔顺惯了,这会子既然是皇帝下的旨,知道不能抗旨,倒是已经想到更实际的事上去了:“得,得给瑾儿好生准备嫁妆才是。虽说这侧室——可到底是进王府,咱们备个十八抬的嫁妆总不为过吧?”
孟老太爷沉吟了一下:“这事儿,不如跟王家通个气儿。宁愿抬数比王家少些,也别出这个风头。横竖箱子里放实惠些,里子要紧。”这是去做侧妃呢,还是低着头做人好些。
孟老夫人擦着眼泪点头:“媳妇啊,你也别哭了。这进了王府不自由,就是外头有庄子铺子,怕也不好管,你得挑了忠心能干的去管,还得多带些现银子,王府那些下人,没有银子哪里使唤得动。”
孟家长辈在外头絮絮地商议嫁妆,孩子们却在后厅面面相觑,最后倒是孟瑾先打破了沉默:“都这样做什么?这是皇上赐婚,又不是要赐死。”
“姐姐——”孟玫眼圈一红。她年纪虽小,也知道做妾不是好事。
孟瑾摸摸妹妹的脸:“莫哭。等姐姐进去些日子,想办法接你们去玩。王妃看着不是那等刻薄之人,只要我守着本份,她该不会难为我。”想了一想又道,“王家大姑娘也不是个爱生事的,想来不难相处。”
“表姐也不能掉以轻心,防人之心不可无。”顾嫣然低声道,“再说,还有下头的侍妾和通房呢。”王娴或许是个省事的,可下头那些想往上爬,想摆脱低微身份的女人,谁知道会闹什么夭蛾子。
孟瑾笑了笑:“我知道。表妹也别只担心我……”平南侯府那边也好不到哪里去。
顾嫣然低了头。周家办了过继之礼,开祠堂将周鸿的名字写到了长房周勋的名下,然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又回西北边关去了。孟素蓉原想让孟珩或孟节出面将他请过来说说话,最终也未能成功。不过毕竟她现在年纪还小,说到出嫁至少还有两年呢,孟瑾却是三个月后就要进王府了。
孟瑾轻轻拍了拍她的手:“无妨的,至少我还能瞧着珩哥儿下了秋闱。珩哥儿,你切莫为着这事耽搁了下场,必得考中了举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