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直接捅到了内阁首辅叶向高那里。
  越级上书,袁崇焕犯了官场最大的大忌,但说来奇怪,骂皇帝可以被赞为批麟君子,而且骂的越凶,名望就随之越大,但下级违逆上级,却几乎让所有的官员都看不顺眼,觉得如鲠在喉,不舒服到了极点。
  陈海平自然清楚,这是标准的双重标准,而且也还是那句话,这是官天下,官天下的等级森严,不容任何人来挑衅。
  在这种情况下,没事都要骂,何况还有事,而且官僚们最大的本事就是把清楚的事情搅浑,何况事情还在不怎么清楚的时候。
  顿了顿,孙传庭继续道:“袁大人的性情就像一团火,会感染很多人,但同时也会灼伤很多人。被感染的人会誓死追随,但被灼伤的人也会以同样的力道攻击他。”
  说到这儿,孙传庭轻轻叹了口气,道:“说实话,我当初辞官也有袁大人的成分在内。”
  “啊,这是怎么说的?”这倒新鲜,这个说法陈海平不仅从未听过,他自己也从未想过。

第一百四十三章 争论
  孙传庭解释道:“我虽也习武,但对军略方面并不很感兴趣,所学的只是泛泛。所以我虽也想象袁大人那样投笔从戎,但自家知自家事,我不行,去了也是白去。后来又见朝政日益混乱,留下无益,而且天下日渐纷乱,今后武事必多,辞官就是为了回来潜心读书,如果日后有机会,再去报效国家。”
  陈海平心中微微点头。
  孙传庭说的很谦恭,孙传庭敬佩袁崇焕也是真心实意的,但以孙传庭这种人,未必没有与袁崇焕一比高下之心。
  陈海平道:“给魏忠贤立生祠,袁大人不是也做了吗?这不意味着袁大人也已经变得园融了吗?”
  轻轻摇了摇头,孙传庭道:“给魏阉立生祠那是蓟辽总督阎鸣泰弄的,作为下属,袁大人要是还想在辽东呆下去,就非得跟着署名不可。如果连这点转折都没有,那袁大人充其量不过是个莽汉罢了,如何能做下这等大事?”
  陈海平附和道:“大哥说的是。”
  稍微打了个沉儿,孙传庭道:“袁大人一向敢为人所不敢为,在力争筑城宁远这等攸关生死的重要关头,越级上书虽然有违官场伦常,但这是必须的,袁大人坚持的对。不过,我最担心的是袁大人这么做既是迫不得已,也是本性使然。”
  轻轻叹了口气,陈海平明白孙传庭的意思。孙传庭说的含蓄,但说白了就是说袁崇焕这个人跋扈。孙传庭这么说的根据是袁崇焕有过一次私斩小校的事儿,他本来无权杀人,但就是杀了。不管那个小校该不该杀,那都不是袁崇焕能决定的,但他就是这么干了,以致惹得孙承宗大怒。
  像袁崇焕这种人,对脾气了,那怎么都行,而且双方都是如此,他能为对方舍命,对方同样也会为他舍命。辽东的武将是一个集团,将官大都是出自辽东将门,朝廷派去辽东的督抚很多,但真正与辽东的武将集团融为一体的则只有袁崇焕一人。在辽东,只有袁崇焕在,才可以如臂使指,没有人敢阳奉阴违,这个连孙承宗都做不到。
  袁崇焕成事是因为这种个性,败亡身死也是因为这种个性,实际上,袁崇焕这种人是本不可能出头的,这正所谓是时势造英雄,但造英雄的时势魔力不是无限的,而袁崇焕的悲剧正是因为他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做正确的事是有条件的,是有边界约束的,从小处看,做这件事很正确,但从大处看,或者换一个角度看,那做这件事就是错误的。
  袁崇焕没有意识到这个,所以他和他罄尽一腔热血保卫的家园同样遭受了莫大的悲剧。
  默然片刻,陈海平问道:“对袁大人在辽东采取的筑城固守的战略,大哥以为如何?”
  苦笑一下,孙传庭道:“敌强我弱,平野争锋,我军远不是建奴的敌手,所以袁大人‘守为正招,战为奇招,款为旁招’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这样进可攻,退可守,逐步向前推进、蚕食,毫无疑问是最稳健的。一开始,我也跟很多人一样有个担心,这样大规模筑城,朝廷是否能承受的了,但现在,我才知道辽东每年消耗几百万两银子实在不算什么。如果真的承受不了,那也不是袁大人的问题,而是朝廷的问题。”
  在辽东,一直是三种战略取向在做较量。第一种是激进的进攻,第二种是保守的防御,第三种是取两者之中。
  第一种的代表是王化贞,坚持这一战略,结果都无一例外的是惨败。
  第二种的代表是高第和王在晋,他们虽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所幸,都因为袁崇焕的坚持,这种战略并没有真正的实施。
  第三种的代表自然就是袁崇焕,他的战略是积极防御,保守进攻。
  三者谁对谁错,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但在几百年后,在那些深受辩证法和实事求是教育过的后人当中,却引起了激烈的辩论。
  采取第一种激进的进攻战略,那只是在前期,在明朝军力还占明显优势的时候。等到袁崇焕出场的时候,这种战略早已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战略较量双方已经变成了“激进”的袁崇焕和以高第、王在晋为代表的保守派。
  陈海平不禁心中苦笑,袁崇焕自然决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他竟然从“激进派”变成了保守派,被批的体无完肤。
  在当时而言,袁崇焕是最激进最进取的人,但在后世,却被指责无能,指责不主动出击。不知道是当时的人明白是什么形势,还是四百年后,那些坐在电脑前指头乱飞的人更清楚。
  至于袁崇焕筑城拖垮了明朝之说,那更是无稽之谈。
  朝廷虽然没钱,但“民”是有钱的。相对于“民”所拥有的钱,辽东的那点军费根本就不算什么。只是,“民”麻木,不知死之将至,而皇帝对这些有钱的麻木之“民”又无可奈何,所以遭这一劫是天经地义的。
  万历初年,张居正丈量田亩,虽然还有大量的田地没有再册,但仅仅再册的就有将近七亿亩之多。
  在清朝,直到乾隆中期,田亩数才接近明末崇祯时期,而这还是在清朝漏报的情况比明朝轻微很多的条件下的数字。
  至于工商以及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清朝更是跟明朝没的比。清朝规定,棉桑等经济作物只准种在不可以种植五谷之处。
  粮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况工商。满清皇帝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谓的康乾盛世,清朝的税收每年都在七千万两白银上下,而崇祯呢……
  陈海平轻轻叹了口气,明朝是应该灭亡的,因为明朝实在是太先进了。实际上,晚明社会就是后世西方极力鼓吹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形态的典范中的典范。而且,后世西方视为生命的新闻自由也根本没法跟这个时期的明朝相提并论。
  晚明的政府小是真的小,社会大是真的大,以致万历皇帝想要光明正大地加点商税都做不到,最后不得不蛮干,弄个天怒人怨的矿税出来。
  晚明的新闻自由是真正的新闻自由,因为舆论的控制权根本就不在政府手中,而是在民间,在以工商业为代表的利益集团手中。
  这两者导致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在民间极富裕的情况下,国家的动员能力被极度削弱,这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
  至于什么明亡于万历,亡于天启,那都是狗屁。
  气氛有点沉闷,陈海平笑道:“不论朝廷怎么样,有我们在,建奴作的孽越多,将来遭受的报应就越严厉。
  轻轻双掌一拍,陈启立道:“对,少爷说的是。”
  看了陈海平一眼,孙传庭的神色有些落寞。

第一百四十四章 教学
  第二天,孙传庭陪着陈海平拜会了顺义王卜石兔。
  这位顺义王又胖了,满面红光,精气神那叫一个好。可也是,想想以前,这个顺义王当的那叫一个窝囊,土默特部其他部落的台吉一个个离去,根本就不鸟他这个王爷。而现在呢,那帮孙子却都跑过来主动送女人送好东西,希望能再回来。
  虽然不能决定什么有点不爽,但顺义王知足,也惜福,现在他的财产比以前不知翻了多少翻,而且还在持续地翻着,丝毫也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自己是头大肥羊,顺义王很清楚自己保护不了自己,如果汉人今天走了,明天他就得让人给吞了。而且,即便没人吞自己,那自己财产的多寡也与汉人在不在有极大的关联,如果汉人都走了,那他的财产就会立刻大缩水。而更重要的是,汉人走了,他的财产再多又有什么用?即便金银堆积如山,也换不来现在的种种享受。
  现在不仅是他离不开汉人带来的生活,每一个在归化的蒙古人都离不开,如果汉人要是因为他走了,那不用别人来吞他,自己人就能把他给吞了。
  对这些汉人,顺义王丝毫也不担心他们把他给吞了,原因有两个。
  其一,不论是陈海平,还是孙传庭,他都信得过。这两个汉人都大气,和他以前见过的人都完全不同,顺义王本能地感到他们是不会看上他那点财产的。再者,到今天,顺义王也真切地认识到了陈海平和孙传庭要做什么,抛开本身的利益不谈,对这个他也是衷心赞成的。
  无数的经验证明,要想过上好生活,和汉人和平共处才是最好的法子,靠抢掠得来的那点东西远远不及和平共处带来的好处。
  其二,在蒙古这块地方,不论什么时候,汉人只要想做点什么事,总是需要一个代理人的,那么,对陈海平和孙传庭等人而言,还会有比他更好的代理人吗?
  随后,陈海平和孙传庭又去拜会了三位大活佛。
  三位大活佛的心情和顺义王也没差,这些汉人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财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汉人把带给蒙古人每一丝的好处都和他们绑在一起,使得得到好处的蒙古人对他们的感激和对汉人的感激是一体的。
  实际上,这对双方都有好处,他们是一体的,汉人让他们在蒙古人心中的地位越崇高,那相应的,对汉人的好感也会因为他们而倍增。
  归化的一切都和谐极了,现在归化已经吸引了不下两百位来自各地的蒙古王公在此常住,就连漠西蒙古的王公都来了不少。
  陈海平抵达归化十天后,孙国清孙茜等人也都陆续抵达。现在训练营的职司仍在,只是有所削弱。
  众人之中,三爷一家没来,因为三爷要料理生意的事,离不开。十三奶奶也没来,表面上的理由当然是不能离老太爷,但实际上是因为那个情人。陈海平对此也不介意,母亲高兴就好。
  又过了些日子,五月十七,消息传来,建奴围攻锦州。
  这是大事,暗部加快了讯息的传递,但仍要滞后半个月左右。陈海平把这次宁锦大战当成了一次现场教学,差的就是不能现场直播。
  气氛搞的很好,弄得跟真事儿似的,使得人人都很紧张,人人都密切关注着战局的每一丝进展和变化。
  这一次,陈海平又大大英明神武了一把。
  对战局做出预测是每一个优秀的将领都应该做的事,陈海平让众人做沙盘推演,对接下来的战局变化进行预测。
  既然是预测,自然就会有很多种,而陈海平自然料事如神,但他也不是很张扬,只是在重要的关节之处做出大致的判断。
  效果是惊人的,这对其他人还好,因为其他人本就认为陈海平无所不能,所以这次也就没什么,这次受到震撼最大的是孙传庭,这个妹夫在他心中的地位再次大幅攀升。
  既是现场教学,就不能不让学生们了解辽东的过往今生,所以这不仅是军事课,也是政治课。
  上军事课是为了让学生们提高军事指挥的水平,上政治课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错误的政策会造成怎样巨大的损失。而不论是军事课,还是政治课,它们都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务实,就是实事求是。
  军政大略不是学术观点,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制定军政大略唯一的出发点就是实际的效果,就是有利、无利,还是有害;或者说,是解决了问题、没有解决问题,还是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大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军政大略虽然不是学术问题,但不同的人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这个不同都是基于实效,那就没什么,发现错了也会容易得到更正。但是,如果这个不同不是基于实效,而是脱离了这个实效的基础,那问题就严重了。
  脱离实效制定出的军政大略一般有两个因素:一个就是所谓的书生误国,不切实际,也不知实际到底是什么;而另一个就是泛道德化,把军政大略上升到了空泛的道德的层面,而这种把军政大略泛道德化就是把军国大事当儿戏耍。
  这两个因素在朝廷对待辽东的策略上都存在,前一个的典型就是高第做出的退守山海关的决定,后一个的典型就是袁崇焕议和的主张。
  退守山海关,在高第个人就是私心作祟,平安挨过几年他就可以远走高飞了,辽东今后的形势如何与他有个球的干系?
  这在高第可,但朝廷不加以阻止就不可原谅了。
  在袁崇焕议和这件事上,既反映了朝廷的荒腔走板,也反映了袁崇焕勇于任事的无畏之心。自宋以降,明朝对议和的主流看法就是泛道德化。不管有利,还是无利,在敌人的压力下议和就是大不对。
  想想看,松锦大战之后,谁都知道攘外必先安内,两线作战就是等死,但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就是崇祯这个大皇帝推出了兵部尚书陈新甲这个替死鬼替自己遮羞了事。
  都那种时候了,又谁都明白何者有利,何者无利,何况还是皇帝本人的主张,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结果依然如故,而袁崇焕此时议和,他要顶着多大的压力?
  泛道德化让人的思想严重退化,把原本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复杂之极的军国之争极度简单化,后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现场教学的一开始,陈海平就对这两者都作了最严厉的批判,他让每个人都记住:说一千,道一万,利益才是一切的根本,而要得到最大的利益,必须实事求是,让“道德”这种诸如此类的东西滚一边去。
  陈海平有些激动,这让效果更好,他的学生们印象更深刻,但实际上,陈海平激动不是为了袁崇焕,而是因为那一世。
  谁说时代发展,人的思想就会进步?那一世,把事关万千百姓生死、国家民族兴衰的军国大政已经不仅仅是泛道德化了,某些蠢货更上升到了宗教化。
  真是可悲可叹,更可恼!
  总纲性的发言结束后,陈海平开始具体介绍辽东的情况。

第一百四十五章 形势
  在辽东,明廷原本建立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军事防御体系。早前,辽东陆路设立由镇所、堡五层组成的防御体系。镇有两个,辽河以东为辽阳镇,辽河以西为广宁镇。失陷辽阳镇和广宁镇之后,陆路防御体系就被建奴打破。为阻遏建奴南犯,需在关外辽西走廊建立一道从山海关、经宁远、到锦州的防御系统,这就是关宁锦防线。
  关宁锦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从山海关到宁远,约二百里;北段,从宁远经松山、锦州至大凌河,也约二百里。关宁锦防线是以山海关为后盾总枢、宁远为中坚关城、锦州为先锋要塞,诸城堡台成为联防据点的串珠式防线。
  宁远大战之前,按照孙传宗和袁崇焕的部署,北段的防御体系一直在按部就班的修筑。努尔哈赤对此自是如鲠在喉,但因为孙承宗在,以努尔哈赤之骄狂,亦无可奈何,不敢轻动刀兵来犯。
  孙承宗去职,离开辽东,努尔哈赤立刻引兵来犯,而接替孙承宗的辽东经略高第主动撤离了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等城堡,使得关宁锦防线的北段即宁远到锦州的防线未能巩固,且遭到极大破坏。
  天幸辽东有袁崇焕这样的蛮子,竟敢抗上命不遵,死守宁远,并取得宁远大捷,保住了关宁锦防线南段的关宁防线。
  宁远大捷之后,也就意味着永远地终结了朝廷守宁远,还是守山海的争论。在取得宁远大捷后,袁崇焕奏报旨准,集中力量,建立关宁锦防线的北段宁远到锦州的纵深防御体系。
  修筑防御体系,说来简单,实际操作上那是非常艰难的。这其中不仅有种种人为的困难,还有老天爷一不高兴,也跟你过不去,一场暴雨就可能让几个月的努力付之东流。
  以前,孙承宗之之所以顺利修筑起了宁锦的防御体系,这一是由于人员得力,但主要还是因为奴尔哈赤的失误所致。
  因为努尔哈赤的暴虐,使得辽东大地烽火遍地,到处都有逃亡反抗的事情发生,使得努尔哈赤忙的焦头烂额,无力顾及宁锦。而等到努尔哈赤稳定了内部的局势,宁锦防御体系已经基本告成。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再想来破坏,已经不可能了。
  高第,高第,明末的事儿就是这么奇怪,时不时就会弄出一件你根本就想不到的事儿出来。
  筑城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起码是需要时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这个时间,皇太极会给你吗?
  这个时候,袁崇焕主动与皇太极接触就是很必然的事情,也是极其应该做的。幸好,这个时候,袁崇焕和皇太极都各有自己迫切的战略取向:袁崇焕是筑城,皇太极是攻掠朝鲜。
  双方各有顾忌,所以也就各得其所。
  对皇太极攻掠朝鲜,陈海平猜测袁崇焕的内心应该是高兴的,因为袁崇焕这样的人一定认为靠人不如靠自己,他们自己才是平定辽东的关键所在,其他的不管多重要,都只是次要因素。
  袁崇焕的战略显然是以八旗兵啃不动的堡垒战术逐步向前蚕食,而每蚕食一块土地,他就可以招募更多的辽人,养更多的辽人,募更多的辽兵。
  这种战略无疑是最稳妥的,但也是最耗时间和钱粮的,这使得袁崇焕不仅在当时,也在后世被大肆质疑和批评,说袁崇焕无能和过渡保守。
  事实真是这样吗?
  在辽东,始终有主战和主守两种路线的争论,衡诸过往的战例,主战的无一不是一败涂地,溃不成军。
  但很奇怪,主战和主守的立场对某些人而言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在局势稍有好转的时候就是最强硬的主战派,而在局势不利的时候,又转变成了彻头彻尾的主守派。
  但袁崇焕呢?袁崇焕则正好相反,他在局势最恶劣的时候主战,而在局势开始好转的时候则开始变得“保守”,坚持以稳为主。
  袁崇焕为什么要这样?袁崇焕这么做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
  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无法知道另一个人到底是怎么想的。陈海平也无法肯定袁崇焕到底是怎么想的,但他可以肯定一点:袁崇焕对八旗兵是极其忌惮的,行事是极为慎重的,这从他筑城的手法上就看得出来。
  天启六年四月,为抢时间,加紧用工,关宁锦防线南北两段分别进行,先修建的南段,即山海关到宁远的关宁防线。袁崇焕在同月疏陈战守布置大局中,奏报修缮山海四城—榆关、前屯、中后、中右为始。此四城为关宁锦防线的南段,分作两期整修。第一期,为同年四月至七月中,但刚缮修之城,却被豪雨冲毁,于是又进行第二期修缮,自雨季过后至同年末,山海四城,方才缮筑完工。
  袁崇焕为什么要先修筑南段,而不是他最想建功,也最易遭建奴破坏的北段?这显然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袁崇焕心中并无把握,他怕出现万一,他是为了确保山海关至宁远一线万无一失。
  袁崇焕为什么如此谨慎?这当然是因为顾忌八旗兵的强悍。袁崇焕的“保守”战略,显然是对八旗兵和己方的虚实都有清醒的认识所致。
  袁崇焕错了吗?陈海平不明白,是一个终其一生都在战场上与八旗兵舍死忘生拼杀、且又一胜再胜的人做出的判断可信,还是那些远离战场,甚至是几百年后的人信誓旦旦的话可信?
  每念及此,陈海平心中都会升起一丝悲凉。
  真正做事的,不仅被骂,还遭处处掣肘,天启六年三月初四,朝廷降旨,特命内臣镇守山海:司礼监秉笔太监、总督忠勇营兼掌御马监印务刘应坤镇守山海关,乾清宫管事提督、忠勇营御马监太监陶文、纪用为左右镇守,乾清宫打卯牌子、忠勇营中军、御马监太监孙茂霖、武俊、王莅朝三人分守军中。
  袁崇焕上疏抵拒:“兵,阴谋而诡道也,从来无数人谈兵之理。臣故疏裁总兵,心苦矣。战守之总兵且恐其多,况内臣而六员乎!”但结果是:君命难违,圣旨必遵。
  袁崇焕抗疏不允,便善处同内监的关系,并化不利为有利,他曾同内臣刘应坤、纪用及总兵赵率教,并马巡历锦州、右屯地带,所见各城,灰烬之余,颓垣剩栋,白骨遍野,残冢依稀。
  通过镇守内监之口,奏报袁崇焕重建的宁锦防线,城势更高,堡垒更固,设备更严,军力更强。
  陈海平把朝廷掣肘袁崇焕的种种细节说的很详细,就为了要在众人心里塑造一个定势:这个朝廷实在是太滥了,跟着他干,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个朝廷确实该换一换了。
  南段防线完工之后,就开始修筑北段。
  在袁崇焕构想里,北段宁锦防线,南起宁远,北至锦州,以宁远为后劲、锦州为中坚、大凌河城为前锋,又以所堡作联络,负山阻海,势踞险要;配以步营、骑营、车营、锋营、劲营、水营诸兵种,置以红夷大炮、诸火炮等守具,备以粮饷、马料、兵械、火药;并屯田聚民,亦屯亦筑,且守且战,相机进取,从而形成沿关外辽西走廊上,纵深四百余里,以宁远为中坚,榆关为后盾,锦州为前锋,其间中前、前屯、中后、中右、中左、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诸城,形同肩臂,势如联珠,新旧城堡,选将设兵,从而形成一道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
  本来一切都在按照袁崇焕的构想顺利地进行着,但事情突然出现了意外。
  以袁崇焕的预测,只要拖过春季,进入夏季,诸城就可全部修缮完工,但皇太极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没有给袁崇焕这个时间,选在本不宜出兵的夏季出兵了。
  夏季水势极大,阻断道路,运送物资极为艰难,而且酷热难耐,会极大地影响到军队的士气。所以,袁崇焕认为皇太极不会在夏季出兵,但即便如此,他也做了万一的准备。筑城以锦州为先,同时又遣将、派军、治械、备粮、屯民,进行备战。
  袁崇焕的审慎是正确的,万一真的来了,五月初五,皇太极以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藉口,亲率数万军队,谒堂子,出沈阳,举兵西向,进攻宁锦。
  闻知数万八旗大军越过辽河,朝廷立刻做出了部署:命满桂移镇前屯,原驻此地的侯世禄同三屯总兵孙祖寿移驻山海关、宣化府,黑云龙移驻一片石,蓟辽总督阎鸣泰移镇山海关城。锦州防务以副总兵左辅统金国奇为左翼,以副总兵朱梅为右翼,平辽总兵赵率教居中调度,贾胜领奇兵东西策应,镇守太监纪用驻锦州。袁崇焕奉命驻宁远,居中调度,战守兼筹。
  皇太极初五发兵,于十一日围困锦州。
  锦州本是广宁中屯卫城,位于小凌河与哈喇河之间,北依红螺山,南临辽东湾,地处险要,势踞形胜,为关宁锦防线的前锋要塞。
  锦州非常重要,如果锦州被攻下,那对朝廷将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如果皇太极再下令固守锦州,那形势就更不堪设想。那样的话,袁崇焕且屯且守、逐步蚕食的战略将彻底失败。到那时,如果朝廷不能训练出一支战力足够的大军来,那就不要再想突破皇太极的锦州防线。
  这真是揪心呢!除了陈海平,所有人都心怀忐忑地期待着下一个信使的到来。

第一百四十六章 痛快
  看着他这些未来的栋梁们抓耳挠腮,争论的脸红鼻子粗,陈海平对这次的突发奇想非常满意,效果简直好极了。试问,还有什么方式的教学能让学生们的感受比这更深,思路更活跃?没有,绝对没有,这是一堂完美无瑕的战略战术的教学公开课。
  二十八日,黎明,八旗兵出现在宁远城北岗,于灰山、窟窿山、首山、连山、南海,分为九营,形成对宁远包围态势。
  这一次,袁崇焕与以往用大炮,凭坚城固守的策略有所不同,他竟然在城外列重兵,背依城墙,迎击强敌。总兵满桂、副将尤世威和祖大寿等数员猛将率精锐之师,出城东二里结营,背倚城垣,排列枪炮,士气高涨,严阵待敌。
  这个消息传来,人人振奋,他们看陈海平的目光里只有两个字:崇拜。
  陈海平在此前就曾说过,如果八旗兵往攻宁远,那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凭坚城炮火之利,列阵城外与敌正面拼杀,一旦能顶住,那将彻底打破八旗铁骑无敌的神话,会极大地鼓舞辽东军民的士气,而相应地,自然也会极大地挫折建奴的士气。
  这一消一涨之间,结果就是袁崇焕在辽东一天,悍勇无敌的八旗兵就再也不敢西来一步。
  人们更加紧张,因为送消息的那家伙太缺德,为什么不等有了结果之后再送过来?实际上,他们这是怪错人了,该怪的自然是他们的这位少爷。陈海平灵光一现,想出这个绝妙的主意后,他就下令六个时辰一个信使,不间断地把消息送过来。
  这次消息的内容是只是说到二十八日黎明,八旗兵出现在宁远。
  随后,陈海平又给出了他的论断:虽然形势极为不利,但皇太极必战,因为如前所说,皇太极承受不起不战而退的后果,即使失败也要打。
  晚上,消息传来,一切果如陈海平所料,而且是胜利了,关宁铁骑顶住了八旗兵的攻击,他们胜利了!
  欢呼声如山呼海啸,人人都热血沸腾,激动的热泪盈眶。他们的欢呼、他们的激动是双重的,他们既是为了前方忠勇的将士欢呼、激动,更是为了他们的少爷欢呼、激动。
  消息称:关宁铁骑与八旗铁骑两支骑兵,在宁远城外展开激战,矢镞纷飞,马颈相交。总兵满桂身中数箭,坐骑被创,尤世威的坐骑也被射伤,但始终死战不退。
  骑兵战于城下,炮兵战于城上,袁崇焕亲临城堞指挥,凭堞大呼,激励将士,并命从城上以红夷大炮、木龙虎炮、灭虏炮等火器,齐力攻打。参将彭簪古以红夷大炮击碎八旗军营大帐房一座,其他大炮则将东山坡上奴贼大营打开。车营马步官兵,不畏强敌,安营如堵,他们鳞次前进,相机攻剿。激战之中,八旗兵死于炮火之中,关宁军倒于刀箭之下,横尸城外,尸填濠堑。
  从早晨到中午,明军死战不退,八旗兵伤亡惨重。
  二十九日,消息再来,八旗兵退了。
  又两日,袁崇焕报喜的奏疏传来:“……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拚命,不知有夷之凶狠骠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