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顺明(完结)-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升迁就行。
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刘福来一直没有表态,这些山东大员们也不好做决定,好在李孟收下的兵马也就是两千出头,想必驻扎在登州的大军来说,实在是个零头,有他没他差不了多少,用不用不影响大局,放在莱州就是了。
有些细节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登州驻扎着朝廷的大军,但境内依旧是响马土匪横行,海盗也不时的骚扰,莱州府唯一算得上战兵的,也就是李孟下面的胶州营,可莱州府安定祥和,没有敢闹事的。
正文 第一百五十章 入寇
更新时间:2009…1…3 15:09:14 本章字数:3187
莱州府几家最大的土豪恶霸被李孟打下来之后,其余的人都是老老实实,压根不给李孟这个练兵的机会,这可苦了驻扎在逢猛镇胶州一带的胶州营,这些士兵平日训练是一点折扣不能打,军饷虽然发的十足,但训练项目考核上不行,马上就是扣饷银加练,若是五次考核项目都是劣评,马上就要到外地作盐丁或者是辅兵营去做辅兵,从这两个地方抽调优秀的人来补充。
饭吃的饱,饷银拿的足,也有精气神,就是练的辛苦了些,这些胶州营的老兵都是盼着打仗作战,因为这个最起码不用训练出操了。
李孟盘算着自己的财力,目前六千多人的规模差不多是自己的极限,尽管这六千多人里面,老兵是足饷,盐丁是半饷,辅助兵是三成饷,但是装备兵器甲胄等等的花销,也是个不小的数字。
而且李孟要留下周转和储备的金银,总不能都花进去,总归是要有应急的钱财,说来有些可笑的是,按照李孟所了解的,即便是辅助兵的三成饷,比起山东境内的大部分战兵来说,赚的饷银也要足,何况这些豪强子弟大部分都是家里面供给。
既然扩军心有余力不足,那李孟只得尽可能的把军队练得更精良一些,每日里都是在部队里面跟着练习,领着练习,很晚才回去。
目前周举人和他尽可能的保持距离,身边没什么有见识的角色,李孟也对将来把握不清,很是迷惘。
朱云瑶在王府侍卫来过第二次之后,就正式成为李家的一员,有个国姓的美丽女孩,而且一看就是大户人家出身的女孩,在自己家中被人看到,委实是让人怀疑。所以要改名,李孟的本意是让这个女孩改姓李。就说是自己的妹妹。
没想到的是,这个建议朱云瑶却坚决的反对,李孟也无所谓。让这女孩自己选择,结果最后地名字唤作木云瑶,对外称是李孟的表妹。表妹就表妹了,索性是定了下来。
按说,周王府那几万两金银,锦衣玉食的让木云瑶过一辈子也是足够。李孟地意思是。女孩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这边只是提供保护,并不干涉。林雷
谁想木云瑶在确定自己确实成为李孟系统一员,成为李孟的家人之后,反倒是不愿意每天玩乐吃白饭,非要做些什么。
她一个从小在王府娇生惯养地女孩,还能做什么。对李孟来说,只求不添乱那就万事大吉了,可木云瑶很是坚持。最后李孟给女孩选定的差事是看邸报。
胶州营,都司衔,李孟这边也算是可以看内参的级别了,发到知州衙门和莱州府知府衙门的文告和文书,他都有权利观看知晓。
寻常地武官只是知道个大概地事情就罢了。不过李孟这边却在几个可以拿到邸报文书的地方安排有专人快马。只要是有消息过来,立刻是有人抄录。然后在尽可能快的时间之内传递出来。
邸报和文告上的消息其实颇为的丰富,朝廷的动态旨意之类的,还有各地战事的消息分享,但对于李孟来说,这邸报官样文章太多,有许多只有这个时代的人才能深刻理解或者说看清地东西,他这个现代人很难明白。
木云瑶在河南,在卢氏,对邸报发表的那些见解很是精到,最起码对于李孟说,这见解和见识已经是很不错了,既然如此,那就物尽其用,木云瑶每天的正式任务,就是看邸报并且把要紧的东西记录下来,并报告给李孟。
李孟也很促狭的想到,这也算是给自己配个美女秘书吧!
崇祯九年地四五六几个月,除去中原各处地灾荒之外,高迎祥,李自成依旧是在陕西和官兵鏖战,再就是朝廷一如既往加派税赋,名目繁多,有边饷,有平贼等等,这些事情好像是在崇祯年间年年如此,就连李孟都觉得如此的正常。
这时代如此地平静,一点也不像十年后就要天崩地裂,进入黑暗和毁灭。
到了七月初,一切差不多都是上了轨道,莱州府南部,都成了李孟的胶州营拉练演习的地方,人马喧嚷,这钱也是流水一般的花出去,不过紧张起来之后,也就渐渐的有了规律,官兵们也就适应了这些,李孟也觉得有空闲来考虑些事情。
李孟练兵闲暇时想,自己虽说不属于这个时空,可就好像是一颗小石子一样,这个大时代就好像是汪洋大海,这么小的石子,丝毫不会在海面引起波澜,更不用说改变什么了,该来的肯定是要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躲过这一劫。
从前和周举人谈论何处可以作为基地的时候,双方的话谈了一半,李孟却是把每句话都是记得清楚,记得周扬周举人最后说道:“这么讲,可去的地方无非是江南和湖广两处了……”
莱州府一带,自己这段时间拉练演习差不多走了个遍,这地方确实是不适合做长久之地,没有天险,最多也就是矮山丘陵,大兵压境的话根本没有什么阻碍,而且土地贫瘠,至今还需要在济南府东昌府那边调拨粮食,看来自己要想有大发展,还要朝着其他的地方去发展。
江南那是目前天下最富庶的所在,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富庶繁华的所在,恐怕也不夸张,这边产出各种产品,然后销售到大明和世界各地,日本的金银,西班牙在南美的贵金属都是源源不断的流进此处。
但李孟却否定了江南,这等繁华之地,士兵们去了,怕是很快就要被这个繁华给腐化掉了,江南豪富甲于天下,自己能给士兵们发足饷,那些商人们就可以用十倍的数目来拉拢,尽管李孟这个想法过于匪夷所思,可李孟还不愿意冒这个险,现代当兵的时候,李孟听身边的战友和朋友们说过多次,驻扎在城市里面的士兵,还有那些机关兵,生活极为的悠闲惬意,外面的灯红酒绿确实是太吸引人了,现代还是有政委和指导员专门做思想工作,尚且如此,何况是自己这种情况。
而且江南的问题不光是豪富,宗族势力也是盘根错节,庞大异常,这些宗族一来是几百年的传承,二来因为江南的繁华积攒了大批的财富,在官场在民间都有极大的影响力,胶州营的人马在莱州府这块地面,打掉丘家和彭家两户土豪还可以,遇到那种大族的话,估计就会与到许多麻烦了。
江南不行,那去湖广?李孟琢磨了半天,也没有在脑子里面找出这个湖广准确方位,包括哪些区域的。他感觉到颇为的汗颜,心想自己来到这时代,在同样是中国的地方,居然自己还如此的糊涂,而且还是偌大的行省。
正琢磨着去那里找个相关的书籍地图来看看,这个时代,关于地理方面,特别是和现代地理近似的书,根本没有,而且控制的很严格,毕竟是关于军事方面的重要资料。
“李大哥,有大事!!”
院子门被打开,紧接着就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不用出去,也知道是木云瑶,这女孩子有一种风风火火的态度,不过木云瑶对这些信息的见识却很高超,在四月份以来,只不过是略微的补充下常识,就可以发表自己的判断。
有些判断被写成文字,李孟传给吴同知和周举人那边,他们两个“知识分子”看到之后,也是觉得看法深刻,很是不错,这让李孟对女孩更加的信任了些。
李孟眼下所在的宅院是他自己的内宅,寻常人要是进来必须要经过亲兵们的通传,不过木云瑶乃是都司大人的“表妹”,自然没有那么多的规矩。
听到说是大事,李孟也是有些紧张,却看见木云瑶冲了进来,手中拿着一张文告,小脸因为紧张和激动红通通的,眼神中却有些担心恐惧的神色,喘着气开口说道:
“李大哥,东虏女真自喜峰口入北直隶,朝廷下诏书命附近各个军镇严加戒备……”
眼下大明朝廷对满洲鞑子的称呼还是东虏女真,而不是称呼他们开始的国号后金,或者是现在的国号满清,根本不承认他们是国家,只认为是流寇土匪,只是这流寇土匪的战斗力委实是太强悍了,甚至可以让他们在京畿重地横行无忌。
李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是站了起来,两年前皇太极领军蹂躏宣府、大同一带李孟的历史知识里面压根不知道,这次的从喜峰口入京畿,同样是没有一点的记忆,北直隶和山东相连,对方到得了北直隶,也就到的了山东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一章 记忆的历史 印证
更新时间:2009…1…3 15:09:54 本章字数:3223
木云瑶本来颇为的心慌,可看到李孟慎重神色,反倒是觉得有些过了,禁不住开口劝解道:
“京师京营,宣府,蓟镇兵马众多,防守应该无碍,或许还能打个胜仗呢,让那些鞑子贼兵有去无回。”
这话倒是有些宽慰的意思,李孟心中苦笑,心想要是能打胜仗,对方就不会这么大摇大摆的突进来了,他一边吩咐说“你那边去盯着些各处来的消息文告”一边急忙的出了院子,去布置相关的事宜。
胶州营立刻是把状态提高到了临战,各队士卒军官都是紧张戒备,同时胶州营也派出快马想着马罡和赵能处送信,互相通报消息。
巡抚和总兵的命令在第二天也是由快马送来,李孟这边还是那种老安排,让他确保所守备地方的平静,没有作战的任务。而驻扎在登州府的大军则是开始调拨移防,有的去往山东和北直隶的边境要地,布置防守和增援。
山东地面上本就是因为四月份的那些揭帖闹的人心惶惶,东虏鞑子称帝建国大家虽然都是装作不当回事,可实际上人人都觉得心中惴惴,称帝建国,这就等于无视大明朝廷的尊严和权威。
现下对方的大军又是进入京畿之地,各处天灾,陕西的乱民闹得又是这么厉害,莫非这天真要变了,凡是有见识的人心里面或多或少的都有类似的想法,只是不敢宣之于口,或者是存着几分侥幸。大明多灾多难,几百年也就挺过来了,没准这几年也是暂时地,挺过去就好了。
这个挺过去,显然是痴心妄想了。消息不断的通过各种渠道传到这边来,领兵的是多罗郡王阿济格,女真八旗兵和蒙古兵有人说四万。有人说十万,还有人说二十万的,昌平陷落,顺义陷落。京畿附近的一个个城市都是被鞑子兵打了下来。山东和北直隶边境地山东兵马一日数惊。
将领们甚至约束不住收下的兵马,据说还有炸营的事情发生,鞑子兵在所谓地京畿重地,天下兵马最精最多之处,纵横往来,仿佛是关外的草场一般。
李孟心里面也是紧张非常,他不知道女真鞑子兵在历史上,这次入关有没有打到山东过,女真鞑子不要说是十万、二十万。林雷就算是四万兵,自己也难以抵抗,该死战还是该另寻出路。
他在这边考虑,有两点却是他压根没有想到的,一是山东全省最少有八万兵马。二是如果女真鞑子来了。和孔有德一样去主动投降。李孟这几年下来,也算是看过官兵到底是什么样子了。不值得倚靠。同样的,来自现代解放军队伍地他,对于汉奸这个身份那是想都不去想,跟祖宗(或许没有出生)丢人啊!
在河北边境地兵马惊惶不安,马罡和赵能的队伍却在逐渐的回收,靠拢到胶州那个方向,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合兵一处。
李孟这时候真切的发现胶州的位置确实是死地,没有足够的船只,大海等于是死路,偏偏此处是半岛的边缘,有三个方向都是临海没有战略纵深,而陆地的方向又都是多山,对方地优势兵力压过来,连个迂回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是死战。
而且登莱都是贫瘠之地,又经常遭遇兵灾,无论是兵源,粮草都很有限,何况在登州还驻扎着朝廷的几万兵马,民间的资源更是稀少了。李孟已经是打定了主意,要是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换个地方。
可如今怎么办,来了之后,也只有死战了!
不过,最坏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到了八月之后,东虏女真鞑子带着掳掠来地财物和十几万人口,在喜峰口北面地冷口出关,返回关外,京畿的险情得以解除。
全天下人都是松了一口气,看来还真是天佑大明,驻扎在边境地军队也是撤回了驻地,这次京师兵部始终没有调兵勤王,只是调度京师和附近边镇的军兵迎战抵御,尽管没有什么胜仗。
可山东兵马着实是吓得不轻,东虏女真的兵马最近的时候打到了大城一带,那边距离山东,快马加鞭只需要一天时间就能赶到。
快要九月初的时候,李孟才把自己这边的部署重新恢复原来的样子,但是即墨和灵山卫这边盐场生产始终没有停下,陆地上刀光剑影打生打死,郑家的船队却好像无事一般,照常的来拉盐贩运。
这倒是让李孟颇为的羡慕,海上霸主的日子就是从容啊,不过在豫西那边的青盐生意却停了,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一船的盐运送过来,好在有了和福建那边的生意之后,影响倒也是不大。
更换自己的驻防地,说起来简单,可实际上牵扯的方方面面太多,先不提移防要经过的种种手续,手下的兵丁都是莱州府本地人,六千多士兵,牵扯的是后面差不多几万家人,这可不是说动就能动的,只能是从长计议,眼前能做的,还是练兵。
在九月中旬,去往京师送信的那名信使终于是回到了胶州城,来回路上竟然是耽搁了半年左右的时间。
这名信使是李孟的亲兵,自从和王海去过京师运送银子之后,也算是熟悉了路程,李孟也就不愿意再用吴同知的信使了。
结果这名亲兵信使的遭遇也颇为的有趣,去往京师之后,却发现刘太监的宅子已经是空了,这名信使对京师也并不熟悉,也不可能去那些衙门里面打听秉笔太监刘福来到底是搬到何处去了。
刘太监的宅子所在的地方是京师富人居住的地带,少有做官的人,信使在附近打听了下,唯一得到的消息就是刘太监出京了,去往哪里,却都是语焉不详。
既然问不到什么消息,信使就准备回去,谁想到鞑子这时候进入京畿,京师全城戒严,闲杂人等不得出城,一下子就被困在了里面。接下来的日子,形势自然是越来越差,出城更是不要想。
到了后来,全城抽调民壮修缮城池工事,住在客栈里面的这位信使,虽然说路引手续都是齐全,可也逃不过这次抽调。累死累活的在京师忙碌了几个月,一直到鞑子带着掳掠的战利品离开京畿,这才是得以回来。
现在李孟系统有个颇有意思的规矩,就是凡有外界的消息过来,在李孟所在的正厅禀报,这都是正常的规矩。
不过和从前有些不同的是,李孟的身后放一架屏风,木云瑶坐在屏风之后,一同听取外面的禀报和消息,这些消息对于女孩来说或者是她来分析,或者是对于她来说是个了解外面的渠道。
李孟这边的事情也在外面传扬开来,有些口滑的叫做“垂帘听政”……
这次的信使回来也是如此,在京师呆了那么久,总是有许多要问的问题,听到刘福来不知道何处去的消息,过后,木云瑶私下问李孟道:
“会不会是卷了银子跑掉!?”
这个问题让李孟禁不住笑了出来,木云瑶虽然有家庭和教育的熏陶,对政治这方面先天比别人要敏感和深刻许多,但毕竟是个年纪不大的女孩子,有些事还是看不明白,他笑着说道:
“若是刘太监跟我要五万两白银,你说我该处置?”
木云瑶琢磨了下,回答道:
“京师之中有这般奥援乃是重中之重,自然要筹措给他。”
“正是如此,反正都要给他,刘公公怎么会跑掉,要不然何必在信上提那个借字。”
听到李孟这么说,女孩却是若有所思……
大明的行政系统还是完备异常,东虏女真才出冷口,中断了一段时间的邸报、塘报和文告,以及各种手续文书又是朝着各处分发出去,不过即便是多罗郡王阿济格领兵在北直隶横冲直撞的时候,还是有命令,旨意和奏折来往四方,但是某些次要的东西就被放弃了而已。
女真鞑子入关,天下震动,不过这件事情余波还未平息,却又有一件大事发生,闯王高迎祥的大营在西安府附近被陕西巡抚孙传庭的部队截住,双方大战四天四夜之后,官兵用火攻,大败闯王军,活捉了高迎祥。
高迎祥是何等人,是天下乱民反贼的共主,被目视为陕西乱军的代表人物,卢象升就在自己的奏折里面说过“陕贼闯王者,谁能当之。”李孟和那些江湖草莽之辈多有交道,在这些人的眼中,将来这高迎祥没准是要作龙庭当皇帝的。
谁想到这样一个人物,居然被官军打败,并且捉到京师去千刀万剐了,看来这些反贼气数已经是丧尽。
正文 第一百五十二章 托付
更新时间:2009…1…3 15:10:04 本章字数:3200
那些什么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之流,败亡也是早晚的事情,所以李自成被剩下的人推举为新闯王的消息,就没有什么人注意了。
木云瑶看起来在周王府的时候,看过许多的邸报文书,可能也是喜欢学,喜欢问,所以才有这样的见识,不过女孩的见识终究是有局限。李孟知晓李自成被推举为新的闯王之后,久久不发一言。
李孟在来到这个时代以来,他不知道谁是高迎祥,来到之后李孟还怀疑历史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发生了改变,有时候半夜梦醒,都是一身冷汗,本就在这个时代诚惶诚恐,如果再是一个完全架空的空间,真是不知道如何做了。
这种惶恐直到看见李自成,张献忠的名字才缓解了许多,可能自己不了解这段历史,根本不知道一些东西。
京师邸报上的这个消息,让李孟心中有些莫明的放松,原来历史还是原来的那个历史,并没有改变什么,可更大的惶恐和紧张感又是充满在他的情绪中,按照那个他所了解的历史,车轮滚动,到最后大部分人都是粉碎在大时代之中。
胶州都司去往湖广就职,而且李孟还要带着兵去,这事情真是千难万难,凭着李孟对大明官场和制度的认识,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
宁师爷从前是跟盐政巡检做事,见识未必比李孟要高多少,至于目前的“参赞”木云瑶。更是有判断,无见识。
思来想去,李孟还是派人给胶州城中的周举人送去了请柬,满清突入京畿,横行两月有余。从容出关,大明兵马毫无作为,只能是任其嚣张。这件事到最后虽然是京师安然无恙。只不过是些州府遭到了劫掠。
但这件事对大明士人,特别是靠近北直隶地山东,山西,河南一带的士人触动极大。先是陕西的乱民在中原腹地左冲右突。朝廷疲于奔命的围剿,本以为这不过是天灾造成的乱象,可朝廷兵马与东虏女真地战争,也是屡次的失败,先是宣府大同那边被人突入,这次连京畿腹地,大明中枢之地都是这样。
肯定是有些什么东西不对了,稍有见识的人都是心中惴惴不安,所以和李孟保持一段时间距离地周举人这次却出人意料的应邀前来。林雷有了举人的身份,家中又是有钱有势,周举人和官宦之辈交接很是紧密,对这些事情懂得的确实是多些。
几次相谈,几年在胶州城中地相处。周举人虽然避而不见李孟。可双方见面谈话却没有太多地避讳了,开头客气几句。李孟就是直接问讯道:
“这些日子虽然不曾相见,可兄台所说的养兵据守之地却时刻琢磨,这莱州府虽有盐利,土地贫瘠,人烟稀少,而且还是地形险恶,确实不是长久之地,只是我山东兵马要去往荆襄,实在是找不到理由。”
当年的盐政巡检,而今却是胶州都司,职位升的飞快,何况是这种本地的大户人家,对地方上发生的事情自然是清楚底细,对这胶州营战斗力也是惊叹异常,周举人对李孟也是愈发的敬重,先前那种狂生气度却是收敛了不少,听到李孟发问,周举人稍一思索,就在那里开口笑了起来。
这一笑,让李孟颇为的诧异,心想莫非自己说的有什么不对,看见李孟地诧异目光,周举人咳嗽几声,把笑容止住,开口朗声说道:
“李大人这事情却是想的难了,军兵调动无非是上面一纸公文而已,邸报那边,荆襄也是乱局纷纷,找个出兵剿匪平乱的名头就是。”
李孟听到之后一愣,心想说的如此简单,但真实情况那里会这么简单,单说那调拨的公文什么人,什么衙门来发,看着李孟地为难表情,周扬倒是有些吃惊,迟疑着问道:
“这桩事不难吧,李兄不是在京师之中也有奥援吗?”
这话说地李孟顿时是吃了一惊,心想自己和京师秉笔太监刘福来的关系很是保密,周举人怎么知道,李孟地表情虽说变化不大,可也做不到喜怒不形于色,周扬立刻是明白过来,笑笑说道:
“在下和吴同知也有些交情,闲暇时他也提起,说李大人在京师有个了不得的大人物亲戚,将来肯定会是一路通达。”
几个月前是有个大人物亲戚来着,不过借了五万两之后人都找不到了,李孟苦笑一声,解释道:
“这件事李某想要自己做成,周先生可有什么方法?”
见李孟吞吐,周扬也知道其中另有隐情,也就不再继续,直接说道:
“这个倒也是不难,只要是用银子开路,这大明官场上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只要在兵部把银子使足,移防改换驻地的事自然水到渠成。”
银子倒是不缺,虽说养兵的用度很大,可关键时候十万两银子总是抽调的出来,可兵部的官员自己一个也不认识,说起来,李孟至今还没有见过莱州知府,所接触的最大的文官也就是那个匆匆来去的登莱道柳清嵩,其余的就是胶州城这些官吏了,压根不知道应该找谁去打交道。
好在周举人依旧是那副言无不尽的脾气,事事都会和你讲个明白,在那里继续开口说道:
“这件事莫要去京师兵部,那边天子脚下,人多眼杂,总不免被有心人盯上,那就麻烦了,不若去南京兵部,那边事情反倒是容易的多,只要是发下文书来,一切就水到渠成。”
这话说是说的简单明白,可京师那边没有认识人,这南京城更是两眼一抹黑,总不可能直接带兵过去,那立刻就是众矢之的,自找倒霉。
李孟苦笑了下,只得是点头称谢,周扬的知无不言对他真是帮了大忙,但对这样的读书人,李孟反倒是不知道如何的答谢,不过今日话说的这么开,索性是直接问了,那边周举人刚有告辞的意思,李孟就抱拳说道:
“若没有周兄的点拨,李某好比睁眼瞎子一般,事事看不清楚,李某是个粗人,不知道那些婉转的礼节规矩,就这么直接问周兄了,可需要什么?还请直言,金银我李孟还是有些,而今大小也是个都司衔头的官员,在这片地面上说话还有些作用,周兄心中想什么,请讲就是?”
要是这周扬真一介不取,李孟还真是要有些疑问了,毕竟双方所说一切都是特别犯忌讳的东西,这边问完,本来要站起来的周扬又是重新坐在了椅子上,沉默了会,抬头笑了笑,开口说道:
“金银之物,周某家中倒也不缺,莱州府地面上,别人也欺负不得我周家,只是且有一件事,还要请大人答应。”
“请讲,只要是李某力所能及的事情,自然会实打实的完成!”
“将来如果有那一日,若是天佑我大明,这日就不要到来,若是真有那一日,周某全家老小十几口,拿不得刀枪,骑不得劣马,怕是别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只求李大人能看在这些事的请份上,收容庇护周某一家。”
本来双方说话的气氛很轻松,谁想到周扬周举人突然郑重其事的说起了将来的托付,李孟也是一愣,周扬说完之后,从椅子上站起来,深深的弯腰作揖,竟是给李孟行了大礼。
要是放在其他人之间,周举人这话说出来,就应该是直接喊亲兵护卫来绑起来送官,大明如此太平之世,圣明天子在位,你却做末路打算,究竟是有何居心。不过,李孟若是所谓的“其他人”,也不会放着手中的私盐大利不要,却去打着调防荆襄的主意,李孟的胶州营在莱州府,好歹是本乡本土的子弟亲兵,什么事情都是方便,但要是去了荆襄地,山东兵马,那就是客军,处处不方便。
虽说大明有这个规矩,客军在驻地有军功则翻倍计算,看起来好处多多,但要是客军在异地驻防的舒服舒心,又何必有这个规矩。
如此匪夷所思的举动,周扬周举人压根没有问为什么,只是直接回答问题,同样的,对于周举人的请求,李孟也没有任何的惊讶,只是同样郑重其事的抱拳答应说道:
“周先生请放心,只要李孟手中刀枪在,必然护得周先生全家周全。”
周举人没有接话,默默的作揖告辞,径直出门去了,李孟也没有出门相送,今天的对话委实是有些凝重。
看起来,自己虽然知道历史,但是这个时代的聪明人们同样是感觉到天下之势有些不妙了……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三章 南京 南京
更新时间:2009…1…3 15:10:19 本章字数:3263
周举人离开之后,李孟这边开始琢磨自己熟悉的人里面,可有和南京六部挂上关系的没有,可左思右想,最后颓然的发现,自己离开刘太监这个人之后,别说是南京六部了,就算是和南京能挂上关系的都是没有。
关于离开山东,移防荆襄的决定,能对外说的理由不过是周举人那日的分析,而且即便有那个分析,肯定也没有人理解为什么要走。李孟总不能说,几年后大明各地都是战场,胶州营必须要有个稳固保险的根据地,这样才能生存下去,这种理由说出去,只会被人认为是精神病。
到最后还真是想到一个和南京有些关系的人物,八闽商行的郑掌柜曾经讲过,他一年要有几个月在南京居住,南京也是天下最富的几个地方之一,又是明朝在南方的中枢所在,郑家在那里也有需要打点的生意。
这年头生意做大了,难免要和官员打交道,想必郑家和南京官场也是有这样那样的交道,或许能够借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