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顺明(完结)-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也是领头干活的手段,等自己干完,差不多整个队伍也就完成了工作。林员外郎地位高些。想的比周围这些点验的官吏仵作更清晰更远。
国家要是稳定,中央的权威和力量必须要压服地方。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号令能够顺畅地下达,才能保证地方上地恭顺和敬服,这才是国家稳定和存在的基础,如果地方上地力量和权威超过了中央。
这种逆转造成的结果有几个,其中之一是分裂,整个的国家更为削弱,外面有强敌的话,搞不好就是被这个强敌捡了便宜。另外一种情况是,地方上足够的强,远远超过了中央,那双方的地位就会发生变化,地方变成中央。
鞑虏肆虐这么多年,明军屡战屡败,多少忠臣良将死于在关内关外的战斗之中,最让人痛心的就是督师洪承畴率领十三万明军出关,结果在松山全军覆没,女真满万不可敌,这种北宋末年辽国说金国的话语,现在也是用在满清女真的身上了,并且是说的理直气壮。
看报捷的册子,女真八旗,所谓的真鞑子差不多有八千,还有蒙古八旗也就是所谓的二鞑子,差不多也是这个数目,汉八旗和三顺王兵马,以及草原上的蒙古散兵,这些都是强悍的敌人。
现在的大明军将偶尔斩获了几个,十几个的首级,管他女真、蒙古之类的,直接就是按照真鞑子报功,和大军交战的时候,大明军队对这些有辫子的都是一样的恐惧。
林员外郎也记得,前面几次入关人数还不如此次多,甚至女真八旗的数量也不如此次,可一样是在大明境内纵横来去,破军杀将。
这次来的这么多,肯定也要比前面几次强悍许多,但强了这么多的鞑子大军,却被山东兵马不声不响的全歼在河间府。
全歼是个什么概念,其余的大明军队的战绩上,已经好久没有“全歼”这个词了。这可是最难作假的战果,要想有全歼地战绩,怎么也得有十倍于敌人的部队,大明十倍于满清鞑子的时候不少,但却从无胜绩。
那这山东兵马会有什么样的实力,这山东如何能供养得起这么大的一支部队。不管怎么比较,中枢朝廷和山东地方,实力上已经是发生倾斜了,将来会如何实在是不可知,自己在这里秉承着上面的旨意死死追查,拼命挑刺,还有什么意见。
兵部地官员多少是懂点兵家军事的,所以这停军场上的几万首级给他们的心理震撼更大,让他们愈发的感觉不好受。
林员外郎脸色惨白的抬起头。清清嗓子,在外面停靠了一晚的首级,现在的气味实际上要淡很多。可这位林员外郎还是觉得有些恶心,他抬高声音喊道:
“众位,可曾点验出来结果了?”
林员外郎能估计到自己兵部的同僚可能和自己想地差不多,就怕其他衙门的要认真,那真会给自己这边带来许多的麻烦。
没想到地是,他这边高声一倡议,整个停军场上的各个衙门的官吏仵作们,都是纷纷抬头,高声的回答道:
“大人。我们这边点验完毕,和报捷名册上相符,都是属实。”
“我们这边也是……”“这边也和诸位一样……”
肯定的回答声音此起彼伏,差不多所有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脸色普遍很不好看,都有些心中惴惴的感觉,林员外郎的这个吆喝,真有些雪中送炭的味道,大家都不愿意在这里点检了。
林员外郎拿过一个折子。在附近找个木台垫着,在折子上写了例行的点验结果,然后自己拿着铜印盖了上去,并且用笔写上了点验地结果,然后各个衙门带队的头目纷纷在这个折子上附属签名。
兵部的官员们彼此对视,都不知道说什么是好,其他衙门的官员凡是和外面打交道多的也是差不多的神色表现,这山东兵马委实是强悍的过分了。
林员外郎抬头看天,看太阳的位置。发现检查也就是过了一个多时辰。但方才认真点验的时候,只觉得时间太长。还以为自己点验了几个时辰。
“十三年地时候,我记得山东报捷,说是某参将率军和鞑虏在齐河县激战,斩首八百余,好像就是这个李孟啊!”
“没错,这捷报还是我经手的呢,当时报过来,杨老阁部气得跳脚,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是真的,结果辽镇和兵部联合点验的首级,没有一点掺假,这才是升总兵,加左都督衔。”
“啧啧,还真是有真材实料,那次张若麒的事情你还记得不,朝廷可是一分饷银都没有给……”
兵部的林员外郎本来还在细听,听到此处却怒目的回头,瞪着两名兵部的主事恶狠狠的喝道:
“这人多耳杂地地方,你们那里那么多话,快给我闭嘴!”
眼下京师中地局面颇为的微妙,可不能在这个时候给自己招惹麻烦。
这些各衙门地官吏,今早过来检查首级的时候,都是气势汹汹的模样,满心要找麻烦,可到了现在,人人垂头丧气,并且是心中忐忑不安,在这停军场上看着这些人头,好像是看见山东那神鬼莫测的大军列阵在这里,刀光森寒,越呆越不自在,不管回到京城交差的时候会被上司如何挂落,现在还是走吧!
浩浩荡荡的来,走的可是仓皇失措,车队领队的那名把总脸上没有任何客气或者是讨好的表情,甚至连笑容也没有,完全是冷冰冰的,不过他也觉得有点奇怪,这些京官的态度就好像是逃跑一样,到底发生什么了。
来送报捷首级的登州军官兵此时的心情是愤怒,极端的愤怒,本来他们这个队伍被上峰选定来这京师送首级报捷,被同伴们认为是大大的优差。
朝廷会不会发下丰厚的犒劳奖赏,这个凡是山东的士兵就基本上不怎么奢望,这些年一份饷银都没有发下,在每日训练的宣讲之中,这件事情总是会被各级军官不厌其烦的提起。士兵们都知道自己地军饷粮秣完全都是李大帅的供养。
可立下这样的大功,来到京城,肯定会收到各方面的欢呼和奖赏,当兵为了什么,很重要的就是为了这胜利者的荣光。
但来到之后,登州军地士兵们才赫然发现。胜利者未必会得到欢呼,最起码他们在京师是被当成敌人来防备的,分门别类这么清楚,处理的这么完备的首级,。却被一遍遍的检查,就跟怀疑贼人一般。
在河间府,弟兄们刀山火海的和鞑子死拼,这把总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营的千总和身边的士兵一样,被突击过来地鞑子弓箭射死。就倒在自己的身旁,可弟兄们用性命换来的战绩,斩下来地这些鞑虏首级。居然会被这样的怀疑对待,这名把总和所有来送首级的胶州营登州军官兵,心中都是愤怒到了极点。
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侮辱,这是对战死在疆场上那些烈士们的大不敬,这些送首级的士兵总算是明白,来之前为什么有人要叮嘱,不管在京师遇到了什么,都不要愤怒不要动手,你们这次的任务就是把首级送到。冷眼旁观京师的反应就是。
看着那些京师官员急匆匆回转京师的模样,不知道为何,这名带队地把总想起来了在战场上狼狈逃窜的鞑虏兵马。
同样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名把总几乎是咬着牙在心里说出了这句话:你们跑不了。
这些出城的官吏惶惶然的回城之后,各个衙门才刚开始正常的工作,各衙门的大员们看着下面的官员报上来的结果,各个是哭笑不得,然后怒发冲冠,在京师做官这么多年。连挑拣下面人的毛病都不会了吗?
难道上面要什么结果你们不知道吗……
中午时分,这些衙门地大员们又是得到了消息,说是有愣头青已经是准备去朝廷上书,把点验的结果禀报给皇帝。
既然是这个消息大家都知道了,那肯定是整个京师都是传扬开来了,至于消息怎么传出去的倒不稀奇,整个京城就好像是个筛子一样,什么事情都是瞒不住,只不过大家也都明白。消息一传出去。想要作假可就难了。
晚上的时候,在皇宫中传下了旨意。说是大年三十这天,准备在京城外的停军场举行献捷的仪式,皇帝准备前往。
城门还没有关闭的时候,就有一名小太监来到了城外,按说这等皇帝亲自接受地方上送来的捷报,理应郑重其事,大操大办,可崇祯皇帝的态度现在已经是众人皆知,下面地人自然也不会自己去找这个没趣。
派来地这名小太监出宫办差的时候不多,也根本不明白京师内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本来也是抱着来看英雄地打算,不过听到皇帝的态度之后,这名小宦官也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了。
去到这停军场,这小太监把鼻子翘到了天上去,牛气哄哄的说道:
“明日间圣上要来御览捷报战果,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啊!”
说完居然就那么走了,没错,就是说了这么一句话,一应的安排,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如何的准备,什么都没有说。
若是那懂得办事的,现在就快走几步到这小宦官跟前,塞上点银两,说点客气讨好的话语,没准对方也就是满脸笑容的解释清楚,这件事情就这么顺顺利利的办了。但登州军这些大头兵,除却操典战法,每日训练之外,哪里知道这么多的人情世故,当然,胶州营之所以选这些士兵来送首级,也不是图他们懂得什么人情世故,而是让他们一丝不苟的按照胶州营的要求做。
话又说回来,内宫中派这么个小太监来传旨,这太监年纪这么小,没准还是跟着内阁大学士学规矩认字的时候,皇帝接受地方献捷,那是个极为重要的大典,方方面面,规矩众多,这么个小宦官能知道什么。
别说是他,目前就算是京师自己要办这个事情。也需要内廷的老太监和礼部的官员彼此参详,否则也是不完备。
派这个小宦官来,本就是抱着让登州军把件事情操办糟的想法……
天黑前突然过来的这名小宦官,极为简短的通报,让来送首级地登州军官兵糊涂异常,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他们倒是对君前失仪这种事情完全没有概念。倒是有想把这件事情尽快的了解,然后回山东的想法,京师实在是个太乌烟瘴气的地方了,他们不想在这里多呆一天,还不如回到山东和自己的战友们享受胜利。
大年三十,崇祯十五年的大年三十地确有太多可以庆祝的东西了,尽管在湖广河南一带,流贼愈发的势大,官兵一路溃逃。局面不可收拾,但毕竟鞑虏入关的大军被全歼,可是大喜事。这意义或许不仅仅是胜利,还有希望。
很多家从早晨起来就开始燃放鞭炮,祭拜祖先,另外做的一件事情就去皇帝出城的那几条大路附近张望,据说皇帝要出城看那山东兵马的献捷,谁说不知道为什么在这大年三十的折腾,可也毕竟是是个庆典啊,看个热闹也好。
不过很快的,大批地锦衣卫、顺天府的衙役。五城兵马司的士兵开始在各个路口把守静街,按说这样地喜事,从前百姓们围着看热闹也就看了,顶多呵斥几句,可今日间,直接就是用鞭子和矛杆招呼。
稍微不听话的,就是没头没脸的抽打过去,满心高兴的京师百姓们都是被打的哭爹喊娘,看热闹的心思都是没有了。很快就是散去。
等到人驱赶的差不多了,皇帝的銮驾和跟随大臣的车马,士兵们地队列才出现在街道上,人数相当的少,也就是四百人左右的规模,这天子出巡可是非同凡响,没有千余人的规模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寒酸了。
按照皇帝对王承恩的说法就是“这等场面无非是让天下人知道,朕去了就回,何必浪费那么大的章程!?”亲信太监王承恩也恭谨的回答:
“陛下以身作则。勤俭为国。正是天下典范。”
无精打采的崇祯皇帝和同样是无精打采的宦官、大臣和侍卫们,慢悠悠地出了京师的南门。当然,除却崇祯皇帝之外,就算是心中兴奋也要装作无精打采。
除了南门,驻扎在京城外的是十二团营派了三千名士兵来充作护卫,押送大车的山东士兵足有四百人,朝廷出去四百人安全上可是有欠缺。
停军场距离南门也就是三四里路,京师外也不是旷野,尽管几次战火都是烧到京城脚下,可还是聚集着大批的住户,这边也是有大批来驱赶民众的差役和士兵,但越靠近这停军场,就越是清静。
崇祯皇帝觉得马车停下,外面安静异常,还不知道发生怎么回事,却突然听到随行的京营参将大声的喊道:
“天子銮驾,你们见到还不跪地迎接,在那里直直的站着,难道不怕欺君之罪吗?”
撩开帘子向外一瞧,就见到在队伍正对着地方向,肃立着几百名士兵,队形方方正正,气势森森。
突然间,那几百名士兵其中地一位大喊道:
“陛下,镇东将军、山东总兵麾下,特向陛下献鞑虏首级三万六千四百二十一枚,天佑大明,陛下万岁!!”
“天佑大明,陛下万岁!!!”
这等不合规矩,简短之极的喊话铿锵有力,最后一句更是几百人一起大喊着发出,一时间崇祯皇帝这一行人居然说不出什么话来。崇祯皇帝好不容易镇定下来,朝着停军场其他地方观看,那些人头都已经从马车上卸了下来,按照京观地模式拜访,也就是所有的首级都是脸庞向外,看着这些人头京观塔,鼻间缭绕的硝味。崇祯觉得此时好像是在鬼蜮一般,胸口喉间一阵阵烦闷,身体也是摇晃起来…。。。
正文 第四百一十六章 患 京师 盛京
很少在章节头里说什么,这次专门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虚拟战士》书号1116784,老白的词藻不华丽,不过实实在在的说,这本书是本不错的科幻小说,七十二编推荐给我,我也分享给大家,啧啧,七十二编看书的口味不错啊
另外,以上不计入正文
久在深宫之中的皇帝,不可能有什么好身体,特别是有些神经质的崇祯皇帝,就更不用谈什么健康了。
这停军场上的首级和那些若有若无的药物、尸体气味,对于本就是身体虚弱的崇祯皇帝来说,影响极大,更不用说崇祯来这里的时候本来就是心情烦闷,这无形中把这反应放大了许多。
车驾停下,赶车的小宦官恭恭敬敬的准备掀开帘子,却看见皇帝在车中摇摇晃晃的,而且是用手捂住了嘴。
“回……回宫!!”
崇祯皇帝几乎是嘶哑着说出了这个命令,那名小宦官还有些纳闷,心想这刚刚来到目的地,为什么这就要回去,边上跟随的王承恩觉得有些不对,连忙凑过来看,一见到皇帝这虚弱马上就要呕吐的样子。
当即就是连声的催促道:
“圣上龙体不适,不能在这里呆下去,快些回宫调养……!!”
大太监王承恩在那里一叠声的发话,车中的崇祯皇帝苍白着神色连连的点头,王承恩冲着那赶车的小宦官厉声的骂道“没眼色的混帐,还不放下帘子,非得叫风吹到陛下吗?”然后扭头对这队伍大声的喊道:
“起驾回宫
这支小队伍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所有人都在那里做着停驻地准备,谁想到王承恩扯着嗓子这么一喊,方才那“龙体不适”的话大家都是听到。这些人都是养尊处优的角色,在这停军场之中本来就感觉颇为的不舒服,此时上面有命令,正是乐不得地听从。当即用比来说迅速的多的动作,急忙忙的收拾启程。
那京营派来护卫的三千士兵,带队的那名参将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连忙催促自家的兵马陈列在献捷队伍和皇帝车驾之间,严阵以待,如临大敌。/
胶州营的士兵们都是习惯了胶州营那简短但鼓动人心地仪式,平日间就算是李孟发布什么讲话,都是士兵列队。讲完话之后,队列回营。
可这皇帝率队前来,这队伍的人员和仪仗穿着宽袍大袖,在这些胶州营的士兵眼中,看着就好像是一群唱戏的戏子一样,根本没有威仪可言。行动也是拖拖拉拉,皇帝的最后一丝神圣在这些献捷的士兵面前都是烟消云散。
为首地那名把总更是看到,就算是莫名其妙招呼说是起驾回宫,可那动作依旧是磨磨蹭蹭,他心中有个不能说出来的想法,如果自己和押送的这些人手中拿着兵器的话,组成队形突击。足可以把这支队伍彻底的打散,并且抓到目标。
至于拦在他们身前的这支三千多人的京营兵马,这登州军地把总甚至都懒得评价,根本是嗤之以鼻。
但忙碌了一晚,才把这些首级搭成京观,费了自己和弟兄们好大的力气。难倒这仪式就这么结束了。那折腾一路,车马人口吃用耗费。就这么白花了吗?
这把总琢磨了下,少不得上前几步。抓住一名落在最后的小宦官,开口询问道:
“这位公公,这献捷的仪式……”
那名小宦官被留在最后查看有无遗漏,本就是个给地位最低的人的活计,心中正是火气升腾,看见那登州军地把总不知好歹地过来拉扯,顿时是心头火起,尖声的呵斥说道:
“什么献捷地仪式,你们这些混帐的军兵不知礼仪不说,你们还惊扰了陛下,还有脸问什么献捷地仪式,快滚快滚!!!”
京师中这些久在内宫的小宦官知道什么,在他们眼中,除却京师的这些贵人大臣,京师外的这些都是卑贱的下人,更别说这些不知道规矩,从山东过来的粗人了,说话也是带着一百二十分的轻视和不客气。
这番话说完,登州军的那名把总长吸了一口气,这才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这个地点,这个场面,自己没有接到命令,还是不能发火的。/
可这把总也不会去赔笑,他只是冷着脸松开手,直接是回头朝这自己的队伍走去,走到自己的队伍跟前,开口大声的说道:
“整队,京师任务结束,今日间整队回归山东,迅速整理个人物品,正午前出发!!”
一同参加这个献捷仪式的胶州营登州军士兵,这些日子也都是受够了气,关键是这京师乌烟瘴气,阴沉沉的给人感觉十分的不舒服,在山东一切都是有规律有效率的,能感觉是蓬勃向上,可在这京师却是混乱散漫不堪,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行将老朽垂死的老者,完全的不适应。
回到山东,多少还能赶到个年尾,今年的大胜,山东的这个正月一定会热闹无比,自己这些胜利者们,一定会得到优厚的待遇,还是快些回去吧!
车队的几百名士兵,整队解散,动作都是十分的迅速,他们这边却也是背对着京师队伍这边,居然也是一幅要走的架势。
倒是看得京营的兵马还有那名冷声呵斥的小宦官目瞪口呆,这山东来的兵马还真是不知道规矩,皇帝车驾回宫,他们那边居然也是大摇大摆的要走,也是一幅受了气的模样,这真真是好大的胆子。
可不管是那名小宦官还是那些京营的士兵,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山东兵马失礼那是宫内和朝廷上的大佬们应该操心的事情,我们没有接到命令,那就看着就是。
崇祯十五年腊月三十的下午,胶州营登州军地献捷队伍离开了京城。踏上了回返的道路,崇祯皇帝本来预订今天要举行受捷的仪式,但因为身体不适,半途中回返皇宫。
山东的这支献捷队伍。离开京师之后,半路上曾经在通州城地一家车马店停留了段时间,在内室吃饭的时候,这名把总和几名士兵详细的把京师中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在这家车马店等待的几名文士。
这家车马店背后的东家七扯八扯到最后,就会扯到灵山商行身上,这几名文士都是号称从山东出发,来京师求学的书生。/
他们把登州军的献捷队伍所说地详细记录下来。并且按照预先的安排加以润色,一份交给人带到京师中去,一份交给送信的信使,快马带回山东。
京师老百姓都是好热闹的,腊月三十这天皇帝出城受捷,尽管三十这天白日间被差役和士兵驱散。可大家还都是关心这个,心想正月初一这天,找找熟识的人,总归是能打听出来点热闹听。这消息肯定是没有被保密住的,那些差役兵丁之类地,回家都是把听来看来的当成是奇闻轶事来显摆,谁想到皇帝出城又匆匆忙忙的回来。谁能想到这山东兵马没有诚惶诚恐的请罪,反倒是大摇大摆的走了。
京师的百姓们都是暗自的感慨,心想这山东兵马果然是土包子,根本不知道京师这边地规矩,天大地大,还是皇帝最大。你们就算是有天大的功劳。得罪了皇帝,你们也等着倒霉吧。山东的下场好不了。
不过京师的贵人和官员,有些老成的却或者惋惜或者冷笑。崇祯皇帝这番动作,不管是真是假,摆明了不想给山东这个名份奖赏,可身在天子之位,却搞出这等逃学顽童才做的勾当,岂不是要天下人笑掉大牙。
更有聪明地想到,京师这么为难地做派,搞不好是正中那山东李孟的下怀,让人觉得委屈全在山东,而京师朝廷则是完全地理亏。
果不其然,崇祯十六年的正月初三,京师地士人***里开始有隐约的声音传出,说是国家危难,正需要忠臣良将挺身而出,可圣上却这般的对待功臣,恐怕让天下人寒心啊,声音实在是太隐约,因为说话的人和影响力实在是不值一提。
但渐渐的却有人就这个事情写文章,并且在各种文会和诗社之中鼓动,大凡这在野的士子,不管心中如何想,总是要找朝中政事的毛病,吹毛求疵,以显现自己这在野的人士高瞻远瞩,乃是大才。
对待功臣这般的凉薄,本身就是朝廷做的不对,正是可以被挑出毛病的,一些人都好像是见血了的蚊蝇,就这个事情纷纷的批评痛斥。/
不管是皇帝还是朝廷大臣,偏偏对清流们的声音拿不出太有力的反驳,胶州营大功是真是假,尽管没有明文确认,但各个衙门的确认结果差不多全天下都是知道了,可京师一没有表示褒奖,二连个献捷的仪式都是半途而废,这种事情,本就是让个功臣寒心的勾当,朝廷一分饷银也没有发给过对方,河间府山东兵马孤军奋战,京师周围屯驻了二十多万兵马,一支援军都没有派出去过。
若说是胶州营有野心,可去往南直隶平乱,去往河南平乱,来北直隶支援,都有朝廷下达的调兵旨意,这山东兵马完全是按照规矩行事,若是说胶州营和李孟居心叵测,恐怕这朝廷有要被人说凉薄和过河拆桥了。
京师百姓们过了个高兴的正月,可京师的士林和官场却注定不安定,正月十五那天,文人之中突然出现了一篇文章,唤作《飞将军赋》,是借着西汉时候,飞将军李广立过大功无数,却始终未能封侯,到最后被迫自杀的典故,借题发挥,从崇祯朝的督师卢象升,下狱病死的孙传庭,莫名其妙被杀的陕西总督郑崇俭等等,说是本朝对待臣子实在是凉薄无情,立有大功的往往没有好下场,不知道将来。这山东兵马会如何,并且呼吁,李广、岳飞、于谦前车之鉴在前,切莫自毁国家的屏障。
这文章文辞中上。算不得一等一的精彩文字,可所说所引,则都是最切中时事的例子和典故,并且语句之中,自然而然地能看出一股愤懑辛酸之气,好像是满腹苦闷,却无数诉说,只能通过这文章一抒胸臆。
《飞将军赋》突然出现在江西会馆的一封书信中。据说是江西某士子抄录江南某文会的文章,觉得精彩,所以给在京师的同门观看,先是江西籍地士子们,然后慢慢的扩展开来,大家谁都不敢把这文章拿到明面上来评点。因为这里面的文字几乎是给近年来大批被处斩和定罪的文武大臣们翻案。
可越是这等违禁的文字,则传看的人越多,流传的速度也越快,更不要说京师之中有多少那些获罪大臣们的亲朋故旧和同情者。/
昔人已去,文章所说地毕竟还是今日的事,不需要明眼人也能看出来,这《飞将军赋》到底是说谁。
《飞将军赋》中种种的典故例子。所列举的功绩,所获的罪名一项项列出来,让人感觉卢象升、孙传庭、郑崇俭等人的遭遇是何等地冤屈,朝廷的判罪是何等的荒唐,崇祯皇帝的勤俭英明形象,在看过这文章之后。肯定心中会有个大大的疑问了。
另外。还让人忍不住担心那老实巴交,不计得失。舍身为国的镇东将军李孟,他立下了这般的大功。可却被朝廷如此地对待,真不知道将来会如何,莫非这一次,朝廷又要依照旧例,自毁长城。
眼下满清鞑虏和蒙古鞑子都好端端的还在关外啊,那闯贼和曹操还有八大王正在中原腹心一带肆虐,并且势头越来越猛,朝廷可千万不要做什么糊涂事。
正月期间,京师、北直隶的士林清流,被种种的手段把情绪煽动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潮流,朝廷不能寒了天下将士的报国之心,不能自毁长城,至于要想解决这些事情地具体做法,眼下则是重赏有功地大将李孟。
士林清流惯于批评朝政,如果士林和清流们的舆论高涨,朝堂上地官员们也会被受到影响,他们也曾经是士林众人,多少也要考虑士林风评,自从文士开始结党以来,多少大佬因为被舆论抨击,而狼狈下台的,这也是前车之鉴啊!
对于这篇作用巨大地《飞将军赋》,老太监刘福来和孙传庭小酌聚会的时候,曾经笑着夸赞道:
“伯雅(孙传庭的字)这篇文章,足以赶得上咱们山东一万大军啊!”
对这个夸奖,孙传庭笑而不语,许久才是回答了这么一句话:
“也是把心中的话说说……
孙传庭从入仕之后,就是为这大明朝尽心竭力,身为文臣,却披甲冲阵,几次出生入死,立下了惊天动地的大功勋,但到了最后,却因为皇帝亲信的几句谗言被抓到天牢中待斩等死,若是山东救他出来,他的命运就和那郑崇俭一个模样。/
再怎么忠心爱国,再怎么受圣贤的教育,被朝廷这般的对待,心中怎么会没有怨气,此次胶州营在京师的举措,都是孙传庭来一个个步骤的布置,把胶州营打造成受到委屈,却没什么怨言的忠厚形象。
并且在舆论上,让朝廷和皇帝彻底的处于被动的局面,当日间他和刘福来以及山东系统内几个来自京师的头目商议的时候,众人都觉得孙传庭的这个计划虽然会有效,但朝廷却未必会按照预料来行动。
山东兵马立下大功,已经是天下人都看到的事情,难倒朝廷要装做瞎子,不闻不问吗?
但事情的结果却让众人都是瞠目结舌,朝廷的反应还真就是不闻不问,装做瞎子了,本来说要有个献捷的仪式,谁想到到了后来,竟然搞了个崇祯皇帝身体不适,回宫调养……
这种种的事情和遭遇,胶州营的各个情报系统都是动用了最高级别的信息传送,不怕耗费巨大,务求这些消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传送到山东相关人员的手中。
平日间胶州营的消息通传系统只是在军队和商行内部运行,此次则是第一次按照驿站的方式运行,整个山东都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受到京师这些情况地通报,把山东的报捷兵马在京师遭遇的种种。明明白白的展现在众人面前。
山东地方、甚至是胶州营内部,都有许多觉得朝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