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东吴吃软饭-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林又道:“这并非是什么高明的伎俩,当初张骞出使西域,路经匈奴的锻造房,见匈奴的铁匠在打造兵器的时候,都会在兵器中加一把粉末,而这种粉末,便是碳末。
张骞带来了宝贵的资料,因此汉武帝命大汉的锻造师们,在打造兵器的时候,都加一把碳末进去,是以后来的大汉军队,能够成功的战胜匈奴的骑兵。不过,对于在锻造兵器时加入碳末进去的方法,汉武帝却并未公之于众,这大概是因为害怕藩王们找到了打造强兵利器的方式,以图谋反之事。
不过虽然汉武帝对于此种方法守口如瓶,但是却也不胫而走,至少传进了微臣的耳朵里面,将碳末加入进刚刚打造出来的兵器中,能够使铁生成一种更加坚硬的物资,而这样的物资。便是锻造出神兵利器的原料。”
杨林解释了一番,孙仁也终于听懂了。
孙仁说道:“杨林,照你这么说来,是要将此种锻造兵器的方法,用于到组建军队上吧?”
杨林道:“主公,微臣正是此意,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东吴的军队更加的强大,当然。要锻造出那么多数量的兵器,短时间内是不能够完成的,如果可能的话,首先要将近卫军这支部队用新的兵器和铠甲以装备起来。”
孙仁笑道:“现如今。近卫军已经大出风头,其实力,几乎在全天下范围内都无人能敌,你再将他们的装备加强了。究竟是想组建出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杨林笑而不语,又有谁会在意自己手底下的军队太过于强大呢?
于是在那之后,东吴的主公孙仁就下令对全东吴军队的兵器和铠甲进行改造。用新打造的兵器和铠甲,对旧的装备进行改造,当然,这却是个漫长的过程,一时片刻是没有办法成事的,好在当今东吴的局势稳定,几乎没有战事可言。
另一方面,曹操调兵遣将,平息河间一带的反叛,由于这一次曹操高度重视了,也派出去了精兵和强将,因此河间一带的反叛,没有花多少时间就平定了。
但是,曹操的安稳日子还没有过太久,前线就又传来了不好的消息!
那就是西蜀的刘备,好了伤疤忘了痛,旧话重提,举兵向汉中发动了攻击!
诸葛亮所率的大军,在平息了南方一带的叛乱之后,就将矛头转向了位于北边的汉中一带。
虽然蜀兵曾经遭遇过长沙的大败,但是这支部队,毕竟是蜀中的精兵,南蛮孟获在这支军队面前以及诸葛亮的指挥下,连吃败仗,最终不得不再次投降。
南方既然已经平定,那自然是要考虑北方的事情,如今蜀中在东吴粮食的资助下,逐渐的缓过气来,军队的士兵,士气正盛,正是更进一步之时。
只不过,蜀军却不敢进行东吴,一是东吴是蜀中的衣食父母,二是蜀中的士兵们,对于东吴的军队依旧心有余悸。
因此蜀中的军队,才选择了攻打汉中。
刘备调兵遣将,诸葛亮自然是作为军师,而手下的将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都在其列,这些都是闻名天下的名将,曹军的士兵们,也对蜀军颇为忌惮。
曹军将领张郃、夏侯渊依靠天险而守,双方交战于阳平关。
在许昌的曹操,自然是对前线的战事忧心忡忡,他原本想亲自前往汉中督战的,可是由于才平息了河间的叛乱,曹操直感到心力憔悴,于是也没有办法前往,只能派兵支援。
曹操所派出来的军队,竟然就是在司马懿麾下的那五千士卒,既然平定汉中有这支军队的功劳,那么一客不妨二主,这保卫汉中的任务,自然也落在了司马懿麾下的士卒身上。
曹操原本以为,这是一出妙棋,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如今的司马懿,虽然受封为偏将军,但是他对于自己,竟然一点儿忠诚心也没有。
打从杨林造访开始,司马懿就与东吴打得火热,在自己的建议被曹操否定了之后,司马懿更是对曹操心灰意冷。
因此,当受到了曹操命自己领兵出征的命令之后,司马懿便立即将情报告知了位于东吴的杨林,想要听听杨林的意见。
为司马懿传信的,自然就是庞统。
庞统见了杨林,问及混入曹操军队中的那五千近卫军的具体战法,而杨林却只是说道:“现如今,曹操已经陷入到了困境当中,不过他却浑然不自觉,以为自己实力雄厚,因此,曹操才会派兵去守汉中这块鸡肋之地。
既然曹操如此做了,那么我等又何须手下留情呢?就当下来看。让刘备取了汉中,对于我方是有利的,既然如此,那么就让仲达如此去做吧。”
庞统领命而去,将杨林的意思切实的转告给了司马懿。
司马懿也是冰雪聪明之人,杨林的意思既然是让曹军失了汉中之地,那么他和他手下的五千兵士,自然是要帮倒忙的。
而以司马懿的能耐,帮倒忙这样的事情,他也是可以做得滴水不漏的。不仅圆满的完成了任务,还令人无法发现。
建安二十年,八月。
诸葛亮引军南渡汉水,在定军山前扎营,夏侯渊率军夺取定军山,却小看了黄忠的能耐,黄忠老当益壮,不仅大破曹军,还将敌将夏侯渊斩落马下。
诸葛亮趁势大破阳平关。再挥师直入,直取汉中之地,而曹军方面,已经没有了得力的将领的军队。因此连连败退。
曹操无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刘备夺取了汉中之地。
刘备夺了汉中之地后,军队士气更盛,于是刘备再一次厉兵秣马。想要以图后用。
建安二十年,十月。
汉献帝念及曹操劳苦功高,封曹操为魏王。当然,旨意虽然是汉献帝所颁发的,但是天下人都知道,这大概是曹操及其手下的人要挟汉献帝的缘故。
不过,这个魏王的称号,曹操却并没有享受太久,建安二十年十一月,曹操就患上了头风的毛病。
曹操的脑袋,如同针刺一般的疼痛,于是曹操命人四处寻找华佗的踪影,听闻华佗曾在蜀中一带游医,但是当曹操手下的人去到蜀中之后,却也一无所获。
既然找不到名医华佗,曹操也只能让许昌的医师诊治,但是这些医师,和华佗的实力相差太远,对于曹操的头风病,根本就无能为力,反倒是曹操的头风毛病越来越厉害了。
头风之病最忌讳的就是操心,但是越是没有办法医治,曹操就越是会胡思乱想,想到了赤壁之战的大败,想到了失去了重要的军师贾诩,想到了在西凉马腾和汉中张鲁处所吃的苦头,也想到了近日来河间一带的叛乱……
曹操越是在想,头就越痛,最后竟然导致了无法收拾的局面。
建安二十一年,三月,曹操的头风无处医治,最终在洛阳逝世,其子曹丕继承了曹操的爵位。
对于这位乱世枭雄的死,群臣们还是颇为震惊的。
现如今,东吴一方已经和曹魏一方签订了友好的和约,也就是说,两家是盟友的关系,既然是盟友,对于对方主公的死,孙仁也不能不有所表态。
于是孙仁派人送去了锦帛、绸缎、金银珠宝,还有一封孙仁亲笔所写的吊唁信,信中的内容,全是歌颂曹操一生的丰功伟绩,对于曹操的污点,却一个字也没有提及。
在孙仁的信中,曹操可是一位十全十美的人物,不仅军事、政治才能出众,就连文笔,也算得上是当今天下的第一人。
虽然孙仁将曹操捧上了天,但是曹操的继任者曹丕却不以为然,曹丕召集众臣,商议对东吴和对蜀中一带的军事方针。
曹丕不愧是曹操的长子,他将曹操的部下全都接纳了过来,群臣们忠心耿耿的为他效命,而曹丕自身的能力,也不在曹操之下,因此群臣对他颇为信服,并且言听计从。
曹丕对群臣说道:“列为臣工,今父亲仙逝,孤暂代父亲之职,纵观天下诸雄,都已经灭得差不多了,现如今,只剩下辽东的公孙康,以及东吴的孙仁,蜀中的刘备而已了。
公孙康孤悬海外,倒也不必担忧,倒是刘备和孙仁两房,实在令人头痛。
孤听闻,现在刘备方的粮食,全是由东吴担待的,若无了东吴的资助,只怕刘备的蜀中政权将不复存在,因此我方的大敌,正是江东的孙仁,列为臣工,关于攻破江东,你等可有什么良策?”
虽然曹丕命群臣们集思广益,但是既然攻击的目标是东吴,那么纵然是群臣们心思敏捷,却也想不出个办法出来。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大部分的臣工,都参与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曹军大败而归。对于东吴的军队,无论是普通的士卒还是军队的将领,都心有余悸。
所以,要群臣商议出攻破东吴的计策,实际上却是没有的。
程昱道:“主公,今日我方与东吴,早已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和约,我方若贸然相攻,只怕会遭到全天下的人所耻笑,而且今时今日。却并非是出兵的时候,我方才经历了河间的反叛,元气大伤,应当抓紧时间修养生息,以图后事。”
荀攸也道:“主公,微臣听闻,在长沙之战中,东吴的一万骑兵部队,大破了十万蜀军。其军队的战斗力,根本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等若再以为东吴的军士只擅长水战,而不擅长于陆战和马战的话,那么定然会吃大亏的。因此,微臣以为,在没有找到东吴军队的弱点之前,根本就不宜贸然开战。”
无论是谋臣还是军事将领。对于攻打东吴一事,都一再反对,使得曹丕纵然是有进攻东吴之意。却也是无可奈何。
“那,东吴逾越章法,这又要如何办理?”
说着,曹丕便在桌上摆出了几枚由东吴铸造的货币,名字叫做吴币。
曹魏的官员们,虽然听说过,但是他们中,却很少有人亲眼看见过吴币,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吴币的精良程度,远超在江北一带的世面上流通的货币,若是真发行到江北来的话,只怕江北的百姓们,都会对吴币爱不释手,那么曹魏一方的五铢钱,又被置于何地呢?
曹丕道:“东吴的孙仁,在送来吊唁信的同时,也送来了这几枚新币,说是新币质量上乘,希望在江北一带流通,还请魏王恩准。孙仁所说的话虽然谦逊,但是谁都知道,她这分明是在考验孤的忍耐能力,如此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孤又怎么能坐视不理呢?”
原来曹丕的愤怒,全在孙仁送来的这几枚货币,如此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曹丕若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怕自己心中也会过意不去。
因此曹丕才会想要征讨东吴,东吴乱了章法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原因,曹丕必须为自己接下来的行为扫清障碍。
不过,曹丕要军队进攻东吴的事情,最终没有能够成行,而他自己所密谋的又一件大事,却在紧锣密鼓的运筹着。
建安二十一年,六月。
就在曹丕刚刚接任曹操的位置的三个月之后,曹丕就逼迫汉献帝禅位,改国号为魏,改元黄初。
兴盛了四百年的汉朝,终于走到了历史的终点。
消息传到四方,四方百姓都议论纷纷。
曹丕的行为,虽然是改国异号,但是却是走的禅让的途径,让天下人都认为,汉献帝是主动将皇位让给曹丕的,这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康,并非是被曹丕所逼迫。
因此江北一带的百姓,对于汉献帝的退位,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要安安生生的过好自己的日子便可以了。
不过在东吴方面,群臣们却是议论纷纷。
张昭道:“曹丕倒行逆施,名义上是献帝禅位,但实际上却是他所逼迫的,如此不诚之人,怎么能够登上九五之位,依老臣之见,应当立即出兵北方,将曹丕从皇位上赶下来,恢复汉家天下,这样,主公便能成为汉室的大英雄,从此富国荣华享之不尽。”
“……”
张昭的此等建议,孙仁却无言以对。
张昭毕竟是老臣,他的诸多观念,显然是有一些迂腐了,因此孙仁也不好去责备他,而是询问群臣的意思。
只听得鲁肃说道:“主公,后汉不足以兴盛,是因为**滋生,因此,曹丕篡汉,也并不为过,对于天下百姓们来说,能否过上好的日子,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至于坐在龙椅上的人究竟是谁,他们又何必去过问呢?
依微臣之见,我东吴可对此事不闻不问,若刘备想要出兵征讨曹丕,那我东吴只管借钱粮于他,任凭刘备和曹丕拼的你死我活才好!”
对于东吴来说,是否忠于汉室,这倒是有所说辞的。
比如说,东吴私造货币,这对于汉室来说。就是一件等同于忤逆的事情,连这样的事情都做得出来,东吴方面又怎么会被曹丕篡汉的行为所激怒呢?
反倒是刘备方面,他身为刘皇叔,自然对汉室是忠心耿耿,一旦汉献帝被迫让位,那么刘备定然会有所行动。
对于东吴来说,虽然出兵江北欠缺理由,但是刘备的理由可是非常的充分,关键是刘备这位刘皇叔。是否会毅然攻打曹丕?
孙仁道:“现在刘备已经取了汉中之地,距离曹魏的核心城镇,就只有一步之遥,只要刘备想,就一定会去攻打曹丕的,只不过,以刘备现在的实力,他要攻打曹丕,实在是有些困难。”
孙仁也举棋不定。群臣们议论纷纷。
见群臣们再怎么商议也商议不出一个好的办法出来,孙仁便也只有将问题抛给杨林。
孙仁问道:“杨林,你怎么看?”
杨林向孙仁深深的鞠躬,道:“主公。以微臣之见,让刘备去攻打曹丕,断然是不可能的。”
孙仁奇道:“杨林,你何处此言呢?”
杨林道:“虽然大义当前。但是刘备这位刘皇叔,却并不一定要出兵曹魏,其原因。在于刘备手下的谋臣中,也有深谋远虑之人,这些谋臣,是断然不可能让刘备被我东吴再次利用的,他们只可能劝刘备切勿轻举妄动,若是要进兵江北,必定要东吴先动手。
当然,对于这场战争是否能够取胜的疑惑,也左右着刘备的决定,纵然是刘备心甘情愿的被我东吴所利用,但是一考虑到曹魏的兵力强劲,手底下猛将众多,刘备孤军深入,又在别人的地盘上,其取胜的几率非常小,所以,刘皇叔是不会出兵曹魏的。”
杨林说得头头是道,令在场的诸臣们信服。
不过杨林接下来要说的话才是重中之重,只听得杨林说道:“主公,还有一点,也是刘备不可能进攻曹魏的原因。”
孙仁忙问道:“究竟是何原因?”
杨林又道:“现在汉献帝被迫退位,被封为陈留王,若是刘备攻打曹丕,其名义,必定是要将陈留王再次保为汉室的天子,可是,你们认为,刘备是这样的人吗?”
群臣顿时陷入沉默之中,刘备他虽然名为皇叔,虽然名义上仁义道德,其实他的所作所为,却根本是厚颜无耻。
就拿荆州来说,这荆州原本是刘表的土地,刘表逝世之后,便将荆州传给了刘琦,刘琦在赤壁之战后,原本可以重振旗鼓,但是却不想久病缠身,因此没过多久就死了。
无论刘琦的死因是否与刘备有关,总之,刘备在之后的表现,根本就不太厚道了。
他以刘琦的名义,攻占了荆州的土地,但是日后,却自封为荆州牧,并没有见荆州的土地刘备刘表的子嗣们。
因此,从荆州的事情中就能够看出来,刘备他根本就不是一个愿意为了汉献帝而战的人,所以,杨林便有了如此的推断!
杨林道:“依微臣之见,刘备是不可能出兵曹魏的,因为出兵曹魏,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半点的利益,而刘备本人,倒是可以利用汉献帝被迫退位这一点,再多做一点文章。”
孙仁问道:“刘备会做些什么文章呢?”
杨林又道:“刘备自命为汉室宗亲,自然会对汉室天子的宝座有觊觎之心,若是汉献帝不在了,他定然会将汉室天子的名号给夺过来,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汉室的都城却是在成都了。”
所谓一言点醒梦中人,东吴的群臣,经过了杨林一系列细致的分析之后,也终于明白了大势。
刘备此人,让他去向曹丕发难,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他一定会借着汉献帝被迫退位的机会,使自己的地位更进一步的!
第二十五章称帝
孙仁笑道:“杨林,照你这么说,刘备是想称帝?可是依他现在的实力,他有这个胆子吗?”
虽然杨林瞧出了刘备的目的,但是孙仁与朝中诸臣却实在不愿意相信刘备有此野心,要知道,现在的刘备才刚刚经历了蜀中的蝗灾和长沙之战的大败,又失了荆州,其实力已经大损,就算取得了汉中,也改变不了蜀中靠东吴的接济才能够存活的事实。
不过杨林却道:“主公,微臣并非危言耸听,刘备此人,就算失势,他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此人脸皮甚厚,若是想做的事情,就算被人指责,也会去做的,再加上,刘备占着大义上的名分,因为他的身份是汉献帝的叔父,也就是皇叔,算是汉室的宗亲。”
的确,刘备的人品虽然不怎么样,但他毕竟是汉室宗亲,一旦振臂一呼,想必那些汉室的遗老遗孤们,一定会纷纷响应的。
孙仁问道:“既然如此,杨林,依你之见,我东吴应当如何是好?”
杨林道:“当下我东吴,只要坐山观虎斗就可以了。若为了曹丕霸占了汉家天下,就出兵相攻的话,是只有害处而无益处的,微臣赞同子敬的话,若是能令刘备进攻曹魏的话,对我东吴是最有利的,我东吴大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而子敬的想法未免太过一厢情愿,刘备不可能会因为汉献帝而出兵的,不过,我东吴,倒是能够投石问路一番,主公不如修书给刘备,就说我东吴看不过去曹丕吞并了汉家天下,意欲出兵,光复汉室。还请蜀军兵出斜谷道,直取长安。”
孙仁按着杨林的建议,立即修书给刘备。
刘备接到了孙仁的书信,便召集众臣议事,刘备道:“今汉帝被废,曹丕称帝,东吴之主孙仁让我出兵斜谷道,直取长安,而东吴自己,便跨江而上。取许昌、洛阳,以光复汉室,你们以为如何?”
众臣一听,都面面相觑。
东吴的主公孙仁,她怎么会写这样的一封书信来到,要知道,东吴私自铸造货币,早就有不臣之心了,现在汉帝被曹丕给废了。东吴又怎么会为帮着汉室天下说话了?
李严道:“主公,这分明就是东吴的诡计,骗我军与曹军死斗,而东吴自身。则只是出兵不出战,等着坐收渔人之利。”
邓芝也道:“若要进兵曹魏,必定要东吴率先出兵,否则的话。我军若孤军深入,又无东吴的援助,岂不是有去无回?”
朝臣们议论纷纷。不过大部分的人,是赞同东吴的提议的,因为刘备以汉室宗亲自居,当下汉帝被曹丕给废了,那么作为汉室宗亲,刘备定是要出兵向曹魏发难的。
而朝臣们所担心的,只是东吴是否会真的出兵夹攻曹魏,若真是如此的话,那么己方的胜算就会大增的!
刘备瞧着朝臣们的议论,并没有表态,直到朝臣们已经无话可说了,他才缓缓说道:“列为臣工,依你们之见,东吴难道会真的出兵?”
众臣不解刘备为什么会如此问,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于是刘备便将问题抛给了诸葛亮,问道:“孔明,你曾在柴桑为质,对东吴主公应当颇为熟悉,你以为,东吴的主公孙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否会出尔反尔?”
诸葛亮道:“依微臣之见,东吴的孙将军虽然是女流之辈,但是却也是敢说敢当之辈,若是话语出自孙仁之口,那么就断然不会有所差错,不过在这位女主的身边,却有一位最擅长玩阴谋手段之人,便是东吴的长史杨林,此人毫无信义,倒是能够影响到东吴主公的决策。”
长沙之战后,杨林并没有要求诸葛亮来东吴软禁,对于诸葛亮来说,可以算是网开一面,诸葛亮对于此,倒是颇为感激的,不过那是私事,在公事上,诸葛亮却毫不隐瞒自己对杨林的负面评价。
诸葛亮的话,正好点中了刘备心中所想,于是刘备立即说道:“孤也是如此认为,当下的东吴,虽然吴主宅心仁厚,但是在吴主身边,却又奸吝之人在,因此,当这些小人未离开之前,东吴主公的话,实在是不可信。”
群臣们不知道如何说,只有诸葛亮,明白了刘备的用意。
诸葛亮道:“既然东吴不可信,那么我方可以拒绝东吴共同出兵的提议,只不过,这拒绝的说法,应当考究一点,主公,你可以说汉帝已被曹丕害死,若出兵曹魏,纵然是取得了城池,也没有办法找到皇帝,因此,出兵之事,还需从长计议。”
诸葛亮如此说,群臣就更加不知所云了。
诸葛亮竟然会给主公提如此蹩脚的建议,当下汉献帝虽然被废,但是却未死,你擅自传汉献帝的死讯,岂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不过对于诸葛亮的建议,刘备却颇为赞同,道:“孔明之言,甚合孤的意思,孤这就修书给东吴的孙将军,说明利害关系。”
诸葛亮向刘备拜了一拜,但是心中却不免失落。
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是被刘备意欲光复汉室的决心所感动,才同意出山的。
但是自从辅佐刘备之后,诸葛亮才知道刘备的为人,因此,诸葛亮颇为失望。
这一次,汉帝被废,纵然是蜀中再困难,为了大义,刘备都应当与群臣商议出兵之事的,不管最后能否出兵,都必须摆出一个姿态出来。
然而刘备却连姿态都没有摆出来,只是一味的拒绝出兵,而他真正的目的,诸葛亮早已经瞧出来了。
只可惜,刘备的心思,也只有诸葛亮一个人瞧见了,至于其他的蜀中臣工,倒是没有能够察觉,所以,他们觉得诸葛亮所提出的建议非常的别扭。
当然,东吴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们虽然口口声声说会出兵曹魏,劝说吴蜀联军,但事实上,他们却是早就已经猜到了刘备的回答,这才敢写来如此的书信的。
真是一个比一个更加的阴毒,纵然是自诩智慧过人的诸葛亮,也不由得有一些胆寒了……
而刘备的回信,也在不久之后就送到了孙仁的手中。
这一次,孙仁并没有将刘备的回信公布于群臣,而是在书房之中。只和杨林一个人分享。
在屏退左右之后,孙仁将刘备的回信交到了杨林的手上,杨林也开始仔细的阅读。
杨林一边看,孙仁一边说道:“杨林,刘备果然是小人,他早已觊觎天子之位,想要一步登天,只是现在,碍于自己没有实力。希望得到我东吴的支持。”
原来在刘备的回信中,他是这么说的。
首先是自己得到了可靠的情报,那就是刚刚退位不久的汉献帝,已经被曹丕给害死了。现在还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只不过是曹丕所找来的一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傀儡罢了,其原因,自然是因为曹丕害怕有心之人借着汉献帝的名义起事。这才先下手为强的。
随后刘备便说,既然汉献帝已经逝世了,那么现在进兵。就没有了拿得出手的理由,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就算是取得了曹魏的领地,到时候,也没有办法找到有威信之人来主持大局。
最后,就是回信的核心内容了,那就是刘备委婉的对孙仁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汉家天下,是断然不可以灭亡的,因此,希望孙仁能够以大局为重,择贤者为天下之主。
当然,刘备的核心内容,说得非常的隐晦,字里行间中,丝毫没有自己想要当皇帝的意思,不过从通篇来看,他当皇帝的想法已经昭然若揭了,哪里还需要在信中体现出来?
杨林笑道:“这刘皇叔写来的信,分明是自相矛盾,说没有合适的人能够主持大局吗,又说什么国不可一日无君,这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孙仁又觉得可笑、又觉得可气。
若不是杨林早就点出了刘备有当皇帝的野心,只怕孙仁会对刘备的回信感到不可思议,但正是因为早知道了这一点,孙仁才能够从容的读完了刘备的这封回信。
对于刘备,她真的无话可说。
孙仁问杨林道:“杨林,刘备这么恬不知耻,我东吴应当如何对他?”
杨林道:“仁,刘备之所以这么有恃无恐,全是因为他是汉室宗亲的关系,既然是汉室宗亲,而汉献帝也已经被曹丕给杀掉了,那么对于刘备来说,他若称帝,外界的反对声应当是最小的。
因此,与其说刘备是希望我东吴相助,倒不如说是刘备在要挟我东吴相助,他既然在大义上占了先机,那么就能够毫不顾忌的向我东吴索要。”
孙仁又道:“我东吴倒不是非要帮他不可,对于他的回信,我只要加以拒绝就可以了。”
孙仁并不想在称帝方面帮助刘备,她也在杨林面前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不过杨林却道:“不过,仁,刘备称帝,于我东吴来说,却并非是什么坏事,既然他称帝了,那么这面反抗曹魏的旗子,就已经高高的竖起了,日后,曹丕自会将蜀中一带作为其进攻的重点,至于我东吴,倒是能够高枕无忧了。”
孙仁摇摇头,道:“但是,我却不想支持刘备称帝,因为在我看来,如此人品低劣之人,实在不适合当皇帝。”
杨林劝说道:“仁,我东吴并非要支持刘备,只要我东吴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刘备就会铤而走险了。
在刘备称帝的这件事情上,我东吴只要不明确的表态,就不会被牵扯进来,只要刘备一称帝,那么他和曹丕就是永远的敌人,而我东吴和曹丕、刘备两家,却都是盟友,到时候,只要看着他们自相残杀就可以了。”
杨林说得有理有据,孙仁虽然心中不大乐意,但是还是同意了杨林的说法。
两人所在的书房,突然间变得安静了起来,孙仁和杨林相视不语,这在两人来说还是颇为新奇的。
一直以来,挑起话题的都是杨林,可是这一次。杨林却哑口了,孙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的沉默?
良久,杨林才缓缓说道:“仁,你想不想当皇帝?”
杨林此言一处,孙仁顿时惊得说不出话来。
自始皇帝以来,享有皇帝称号的,的确有不少的人,但是却从未有过女子,如果孙仁以女子的身份当上了皇帝,那么可以说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
“杨林。你要让我当皇帝……?”
孙仁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杨林的话,而见到杨林的眼神中透露出坚毅的神情,孙仁才知道杨林并非是在开玩笑。
孙仁当皇帝的事情,并不仅仅是忠义的事情,还涉及到整个天下的道德评判准则。
母鸡打鸣,女主称帝这样的事情,对于天下的百姓们,他们真的会接受吗?大概就算是在东吴的土地上,也并非是全部赞同的吧?
——孙仁的心中充满着疑惑。她开始认真的审视。
而杨林,也只能在两人独处的情况下,才道出了这样的事情,若是这样的事情在朝堂上说出来。只怕朝臣们都会睡不着觉的。
杨林道:“仁,我知道的,你直到现在,也对于自己的身份感到不安。”
在所有的人当中。唯有杨林是最了解孙仁的,杨林是在孙仁最困难的时候开始帮扶,一直扶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