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混在东吴吃软饭-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仁对杨林颇为了解,她知道杨林若不是出于某种目的,是不会平白无故的去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的。

孙仁以为,杨林去了一趟成都,就已经找到了刘备的弱点了,东吴能够利用刘备的这个弱点,去要挟这位刘皇叔。

不过杨林却道:“我大概会让你失望了,因为我此次去成都,并没有做什么坏事,也没有恶心刘皇叔,我这一次去成都,只是瞧了瞧成都市场的情况。”

“那也无妨,现吴蜀已经结盟,的确不是去盟友背后捅刀子的时候。那么杨林,你倒是说说,你在成都城里到底看见了什么?”

自从与刘备和曹操都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和约之后,孙仁这位东吴主公的差事,就要轻松许多了。

她再也不用为其它诸侯很可能会进攻东吴而担心了,也不用费心去思考军饷的问题了,再加上东吴境内国泰民安,老百姓丰衣足食,使得她这位东吴之主,都有一些无事可做了。

杨林是唯一能够让孙仁感觉到一些新鲜感的人了。因此,孙仁便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杨林究竟从成都城带回了什么趣闻。

杨林道:“仁,我所看到的是市场虽然很热闹,但是却显得乱糟糟的一团。”

孙仁道:“这成都城内的市场非常的大,鱼龙混杂,混乱是很正常的嘛,若是一个人都没有了,那么市场自然就不乱了。”

杨林却摇摇头。道:“仁,事实并非如此,就算是数千人、数万人聚集的市场,只要有了规矩去约束。就会显得井井有条,这就是成立东吴商会的目的,正是因为了东吴商会的建立,才能够保护我东吴商人们的贸易不受损害。但是,单单是商会的力量还不够,要发展经济。要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还需要更为强大的支撑才行。”

孙仁道:“杨林,你所说的强大的支撑,该不会是指的东吴本身吧?”

杨林点点头,道:“仁,事实就是如此,东吴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每一名百姓,实际上都是被东吴所庇佑着的,这就是国家的力量,要保护所有的人,国家这个强大的后盾必须站出来才行!”

孙仁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杨林所言为何。

孙仁问道:“杨林,你说的话我不是很懂,你让国家去保护商人的利益,可是我东吴究竟应当做什么呢?难不成,要将我东吴的军队开进蜀中,借此来保护商人吗?”

杨林摇摇头,道:“仁,一个国家最强大的武器,并非是在与它所拥有的军队有多么的强大,一个强大的国家,能够不费一兵一卒,便让邻国臣服,这就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好比汉朝强大的时候,匈奴单于望风而降。

一个国家要对付另一个国家,可以用军队去打击,也可以用其它的手段来打击,比如说钱!”

杨林的观点竟然不知不觉的朝钱上面靠拢,孙仁更加觉得难以理解,难道说,是要用钱去丢掷、中伤敌人吗?

但是杨林的意思,分明与孙仁截然不同。

杨林道:“仁,我的意思是,我东吴应当铸造自己的货币了!”

“铸币??”

孙仁虽然听懂了杨林的意思,但是却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杨林,为什么要铸币,现在百姓们手中的钱,不是用得好好的吗?”

孙仁觉得不可理解,但是杨林自然也有他的一套道理。

杨林道:“仁,你有所不知,当下东吴百姓们所用的币,大小不一,且做工粗糙,实在不是长久之计。

我到成都去,见到商人们做买卖,用钱来交换的实际上很少,比如说玉石,往往是以布帛、食盐来进行交换,而真正用到钱来交换的,实际上却很少,这对于东吴、对于东吴的商人们来讲,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

昔日王莽篡汉,强行铸造新币,可是由于国家的根基不稳,他强行铸造新的货币,使得民不聊生,因此王莽没有多久就灭亡了。

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没有足够的实力之前,违背货币规律去铸造属于自己国家的货币,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吗,但是,若是一个国家强大了,生产力发展,百姓们丰衣足食,那么铸造钱币,将会是一件大好事!

始皇帝就是例子,当年战国七雄,属秦国最为强大,因此秦国的货币,是七雄中流通最广的,天下的百姓们都用秦币,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基础,当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后,始皇帝将货币统一了,国家立刻就安定了。”

杨林引经据典,孙仁都听得愣了,不过她虽身为东吴之主,却依旧不太明白货币对于一个国家的含义……

杨林又道:“国不欺民,当一个国家强大了之后,铸造属于自己的货币,便能够凝聚人心,所铸造的货币,必须非常精确,每一枚货币,都必须大小、斤两相同,货币铸造得越是足量,就证明这个国家越是强大。

在东吴铸造了货币之后,便能够将货币发行了,货币发行的方式,是规定一个时间,若是超出了这个时间,旧的货币便不能再流通了,而百姓们在这之前,能够用手中的旧币,来换取新币,在以币易币的过程中,国家要稍稍吃点亏,这样,百姓们换币的积极性才会很高!”

“……”

由于杨林说出了一些稀奇的字眼,孙仁听得不是太懂,但是她依旧孜孜不倦的听着,只要是杨林说出来的话,无论自己听懂与否,孙仁都爱听。

“当尽量足够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之后,便能够以货币的符号来替代以物易物的方式,只有当以物易物的方式逐渐减少,以币易物的方式成为了市场的主导之后,一个国家的经济才能够繁荣。

再往后想,若是国家更加的繁荣,便能够以更加便捷的符号来代替货币,或者是开设钱庄,只是以一张纸的方式来代替金钱……”

说到这里,杨林突然察觉到自己说得有些过了,这连统一的货币都没有铸造,竟然就在说开设钱庄的事情了……

于是杨林不再往下说,而是就事论事,道:“仁,现在吴蜀通商,正是我东吴借此掌控西蜀的最好机会,而掌控西蜀,不费一兵一卒,便只能用货币。当下蜀中的商人们,以物易物的方式也颇为频繁,而蜀中所用的货币,也大小不一,良莠不齐,这个时候,若是有一种稳定的货币流通开来,那么我东吴,便能够借此将西川纳入到自己的掌控之中。

到了那个时候,无论是东吴的商人还是蜀中的商人,都只能用一种货币流通,那就是我东吴所铸造的货币,一旦这样的事情促成了,那么刘备纵然是想要摆脱东吴的控制,那也是不可能的了。”

孙仁细细的听着,最后终于明白了杨林的用意!

“杨林,你的意思是,借用东吴所铸造的钱币,借此将西川和刘备都控制起来,让刘备成为我东吴的附属,再也离不开东吴,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让他往东他就往东,我们让他往西他就往西!”

虽然孙仁所说的,与杨林的意思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好在她也稍稍的理解了杨林的思路了。

杨林又道:“仁,不仅仅是蜀中,只要我东吴所铸造的货币足够的好,那么就算是江北的百姓们得到了,也是可以在江北流通的,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货币的价值,只有分量足够、保质保期的货币,才是百姓们最爱使用的,当江北的百姓们用上了我东吴的货币,那么,无论曹操一方的谋士们如何反对与东吴通商,那也是不可能的了!”

若是杨林不加以分析,孙仁可不知道,小小的货币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功效,今日杨林一说,当真是令孙仁大开眼界,既然杨林说要铸币,那孙仁哪里还有半点怀疑?

第八章帮手

曹军虽然气势汹汹,但是却也没有办法立即取下西凉,马腾也是不世枭雄,其手下猛将如云,并不亚于曹军将领,而其子马超,更是有万夫不当之勇,被羌人所敬仰。

因此当曹军进攻西凉的时候,羌族兵士也帮忙守卫西凉,使得曹军进攻的难度又加大了几分。

再加上张鲁从曹军的肋部出兵,与马腾形成合围曹军之势,更加使得战争扑朔迷离。

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曹军进攻西凉,却还没有看到任何胜负的苗头,双方就此僵持着……

正值乱世,群雄相争,自然也是常事。

不过在这乱世之中,却有一方领土,暂时开辟出了一片和谐之地,那就是东吴。

东吴在赤壁之战击败了曹军后,在天下英雄面前逞足了威风,而在那之后,对于合肥城的进攻,更是令天下诸侯刮目相看。

当所有人都认为孙仁会继续对外扩张自己的领土的时候,她却破天荒的和别人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和约,使得东吴的境地,再无战事,显出一副安乐姿态。

在朝堂之上,孙仁正在群雄们商议迁都之事,虽然有的臣工并不同意将治所迁到遥远的秣陵去,但是见孙仁心意已决,群臣们便也不再提出反对意见。

长史张昭说道:“主公,迁都之事,非一日而能成,现我东吴正是发展良机,而迁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依老臣之见,倒不如暂且搁着,待一两年后,再开始筹措也不迟。”

诸葛瑾却说道:“主公,微臣去过秣陵,微臣观秣陵之地。的确是块风水宝地,想我东吴,已有了立国之实力,若是能以一块风水宝地为治所,那么对于我东吴,将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还请主公快下决断!”

孙仁令群臣表态,同意立即开始准备的,倒是占了一大半。

张昭虽然是长史,但是自张纮死后。在朝堂之上,他显得有一些孤立无援。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孙仁愿意听从一些年轻臣工的意见,至于老臣,不知道是不是刻意的,总之,孙仁有一些疏远他们。

当然,对于现在的东吴来说,国泰民安。官员们恪尽职守,因此那些派系纷争倒也是没有了,群臣们只有政见不一,却没有什么私仇。

孙仁又说到了西北的战争。命群臣商议。

孙仁道:“孤欲出兵助曹丞相,如何?”

群臣一听,顿时傻眼了,究竟主公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才说出这样的话来的?

曹操曾率军二十万之众,进攻东吴,所幸的是。东吴军队在孙仁的英明领导之下,才得以击败曹军。

而在赤壁之战之后,孙仁又派军队进攻合肥,虽然合肥之战中没有分出胜负,而双方也签了和约,但是无论怎么看,东吴与曹军之间,都不可能是朋友。

见群臣们脸有难色,孙仁又道:“天底下没有绝对的朋友,同样也是没有绝对的敌人的,昔日曹操欲挥师东吴,我东吴与他之间,自然仇深似海,但是今时不同往日,曹操的目标已经转移到了西北,我东吴可是曹军的后方。

当下,我东吴应做之事,是为了自身而谋求利益,若是助曹操出兵征讨西北对我军有利,那么我东吴自然可以如此去做!”

孙仁说得有理,群臣们无话可说,他们已经完全跟不上主公的思考节奏了。

对于出兵援助曹操之事,群臣无法反对,于是孙仁又说了另一件事情,便是铸造货币一事。

群臣们对于商贸一窍不通,对于孙仁所说的“铸造货币对于东吴的经济发展有莫大的好处”也不甚理解,所以他们也找不出理由来反对。

群臣们都赞同铸币,而新币的名称,在经过群臣们的探讨之后,被定为了“吴币”,按照孙仁的说法,吴币能够成为在全天下都流通的一种货币!

朝会之后,孙仁径直来到书房,而在书房之中,孙仁最想要见到的人杨林就在这里等着。

今日的朝会,杨林并没有参加,而孙仁也没有责备他,因为杨林现在虽然已经是东吴长史了,但是他在朝会上的样子却和他作为门下书佐时候的一模一样,一句话也不说,只有当孙仁问起他的时候,他才会开口。

既然没有来参加朝会,那么孙仁便让杨林在书房候着,在朝会结束之后,孙仁便首先来到了这里。

只有在两人面对面而四下无人的时候,孙仁和杨林才能敞开心扉说话。

孙仁道:“杨林,你又要离我而去了?我都有一些怀疑,你是不是讨厌见到我了!”

孙仁嘟着嘴的模样甚是好看,虽然她也知道杨林的本意不是那样的,但是她却要使一下小性子。

杨林安慰道:“仁,这东吴是你和我的容身之所,东吴的强大,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所以,只要是对东吴有利的事情,我们就应去做,无论会去到多么遥远的地方,我们都心甘情愿。

你瞧,西北一带的战事,已经不太均衡了,这就像是围棋一般,原本黑子和白子在棋盘中绞杀,难分伯仲,可是黑棋却因为走了一步错棋,导致局势一边倒,如是白子赢了,对于我东吴,却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当黑棋陷入困境的时候,我们就应当帮助一下。”

杨林将天下比作棋盘,也是无可厚非的,而孙仁也能够听明白一点。

有的时候,杨林向孙仁的建议,并不会说得太明白,而当孙仁去付诸实施了之后,杨林的建议的效果,就立马实现了。

久而久之,孙仁对于杨林的建议,已经没有任何的怀疑了。

是因为杨林提了援助曹操的建议,孙仁才见这项建议在朝堂之上命群臣讨论的,而讨论的结果,是群臣无话可说。

杨林又道:“毫无疑问,曹操是我们吞并天下最大的绊脚石,但是这颗绊脚石。现在却有着存在的必要,若是曹操败给了马腾和张鲁的联军,那么这两家便可直捣长安,长安若破,天下又将大乱,好不容易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就会土崩瓦解,到了那个时候,我东吴所得来的发展良机,也会就此失去。

反之。若是曹操与马腾、张鲁处于焦灼,那么久而久之,马腾和张鲁必定会被曹操所灭,但是曹操作为胜利者,他也是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从此以后,曹操的实力,再也不足以支撑起庞大的军队,他将会走下坡路。这也正是我东吴的目的所在!”

杨林说得孙仁哑口无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孙仁对于杨林的建议,也只能点头称是了。

于是孙仁便下令。命杨林率近卫军前去增援曹军,当然,这也是展示近卫军实力的一个最好的机会!

隔日,杨林便离开了柴桑。他并没有敢去秣陵去与近卫军汇合,而是以使者的身份,去了许昌。

如今。曹操正在外率领着军队作战,在许都迎接杨林的,竟然是司马懿!

现在的司马懿,只不过三十多岁,官职也只是一名小小的黄门侍郎,因为曹操远征在外,所以司马懿便有了抛头露脸的机会。

司马懿奉命接见杨林,知道杨林是东吴的使者,并且职位颇高,因此司马懿对于杨林还算客气,虽然杨林一脸的稚气,但是年长不少的司马懿,却也并没有小瞧他,对他毕恭毕敬。

司马懿道:“尊使远道而来,不知有何吩咐,若是紧要之事,我自可以命人快马加鞭告知丞相,如今东吴与我方,已是盟友的关系。”

杨林道:“我主孙将军,见曹丞相前方战事吃紧,特意命在下来问问,丞相是否需要东吴的军队来增援?”

司马懿一听,顿时愣了,前方陷入苦战,曹丞相最想的,便是能有一支军队来增援自己,而万万没有想到,东吴竟然会主动送来好处!

司马懿并没有参加过赤壁之战,但是他却听闻了东吴军队的狠辣,那是曹丞相率军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利,对于赤壁之战的失利,许多的军士,到现在还耿耿于怀。

更有甚者,东吴军队还趁机进攻合肥,也使曹军蒙受了极大的损失,无论从什么方向来看,东吴的军队和曹操的军队都不算是友军,就算是后来双方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和约,司马懿也从来没有见东吴当做是朋友。

因此,对于主动示好的东吴,司马懿还是有一些怀疑的。

司马懿问道:“如今丞相已经陷入到了苦战之中,若是东吴有心增援,又何必前来许昌,为何不径直修书给曹丞相?”

杨林却道:“若是休书与曹丞相,只怕曹丞相不会同意的,曹丞相性格多疑,东吴增援,他只会以为东吴有诈,而不用东吴的援军,若是来到许昌,与丞相的幕僚相商,其可行性倒大一些。”

“原来如此。”

司马懿叹了一句,曹操的性格,司马懿也是知道的,曹操如此多疑,对于原本就是敌人的东吴的援军,他自然可以选择不接受。

若真是如此,只怕西北的战事,可就危险了。

司马懿又问道:“那么以尊使看来,如何才能使东吴援助我军?”

杨林道:“将东吴的军士化装成曹军的士兵,掩人耳目,开赴前线,当占据扭转之后,我东吴军士便撤回去,神不知鬼不觉!”

司马懿一听,哈哈大笑,道:“尊使,你当我是三岁的小儿,岂是如此好糊弄的?让东吴的军士换上曹军的军服,如此偷梁换柱,若是出了半点岔子,你让曹军如何自处?”

杨林一向聪明,说话自然很有逻辑,但是这一次,在司马懿的面前,他所出的主意却漏洞百出。

当然,这并非是因为杨林的疏漏,而是别有原因。

杨林道:“司马兄,正是因为你是绝顶聪明之人,我才道出了如此一句毫无道理可言的话,这正应了那一句老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当世俊杰。自然要说一些出格的话来!”

杨林称呼司马懿为当世俊杰,司马懿听得高兴,于是也不再笑话杨林。

司马懿道:“尊使,你是东吴长史,我知道你一定有些本事,只是不知道,你此次来许昌,究竟所为何事?”

杨林又道:“实不相瞒,在下此次以使者的身份来到许昌,只是为了在江北找些帮手的。”

“找帮手?”

司马懿对杨林所言不甚理解。于是又追问了一句。

不过杨林却显得非常的平静,道:“合肥之战,我东吴虽然与曹丞相结盟,但是由于荀彧的阻挠,我东吴欲与曹丞相通商的想法付之东流。今我东吴已然和西蜀通商,从结果上看,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要与曹丞相通商,在江北一带。必须有帮手在,因此,在下才来许昌找帮手的。”

杨林之言,司马懿可不敢全信。他保持着沉默。

杨林又道:“不过,当我见到了司马兄之后,才知道,已经不需要再去找其他的帮手了。以司马兄的才干,我相信司马兄是东吴帮手的不二人选。”

杨林的一番恭维,并没有能够打动司马懿。

司马懿心中纳闷。这位东吴的使者,竟然敢径直来到江北之地,对于曹丞相手下的谋臣大放厥词,说什么找帮手,根本就是找内应嘛!

换句话说,杨林是想收买曹丞相手下的官员,让他们为东吴办事!

这个叫做杨林的家伙,凭什么对自己讲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东吴所给出的利益非常的诱人?还是杨林自信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色,定能够游说成功?

还是说……

司马懿可是绝顶聪明之人,他所想到的,自然比其他人要更深入一些,但是,司马懿也在怀疑,自己所想到的,难道就是杨林游说自己的理由?

他难道已经知道了自己对于曹丞相有异心?

——当然,司马懿的脑中在草草的闪过这个念头之后,他又不再朝这个方向去想了,因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杨林不是神仙,他不可能瞧出自己心中所想。

但是正当司马懿朝着其它地方去思考的时候,杨林却突然说道:“司马兄以不世之才,仅仅在曹丞相的手下当一名侍郎,这实在是太屈才了,司马兄,若你真如世间传闻中的那样聪明的话,自然不会甘于现状,司马兄,不知道在下所说的是否正确?”

杨林旁敲侧击,说一半,却又藏着一半。

司马懿想要否定杨林知道他的心思,但是在听过杨林所说的话之后,他又改变了这个念头。

杨林不是仙人,他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心中所想,但是若是不知道,他又怎么能够说出那样的话来?

司马懿的心中憋屈,于是便道:“尊使,你不必拐弯抹角,有什么话,你大可以直截了当的说。”

杨林微笑着说道:“司马兄,想必你之前一直在想,在下有没有猜出你的心思,实不相瞒,若不是早知道司马兄对于曹公心有异心,在下也不会对司马兄说出这些话的,在下的建议,司马兄姑且听之,如何?”

真相大白,司马懿也无话可说。

自从自己为官以来,司马懿都颇为谨慎,一向不在人前卖弄自己的才干,只是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事。

但是虽然司马懿的事务处理得很好,他的提升却是有限的,以至于到三十多岁,也只是一名侍郎,这固然是与司马懿将才能隐藏的关系,也是因为曹操并没有将司马懿看在自己的眼中。

而至于司马懿对曹操的异心,是从来就有的,只是他从来没有在人前表露,连在喝醉酒的时候都没有对旁人提及,可是,杨林他是怎么知道的?

杨林的话,司马懿不想承认,但是杨林又道:“若是司马兄不愿意承认,在下也无话可说,只是若是错过了在下这条线,只怕司马兄日后再无升迁的机会。”

司马懿此人的野心极大,他最害怕的,就是一生默默无闻,若真如杨林所说,司马懿还不如一头撞死在墙上!

杨林接着说道:“所谓良禽择木而息,司马兄有才,但曹公却不重用。这是曹公的过失,可是我东吴却是不同,我东吴之主用人唯贤,不管你的出身如何,只要是有才干的,就会被主公重用。

你看我,我只不过是一位小小的说书先生,可是主公见到我有才,才将我委以重任,到了现在。我已经做到了东吴的长史,英雄不问出处,正是指的这一点。”

杨林的话,径直将司马懿给说动了,只是司马懿可不愿意就此答应杨林去当什么东吴的帮手。

司马懿抖了抖嘴唇,才说道:“那么,以尊使的看法,东吴的军士,要怎么样才能够神不知鬼不觉的混入到曹军之中呢?”

杨林笑道:“战乱之时。临时征兵,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司马兄可以表奏曹丞相,说今时今日。西北战事持久,贼军不宜对付,而曹军可用之军士,已经有限。因此,建议曹丞相征兵。

在征兵之后,我东吴军士。便可神不知鬼不觉的混入到曹军之中了,到战争结束之后,我东吴军士便不再留在曹军中了。”

这一次,杨林所说的话,倒也是十分符合逻辑了,当然,这也仅仅是字面上的“逻辑”而已,对于司马懿,杨林的话依旧是漏洞百出。

司马懿问道:“尊使,你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何种目的?若是想攻城略地,并不需要将东吴的军士伪装为曹军的士兵,只消率军打过来就行了,以东吴军的实力,只怕打到许昌,也不是难事。”

杨林道:“若是对司马兄,我倒也没什么可隐瞒的,这一次,我东吴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曹丞相的!但是,若是我东吴明目张胆的帮助曹丞相,无论曹丞相接受了东吴的增员与否,他心中都会起疑的,到了那个时候,对于东吴下一步的举措,便是一种阻碍了。

而只有东吴帮助了曹丞相,而曹丞相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东吴的帮助,那种平衡才能够维持下去,而现在的东吴,最需要的东西,就是这种平衡了!”

“平衡……”

司马懿有些懂了,不过也只是懂了杨林的话的一部分。

杨林所说的话,显然已经超出了司马懿这位绝顶聪明之人的理解范畴。

维持天下的平衡,的确,当今天下,以东吴的局势最为稳定,当前的东吴,正是一副兴兴向荣的景象,因此,东吴最需要这种平衡了。

为了维持天下的平衡,所以必须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帮助曹丞相,这样的理由倒也说得通。

从这么来看,东吴帮助曹军,倒也是一种出于自身考虑的行为了。

司马懿道:“如此看来,东吴帮助我曹军,是没有任何阴谋的,既然如此,我也无话可说了。”

杨林笑道:“司马兄,你既然对于曹丞相并无十分忠心,那也不需要对于东吴的计策有什么顾忌,我杨林身为东吴长史,倒可以向你承诺,日后的东吴,将定会比曹丞相一方强大得多,你只需要向我东吴卖一个好处,我东吴必定会感恩戴德,到了那个时候,你便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了。”

杨林的话说得头头是道,而且正好切中了司马懿心中最渴望的想法。

因此,就算是小心谨慎的司马懿,也不得不随着杨林的话说道:“既然尊使都这么说了,那我还有什么话说,从今往后,我司马懿就是东吴的帮手了,无论是东吴的军队想要入境,还是想要我在通商之事上有什么帮助,尊使只要说一声便可以了。”

杨林笑了,能够得到司马懿这位绝顶聪明之人的帮助,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东吴,都是一件极好的事情。

而且更好的是,现在的司马懿对于曹操虽然有异心,但是他心中的野心却还是没有萌生的,只要在日后稍加注意,司马懿就不可能成为那位将曹魏取而代之的可怕人物了!

第九章疑心

由于前线战事吃紧,因此曹操不得已进行征兵,而曹操征兵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了成都的刘备耳朵里面。

刘备大喜,谓群臣道:“这真是天助我也,曹贼的实力,也不过如此了,连马腾也对付不了,还要强行征兵,如此天怒人怨之事,可见曹贼的气数已尽!”

群臣深以为然,曹操最强盛的时候,自然是在赤壁之战之时,可是,曹操却偏偏遇上了东吴的孙仁,孙仁用奇计,将曹操打得大败而归。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元气大伤,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恢复过来。

若是曹操再继续对外用兵,只怕曹操的实力,会一点一点的消耗殆尽,到了那个时候,居住于曹操所辖领地的民众们,就会朝不保夕,倘若如此,他们就会作乱生事。

当然,也有不同意见的。

法正道:“主公,无论曹操面临如何困境,他总是天下枭雄中最强的一位,曹操之所以攻打马腾不顺,是因为张鲁在肋部夹攻曹操,使曹操首尾难相顾,是以战争陷入焦灼,还有一点,那就是曹操对于东南方的东吴,依旧心有余悸,虽然曹操已和东吴签了和约,但曹操生性多疑,不肯信人,他才派强将领精兵用来防守东吴的进攻。

至于征兵,大概是曹操手底下的人的建议,曹操不过是按部就班而已,征兵的效果如何,只有到日后才能够知晓。”

刘备又问诸葛亮,道:“孔明,你怎么看?我军是否能够趁曹操空虚之际,出兵助马腾和张鲁?”

诸葛亮连忙摇头,道:“主公,此事万万不可!”

刘备一怔,道:“孔明。何出此言?”

诸葛亮道:“当下蜀中初定,百废待兴,正是休养生息之机,若贸然兴兵,只怕前功尽弃,更有甚者,马腾和张鲁都是左右摇摆之徒,而曹操最憎恨者,非主公莫属,倘若我军对曹军用兵。曹操必会与马腾和张鲁休战,此两家没什么实力,若曹操肯许以承诺,不用兵相攻,此两家必定倒戈,到了那个时候,我方将会成为曹操的唯一目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